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面小康祝贺词

问答 0 17

2020全面小康祝贺词,第1张

小康就是一个词,用来表达中国近期的发展目标我们现在提出来的小康标准,都是以进入小康社会为标准而设定的,实际上相当于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那么,20年后中国的小康社会的标准怎样界定呢?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国家统计局的专家分析,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超过35万亿元。21世纪头2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718%的增长速度。对于人均增长目标,曾培炎在十六大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么,2020年的小康社会标准,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 需要说明的是,小康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但应该有相应的国际参照标准。中国社科院的有关研究人员曾经把小康生活水平界定为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也把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设定为我国居民小康生活水平的起点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的研究,小康社会起点水平人均GNP800美元是这样确定的:按当时的汇率水平,80年代初期,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的下限值是450美元,上限值是4500美元,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人均800美元,这就是我国在19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达到小康水平的依据。该课题组还采用综合指数法,把全国小康标准与世界中等收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行定量比较,进一步研究确定,小康的起点水平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 我们认为,由于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世界银行对国际上三个档次国家的标准不断提升,所以,小康社会起点水平的国际对照标准也应该相应调整。不应该把800美元固定下来,而应该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具体的数值上作相应调整。 但是,据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按汇率法计算,低收入国家为785美元及其以下,中等收入国家:786~9655美元;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人均GNP为1230美元。据该发展报告统计,1997年我国人均GNP为860美元,刚刚跨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但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差三分之一的距离。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在整体上终于摘下了“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跃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人均GNP水平尚达不到原定的小康社会起点水平的国际对照标准,就是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除去统计方面的因素,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把中国小康社会的起点加以调整,就是下调,把标准界定为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水平,而不是平均水平,这样做既符合中国国情,也大体上与国际标准接轨。 那么,202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的标准怎样界定呢?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我们曾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中国的发展水平做过国际比较,基本结论是:1955年,我国处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到2000年底,可以达到下中等收入国家起点水平;21世纪20年代,可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达到英克尔斯现代化国家标准,初步实现现代化。所以,我们认为,把2020年小康社会的国际参照标准界定为当时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是可行的。 中国小康社会的标准还有一个与基本现代化标准的衔接问题。我们研究认为,根据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时的国际参照标准,可以把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现代化的国际参照标准确定为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领先水平。这样看来,从21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中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向上中等收入国家领先水平迈进,从而达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国家统计局有关研究人员把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定为小康的上限标准,称之为小康的高级阶段。这和我们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也可以参考。 当然,对小康社会起止的标准及其对应的国际标准,还有其他一些看法。不管如何评估,作一些适当的比较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全面小康的历史渊源该词是从2020年到203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历史渊源 “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定》中得到较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我国恩格尔系数和人均GDP变化表 注:1、恩格尔系数高于60%属于贫困;60%--50%属于温饱;50%--40%属于小康;40%--30%属于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2、GDP标准:人均400美圆以下属贫困;400—800美圆属温饱;800—1000美圆属小康;4000美圆左右属富裕。 思考:该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 我国城乡居民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已经走了头两步,现在开始走第三步。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全面小康的标准有哪些具体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作文怎么写全面小康,从古至今的变迁与新目标自古以来,“小康”一词便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在《诗经·大雅》中,它意味着轻徭薄赋,百姓安逸。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康社会的标准也在不断演变。1979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以“小康之家”为目标,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的形成。上世纪末,我国迈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总体小康。GDP翻两番,人均达到800美元,这是经济层面的显著成就。然而,这个总体小康并未消除地区和城乡间的巨大差距,它主要以经济指标衡量,因此,到2020年,党提出了全新的目标——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不再仅仅是经济上的增长,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和谐等多个维度,目标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追求的是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的标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体系,它超越了简单的财富积累,而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体现。国家统计局和科研机构正在研究这一标准,地方如浙江和江苏也提出了更丰富的内容和要求。尽管如此,全面小康的实现仍面临挑战,如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地区差异的处理以及衡量方法的细化等,都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农村地区的小康水平还未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但城乡一体化的追求始终是目标。全面小康不是对以往目标的否定,而是对总体小康的提升,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社会的共享繁荣。总结:全面小康是中国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对社会全面进步的追求,它既是对历史的延续,也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标准,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均衡、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什么时候 中国才能实现全民小康生活人生就是不断将一个个梦想转变为现实的过程因为梦想,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因为梦想,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幼年时的我充满了童真,似乎是将所有关于天真、可爱之类的形容词放在我的身上都不足为过由于天真,我整天都胡思乱想着,编织着一个个待追的梦记得那个时候,我常躺在草坪上望着蓝天,发呆,一看就是老半天,还对着瓦蓝瓦蓝的天嘟嘟嚷嚷道:“我喜欢蓝天,我喜欢你的色彩,长大后,我一定要当一个飞行员,每天都近距离地接触你的美……”到了现在我都能感觉到当时的那份天真,又不缺乏追梦的心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我渐渐地失去了追梦的热情时常感到生活是凄凉的秋天,望着窗外已泛黄的树叶,缓缓地从空中落下来,我并没有感觉到事物有新陈代谢,而是觉得大树爷爷在为我哭,哭我在人间的不幸福这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活泼,变得沉默,变得没有了朝气因为现在的我,明白了将儿时的梦想转变成现实,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于是乎,我舍去了太多玩耍的时间,拼命学习,徘徊在知识的大洋中,只为了能实现幼时的梦想可是老天觉得这还不够,还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将幼时的梦想锁禁在遥远的地方现在,我渐渐地走出迷惑不错,春天的花不管多么艳丽,到了冬天它还是会枯萎的,不过它所凋落的树叶在土地化作养料,等到了下一个春天,这些养料又会使树长得枝繁叶茂我的人生,一段追梦的旅途,每一个脚印,都是我追梦的过程有些长、、耐心点看、 中科院专家预测2050年中国小康生活富足安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教育之二:我们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多远 中国科学院专家预测2050年的中国 国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三名的行列,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入世界前15名的行列,人均GDP水平进入世界前30名的行列;均预期寿命达到85岁(每10年提高3岁);平均恩格尔系数低于02;平均基尼系数保持在025-030;平均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90以上;平均城市化率超过75%;人文发展指数进入世界前20名(平均每年提高15个序位);整个国民经济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4年以上(平均每10年提高15年);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0-12倍;生态环境质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能有效地克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对国家发展的瓶颈约束。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对2020年小康生活的总体描述 1中等收入群体将扩大。20年后全国约有25亿多从业人员达到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者个人的年收入水平大体应在5万至8万元。 27类人会率先达到较富裕的收入水平。科研人员、科学家和科技企业家;金融、IT业、房地产等热门行业或效益好的企业管理人员;律师、作家等自由职业者及工程师、会计师、建筑师和高级技工;党政机关和学术团体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外企和外企服务机构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家和收入较高的个体工商户;演艺人员、体育明星等7类人将会率先达到较富裕的收入水平。 3GDP总量增长速度即使从低线预测也会不错。以2000年为基期,今后20年分为前10年和后10年两个发展阶段,并按高、低两个速度测算,GDP的绝对额2010年高线预测值为1838万亿元(略高于翻一番),低线预测值为1764万亿元(略低于翻一番),GDP的绝对额2020年高线为3616万亿元(略高于翻一番),低线预测值为3311万亿元(略低于翻一番)。 4人口已处于低增长但基数很大。2005-2020年为生育旺盛的新高峰期。据社科院人口研究所专家的预测,2010年将达到138亿人,2020年达148亿人,2050年控制在16亿人左右,50年后即可实现零增长。 5人均GDP不乐观,人均PPP挺不错。根据GDP和人口的测算,2010年的人均GDP为12800-13320元,2020年为22370-24430元。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计算的中国按购买力平价(PPP)偏高,比按汇率计算的GDP高出37倍,如参照中等收入国家高出19倍(现按高1倍)的比例计算,2010和2020年分别为3200美元和5900美元,也超过了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6城市化水平有望达到60%。据人口专家预测,到2010年,城镇人口比例将提高到48%,年递增速度为27%,2020年为60%,年递增速度为24%,接近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还会大幅增加。到2010年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2020年为50%,可超过目前中等收入国家41%的平均水平。 8大学生普及率达到20%。2010年大学生普及率将达到12%,2020年达到20%,按上述比例测算,两个时期的在校大学生应为1209万和2072万人。 9城镇人均收入22000元。今后两个发展时期均以60%的速度递增,2010年为12300元,2020年为22000元。 10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2476元,到2010年达到3830元,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有可能达到6860元。 11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建设部提出了小康社会的住房标准:到2020年实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备齐全”。按此标准换算成建筑面积则为人均23-30平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020年可达37平米。 12恩格尔系数要降到30%。恩格尔系数50%-60%为温饱型,40%-50%为小康型,20%-40%为宽裕型。2001年我国城乡平均为43%,已属小康型。今后20年内要求降到30%左右,农村要降到38%,城镇要降到25%。 13基尼系数要降到04。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的中国基尼系数,目前已扩大至0458。今后如能在福利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加以调节,基尼系数是有可能逐步降低的。2010年大致维持现有水平不再扩大,保持在045左右,2020年略有下降达040左右。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6点有利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分析了6点有利因素,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他提出的6点条件是:1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未完成,现代化建设已经大规模展开,刚从温饱进入小康,不论投资还是消费,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处于经济迅速扩张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城乡建设的开展,产业结构的提升,都会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2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过去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和交通瓶颈得到根本缓解,各种建设材料和机器设备供应丰富且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建设事业现在能够做到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丰富的资源更充分有效地用于经济发展,这和过去物资匮乏的困难已完全不同。3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将会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4具备支持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劳动力便宜是竞争优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民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批科技人员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成长起来,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5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争取有利于国内建设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世界范围迅猛发展的经济结构调整,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6有党的坚强领导。 名词:基尼系数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 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专家建议: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5,实际工作中按045操作。 名词: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或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教育读本编写组 总策划:关成华 策划:戴维、张延平、张雅宾、孙伟、田科武 编写:田科武、浮新才、赵红伟、王粤、丁凯、王炳权、赵丰、唐钧、张时飞、胡九龙 统稿:杨宜勇、房宁、陆玉林、沈杰、田科武、赵红伟 本期撰稿:浮新才 活动统筹:王良兰、易帅东、王丽文、张颖、钱蓉晖、王立华、乔晓鹏 北京青年报2003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