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张氏宗祠落成祝贺词

问答 0 16

祝贺张氏宗祠落成祝贺词,第1张

1 张氏宗祠的建立:该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51年,最初拥有正寝三楹、厅三楹和三级台阶。2 张謇与张氏宗祠:张氏宗祠曾是清末状元张謇的家祠和神庙。1908年,张謇利用这个场所创办了私立张氏国小,后来该校更名为新生国小。3 宗祠的恢复与现状:2006年,对张氏宗祠旧址进行了恢复性修缮。现在的建筑包括门厅、回廊、享堂、东西庑及寝殿五部分,院内还种植了两棵古银杏树。宗祠通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公众开放。4 文物保护级别:2004年,张氏宗祠被公布为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通用联(2)位于山东省微山县昭阳街道西万村,2010年9月开始维修、扩建,2012年4月一期工程竣工。新建宗祠设于原祠堂西侧,原祠堂改为“忠孝堂”。祠堂地处西万村东北隅,为古鲁地,天星胃、娄、奎傍照于下。襟四湖带运河绕其右,群山逶迤朝于左,湖岛如燕舞于前,柏山叠翠峙其后,四象分明,乃人杰地灵之地也。宗祠以新建“百忍堂”大殿为主体,为五间高平台井干式歇山建筑。八龙柱挺拔护卫,东西配房各三间朝揖有情。九龙壁与五间歇山大门如凤展屏,清莲池、御路石增其瑞气。钟声明志,鼓响奋进,华表高耸增添宗族之浩气,石狮护卫有力,谓宗祠一大观也。原祠堂大殿、仪门、大门、碑廊复修一新,新建四座表彰亭又增忠孝之情。石鼎、石牌坊东门、古树银杏、石香炉、名人题字又显出悠久的文化内涵。新、老祠堂由功德墙,仿古围墙及门前花岗石明堂与栏杆联为一体,整体规划体现出追思先人,启迪后人,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一处雄伟庄严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群坐落在鲁南大地上,她向族人们启示:宗族之兴衰,系人心之离合,辑睦者,其族必盛。乖利者,其族必衰,求此辑睦,防其乖戾,惟建祠以激励之。宗祠通用联  报国精忠,赫赫英灵光俎豆; 传家至孝,绵绵世德衍蒸尝。 ——佚名撰浙江省天台县民主路(中段)张氏宗祠联 祠祀民族英雄张世杰,南宋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是与文天祥、陆秀夫齐名的民族英雄。他在守室危如累卵的情况下坚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他在广东雷州湾一个岛上与陆秀夫等立赵 为帝,不久移师崖山,任少傅、枢密副使。翌年,联结千余艘大船与元军殊死决战。兵败,带着十余艘战船突围而出,遇到飓风舟覆,与长子舜德一起壮烈殉国。张世杰妻子叶氏是主战派丞相叶梦鼎之女,老家在台州宁海县。刚战年的次子舜功(1260-1347)抢着“兄死则宋有臣,吾生则母有子”的忠孝两全的思想,奉母北上。他们避开元兵的搜查,居无定所,最长的一次是在青田住了两年。接着来到天台东乡,受到王苍溪老人的热情款待。老人钦佩世杰的为人,请舜功作他的子侄的老师,然后把侄女许配给他,还在城里乌石溪畔买了贾府一幢公馆相赠,后来舜功偿还这笔房钱,将父亲殉国的经过写成《训子遗书》,告诫后代世世勿作异族的官宦。明正统九年(1444),舜功后裔创修家庙。崇祯元年(1628),思宗下旨为张世杰立祠悬像崇祀,并赐“大忠世祀”匾额,大门外挂有这副楹联。这就是现在民主路中段的古老宗词“脱落张”。天台县政府批准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成为对青少年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这就是天台公馆张氏的来历。 忠厚近鲁愚,毕竟传家在是; 勤俭似艰苦,须知奋进由斯。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万载县张氏六支宗祠联。 雄猛让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 精英传万世,唐曾显姓宋留名。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张飞庙联。上联“文握管”指张飞善书法。下联“唐曾显姓”,谓唐张巡与张飞同姓。“宋留名”,指岳飞与张飞同名。 溯宋代家声,双璧德言、两铭理学; 荐江陵时食,瓜羹嫩煮、粟米新坎。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张氏祠堂联。 鼻祖肇青阳,公侯将相神仙,代光国史; 大宗开白马,孝女忠良道学,世笃家风。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张氏祠堂联。 为创业、守成人,都须处处关心吾辈,可禀斯言,方可期荣宗耀祖; 理读书、耕稼事,总要时时立志尔曹,能遵此意,便堪称肖子贤孙。 ——佚名撰广东省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宗祠“荣封第”堂联 丰顺张氏客家人南迁的过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刻苦勤俭,是客家人最为优秀的`品质之一。在这方面,广大山区的客家妇女表现特别突出。她们艰苦卓绝、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历来为中外人士所赞扬。恶劣的自然环境,需付出数倍于鱼米之乡人民的努力方能裹腹。张氏训勉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堂联随处可见。 得姓由轩辕,大而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志,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族派; 宗功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书字百忍,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39+39=78字)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张氏宗祠联。联语将数字依次嵌入联内,一气呵成,自然贴切,概括了张姓自挥公始,包含张良、张飞、张九龄、张道陵(张天师)、张公艺等十位显祖列祖的丰功伟业,硕德懿行,堪称妙联佳对。 唐寅祠: 上联:身后是非,盲女村翁多乱说。 下联:眼前热闹,解元才子几文钱。 才子风流,岂在色字; 名贤忠正,不附权奸。 ——佚名题唐寅祠 身后是非,盲女村童多乱说; 眼前热闹,解元才子几文钱。 ——佚名题唐寅祠 沧浪亭中,吴郡名山占一席; 桃花坞里,金阊遗迹足千秋。 ——俞陛云题唐寅祠 俞陛云(1868~1950),字阶青,号乐静居士,浙江德清人,生于苏州。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才著文学家俞平伯之父。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进土,授编修。民国元年(1912)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编修清史,由此移居北京。 风月湖山终不改; 松榆祠墓又重光。 ——佚名题唐寅故居桃花仙馆 千朵莲花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佚名题唐寅墓,据说原在桃花庵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迁至苏州西南郊的横塘王家村。 在昔唐衢常痛哭; 只今宋玉与招魂。 ——韩菼题唐寅墓 唐衢:唐代中叶文人,郑州荥阳郡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擅诗词,屡试不第,见有投合自己情感的文章,读后必放声大哭。◎ 韩菼(1637~1704),字元少,别号慕庐,死后谥号文懿,凤阳(今属安徽)人,后迁于长洲(今苏州)。康熙十二年(1673)状元。点修撰,掌修国史。康熙十四年,韩菼出任顺天乡试正考官。康熙二十四年,招为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托病辞归乡里。康熙三十九年,擢为礼部尚书。 花坞菰村双陋舍; 春风秋月一才人。 ——佚名题唐寅园唐寅墓碑亭 人间何物都元敬; 海内知音祝允明。 ——佚名题唐寅园梦墨堂 这幅对联,非常精炼地概括了祝允明和都元敬两人对唐伯虎一生的影响。正是由于祝允明(号枝山)的箴言规劝,放荡不拘,游戏人生的唐伯虎才发奋读书,归于正途;而“雅称莫逆”的都元敬(名穆),由于“辄起嫉妒心”而故意陷害,使得唐伯虎牵进明弘治十二年的科场舞弊案而负冤入狱。◎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家世武 弁 ,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到嘉靖壬午(1522)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朽,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