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讲课祝贺词怎么写

问答 0 19

受邀讲课祝贺词怎么写,第1张

120年前,一中国人受邀去美国讲课,如今照片还挂在哈佛,他是谁?1、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首先,需要为自己的学习制定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并有序地进行审核。点击了解更多课程内容2、以三级英语考试大纲为中心,每个省略有所不同。学位英语考试的难度与英语三级的难度相似。掌握大纲相当于澄清学位测试的中心结构并掌握它。3、多加练习真题。多做练习是有必要的,无论考的是什么科目,多背多做总是不会错的。利用真题来复习,多总结,多思考。成人英语三级不易考,通过率低,主要是因为:1、学位英语考试不是全国统一考试。不同省份的英语考试内容也会不同。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虽然可以确定它没有英语四级那么难,但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通过。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词汇和语法、翻译和写作。其中,许多考生都没有翻译和写作技巧,这增加了学位英语考试的难度。2、考生自己的复习方法。根据相关新闻分析,成人学位英语考试合格率较低,部分考生多次参加考试仍然不能通过。平时的测试没有重视、复习不充分是主要原因。有任何的问题和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咨询元知共读。公司以知识为内核,以书籍为媒介,意在打造美好生活共读馆,让更多人感受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所带来的认知迭代、创造美好生活。以视听交互的新颖方式呈现,让更多人享受优质的阅读体验,全面打通阅读与成长的全链路互动场景。叶嘉莹被称为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哈佛-燕京图书馆以丰富的东亚文献收藏闻名于世,规模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东亚文献,在图书馆的墙上还悬挂着成一幅照片,这是一个清代官员打扮的中年人,头戴花翎,身穿官服,有着一双睿智的眼睛,他到底是谁,他又做了什么能够让哈佛将他的照片悬挂在墙上?他的名字叫戈鲲化,安徽人,出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自幼聪颖,对于官话和古典文学的造诣名重一时,他先后中秀才,举人,但由于父母去世,家道中落,失去了读书的条件,读书不成,从军幕府。他加入了湘军,因作战勇猛,一路迁升至江西九江镇总兵,加提督衔,谥号刚愍,咸丰十年,太平天国李秀成,陈玉成大破清军南大营,戈鲲化的书稿都毁于战火,三年之后,戈鲲化前往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职,两年又调任英国领事馆,任职时间长达15年。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想要设立中文讲座,培养精通中文的人才,以增强美国在中国商业贸易能力,千挑万选选中了戈鲲化,光绪五年(1879年)41岁的戈鲲化跟哈佛大学校长签订了一份任教合同。当时清廷在国际上地位不高,远渡重洋的中国人都属于劳工,在进入美国之前,都会关押在小木屋当中用硫磺水浴,有的甚至被关押半年到一年,一纸契约等于就是“一卖成千休,生死由命”。不过戈鲲化好歹是哈佛聘请的,待遇要好一些,一个月还能够拿到两百美元的薪酬,相当于一般美国人的两倍,而他还是第一个被邀请到哈佛讲课的中国人,这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稀罕事。进入哈佛之后,戈鲲化的汉语课,还有着自己的规定,在上课期间坚持用南京官话讲课,坚持穿官服,戴官帽上课,提请学生注意东方的尊师美德,一个清朝官员在美国穿着官服,舆论声自然是有的,但戈鲲化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就应当有中国人的样子。他还自编了一本《华质英文》,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英文对照编写的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诗词的教材,教材当中收录了戈鲲化自己的诗作15首,1879年10月22日,戈鲲化正式开课。他一个星期公开讲课五天,每天一小时,学生自学二到三小时,学生有哈佛生,也有喜欢东方文化的教授,还有跟中国通商的一些美国人,在他讲堂上会先用中文讲课,再用英文阐述一遍,他的每一句都是代表的中国文化,到后来授课,他干脆只用中文。当时美国报纸评价:戈鲲化“擅长交友,待人真诚”,他独特的气质让他能够跟社会各界人士交往,在讲课时他言语抑扬顿挫,完毕则一鞠躬而退,美国人叹道: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大圣人孔子的品质。戈鲲化侨居美国三年,1882年2月染上了肺炎,不幸离世,他在哈佛影响力极大,美国各界提出了“国葬”,因为他推动了中美文化的交流,为当今第一人,但由于当时种种因素,没有执行。哈佛为他举行了厚葬仪式,遗体运回中国,他的妻儿也由哈佛毕业生代为照顾。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天气,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天津南开大学拜访叶先生。原本清雅的居所里,已挤进了好几位来访者。叶先生精神比年轻人还好,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工作到深夜两点半,这样的作息已经持续多年。“心无杂物,没有外物的牵念,专心与古人交流。”这是叶嘉莹总结的养生秘诀。  一身黑色的丝质衣衫尽显飘逸气质,黑色丝巾上装点着一些粉色小花,领子上别了一枚粉色的领扣,叶嘉莹看起来精致高雅,气定神闲,记者脑中猛然就跳出了一个流行词汇“民国范儿”。  “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  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与纳兰性德都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用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几抹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其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何作用。‘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那才是对的。”叶嘉莹对记者说。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从书柜中拿出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给记者展示。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件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妥善保存。后来,她把它们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