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民间所说的岁首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代,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国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夏朝(沿用阴历)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阳历纪年。后来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扩展资料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灵、拜祭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参考资料:-春节推荐于 2019-10-28查看全部91个回答64条评论qwertyuzxcvn179说好的20字呢?查看全部64条评论—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2020旅游攻略云南春节_十大必去景点拒绝常规旅游攻略云南春节,N次云南之行后,总结出的旅行全方位攻略。送上超全云南新旅行方式!带你一起沉浸在云南的慢时光里。广告2020-10-05春节的来历20字左右春节的来历: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关于春节的诗歌 1、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2、《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3、《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4、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6、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38,372浏览2019-01-13春节的来历20字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虞舜时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神灵。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而关于春节一说的由来,则有这样一则传说一一相传,祖乙当商朝国君时,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打算把节令定准。于是,他从树影的移动中受到启发,设计了一个暑仪用来测日影计天时,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用来计算时间。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他知道自己已经测出了日月规律,推算出了准确的晨夕时间,历法也已经创建成功,就做了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祖乙听说后,就亲自来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上的月亮对祖乙说:“国君,现在正是第十二个月满,请您给今日定个节吧!”祖乙说:“旧岁已完,新春复始,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29赞·4,459浏览2019-01-13春节的来历20字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5赞·3,872浏览2019-01-18春节的来历(简单点,不超过30字)给好评春节在起源上,是上古时代古人根据天象、物候确定四季循环演变而来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后来历法知识进步,根据天象与物候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年成为一年四季的时间总称。 扩展资料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 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 仪 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春节------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586赞·26,406浏览2019-11-17春节的来历30字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 1、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2、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29赞·6,770浏览2019-01-12对联精选_对联_拼多多_享拼单折扣!根据文中提到的来历为您推荐点击下载了解更多详情下载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零售-民俗书籍_拼团优惠根据文中提到的来历为您推荐点击下载了解更多详情下载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哪些话是鸡汤不会告诉你的真相?这一定是描述患难夫妻真挚爱情最感人的一句话了。只要新闻里有什么东西,比如老公卧病在床,老婆不走,肯定194条回答·11,958人在看古人为什么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一前后。关于“清明”起源,一种认为其源起于物候变化据,如《逸周书·时训》载:“春分之日玄鸟至……清明之日萍始生……。又《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5,067人在看文章和马伊琍离婚,跟当初的姚笛事件有多大关系?个人觉得姚笛只是导火索,文章的不成熟才是离婚主要原因。娱乐圈是是非之地,被认为是表面明亮漂亮的明星。194条回答·27,188人在看蛙声蝉鸣,今日立夏,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今天,迎来立夏节气, 它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七个节气。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三2,875人在看哪些明星的素颜给人的感觉很惊艳?电视剧《在一起》素颜最惊艳的演员是张天爱。因为题材特殊,电视剧《在一起》在演员和选角上也有着十分严格239条回答·39,713人在看男人真正爱有什么表现?久久情感课堂我们不制造爱情,我们让优秀的对方爱上你关注549,125播放为什么电视剧《遇见王沥川》评分很高?38集国产都市爱情电视剧《遇见王沥川》,我是在腾讯视频上看的,评分92,而在豆瓣上也有85的高分105条回答·5,952人在看最强大的四个上升星座上升星座被称为人格的表面,在星座知识上上升星座就是人出生时东方地平线所在的星座,据说上升星座决定着一34条回答·6,139人在看正在加载评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1、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2、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3、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4、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扩展资料春节习俗的意义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春节北方人和南方人过春节有什么不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等春节习俗。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3、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有踏青郊游的习俗。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的众多活动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杀菌防病等传统活动。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之夜赏月、祭月、吃月饼的传统习俗。6、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人民在这一天争取团圆,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全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除夕夜一起守岁,辞旧迎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点燃爆竹迎新年之意。中国民风民俗有哪些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也最热闹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了庆祝春节形成了很多隆重而富有特色的习俗。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南北方的习俗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节庆食物、年货配置、庆祝方式和红包金额等方面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节庆食物大不同: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北方过年的节庆食物是饺子。饺子弯曲、饱满的形状类似于传统的金元宝,象征着新年事业财运滚滚,生活幸福美满。同时,饺子也谐音“更岁交子”,取年岁更替之意。我的家乡在辽宁,小的时候,每每过年,一家人总是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叙家常,还会把糖、硬币、花生等寓意吉祥的食物包进饺子里,增添喜气。南方过年的节庆食物则是汤圆或是年糕。汤圆形状圆满,有着全家团圆的美好寓意。年糕又谐音“年年高”,象征着新的一年工作生活节节高升的好兆头。我的父亲是南方人,每年过春节,他会从南方老家给我拿回来节庆年糕,白嫩的年糕上用红色印泥点了一个红点,带有日子红红火火的好兆头。二、年货配置有区别:北方蒸馒头,南方存腊肉北方过年备年货以量大、豪爽为特点。在过年前,北方人会把白菜、萝卜这样的过冬蔬菜一麻袋一麻袋买回家,存储起来作为年菜。媳妇会蒸几十斤的馒头、包子作为春节期间的主食。有条件的家庭还会杀一头年猪,年夜饭一道飘香的杀猪菜,足以犒劳北方人一年来的辛苦。此外,腊月前后,每个北方家庭都会支起油锅,炸一些丸子、焦叶等春节专属小零食。南方过年备年货则是追求种类多,品质精。南方最常见的年货就是各式腊肉香肠了。如果你看到南方家庭的房檐上挂着制作好的腊肉,就证明新年快要到了。另外,南方家庭还会准备各式各样的干果。聊天解闷、串门拜访最不能少。三、庆祝方式存差异:北方舞龙灯,南方逛庙会南方地区过年时会舞龙灯。这是一种集“舞狮、舞龙、划彩船、跑竹马、踩高跷、鱼灯”等形式于一体的独特庆祝活动。舞龙灯的队伍在春节期间会挨家挨户的舞个遍,为新年增添一番热热闹闹的氛围。北方地区过年时会逛庙会。庙会一般在初一前后举办,这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北方家庭一般会结伴出行,在庙会上吃些糖葫芦、糖画等小吃,看看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舒缓一年来的辛劳。四、红包金额有差距:北方金额大,南方数量多北方的红包又叫作压岁钱,是长辈在过年的时候给晚辈的现金礼物。通常家中未成家的小辈都能得到,金额在数百元乃至上千元不等。这份礼物又称压祟钱,带有长辈为晚辈祈求平安的意味。南方的红包又叫作“利是”。红包金额通常较小,一般在五到十元左右。人们不止会给亲人发红包,还可以发给小区门卫、清洁工人等任何人。在公司未婚的员工也可以跟已婚的员工拜年要“利是”,只是图一个吉利。其实说到过年的习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我还想到小的时候,家里人过年包饺子会扔一个到房顶上,再埋一个在土地里,寓意让皇天后土保佑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地大物博也使得南北方过年习俗存在差异。虽然方式不同,但大家追求的目的不过就是过年的年味儿,就是阖家团圆的幸福美满。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中国的民风民俗有: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春节拜年、走亲戚;元宵节吃元宵;寒食节祭扫、踏青;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具体介绍如下:1、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2、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3、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4、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5、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扩展资料: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参考资料:_中国民风民俗 _中国传统节日(一)花灯节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桂东岑溪、富川等县,已有百多年历史。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内点油灯,逐日添油。挂灯者众,社庙自然形成灯棚。添丁之家同日饮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小宝宝送去衣服、背带、玩具,亲友、邻居赠衣服和红包致贺,共饮同欢。正月十六落灯。(二)查日子中国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三)贺郎歌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四)坐红堂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五)讨钥匙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六)看屋中国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七)黑房抢亲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十)拜堂彩语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流行于桂东北灌阳一带。时在农历七月初七。当地民间传说,是日晚织女将与牛郎相会,白天她梳妆打扮,胭脂香粉撒得满天飘香,故名。届时妇女们取出衣服及箱子暴晒,并用盆装水,水中放几根青草以示百药,置户外晒温,叫做“晒香水”。据说穿了“香日”晒过的衣服,洗了“香水”可防瘟疫,促健康,并能使夫妻更加融洽恩爱,犹如牛郎织女一样。民间有“七月香,晒笼箱”之谚。扩展资料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中国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中国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中国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参考资料:-汉族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