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描写婚礼的成语 举岸齐眉、燕尔新婚、鸾凤和鸣、龙腾凤翔、福缘鸳鸯、喜成连理、海枯石烂、天赐良缘、百年好合、五世其昌、情真意切、幸福美满、笙磬同谐、心心相印、莺歌燕舞、花好月圆、永结同心、喜气生辉、白头偕老、天长地久、百年嘉偶、珠联璧合、金石良缘、天作之合、相亲相爱、永浴爱河、佳偶天成、宜室宜家、相濡以沫、龙凤呈祥、凤凰于飞、珠联璧合、琴瑟合鸣、相敬如宾、天作之合、相亲相爱、永浴爱河、佳偶天成、宜室宜家、相濡以沫、龙凤呈祥、凤凰于飞、珠联璧合、琴瑟合鸣、相敬如宾、举岸齐眉、燕尔新婚、鸾凤和鸣、龙腾凤翔、福缘鸳鸯、喜成连理、海枯石烂、天赐良缘、百年好合、五世其昌、情真意切、幸福美满、笙磬同谐、心心相印、莺歌燕舞、花好月圆、永结同心、喜气生辉、白头偕老、天长地久、百年嘉偶、珠联璧合、金石良缘、天作之合、相亲相爱、永浴爱河、佳偶天成、宜室宜家、相濡以沫、龙凤呈祥、凤凰于飞、珠联璧合、琴瑟合鸣、相敬如宾、。 2描写婚礼场景的句子 钢琴曲《梦中的婚礼》缓缓响起,婚礼主持人走上舞台,用特有的童话故事的开场请出新郎: 传说中,王子用深情的吻吻来醒了沉睡的公主,而在同时,世界上最美的玫瑰也开满了他们生命中每一个源角落。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今天的我们将一起见证一段美好的爱情,也许在很久很久已后,我们已忘了具体的时间与地点,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对新人的甜蜜誓约,以及幸福永伴………… 现在有bai请我们今天的王子闪亮登场! 带着笑容从容地走过来,全场无声,只有音乐还在忘我的飘荡,当在全场人面前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的时候,世界静止了,所有的耳朵都在等待着地毯那一头的回音。 “我愿意!”简单的三du个字,却承载了所有的诺言,公主的微笑在这个时候换来了全场的掌声。 在赞美歌的旋律下挽着父亲的手臂踩在小天使为她撒下的花瓣上款步走向象征幸福的鲜zhi花拱门。dao 当新郎从新娘父亲手中接过新娘时,深深的一个鞠躬代表了千言万语。 钟声响起,然后是所有人都熟悉的结婚进行曲,公主挽着王子的手,也挽着她一生的幸福,踏着铺满幸福的花瓣走向婚姻的舞台。 3形容新婚的词语 鸾凤和鸣、白头偕老、燕尔新婚、洞房花烛、新婚燕尔。 一、鸾凤和鸣 白话释义:和:应和。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旧时常用于祝人新婚。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朝代:春秋 作者:左丘明 译文:凤和凰相偕而飞,在一起的鸣叫声很响亮。 二、白头偕老 白话释义:夫妻共同生活到老:百年好合,~(新婚颂词)。 出处:·《怀香记·奉诏班师》:“孩儿,我与你母亲白头偕老,富贵双全。” 朝代:明 作者:陆采 三、燕尔新婚 白话释义:原为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出处:《诗经·邶风·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 朝代:周 作者:多人所作 译文:你们新婚多快乐,亲兄妹不能比。 四、洞房花烛 白话释义:形容结婚的景象。 出处:《和咏舞》:“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 朝代:南北朝· 作者:庾信 译文:洞房花烛夜,就好似燕子在空中轻轻飞舞。 五、新婚燕尔 白话释义:原为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出处:·《风光好》:“俺两个相见时;则他那旧性全无;共妾身新婚燕尔。” 朝代:元 作者:戴善夫 译文:我们见面时,他的坏毛病都没有了,和我在一起像是新婚的夫妻一样亲密 4描写新婚的词语 白头到老 : 白头:头发白。 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出处:《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 明·陆采《怀香记·奉诏班师》:“孩儿,我与你母亲白头偕老,富贵双全。” 白头相并 : 犹言白头偕老。 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出处:明·冯梦龙《挂枝儿·木梳》:“木梳儿,我爱你齿牙干净……向妆台设个誓:愿得白头相并!” 白头相守 : 指夫妻恩爱相守到老。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白头相守,谁知奴今日死去也。” 百年好合 : 夫妻永远和好之意。 出处:《粉妆楼》第一回:“百年和合,千载团圆恭喜!” 百年好事 : 指婚姻喜事。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我与你姐姐百年好事,千金重担只在此两件上面了!万望龙香姐竭力周全,讨个回音则个。” 百年偕老 : 偕:共同。指夫妻共同白头到老。 出处: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俺衙内大财大礼,娶将你来,指望百年偕老,你只是不肯随顺,可是为何?” 百年之好: 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妇。 出处:宋·罗烨《醉翁谈录·张氏夜奔吕星哥》:“今宁随君远奔,以结百年之好。”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我方壮年,未曾娶妻。 倘蒙不弃,当与子缔百年之好。” 百岁之好 : 好:友爱。 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妻。 出处:明·屠隆《昙花记·士女私奔》:“亦雅慕其才藻,故将图百岁之好,非仅邀一夕之欢。” 比翼齐飞: 比翼:翅膀挨着翅膀。 齐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出处:《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比翼双飞 : 比翼:翅膀挨着翅膀。 双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出处:《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乘龙配凤 : 比喻得佳偶,结良缘。 出处:柳琴戏《状元打更》:“沈文素呀!沈文素!你蟾宫折桂,莫大还有乘龙配凤的好运么?” 洞房花烛 : 形容结婚的景象。 出处:北周·庾信《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 恩爱夫妻 : 恩:亲爱。指相亲相爱的夫妻。 出处:汉·苏武《诗四首》:“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恩恩爱爱 :形容夫妻感情深厚或骨肉亲情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聪明勤谨,父子恩恩爱爱,不教而善。” 儿女情长 : 指过分看重爱情。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中:“尤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二姓之好 : 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 出处:《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 夫倡妇随: 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 同“夫唱妇随”。 出处:语出《关尹子·三极》:“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 唱,一本作“倡”。 红绳系足: 旧指男女双方经由媒人介绍而成亲。 出处: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固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绾。’” 花好月圆: 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 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出处:宋·张先《木兰花》词:“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 佳人才子 : 年轻貌美的女子和才华横溢的男子。泛指年貌相当,有婚姻或爱情关系的青年男女。 出处:唐·李隐《潇湘录·呼延冀》:“妾既与君匹偶,诸邻皆谓之才子佳人。”宋·柳永《玉女摇仙佩·佳人》:“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 且恁相偎依。” 金玉良缘 : 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 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连枝并头: 连理枝和并头莲。比喻美满的婚姻。 良辰吉日 : 良:好;辰:时日;吉:吉利。美好的时辰,吉利的日子。 后常用以称宜于成亲的日子。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良时吉日 : 美好的时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称宜于成亲的日子。 同“良辰吉日”。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新道台择了接印日期,颁了红谕出去,到了良时吉日,便具了朝衣朝冠,到衙门接印。” 两相情愿 : 两方面都愿意。多指婚姻或交易。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回:“太公,你也是个痴汉,既然不两相情愿,如何招赘做个女婿。” 鸾凤和鸣 : 和:应和。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旧时常用于祝人新婚。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男婚女嫁: 指儿女成家。 出处:语出《后汉书·逸民传·向长》:“建武中,男女聚嫁既毕,[长]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唐·刘禹锡《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诗:“空怀济世安人略,不见男婚女嫁时。” 男婚女聘: 指儿女成家。 出处: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没来由强风情,则可喜,男婚女聘。” 女貌郎才 : 女子美丽,男子有才华。比喻姻缘十分美满。 出处:元·杨暹《西游记》第三本第九出:“俺什么女。"礼貌"的含义 周礼规定,士人婚礼有六项内容: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六礼数千年来一直相袭沿用,清代婚礼亦贯彻其立意,分为议婚、定婚、结婚三个阶段。议婚就是选择对象,相当于纳彩、问名;定婚就是确立男女双方的婚约,分为小定和大定,小定相当于纳吉,大定相当于纳征;结婚就是举行婚礼,相当于亲迎。 先简单介绍下清代民间婚礼的过程。重点说一下京师旗人的风俗。 1议婚:周礼中议婚重视的是女子的名字,用女子之名占卜婚姻是否吉祥,故有问名之礼。清代重视的是生辰八字,在家世嫡庶相貌等基本条件相互认可的前提下,双方过门帖、庚帖,门帖书祖宗三代的籍贯、职位、功名等,庚帖书自家儿女的生辰八字。八字经核算互不冲犯,议婚即告成功。 2定婚:议婚成功后进入定婚阶段,首先是小定,由婆家出一名全福太太,即丈夫子女公婆俱全的中老年妇女,将小定礼送往女家。小定礼汉人重视戒指,旗人重视如意。放定之日,姑娘盘腿端坐在炕上,由全福太太将戒指或如意亲手交给姑娘,这门婚事就算是正式定下来了。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六法全书》仍然规定,只要经过小定,婚约即告成立。之后就是大定了,时间通常在拟定的迎娶之日的一百天以内,主要内容是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并商定迎娶日期,告知亲朋好友等事。大定礼中必不可少的是一只鹅,代雁也。 3结婚:迎娶之日前一天或者当天,女方要将姑娘的嫁妆送往男家。嫁妆以抬论,民间富贵人家,总要送上一份“全堂”嫁妆,即六十四抬;至少也要“半堂”,即三十二抬。嫁妆种类从田亩产业到痰盂夜壶以至于破鞋烂袄子种类俱全。至于亲迎,旗人重古礼,“以婚为期”,迎娶新娘必定在晚上,而且一定要赶在子时之前将新娘迎进家中。如果过了子时,新郎新娘行过合卺后就必须退出,等到第二天晚上才可以同房。因为古人认为子时之后阳气渐生,不利于阴阳平衡。若如此,新娘就必须在炕上呆上一整天,因为习惯要求新娘在同房之前不得下地。所以旗人姑娘在上轿之前,基本不吃东西不喝水,顶多吃几个鸡蛋充饥,就是为了一旦误了吉期不致引起个人问题的难堪。迎娶是坐轿,旗人通常是红呢大轿一顶迎新娘,新郎和四名或八名送亲老爷则骑马前往。花轿可以用八抬,不受官员平时用轿子只能四抬的限制。婆家的全福太太要先乘车前往女家,和女方的送亲太太一起为新娘上头。新娘上轿前要穿婆家送来的破旧棉袄,越破越好,如果婆家没有就会去找至亲世交借。当然棉袄穿在里面,外面还是会罩上鲜艳的新褂子。脚上穿蓝布鞋,盖清人以蓝黑为正色也。迎娶时以贴囍字牛角灯前引,乐队仪仗设而不作,和乡间的吹吹打打决然不同。新娘进门之后,并没有拜见来宾的习俗,更不会点烟敬酒地应酬,宾客祝贺的对象,是新郎的父亲而不是他本人。至于拜天地、坐帐、喝合卺酒、吃子孙勃勃等,都在喜房中由送亲太太和迎亲太太操持,新娘拜见公婆则在第二天,古板点的人家甚至坚持古礼“娶妇三日,始见舅姑”。 皇子婚礼 1指婚:皇室婚礼没有议婚的过程,而由皇帝指婚代替。皇子长到15岁一般就要成婚。婚姻由皇帝在入选的秀女中指定,内务府行文钦天监选取指婚吉日,并开列帮办婚礼的官员与命妇名单。届时,赞礼大臣陪同选中的女子的父亲穿蟒袍补褂到乾清门东阶下,女子的父亲面北而跪,赞礼大臣面西站立宣读圣旨:“有旨,今以某氏女作配皇子某为福晋。”福晋父亲承旨,行三跪九叩礼后退出。择日皇子穿戴蟒袍前往福晋家见其父母,内大臣、散佚大臣、侍卫、护军等随行。到达大门,福晋父亲着蟒服迎于门外。皇子升堂拜,福晋父亲答三拜。以同样的礼节再见福晋母亲。辞行时,福晋父亲送出大门外。 2初定:即民间的放定礼。由钦天监选取吉日举行,内容是皇帝赐给福晋家礼物、在福晋家举行定婚宴。礼物分为两种,一种称仪币,赐予福晋本人,将在奉迎时抬回皇子府邸;一种是赐币,是赐给福晋父母家人的,是真正的彩礼。仪币包括首饰、衣料、日用银器等,计有镶嵌东珠珊瑚金项圈一个、衔珍珠的大小金簪各三支、嵌东珠二颗的金耳坠三对、金镯二对、金银纽扣各百颗、衔东珠的金领约和做各式袄褂被褥的貂皮、獭皮、狐皮数十张,绸缎一百匹,棉花三百斤,饭房、茶房、清茶房所用银盘银碗银壶银碟等若干。赐币中,赐给福晋父亲黄金十两,白银七百两,狐皮朝服一件,薰貂帽一顶,金带环、手巾、荷包耳挖筒等配饰一份,备鞍马一匹。赐予福晋母亲衔珍珠的金耳饰三对,狐皮袍一件,獭皮六张,雕玲珑鞍马一匹。分装于彩亭之类,由内务府大臣率领执事人等前去。福晋父亲穿朝服迎于大门外,仪币陈设于正堂,赐币陈设于阶上,赐马陈设于阶前中道。受礼后,福晋父亲率领子弟在中阶下以东望宫阙行三跪九叩礼,福晋母亲率女眷在中阶下以西行六肃三跪三拜礼。内务府照例备酒宴五十桌,羊三十六只,饽饽桌五十桌,黄酒五十瓶到福晋家设宴庆祝,并设乐队。所有不当班的公侯世爵、内大臣、侍卫和二品以上的官员及命妇,当日齐集福晋家出席宴会,鸿胪寺派官员引礼,钦天监派官员报时。福晋父亲率有顶戴的男性亲属宴于外堂,中午十分升堂就坐,福晋亲族折中有职官员与本旗的官员坐东面西,其余来宾坐西面东。宴会由奉茶、奉果、奉酒、奉馔酌酒等程序组成,中间伶工乐队奏乐助兴。宴会结束,全体官员在阶下望宫阙行三跪九叩礼。福晋母亲与命妇宴于内堂,程序也是如此。此为定婚宴。 3成婚。成婚礼前一天,福晋家将妆奁送到皇子宫中,其中当然包括先期皇帝所赐的仪币,送妆奁的福晋族人由内务府设宴款待。成婚当日,皇子蟒袍补服到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三跪九叩礼,如果生母是妃嫔,还要到生母面前行二跪六叩礼。銮仪卫预备红缎围的八抬彩轿,年命相合生辰无忌的内务府总管一人率领属官二十人、护军参领一人率领护军四十人,负责迎娶新人。先期选取年命相合生辰无忌的总管内务府大臣妻一人率内管领妻等八名担任随侍女官,分别到福晋家与皇子宫敬侯,步军统领负责清理自宫门到福晋家的道路。吉时降临,内监将彩轿陈于中堂。福晋礼服出阁,随侍女官伏侍上轿下帘。八名内监抬起,灯笼十六、火炬二十前导,女官随从,出大门骑马。前列仪仗,内务府总管、护军参领分别率属官与护军前后导护。到皇子宫外,仪仗停止、撤去,众人下马步入。女官随轿到皇子住处伺候福晋下轿,引福晋入宫。随后举行合卺仪式,由等候在此的命妇负责。 当日,在皇子住处张幕结彩,设宴六十席,羊四十五只,款待福晋父母亲族人员。出席人员与礼仪程序与在福晋家举行的定婚宴一样。 成婚的第二天早晨,皇子夫妇穿戴朝服,依次到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礼,皇子三跪九叩、福晋六肃三跪三拜,妃嫔所出的,还要到生母面前行礼,皇子二跪六叩、福晋四肃二跪二拜。 成婚后第九天,皇子偕福晋回门,福晋家设宴招待。在福晋家停留不会超过中午。古代皇帝的婚礼是什么样的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文化教育传统渊源流长。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渊薮和基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大至国家制度,小至家庭生活,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什么是礼礼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它既可专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礼节。 礼在现代社会演变为礼貌、礼节、礼仪三礼。 《礼记》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礼是指大的礼,曲礼是指小的礼)足见礼的丰富多彩。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将礼与仪连用始于《诗经》。郭沫若先生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礼制。"从文献记载看,《通典》上说:"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不过最为学者所公认的说法,还是礼起于三代而备于周朝。(司马迁)史太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国地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年起也。故礼者,养也。稻梁五味以养人口也;椒兰芬苣,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第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古人把纷繁的礼仪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习称"五礼"。到了汉代,出现了作为礼仪文化理论形态的三部巨著:《仪礼》、《礼记》、《周礼》,合称"三礼" 它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三礼"被列入儒家经典,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重视,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声名远播海外。到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二、礼仪的概念 1、什么是礼仪?从广义的角度讲,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的言行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志,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的总称。从狭义的角度讲,礼仪指的是国家、政府机构或人民团体在一种正式活动和一定环境中采取的行为语言等规范,是指在较大或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重、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是社会交往中在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循的礼貌、礼节要求,一般通过集体的规范仪式和程序行为来表示。 汉字中的"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许慎《说文解字》)最初的意思是敬神,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礼"逐渐被引伸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爱之意。礼仪是表示礼节和仪式。而"礼仪"中"礼"字就是表示敬意、尊敬、崇敬之意",多用于对他人的尊重;"仪",是"礼"的形式,它包括礼节、仪式。"仪"是指仪容、仪表和举止,是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和情操。 "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 2、礼仪与礼貌、礼节、仪式。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言语动作应具有的相互表示谦虚恭敬、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和行为准则。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慰问等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和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礼貌行为。仪式是指在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这些都在礼仪的范畴之内。 三、礼仪的种类 有不少人认为礼仪很简单,只是见面问个好,离别道声再见而已。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礼仪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无处不在。概括起来看礼仪有以下几类: 个人礼仪:人是礼仪的行为主体,所以讲礼仪首先应该从个人礼仪开始。个人礼仪主要包括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到方面的礼仪要求。个人形体美礼仪、仪态仪表礼仪修养,服饰装饰艺术、礼仪插花。 生活礼仪:包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见面交谈、介绍宴请、舞会宴会、馈赠送礼、探病、结婚祝寿礼仪、节庆殡葬礼仪等。 家庭礼仪:礼仪在家庭及亲友交往范围内的运用就是家庭礼仪,它大致包括家庭称谓、问候、祝贺、家宴及家庭应酬等等礼仪规范。 学校礼仪:学校礼仪主要是指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仪式等方面的礼仪要求规范。如师生之间的礼仪;学生要学习遵守的礼仪;各种仪式活动的礼仪等。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更为繁杂,通常包括见面与介绍;拜访与接待;交谈与交往;宴请与馈赠;舞会与沙龙等方面的礼仪。 公务礼仪:公务礼仪是具体工作产生的礼仪。通常包括如办公室、工作中、会议、公文、公务、迎送等礼仪。 商务礼仪:商务礼仪主要是指商务活动中的礼仪。包括柜台待客、商业洽谈、推销、商业仪式、外事、文书、会议、谈判 、迎送、公关礼仪等等。 另外还有习俗礼仪、民族礼仪、宗教礼仪、涉外礼仪、外国民俗、等等。总之是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进行归纳而已。 四、礼仪的作用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也是个体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礼仪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素养,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小学的学习生活是学生首先涉足的“社会",它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社会来说,礼仪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其次是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具体讲还有如下作用: 1、礼仪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礼仪的本质就是教育,这在古代时就已形成。例如:“成年礼”,在氏族成员行将成年时,用各种方式来测验其体能及生产、战争技能,以确定其能否成为本氏族的正式成员。进入文明时代后,这种仪式大都消失了,而中国的儒家则把它改造成为体现文明精神的"冠礼",通过邀请乡中德高望重的人来为成年者加冠、取表字等仪节,教育加冠者从此要有成年意识,要承担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又如“婚礼”,上古有抢婚的风俗,故成亲都在黄昏之时。儒家则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对婚礼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婚姻的意义在于合二姓之好,因此,女子出嫁前,父母再三告诫,要为夫家的兴盛而尽心。又如周代,当时诸侯之乡有乡学,学制3 年,学成之后便成为国家的人才,乡里要把他们举荐给诸侯。为此,每隔3 年的正月,乡大夫都要以主人的身份举行"乡饮酒礼",礼的主宾是最优秀的学成者,要让他受到全乡的尊敬。在典礼中,年高德劭的乡中长辈专门设席,受到特殊礼遇,意在培养乡人敬老尊长的风气。因此,乡饮酒礼的核心不是饮酒,而是通过这一形式进行敬贤尊老的教育,养成淳厚的民风。类似的礼仪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2、仪可增进自身修养,规范人的态度和言行 礼仪无论从哪一种角度讲,都是指一种尺度和一种规范。一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其自身的修养也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3、仪在作为社交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提高社交能力,调节人际关系 从礼仪的内容和要求上看,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上看,礼仪都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有了礼仪才能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才能调节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4、礼仪在人们生活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礼仪与道德虽有不同,但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它属德的范畴。它不能与法律的效率相比,但有无礼仪、道德品质如何,都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一定的“法律”的约束作用。 5、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凝聚力作用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民族众多,习俗纷繁,方言歧异,如果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则很难有文化上的认同感。社会道德用礼的形式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世代相传,使全社会都处于礼的约束和导引之下,不仅保持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统一民风,所以地无南北,人无古今,都有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五、礼仪的特点 孔子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也说:"尊敬之心,礼也。"我国礼仪经典《礼记曲礼上》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强调"毋不敬"。礼仪的实质除了"敬"这一共性外,有它特定的内容,这就是:平等待人,尊重别人,言行文雅,表里一致。 1、礼仪的基本特征是:共同性和普遍性,即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全人类所共有;差异性,即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礼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继承性,即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礼貌、礼节、礼仪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演化而来的;时代发展性,即任何礼貌、礼节、礼仪都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进步而革新。以及统一性和阶级影响性。现代礼貌、礼节、礼仪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符合现代生活特点;符合现代国际惯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特征。 2、礼仪的原则有:尊重的原则、遵守的原则、适度的原则、自律的原则。礼仪的功能就是沟通、协调、维护和教育。从本质上说,礼仪是治人之道属于道德范畴。它以文明为基础,以真诚为原则,以对他人的尊重为核心。 3、构成礼仪最基本的三大要素是:语言(包括书面、口头和体态的)、行为表情、服饰器物。一般地说,任何重大典礼活动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三种要素才能完成。如迎接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检阅仪仗队和鸣放礼炮、展览会开幕或大桥通车的剪彩、大型工程的奠基仪式等。在礼的系统中,礼仪是有形的,存在于人际交往的一切活动中,其基本形态既受着礼的基本原则的制约,也受着物质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民族习俗等众多的影响。 六、为何要学礼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仪是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形成的人际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精神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社交面的扩大,礼仪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们的正常生活都离不开礼仪。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告诉人们要懂得礼节规范,不合礼节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做。读史的都知道,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有本书,叫《礼记》是专门记叙古代各种礼仪的。注意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学习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过:“礼仪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礼仪属德的范畴,我们的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提倡身体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学习礼仪就是要教育年青一代,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好工人、好公仆、好公民。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工作上,谦洁奉公,克己敬业,开拓进取;在社会上,济贫扶弱,诚实守信。对人友爱;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让和睦。让学生遵礼、达礼、用礼,以便塑造完美的自我,成为受社会欢迎的有用之才。 “知”是“行”的基础,无“知”便无德行。现在的学生礼仪常识的缺乏,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力,所以更有必要学习礼仪知识。 七、古代的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祈吉之事为吉礼,如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等;冠婚之事为嘉礼,嘉礼是日常生活之礼,如冠礼、婚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等;宾客之事为宾礼,宾礼是宾主相见之礼,如士相见礼、聘礼、觐礼等;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凶礼是丧葬之礼,如士丧礼、丧服之制等;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1、政治礼仪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 "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5)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2、生活礼仪 (1)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睹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睹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睹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睹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睹神位。清代无高睹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 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2)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3)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4)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烀,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 、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 、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5)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具体的仪式尚未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是大致的婚礼习俗还是有一些零碎的记录的。首先是结婚前夕(仅限正室如皇后,太子妃),夫妻双方要斋戒三日、七日(不同朝代不同讲究)。国师在婚礼前一天宰乌牛白马设坛焚香祭天。婚礼当天,京城内所有人包括百姓的服装同样有讲究,不得穿一身白(白衣、白裤、白鞋、白帽、白腰带同时)由宣旨太监率领仪仗队按照指定路线抬花轿进王宫。花轿在祭天台停下,新郎用弓及雕翎箭对天射一箭,寓意是向天传信,因为皇帝是天子,意思就是上苍的儿子(上苍才是最大的神,玉皇大帝只是天界的头,上苍同时掌管天地人三界,具体人物乃鸿钧道祖。后来民间逐渐衍变为射三箭)之后新人拜完天地,要移驾到皇帝的起居所(**中或者婚礼行业所谓的汉唐婚礼,在王宫宣政殿举行仪式是不对的),跨马鞍和过火盆主要是明朝时期兴起的,之前并没有提及。之后新人入门前要先共品龙凤饼,这个在唐朝和宋朝最为盛行。之后入皇帝寝宫,皇帝和皇后高坐,如果是年轻皇帝结婚,那么就是皇帝的母亲高坐,之后给皇帝先行君臣大礼,之后再行父子之礼。同时皇帝也要赠与新娘一件如意。之后鼓乐齐鸣,仪式完成。因为你的问题比较笼统,在汉代,唐代,宋代都有自己独有的风格。明代基本是沿袭了汉,唐,宋的许多内容,包括借鉴了元朝的迈火盆和跨马鞍,同时把皇室的婚礼逐渐开始百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