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节日祝贺词怎么写

问答 0 18

苗族节日祝贺词怎么写,第1张

1 苗年是苗族人民最庄重的传统节日,苗语称之为“能酿”。各地区的庆祝日期不尽相同,例如融水苗族将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作为除夕,次日开始过年。这是参与人数最多、庆祝范围最广的苗年。苗年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祭拜祖先、吹奏芦笙和踩堂舞,以及走寨结同年等传统习俗。芦笙踩堂活动在芦笙堂内举行,男性吹奏芦笙,女性随之跳舞。舞蹈者身着装饰有鸟羽的服装,头戴银饰,随着芦笙的音乐翩翩起舞,银佩的撞击声与笙乐交织,营造出节日特有的动人氛围。2 四月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苗族人民在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过着富足的生活。首领“亚努”以智慧和勇气***民抵抗外敌入侵,虽然最终因力量悬殊而牺牲于四月初八,并被安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贵阳市喷水池旁举行集会。3 吃新节,又称“吃新节”,是湘、黔、桂等省区的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当夏历六七月新谷登场时,人们会选择一个吉日举行节日。节前,家中的主妇们会去田地里采摘新谷,加工出香喷喷的大米。节日当天早晨,家中的主妇会蒸煮新米饭和新鲜鱼类,然后邀请年长的客人,带着孩子们来到田间,向祖先祭祀,之后全家一起聚餐,以此祈求五谷丰登。苗族的节日苗年作文苗族的传统节日包括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苗族的主要节日习俗包括开年节、四月八、踩花山节、龙船节、姐妹节等。开年节是苗族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月八是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踩花山节是苗族传统节日,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姐妹节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苗族和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少数民族之苗族的传统节日写作思路:写出新年的各种习俗,写出春节的快乐。今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只能呆在家里,不能回老家,也不能找邻居**妹玩耍。整天呆在家里,只好回忆回忆往年回城步老家过年的美好经历打发无聊的时间。我的老家在邵阳城步县,那里是苗族聚居地。我们苗族的过年风俗与汉族大有不同。大年三十晚上的这一餐饭,我们称之为“旧年饭”。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丰盛的酒菜,合家聚食。摆好菜和碗筷,还不能开动。苗族春假期间的一切食物,都要先祭过祖先后,全家人才能享用。开席前,要在堂屋点香烧纸,所有的人都到屋外回避,由家里的老人敬请祖先先“吃”。我们家主持这个仪式的是爷爷,只见爷爷一边口中念祭词招引列祖,一边倒酒,意思是请诸位先人回来过年,一同享用丰盛的美食。老人要将各位先人的名字记清,尽量一一请达,万一记不清或是漏请的,还要请其他先人转告。这时还要燃放鞭炮以示恭敬。十分钟之后,全家人方能入席。开席的第一个程序就是最小的晚辈向最年长的老人敬酒,祝老人长寿,随后从小到大轮流敬酒,受敬的人要用最好的语言对敬酒者表达良好祝愿。春节作为一岁之首,对于苗族来说,是一个神圣的节日。大年三十晚上大家都守岁不睡觉,等着“抢年”。抢年是苗族过节习俗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交接之际,各家各户放鞭炮抢年!抢年可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先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钟声响时一起放。初一的时候最热闹。早晨早早起来,姐姐和我就会拖上那还没睡够的四个弟弟一起跟在大人身后去拜年。早饭就吃一盘热乎乎的饺子就好,有的时候也会吃饭,因为那边有早餐吃饭的习惯,不像株洲吃馒头、包子、面条什么的。我们坐上叔叔的车去拜年,通常会在拜年的那一家吃午饭。一进去,大人们都会拿出红包,小孩子笑嘻嘻地迎上去,绞尽脑汁想出一些祝福的话,拜年的礼节就算是尽到了,孩子们就可以拿到红包。苗家的午饭通常是油茶。我最喜欢喝油茶,油茶里有香菜、玉米、花生、年糕等等,非常丰富!我一次起码要喝三碗,因为那里有一首童谣是这样的:一碗强盗二碗贼,三碗四碗才是客。吃过午饭,下午我们又会去另一家拜年。晚上,会有很多客人来到我们家,我们姐弟六个接待完客人,就会回房间做游戏,大人们则在客厅里打牌喝酒。苗族有那些节日(纪念日)值得向大家介绍这些节日(纪念日)的详细情况各是怎样的苗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以下是对苗族节日内容的润色和梳理:1 鼓藏节: 鼓藏节,又称祭鼓节,在苗语中称为“nongx hek nes”。这是苗族每三年举行一次的重要节日,用以祭祀本支族的祖先神灵。在节日开始之前,必须杀一只雄鸭向祖宗神灵祷告,宣告祭祀的到来。祭祀所用的猪需精心挑选,标准是健康的公猪,且体型正常。节日中,人们会使用特定的鼓藏语言交流,以增加节日的吉祥氛围。鼓藏节的主要活动包括踩铜鼓和跳芦笙舞,通常持续5到9天。节日由“鼓藏头”负责组织和安排,村民们必须遵守安排。2 苗年: 苗年是黔东南方言区苗族的传统节日,苗语称为“努伦”。这个节日在都柳江流域开始,从农历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持续三个多月。节前,苗族人民会清扫房屋,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夜,家人会守岁,而年轻人们则会外出活动,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节庆期间,还有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芦笙比赛和各种体育竞技。3 社节: 社节是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节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社节前,人们需遵守一系列禁忌,如不参与红白喜事,女性和家中有孕妇的男性不得参加。社节当天,村民们会聚集在社坪和社庙,共同祭祀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祭祀结束后,所有人会一起用餐,享受节日的快乐。4 四月八: 四月八是苗族的敬牛节,传说这一天是牛的生日。苗族人民会为牛庆祝,不下地工作,不让牛拉犁,而是上山采集乌米饭叶和枫树叶,制作乌糯饭,并宰杀家禽为牛庆祝。乌糯饭被认为具有强筋护骨、益精养气的功效,这反映了农耕社会中牛的重要地位。5 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各地举行的时间和名称不尽相同,但都以芦笙表演为主要活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会穿着节日盛装,参与各种庆祝活动,包括唱歌、跳舞和乐器演奏。6 斗马节: 斗马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山区举行。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传说和习俗,斗马活动是节日中的主要娱乐项目。1987年起,融水苗族自治县将11月26日定为苗族斗马节,节日活动包括斗马和赛马,以及传统文化展示。7 拉鼓节: 拉鼓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分为大节和小节,分别每13年和3年举行一次。节日期间,会有箍鼓、唱鼓、拉鼓和葬鼓等活动。拉鼓节旨在祭祀祖先,祈求村寨兴旺和风调雨顺,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社交和娱乐的重要时刻。这些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庆祝和祭祀的时刻,更是他们传承文化和社交交流的重要场合。  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 "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龙船节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姊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们的青睐。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杀鱼节  居住在贵州省贵定一带的苗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九都要过杀鱼节。这天,人民起早来到河边,叉起河里的鲜鱼,在河边煮着吃,边吃边唱山歌,吹芦坚,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不能出去。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因此,每年的清明节,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跳花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这是关岭地区苗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多年不生育的夫妇们举行的娱乐盛会。现在远超出这个范围。节目多在正月举行,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芦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对歌,谈情说爱,老人围在篝火旁饮酒畅谈。参加者有时上万人,男女老幼竞相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