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焝礼上说民国婚礼祝福词

问答 0 17

在焝礼上说民国婚礼祝福词,第1张

民国是一个璀璨的时代,新旧思想的碰撞, 时尚 与传统在这里交织,“西风东渐”改变了固有的东西,在破与立之中,生活习惯与方式也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社会 的变革就像微风吹皱了一池春水,在人们的生活里荡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文化、思想、服饰、妆容,甚至是传统的婚礼,都接受着一场文明的洗礼。 民国的婚礼也正在中西合璧的趋势下,变得更加开明,婚礼的服装也从传统的凤冠霞帔,演变成旗袍、婚纱等融合了近代 时尚 元素的服装。 清代的婚礼服装大体还是延续了明朝的旧制,基本还是凤冠霞帔的模式,但是也有了一些不同的地方,就是融合了满族的一些习俗。 在清末民初之时,女子出嫁的重要头饰,还是凤冠,当然这个凤冠不是指的皇后专有标志,这个是新娘所佩戴的,彰显身份的婚礼必备品。凤冠通体都是耀眼的红色,这也象征了婚礼的吉祥。 凤冠的上半部分缀以红花、流苏、珠串等,显得富丽堂皇,人生的大事,一般的家庭都不会忽略这个大问题,在凤冠的打造上,也会花很多心思,他们会请专门的匠人去制作打理。 凤冠之上会团簇很多红色绒花,周围点饰小珍珠,只有绒花中间会出现大颗粒的珍珠,这也是凤冠的点睛之笔,珍珠的大小也是身份的象征,凤冠除了凤凰为主要装饰外,还有蝴蝶、花朵等等细小的装饰。 有了凤冠,云肩也是不能少的,云肩这种饰品出现得比较早,在隋朝就开始有了它的踪迹,汉代时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到宋朝时,云肩已经被普罗大众所接纳,“ 飞入寻常百姓家 。”明清时,云肩已经成为了一种 时尚 ,上至宫廷贵妇,下至平民女子,都把云肩当做一件常用装饰品。 十字交叉形状是云肩的基础款式,普遍流行,四合四如意云头的形制是云肩的标配,喻义为四平安稳,祥和如意,这是一种美好愿望与服饰的契合。当然服饰也不会全是千篇一律的样子,在十字交叉为主流款式下,形制也有所变化,审美的不同与发展,使云肩又有了 一字形、放射形 两类,这是根据人的审美喜好来定制的。 在婚礼这种人生大事上,云肩的款式更加雍容,采用了大云肩担当婚礼大事,大云肩的对角线长度达到了25米,工艺精湛,有着古典文化的独特优雅,云肩的款式,正好与中国古代的文化相契合,“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喻义,使得云肩的款式更加符合传统意义的审美。 清末的传统婚礼服装还是遵循了传统的服饰审美,女性多以宽袍大袖,下着马面裙为主,而男性的婚服还是以长袍马褂,头戴礼帽为主。 到了清朝后期,接近末世之时,婚礼服装就开始从繁复的工艺里解脱出来,由于人民生活的动荡不安,婚礼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很多的变化,女性的婚服从宽袍大袖逐渐发展成为窄袖,当然也有少数富贵人家,还是保留着宽袍大袖的传统礼制。 当清代开始慢慢走向衰亡之时,“西风东渐”的思潮开始渐渐的产生,留洋派也从西方国家学习到很多新的事物,在他们决定变革之时,开始从行为、服饰、思想等等做为切口,与传统的文化,产生了碰撞的火花。 在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下,女性的服装往往并不能展示她的曲线以及柔美。 直到1926年,第一批改良旗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人们惊奇的发现,女性穿上这样的服装,其柔美的特性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于是一大批思想进步的女性,纷纷穿上经过改良的旗袍走上街头,成为一道时代的亮丽风景。 随后改良旗袍也成为了婚礼的一个“常客”,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 时尚 之都,女性对于摩登装扮的敏感嗅觉,使得旗袍成为了一种惯常的装束,民间的婚礼也渐渐的接受以旗袍为礼服。但是这仅仅是局限于城市的接受,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改良旗袍并没有普及下去,一是因为确实不适合劳动生产,二是接受度也远远没有达到全方面覆盖。 直到1927年,一场“ 文明婚礼” 炸开了传统的坚冰,宋美龄将新式文明婚礼作为范例召告天下,婚纱与新式礼服开始有了雏形。 1929年南京政府颁布《服制条例》,此时,旗袍登上了 历史 舞台,此条制让女性礼服的清单里多了旗袍这种款式,打破了清代以来,女性礼服上衣下裙的单一模式,让旗袍在礼服中大放异彩,旗袍也正式成为女性的“国服”。 民国“ 文明婚礼 ”的倡议,使旗袍走进了礼服的殿堂,作为新思想、新文明的产物,它承担着更重要的意义,是一场女性的自我觉醒,更是新思想的深远影响。而男性在“ 文明婚礼 ”的影响下,礼服的选择上,也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间,他们可以穿上长袍,也可以穿上西装。 当然这是一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在互相的碰撞中,总会产生一些错乱,比如胡适与江冬秀的婚礼,就足见当时婚礼在新旧之间的摇摆,新郎胡适身穿西装,外套礼服,新娘江冬秀穿黑色绸缎衣服,先由宾客致辞,后由新郎致答谢词,屋里悬挂着贺联,萦绕着留声机播放的音乐。 这一场新旧婚礼的上演,也让大家管中窥豹,虽然旗袍已经做为了“国服”,但是在城乡差异性与接受性来说,并没有普及到广大的农村。 不论是新式婚礼制度,还是礼服的改变,上海、广州、武汉等等通商城市,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成为改革的先驱者,而边远山区或者农村还是坚守着传统的婚姻礼制,宽袍大袖的婚礼服装依然存在。旗袍这种新兴产物不可能被接受,一是不利于生产生活,二是旗袍的高开叉,是不会被传统思想所接纳的。 当然,时代在不断进步,旗袍终究还是在婚礼中大放异彩,在时代的影像里留下它的灼灼其华。 1927年的12月1日,宋美龄女士的大婚现场,就是民国婚纱的开端。 宋美龄女士穿着圣洁的婚纱,手捧康乃馨,笑靥如花,蒋先生穿黑色燕尾服,内着白色衬衫,条纹西裤,银色领带。这场豪华的婚礼,把人们从摇曳不定的新旧碰撞里解脱出来,完美的诠释了新式婚礼的礼服版本。 从服饰、款式、颜色上都打破了原有的红色为天下的局面,圣洁的白色从此登上了婚礼的大雅之堂,从排斥到融合,婚纱成为了接受西方文化的标志之一。 1935年的2月7日,一场空前绝后的集体婚礼,在上海紧锣密鼓的筹划着,上海市 社会 局在各大公报发表了倡议书,“ 简单、经济、庄严 ”的文明婚礼被提上日程。 同年的4月3日,上海 社会 局出面举办了集体婚礼,当时有60对新人报名参加,最后确定下来57对参加这次集体婚礼。下午第一届新生活集体婚礼隆重开幕,这次婚礼可以说是异常热闹,为了维持现场,出动了大批警察维护秩序。 这次集体婚礼的服装是统一配置,全都是亚美织绸厂为这次婚礼特别制作的,新娘统一的长裙曳地,头戴圣洁的婚纱,胸前是参加活动的章证以及扎花,她们手捧鲜花,个个笑容灿烂,而新郎则是统一的蓝袍黑马褂。 整个婚礼庄严、简单,自上海开启了集体婚礼的先河后,各地也开始纷纷效仿,婚纱也成为新式婚礼的首选礼服。 《申报》也曾登载过新人穿着白色婚纱举行婚礼的新闻,新娘依然是一袭白色婚纱,而新郎还是长袍马褂,这种新旧交替的碰撞,是时代的过渡,是文明的变迁,也是传统与 时尚 的兼容并包,在长袍马褂与白色婚纱的奇妙组合中,一场文明的对话,开启了传递与接受的新局面。 文明婚礼,不但使得婚礼形式更加浪漫,也更加西式化,婚纱的款式也多种多样,有长袖、短袖、无袖等款式,婚纱可以长至脚踝,也可以结合旗袍与婚纱的款式,形成一种新的样式,新娘的白手套也可以量身定做,根据衣袖长度搭配出不同的长短。而男士的礼服多半是黑色燕尾服,一股浓浓的绅士风度,穿越空间,扑面而来。 但是从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婚纱的白色是登不得婚礼的大堂的,白色只在丧事中出现,如果出现在婚礼现场,就是一种对婚礼的蔑视,或者是挑战了传统思维。 虽然接受了婚纱的样式,但是颜色上,又让人难以完全融合,《礼记》记载:“ 素服以送终也 ”。就是说,白色是出现在丧事里的,民间的传统习俗是强大的,如果身穿白衣举行婚礼,会被认为是不吉祥的,这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习俗想改变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很多地方,人们还是不会接受以纯白的婚纱作为礼服,只有特别新潮的人士,才会穿上婚纱完成人生大事。 在民国时,上海、广东、武汉等等地方由于通商口岸的方便,也更加容易吸收到西方的先进思潮,男人或者女人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甚至有很多“留洋”人士,他们都是接受新思想的革新派,所以婚纱,西装在他们眼里就是婚礼的标配,这些人接受起来更加的容易。 而内陆以及乡镇地区婚礼的服装变化并不太大,甚至很多地方还是清代的传统,不容易接受白色的婚纱作为婚礼的吉服,在传统观念里,还是认为大红色是为吉祥,也不能接受婚纱的款式,旗袍的高开叉,这与教育以及地域有很大的关系。 东西方在婚礼颜色的冲突上,有些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杨绛先生在《将饮茶》中就提到过这样矛盾,“ 一九三五年夏天我结婚,三姑母来吃喜酒,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贺客诧怪,以为她披麻戴孝来了。我倒认为她不过是一般所谓‘怪僻’。” 杨绛先生的三姑母,就是杨荫榆女士,她受过西方的教育,在当时应该是有着新兴思想的新女性,所以她穿着白色衣服,白色皮鞋来参加婚礼,对她自己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妥当,但是在场的贺客却认为她这样不合乎规矩。 民国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是新旧思想交替,传统与 时尚 相互碰撞的时代,婚纱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通商繁荣之地,作为了当时开明人士的首选礼服,也为后来的婚礼服装奠定了基础,特别是现代 社会 ,全球 科技 共享,思想共存的时代,婚纱更是在现代舞台上大放异彩。 20世纪的30年代,是各种思想大混合的时代,传统的观念与西方的开放,形成对峙的阵营,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也还不能完全接受白色做为婚礼的主角,但是如果又不喜欢艳丽的大红色,怎么办? 于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下,粉色旗袍应运而生,在30年代的礼服舞台上它绽放着另类的光彩,传统的大红色已经被认为是守旧的思想,粉色开始坐上了 历史 的马车。 传统的婚礼中大红的颜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更是一种对于新人的祝福之色,鲜少有淡雅的颜色出现在婚礼之中,而淡粉色的出现,打破了红色的艳俗,白色的寡淡,使得新思想与传统的对话,更加和谐委婉了一些。 30年代的很多上色照片,以及月份牌女郎,都分别出现了以粉色为主的颜色,粉色的旗袍也好,婚纱也罢,都把民国的风情传递给了 历史 ,使得如今的人们依然可以看到那一丝浪漫,在岁月里沉淀。 西式婚礼崇尚白色的圣洁,认为只有白色才能表达爱情的唯一,主张穿着白色的衣裙礼服,而在中国的传统意识里,白色是不能登上婚姻的殿堂的,因为白色代表了悲伤与丧葬,认为这是不祥的颜色,甚至在平常的服装当中,都很少见白色的身影,除非有重孝在身。 中国传统的婚礼是重视红色的,红色的礼服,红色的盖头,红色的鞋子,婚礼的主要色调都是以红色为主。 粉色旗袍的出现,把这两种颜色都进行了一次整合,粉色的礼服淡雅清爽,绣花也格外精美,摒弃了大红的耀眼,也没有大红色绣花的张扬,粉色旗袍多以小花为点缀,使得新娘更加清丽可人。 30年代的旧上海,是 时尚 的发源地,那十里洋场的繁华自是不必赘述,像这种代表了时髦与摩登的服装,必然会在这里生根发芽,直到璀璨夺目,零星小花与淡粉色旗袍相得益彰,配上一冠一纱,新人再手捧鲜花,璧人并立,便是当时的时髦标准了。 粉色旗袍上的小花与底色对比强烈,凹显出旗袍的亮丽,同时又不抢掉小花的风采,这种粉色旗袍的好处是清新淡雅,和谐平衡。 当然粉色旗袍也不能一统民国婚礼的江山,**旗袍也在 历史 舞台上绽放了光彩,**在封建王朝存在之时,是老百姓的禁用之色,可是当时光流淌到了民国时,**的禁忌被打开了,“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一种明快的颜色,很快受到了时髦女性的热爱,但是**依然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颜色,就像白色一样,“有人欢喜有人忧。” 在婚礼中,头饰是一个重头戏,在古代的意识里,头饰是一种身份、礼仪的象征。 同现代的头饰不同,民国的婚礼头饰,伴随着女性的服装变化而变化,经历着旗袍、婚纱的进步与衰退。民国的婚礼头饰主要有以下几种。 1、花冠披巾 这种花冠与披巾相结合的头饰,出现在20世纪的中后期,直到30年代的初期。 一冠一巾是这种头饰的标准形制,早期的花冠色彩淡雅,下垂白色纱巾,像下凡的神女,传统的味道依然很浓,与新郎的西装革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后期,时髦人士的头巾就进步了很多,少了繁复的花冠,也没有长及地面的白色纱巾,婚礼旗袍在白色头饰的映衬下若隐若现,显得相得益彰,虽然还是和新郎的西装革履有所差距,可是整个造型已经清爽淡雅了许多。 2、戏装头饰 戏装头饰,顾名思义,是从传统的戏剧中过渡而来的,当然不能全盘模仿。 戏装头饰被运用到婚礼当中,已经减少了很多繁杂的装饰,有的结合到花冠上,有的结合到罩纱上,这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看主人的喜好。 3、西式头纱 做为西式代表的头纱,多以白色为主,而与西式头纱最相得益彰的还是婚纱,和旗袍搭配终究还是有些不伦不类。 多年后,民国的烟尘已经消失在 历史 长河之中,新娘的华服已经褪去颜色,头上的花冠已经沾染尘埃,但是那一抹民国的风情还在风中摇曳,那些照片上身穿婚礼盛装的新人已经不在,可是从他们留下的岁月痕迹中,我们看到了新旧思想的碰撞,传统与 时尚 的对话,民国的礼服,就是一场穿越 历史 的华服盛宴,人们在 历史 的胶片中,寻求蛛丝马迹,窥探那些远去的秘密。 民国以前的伴郎叫什么称呼民国最著名、最经典的祝福词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原本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但在民国时期,由于其深厚的情感寓意和广阔的意境,被广大民众用作祝福之辞,尤其在朋友分别、远行之际。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变革频仍的时代。人们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因此更加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祝福词,不仅表达了对朋友深厚的情谊,还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它意味着,无论朋友身处何方,彼此之间的心灵始终紧密相连,仿佛近在咫尺。此外,民国时期的文化氛围也为这句祝福词的流传创造了条件。当时,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同时也得到了新的诠释和传承。文人墨客、知识分子在书信往来、诗词唱和中,经常用这句诗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这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推动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应用。这句祝福词之所以经典,还在于其语言的凝练和意境的深远。它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友情图景,让人在吟诵之余,不禁感慨万千。因此,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今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堪称一句永恒的经典祝福。民国四大才子不说“我爱你”,他们如何表达爱意?1 傧相在民国时期的含义有所不同,它特指婚礼中陪伴新郎新娘的年轻人。2 这一角色在婚礼中负责接引宾客、赞礼,并协助新郎新娘应对各种事宜。3 傧相通常是新郎和新娘的好友,要求年轻、潇洒、气度谦和、谙悉礼规且反应灵敏。4 在西方婚礼中,伴娘和伴郎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傧相一词也指代这些婚礼中的陪伴者。5 伴娘伴郎不仅要在迎亲和闹洞房时提供帮助,还要承担贴身管家的职责,如不离新人左右,随时陪伴新人。6 民国时期,伴郎被称为傧银掘汪相,而现在通常称为伴郎。伴娘则负责帮助新娘维护酬对,并在婚礼仪式中担当重要角色。7 花童是婚礼上的另一个重要角色,通常是由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担任。他们的任务包括撒花瓣、引导新人进场等,给婚礼增添一份纯真和祝福。为何要善于说祝贺的话?喜欢一个人有很多种表述方式,可以是《还珠格格》中紫薇对尔康说的“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可以是《诗经》中的句子“此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可以像《喜剧之王》里面,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对舞女柳飘飘说的那句话“我养你”,还可以像《无名之辈》中胡广生给马嘉旗留下的那张画上写到:我想陪你走过剩下的桥!那么,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戴望舒)是如何另辟蹊径表达爱意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一、徐志摩:用情书表达爱意徐志摩是很擅长写情诗的,更擅长用情诗告白来表达爱意,爱眉小扎徐志摩致陆小曼情书里徐志摩写道:“小曼,我的肝肠寸寸地断了。 今晚再不好好地给你写一封信,再不把我的心给你看,我就不配爱你,就不配受你的爱。”即便不得世人的祝福,徐志摩依旧道:“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二、郁达夫:靠写爱情宣言表达爱意郁达夫和王映霞这对“富春江上神仙侣”可谓羡煞旁人。郁达夫为王映霞写过很多爱情宣言,其中最打动当事人也最让众人动情的就是:不消说这一次我见到了你,是很热烈的爱你的。正因为我很热烈的爱你,所以一时一刻都不愿意离开你。又因为我很热烈的爱你,所以我可以丢生命,丢家庭,丢名誉,以及一切社会上的地位和金钱。所以由我来讲,现在我最重视的,是热烈的爱,是盲目的爱,是可以牺牲一切,朝不能待夕的爱。三、邵洵美:用改名表达爱意邵洵美原名为邵云龙,他在情窦初开时对表姐盛佩玉一见倾心,想到《诗经》中的“佩玉锵锵,洵美且都”便认为佩玉和洵美这两个字比较般配,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邵洵美,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四、戴望舒:送情诗表达爱意戴望舒因为《雨巷》闻名于世,这首诗也被他当做情诗送给了朋友的妹妹表白。奈何对方并无感,他以死相要,姑娘才答应了他的告白,最终他出国留学后,很快姑娘倾心他人,这是一段悲剧。笔者最钟意的一句情话是木心先生的“: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无论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平凡才是真。你有哪些喜欢的情话,欢迎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看法,期待你的分享。民国婚礼流程祝贺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一种交往形式,一般是指对社会生活中有喜庆意义的人或事表示良好的祝愿和热烈的庆贺。通过祝贺表示你对对方的理解、支持、关心、鼓励和祝愿,以抒发情怀,增进感情。祝贺语从语言表达形式看可以分为祝词和贺词两大类。祝词是指对尚未实现的活动、事件表示良好的祝愿和祝福之意。比如重大工程开工、某会议开幕、某展览会剪彩要致祝词;前辈、师长过生日要致祝寿词;参加酒宴要致祝词;等等。贺词是指对于已经完成的事件、业绩表示庆贺的祝颂。比如毕业典礼上,校长对毕业生致贺词;婚礼上亲朋好友对新郎新娘致贺词;对于同事、朋友取得重大成就或获得荣誉、奖励致贺词,等等。祝贺要注意以下几点。1.祝贺要注意场合一般说,祝贺总是针对喜庆意义的事,因此,不应说不吉利的话和使人伤心不快的话,应讲一些喜庆、吉祥、欢快的话,使人快慰和振奋的话。如言辞与情绪不合场合,就必定要碰壁。 鲁迅在散文《立论》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生了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人们看,自然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客人们众说纷纭。一个说,这孩子将来会发大财的;一个说,这孩子是要做大官的。他们都得到了主人的感谢。只有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虽然他说的是必然,但还是遭到大家一顿合力的痛打。从讲话艺术的角度看,他不顾当时特定情景,讲了不合时宜的话,遭到大家的痛殴,这也是难免的。2.祝贺时感情要真挚祝贺的语言要富有感情色彩,语气、表情、姿态等都要有情感性。这样才会有较强的鼓动性与感染力,才能达到抒发感情,增进友谊的目的。周恩来同志庆贺朱德60大寿的祝词,一开始就洋溢着炽热的同志、战友情谊:你的60大寿,是全党的喜事,是中国人的光荣!我能回到延安亲自向你祝寿,使我万分高兴。我愿代表那反动统治区千千万万见不到你的同志、朋友和人民向你祝寿,这对我更是无上荣幸。亲爱的总司令,你几十年的奋斗,已使举世人民公认你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人民军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亲爱的总司令,你为党为人民真是忠贞不贰,你在革命过程中,经历了艰难曲折,千辛万苦,但你永远高举革命的火炬,照耀着光明的前途,使千千万万的人民,能够跟随着你充满信心向前迈进!3.祝贺词要简洁,有概括性祝贺词可以事先做些准备,但多数是针对现场实际,有感而发,讲完即止,切忌旁征博引,东拉西扯。语言要明快热情、简洁有力,才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有些祝词、贺词要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景生情的发挥,但必须紧扣中心,点到为止,给听众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比如:某人主持婚礼。新郎是畜牧场技术人员,新娘是纺织厂女工。婚礼一开始,他上前致贺词:“我今天接受爱神丘比特的委托,为80年代牛郎织女主持婚礼,十分秉幸。”新郎新娘交换礼物。新郎为新娘戴上金戒指,新娘送给新郎英纳格手表。这时,主持人又上前致辞说:“黄金虽然贵重,不及新郎新娘金子般的心;英纳格手表虽然走时准确,也不及新郎新娘心心相印永记心间。”他的即兴婚礼贺词,得体而又热情,简洁而又明快,博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每个人都有喜欢被别人恭维的心理,即使那些平时说讨厌恭维的人其实内心也是喜欢听恭维话的。最重要的是,你的恭维话要说得巧妙,不显山露水,不露丝毫痕迹,恰到好处,被恭维的人就会怡然自得了。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恭维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嘴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说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1.恭维要投其所好要了解对方的嗜好、习性,乃至脾气和情感,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选用对方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恭维,使对方感到非常合乎心意,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后,每天做着皇帝梦。有一天袁世凯还在睡午觉,一位侍婢正好端来参汤,准备供袁世凯醒后进补,却不慎将玉碗打翻在地。婢女自知大祸临头,吓得脸色苍白、浑身打战。因为,这只玉碗是袁世凯在朝鲜王宫获得的“心头肉”,过去连孝顺太后老佛爷也舍不得拿出来,现在化为碎片,必将遭受杀身之祸;正当侍婢惶惶唯思自尽之时,袁世凯醒了,他一看见玉碗被打得粉碎,气得脸色发紫,大吼道:“今天俺非要你的命不可!”侍婢连忙哭诉着:“不是小人之过,有下情不敢上达。”袁世凯骂道:“快说快说,看你编的什么鬼话!”侍婢道:“小人端参汤进来,看见床上躺的不是大总统。”“混账东西!床上不是俺,能是谁”侍婢下跪道:“我说。床上……床上……床上躺着的是-条五爪大金龙!”袁世凯一听,以为自己是真龙转世,要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了,顿时,一股喜流从心中涌起,怒气全消了,情不自禁地拿出一沓钞票为婢女压惊。婢女在生死存亡关头,通过一句恭维妙语,不仅免了杀身之罪,还获得了奖赏。2.恭维要逢迎其长我们经常在一些个体商场遇到这样的情形:开始营业员同顾客在质量、样式或价格上争论得很厉害,但后来,营业员改变了战术,突然转而夸奖顾客在谈论商品方面的丰富知识经验,说:“看起来先生是一个特别懂行的人,我真得好好请教请教!”“即使你不买这件衣服,我的收获也很大!”说也奇怪,顾客被这么一夸奖,一恭维,反而心中不安,讨价还价的事也忘在了脑后。甚至还有些顾客,营业员一恭维他,他就感到不买下商品就对不住营业员似的3.恭维要圆滑巧妙 最妙的恭维是不露痕迹,不让人看出你是别有用心“拍马屁”,既抬高了别人又不贬低自己。南朝有个著名的书画家叫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很深,一手隶书也写得如行云流水般飘逸。当朝皇上齐高帝萧道成也是一个翰墨高手,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听别人说自己的书法低于臣子,王僧虔因此很受拘束,不敢显露才能。一天,齐高帝萧道成提出要和王僧虔比试书法高低。于是,君臣二人都认真写完了一幅字。写毕,齐高帝萧道成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谁为第一,谁为第二”若一般臣子,当然立即回答说“陛下第一”或“臣不如也”。但王僧虔也不愿贬低自己,明明自己的书法高于皇帝,为什么要做违心的回答呢但他不敢得罪皇帝,怎么办王僧虔眼珠子一转,竟说出一句流传千古的绝妙答词:“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他巧妙地把臣子与帝的书法比赛分为两组,即“臣组”和“帝组”,并对之加以评比,既给皇帝戴了一顶高帽子,说他的书法是“皇帝中的第一”,满足了皇帝的冠军欲,又维护了他自己的荣誉和品格,使皇帝更敬重他的风骨,觉得他不是那种专门拍马屁的家伙。果真,齐高帝萧道成听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问两人到底谁为第一了。4.恭维要因人而异恭维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讲不同的恭维话。比如男士就不宜过多地恭维女士的相貌。对青年客户恭维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对老年客户恭维他的身体健康、富有经验就比较合适。对于商人,如果你夸他道德高尚,学问出众,清廉自持,他一定无动于衷,不屑一顾;如果你说他才能出众,头脑聪明,手腕灵活,生财有道,脸泛红光,必定马上发财,他听了一定高兴。对于官吏,你如果说他生财有道,日进斗金,他一定不高兴,你应该说他为国为民、一身清正,他听了才高兴。对于文人,你如果说他学有根底,笔上生花,思想正确,宁静淡泊,他听了一定高兴。根据对方的职业,说恰当的恭维话,这样才显得你是一个会说话的人。生活中,我们许多人不善于恭维,常常弄巧成拙。法国作家大仲马,一次到全国最大的书店了解售书情况。书店老板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定为著名的作家做件高兴的事,在所有的书架上,他只摆放大仲马的书。当大仲马走进书店后见只有自己的书时,大吃一惊:“别的书在哪里”“别的书我们已经卖完了。”显然,书店老板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总之,你对人所说的恭维话,如果恰如其分适合其人,他一定十分高兴,对你便有好感。 民国时期的中国礼俗呈现出新的形式特征:一方面传承着几千年来的本国传统仪式,一方面吸纳了西俗的新仪式。具体到婚姻礼俗,则表现为新旧两种婚礼形式的并存,即传统婚礼和文明婚礼(也称西式婚礼)兼行。 民国时期的中国礼俗呈现出新的形式特征:一方面传承着几千年来的本国传统仪式,一方面吸纳了西俗的新仪式。具体到婚姻礼俗,则表现为新旧两种婚礼形式的并存,即传统婚礼和文明婚礼(也称西式婚礼)兼行。 传统婚礼仪式 传统的婚礼仪式大致延续着古制中规范的程序,即《仪礼》、《礼记》等典制中规定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前五礼都是针对订婚仪式,最后之“亲迎”礼才是迎娶新人的具体仪式。由于年代和地域的差异,在民间社会的具体实施中,对“六礼”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简化或增改,使得婚礼仪式各具地方特色。根据地方志记载,我们可以将民国时期信阳地区传统婚礼仪式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程序(参见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十七《礼俗志二·婚礼》。 此节未注明的引文皆引自此处)。 1、订婚仪式 2、迎娶仪式 迎娶仪式是婚礼中的重头戏。婚期一到,女家所作的准备有“焚香楮告祖,将女行醮礼,致命辞而遣之”。“醮礼”原来为冠礼的一种仪式,宋代谢维新所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之《前集》卷五十九《冠礼门》对其有详细的解释。此处则重在父母为嫁女结缡,表示将要出 嫁;同时对女“致命辞”, 劝诫到婆家后夫妻互助侍奉公婆,遵守妇道,全家和睦。接下来,女家需邀请本族之中有名望或者长寿福厚者为嫁女祝福。具体仪式为“新妇升彩舆,蒙以红绸巾,择族中有福者执花烛照之,绾同心结以封舆”。 还需安排族内二人(一般为新娘的 嫂子或妹妹)护送新娘到夫家,谓之“送亲”。在新郎前去女家亲迎的婚轿到达夫家之后,夫家也要邀请本族有福之人作为牵娘,将新人扶出彩轿。其后,新夫新妇“双拜祖宗、天地,入洞房,新郎以彩箸为新妇去盖头巾,撒帐坐床饮交杯,合宴来宾、戚、族。晚间,合卺谓 之暖房酒”。“暖房酒”中所用的“卺”即是瓢,把瓠分成两个瓢,新夫妻各拿一瓢饮酒,取“共牢而食,合卺而酯”之意。(宋·李如圭:《仪礼集释》) 其后,行“闹房”之俗,男方家族之“族戚子弟送房,以吉利语相嘲谑”。 这是儒家倡导的传统雅文化之外,民间广为流行的俗文化,而且在信阳地区婚礼仪式中已经成为惯制固定下来。迎娶仪式结束后,传统的“六礼”已经完成,但是这并不代表婚礼的完结,还有谒见之礼。 3、谒见仪式 新娘被迎娶至夫家之后还需行谒见仪式。因为结婚不仅仅是两人的结合,更主要的是两家宗族的联姻,即所谓“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所以,谒见之礼在传统婚礼仪式中不可缺少,也具有深层的意义:认庙归族,预示着新妇由原来的父族转到夫族,由父姓成员变为夫姓成员。具体的仪式大致是:在结婚的次日,“夙兴谒拜祖宗、舅姑(指公婆), 谓之庙见”, 还要“并遍拜来宾、戚、族尊长,新妇以针黹(指针线品)进献舅姑尊长,谓之贽敬”,“舅姑尊长酬以钱币,谓之拜仪”。 结婚三日后,“男女两姻家燕集,谓之会亲”。 至此,婚礼仪式才告完毕。 文明婚礼仪式(西式婚礼) 在追求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西方观念熏陶下,民国时期,信阳地区也出现了新式婚礼形式,被称作“文明结婚”或“自由结婚”。 相较于旧式传统婚礼,文明婚礼仪式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都有所缩减,当事人在婚礼中的参与性增强。也因为文明婚礼是新兴事物,所以, 在社会上实行的范围有限,主要流行于青年知识分子和官宦士绅阶层之中。 对于新式婚礼的出现及流行,民国信阳县政府给予支持、提倡的态度。考虑到十里不同俗,县政府于1928年9月公布“民国礼制草案”, 对其加以统一化,“要旨在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采可以保存之旧制”,“期在废除买卖婚姻,以当事人之 意思为基础,兼参考民法草案,期与法律相符”。 民国《重修信阳县志》中的《礼俗志》对这一婚礼草案记述颇详。主要内容为: 第一节,订婚。 男女双方订婚者免除一切聘礼,只交换婚帖。婚帖写明当事人姓名、年龄、籍贯,愿与某人订婚。下署年月日,姓名。 第二节,通告。 即男女双方择定结婚日期后,各以名帖通知双方家族。 第三节,结婚。婚礼仪式可在礼堂或家中举行。出席仪式的应有主婚人、证婚人、傧相、介绍人等。新郎、新娘要当众答复证婚人是否同意结婚的询问。同意后,与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依次在证书上盖章或签字。 第四节,谒见。 新郎、新娘向公婆及长辈、亲戚行相见礼(鞠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