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节日如下:1、建军节:2月23日,国家和政府主要***在节日时,都要到红场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举行仪式,晚上燃放焰火。2、谢肉节:一个从俄罗斯多神教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传统俄罗斯节日。后来由于俄罗斯民众开始信奉东正教,该节日与基督教四旬斋之前的狂欢节发生了联系。3、胜利节:胜利节定在5月9日,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纪念节日。俄罗斯独立之后保留了这个节日,并改称为胜利节。4、国庆节:6月12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并发表了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脱离苏联,主权独立。这一天便被俄罗斯定为国庆节。5、三圣节:在复活节后第50天,是俄罗斯民间最重要的夏季节日,最受青年人喜欢。节前,屋内外、院内外和街道上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家家房前都摆着桦树,室内也用桦树枝装饰起来。姑娘们成群结队到森林里去采集各种药草。俄罗斯简介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亦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国土横跨欧亚大陆,与14个国家接壤,总面积170982万平方千米,国界线长60933千米,其中,海岸线长达38807千米,陆界长达14509千米,由85个平等的联邦主体组成。共有194个民族,以俄罗斯族为主,大多信奉东正教,官方语言为俄语。2023巴斯克节是哪天内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啥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梗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内蒙古的节日民俗 内蒙古民俗节庆活动: 内蒙古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每年七月中下旬举办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各方面的灿烂文化。那达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之意,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 。那达慕开始以单纯的歌舞娱乐形式为主,后来增添了摔跤、射箭、赛马等比赛项目,场面隆重,气氛热烈。旅游节期间,游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尝奶茶、还可以参与到骑射歌舞等节目中,充分体验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风情。 祭敖包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举行,敖包,蒙古语为“堆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一座圆锥体的台子,上面竖着悬挂有经幡的旗杆和树枝。在祭典结束后,还将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等活动。 篝火节是内蒙古北部鄂伦春族人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6月18日,鄂伦春人会燃起篝火,并集体围绕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欢乐通宵。 内蒙古的节日风俗和它的相关资料 内蒙古主要是蒙古族的居住地! 按照蒙古族习俗,农历三月十七日是纪念成吉思汗显示卓越的军事才华,建立赫赫战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遗物“苏鲁锭”(长矛)的祭奠仪式就在这天举行。 每当纪念日,牧民们象过春节一样兴高采烈,身穿蒙古族节日服装,从四面八方来到陵园,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献美酒、鲜奶和哈达。文艺、体育等团体也要到这里来为牧民们表演精彩节目。 白节 白节又称席尼吉勒,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载:“其新年确始于阳历二月,届时大汗及其一切臣属复举行一种节庆……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盖其似以白衣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获福。……臣民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庆祝,俾使全年纳福。”现在蒙古族亦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春节 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巴斯克节 (公历4月26日):又称“耶酥复活节”,俄语称“巴斯克”节,是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华俄后裔传统的民族节日,时间在公历4月26日或5月初。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把煮熟的鸡蛋染成五颜六色的“彩蛋”互赠或款待客人。长者要送礼物给儿童,青壮年男女要向长者请安祝福。人们相邀聚会,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那达慕草原旅游节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艺的意思。节期举办那达慕大会、赛马会、嘛尼会、元代宫廷宴-诈马宴、鄂尔多斯婚礼、成吉思汉陵祭奠和温泉森林、蒙古族风俗游等活动。 那达慕大会,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大致在农历七、八月份这一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是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间举行>> 内蒙古节日风俗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祭敖包也算是一个。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把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内蒙古的节日有哪些 内蒙古最有名的节日就是“那达慕”,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为期五天,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项”的比赛――摔跤、赛马和射箭。 还有就是“敖包节”,也是蒙古族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欢聚一起,欢度此节日。 内蒙古的节日,人民会在节日里干什么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 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2]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3] 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交通习惯 蒙古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牧马 蒙古人有马背民族之称。古代时期童叟均以马代步。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熟识马性,通常采用粗放式牧马。蒙古马分几大系列,有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乌审马、三河马、科尔沁马等等。[23] 忽必烈出猎图[23] 内蒙古草原辽阔,牧草丰茂,很适宜养马。马好运动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边食边排便,一天多数时间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热蚊虫多,马在白天躲蚊虫、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间吃草抓膘。[23]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子烈、G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抓膘期不准骑马狂奔让马出汗。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23] 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马为主题的赞美诗、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间传说、民歌、音乐、美术、雕塑、数之不尽。蒙古人还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节日,如:赛马节、马驹节、马奶节、神马节等。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养着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马温都根查干和两匹成吉思汗的白骏马。[23] 近现代时期,中国的蒙古马无论在都市还是在牧区,都逐渐失去了生产生活、骑驭的作用,蒙古马的数量也在迅速减少。蒙古人意识到蒙古马已越来越少,社会上有识之士也开始建立各种有关蒙古马的组织,研究蒙古马、抢救蒙古马的工作正在内蒙古草原上开展起来。[23] 骆驼 骆驼,性情温顺,易驯服,耐饥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负重。既产乳、肉、绒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种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内蒙古西部地区骆驼很多,蒙古语称它为“特莫”,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可骑乘、可载货。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长,迈一步可达一米多远,能日行一二百华里。长途跋涉经久不衰,而且负重力相当大。能载二百公斤货物,相当于一匹骏马和两头犍牛的负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誉,是沙漠地区的货运主力。在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带,一队队骆驼常常在这里负重远行。勘探队考查沙漠,治沙队绿化沙漠,旅游队遨游沙漠,只有骆驼才是他们忠贞不渝的伙伴。 勒勒车 勒勒车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车辋,将12付车辋连结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左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传统节日 春节 中国蒙古族和汉族一样,以春节为上节。他们过春节,非常隆重。年前杀猪宰羊,买糖打酒,做各种奶食品。新年要打扫房屋,贴年画,放鞭炮,烧香,穿新衣服,互相拜年,献哈达,送礼品,也集体组织文娱体育活动。有的农区在元宵节还要表演玩灯、打秋千、踩高跷等节目。[24] 敖包节 额尔敦十三敖包 是蒙古族人民的隆重节日。它来源于藏族。藏族人民常在石头上刻上六字真言,放在山野,过往行人朝这里扔石块,或堆成石台,渐渐高大起来,上面插上>>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国庆节-那达慕],蒙古农历7月11日。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 白月节,蒙古农历1月1日,相当于是蒙古族的春节。 四季节,蒙古农历3月21日,用九十九碗白马奶祭天。 特斯玛节,蒙古农历11月3日,加工皮条。 火节,蒙古农历12月24日,用羊胸祭火。 黑苏力德节,12年轮回一次。 内蒙古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风俗禁忌 (1)礼仪往来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俄罗斯诗歌中的白桦2023巴斯克节是4月16日。传说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汉族的春节。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开始忙碌,室内粉刷一新,圣像龛前精心布置、装饰。提前烤制出大量不同风味、不同造型的糕点。点心中有一种呈圆柱状的大蛋糕,俄语称“古里契”,蛋糕上有“XB”字母的奶油花,此蛋糕是敬神和主客共享的上等食品。华俄后裔继承了俄罗斯人热爱生活的特性。他们大都能歌善舞,一个简单的扣子琴就能拉出欢快的俄罗斯民间舞曲,不分时间地点,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几个人聚在一起,就要欢快地跳上几曲。而在“巴斯克节”更能体验到华俄后裔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巴斯克节”即复活节,是东正教徒们为纪念耶稣复活设立的节日。复活节从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月圆的第一个星期天开始,大约在每年的4月末,节期为一星期。华俄后裔特别爱干净,“巴斯克节”时更要将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历史起源“巴斯克节”的历史渊源,这一群体已经在额尔古纳地区生活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但是始终保留着独特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节日文化。俄罗斯族节日大部分都与他们所信仰的东正教的十三大节日有关。其中“巴斯克节”的渊源与宗教密切相关,所以一开始并不叫节日而是叫宗教纪念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长期生活在汉族人中间,其宗教意义已经不是举足轻重了,娱乐成为人们在节日中的主要目的和行为,甚至不分民族和教别,成为人们一年当中最快乐的时刻,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大众性。俄罗斯族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读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白 桦 (叶赛宁) 有一株白桦, 立在我窗旁, 覆盖着积雪, 像披着银霜。 毛茸茸的枝上 冰凌儿挂满。 像雪做的衣边—— 流苏闪闪。 白桦笼罩着 梦似的寂静, 金色的火星 在雪花上跃动。 朝霞懒懒地 照在它四周, 将更多的银屑 洒遍枝头。 《伏尔加格勒的白桦》 玛•阿伽希娜 词 格•波诺玛伦珂曲 1、 你也在这俄罗斯长大, 那里,田野森林如画。 我们每支歌里有白桦, 白桦,家家户户窗下。 每年春来绽放出新芽, 它们迎风舞动枝桠。 但在伏尔加格勒的白桦, 一见它就心如刀剐。 2、 是从远处运来的白桦, 种下,静听羽草喧哗。 白桦度过怎样的岁月, 在那伏尔加格勒炮火下, 它在久久惦记俄罗斯, 它在怀念林区老家。 躺在白桦树下的人们, 你不妨问问它们吧。 3、 树下,草地没有被践踏, 地下,没有人来回答。 但是士兵他多么盼望, 有人常常哀悼着他! 就像妻儿来为他哭泣, 你也生来是一名战士, 你怎能会不理解他! 4、 你也在这俄罗斯长大, 这里,也是白桦的家 如今无论你身在哪里, 你会记得我的白桦, 你看,坚忍挺拔的树干, 你看,默默舞动枝桠。 长在伏尔加格勒的白桦, 你永远也忘不了他。 (1967年)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成分的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应征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1921)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命中注定的分离,/预示着来世的重逢。//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28日拂晓前自缢于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时年三十岁,正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 一年之后的冬天,他的坟头一声枪响,对他无限钟情而又被他一再错过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为他殉情而死,据说叶赛宁绝命诗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十月革命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他并不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因而流露出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叶赛宁气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1921——1923)。“叶赛宁气质”很容易让人想起浪漫主义时代包孕两面性的“浮士德精神”,特别是“拜伦式英雄”,它们大致可以看作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叶赛宁气质”其实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在时代变迁中发现自己站在时代发展的对立面的独特表现。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认为:“叶赛宁对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对待一个童话,他像王子伊万骑着灰狼漂洋过海,一把抓住了伊莎多拉·邓肯,如同抓住了火鸟的尾巴。他的诗也是用童话的手法写成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他诗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家乡的风光,那是俄罗斯中部地带,梁赞省,处处是森林,他像儿时那样,用使人眩晕的清新把它描绘了出来。” 叶夫图申科(1933—— )则把他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现象。叶赛宁的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所特有的那种矿物的神奇光彩。叶赛宁的诗歌是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语言(包括童话、歌谣、乡村民歌、谚语和俗语、远古时代部分流传下来的咒语、哀歌、仪式歌曲)所独有的产儿。” 他们对叶赛宁的把握无疑是极其精到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正是“叶赛宁气质”在其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表现。而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正是由于叶夫图申科从深层次上把握住了导致“叶赛宁气质”的成因:出于对俄罗斯乡村的执着眷恋而不能认同现代文明的强大推进及其对乡村的破坏。如果说普希金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为争取民族自由鼓与呼的诗人,那么叶赛宁无疑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一个时代的“反面角色”,他强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时代的地域文化,高尔基在分析他的死因时就认为他死于城乡文明的冲突,这个判断是相当深刻的。叶赛宁与白银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的一点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他没有流亡国外,象吉皮乌斯等人那样发誓与十月革命势不两立。除了与邓肯出游的那两年,他一直固守在俄罗斯土地上。然而,现实的发展越来越让他感到痛心:“在蔚蓝色田野的小径上,/很快就会出现钢铁的客人。/朝霞浸染的燕麦,/只剩下一些干瘪的籽粒。//陌生的死气沉沉的打谷场,/给你唱的歌不会使你获得生命!/只有那些马匹和燕麦/将为年老的主人忧伤。”在《四旬祭》中,他直接用“铁马”(即火车)与活马竞赛的典型场景来体现这种冲突。和他生活在同时代并有交往的帕斯捷尔纳克对叶赛宁充满了理解的同情:“叶赛宁的风景诗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为现代大都市的迷宫取代了。一个当代人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迷宫里迷失了方向,破坏了道德,他描绘的正是这种灵魂的激动的,非人的悲惨状态。” 当然,如果把叶赛宁之死仅仅归结于城乡冲突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他的三次婚姻引人注目。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令诗人懊悔不已,如果说他以前的放荡是由于翻转了天地的风暴使他“不明白不祥的事变要把我引向哪里”造成的,那么,赖依赫和他分手后,他“继续往下堕落”就不能不说与婚姻破裂无关了。在他自杀的前一年,他还写了《给一个女人的信》向赖依赫倾诉衷肠。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那么,失去引领之后会怎么样呢?不能否认叶赛宁的堕落身死不是其中的一种结局。他与美国舞蹈家邓肯的那段闪电恋情不无浪漫又充满酸辛,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走到一起,又以闪电般的速度各自走开。在众人羡慕而又不解的目光里抚摸爱情的创伤。他的第三次婚姻还不到半年,诗人就告别了尘世。 这里撇开作品来谈诗人之死似乎有些言不及义。而我以为叶赛宁之死正是困扰现代人的根本难题,不管他是一个天生的文明人,还是一个经过转换之后而形成的文明人,也不管他是与时俱进还是梦回唐朝,他已经不可能躲过叶赛宁遇到的这些问题。叶赛宁之死是种种因素作用于诗人心灵以至郁结为精神危机的必然结果。在他之前,也有诗人自杀的情况,但是诗人自杀现象却是从他这儿开始的。时间永是流驶,岁月依旧循环,而自从叶赛宁宣称“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之后,纯粹的抒情诗已经达到了它的颠峰,同时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另一个简介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命中注定的分离,/预示着来世的重逢。//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28日拂晓前自缢于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时年三十岁,正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 一年之后的冬天,他的坟头一声枪响,对他无限钟情而又被他一再错过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为他殉情而死,据说叶赛宁绝命诗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在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上,生长着一种平凡得极不平凡的树。它是如此的平凡:田野里山林中随处可见,触目尽是I它又是如此的不平凡:既有杨柳的娇柔与婀娜多姿,也有青松的秀直与刚劲挺拔阴柔美与阳刚美是如此罕见地和谐完美地统一于它一身!它那秀劲挺拔的树干上,诗意般地围裹着一层厚厚的、白光闪闪的银色。多么纯洁的银色!它使你联想到纯真的爱、圣洁的爱、晶莹的诗、神圣的理想……它的根须深深地扎入脚下的土地,在这喧闹的尘世,它尽情地默默地蓬勃着自己那葱茏的绿意。它的枝桠节节向上,戏掬流云,似乎沟通了另一个灵的世界!它植根于这一世界,却又像神游于另一个世界。它似乎属于另一世界,这更使它闪烁着一种神秘又迷人的光芒!这种平凡而神奇的树,它的名字叫一一白桦! 就像中国人喜欢松竹梅、日本人热恋梗花、加拿大人钟情红枫,俄罗斯人酷爱自桦。俄罗斯人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现实生活,但又有一种强烈的超越意识,他们关注未来,冥思彼岸,热心地探索人类的命运之谜;他们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集阳刚美和阴柔美于一身。这,只要看看众所周知的俄罗斯文化的著名代表人物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叶赛宁、艾特玛托夫就知道白桦是俄罗斯人的精神家园的寄托。 白桦为何总在俄罗斯的诗歌中出现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花草树木。牡丹是中国的国花,梅、兰、竹、菊深得中国文人墨客的喜爱而被称为"花中君子"。 俄罗斯人也有自己钟爱的花木。人们通过文学创作倾注对花木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随着文化和历史的积淀,这些花木便被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比如菊花在东西方人眼里所象征的意义截然不同。中日两国对菊花抱有相似的东方式的美学欣赏目光。中国人用菊花象征不畏严寒、晚节高标的品格。唐朝有一首咏菊抒怀的诗,诗中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日本人将菊花视为太阳的化身,十六瓣的菊花是皇室的徽号和国徽的图案。但是西欧和俄罗斯人却用菊花来象征人生苦短和死亡。菊花以**居多,**在俄罗斯人看来是背叛、分手的象征,出于这些观念,人们很少用菊花装饰美化居室或馈赠亲朋好友,只在丧礼或祭悼亡灵时使用。 按照俄罗斯古老的传说,每一种花木都蕴含着神奇的力量。在俄罗斯民俗中,花木常常被视为同人类一样的活物,它们也有感觉,也会呼吸,彼此之间也可以交流。它们不受鞭挞、不受砍伐、不受凌辱,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同草木花卉相关的习俗和信仰。当代俄罗斯作家И Ракша 认为俄语здравствуй(你好)一词与树木有关:此词的第一个字母з是前置词с(和……在一起)的变体,词根драв ,来自де -рево(树木),因此,俄语“你好”的意思是只要和树木在一起,就会身体健康,就会一切顺利。这种说法虽为一家直言,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树木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俄罗斯人到底喜欢哪些花草树木呢? 白桦(берёза )最能激发俄罗斯民族美好的感情,是他们热爱的一种神圣的树(священное дерево )。 其一,白桦树是吉祥幸福的化身。人们习惯在民间悼亡节(复活节后第七个星期四)这一天将发芽的白桦树种在房前屋后,插在田间地头,姑娘们头戴白桦树枝编的树冠,举行一系列的悼念活动来消灾避邪,祈求幸福安康、丰收兴旺。 其二,白桦在俄罗斯人的眼中是春天和爱情的信使,是纯洁、苗条的少女的化身,它也可以喻指**或年轻的母亲。如Вчера была червонная калина ,а теперь стала белая берёза (昨天还是一位红颜少女,如今却成了亭亭玉立的**。) 其三,由于白桦有着美丽、纯洁、执着的品格,它又成为俄罗斯的象征,是祖国和故乡的化身,它常常出现在远方游子的思乡梦中,它每每勾起游子的怀乡之情。当人们从远途归来,看见白桦就会想到温馨的家。从古至今白桦和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古时人们在白桦树皮上书写记事,这使俄罗斯璀璨的古代文化得以保存;洗蒸汽浴时白桦树条帚是俄罗斯人最喜爱的洗澡工具;在春天,人们喜欢到森林去采集白桦树汁作饮料喝;白桦树下是恋人们约会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补充材料 一、历史原因 1白桦和苍鹰的城市 1703年4月14日,年轻的沙皇彼得一世为了建造一座新的要塞,巡视了涅瓦河口的所有岛屿,最后他看中了一个叫"兔子岛"(也叫欢乐岛)的岛屿。16日,彼得亲自主持了奠基仪式。人们将一只装有圣徒安德烈·彼尔沃兹万内伊遗骸的石匣子埋在土里,石匣子的盖上镌刻着一行字:"1703年5月16日,按照耶稣基督圣谕,伟大的沙皇和伟大的公爵、全俄罗斯的君主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为帝都圣彼得堡奠基。"彼得命令砍伐下两颗小白桦,埋在两个坑里,作为未来城门的标志。正在这时,一只翱翔在岛上空的苍鹰突然疾速而下,落在了白桦树干上。彼得高兴极了,认为这是上天示庆的意思,因为他知道,当年也是一只飞鹰向拜占廷皇帝指示建都君士坦丁堡的。从此,白桦、苍鹰和沙皇就成了俄罗斯最神圣的三位一体了。 圣彼得堡要塞在四个月内就建成了,因为彼得一世除了担心强大的瑞典人入侵外,他还渴望通过圣彼得堡这个窗口,让俄国面对世界。1703年11月,第一艘外国商船——满载盐和葡萄酒的荷兰船进入圣彼得堡港湾。 圣彼得堡要塞最初是土垒起的,1706年改建为石头的,城高9米,宽20米左右,四面环水。在要塞里首先建起了纪念圣徒彼得和保罗的木教堂(1712年改建为石建筑),即现在闻名于世的彼得保罗教堂。它和俄罗斯传统的教堂不一样,钟楼上有一高高的尖顶。这是根据彼得一世的意愿建造的,他要模仿欧洲的教堂尖顶,又要让这尖顶高出他在欧洲所看到的一切教堂尖顶。在建造时,彼得一世就曾多次带领外国使节登临高塔,眺望未来城市的全景。教堂建成后,历代沙皇(除去在莫斯科死去的保罗二世和在十月革命后被枪杀于叶卡捷林堡的尼古拉二世)全都被安葬于此教堂内。前几年,尼古拉二世的遗骸也被迁葬在教堂里,为此还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经过20多年的建造,圣彼得堡终于在沼泽、灌木丛和兔子出没的河湾港汊地区耸立了起来。尽管这里水灾频繁、气候潮湿、冬季漫长,但它在彼得一世的眼里却是"天堂",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到世界,可以面对世界,可以与世界交往。彼得一世深知建造这个新首都的艰辛,于是就给这座新城起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圣彼得堡。"圣"源于拉丁文,是神圣的意思;"彼得"源于希腊文,是石头的意思;"堡"者源于德文和荷兰文,是城堡的意思。因此,这个由数种文字组成的"圣彼得堡"的本意就是"神圣的石头城市"。以石头代替木材来建造房舍在当时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标志,彼得显然是期望这"神圣的石头城市"能使封闭的、落后的俄国"推门达五湖,开户纳四海"。 就在新冬宫成为皇家宫廷时,俄国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叶卡捷林娜二世于1762年7月6日开始执政。女皇向欧洲学习和仿效之风超过了她的先人,于是法国、意大利风格的建筑艺术和各种石雕遍布圣彼得堡。由法国著名雕塑家法尔孔等人设计的"彼得大帝像"于1782年8月7日耸立在涅瓦河畔的参政院广场上。由于普希金的诗句,这尊"青铜骑士"像就成了不朽圣彼得堡的永恒象征。 二、地理原因和生物本身功能的优势 1地理原因 桦木族可能发生于白垩纪,第三纪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与寒带。中国山东山旺及辽宁抚顺均有化石发现。花粉化石最早见于晚白垩世。其后,在欧亚大陆也大量发现。 2生物原因 白桦学名:Betula platyphylla Suk,属桦木科桦木属,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华北高山地区;垂直分布东北在海拔1000m以下,华北为1300-2700m。苏联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及日本北部亦有分布。 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白桦枝叶扶疏,姿态优美,尤其是树干修直,洁白雅致,十分引人注目。孤植、丛植于庭园、公园之草坪、池畔、湖滨或列植于道旁均颇美观。若在山地或丘陵坡地成片栽植,可组成美丽的风景林。 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我认为白桦树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英文名娜塔莎(Natasha)的意思是什麽 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是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俄罗斯族人除从事农、牧业,经营园艺,饲养家畜及养蜂等外,还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他们在生产技术及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 食俗 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面包,副食多为俄式热菜。常吃包子、饺子、各式面条和抓饭。喜欢吃黄瓜、西红柿等生菜,还常吃用青西红柿、胡萝卜、黄瓜、圆白菜腌成的酸菜。爱喝加有牛肉和土豆的各种菜汤、白酒(伏特加)和自己酿制的醇香甜美的啤酒。 节庆 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过节这天,每家除准备丰富多彩的“比切尼”(糕点)之外,还要准备煮熟的彩蛋,即将煮熟的鸡蛋涂上红、黄、蓝、咖啡、绿、紫等色彩。 进门的客人首先要和主人互相祝贺节日,接着主人给客人递过一个彩蛋,表示庆贺。主人和客人还可以一起玩碰鸡蛋的游式。客人入座后,主人要拿出丰盛的食品和饮料招待客人,其中有一种高30多厘米、直径20多厘米的圆型塔式面包,称为“古力察”。这种面包是由糖、油、鸡蛋和牛奶等原料制成,表面涂有晶莹的糖粒和彩色的奶油,不仅颜色悦目,而且松软可口,招待客人时,一般要把它切成片后食用。娜塔莎(Natasha)的英文名含义是“复活节出生的女性”。娜塔莎这个名字源于俄语,其中“Ната́ша”是“Ната́лия”的简写形式,而“Ната́лия”则来源于拉丁语“Natalia”,意为“复活节出生的”。复活节在基督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庆祝耶稣基督从死亡中复活的奇迹。因此,娜塔莎这个名字蕴含着新生、希望和重生的美好寓意。此外,娜塔莎这个名字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和用法。在一些地区,娜塔莎被视为一个优雅、独立、有追求的女性名字,代表着女性的独立、自信和坚韧。同时,娜塔莎这个名字也常常被赋予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等特质,使其成为了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名字。总之,娜塔莎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名字,它代表着新生、希望、独立、自信和温柔等美好品质。无论是在哪个文化和地区,娜塔莎都是一个受欢迎的名字,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