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迁居祝贺词简短一点

问答 0 29

汕尾迁居祝贺词简短一点,第1张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 朝代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白话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话翻译: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赏析: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其中第二首广为传诵。其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3、赠汪伦作者李白 朝代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话翻译: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赏析: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4、客中行 / 客中作作者李白 朝代唐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白话翻译: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赏析:第一句从酒的质量来赞美酒,第二句进一步从酒器、酒的色彩烘托出酒的可爱。后两句说因美酒而流连忘返,乃直抒胸臆之语,含义深长,耐人寻味。全诗语意新奇,形象洒脱,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和李诗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5、别云间作者夏完淳 朝代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白话翻译: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赏析:此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潮州简介导游词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著,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广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南海、佛山、阳江等地也有苏氏分布。  海南也  苏氏宗亲,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广西  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等地也有苏氏。  云南  昆明、苍山、石屏、嵩明也有苏氏分布。  四川和重庆  苏姓分布较为广泛,如双流、苍溪、巴县、内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贡、成都、江油、蓬溪、合江、泸州、乐山、长寿、宗庆、广安、南川、丰都、南充、铜梁、犍为、黔江、隆昌、璧山、双流、奉节等等。仁寿的洪峰、彰加、青岗、分水等乡镇都有苏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县、平江、长沙、湘阴、宁乡、桃江、浏阳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湖北  红安、京山有苏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义、永新有苏姓分布。  安徽  萧县周围的苏、鲁、豫、皖地区,也有苏姓分布,他们多是唐末苏检的后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区,也有苏姓分布,其与浙江、江苏的苏氏分布较为接近,分属眉山派和铜山派。  河南  苏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余个县、市都有与苏相关的地名,如苏村、苏庄、苏营、苏阁、苏桥、岗苏、苏王、苏楼、苏木、苏所、苏堤、苏班枣、苏秦村等,它们是古今苏氏族人生活轨迹的反映。太康的苏姓分布在城郊、九岗庙等乡镇。  商丘全县有328个姓氏中有苏姓。  鹿邑的苏姓分布在苏湾、苏庄、葡萄架等村。  林县的城关镇等也有苏姓分布,全县的苏姓人口为 3367人。  长葛全县206个姓中有苏姓,主要分布在苏楼、苏庄、苏菜园、东魏庄村等地。  洛宁、新安均有苏姓。孟津的苏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汤阴全县231个姓氏中,苏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的苏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个姓氏中有苏姓,也有苏庄。扶沟的279个姓氏中有苏姓,汴寨村等有苏姓分布。  光山槐店乡苏上湾村、朱湾村也有苏姓分布。陕县的前史村、苏村等有苏姓。淅川的180余个姓氏中有苏姓。  鄢陵的231个姓氏中有苏姓。  虞城的328个姓氏中有苏姓,并有回族苏姓。商水 281个姓氏中有苏姓,分布在邓城乡白蛇岗等村。  西华249个姓氏中有苏姓。  新县的272个姓氏中有苏姓。浚县的337个姓氏中有苏姓,人口在一千至一万人之间。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苏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镇苏堕等村也有苏姓。西平的302个姓氏中有苏姓。安阳县的辛店乡东招贤村也有苏姓居住。延津的  265个姓氏中有苏姓。长垣的东赵堤、邱村等也有苏姓分布。巩义、新乡、辉县、郾城、镇平、南召、信阳、孟州、荥阳、民权、睢县、潢川、获嘉等地,也有苏姓分布。  陕西  扶风是苏孝慈、苏蕙的故乡,在该县苏坊村、西苏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华县、吴旗等也有苏姓分布。  宁夏  吴忠县有回族苏姓。  甘肃  分布在靖远等县。  山西  陵川、洪洞、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苏山村、南郭村、杏林、苏庄等均有苏姓分布。  山东  淄博、莱阳、济阳、烟台、宁津、寿光、蓬莱、济宁、章丘等地有苏姓分布。  河北  青龙的小马七彩乡青河沿等地有苏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岭、郭隆庄等都有苏姓分布。清河县共有苏姓3178人,分布于全县的19个乡镇,涉及的村庄有申花庄、西垒桥、后苏、白沟驿、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宁晋有苏家庄,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正定苏姓历史悠久,现存苏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关村、固营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阳、晋县、满城、唐山、故城也有苏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苏姓。  内蒙的托克托有苏姓。  辽宁锦州、新民、海城、锦县、沈阳、辽阳、兴城、金县、朝阳有苏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苏姓居住。  苏氏在台湾的分布 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  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区等。  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撰的《台湾省通志》中,专列有《人民志·氏族篇》,其中保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该志依据的资料为  1953年由台湾各市县所填报的数据汇总而成。其时全省共有  828804户。排列前10名的大姓分别为: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而苏姓,位列第24位,共有9646户。苏姓在台北县1399户,在宜兰县有12户,在新竹县有563户,在苗栗县有  417户,台中县有175户,南投县有497户,彰化县有445户,嘉义县有1271户,台南县有2281户,屏东县有171户,花莲县有  61户,澎湖县有123户。  介绍文件  苏姓起源  苏姓起源有二:  一、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苏姓则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传说中的黄帝既是一个部落的名称,也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据《国语·晋语》载,黄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两个胞族。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陕西黄土高原的姬水一带,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史记·五帝本纪》在介绍黄帝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段文字描述了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聪明大智。《帝王世纪》也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又称为“轩辕黄帝”,实际上是因为黄帝曾居住在“轩辕”这个地方,因以为名。轩辕黄帝是崇尚**的,这是因为这个部族生活在黄土高原,其赖以生存的大河便是黄河,而这一人群的皮肤又是黄颜色,这种“黄河、黄土、黄种人”的三位一体,使他们对“**”有了更多的偏好。黄、皇古字通用,由黄帝而衍变成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最为尊贵的帝王的专称,在历史时期**更成为皇帝独有的专色,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无论是宫室、都邑、太庙,也都由黄土筑成,成为有别于其他文明的“**文明”。至于黄帝的专号“轩辕”,《说文》段注为,曲(车舟)藩车为之轩,大车谓之辕,“轩辕”实际上指为“有篷顶的大车”。据史料记载及学界研究,早期的黄帝部族是以游牧生活为重要的内容,“轩辕”大车的发明,为这种生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运输工具,在当时的部族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而成为黄帝及其部族的名号。另一方面,黄帝部族以龙作为图腾标志。考古发现中,龙的形象的不断变化,龙形象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实际上是黄帝部族发展壮大,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  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的居住地在姬水,亦即陕西省岐山县一带,后采向东发展,到达中原,并在河南新郑形成政治中心。《史记》的有关注解均有“黄帝号有熊”,“有熊,河南新郑是也。”《元和郡县图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墟。”另外,陈留(今属开封)有“黄城”、杞县有“夕卜黄”、荥阳有“黄水”、封邱有“黄池”,这些都与黄帝部族的活动有关。密县的大瑰山、临汝的崆峒山、灵宝的荆山,卢氏的熊耳山等都有黄帝活动的遗迹,反映中原地区是黄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动地区。黄帝以中原为中心,“习用干戈”、“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尤其是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涿鹿(今属河北)大战,取得了胜利。黄帝及其部族的军事行动,加速了传说中各部族间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南达于江、东至于海、北达燕赵的内涵相近的先进文化。  黄帝在典章政制与经济文化上也有重要的贡献。《史记》等史书记载,黄帝“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这种管理形式,应该是后世政权的雏形。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伶伦作律”、“容成造历”,“黄帝考定星历”等,黄帝时的文化成就巨大。黄帝采铜铸鼎,以玉为兵,刳木为舟,作宫室以避寒暑等。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了养蚕、织锦等,反映了黄帝时代的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  传说黄帝在功成名就于荆山铸鼎后,骑龙升天。《史记·封禅书》有详细的记载,在河南灵宝,有与这则传说相关的地名与遗迹,如荆山、鼎湖、龙沟,以及黄帝庙。在陕西省黄陵县,有“桥山”,而“桥山”附近有黄帝陵,这里也就成了历代君民祭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圣地了。  依照史书记载,颛顼为黄帝的孙子辈。《史记》、《帝王世纪》以及某些苏谱均有详细说明,在黄帝的25个儿子中,最早取得“姓”的名号者仅有14人,这些姓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姓,现代姓氏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氏”。黄帝正妃是采自西陵氏族的嫘祖,她为黄帝生下的两个儿子分别是青阳与昌意。昌意曾在“若水”一带的西南地区长期生活,并娶当地土著蜀山氏族的昌仆为妻,他们的儿子颛顼从小便在西南地区生活,后随氏族东迁到中原。  颛顼既是古史传说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当时统合天下的部族名号。学术界对颛顼的本意有着多种的理解。《论衡》中谈到的“颛顼戴干”,有的学者以民族志与考古发现相结合,解释其为原始部族时人们在头部佩饰器具从而形成的一种头部装饰,这种装饰使得其成为“扁形变头”。根据史书中将“颛顼”与“高阳”并称的现象,其含义为旭旭升起的太阳。而这种对自然的崇拜现象,在当时应是较为普遍的。  颛顼及其部族东迁的过程,也是以颛顼为首的部落联盟形成的过程,也是史前部族融合发展的过程。颛顼在河南、山东、河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留下有大量的遗迹。其最重要的传说是保留在《淮南子》等书中的“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的传说,两大部族的长期征战,在史书中形成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颛顼也因此而获胜,部落联盟获得了空前的扩大,并以此赢得了五帝之一的赞誉。  颛顼的统治中心也在中原。史书记载,颛顼在河南许昌、杞县、淮阳等地居住。《左传》:“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帝丘在东周时为卫国的都城,其位置在今河南濮阳附近。颛顼尽管在军事上有所作为,但他的功绩主要在宗教礼仪上。《大戴礼记》对他的功绩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称赞他是很有谋略,通晓道理的人,他的行为举止符合天意与鬼神的意志,所以说他是人与神的沟通者,他所开启的由宗教对人的控制的办法,以及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改造,在当时是个进步。颛顼死后,埋葬在顿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内黄县,据说他活了98岁,颛顼之后,其部族又分裂为若干个部落。《世本》的“帝系篇”等文献,甚至在一些“苏谱”中,也有“颛顼八子”的记载。颛顼娶邹屠氏之女生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仲容、叔达等8子。颛顼又娶胜奔氏之女生子称,称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  老童及其部族,也如他的先祖那样在中原生活,但也在关中、江淮等地区生活,其遗族后来还远迁到岭南活动。老童(卷章)的部族后又发展为重黎和吴回。  重黎这个传说时代的人物,实际是由重与黎二个部落合并而成,重黎实际上是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的后裔逐渐裂变为“九黎”,并成为“黎民百姓”中的主体。重黎曾担任过帝喾时的“火正”。“火正”是传说时代掌管火源的职官,因为火的发明传说为祝融氏所为,因此“火正”又称为“祝融”,重黎因任“火正”,重黎也与祝融有了联系。火的发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火可以驱除野兽,使人类在与其他动物的争斗中处于优势;火可以熟食,食物成分的改变为人类智力的进步创造了条件;火可以用作耕种,“刀耕火种”的初期农业的兴起,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标志。以看守火种,到对火神的祭祀,以至火化升天等均由祝融(火正)负责,因此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重黎受命与流落在南方的共工氏进行战斗,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帝喾以平叛不力而杀了重黎,并让重黎的弟弟吴回袭任火正祝融之职,吴回也便有了祝融氏之称。  吴回在南方与共工氏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他与他的部族也因此重返中原。《路史》、《左传》均记载,在河南郑州有“祝融之墟”,其具体地点在新郑与新密附近,即西周时期郐国所在地。吴回及其部族虽然在陕西、山西、甚至东南地区生活,但最终以中原为中心,吴回死后也埋葬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  陆终传说是吴回的儿子。根据对其名号研究,陆终是以捕食善跳动物而著称的部落,并以此作为图腾以及首领的名字。陆终及其部族也在中原一带活动,山西的平陆、河南豫北地区的“大陆”(吴泽)等便是这种活动遗迹的反映。在豫北地区的获嘉、修武、辉县交汇处的吴泽,实际上也是当年吴回曾活动过的地区,这里与颛顼故都也相去不远,并有亲族在其附近居住,因而具有较好的生活基础。  陆终生6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竹坚)、会人、辔牲、季连。其中,樊封昆吾为己姓。  先祖昆吾公  昆吾公是苏姓的先祖,这是诸多苏谱所公认的。樊封于昆吾,又称昆吾氏。也就是说,由陆终及部族发展衍变而来的昆吾部族,其首领亦称“昆吾氏”即苏谱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义,《夏小正》解释为:“昆,小虫。”又称,“昆者,众也。”“小虫动也。”《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昆吾为众虫之意,吾即音的尾语。昆吾源自陆终,二者都有“众虫”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图腾相近;另一方面说明其部族人口众多,兴旺发达。《国语》、《史记》都记载,昆吾为“夏伯”。  《吕氏春秋》记载有“昆吾作陶”。《说文》及其相关著作也有“昆吾者,壶之别名。”“昆吾,圜器也。”  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区活动。他们的踪迹与夏人相近,如在山西传说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阳为“颛顼之墟”,这里不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书纪年》写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帝芬”,有的书中记载为“帝槐”,是夏代第8个王,属于夏代中期。  《世本》:“苏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元和姓篡》:“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邺西苏城是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苏氏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  “有苏氏”  “有苏氏”在商代仍有活动,其重要人物是苏妲己。《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在《国语》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史记·殷本纪》表述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有苏氏”是商代的重要部族,但与商王室的关系并不融洽;商王室讨伐“有苏氏”,掳得了美丽的妲己,而且殷纣王十分喜爱妲己的美色。  苏国  苏国的建立,是苏姓历史上的大事。  西周政权建立后,周天子对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左传》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杜预注解为:“苏忿生,周武王司寇苏公也,与檀伯达俱封于河内。  关于苏国的范围。《后汉书·郡国志》云:温,故国也,苏忿生封。”《括地志》卷二,“故温城在怀州温县西三十里,汉、晋以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温是苏国国都,位置在今河南温县西安乐寨与招贤一带。《左传》记载,春秋前期周桓王将苏国的田地给予了郑国,这些地点有“温、原、缔、樊、隰城、攒茅、向、盟、州、陉、(阝贵)、怀。”其中,温、州、陉(邢),均在今温县境内。原、樊,在今河南济源市境内。缔、向,在今河南沁阳市境内。隰城、怀,在今河南武陟县境内。盟,在今河南孟州市境内。(阝贵),在今河南焦作市郊。攒茅,有考证为攒城与茅城,均在今河南辉县市境内。以上诸邑,很难说是苏国的全境,即便如此,也包括了今济源市与焦作市的全部,今新乡市的西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其基本上与康叔受封的卫国为邻,也应该是当时较为重要的苏国。苏国的爵位,文献中称苏国国君,有“苏公”、“苏氏”、“苏子”、“温子”等多种称呼,尽管当时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说法,据说执行时并不严格,因此,苏国可能仅为“子”爵,其首领又任司寇,称作“苏公”  西周时期是苏国的重要发展时期,传世的青铜器著录在《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其中的《史颂鼎》有长篇铭文,记载了史颂受命视察苏国,掌握并实行苏氏之法。《三代吉金文存》收录有苏国铜器《苏公簋》,这件器物铭文不长,却记述了苏、周联姻的史实。两周时期,异姓诸侯间的联姻,是密切相互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苏女嫁与周男,一方面反映了苏国对周王室的仰慕,同时也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苏、周关系密切的标志。在三门峡虢国墓地也发现有西周晚期的苏、虢联姻的器物。虢国都上阳,位置在今三门峡市近郊,虢国虽不属于大国,但却是周文王的弟弟虢叔所封,其君主虢仲曾辅佐周夷王南征淮夷,酿成国人暴动;虢文公为周宣王时的重要卿士,在周王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门峡墓地中发现的“苏甫人”盘、匝,正是苏女远嫁虢男的反映。“苏冶妊”鼎,记载了作为苏君夫人的妊姓女子,为她的女儿远嫁他乡,而专门作器的情况。在三门峡墓地,还发现有“稣子叔”鼎、“稣貉”豆等,其铭文不长,但都可以说明,苏、虢间有着持续不断的良好关系。此外,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宽儿鼎》青铜铭文拓本中,记载了“苏公之孙宽儿”的历史史实,对研究苏国史,也有重要的帮助。青铜铭文中的“苏子叔”、“苏公子”,也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苏国宗室的重要人物。  《诗经·小雅》记载了苏公与暴公的史实,“苏公作是诗以绝之”。《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chi,持)。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篪是一种乐器,“管乐十孔,长尺一寸,吹孔有觜(嘴),如酸枣。”  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礼乐制度发生了动摇,周天子的神圣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平王东迁洛邑,苏国与周都仅一河之隔,苏国成为王畿之地,其相互间的矛盾也大大加剧了。  苏国与列国间的矛盾,首先来自于郑国。郑国是西周时期最后被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郑国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区的关中,“犬戎之乱”后,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在王畿重建郑国。郑国受封的地方,原来也有一些小国,郑先后灭掉郐、虢等8个小国,在中原拥有一席之地,成为在中原有一定影响的强国。郑国势力的扩大,无形影响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郑交恶,并互以太子为质。平王病逝,在郑为质的太子孤因哀伤过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为桓王。桓王对郑国称霸,心有余悸,在朝中对郑不恭,引起郑国朝臣的不满,他们力主挑战王权,以观其行。这一天,郑国大将祭足率领郑国军队白玉门津渡过黄河,以向苏国借粮遭到拒绝为由,强行收割苏国已成熟的小麦,并运回郑国。其后,又到王城附近公然强抢周王宗室的稻禾。可见,在诸侯称霸的时代,苏国作为周王的亲信国,但却受到伤害。周天子并令卫、陈、蔡 潮州简介导游词  作为一名可信赖的导游人员,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潮州简介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潮州简介导游词1  国庆期间,我们全家人到潮州游玩,游览了潮州的美景。更难忘的是那美丽的夜景。  潮州是一个远近文明的古城。听说古城的古城墙和滨江长廊的景色怡人,我们便乘车到了那里。在东门楼附近,礼花灯早把夜色中的滨江长廊装扮得妩媚多姿,艳丽的霓虹灯勾勒出城楼的轮廓,气势雄伟的古城墙沿韩江堤向两方延伸,宛如一条长龙酣睡在韩江边。站在城墙上,向远处眺望,韩江的美景尽收眼底,江中是潮州著名的湘子桥。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几梭船连成一线,好似长龙卧波。微微晚风中,我们走下城楼,漫步在滨江长廊,穿行于根叶婆娑的古榕树下,置身于红花绿草之间,感受到一组风与影的和谐奏鸣。  古老的城墙和古香古色的湘子桥让我们流连忘返,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潮州美丽的广场音乐喷泉夜景。  音乐喷泉是晚上八点才开始,我们早早就来到了广场。虽然喷泉还未开始,但晶莹洁白的路灯,光彩夺目的节日装饰灯令人眼花缭乱,广场上,显示潮汕文化深厚内涵的牌坊群,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无数的霓虹灯闪烁,五光十色的,有的组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成了音乐喷泉开始前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前来观灯赏景的游人络绎不绝。广场上已经站满了人。无数的车辆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人民广场热闹非凡。  快到8点了,广场上的人更拥挤了,广场成了人的海洋,人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在广场上散步,有的坐在喷泉周围和同伴聊天,有的拿着照相机照相。我们赶紧选了一个位置坐下,等待着喷泉的开始。  忽然,广场上响起了音乐,顿时人声鼎沸,我们听见不少人在喊:“喷泉开始了!”我们朝喷水池那边望去,只见喷水池上空出现了水雾喷发有点模糊的画面,随即音乐喷泉开始了。起初喷泉只是一簇簇矮矮的小银柱,随着音乐的响声逐渐变高。它们变化多端,有的像大小不同的贝壳,有的像一簇簇五颜六色的珊瑚,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一个个仙女舞动着长袖……美丽极了。音乐悦耳动听,彩光中的'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着,喷泉时高时低,时起时落。有的像仙女的飘带,在天空中飘动;有的像怒放的荷花,红似火,白如玉,粉若霞,美极了;有的像舞台上的芭蕾演员一样翩翩起舞,时而跳跃,时而转圈……我沉醉在这美丽的夜景中。忽然,响起了潮汕大锣鼓的声音,喷水池喷起一束几十米高的银柱,真像一艘火箭直射长空。顿时,喊声震耳欲聋。随着音乐的起伏,喷泉时高时低,时起时落。在这美丽的夜色和这悦耳的音乐中,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一个钟头了,音乐喷泉结束了,广场上的人也渐渐散去,我们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回家路上,我们尽情地观赏潮州的夜景,路灯如连串的夜明珠向远方延伸,树上的烟火灯色彩缤纷,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潮州真成了一座“不夜城”。  我爱潮州的夜美景。那勃发的音乐喷泉,难道不是潮州的`劳动人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而迸发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吗? 潮州简介导游词2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隋朝设立潮州以来,长期是粤东潮汕地区郡、州、路、府治所在地。   建制之前  潮汕南澳象山文化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是目前粤东潮汕考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4]。  潮汕潮安池湖的贝丘文化,距今约6000年,潮汕在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状况。  潮汕普宁虎头埔窑群代表了4000多年前潮汕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证明潮汕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着自己的先进文化,经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综合,从而得以壮大。虎头埔窑群的发现推翻了以往所持的“粤东地区是蛮荒之地”的观点[5]。  潮汕饶平浮滨文化遗址距今3000年,是商代的商文化遗存。   秦汉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潮州属南海郡揭阳县(一说揭阳戍),揭阳县因揭阳岭而得名。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南海郡揭阳县,揭阳县统领今潮汕地区全境、梅州及福建闽南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5县一带。   晋、南北朝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揭阳县境析置海阳、潮阳、海宁和绥安4县,属东官郡。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东官郡海阳县北部五营地设置义招县,原揭阳县境设置义安郡,义安郡统领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5县,治所驻海阳县(今潮州市),管辖范围今潮汕地区全境、梅州及福建闽南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5县一带。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名称共用了260年。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义招县析置程乡县,义安郡统领海阳、潮阳、海宁、义招、程乡5县,治所驻海阳县。   隋唐  隋开皇十年(590年),原义安郡境立潮州,统领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6县,治所驻海阳县,管辖范围仍是今潮汕地区全境、梅州及福建闽南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5县一带。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潮州成为潮汕地区的政区名称始于此,以后1400多年都沿用。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全国罢州复郡,潮州复改为义安郡,隶东扬州,再次划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称潮州。  唐承隋制,仍称潮州,辖海阳、潮阳、程乡3县,治所驻海阳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州驻地为今福州)和潮州一部分合置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改州为郡,潮州因此易名为潮阳郡。唐开元十年,西元751年,从江南道改为岭南道管辖。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再度改称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宋元  宋代仍称潮州,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复置揭阳县,统领海阳、潮阳、揭阳3县合称“潮州三阳”,治所驻海阳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潮州为潮州路,仍统领海阳、潮阳、揭阳三县,治所驻海阳县,属广东道宣慰使司,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梅州隶入潮州路。   明清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治所驻海阳县,属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县邑扩容,海阳、潮阳、揭阳3县析置了饶平(别称饶阳)、惠来(别称葵阳)、澄海(别称莲阳)、普宁(别称洪阳)、大埔(别称茶阳),合称潮州八阳也称潮州八邑,程乡县析置了平远、镇平2县,崇帧六年(1633年)潮州府统领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潮州府商民经商于海内外各大商埠,并设立潮州会馆,名号潮州八邑。  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仍辖11县,治所驻海阳县(今潮州市)。  清康熙22年(1683年),潮汕商人在苏州建潮州会馆,在会馆正门口立碑刻文:“本馆系潮州府属8县商民所组织,专谋本帮商业之利益”。这是潮商和潮州八邑最早正式称谓书面体现之一[7]。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3县另设立嘉应州,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合称“嘉应五属”。  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置丰顺县,潮州府统领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澄海、大埔、丰顺9县,均是从北宋潮州的海阳、潮阳、揭阳潮汕民系3县析置,名称均带有“阳”字,即海阳、揭阳、潮阳、澄海别称莲阳、普宁别称洪阳、惠来别称葵阳、饶平别称饶阳、丰顺别称新阳、大埔别称茶阳。由于北部山区的大埔县居民是客家人,故置丰顺县后仍称潮州八邑。丰顺建县的同时期,潮汕商帮达到一个鼎盛时代。随着潮州八邑的名号被四海口碑相传,潮州八邑成为了潮汕的代名词和界定标准。潮州八邑即是潮汕民系、潮汕商帮和潮汕地区,是今海内外潮汕人最广泛认同的界定标准。  1840年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进入中国近代史,1850年清代爱国政治家林则徐逝世于潮州府普宁县行馆。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定潮州府澄海县沙汕头为通商口岸,汕头港于1860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8]。  1906年,从潮州府治所地直达汕头埠的潮汕铁路筑成,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潮汕名称广为人知是在1907年5月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潮汕黄冈起义。1907年5月22日,因由孙中山指派华侨潮裔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人领导发动的潮汕黄冈起义爆发,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当时的《南洋总汇报》却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   民国  民国初,废潮州府,改置潮州安抚使,驻汕头;后改潮梅镇守使、潮循道、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等,曾一度改驻潮安县潮州城。  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安县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1936年改设为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改为第六区,1949年4月析为第七(和第八)区,治所均驻潮州城。   解放后  1949年解放后设潮汕专区、治所驻潮安县,管辖潮安、饶平、南澳、澄海、潮阳、惠来、普宁、揭阳8县。  1952年置粤东行政区,行政公署驻潮安县,管辖原潮汕专区所属潮安、饶平、南澳、澄海、潮阳、惠来、普宁、揭阳8县,原东江专区所属惠阳县、紫金、河源、龙川、海丰、陆丰6县,原兴梅专区所属的梅县、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兴宁、平远7县等21县,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惠州、河源7市。  1955年9月,粤东行署治所由潮安县迁往汕头。1956年改粤东行政区设为汕头专区(汕头作为潮汕地区的政区名称始此),治所驻汕头市,汕头管辖潮安、饶平、潮阳、普宁、澄海、南澳、揭阳、惠来、梅县、丰顺、大埔、五华、兴宁、平远、蕉岭15县,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梅州4市。海丰、陆丰2县1958年属汕头专区。  1965年07月,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析置梅县专区,汕头专区管辖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  1970年改汕头地区专员公署设为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管辖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  1983年改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设为汕头市,同年9月海陆丰改属惠阳地区(1988年1月海陆丰设今汕尾市),汕头市管辖范围今汕头、潮州、揭阳3市。  1991年汕头市经济特区扩围批准,同年12月国务院调整潮汕地区行政区划,原汕头市分置为今潮州、揭阳和汕头3市(合称潮汕三市),统称潮汕地区,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管辖新设立的湘桥区(原潮安县析置)、新恢复的潮安县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潮州简介导游词3  照潮州的老规矩,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糕点去拜神,如红粿,甜粿等。  三十大早,我们家旁边的妈祖庙人山人海,镇上的人都来拜妈祖保平安。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在房门上贴“福”字,倒着贴,据说这样才能“福”到。贴了“福”字,当然还要在大门贴对联,贴上平安符,家家户户都贴。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糖果买瓜子,说是买在家里放在客人来了能吃,其实客人还没来糖果就被孩子们吃光了,这会大人们又急急忙忙地再去买多几包。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炮竹,特别是男孩子,各种各样的炮竹都让他们给收着了。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他们必须准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的时候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到了大年初一的时候,这时年味更重了。妈祖庙请来了“英歌”演员来表演英歌。英歌演员手持双棒,排着长长的队伍,向我们走来。每个演员脸上都画着脸谱,持双棒扮演成《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人物。绕着镇上的大街小巷走,不知道是“英歌”表演太好看,还是因为热闹,不管是男女老少都爱看。  听大人们说初一十五不要洗头,这样对头脑有损。拜年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桔子。代表吉祥、如意、大吉大利。还要煮甜粥,据说这样才能从年头甜到年尾,不辛苦。还要大扫除,把整间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一来是为了招待客人,二来是要把不干净的东西洗掉。吃鱼的时候要剩一点,象征年年有“鱼”。  春节在正月初四就结束了,虽然短暂,虽然是在农村,但却过的十分喜庆,过的十分热闹。 潮州简介导游词4   位置境域  潮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东地区韩江三角洲北部,东北与福建省诏安、平和县接壤,东面与台湾宝岛隔海相望。境内主要河流是韩江及黄岗河。  东西最大横距766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992公里,陆地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77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   地貌  潮州市总面积36009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山区约占潮州市陆地面积的652%。境内群峰起伏,河流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  潮州境内主要山脉,有粤闽交界的武夷山系—嶂宏山脉支脉和潮梅交界的莲花山系—凤凰山脉。北部凤凰山主峰鸟髻号称粤东第一名山,海拔14978米,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少数民族畲族的发源地。   水文  主要河流有韩江和黄冈河等。韩江自西向东南斜贯潮州城区,流经潮安区,在澄海入海;黄冈河自北向南流贯饶平全境,于黄冈镇东风埭入海。枫江,榕江的一条支流,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潮安区中西部,经凤塘镇流经揭阳玉窖镇,汇入榕江。  韩江是潮州市的母亲河,流经潮州主城区约3公里,北段江面较为宽阔,中国四大古桥之广济桥(俗称:浮桥、湘子桥)横卧于韩江中段,连接古城与东岸的交通,自古以来是闽粤两省的交通枢纽,两省往来陆路的必经之地。   气候  潮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的6~10月又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主要时段,因而多大雨和暴雨。秋季受来自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多晴朗天气,少降水,潮州开始进入旱季。冬季普遍盛行东北风或北风,来自北方既寒冷又干燥的空气,经过长途跋涉以后,强度已大为减弱,所以这里冬季比较温暖,极少出现0℃以下的严寒天气。 潮州简介导游词5  20xx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7407亿元,突破千亿大关,比上年增长6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0555元,突破四万元,比上年增长67%,按平均汇率折算为6007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426亿元、5478亿元和452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56%和89%。服务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超第二产业,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3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19%。分县区看,潮安区GDP增长72%,枫溪区GDP增长72%,湘桥区GDP增长66%,饶平县GDP增长68%。  从产业机构看,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15:413调整为69:51:42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行业机构看,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6%和6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8%和198%,占比分别提高09个和1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1364亿元,增长103%,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7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20xx年,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727亿元,增长72%,增幅高于GDP增幅0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719%,比全省水平高出18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达74%,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其中,民营工业增势良好,全市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0922亿元,增长65%,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98%。规模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26186亿元,增长72%,增速比全市规上工业高出08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95%,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08%。20xx年,全市民营单位数为1016万家,比上年增加134万家,增长151%;其中,私营企业173万家,增长119%,个体户818万家,增长143%。  20xx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508万人,比上年增加048万人;城镇化率64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169‰,死亡率7‰,自然增长率99‰。年末户籍总人口2755万人,比上年增加152万人。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73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163人,促进创业1271人,组织劳动力培训94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涨幅比全省低02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六升一平一降,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涨幅最大,同比上涨62%,推动CPI同比上涨038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1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7%,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2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11%;食品烟酒类价格则与上年同期持平,衣着类价格则下降0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17%。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59亿元,增长19%。其中,税收收入3018亿元,增长09%;非税收收入1442亿元,增长4%。全市各项税收总收入9587亿元,增长61%。国税国内税收收入5778亿元,增长116%;其中,工业增值税2959亿元,增长08%;地税税收总收入3091亿元,增长4%。20xx年12月,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xx-2030年)》,潮州被定为地区性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