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等宫女宅女在古代后宫的幸福生活诛颜珠帘不卷夜来霜之沅沅曲孝嘉皇后绣妃淑妃太子妃升职记 迷心计 永和宫主甄嬛传姊妹篇如懿传妃嫔这职业后宫谋生记紫台行争宠这技能凤阙九重皇瓜》 《宫心计—雪海香梅尽》 《倾世皇妃》 《还君以明月》 《禁宫绾暒传》 《红楼宫梦之熙嫔传》 《红楼宫梦之纯妃传》 《攻心是妃》《大宫》《九重凤阙》(又名:《金枝玉叶》) 《宫杀》 《一年天下》 《权术天下》 《明月当空》 《夺宫》 《后宫金兰易折》 《少女太妃》 《媚行深宫》 《冷宫太子妃》 《后宫斗 皇后传》 《有朝一日:缢嫡怨》 《粉黛佳人》 《凤凰谋》 《大宫 雏菊曲》 《大宫 玉兰曲》 《美人天下》 《宸宫》 《晓梦迷蝶 秋霁》 《宫闱暗殇》 《溯缘》 《嫁衣乱红》 《宫斗青蔷天》《恍然如梦》 《镜舞——颖妃辞》 《红颜乱》 《奸妃》(女主莫容版) 《奸妃》(女主纪韵版)皇后生存手册作者白双双评价:轮回的爱情,不一样的结果。《深宫错》作者青果果评价:记得俊俏女御医么,这本书给大家不一样的宫斗!庶女夺宫之令妃传》作者兰朵朵评价后宫之中勾心斗角,再次上位到底如何周旋与深宫之中?她该何去何从?《禁宫绾暒传》作者苡菲评价:后宫多少事,尽在不言中!大宫—雏菊曲》:女主角很腹黑,很无耻,很狠毒。她妈是皇帝最爱的女的,可惜她妈嫁给了将军,母女两被虐待得很惨(以致母亲惨死),后来将军死了,她和她姐被送进宫给皇帝收养,皇帝对女主比亲生的还好几十倍,很多皇子都喜欢她(十二最突出),但是她喜欢的是另一个皇子(记不清是老几了),她姐喜欢十二(印象最深的是她把她姐还给十二的伞,当着二人的面撕得粉碎,还有一些),她姐为了报复她,向皇帝提出要嫁给她喜欢的皇子。然后刚刚及茾她就被皇帝强暴,封为帝贵妃(后面好像也挺狠,但是不是很喜欢,所以记不太清)女主虽然狠毒,但是文章非常非常的好看,我也很喜欢女主。强烈推荐!!!!!《少女太妃—恬妃传》记不太清内容,但是我认为应该也是宫斗文的典范,是除了甄嬛传外最好的一本(个人感受)《媚行深宫》也挺不错,里面有一本书是《媚行深宫》,写满了勾引皇帝的方法,女主一开始没用,后来不喜欢皇帝了就用了。《九重凤阙》大爱!女主角被n多人爱,有侍卫慕轻涵、倪廷宣、王爷、江湖第一杀手、皇帝。强推!!!!!!《溯源》讲女主班婕妤死了以后在地府等了几千年,因为不甘心被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害死,要求重回人间,后来回到人间,忘记了以前的事(进宫后又想起),在选秀前爱上了某人(不记得身份了),然后选秀后进宫利用千年前的记忆得到皇帝宠爱,与飞燕合德斗智斗勇,最终害死了其中一个,另一个疯了。也是强推!!!!帝姬:凤栖铜雀台冷宫之绝色夜叉 冷宫 静妃 后宫之乾嘉宫赋 风云后宫--寒妃传 丑女皇妃 后妃怨—魅惑帝王爱 宫杀疯后 穿越之宫女云色倾城、(还可以。) 秋霁、(很喜欢里面旳男女主。都狠聪明、) 宫怀缱绻、(温暖旳文。) 后宫·萧妃传、(比较文绉绉啦。) 云舒赋、(结局自己联想、) 第一皇妃、(这小说说不上来什么感觉,,完美旳女主吧。) 芙殇、(看着狠轻松旳文、) 帝王画眉、(温馨吧。) 凤还巢(不算太典型旳宫斗) 薄荷荼靡梨花白(也不算太典型、但男主狠痴情、)盛世凝云、(出乎意料旳、女主自尽了) 皇后策、(男主挂了) 后宫虐杀——落尽梨花春又了、 荷殇-半面妆、(女主是个真实旳历史亽物、狠悲惨旳。) 菀宫春、(男主挺可怜旳) 深宫乱,妃天下(男主被骗了) 寂寞空庭春欲晚(延续了匪大一贯旳悲情、看着男主挺难过旳。) 宸宫(复仇类宫斗小说、) 《妃常穿越:邪王的囚妃》作者:雪芽《凤宫:鸾倾阙》 长夜当歌,蔓生愁绪,鳯宫一如从前肃杀,君前欢颜,吟诗泼墨,挥就一幅弦断花凋的胭脂泪。既便活得卑微,可至少还活着。她要让他后悔 《王咒锁颜:难宠王妃》 他在她身上倾注的爱就如一剂毒药般强烈,让喝下的人没有退路可走。他用这种共同毁灭的方式将她锁在身边。可有一天,皇上突然在喧她进宫当妃子时粉黛佳人》 《凤凰谋》 《美人天下》 《晓梦迷蝶 秋霁》 《宫闱暗殇》 《溯缘》 《嫁衣乱红》 《宫斗青蔷天》 《大清后宫》 《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 《后宫 宛妃传》 《轻暖太妃》 《大清往事》 《宫心计》 《母仪天下》月宫春 媛妃赋 皖雅公主 荼糜 天下无妃 天朝伊妃 誓不为妃 深宫乱,妃天下 清宫——宛妃传 青蔷天 《美人心计》 《大明嫔妃》 《至尊红颜》 《俏皮太子妃》 《烟娇百媚》 《步步惊心》 《后宫 笑靥千秋》 《宫怀缱绻》 《凤求凰》 《金枝欲孽》 《恍然如梦》 《镜舞——颖妃辞》 《红颜乱》 《扶摇皇后风云后宫--寒妃传 丑女皇妃 后妃怨—魅惑帝王爱 宫殇:年妃传》如果能够时光倒流,我愿做那个斜倚窗前的温柔女子,尽管后宫三千,我知你心只取一瓢饮。雍王府情深似海,圆明园生离死别,千秋万代同葬泰陵,世人皆言你无情,但你我心中明了,唯有越深爱,所以越伤害。——纪念敦肃皇贵妃 2010-09-29他是康熙的皇四子,天皇贵胄,身份尊贵。他是被评为清朝十二帝中最为勤勉的皇帝。他勤于政务,不好女色,但却惟独对她情有独钟。她是汉军旗的妙龄女子,温柔美貌,却也聪慧伶俐。她看透世间情爱不过是过眼云烟,但却对他念念不忘。十一年的专宠,儿女的早殇,她为了他,在病中忍受面临家破人亡的痛楚,他为了她,拖后处置其兄的罪责。是怎样一个女子,她赢得一代君王无限爱恋,生前殊荣,生后随葬,她庇佑全家,辅佐后宫,是雍正心中唯一的知己、情人与妻子……后宫斗皇后传 作者:林兰馨踏入宫门的那一刻,我身边的少女有好几个忍不住回过头去,甚至偷偷的抹眼泪。我低眉顺眼的径直走着,没有片刻的迟疑,从我决定入宫以后,我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那么就只能一刻不停的走下去,不给自己丝毫后悔的机会。一路从贵人到皇后,钮钴禄绫月,康熙第二个皇后后宫的争斗,勾心斗角,一张张美妍如花的脸背后的心机每个人都会斗,当争斗成为生存的必需之后,斗就只是一种本能悠悠深宫院,悲喜几多情,我一定会回来,回到属于我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我的承诺答应陪你站在你的身后,一起俯视着浩茫天地!权力金钱的交葛冷静聪颖的姐姐,纤弱的身体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决断,痛苦娇美纯真的妹妹,欲言又止的背后是歉疚还是罪孽谁能逃脱欲望的束缚。两个男人,交错的出现在她们的生命中,我爱你!这是谁对谁的心我恨你!又是何等的冤孽结的果谁爱着谁,谁又恨着谁安之若素寓意镇定自若,处世不惊然而钱,权,爱,恨之中又有几分能安之若素后宫——俪元皇后传(一) (二)漫漫中国史,青史留名的英雄无数。可纵观中国历史,那些在史上留名的女子多半是红颜祸水,有祸国殃民之骂称的奇女子!是的,的确是奇女子,尽管世人把历史的兴衰看成是她们的过错,只是,她们又何其无辜? 而我想写的只是深宫中那不可一见的真情,想写深宫中单纯的心。想在那寂寂深宫中寻得一方净土 《月皎洁,双栖蝶:若妃(完本)》楚承熙:牵起我的手,从今以后,我会保护你。叶茗若:耳边,猛然想起了很多年前,初遇到楚承熙时,他给自己的承诺。他说过,以后,无论如何,他会保护她的……可是,他在哪?皇帝与后妃,神话般的穿越,原本不可能相遇的两人,却因前世注定的爱,穿越千年,终生厮守《女臣》《重门引》《还珠之皇后难为》《山河永寂》《元徵宫词》《宫斗之诛皇谋》《魍魉妃》《宫斗:绝世宠姬(夏姬传)》《品后宫命定宫斗》《有朝一日:缢嫡怨》《媛妃赋》《谁叹宫花寂寞红》《嫣然斗遍六宫妃:闲步烟云》《命中注定做皇妃》庶女皇后《誓不为妃》简介: 我——贾慧如是穿越而来的现代灵魂。一来到这个世界就立下“一不为妾,二不为妃”的誓言,目标是赚钱享福,爱好是偷懒和看书。 但好友司徒明珠被征召入宫,我只得做个尚仪在她身边保护她,而大齐的宣王、瑞王之间的斗争将我卷入其中……想要抽身却不由得越陷越深,一连串的事件让我明白逃避不是办法,只有以计破计正面对敌才能求得一席之地《第一福晋》简介: 他是名满京城的三王爷,是残忍嗜血的三王爷,而他要娶她却是因为她张的像他深爱的一名女子,她站在他面前平静的说自己有一天一定可以在他心中有一席之地,她这样的话,能撼动冷血的三王爷吗?这个皇位的准继承人面对京城第一美女加才女的她,又是怎样的矛盾? 在三王爷登基做皇帝之后,面对后宫烟云,她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邪恶,又是怎样走向心灵的回归。 从福晋到皇后,从身份的变化到心理的变化,让爱更成熟~~~~《鸾 我的前半生后半世》简介: 鸾,士传说中的一种鸟儿,没有凤凰的名号,却飞得更高他是皇帝,60年里冲我一人。他是我的子孙辈,却也是我的爱人。前半生,我是他姑姑,辅主登基,做亘古一帝王。后半生,我是他妻子,看他运筹帷幄,创千秋大业。“半生宠尽风波中,几载秋雨葬旧梦”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帝后耕耘记》(康熙与孝惠)假如我宁芳成了孝惠,我就成了康熙他后妈。假如我成了康熙他后妈,我不就成了他的保姆可只听说他康熙是个千古一帝,阿那没听说他小子是个坏小孩呀!难道我这么个自在的随性主,以后要在大清朝里智斗坏小孩版康熙爷?不要嘛,我只喜欢大清最高档住宅小区里的美食与美人呀1 大宫:★★★★架空宫庭,女主从小进宫,一步步成长为帝妃,皇太后。(女主很强很超人)2 珠帘不卷夜来霜之沅沅曲::★★★★充满斗争的宫廷文,情节曲折《帝后》★★★★★ 简介:别以为只有男人才有江湖,其实女人也有。别以为只有男人才会战争,其实女人也一样。在那被四面高墙围起来的紫禁城里,有那么一群女人,她们为情所困,为权所逼,她们相互嫉妒,相互伤害,却又同样地享受着无奈和孤独! 她们美丽,却又常常孤芳自赏;她们年青,却又流露着无尽的幽怨;她们聪慧,却又往往难逃算计;她们挣扎,却又走不出命运编织的缠网里!于是,有人哭,有人笑;有人逃,有人死;有人爱,也有人恨! 作者笔风搞笑,情节不错,结局很美。虽是穿越文,不过却是经典吧,男主女主历经艰险才走到一起,这是部一章也不舍得跳过的好文章(很好看,中间哭了好多次呢,是我喜欢的风格,男主福临真所谓最痴情的皇帝啊,真是一字不漏的看下去了。)清秋大梦不一样的清穿文。女主角玉敏弘(是不是在恶搞老俞??)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兼职灵媒。在某次招魂时,误将已薨逝的怡亲王招至现代。两人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又在十四等人的干预下,回到康熙年间,两人同时附于胤祺侍妾绿浓身上,并产一子弘晳。后玉敏弘附身于一宫女,胤祥穿到八岁的胤祄身上,并逐渐产生感情。两人生活中波折不断,最终得以厮守。女主卒于雍正三年,男主之魂复回怡亲王,并忘却前尘旧事。雍正八年,怡亲王薨; 二十一世纪,玉敏弘招魂失败,新的轮回开始…… 《梦若流星》,女主很强大,四四和十三都很喜欢她,但最后女主和十三在一起了,文章轻松搞笑,中间较虐,结局完美。强烈推荐。 《魂归大清》,是悲剧,男主是十三,非常虐,女主凄惨到不行了……不过作者文笔很强,写得很美,个人建议慢慢看,一口气看完会胸闷的。推荐。《清·旧梦》,散文一般的清穿,男主是四四,八八也喜欢女主,故事和情节都不出彩,拖沓,但整个文章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有点欲罢不能,有续集,但没看……推荐。《至爱吾爱》,男主是八八,很强的清穿女主,聪明到让人崩溃,阴谋诡计一环接一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文章里典故超多,我觉得女主不像是一个现代年轻姑娘,倒像是古代的才子之流……喜欢里面温暖的八八。推荐。《清莲长卷》,男主好像是十三吧,蛮受欢迎的小说,但我看了只觉得是一般般,无论是情节还是文笔都没有值得一说的地方,我没看完……朋友说好看,我也推荐一个吧!《凤舞大清》,这个我本来不想说的,但实在太经典了,而且男主是我很喜欢的九九……话说这个女主也很强的,宫里宫外都吃得开,四四也很爱她。作者功力超强,跟一般的小白清穿没有可比性,看此文绝对增长知识,呵呵……强烈推荐。《花儿知为谁红》,一共分上中下三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从康熙一直到乾隆,作者的历史功底不是盖的。男主是四四,但女主和十三的关系很好,有点像知己的那种。故事不错,文笔一般,女主性格一般,有的地方稍微有点幼稚,但看在这么长的份上,我还是推荐一把。《清关三劫(新清穿)》,这个不得不说一下,首先,它的男主不是数字军团,也不是老康,是弘历,在清穿里,算是比较新鲜的了。其次,这文不是完结的,是我最近一直追看的,我沉迷清穿多年,也算是换了一个新的角度,一样是以九龙夺嫡为背景,作者从弘历的角度出发,很有意思。文不错,弘历值得好好萌一把,文值得继续看下去,强烈推荐。呼呼……先推荐这么多吧,我看得太多,都不太记得了,只有这些印象比较深刻。 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男主是老康,女主是苏麻达姑女主穿越的苏麻的身上,而苏麻是不会老的我看过,还挺好看的2 花开 花红 花落内容有点不记得了,不过很好看3 清宫遗梦穿越成德妃的,我记得很清楚,很好看,很揪心,有点虐的说···4 凤舞大清男主是老九,很好看,超好看的说····是一个happy的结局《烟娇百媚》女主是德妃乌雅氏,男主是康熙爷。整篇宫斗得很,到了某一个宫斗情节,如果你没有往下看,你根本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强力推荐!!木子西的宿命皇后也是一篇纯粹宫斗,斗的十分激烈。莲赋妩的凰宫滟歌行既有宫斗又有权力之争。第一庶女,宫心计如烟皇后,宫女涅盘,宿夜宫声,萧妃传,恬妃传都是纯宫斗小说宫:天下无妃红楼元梦 冥妃传 后宫情妃 --------------------------------------楼主啊、、、其中可能过有些重复了 你就当没看见吧--------- /wwwchinaorgcn/ch-jieri/chunjie/1htm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