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飞吧,大雁!重振你矫健的翅膀。等侯在前方的,不会永远是暴雨和恶浪。这世间还有真诚的友谊赤你辅展着宁静的湖荡。 2、朋友,再会!朋友,珍重!流水匆匆,岁月匆匆,唯有支情永存心中。 3、我用心与你握别,愿生活给你带来无数希望的翠绿,把你引向理想的天地。 4、我们匆匆地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语言,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5、我珍惜人生中每一次相识,天地间每一份温暖,朋友每一个知心的默契;即便是离别,也把它看成是为了重逢时加倍的欢乐。 6、山和山无法相会,我与你总会重逢。8、明天你要去远航,请把这个小步的礼物装在胸膛,它会化成你的信念和力量,鼓舞你去战胜狂风恶浪。 9、不要说珍重,不要说再见,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但愿,在金色的秋季,友谊之树上将垂下丰硕的果子。 10、你临别的微笑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是摄在我心的底片上,却留下了永恒。我时时将它托在思念的掌心里,那形象是那么真切,那么清晰! 11、蓝天上缕缕白云,那是我心头丝丝离别的轻愁;然而我的胸怀和长空一样晴朗,因为我想到了不的重逢。 12、离情愁苦是因为相聚欢乐,假如重逢有加倍的欢乐,那么,我宁愿承受更大的愁苦。 13、火红的彩霞在雨后,真诚的友谊在别后,流水不因石而阻,友谊不因远而疏。 14、离别,能使浅薄的感情削弱,却使深挚的感情更加深厚,正如风能吹灭烛光,却会把火扇得更旺。 15、飘飘雪花,悠悠情思,望穿了秋水,望断了天涯人的归路。 16、你把花的形象留下,你把花的芬芳留下,你把我们共同浇灌的希望留下。想起你,我的岁月永远鲜艳,永远芳菲。 17、明晨行别,但愿云彩,艳阳一直陪伴你走到远远的天涯;鲜花,(wwwlz13cn)绿草相随你铺展远远的前程。 18、即将分别,要说的话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毋忘我。 19、让春天的温暖陪伴着你,让小草的绿意陪伴着你,让灿烂的阳光陪伴着你,伴你踏上征途,并早日获得成功。 20、如果我能,我愿将心底的一切都揉进今日的分别。但是我不能啊!那么,就让我们以沉默分手吧!这是一座火山的沉默,它胜过一切话别! 21、挥手告别,扬帆远航,别不了的,是你抛出的那根友谊的缆绳,无形中牢牢地系在我心上。 22、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你曾给过我一份深厚的情谊。 23、默默地分手,正如当初默默地相遇。愿这儿温馨的微风,给你捎去我的深情的祝福和祈祷。 24、今天笑着和你握别,但愿不日笑着把你迎接。 25、认识你是快乐,离开你是痛苦,在离别的日子里,支持着我是对重逢之乐的深切期盼。关于离别的句子 26、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多少次想挽留你,终不能够,我知道人间最难得的是友情,更宝贵的却是自由。 27、我们用双手紧紧地握别,让感觉在手中轻轻撩过,共享一份难忘的温馨。 28、凭着你的赤诚仁爱与多才多艺,纵使远离故土,浪迹天涯,又何愁寻觅不到情投意合的知音无论命运把我们带到何方,友谊的纽带总会把我们紧紧相连。 29、别离,有点难舍,但不怅然;有点遗憾,但不悲观。因为相逢的希望在安慰。 30、你走了,送你一束鲜花,那花是我的微笑,那绿叶是我常青的思恋。 31、人生路漫漫,你我相遇又分离。相聚总是短暂,分别却是久长,唯愿彼此的心儿能紧紧相随,永不分离。 32、我不去多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那块绿洲,便不再瞻前顾后!关于离别的名人名言别语缠绵不成句。 ——宋代词人 黄大临 《青玉案》 离别名言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 陆龟蒙 《别离》唐·陆龟蒙《别离》。这两句大意是:男子汉并非没有眼泪,但眼泪决不轻易在离别的时候洒落。此名句可用以激励别者慷慨地击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成就。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北宋文学家 张耒 《秋蕊香》宋·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著:同“着”,教,使。这两句大意是:离别的滋味比酒还浓,使人消瘦。这两句将离别滋味与酒作比,认为这种滋味比酒还要浓烈,这种对比很新颖,含义也深。一是说:酒味醇厚,能使人迷醉,而离别滋味比酒味更浓,更能使人如醉如痴;二是说:如果借酒消愁,因离愁比酒更浓,饮酒也难以清除。这种长期的、折磨人的愁苦,自然令人消瘦。一个“著”字,写出了致瘦的的原因,那个憔悴、消瘦的抒情主人公也呼之欲出。恰当的比喻,能大大增加表情达意的功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水调歌头》 离别的名言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共:指共赏。婵娟: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美好的月色。这两句大意是:但愿离人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还能共赏美好的月色。这是苏轼这首流传千古的中秋词的结尾两句。苏轼秉性旷达,在明月朗照的中秋之夜,他因思念胞弟子由,一度情绪低沉,甚至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很快他就恢复了对人事的旷达态度,从离愁中解脱出来,写出了充满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这里,作者认为不必为“古难全”的离别悲伤,只要远隔两地的人心心相印,长久平安,也就满足了心愿。古人评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这种豪放的词风,由此可见。今天我们仍常引用这些句子来宽慰离人的愁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赠白马王彪》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比:近,挨着。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有四方之志,即使相隔万里,也感到就像近邻一样。黄初四年,曹植与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到京师洛阳朝会。进京后,曹彰暴薨。后曹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而行,以叙契阔之思,但监国使者不许二人同行,曹植愤激之下写下了这首赠别的名作。此条直抒胸臆,于豪放之中蕴含无限离别之痛,旷达之外凝聚自慰之心,表情达意,不落俗套,为后人称道。“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即从此化出。云山万里别,天地一身孤。 ——清代诗人 陆苍培 《咏怀》清·陆苍培《咏怀》。过两句大意是:与亲友分别之后,万里云山相隔,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就只有孤身一人了。前句写与亲友的万里之别,后句写别离之后的孤独。“云山万里”写与亲友相距之远,“天地一身”写孑然独处之孤,两句写尽别离滋味。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唐代诗人 李白 《劳劳亭》见唐·李白《劳劳亭》。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为古代送别之所。这两句大意是:天下最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作别的离亭了。这是一首抒离别之情的小诗。本来离别就是使人黯然销魂的伤心事,但诗人不直说离别,而是说天下伤心之处是送客的离亭,这样写不仅开篇擒题,而且能使读者因地(劳劳亭)及事(送客),因事(送客)及人(送客之人),因人及情(送别友人,自然伤情),把离伤别愁曲曲道出,含蓄而别致。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唐代诗人 王勃 《秋江送别二首》 离别的名言唐·王勃《秋江送别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谁说隔开两岸的仅仅是一条江水,江南江北的山川风物已使人觉得完全是两个地方。友人所要去的地方只隔一条江,一衣带水,但已觉得山川迥异,好像远去异域他乡似的,惜别之情含在字里行间。这和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截然相反。由于送别时人的感情不一样,因情视物,物因情变,既可化“近”为“远”,表现惜别的深情,也可化“远”为“近”,抒发离别的厚意。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唐代诗人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移家别湖上亭》。这两句大意是:我在这里住了这么久,跟湖上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已经结成老相识了,如今移家别去,黄莺频频啼叫,声声都含着惜别的情思。黄莺尚如此有情,更衬出人之多情。作者视黄莺为挚友,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故发之为诗,才语出天真,诗趣盎然。可引用表现离情。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 《鹧鸪天》宋·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这两句大意是:三更天里,梧桐叶上漓落着秋雨,一叶叶,一声声,都在诉说着别离。这首词写秋夜怀人之苦。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秋凉满室,秋声盈耳。主人公离愁萦怀,辗转难眠。此时已是三更时分,烛已残,夜已深,滴滴嗒嗒的秋雨落在梧桐叶上,传入离人耳中,听来特别凄凉,叶叶声声,似乎都在倾诉离情。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梧桐夜雨常常是触发离愁的媒介,而这里的“梧桐叶上三更雨”是作者耳中之景,并未目见;“叶叶声声是别离”是作者心中之情,借梧桐夜雨披露。人与物、情与景水乳交融,意境含蓄蕴藉。后人评周紫芝的词“清丽婉曲”,颇为中肯。可化用以抒写雨夜离情。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北宋词人 晏殊 《踏莎行》宋·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垂杨:即垂柳。这两句大意是:低垂的柳丝只知道牵惹春风,何曾系住过行人的脚步!这是一首怀人之词。主人公凭栏遥望,面对双飞的海燕,面对依依的垂柳,更增添了心中的离愁。尽管“柳”、“留”同音,古往今来无数离人希望它能把行人留住,可是它只会以婀娜的身姿招惹春风,何能留住行人的脚步!作者在这里写的是物性,寄托的是人情;埋怨的是垂杨,表达的是离恨。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深婉细腻,可作借鉴。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定风波》宋·辛弃疾《定风波》[少日犹堪]。少日:年轻时。这两句大意是:年轻时还能经受话别的忧伤,年老后却怕写送行的诗行。“多情自古伤离别”(见柳永《雨霖铃》),无论对青年或老人,离别都是忧伤的。但是对年轻人来说,来日方长,后会有期,因此离愁是有限的,其承受能力也强;而老人年事已高,精力衰退,在心理上已承受不了重大的忧伤,何况在风烛残年之际离别,重逢的机会越来越少,说不定就成永诀,因此一说送行,倍觉神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老年人不忍离别、害怕离别的特殊心情,上了年纪的离人可以化用。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 离别的名言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生怕:深怕。这几句大意是:深怕离别的愁苦影响了你,多少事,想说又罢休。一般抒写离愁的作品,多写临别之难舍及别后之思念,这首词写的却是别前的情思。李清照听说丈夫要远行,人还未走,就愁绪满怀,日见消瘦。想向丈夫诉说一下“离怀别苦”,却又怕增添丈夫的烦恼,因此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宁愿默默地独自承担痛苦的折磨,心情自然也就更加悲苦。两句词把对丈夫的一片挚爱、无限深情展露无遗,抒情真切而细腻,颇具柔肠百转的女儿特色,比男子所作的女儿诗更显深挚,文字也接近现代口语,可以活用。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宋·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这两句大意是:我自己只是和往日一样痛饮至醉,不觉有离别之苦,可是满川风月却替离人蒙上了凄苦的愁色。这两句是从欧阳修《别滁》名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脱出,都是故作旷达姿态,但表现的情绪却不甚相同。这里作者本有离愁,却硬说自己无愁,和平常一样,只是风月爱管闲事,替人发愁。这样表情,曲折含蓄,增加了诗味。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南宋诗人 范成大 《鹧鸪天》宋·范成大《鹧鸪天》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赠王寂》见宋·苏轼《赠王寂》。王寂:大约是作者在扬州的朋友。俯仰:指俯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这两句大意是:和你暂时分别,不必为此叹息;很快我就回来,见面时鬓发还不会斑白。苏轼要远行了,友人王寂依依难舍。诗人为了缓解朋友的惜别之情,就安慰对方“~。”接着又写“记取江南烟雨里,青山断处是君家。”意思是到外地后我也会时时想起你,归来时还要到这风光优美的地方来相访。从苏轼对友人的细心开解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笃于友情和他的乐观旷达胸怀。此名句可用来在离别时劝慰亲朋好友。系春情外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 ——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离别使爱情热烈,相逢则使它牢固。 ——英国历史学家 托·富勒 离别名言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唐代诗人 李白 《江夏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北宋词人 柳永 《雨霖铃》见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那堪:这里是兼之、加上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自古以来多情人都为离别而悲伤,又加上这冷落凄清的寒秋时光!在这首词的上阕中,作者描写自己与恋人临别时的留恋和忧伤,到这里则先宕开一笔,从个别说到一般,写出了伤离惜别之情人人如此,自古皆然的人生哲理,这就把离愁扩展到极长的时间,极广的空间。紧接着又一笔收回,仍回到此时此地:我们两人在这“冷落清秋节”离别,其伤怀比常人更甚,比平时更深。在这一放一收之间,就把此时此人的离愁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层层推进、反复泼墨的写法,古人称为“点染”。这两句的意境写离愁时可作参考;点染手法可资借鉴。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明代诗人 郑之升 《留别》明·郑之升《留别》。《阳关》曲:古人送别时所唱之曲。这两句大意是:我要远行了,没有人唱着《阳关》曲为我送行,只有路旁的青山与我依依惜别。离别是令人难堪的,无人送行更令人感到孤寂和萧索;从低沉情绪中看到连绵不断的青山,好像脉脉含情,送了一程又一程,则又转过一阵心灵的慰藉。以无情送有情。这感情的情结当然是含蕴在远行者的意识中,这一方面是于离别的冷落中更觉冷落,一方面则是对离别之地的恋恋不舍。诗句从无人送别写到惟有青山送行,反面正面皆写独自离去,于萧然中见慰藉,两句之中情绪一伏一起,甚有情致。可用来写萧索的离别之情。一帆秋色共云遥,眼力不知人远,上江桥。 ——北宋词人 张先 《虞美人》 离别的名言宋·张先《虞美人》已是去远,望不见,还要上桥遥望,离情可见。独自莫凭拦,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南唐第三任国君,后亡国被俘,被宋太宗毒杀 李煜 《浪淘沙令》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这几句大意是:不要独自去凭栏远望,故国的无限江山令人心伤。离别的时候那样容易,想再见却是如此困难!李煜本为南唐国主,过着豪奢的帝王生活。开宝七年,宋破金陵,他仓皇辞庙,被押北上,成为亡国之君,想再回到金陵已是不可能的事了,故吐出这无可奈何的苦语,抒发了无限的辛酸和悔恨。此句虽为李煜怀念故国之作,但它以精辟的语言道出人类共有的对离别的惆怅,因而能引起读者对离愁别恨的共鸣,收到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可用以抒发离别的痛苦。白云飘飘,舍我高翔,青云徘徊,为我愁肠。 ——西晋初年文学家、思想家 傅玄 《云歌》晋·傅玄《云歌》。这几句大意是:天空飘浮的几朵白云,随微风渐渐远去,似乎不愿伴我;青云徘徊身边,似乎知我愁绪,为我分担忧愁,排解郁闷。这几句写闺怨。前两句以景写情,以“白云”象征丈夫,“高翔”象征求宦,从白云高翔的自然景象联想到离别空守的孤独处境。后两句融情于景,通过移情的手法把眼前景物拟人化,赋予客观景物以主观情感。诗句在空灵的景物中表现出极度的滞重,对比手法的采用,使形象鲜明突出,别具情采。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经发不出声音来了。 ——中国现代作家 张爱玲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燕燕》《诗经·燕燕》。之子:这个姑娘。于归:出嫁。弗及:看不见。涕:泪。这几句大意是:这个姑娘出嫁走了,我送她到遥远的郊野。眼望她渐渐远去直至看不见,禁不住泪下如雨。这几句可供引用描写女伴远嫁分手时恋恋不舍的情况。也可只引后两句,用于描写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情景。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经发不出声音来了。 ——女作家,原名励婕 安妮宝贝 离别名言美丽短暂,渺渺茫茫,离别时候,藏着多少凄凉。 ——原名陈喆,台湾女作家 琼瑶 《烟雨斜阳》短暂的离别会促进爱情,长久的分离却会将它扼杀。 ——17世纪法国作家 夏尔·德·圣埃弗雷芒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金钏(chuàn串):戴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长亭:古代设在大道旁边为送行饯别而用的亭子。这几句大意是:(莺莺)刚听见说一声张生要走,手晚上戴的金镯子立刻就松了下来;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身材马上就瘦了下来。《西厢记》中这一折,通常称作“长亭送别”,是全戏的高潮,主要是写莺莺和张生被迫离别之情。~几句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写莺莺听到张生要走的刹那间产生的悲伤欲绝的心理感受。过于忧愁和悲伤容易憔悴消瘦,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忧愁和悲伤在刹那间使人“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却是不可能的事。由于崔、张二人相爱得探,感情笃厚,刚把婚事定下来就被强行拆开,所以~几句不仅不显得“夸张”,反而使人感到非常真切自然,情味浓郁,形神毕现,并赢得人们的深深同情。这种使用高度夸张的语言表现人物强烈感情的方法很值得借鉴,但一定要运用得当,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北宋词人 柳永 《雨霖铃》 离别的名言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经年:一年又一年。风情:风流情意。这几句大意是:这一去年复一年,良辰好景该是形同虚设;即使心中有干种柔情,又能向谁去诉说柳永远离汴京之际,其恋人到城外十里长亭置酒相送。两人“执手相看泪眼”,依依不忍离别。这几句写柳永临别时对别后景况的设想。良辰美景,年年都有,处处皆在。以往,两人在花前月下共度良辰,同赏美景,自有无数赏心乐事;而“此去经年”,形单影只,良辰美景无心观赏,满腹心事无处诉说,凄苦之情,溢于言表。这几句铺陈离情,曲折委婉,淋漓尽致。设想、虚拟、反问的交错运用,大大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功能,将爱情的真挚、专一、久长表露无遗。写久别景况可以借鉴。我们一直是在离别中,比如和爱的人,和伤害,甚至和时光…… ——女作家,原名励婕 安妮宝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代诗人 温庭筠 《更漏子》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不道:不理会,不管。这几句大意是:夜雨打到梧桐树的叶子上,不管离别的人情思正苦,任自嘀嘀嗒嗒,在冷落的石价上一直滴到天明。秋雨淅沥,本来就容易引起人的愁思,何况又在三更人静之时,滴在梧桐枯叶之上,又是离情正苦之际。一点一滴的秋雨,与其说滴在叶上,不如说敲打在离人的心上,牵人愁绪,促人失眠,把人弄到极为难堪的地步。人自情伤,而对雨声深致怨尤,看似无理,却写出了至情,手法十分含蓄。离别之于爱情好比风之于火,它能将小火熄灭,使大火熊熊燃烧。 ——法国作家 比西·拉比旦人生何处无离别?最重要是你们各自在对方的生命里起过一些作用。 ——香港女作家 张小娴离别对于爱情,就像风对于火一样:它熄灭了火星,但却能煽起狂焰。 ——前苏联作家 阿·巴巴耶娃 离别名言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代诗人 贺知章 《回乡偶书之二》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香港女作家 张小娴一朝离别,爱人的魔力更加强了。我们的心只记着爱人身上最可宝贵的部分。远方在朋友传来的每一句话,都有些庄严的回声在静默中颤动。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 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离别和重逢,早不是我们难舍的话题。褥子上,繁花已开,开到茶蘼,到底来生还有我们的花季。今夜,星垂床畔,你就伴我漂过这最后一段水程,了却尘缘牵紧。 ——香港女作家 张小娴 离别的名言这个微笑,用尽我痛苦悲伤的力气;这回释然,用尽我铭记的场地;这场离别,用尽我去爱你的勇气;这次我真的会哭泣,用尽我爱你的表情;由于这——是最后一次爱你。 ——台湾女诗人,散文家 席慕容现在我才发现,原来离别也是美好的,如果没有经过离别的折磨又怎么会尝到欢聚的幸福。离别我经历的痛苦,在欢聚时又以幸福回报了我,有离别才有欢聚,有痛苦才有幸福! ——中国现代作家 张爱玲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爱有时。花开花落,有自己的时钟,鸟兽虫鱼,也有感应时间的功能。怀抱时,惜别有时,如果永远不肯忘记过去,如果一直恋恋不舍,那就是永远看不见晴空。 ——香港女作家张小娴生死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没有枯涩的泪水,也没有遗憾,离去的人根本不知道那即将是一场告别。带着微笑远离,是最幸福的一种离别。所有的不舍,留给等待的那个人。一天将尽,离别之后,明日我们还会相见吗?明日,也许是天涯之遥。 ——香港女作家 张小娴 离别名言爱是世上的幸福,但幸福并不是爱的全部礼遇。爱是团聚,但没有分离也就无所谓团聚。在爱的作用下,一切都凝结在快乐和赞美之中。然而,倘若没有先前的离别,就不会有眼前的团聚。爱一旦被固定在某个团聚的圈子里,就不会有新的内容,就像潮汐,爱的运动在得到了满足以后,就势必会退落下去。 ——英国文学家,诗人 劳伦斯 《爱情》我想诗人卡恩在祝福人们的时候,他是作假的,因为离别永远是苦痛。哪怕是一个人人皆知的讨厌鬼,你都有点舍不得离别他。即使是那个吹牛拍马的赵金斯吧,假如我最后一次向他握手道别,心里也会热辣辣的。我想一个神经健全的放逐罪犯在告别流放地凡第门而回家来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也不好受。一个圣诞节哑剧团在最后一晚演完落幕的时候,那个老丑角的心里一定很难过准的。 ——英国作家 萨克雷命运常常会使人遭遇到一些奇奇怪怪,谁也无法预料的事。命运也常常会使人落入某种又可悲又可笑的境遇中,使人根本没有、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命运更常常会使一些根本不可能不应该在一起的人相遇,而让一些不应该不可能分手的人离别。只不过真正有勇气的人,是永远不会向命运屈服的。他们早已在困境中学会忍耐,在逆境中学会忍受,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挺起胸膛,继续挣扎奋斗。只要他们还没有死,他们就有抬头的时候。 ——武侠小说家 古龙 《边城刀声》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 《再别康桥》 离别的名言倘若我们各自有自己的轨迹,那么,若非平行,我们总会相遇。倘如没有他人。也许我之轨迹与你之轨迹,终会交叠至一处。倘若……没有他人。其他事。没有属于彼此的心结,那么我们的轨迹也不会忽然失衡,如此这般,只在一处相会,而后各自离别。行驶至天涯之远。可这个世界,却存在着那么多种未知。那么,就让我去一个永恒的空间。以永恒的生命,来达成永远的存在。让我以永恒来证明你追寻的彼岸,一直就在这里。幸亏你能忘记我。因为,喜欢着、却又隔着一个世界之远的悲伤,我一个人承受便好。 ——中国80后作家,畅销小说家 郭敬明 《最小说》寄信结尾祝福词父母(精选43句)写信结尾的祝福语:1、顺请炉安。写给朋友书信结尾的时令问安用语。用于冬季。炉:围着炉火取暖,这里指冬天。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冬天平安。2、敬颂年祺。写给朋友书信结尾的时令问安用语。敬:恭敬;颂:祝愿;年:过年;祺:吉祥。意思是恭敬地祝您过年吉祥,万事如意。3、目前与香港、台湾等地的商业函电中时有出现。4、如果知道对方姓名,邮件中写上总是好的。如果这是你第一次写信给某人,可以用下面任意一种方式开头:Formen:DearMrXXXX,写给男士:尊敬的XXX先生,Forwomen:DearMsXXXX,写给女士:尊敬的XXX女士。5、顺颂程安。写给旅行或途中亲戚朋友书信结尾的问安语。程:旅程。意思是恭顺地祝您旅途平安。6、如果一定要翻译成听得懂的话,可以是:祝你生意上一切都好!7、Thankyouforyourconsideration分析:如果是在寻求机会或是福利,例如在求职的话,就用这封邮件结尾。8、Thankyouagainforeverythingyou'vedone分析:这句句子可以用在结尾,和以上有所不同。9、一般情况下不要给普通客户抄送。10、在必要和确定的情况下,抄送给相应需要知道进展情况的人员(比如项目经理)。11、顺颂春祺。写给朋友书信结尾的时令问安用语。用于春季。祺:吉祥。书信的文言文的结尾1、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事事顺心,永远快乐! 2、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3、祝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4、祝愿我的爸爸妈妈永远幸福快乐,我会好好孝顺你们的。 5、称呼:顶格,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6、祝愿父母永远健康,祝我的所有亲人都心想事成,事事顺心。 7、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衷心祝福我的妈妈节日快乐!道一声您辛苦了! 8、我会报答你们的。别再劳累了,要爱惜身体,知道吗,把担子交给女儿吧 9、当我看到那如烟似锦的樱花,居然正在几天之内便凋谢瞭,我多麼期望能同您一同,共享这惊心动魄的好! 10、希望天下的爸爸妈妈永远开开心心,健健康康,也希望天下的儿女都要想着家里的父母,不要再让他们担心了! 11、这世界上,没有人比您更爱我;这世界上,也没有人能取代您在我心里的位置。妈妈,无论在哪里,我永远爱您。 12、夏至我要收给您一辆装满幸运的跑车,愿安然永远陪随著您,抛弃一切没有快意,每天好运来,百事可乐,糊口好满幸运。 13、拥有一份美好的友谊,如同拥有一份甜美的祝福:祝你健康,愿你快乐。但愿我的千万个祝福,永远陪伴你左右。生日快乐! 14、出门在外,归家心切,崇高父爱,亲情依赖,发条短信,祝福打开,祝愿父亲,健康永在,开开心心,生活精彩。父亲节快乐! 15、当你看到这条短信时,我的心正在为你祈祷,祈祷你心中充满幸福,祈祷天使永远在你身边,祈祷你的未来无忧无虑,祝父亲节快乐。 16、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截接下文。否则,就会违犯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17、收您阳光,替您把疲惫蒸发;收您细雨,替您把劳乏冲刷;收您流星,替您带来好梦;收您彩霞,替我捎个话:祝您天天皆有个好意情! 18、蛋糕甜甜,儿女的孝心连连;烛光红红,儿女的情意浓浓;歌声美美,儿女的爱心累累;寿面长长,儿女的祝福绵绵!愿父亲生日快乐! 19、事情没有领导不可,电视没有广告不可,消费没有钞票不可,炒股没有胆量不可,这些其实皆没什麼,关键是天热瞭,没祝愿您便绝对不可。 20、您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幸福。太多的语言也无法向您表达,我对您深深的爱意。我爱您,妈妈!祝您母亲节快乐,永远年轻! 21、暂违的问候,正在惦记中明晰,正在阳光下温温,正在花瓣间灿烂,正在浑风里凌乱,正在细雨中舒展,正在心意中醒眼。祝愿您清新一夏! 22、一个人起码要正在豪情上得恋一次,正在事业上得败一次,正在选择上得误一次,才气实正的长年夜。——以是,别怕输没有起,统统来得及! 23、您的臂膀,撑起一片蓝天;您的怀抱,胜过阳光的温暖;您的付出,从不抱怨;您的恩情,难以偿还;母亲的爱永在你我身边,祝妈妈生日快乐! 24、您的唠叨是我行动的坐标,可是我却是刚刚知晓,您的关怀是温暖的阳光,在我生命里不知疲倦的照耀,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祝福您生日快乐! 25、亲爱的妈妈,祝您:生日快乐,身体健康!愿我的祝福伴随您四季:春天送您一缕芬芳,夏天送您一丝清凉,秋天送您一盘果瓤,冬天送您一屋热浪。 26、最伟大的感情,深情而又低调,最真挚的付出,倾尽而又无声,最感人的关爱,辛苦却又微笑,最动人的陪伴,严厉却又承担。父爱似山,真挚伟岸。 27、秋风吹,春景好,祝您万事快意快乐减倍;秋月洁,秋花娇,祝您事业顺利幸运美妙。坐秋到来之际,祝您秋风自得拥抱胜利,幸运好满,永背前冲! 28、向帮助过我的朋友和我所爱的朋友说声感谢,感谢你走进我的生命,让我的生命丰富而又美丽,我愿我有生的时光,带给你无限的快乐。祝您健康快乐! 29、牵挂没有是焰水,燃尽後便消逝;怀念没有是花朵,开过後便繁茂。平生伴侣,情谊珍贵,周终又至,短疑收慰藉,愿您周终高兴,无忧无烦没有疲惫。 30、祝你把金财银财大财小财,汇成万贯家财;用你的朝气英气正气勇气,换得一团和气;把我最真的祝福祝愿心愿许愿,一并送给你:祝春节快乐,富贵连年。 31、我是从故乡屋檐下飞出的一只小鸟,童年的青灯里有您讲的故事和我的笑声,每一根羽毛成长都凝结着您的深情抚爱和谆谆教导。妈妈,祝您母亲节快乐! 32、父亲节,别吝啬你的时间,抽空陪他聊会天;别吝啬你的拥抱,给他一个大拥抱;别吝啬你的赞美,让他知道他的美;别吝啬你的话费,多多少少是安慰。 33、有人赞我聪明,您比我更加开心;别人说我幸福,您也更加幸福;因为我是精品,您是出品。值此父亲节来临之际,真诚献上儿女的孝心和祝福:节日快乐! 34、今天在庙里祈求老爸身体健康……想起那首父亲,突然觉得心里很酸,爸爸生日却从来没有真正过过。做儿女的不在身边,连蛋糕都没买过……爸爸生日快乐! 35、父爱,它羞于表达,疏于张扬,却巍峨持重。“负”亲,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家庭的幸福,父亲节到了,千情万绪,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句:我爱你,爸爸。 36、生活的沧桑,让你的额头爬满皱纹;岁月的辛劳,让你的青丝变成白发;孩子的成长,让你的臂膀愈加坚强。亲爱的妈妈,你的呵护永生难忘。祝母亲节快乐! 37、加点儿关心,添点儿开心,生活甜蜜更安心;加点儿孝心,添点儿尽心,生活美满更顺心;加点儿爱心,添点儿细心,生活幸福更舒心;母亲节,愿您如意吉祥! 38、也许,在我这一生中,有许多人许多事,经历了转身便会忘记,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母亲,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我对母亲那深深的爱。 39、祝为我操劳的爸爸妈妈身体健康永远幸福,少一点担心多一点欢笑!祝外公外婆天天快乐身体健康!!!!祝阿姨们青春永驻!祝弟弟哥哥妹妹们永远年轻漂亮帅气!!!!!也希望他们快乐健康!!!! 40、冷静,开启智慧之门;勤奋,打开成功之路;感恩,谱写快乐旅程;知足,创造幸福未来。朋友,愿你遇事冷静,工作勤奋,学会感恩,万事满足工作邮件祝福语工作邮件祝福语。 祝你工作顺利! 41、少说话,多做事,常常学习少生气。看眼色,提建议,进退攻守有心计。敬老手,护新手,圈内做事讲和气。别怨言,别管事,份内份外分清楚。负责任,守秩序,工资升迁要牢记。祝你工作顺利! 42、春天里的父爱,你看不到,却能感觉的到,因为吹面不寒杨柳风,夏天里的父爱,你感觉的到,却看不到,因为夏日炎炎清凉无限,秋天里的父爱,你手上没有,心里却有,因为春华秋实秋意深浓,冬天里的 43、祝颂语。正文完成后,应当些些祝福或表示敬重的话,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当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书信正文的最后一句祝福语怎么署名?1 古文写信怎么收尾 通过百度文库查找可得;详细情况参考:书信结束书信正文之下可选用恰当的祝颂用语:①先在正文末尾处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顺祝、谨祝、敬祝、恭祝、即颂、恭请、敬请等。 ②然后别起一行顶格写:(1)根据时令选用;春禧、夏安、秋祺、冬吉、日安、时绥、近祺。(2)根据对象的身份选用:女性:芳安;长辈;台安、福安、金安;教师:教安;编辑:编安;作家:著安、撰安(上述“安”有时也可改为“祺”、“吉”、“绥”等)。 (3)根据对象的景况选用:结婚:俪安、同以永结、良缘美结、爱情永笃、新婚幸福;出行:旅安、客安、患病:痊安。要注意选用词语的合理搭配,并常作交叉变换。 书信临结束时可选用一些特定的词句:纸短情长,不胜依依;即此搁笔,余容后续;书不尽意,余言面禀;临书仓促,不尽欲言;琐务缠身,恕不多言;草率书此,不成文理;匆此草就,祈恕不恭。 在以前的书信中经常会看到“X祺”,“X安”,“X福”,“X禧”,“X吉”之类的祝福,比如“商祺”,“文祺”,“近祺”,“筹安”,“德安”,“客安”,“冬安”,“财安”,“曼福”,“年禧”,“新禧”,“春禧”等等。 关于祝颂的方式也根据对象的辈分和尊卑有关,如给长辈写信一般用“敬请福安”,“敬颂崇祺”,同样给上级写信一般用“恭请”,“敬请”,“祗请”等,给平辈写信一般“即请大安”,“顺祝商祺”,给晚辈用“顺问”即可。 有好多的词读起来真的好拗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化果然博大精深啊~~;) 虽然拗口,但是现在的职场礼仪中偶而还有人用,这里贴出来给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祺”取吉祥之意﹐“商祺”仅用於商业中﹐意思差不多等於白话中的“生意兴隆”其它一些结尾的敬词:1﹑请安:用于祖父母及父母:恭叩 金安、敬请福安 肃请 金安。用于亲友长辈:恭请 福绥、敬请 履安敬叩 崇安 只请提安、敬请 颐安、虔清 康安。 用于老师:敬请 尘安、恭请 道发、肃请海安、虔请 讲安。用于亲友平辈:敬候 佳祉 并候 近安、顺颂起居、顺侯大安、敬颂 台安 顺颂 时绥。 用于亲友晚辈:即询 近佳、即问 近好、附颂清安。用于有祖父及父母而在一处者:敬请侍安、敬颂 侍福、并候侍祺。 用于夫妇同居者:敬请 俪安、顺颂双安、敬颂 俪祉(祺)。用于政界:敬请 勋安、恭请 钧安、只请政安。 用于军界:敬请 戎安、恭请 麾安、肃请捷安。用于学界:只颂 撰祺、只请 著安、顺请、文安、并请学安、即颂文绥、即候 文祺。 用于商界:即请 财安、敬候 筹安、顺颂筹祺。用于旅客:敬请 旅安、藉颂 旅祺、顺询旅祉。 用于家居者:敬请 潭安、并颁 潭福、顺颂潭祺。用于贺婚:恭请 燕喜、恭贺 大喜、恭请喜安。 用于贺年:恭贺 年禧、恭贺 新禧、即颂岁禧。用于吊唁:此候 孝履、顺问 苫次、专候素履。 用于问病:敬请 愈安、即请 卫安、敬祝早痊。用于时令问候:敬请 春安、顺颂 春祉、敬请夏安、并颂暑祺敬请 秋安、并候 秋绥、敬请 冬安、此请 裘安、敬请炉安。 用于当日问候:即颂 晨安、即请 早安、此请午安、即颂晚安、即请 刻安、顺候 日祉、即候 时祉。2﹑署名下的敬辞:用于祖父母及父母:叩禀、敬禀、拜禀、肃禀、谨禀、叩上。 用于尊长:谨禀、谨上、拜上、谨肃、敬肃、敬启、谨启。用于平辈:谨启、谨白、手启、手上、顿首、拜启、上言、拜言、启、上、白。 用于晚辈:手谕、手示、手泐、手草、草示、谕。用于复信:肃复、手复、谨复、复。 用于不具名:名正肃(另具名片)、各心肃、各心印、知恕具、两知。用于补述:又启、又及、又陈、再及、再陈。 3﹑附候语:问候尊长:令尊(或令堂)大人前,乞代叱名请安。某伯前未及另禀,乞即叱名请安。 问候平辈:某兄弟前祈代致候不另。某兄处未及另函乞代致意。 问候晚辈:顺候令郎佳吉。并问令郎等近好。 代长辈附候:家父嘱笔问候。某伯嘱笔问候。 代平辈附候:家兄附笔请安,某兄附笔道候。代幼辈附候:小儿侍叩。 小孙随叩。某某禀笔请安。 2 古文写信怎么收尾 通过百度文库查找可得; 详细情况参考: 书信结束 书信正文之下可选用恰当的祝颂用语: ①先在正文末尾处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顺祝、谨祝、敬祝、恭祝、即颂、恭请、敬请等。 ②然后别起一行顶格写:(1)根据时令选用;春禧、夏安、秋祺、冬吉、日安、时绥、近祺。(2)根据对象的身份选用:女性:芳安;长辈;台安、福安、金安;教师:教安;编辑:编安;作家:著安、撰安(上述“安”有时也可改为“祺”、“吉”、“绥”等)。(3)根据对象的景况选用:结婚:俪安、同以永结、良缘美结、爱情永笃、新婚幸福;出行:旅安、客安、患病:痊安。要注意选用词语的合理搭配,并常作交叉变换。 书信临结束时可选用一些特定的词句:纸短情长,不胜依依;即此搁笔,余容后续;书不尽意,余言面禀;临书仓促,不尽欲言;琐务缠身,恕不多言;草率书此,不成文理;匆此草就,祈恕不恭。 在以前的书信中经常会看到“X祺”,“X安”,“X福”,“X禧”,“X吉”之类的祝福,比如“商祺”,“文祺”,“近祺”,“筹安”,“德安”,“客安”,“冬安”,“财安”,“曼福”,“年禧”,“新禧”,“春禧”等等。 关于祝颂的方式也根据对象的辈分和尊卑有关,如给长辈写信一般用“敬请福安”,“敬颂崇祺”,同样给上级写信一般用“恭请”,“敬请”,“祗请”等,给平辈写信一般“即请大安”,“顺祝商祺”,给晚辈用“顺问”即可。 有好多的词读起来真的好拗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化果然博大精深啊~~;) 虽然拗口,但是现在的职场礼仪中偶而还有人用,这里贴出来给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祺”取吉祥之意﹐“商祺”仅用於商业中﹐意思差不多等於白话中的“生意兴隆” 其它一些结尾的敬词: 1﹑请安: 用于祖父母及父母:恭叩 金安、敬请福安 肃请 金安。 用于亲友长辈:恭请 福绥、敬请 履安敬叩 崇安 只请提安、敬请 颐安、虔清 康安。 用于老师:敬请 尘安、恭请 道发、肃请海安、虔请 讲安。 用于亲友平辈:敬候 佳祉 并候 近安、顺颂起居、顺侯大安、敬颂 台安 顺颂 时绥。 用于亲友晚辈:即询 近佳、即问 近好、附颂清安。 用于有祖父及父母而在一处者:敬请侍安、敬颂 侍福、并候侍祺。 用于夫妇同居者:敬请 俪安、顺颂双安、敬颂 俪祉(祺)。 用于政界:敬请 勋安、恭请 钧安、只请政安。 用于军界:敬请 戎安、恭请 麾安、肃请捷安。 用于学界:只颂 撰祺、只请 著安、顺请、文安、并请学安、即颂文绥、即候 文祺。 用于商界:即请 财安、敬候 筹安、顺颂筹祺。 用于旅客:敬请 旅安、藉颂 旅祺、顺询旅祉。 用于家居者:敬请 潭安、并颁 潭福、顺颂潭祺。 用于贺婚:恭请 燕喜、恭贺 大喜、恭请喜安。 用于贺年:恭贺 年禧、恭贺 新禧、即颂岁禧。 用于吊唁:此候 孝履、顺问 苫次、专候素履。 用于问病:敬请 愈安、即请 卫安、敬祝早痊。 用于时令问候:敬请 春安、顺颂 春祉、敬请夏安、并颂暑祺敬请 秋安、并候 秋绥、敬请 冬安、此请 裘安、敬请炉安。 用于当日问候:即颂 晨安、即请 早安、此请午安、即颂晚安、即请 刻安、顺候 日祉、即候 时祉。 2﹑署名下的敬辞: 用于祖父母及父母:叩禀、敬禀、拜禀、肃禀、谨禀、叩上。 用于尊长:谨禀、谨上、拜上、谨肃、敬肃、敬启、谨启。 用于平辈:谨启、谨白、手启、手上、顿首、拜启、上言、拜言、启、上、白。 用于晚辈:手谕、手示、手泐、手草、草示、谕。 用于复信:肃复、手复、谨复、复。 用于不具名:名正肃(另具名片)、各心肃、各心印、知恕具、两知。 用于补述:又启、又及、又陈、再及、再陈。 3﹑附候语: 问候尊长:令尊(或令堂)大人前,乞代叱名请安。某伯前未及另禀,乞即叱名请安。 问候平辈:某兄弟前祈代致候不另。某兄处未及另函乞代致意。 问候晚辈:顺候令郎佳吉。并问令郎等近好。 代长辈附候:家父嘱笔问候。某伯嘱笔问候。 代平辈附候:家兄附笔请安,某兄附笔道候。 代幼辈附候:小儿侍叩。小孙随叩。某某禀笔请安。 3 文言文书信的书写格式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 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 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 4 书信中有哪些好的开头,结尾,谦词和敬词 书信的开头与结尾是固定的,一般为:开头顶格写收信人姓名和结尾你的名字,常见的敬词、谦词如下:一、谦词1、“敝” 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敝处: 谦称自己的家乡、住处或办公场所; 敝国: 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鄙” 鄙人;谦称自己;鄙见:自己的见解;鄙意:自己的意见;鄙老: 犹老朽。老人自称的谦词。 3、“卑” 卑弁:下级武职对上级的自称; 卑寒:谓位卑家贫; 卑陋:低矮简陋; 卑人:地位低下的人; 卑职:对上级的自称。4、“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注意:小人又指人格卑鄙的人,但不当谦词用);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可: 自称谦词,宋元时民间口语。 (也作平常;轻微讲。如非同小可); 小弟: 兄弟或男性与朋友相互之间的自称谦词。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5、“不” 不才: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不佞:没有才智的; 不肖:没有出息的; 不敢当:平常交往中,对别人的招待、夸奖承当不起时,可说“不敢当” 二、敬词1、用“拜”字:用于自己的动作。 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拜读(阅读结方的文章)、拜访(访问对方)、拜见(求见对方)、拜识(结识对方)、拜托(托对方办事)、拜会(会见对方)、拜谢(感谢对方)、拜望(探望对方)、拜辞(告辞对方)、拜贺(祝贺对方)、拜服(佩服对方)。 2、用“垂”字: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垂爱(在书信中说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说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说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又说“垂询”)、垂念(说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3、用“大”字: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敬称年长的男人)、大哥(敬称年纪与自己相仿的男人)、大姐(敬称女姓朋友或熟人)、大妈(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在书信中称长辈)、大驾(敬称对方)、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作品)、大札(称对方的的书信)。 4、用“芳”字:用于对方或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龄(称对方的年龄,对方应是年轻女子)、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名(称对方的名字,对方应是年轻的女子)。 5、用“奉”字: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如:奉达(告诉、表达)、奉复(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奉迎(迎接)奉托(托对方办事) 扩展资料 书写格式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过很少。)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④祝颂语。 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 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一行书写未尽事情。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 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开头称呼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1)给长辈的信。 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姓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 假如连名带姓。 5 文言书信格式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 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 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祝福语写在正文后。书写格式:1、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过很少。)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1、开头称呼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2、结尾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1)在正文写完之后,转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换一行写“敬礼”。(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3)也可以写“平平安安”“天天开心”等词语。3、署名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敬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4、日期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尤其是在旅途中写的信,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