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祝福词小楷图片高清

问答 0 17

春节祝福词小楷图片高清,第1张

雷海为 38岁,2018年4月雷海为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同年7月,受邀担任成都田花开学校全职教研教师。李冬 摄 时隔近一年半,雷海为还能清晰记得自己夺得《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的场景。 在那之前,他的标签是“外卖小哥”,风雨来雨里去,骑着电动车穿梭于杭州城大街小巷,只为谋生。 那段时间,雷海为总共接到20多家工作邀约。喊价最高的是北京一家文化旅游公司:要他担任公司形象代言人,合同为期一年,年薪则是百万。 事后看来,雷海为认为这是自己人生转折点——互联网时代的一次电视节目,把他38岁的人生切割得泾渭分明,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就像是做了一场梦。”雷海为感叹道。 从送餐员到“雷老师” 那家文化旅游公司开出的百万年薪,让雷海为既惊讶又心动。毕竟这和他送外卖时的收入相比,不啻霄壤之别。 “年薪多是多。但一年之后,我该怎么办?还能做些什么呢?”漫漫长夜,雷海为躺在杭州宿舍的床上扪心自问。 思前想后将近一个月,他决定放弃。 工作邀约太多了,这是雷海为人生中第一次经历。对于大多数邀请,他的回复是:“等过了这段时间,我再好好考虑下吧。” 父母等长辈原本希望他回老家,找一个体制内工作,一家人就此团聚,过上安稳生活。但雷海为打从心眼里喜欢诗词,在过往困顿漂泊的打工生活里,是诗词与他相伴左右。 此时,成都一家教育培训学校的负责人来找他。在电话里对雷海为说:“我们三顾茅庐请不到你,三十顾茅庐,也要把你请过来。” 这家教育培训学校,想请雷海为去当教研老师,编订古典诗词教材。待遇自然不能和文化旅游公司的“百万年薪”相比,但因为工作内容与兴趣相契合,雷海为最终答应了。 3月末的成都,阴云密布,细雨缠绵。38岁的雷海为穿浅灰色新式中山装,脚踏一双黑色皮鞋,坐在自己约10平米的办公室里。办公桌摆放一叠语文教材;屋内一面墙壁前,立着一个四层书架,四大名著、诸子典籍、《聊斋志异》和《唐诗宋词元曲》等书排列在书架上。 这所教育培训学校教研部的工作区域,位于四川省物资大厦6楼。楼道上,每一个和他碰面的工作人员,都轻轻叫了声“雷老师”。 雷海为嘴角向上微弯,冲他们颔首示意。 在这里,“雷老师”每日工作是,编写古诗词教材和讲稿,或者录制教学视频。有时候,他也给孩子、家长开设讲座,谈论自己学习诗词的心得。 他现在更多地和孩子打交道。参与编纂的两本古诗词教材,是利用对话、的形式,让孩子感受到诗词的韵律和画面感;2018年9月,他曾带一群小学生去望江楼公园,在望江楼上教他们对联,传授人文典故。行走在竹林幽径上,他还给学生们讲解和竹子有关的诗词知识。 “半年多了,我已经习惯现在的工作。”雷海为说。与以往几乎不和顾客交流不同,现在他经常与孩子接触,“他们活泼有朝气,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不少。” 工位上的台式电脑桌面,存放着几份需要雷海为编订、审核的教学文档。他打开其中一份,那是宋代词人晏殊写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词的底下,是词牌名释义和词内容讲解,九行楷体字,都是雷海为敲击键盘输入进去的。 编订教材还涉及古典文化知识。为此,雷海为趁着闲暇时间,阅读普及版本的《中庸》和《大学》。他的案头最近摆放一本《古文观止》,时不时会拿起翻阅几页——换了新工作亟需“充电”,这是他面临的工作压力。 “雷老师很随和。话虽不多,但讨论问题时总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同事谢强(化名)这样评价他,“他的诗词储备量大得惊人。”谢强介绍,教材中看图猜诗的教学形式,正是雷海为想出来的,这得益于他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时的比赛灵感。 在成都,外卖小哥变成了“雷老师”。 “我不是很喜欢送外卖。”雷海为说,那只是他谋生的权宜之计。 在送外卖前,雷海为还干过很多份工作。2001年中专毕业后,他离开老家湖南洞口县,跑去深圳一家工厂做了半年电工;2002年,雷海为北上,到上海磁悬浮列车工地做起小工;此后,他又曾在洗车场当洗车工,在餐厅做服务员,还做过推销员和礼品销售。 2008年,他去往杭州。在这座第一印象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城市,一待就是10年。 “不算网红” 网络时代,普通人一夜成名已是司空见惯。因理发被收天价费用而获媒体报道的“发际线男孩”吴正强,微博粉丝数已超50万;流浪汉沈巍由于经常在地铁站、路灯下读书,被数千人围观,冠以“流浪大师”称号。 雷海为看过这些新闻,但不觉新奇。4月12日,电话里沉默半晌之后,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觉得自己不算网红。” 去年夺冠后,曾有经纪公司联系他,希望把他包装成网红。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湖南老乡也劝他,要凭借热度好好营销自己。但雷海为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不是娱乐艺人,也不愿为赚更多的钱而牺牲自由。 “我不喜欢站在风口浪尖,不喜欢成为焦点。”他说。比起当网红,他更愿意安安静静读书、背诗。 与诗词结缘始于幼年。那是小学一年级,雷海为才7岁,父亲雷长根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读过高中,当过代课老师。雷长根喜欢古诗词,他拿着毛笔,把诗句用工整的小楷誊写到纸片,贴在厨房墙上,逐字逐句读给儿子。小海为不懂诗中含义,但觉得好玩,也摇头晃脑跟着读。 雷长根记得,雷海为从小记忆力过人,“带他读个三四遍,就会读了。” 对诗词的迷恋则始于2004年。那时,雷海为在上海一家书店读到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此前他看电视剧时,曾听过这首诗,一股豪侠之气贯穿全身,令他难忘。读到全诗之后,他十分兴奋,便把《侠客行》背诵下来。 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自学诗词格律,研究诗的结构、音韵和平仄。对诗词兴趣渐浓以后,他开始大规模记诵诗词。 雷海为在白纸上写下自己背过的诗词题目,然后拍照,保存在手机里。做外卖员等餐时、闲暇时或送餐等红灯时,他便打开手机,或是掏出口袋里的《唐诗三百首》,反复记诵。来到成都后,这个习惯依然保留着,“一天不背就感觉少了点什么”。如今,诗词题目已经写到第1197首——他最近背下的一首,是李白的《戏赠杜甫》。 雷海为背诵古诗的部分“诗单”。受访者供图 雷海为背诗时,一般先读注解赏析,往往看一遍就可记住。但想要长久记忆,则需反复背诵。“重复再重复,如果要说有什么诀窍,那就是两个字:勤奋。” 他背诗目的很纯粹:羁旅漂泊18年,想在诗词中寻找依托之所,获得精神慰藉。至于借此改变人生轨迹?他“从没想过”。 但雷海为的命运,又的确因为诗词而陡然拐弯。 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后,雷海为被推到聚光灯下,媒体采访、活动邀约纷至沓来。原本用来接单、联系顾客的手机,一下子涌进来上千条消息。电话短信,微博私信,微信留言,全是未读。有朋友送来祝福,有媒体约他采访,有公司邀请加盟,还有诗词爱好者慕名而来,找他探讨炼字和格律。 雷海为预想不到,应接不暇。外卖是没法送了,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半月。久而久之,室友们偶尔也会抱怨:“又带记者来采访了!” 成名的消息很快传到家乡。2018年5月15日,雷海为回到家乡洞口县岩山镇菱角村,被聘请为“岩山镇乡村振兴文化大使”。 雷海为的父母如今居住在老家。老两口身体尚且健朗,无需他人照料。偶尔种些玉米、蔬菜,日子过得怡然自得。63岁的父亲雷长根说,儿子给自己挣足脸面。在菱角村,乡亲父老纷纷夸赞雷海为“有出息”。 登门拜访者也明显增多。回家探亲时,有诗词爱好者来雷海为家里,和他探讨诗词。但也有人并非真心喜欢诗词,而是“过来凑个热闹”。 去年7月,以他命名的“雷海为杯全国诗词大赛”,由岩山镇政府举办启动。网友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值得提倡,也有人说,这是在“过度消费”。 “世俗世界的老实人” 雷海为还能火多久?他不知道,也不在意。“渐渐淡出公众视线,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他似笑非笑地说。 从杭州来成都后,他的生活渐趋平淡。媒体采访、活动邀约比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之后的那段时间少了许多。工作尘埃落定以后,也较少遇到各式各样的邀约。 初来成都,雷海为想到的是唐人王建写的《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是一首称赞女诗人薛涛才情拔众的诗。 他去的第一个景点是杜甫草堂。在草堂深处悬想世事,脑中浮现的是杜甫那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如今他觉得可以谈论诗词的人更多了:结识了不少新朋友,与同事探讨如何编订教材时,往往也会论及诗词优劣。 “雷海为对诗词入了迷。”他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他。 如今,他租住在成都北三环附近的一个小区,周遭被绿树掩映起来。房子在14层,面积86平米,是套两室一厅的住房。客厅摆放两张酒红色沙发,靠着墙壁放置两张长方形桌子,还有几条椅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家具。 他生活作息规律。下班回到家,往往独坐在客厅,看会书、浏览新闻,每晚十一点之前准时入睡。闲暇之际,他会煮面条、下饺子,或是穿上从杭州带来的汉服,冥然兀坐,背诵古诗词。 2019年3月22日,雷海为在自己租住的房屋内吹箫。李冬 摄 “我已经习惯一个人了。”雷海为说。在2017年之前,他一个人住在杭州城中村的小单间里。后来与室友合租,过上群居生活,但并不常和他们交流。不过如今,孤独的感觉偶尔也会强烈袭来,尤其是在他参加完一场聚会,独自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 呜咽的萧声,偶尔会从雷海为的租房里传出。他喜欢吹《茉莉花》和《笑傲江湖》,在他看来,音乐是纾解寂寞的方式之一。有时候,他也想念在杭州的朋友,但内心更喜欢如今的生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觉得自己挺幸运,也可以说是天道酬勤。” 曹鹏曾是雷海为在杭州时的室友,两人一同挤在一个四人房间里,度过一年多时间。 他回忆,以往下班回到宿舍,室友们都在看视频、打游戏,雷海为则闷头背诗,或是看书,抑或用手机软件下棋。他印象中的雷海为,“沉默寡言,不怎么和人聊天,是世俗世界里一个很老实的人,也可以说很‘佛系’。” “他走到今天的前提,是坚持自己所爱,做了很多准备。”26岁的曹鹏说。 2018年,雷海为离开杭州后,原来的群租房因被曝光不能再住,曹鹏搬了家。他换了工作,但仍在送外卖,每天昼夜奔波,从早上八九点一直干到晚上十一点。 在曹鹏看来,雷海为无疑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相隔千里,两人仍不时微信聊天,谈论工作生活。曹鹏想长留杭州,但杭州房价高企,未来该如何规划他说不清楚,“也不知道”。他希望这位远在成都的朋友,能依靠自身才华,买套房子、买辆车,安心地生活工作。 “材不材间过此生” 去年,雷海为做了一个梦。梦里他重回舞台,现场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比赛。在梦里他既非参赛选手,也不是嘉宾,而是一个“吃瓜群众”。 在他的设想中,如果没有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他现在或许已经回老家,承包起一片橘林,做起养殖创业。2017年参加比赛时,他没想过要拿冠军,也未给自己设定目标,“夺冠之后反而内心平静”。 “人生起起落落。经历多了,才觉得心态很重要。”雷海为说,“我现在不会那么在乎成败得失。” 在雷海为看来,生活压力总不可避免,比如婚姻。年近不惑,雷海为还没找过对象,终身大事一度让家人头疼。“和你一起长大的,孩子都读初中了!”父母喜欢拿他和村里同辈人作对比。往年春节回湖南老家时,他被亲友安排着相过几次亲,但都以失败告终。 “在感情方面,我觉得自己挺失败的。”他说。 雷海为身着汉服游历名山时的留影。受访者供图 雷海为缓解压力的方法就是背诗。在古诗词中,他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尽量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压力。背诗读书,就是为了能有一颗更强大的心脏去面对现实。” 雷海为理想中的伴侣,是《笑傲江湖》中的任盈盈。他自己则想成为令狐冲那样的人,“洒脱、幽默,过着一种自由不羁的生活”。 时至如今,雷海为并不掩饰自己对世俗意义上圆满人生的渴望。他计划长留成都,存几年钱,买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接着组建一个家庭,就此过上安稳生活。 “他(雷海为)一个人在外面,只希望他保重身体,好好干出一番事业,等老了以后再回来吧。”雷长根说。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这是他最喜欢的两句词,源自辛弃疾的《鹧鸪天·博山寺作》。词中典故出自《老子》《庄子》,大意是说要在有味与无味之处求得真正的快乐,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度过此生。 “这也是我的人生信条。”雷海为说。他觉得“现在工作挺好”,如无变动,想长期做下去。 3月22日下午,雷海为走进天府广场地铁站。他一路静默无语,没人认出这是曾拿到《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的“外卖小哥”。地铁车厢内,雷海为看着窗外闪烁的广告,一张没有表情的脸消融在人群之中。 成名后,一切仿佛“渐渐归于平静”。 ■同题问答 新京报:过去一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雷海为: 过去一年,我最大的改变是职业身份的转变。之前是杭州一家公司的普普通通的外卖送餐员。而现在,是成都这所教育培训学校的全职教研老师。 新京报:你心中“新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雷海为: 对于新青年的标准,从年龄上讲,我觉得应该在18-45岁;从精神层面讲,应该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 新京报:未来,你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什么期待? 新京报:未来,你对国家社会有怎样的期待? 雷海为: 要对那些好人好事的社会正能量给予鼓励、奖励,社会的道德体系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哪些课上不作重点但颇值得玩味的细节?生日 :岁岁平安、多福多寿、福寿双全、福禄寿禧、事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飞黄腾达、步步高     升、官运亨通、平步青云、青云直上、身体 :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马精神、虎头虎脑、虎虎生威、铜膀铁臂、膀大腰圆、延寿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精神矍铄、鹤发童颜、六六大顺 、 寿比南山 寿诞快乐 春辉永绽 福如     东海 长命百岁 青春常驻 长生不老 寿比松龄 福寿安康、事业: 金榜题名、状元及第、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博古通今、博闻强识、博学多才、多才多艺、     财源广进、心想事成、五福临门、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福星高照、大吉大利、吉庆有余、福享       新春、喜气盈门。:表示祝福的话语友情就如一坛老酒封存愈久愈香醇,一句短短祝福就能开启坛盖品尝浓醇酒香;友情就如一轮红日默默付出而无求,一声轻轻问候就是一束温暖阳光。祝生日快乐!祝你一家瑞气,二气雍和,三星拱户,四季平安,五星高照,六畜兴旺,总之,万事如意!春风洋溢你;家人关心你;爱情滋润你;财神宠信你;朋友忠于你;我会祝福你;幸运之星永  远照着你!祝你一帆风顺,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捧月,八面春  风,九运当头,十全十美,恭喜恭喜。祝福加祝福是很多个祝福,祝福减祝福是祝福的起点,祝福乘祝福是无限个祝福,祝福除祝福是唯 一的祝福,祝福你平安幸福!祝您一家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扬扬,年年财源广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寿镜吾先生读书的一段,大概是调皮的小鲁迅隔着立起的书本斜着眼睛瞥到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上学时候读到这段话,并无所感,也不深解此话之中的含义。只觉得咿咿呀呀地,像阿Q唱的戏文一样。后来重读到了这篇文章,重读到了寿镜吾念的这段话,心中猛然一紧张。其原因有三:为什么这两句话豪迈大度之极?堂堂私塾先生,座下皆是弟子,不读四书,四言不读诗经,七言不读唐诗,为何念这样两句?倒似下第才子,风流处士!以前竟然从未能够注意!于是我搜索这两句话的来源,出自清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大家可以百度,豪迈风流之至。为什么寿镜吾先生要读这篇“极好的文章”,而且要“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地读?因为在以前老师讲解教科书的时候,曾说:寿镜吾老先生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混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诸如此类极权威极批判的话。而且里也说: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那就让我奇怪了,真实的寿镜吾先生是怎样的呢?鲁迅和寿镜吾先生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鲁迅到底有没有这样用意地去表现寿镜吾先生,或者这只是我们一个很浅薄的认知?寿镜吾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60年。弟子有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除此之外,他自己的子孙们也几乎个个是鸿儒,只是因为遵守祖训,一心在三味书屋教书。20世纪30年代,寿镜吾的一个名叫寿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书屋,一下子就轰动了中国文化界,他与人合作编写了《辞源》。一生不愿用外国货,不穿洋服。他非常节俭,夏天只备一件夏布衣衫,挂在墙上,与两个儿子共穿。尽管如此,但他从不赤膊会客。有一次,新台门周藕琴来访,正逢大热天,他正好赤膊在家,匆忙之中一时间找不到长衫,正好天井里晒着一件皮袍,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披在身上。藕琴见此,马上猜到了几分,连忙口中称热脱掉了长衫,想让老先生把皮袍脱下。寿镜吾却坚持不脱,连说:“赤膊见客荒唐!赤膊见客荒唐!”周藕琴见此只好赶紧告辞。他学问渊博,厌恶功名。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自二十岁(同治八年,即1869年)中了秀才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应试,而是一生坐馆授徒。不但如此,他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参加科举考试和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了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从寿镜吾一生的事件来看,我们也许能够明白,为什么寿镜吾投入深情念的两句赋,而不是治世经国的要术、修身养性的法度。鲁迅一生对寿镜吾先生十分敬重。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十分用功,因此成绩非常优异。寿先生很看重鲁迅,而鲁迅在寿先生的辛勤教诲下,古典文学知识越来越扎实,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教书先生——寿镜吾老先生更是一生中满怀敬意关系亲密。自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后,鲁迅“和他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寿镜吾亲送陈年米至周家”(周建人)。鲁迅去南京、东京等地求学后,每次回绍兴时,都会去拜见寿镜吾先生。即使是1906年鲁迅奉母命回家与朱安完婚,在绍兴只逗留了四天,鲁迅还是抽空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镜吾先生。寿镜吾的孙子寿宁先生曾回忆:“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1926年鲁迅写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寿镜吾还健在,但已是77岁的暮年老人了。鲁迅小时候可能更喜欢在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甚至在离开百草园,走向三味书屋的时候感觉到了无聊和乏味,生出无奈的哀伤。但当以后回顾的时候,也能明白寿镜吾先生以“很好的文章”消遣,尊敬他的淡泊,感慨他的质朴。实际上,并不是像那些死板批判的话,寿镜吾先生还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这让我想起明朝大才子杨慎,“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