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过年祝福词大全

问答 0 20

90后过年祝福词大全,第1张

1、但愿你的心情会随着新一周的开始而有所改变,忘掉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你应该像往常一样用一个开心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周的到来!  2、把健康当工作,勤奋去做。把幸福当生活,认真去过。把快乐当梦想,坚持执着。把平安当祝福,随时带着。美好尽在掌握,愿大家微笑开拓!  3、踩着时间点,匆匆的步入工作区;把电脑开启,让工作准备就绪;联络好感情,让关怀伴在身边;收拾好心情,等待下班的来临。愿你工作称心如意!  4、流不尽的是时间,忙不完的是工作,躲不开的是冬季,猜不透的是天气,放不下的是牵挂,萦绕在心的是关怀,不期而至的是祝福:别光想着工作,周末咱们外出去哈皮一下!  5、工作忙碌了吧,无法娱乐了吧,心情郁闷了吧,知道你会烦闷,特发此信息给你慰问,可不要小看他哦,他可是带着我的祝福及心愿的哦,愿你永远开心快乐!  6、小白兔白又白,我的祝福响起来:锻炼身体健康在,孝敬父母洗碗筷,工作称心有外快,事业有成晋升快,友情爱情都出彩!  7、在这休闲的周末,我把心中无数的祝福和思念化做真诚的祈祷!祝愿远方亲爱的朋友,福体安康!万事胜意!愿我的祝福能消除你们一周工作的疲劳!等等,其实还有很多的。青少年之间如90后、88后等年轻人之间祝福生日快乐可以说祝寿这个词吗?个人感觉,既然是寿,至少在50岁吧  过年方式调查报告  农村的过年最为朴实和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相对于城市保持的时间要长。但随着我国社会变化的加快,从90年代开始,农村传统的过年活动在慢慢地变化,有些持续了几百年的活动慢慢地消失了,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过年越来越被其它因素诸如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讲究了。家人团聚这一意义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学的人总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但最热闹的这几天一过,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气氛马上冷清了许多。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但由于社会发展,过年方式也并不再单一,而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学生我也对现今人们的过年方式通过网络投票展开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  通过网上统计显示  A 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 18 (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过; 2 (10%)  C除夕会看央视春晚; 9 (75%)  D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 3 (25%)  E年饭自己家人做,在家吃; 11 (9167%)  F年饭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订餐送到家里; 1 (833%)  G春节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什么的; 10 (9089%)  H计划旅游、爬山……等外出活动。 1 (911%)  数据表现及其分析  纵观整体,大部分春节活动仍然并无多大变化,与家人团聚,看春晚,在家吃年饭,走亲访友的去拜年仍为多数,但多元化的活动也逐渐萌芽,一些习惯也将逐渐被取代,人们春节期间的活动也将更为丰富,过年方式也出现了向多元化发展的势头。总而言之,人们的过年方式将更为丰富多彩。  在怎样丰富的过年方式,团聚永远是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活动也必以团聚作为基础。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以团聚为主旋律的春节期间,虽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的占有90%,但仍有10%的参与者因工作各种原因无法与父母家人团聚。团聚的传统开始有些崩裂。相信因无法回家的人们也会以其他活动(如聚餐)来实现“团聚”,共度春节。  央视春晚即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我们过年的活动,自1983年开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渐成为了习惯,甚至成为传统。虽然现在人们对央视春晚褒贬不一,春晚也越来越无法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仍有75%的参与者坚持收看春晚,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的人占有比例25%。虽然看春晚这一新兴而传统的过年方式开始逐渐被其他活动所取代,但仍占很高比例,可以看出人们对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夕期间,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吃年饭是再惬意,温馨不过的事了,人们到是也没有打破共吃年饭的传统,但是场所方式却有所改变,在外吃或订餐的占833%。9167%的人仍然在家里吃年饭,在以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以后不再自己做饭而外出或订餐的比例会整体增加。  在春节期间的活动中,计划爬山,旅游等外出活动的人开始萌生,春节活动逐渐多样化,911%的参与者有丰富的春节活动,而9089%的参与者只仅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但走亲访友也不是春节期间的唯一活动了,丰富的外出娱乐活动也必定将成为新的春节亮点。  对未来过年方式的预测  预测未来几年来的春节,随着经济发展,虽然管理方式将更为人性化,但加班忙于工作的人也将更多,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比例也许将会增加。央视春晚虽受挑战,但制作之用心,底蕴之深厚,自是其他电视节目无法相抗衡,向比之下,仍为央视春晚更有滋味,所以收看央视春晚的人数将会减少,然后再回增。在如今思想开放,节奏渐快的社会当中,人们对于饮食也更为随便,年饭是不是一大家人一起做并不甚为重要了,而且饭后的繁复家务也自会另人厌烦,所以以后在外吃或定餐的比例会逐渐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资料所占比例的增加,人们户外活动也将丰富起来,使得春节期间旅游外出的人也会骤增,以后在过年期间仅走亲访友的比例也将减少。总的来说,过年方式不是单一的停留或单一的向旅游爬山发展,而是各有千秋,过年方式也在向多元化发展。  过年方式多元化的原因  ①在大环境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改革开放不仅鼓了人们的腰包,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口味。  ②经过改革开放的人们也成为了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解放的人们也逐渐打破一些旧俗,为春节活动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所占份额减少,使得人们对吃喝也就不甚在意,所以人们对于制作年饭的方式,途径有所改变,繁复的家务也抑制了人们在家吃年饭的想法。使在家中自己做年饭也就不是唯一的选择了。反而在外吃或订做所占比例却逐渐升高。  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资料所占比例增加。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春晚的高要求也是人们对高文化生活追求的反应。旅游爬山等活动中所含的精神上的享受也逐渐为人们所追捧。使外出旅游爬山等活动的风气渐盛  ⑤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稳定,文化上的繁荣,都对春节活动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那过年丰富多彩的活动又从何谈起?过年方式多元化其实也就是国家稳定发展的表现,也只有国家的稳定发展才有现在以及将来丰富多彩的过年方式。  余尝统计于市,无奈风雪冰天,人心不古,拟于公交车站统计之,本趁众侯车时无聊,可供资料,比之求问路人,大为方便,未料二三小时已过,配合者仅六,大多中年妇女,男性配合者仅为一,不屑者,挖苦者,推脱者甚众,感慨人世,天薄地冷,更拟打车问司机以求资料,既用七元,亦无悔矣,后未从之。苦闷阴郁,遂归以求他法。  最近,我们在家在农村的50位在杭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过年方式变化的调查,他们切身感受着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同样,他们的想法,也预示着未来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透视出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变迁。  传统方式渐行渐远  年夜饭小家吃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农村吃年夜饭,总是一大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上首坐着祖父母,一家子人轮流向二老敬酒、祝寿。但现在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变。  接受调查的人中,在回答“最近几年您家年夜饭在哪里吃”这个问题时,只有133%的人回答“在祖父家吃”,67%的人回答“未分家,大家庭里面吃”,加起来也只有20%左右,但是有70%的人回答“在自己家里和父母一起吃”,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小家过年。传统的大家庭思想、四世五世同堂的观念已经逐渐在农村淡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们更加注重小家年的质量,而不是“大家”的形式。  这同时也反映出老人们的孤寂处境,分家以后,老人们平时和子女的见面机会就少了,要是吃年夜饭时也不能聚在一起的话,那么老人心中会作何感想?对那些丧偶的老人来说,他们心中的孤独尤甚。  过去农村普遍存在着逢年过节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饭这样的风俗,但现在只有367%的人表示还有这样的习惯。传统的农村社会,血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现在随着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分散为一个个小家庭,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那么紧密了,各家都有各家过年的打算,所以也就很难像过去一样聚到一起吃饭了。  灶神还在送  送灶神、请祖宗、送红包等活动过去在农村中总是很常见,现在仍有40%的人表示村里还有“送灶神”的习俗,“请祖宗”有60%,“送红包”有50%。这些习俗还是比较多地保留了下来。  过去很多农村都有“杀年猪”的习俗。小时候每当年关临近,一些养猪的人家就把养肥的猪杀掉,小孩子是不准看的,被大人派去通知亲戚乡邻们。杀好了猪,一半请亲戚乡邻们吃,一半留给自己,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如现在,平时很少吃猪肉,所以杀一次“年猪”相当改善了一次生活。  但调查显示这一年俗现在已经在逐渐减少,只有367%的人表示村里过年还能见到杀猪。的确,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猪肉平时就可以经常吃,所以杀年猪就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义。只是这一习俗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增进亲戚相邻的感情,现在不杀了,各家只顾自己吃买来的猪肉,浓浓的人情味也没了。  与“杀年猪”一样,“舂年糕”的风俗也已经衰退了,只有近1/3的人表示村里还有这风俗,笔者老家现在也很难找到门前放着做年糕用的石臼和木柄石槌的人家了。  年货腌得少  自己制作年货的风俗也在改变,过去在为新年做的准备中,自己腌制或风干点年货是必不可少的。年关将近,家家就会撑起一条竹竿,上面晾满了处理好的鱼、鸡鸭、猪腿、腊肠等;此外家里的盐钵里面,揭开盖子你会发现白花花的盐上面,也放上了一些肉或者鱼之类的。但自从买来了电冰箱以后,鸡鸭鱼肉等都可以吃新鲜的了,腊肠等也可以买现成的,家里嫌麻烦便都不做了。  调查也显示,567%的家庭过年还在腌制年货,风干年货则只有近1/3的家庭在做了。过去鸡鸭鱼肉没现在丰富,等到过年买太贵了,而且还可能买不到好的,因此每户家庭都要提前准备;那时又没有冰箱,只好风干起来或腌起来,这样才能保证过年吃到丰盛的大餐。现在东西也丰富了,冰箱也有了,但是感觉怎么也找不回那些东西特有的风味了。  送礼依然风行  像杀年猪、舂年糕、全家族一起吃饭、风干腌制年货这样的习俗,是与过去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的,时过境迁,这些风俗慢慢消失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有些风俗却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说送礼。  90%的受调查者表示近几年过年期间送过礼。至于他们送礼的目的,778%的人认为是“农村的习俗”,也有近3/4的人认为“维系亲戚间的感情”,可见传统、人情在人们眼中还是很重的。  407%表示“对帮助过我们家的人表示感谢”。在农村,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是常有的事,现在更是如此,比如某家的孩子放完暑假要回杭州上学,另一家刚好有人要开车去杭州办事,就可以搭一下便车;作为回报,这家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带点礼物拜访那家,两家的感情就拉近了。  随着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日渐增多,这样的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基本上都是相互认识的,想外出办点事情,可以先托人打听打听;要是有力不能及的事,村里能人不少,可以请他们帮忙。所以人们之间的帮助只会越来越多,作为答谢的送礼也会越来越多的。  现在过年向城里学  娱乐打牌看电视  调查涉及农村居民过年期间的娱乐方式,90%的受调查者选择“看电视”,其次是打牌(733%)和打麻将(40%),超过30%的就这三项,说明农村居民空闲时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依然有待提高。此外有益于身心的“体育锻炼”虽然只占10%,但是说明居民们注重健康,注意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已经在形成。  旅游不是新鲜事  调查还涉及农村居民是否选择过年时外出旅游,结果表明有267%的家庭出去旅游过,看来最近几年的“旅游热”也影响到了农村。在出去旅游过的人中,去过省内景点(除本地外)的最多,占625%,其次是去过本地名胜(375%),去过省外的也占到了125%。由此看出,居民大多选择方便的短途出游为主。  在传统的意义上,过年主要就是待在家中,享受家人团聚的时光,要外出也是走亲访友,“旅游过年”说明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在改变了。  记得以前村子里外出闯荡的人少,去过外面的人都被认为是“见过世面”的,村里人往往会对他们投以羡慕的目光;村里人对外面的了解少,对出门在外总是隐隐约约有着一种恐惧的心态。但现在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居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外出也不那么希奇了。随着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居民外出也有了照应,想到某个地方去,总可以在那里找到亲戚熟人。以前出去,还担心语言不通,但现在家家户户在看电视,普通话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有了这些条件,在外旅游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气氛年轻人在闹  “现在过年,都是年轻人在闹了,同学聚会、朋友见面,你来我往添了不少热闹的气氛。”一位受调查者这样感叹。  “临近过年,我的短信、电话,以及QQ上的消息也多了起来,很多朋友、同学都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让我到他们家里玩。上初中、高中时有很多农村的同学,去年春节期间,七八个要好的同学结成队,轮流到各自的家里面去玩,那几天可真是过瘾。要招待这么多客人,各家的父母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调查问卷中显示有267%的人表示过年是“与老友、老同学聚会的好时机”,这部分人多是年轻人,现在是他们在带动这个过年的气氛了,这与过去不同。  过去过年,老人是受关注的焦点。很多传统的仪式,像祭祀祖宗、全族的人在一起吃饭,主角都是老人。现在随着传统大家庭的分解,全族的人吃饭也不大聚得起来了;祭祀祖宗的风俗仍在,但是这一传统也隐隐有了“断代”的危险。  老家的祠堂里,现在过年时仍然比较热闹,但在祝福祈愿的都是老一辈的人,稍微年轻一点的很少,而且都没有老人们那样的虔诚。  一位被调查者说:“年轻人很少会想到主动去祠堂,我虽然每年都去那边,但都是祖母提醒我去的。去了以后祈愿词我也不会说,是奶奶在一旁替我说,然后我跪下来向祖宗磕头。去祠堂的年轻人少,而且多半是像我这样外出读书的,由老一辈陪同去,希望得到祖宗荫庇,学业有成。很多年轻人都干脆不去那边了,嫌仪式太繁琐,又没什么意思,祭祀的那几天都早早地出去玩了。”  很多地方过去有过年时给老人磕头的习俗,小孩子和年轻人在村子里碰见老人都要磕头,老人是备受尊敬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已经由向村里所有老人磕头发展到向自家的老一辈磕头,也有人已经不在乎这种习惯了。  春节的“神圣”不会改变  团圆成第一要素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733%的人表示过年是“与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而当问及年初一最愿意干什么时,633%的人选择“呆家里”,这些说明在人们心目中,过年所代表的“团圆”、与亲人团聚的传统意义仍没有改变。虽然农村的变化很大,但是受调查的农村大学生们都表示,春节在他们心里的重要作用和神圣的价值不会改变。  只是在人们回忆中,过去的年是多么的红火热闹,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它的重要性和全国范围的喜庆环境使人们对年抱有一种期望——今年能像过去一样的红火、热闹。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年了。人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回到老家,经常会听到很多人皱着眉头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年味变淡是事实  调查中也反映了这一点,近2/3的调查对象认为“年味”越来越淡了。当问及年味变淡的原因时,421%的人认为是“传统的过年方式过时了”。社会变化的速度在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传统的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等人们已司空见惯的过年方式难以推陈出新,跟上变化的潮流。  有1/3的人认为是外出打工、上学的增多,人聚不齐。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容易,人们的生活不再限于农村这个小圈子了。  最后,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为什么有的人讨厌过年时微信群发祝福?祝寿 为长辈庆祝生日叫过寿,六十九岁过七十大寿,俗称整寿。祝寿的人主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辈至亲,近邻厚友也多临识贺。是的,90 80 后之间过生日不用说祝寿,如果是调侃一下的话也是可以的,望采纳金牌九零后名家寄语中国的习俗里,每年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会相互祝福道贺。但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种简单真挚的祝福道喜却变了味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微信群发祝福,看似各种新奇的表情包叠加,可跟真正的春节祝福贺喜相比,却少了一种真诚。有网友称:“00后从不群发短信也从不主动拜年的气质,难道真的不值得90后老阿姨和老叔叔们好好学学嘛?”对于信息接收方来说,这种微信群发祝福越来越遭人讨厌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微信群发祝福缺乏感情上的沟通。春节期间彼此相互祝福,是有感情因素在里面的,基本上都是欢声笑语,而微信群发祝福,却少了这种基本的感情因素,纯粹是为了群发而群发,看不到一丁点儿感情因素,都是“无差别”祝福,甚至,群发的人都不知道祝福的对象是谁,就胡乱群发。据郭静的互联网圈了解,有不少用户的微信好友数量都超过2000,多的甚至有5000个以上,一个个地去发新年祝福显然比较麻烦,而群发就简单多了,所以,为了“偷懒”,就随手一个群发就行了。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却让信息接收者感受不到真正情感上的祝福,“无差别”的文字祝福,让人感受不到文字的温暖,哪怕是更改下具体的称呼也可以,但显然,群发是不支持这种具体修改的,只能“无差别”群发。没有情感,文字就是冰冷的、微信本身也是冰冷的。群发祝福的这种不真诚还体现在,有的祝福信息是以“发红包”为开头的,点开才发现并不是真正的红包,而是文字而已,是不是有点儿虚假的意味呢,一个红包其实并没有多少钱,远远要比单纯的文字有意义。其次,收到的群发信息太多。有的用户好友少,有的好友用户多,对于好友多的用户来说,群发祝福就是灾难,很有可能一觉醒来,几十条甚至几百条未读信息,很多都是群发祝福,如果只是第一次看,还无所谓,但如果看的太多,肯定会越来越讨厌,没有感情因素的群发祝福,还不如不发,有的好友可能是工作关系加的,也没加备注,这种祝福都不知道是谁发的,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会有信息审美疲劳,信息过载的情况下更容易信息审美疲劳,收到的越多,越容易让人讨厌。可能有人觉得咱们这些人就是矫情,但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来看,祝福信息当然是件好事,可这种“无差别”的祝福,根本感受不到一丝真诚的意味在里面,这种信息一旦多了,自然容易让人生厌。真诚的社交网络方式,我认为是:1单独的称呼,比如杨先生,李女士这样的;2不需要花里胡哨,有的人祝福信息基本上占了一屏,各种文字又臭又长,而且还有各种表情包参杂在里面,看起来很酷炫,但真诚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只有“新春快乐”几个字;3符合与对方的交流环境。比如,有的是做生意的,有的是当老师的,有的是同行等,都应该按照不同的环境发送信息。当好友过多,群发信息有不如不发,当你真觉得尊敬某人,想祝福某人,自然会说单独想说的话,而不是一模一样的祝福据最新消息,一本由90后在校大学生集体创作并编纂的书籍引起了广泛关注。编者们,如柳陶(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张玉学(江西冶金学院)、陈晓东、龚盛品(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凭借自身的热情和才华,完成了这本书的自由探索、自我策划和编辑,实现了90后的自主发声,这本书被视为90后现象的鲜明代表,突破了传统的依赖外部力量成长的模式,令人赞叹不已。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90后文学界正酝酿一场以"金牌九零"为旗号的革新风暴,还得到了多位名家的热烈寄语。《金牌调解》的主持人胡剑云表达了对90后的高度期待,他说:“如同每个黎明预示新的一天,你们是世纪的声音,是最佳的代言人。”另一位观察员刘毅平则鼓励90后们:“这是你们的时代,我们期待你们的引领和表现。”包括80后人气作家安宁(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90后文学****后博寒,以及青春文学界的重要人物、《青年文摘》签约作家一路开花在内的多位知名作家,也纷纷为这本书献上了真挚的祝福。同时,全国众多重点刊物如《意林》、《语文报》(山西)、《中学时代》(山东)、《中国校园文学》(北京)和《疯狂作文》(河南)的编辑团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推荐,他们的认可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多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