蒙古族婚礼祝福词大全

问答 0 12

蒙古族婚礼祝福词大全,第1张

蒙古族的哈达是有五种颜色的。最常见的是白色,还有红色、绿色、**和蓝色。 在蒙古人的生活当中,分别代表着,这世界上五种自然界中不同的世物,与中原道家的五行之说中的,金、木、水、火、土有些相似。每种颜色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出现在五种不同的场合。 白颜色代表白云、晨雾和清澈见底的泉水、湖水。意义是纯洁,也有开始之意。蒙古人把正月称之为“查干萨日”,“查干”即是白色的意思,“萨日”即是月的意思,因为正月是每年的开始,也是新的一年,万物复苏的开始,所以蒙古人把正月称之为白月(查干萨日)。 白色哈达很多种场合都会出现,也是最常见和常用的一种哈达,一般初次相识,以后也不一定会再见面,都会用到白色哈达。主人表达一种纯洁的友谊,真挚的祝福,也是友谊开始之意。(不过早就熟悉的旧友见面,也会常用到) 红颜色代表火,意义是福气、兴旺、发达、富贵、热情。 最常见场合有,农历腊月二十三,汉民族的小年,蒙古族当天是“祭火节”,节日当天三三两两的蒙古家庭会聚在一起,点起篝火,围着篝火说一些祈福的祝词,同时向火中投入奶食、奶酒和肉食等祭品,也会在篝火点燃之前,在篝火上系上红色的哈达。还有蒙古族的很多贡品和菜肴都伴随着红色哈达,比如说,最常见的蒙餐中的,肴中之尊-“烤全羊”的头上都会搭上一条红色哈达(或扎成花团),还有在记载当中,生活中不常见到的扎玛宴当中,烤全牛也同样伴随着红颜色的哈达出现,用以祈福。 绿色代表这世界上所有的花、草、树木,所有绿色的植被和江、河、湖。意义是生命力、繁衍、延续。 主要出现的场合是祭祀活动中。蒙古族每当冬季过去,六七月份草原水草开始复苏的时候,在草原上都要举行祭祀敖包的活动,请来佛爷、喇嘛,通过敖包向“长生天”祈求保佑,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草原上水草丰美,牧民的牛羊肥壮。在祭祀敖包的时候绿颜色的哈达就会常常出现。 著名的草原盛会“那达慕”也是由此而来,平时分散在各自草场生活的牧民,祭祀敖包时都会聚集到灵验的敖包,前来祭祀,祭祀活动也变成了草原上难得的盛大聚会,祭祀完毕后大家会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艺,骑马、射箭、摔跤,著名的蒙古族体育三项,同时也是草原上文化、物资交流的重要盛会。 黄颜色代表大地、高山、石头。意义是虔诚、厚重、永恒,也有权力、法力和高度、地位的意义。 经常出现的场合,像活佛、喇嘛、黄金贵族用到的比较多。蒙古族自己的宗教信仰最初是“萨满教”,也是很多草原游牧民族的最早宗教,可随着时间的变迁,文化的交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仰的宗教的蒙古族人,大都改信“密宗”(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去拜见活佛时,大多都会使用黄颜色的哈达。还有蒙古族家中供奉的佛龛,一般都用到黄颜色的哈达。佛爷法冠(帽子)和衣物很多都是黄颜色的。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会见到各种蒙古人的和资料,大家会发现各种颜色的蒙古族服饰,但纯粹黄颜色的几乎是看不到的。因为只有像活佛那样有法力,或像黄金贵族、皇族这样有权力和地位高度的人才能穿着纯粹黄颜色服饰。 蓝颜色代表天,也就是“长生天”。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自然,信奉“长生天”的民族,“长生天”是蒙古语“宝日亨腾格里”的翻译。但“长生天”这三个字,代替不了“宝日亨腾格里”在每个信奉“宝日亨腾格里”的蒙古族人心里的那种地和意义。如果一定要把“宝日亨腾格里”用汉语翻译,我只能说:“宝日亨腾格里”是永远不死不灭的苍天,它在众神的最上面,和我们每个人的呼吸、劳作都息息相关,它掌管着世上的一切。不知道我这样解释,能不能让大家明白,“宝日亨腾格里”在每个蒙古人心中的那种地位和崇敬。蓝颜色的哈达是“宝日亨腾格里”的颜色,也就是天的颜色,当然也代表着天,意义是崇高、尊贵、至尊。 一般只有在非常重要的节日、祭祀活动中用到,或主人家中有重要的事宜,比如给父母、长辈祝福过寿等。还有就是家中来了在主人心中,无比非常重要的朋友、客人、亲人,主人若是想要表示对来宾格外崇高的都敬意和殷切的欢迎之情,才会准备蓝颜色的哈达。也不是说在这种场合献白颜色的哈达就表示客人不尊贵,只是按照主人的实地条件,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以上所说的,出现场合一说,不代表所有人,因为,现在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原因,好多人也不一定在什么场合都用特定颜色的哈达,看个人喜好了!蒙古族婚嫁礼仪有哪些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而这个少数民族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那么蒙古的婚嫁习俗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随wed114结婚网小编来具体了解下吧。 在蒙古的婚嫁习俗中,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下吧。相关阅读蒙古娶媳妇的习俗 蒙古结婚服饰介绍 不同地区蒙古族婚俗新郎受掰羊脖考验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 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娶亲路上巧争先娶亲路上,依照习俗,彼此都想抢先到家,男女双方互相追逐戏逗。有时,女方的送亲人抢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没法,只好下马拣帽,这样就耽误了时间。有时,聪明的男方也有办法,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桌酒席,款待送亲人,女方盛情难却,只好下马喝酒,男方趁机抢先到家。一路上这样纵马奔腾,你追我赶,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不拜天地拜炉火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 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p#副标题#e#独特的婚俗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青翠欲滴,洁白的羊群在清澈的小溪边悠闲自得,乳白色的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傍晚时分,草原上响起悠扬的马头琴声,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身着盛装欢聚在蒙古包里。此时,新郎及娶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席间,伴娘端上了一个煮熟的羊颈骨,请新郎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新郎折断羊颈骨后,与美丽的新娘分享,象征两人的爱情如羊颈骨般紧紧相扣。蒙古族婚俗隆重而独特,起源于蒙古远古时代,形成于成吉思汗时期,流传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游牧民族特色。据蒙古族民俗专家赛音塔娜介绍,蒙古族婚俗要经过媒人说亲、相亲、订婚、聘礼、许婚筵、迎亲、送嫁、行见阿姑之礼等等较为繁复的程序。如果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要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甜蜜的白糖、茶叶等物品,去姑娘家撮合,若女方收下白糖和茶叶,说明女方家同意这门婚事。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果等礼品求婚,一般要求婚数次才能定婚。据《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巴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后来就有了“多求则贵,少求则贱。”的蒙古族谚语。求婚数次后,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方家“下定”。女方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对歌,相互庆贺,表示正式定亲。由于蒙古民族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相异之处。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是蒙古族婚俗的共同点。科尔沁地区有“借住姑娘”的习俗,即姑娘出嫁的日期选定后,其姑姑或舅舅等把姑娘接到家中暂住,并在那里做针线活儿;乌珠穆沁婚礼祝颂词一大特色是崇尚孝道、礼节、报恩;阿拉善地区有迎亲嫂子替母亲唱《嫁女歌》的习俗,表现了蒙古族能歌善舞的风格;察哈尔地区有“下订亲哈达”习俗,就是女方家请人把男方准备好的哈达送到各亲友家,以此表示女儿已定亲;在巴林右旗蒙古族居住的地方,媒人提亲,要喝“阿曼酒”、 “巴嘎酒”,确定彩礼,要喝“益和酒”,这些礼节别具一格。蒙古族婚礼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具有700多年历史的鄂尔多斯婚礼,流传至今较完整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习俗,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内容。鄂尔多斯婚礼的娶亲队伍由新郎、伴郎等组成。新郎身背弓箭,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娶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新娘家要绕蒙古包一圈后才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娶亲队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问娶亲的人很多问题,他们要对答如流,一直到新娘家满意,伴娘才撤去毛毡,请娶亲队伍进蒙古包。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母献上哈达,蒙古包里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亲朋好友欢歌畅饮,热闹极了。次日,新郎新娘骑马到新郎家后,要在蒙古包外环绕三圈。下马后,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穿过,接受火的洗礼。进蒙古包后,一对新人先向父母跪献哈达,然后与亲友相见,交换鼻烟壶,互赠礼品。婚宴开始,新郎手执铜壶,新娘双手端着放有银碗的酒盘向宾客敬酒。婚礼进入高潮,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要进行两三天。女方送亲者要留人陪新娘住1至3日。祝词的文化内涵祝赞词是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一种传统体裁,产生于古代韵文。在蒙古族婚礼中,祝词和祝颂人十分重要。赛音塔娜介绍说,男方娶亲队伍中一定要有婚礼祝颂人。女方家也要邀请婚礼祝颂人参加婚宴。男方家的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家祝颂人开口问话:“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人到哪里去”男方的祝颂人回答:“我们为办喜事而来”,双方祝颂人要展示自己的口才对颂。在婚礼祝词中也有对祝颂人和祝词重要作用的描绘,如“新娘请来的是嫩河岸出名的宴歌手。新郎请来的是科尔沁扬声的祝词家。要对诗呀要对歌,要比箭呀要赛马。诗、箭、马输给咱,你休想把姑娘娶回家。”蒙古族婚礼祝词贯穿于婚礼仪式的各个环节,并起着引导、推动婚礼向前发展的作用。婚礼祝颂人既要通晓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在婚宴上能滚瓜烂熟地背诵成套传统的祝词,又要能触景生情,即兴成章,以他的睿智和机敏博得大家的喝彩。据说在草原牧区,能演唱百首民歌的歌手不乏其人,但找一个深孚众望的祝颂人却相对较难。一般来说,民间的婚礼祝颂人都会有成套传统祝词的手抄本作为在婚礼上祝颂的蓝本。据蒙古族学者策·达木丁苏荣考证,大约在公元14世纪,就有专供祝颂人吟唱的祝赞词手抄本在鄂尔多斯地区流传。婚礼祝词的整理者哈斯毕力格图也提到他曾见过并收藏过3个祝颂本子。鄂尔多斯婚礼祝词中有一则人类起源与婚姻起源神话,祝词中说道,“男婚女嫁从何起古老的习俗留下。在那开天辟地创世造人的时候,两位先父先母结成儿女亲家。人类的长河便从这里发源,人类的大树便从这里萌芽……”祝词中还说道,“蒙古包的地上,牧人生了孩儿。儿女长大成人,背上弓箭娶亲,带上首饰出聘,支起火撑立户,扎起哈那顶门。”儿女成家立业是父母最高兴的事,也是草原上最快乐的事。有些婚礼祝词中还用了充满诗意的语言,如“在天神所居圣地,长着如意香檀一片舒愉,哪怕它初茎细长娇嫩,阳光滋润才枝叶挺拔葱绿,水土为源方扎下牢固根基。今日结亲姻眷相会,乃是前世修来的福气。苍穹离地虽然遥远,甘霖普降确是咫尺须臾。”出嫁对女儿来说意味着与父母离别。婚礼祝词中将女子出嫁与男子入伍出征相提并论,认为这是无论男女都要经历的分离的时刻,从而减轻新娘的悲伤。如“你若是个男儿呦,该当佩剑去参加军伍;你是个佩戴镯环的人,设婚宴把你嫁出。你若是个男儿呦,让你背弓箭踏上征途,你是个配戴珠坠的人,设婚宴把你嫁出。”婚姻生活对新郎新娘来说是陌生的,婚礼中也有夫妻如何相处的祝词。求名问庚环节的祝词“哈特刀赞”将新郎新娘比作哈特刀和磨刀石。如“钢锋硬啊磨石软,刃和磨石有姻缘;钢刀不磨无光彩,刀石相伴过百年”。有些祝词告诉新郎和新娘要在婚后的生活中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磨石平啊刀尖尖,刀尖顶立太艰难,三天五日要顶嘴呦,男人脸面无光颜。五天六天吵起架呀,女人脸上无光颜。”婚礼祝词中也有对亲家的嘱托:“女婿若对姑娘不好呀,亲家你去说理;那琴音还能使羊落泪,何况你是说话的人。姑娘若对女婿不好呦,岳母你是说理的人,那琴音还能使驼落泪,岳母呀,何况你是个好心的人。婆婆若对儿媳不好呀,公公就是说理的人。琴声还能使羊落泪,公公呀,何况你是个懂事的人。姑娘若对婆婆不敬呀,娘家爹就是说理的人。那琴声还能使驼落泪,何况女儿的爸爸是戴帽穿靴的人。”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婚礼习俗中关于蒙古族的婚俗习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具体了解下哦,看看这些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吧。  青海蒙古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姑表姨表兄妹不婚。除扎萨克王公外,男子一般不纳妾。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蒙古族婚嫁 礼仪 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蒙古族婚嫁礼仪  说亲下聘:男方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带来的饼食,婚事就算定下来了。蒙古族往往以牲畜作为聘礼。蒙古族崇尚白色,也崇尚奇数,所以多半是送白色的奇数的马和羊作为聘礼。 婚礼仪式:蒙古族许多地方的婚礼是在傍晚时分开始的。男方到姑娘家接亲,女方先闭门不出,男方必须以羊碰门,叫“羊碰门”,而且男方善长说辞的人要与女家进行几个回合的交锋,才能进入女家;在叫做“沙恩吐宴”的宴席上,新郎和新娘要抢“羊嘎拉”,这“羊嘎拉”是成婚的重要标志,拿到“羊嘎拉”,新郎才算是放心。 东方快要发白时,接亲的队伍才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路上送亲和迎亲的双方为争夺新郎头上的红缨帽,展开类似 赛马 的 游戏 ,一路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先回到家后,重新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和新娘进行神圣的祭火仪式,就是向院中点燃的火堆祭洒马奶酒,并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婚礼歌,跳起舞,并在宴会上表演各种趣味横生的婚礼节目。 蒙古族结婚步骤  娶亲 宴席热烈持续下去,如果男方家距离较远,迎亲队则在女家住宿一夜。宴席结束,众人走出屋外,坐在准备好的白毡上,毡上同样摆放油炸馍、手抓肉及“修木尔”、“查干”等,按长幼给客人依次敬献。女家的“执客”用银碗按长幼向宾客依次敬酒,歌手们高唱赞歌。然后,把新娘的坐骑牵来(一般是装饰漂亮的白马),由专人 朗诵 马的颂词。颂毕,由新娘表弟骑上绕蒙古包跑一大圈。至此,新娘应起程了。 众人先步行绕“ ”(一堆火,宗教仪式)3周,再迎亲和送亲的人们骑马绕蒙古包3周,起程赴男家。新娘骑马由双方各二位伴娘陪着走在众人中间。其中女方一位伴娘牵着新娘的马缰,男方两位伴娘扯着一块遮掩布(一般宽3尺长5至7尺,两头由木杆固定,布面绣龙凤和吉祥图案),新娘跟在布后面。双方母亲骑马并辔走在布前。女方送亲队中有两名强悍机灵的小伙子,骑着挑选出的快马,各拿一只羊前腿,当众人起程时,新娘的祖父或父亲坐在屋内,右手拿着一根约一尺长并栓有各色(主要**)布(绸缎)条的木杆摇晃。这种宗教仪式,祈祷佛祖保佑孙女或女儿生活平安如意,前程似锦。 中途欢迎仪式,有的地方也称为“午餐”由男方准备,地点一般在男女两家中问的地点,而非在男家门前。在草坪上铺几块白毡,毡上放两三个小方桌,桌上摆放“查干”、“修木尔”、油炸馍、酥油奶茶、糖果和酒等。当迎亲和送亲队离午餐地点有相当距离时,男方派出两名强悍机灵小伙子骑快马前去迎接,该二人准备有一些炒面。当他俩走到新娘和四位伴娘前边,抓几把炒面向对方的头上方撒去,而后急速拨马往回快跑。与此同时,女方那两位小伙子打马紧迫,如果在午餐地点之前追上,就用羊腿打他们。如果前者先于后者到达午餐地点并下马,则追逐结束,后者不能动手。用羊腿打是象征性的,并非真打,此乃婚礼中一种游戏,以增益热闹气氛。当众人到达午餐地点后,除新娘和四位伴娘外,全都下马围坐在毡垫上,按敬“查干”、“修木尔”和酒等礼仪进行。而后敬茶、馍馍等;对新娘和伴娘,这些礼仪均在马上进行,午餐结束,继续登程。 到夫家 在新房前拜天地和交拜等仪式。当众人来到距新娘家约100米处,送亲人纷纷高喊:你们要不要人,若不要,我们就带回去啦。把新娘围在中间,绕新郎家三围,边转边喊。男家早已煨好 ,派出迎接人员(对女方重要客人要捧哈达迎接),并吹起海螺。同时,男方派出一名强悍机灵的青年驰马冲入绕蒙古包转圈的送亲队伍中,紧紧抓住新娘的马缰,牵出人群直奔新房门前,十分有礼地请新娘下马,众人随之,此时新郎出来迎新娘。蒙古包前铺着数条白毡和地毯,新郎新娘由四位伴娘陪同站在新房前白毡上。双方客人坐在两旁,其他毡毯上置数小方桌,桌上放“查干”、“修木尔”及各种食品和酒。其中间一个盘中放两样东西,一是用绸缎包着的一方块木胶,一是用哈达包着的一块羊后腿骨。这象征和祝愿一对新人如胶似漆,爱情坚贞。而后进行如下仪式; 1、由喇嘛边念经祝福,边用奶水给二位新人洗脸洗水,以表示婚姻的纯洁美满。还有专人朗诵祝词。 2、两位新人面向太阳磕3个头,向大山磕3个头。 3、隔着遮掩布向双方父母(及祖辈老人)磕3个头。 4、新郎新娘手握一块系有哈达的羊后腿骨拜3拜,象征把两颗纯洁的心拴在一起,祝愿婚姻天地共久,日月同辉。这里也有专人朗诵特定内容的祝词。 5、亲朋恭喜搭礼,蒙语称“巴德尔如套哈那”。双方亲朋列队依次给二位新人赠礼。一般每人要准备两份礼物,轻重不限。送哈达、绸缎、布匹等则搭在二人脖子上。送茶叶、锅盆等则放在二人面前白毡上,如送牛、羊、马等礼物者则拿两条哈达。在给二人挂哈达时予以说明即可。如果二人脖子上搭的 物品 多了,就由双方伴娘代为拿在手中。 6、双方亲属各派一名代表(一般是重要亲戚),向双方亲朋汇报各自的全部聘礼和嫁妆(包括双方用于婚礼的开支费用),即使针线、小刀也要清点清楚。 7、男家送给女家一匹3岁的枣红马,备好鞍荐辔头,马头上系彩绫或红布,交付女家。由新郎表弟交给新娘表弟,后者接缰后骑上马绕蒙古包和 3周,然后直奔新娘家。在交马时也有专人朗诵马的颂词。 8、抢帽子 把新郎新娘的帽子放在约l0步远的地方,双方各派一名伴娘,听号令去抢(男方伴娘抢新郎的帽子,女方伴娘抢新娘帽子),谁先抢得并戴在各自陪伴的新人头上,则谁将是这个新家庭的第一主人(掌柜)。当然,这是一种游戏,并非当真。 至此,新房前的仪式结束。伴娘陪伴新郎新娘暂时进入其他蒙古包内休息。众人进入新房,娘家亲戚按辈份坐在右侧,婆家亲戚按辈份坐在左侧,敬“查干”、“修木尔”,上奶茶、油饼及各种食物、干果、敬酒。两位伴娘代表新郎新娘向双方亲属献哈达。而后,新郎新娘由前二位伴娘陪同进入新房,站在门边,献哈达的二位伴娘站在二位新人之后。从此开始了婚礼中最为隆重的仪式。 蒙古族结婚制度  第一种是族外婚制。即与本族以外的民族通婚,这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时的规定。那时每个氏族跨过广阔的草原去迎娶婚嫁。时间一长,蒙古族之间的血统就比较混杂,又有同宗之间不能结婚的规定。 第二种是聘婚制。进人封建社会以后,泉族结婚时,男方家里要给女方下聘礼,主要是牛、马、羊等牲畜,以九为吉数,其次也有金、银、等财务,聘礼越多越贵重,窝意则越好。这样,到了年龄的,婆家下的聘礼就成了衡母一个女子价值的尺度,婚姻也就成了父母的买卖交易。对于没有聘礼的穷人就只能打着光棍了。 第三种则是人赞婚,也称招女婿,是指将男子嫁到女子家中。分永久性人赞和非永久性人赞。前者多为男子家里无力迎娶女方结婚后搬到女方家里生活。后者则是男子发挥雷锋精神,人赘到没有劳动力的女方家里,或是没有男子继承家业的女方家里,在生下一个男孩儿后就可以带着妻子回自己的父母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