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祝福文化有哪些?

问答 0 26

春节的祝福文化有哪些?,第1张

春节的祝福文化有哪些?
导读:开门炮 初一清晨,家家户户放双声爆仗和百子炮,预祝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食年糕 早餐多食年糕。“糕”与“高”谐音,谓“一年高一年”。 拜年 早起幼辈即向父母等长辈拜年、然后携元枣、桂圆、荔枝等礼物外出拜年。同辈拜年,互相拱手,互致“新年

开门炮 初一清晨,家家户户放双声爆仗和百子炮,预祝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食年糕 早餐多食年糕。“糕”与“高”谐音,谓“一年高一年”。 拜年 早起幼辈即向父母等长辈拜年、然后携元枣、桂圆、荔枝等礼物外出拜年。同辈拜年,互相拱手,互致“新年好”、“恭喜发财”之类贺辞。拜年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半、建国后,每年正月初一上午,党政领导部门邀请各界人士举行团拜,以减少百拜繁冗。 新年酒 春节间,各家摆“新年酒”宴请亲友。新年酒无一定规格,时间通常在初一至初五之间。枞阳往昔在初五祭祖“完真”日摆酒。 开笔 初一,读书人裁一红纸,上写祝贺新年诗句,或写“新春开笔,大吉大利”字样,叫做“开笔”。 开市 春节间一般商店都不开业,居民所需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节前购置。初三四后,各店陆续开市。开市时张红挂彩,鸣放鞭炮。近几十年来,许多商店为方便居民,初一照常营业,或同行业轮流开门应市。 送元宝 农村有“送元宝”者,在春节期间,两人搭档,手持铜钱串和万年青树枝,挨门念《送元宝》谣。一人念祝福辞,一人应“好”。如“元宝进道坛财神自已来。现在拜年盛行,敲锣打鼓舞狮子贴对联,然后就要钱。

  1、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

 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5、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6、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破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7、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0、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祝福

  祝福

  zhùfú (1) (2) 本谓祈神赐福,现泛指祝人顺遂幸福 祝福康复 (3) 旧俗。除夕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1 blessings

  2 wish well

  其它相关解释:

  <blessing> <benediction> <beatitude> <benison> <well-wishing> <bless> <ananda> <benedicite> <for luck>

  例句与用法:

  1 当我离开的时候,她向我祝福。

  She conferred her benediction to me when I left

  2 我祝福父亲的生日。

  I say the benediction to my father's birthday

  3 牧师在船离港之前为其祝福。

  The priest blessed the ship before it left port

  4 教皇向人群祝福

  The Pope blessed the crowd

  5 假如施予比接受更受到祝福的话,我们大多数都情愿让其他的人得到更大的祝福。

  If 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then most of us are content to let the other fellow have the greater blessing

  祝福

  故事片。北京**制片厂1956年摄制。

  浙东山区一穷乡僻壤,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 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 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 索,令东家满意。翌年清明时分,祥 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 与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不从,撞 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 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 成疾,终于病逝。不久,爱子阿毛被 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 出贺家。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 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 狼衔走一事,人们始而同情,久之讨 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经历诸种劫 难,神态木讷憔悴,令东家生厌,将 她视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 ,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 踏,以赎前愆。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 ,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 夫妇苛责,并加驱逐。祥林嫂万念俱 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门槛,自此流浪 行乞。最终,在一个祝福的年夜,倒 毙于风雪之中。本片于1957年获第十 届卡罗维发利国际**节评委会特别 奖,1958年获墨西哥国际**周银帽 奖。 编剧: 夏衍(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 改编) 导演:桑弧 摄影: 钱江 美术: 池宁 作曲: 刘如曾 扮演者 剧中人 扮演者 剧中人 白 杨 祥林嫂 魏鹤龄 贺老六 李景波 鲁四老爷 管宗祥 卫老二 邸 力 柳 嫂

  相关链接

  吉祥文化

  http://wwwcngcomcn/allarticle/contents/currently/200715162334html

  吉祥物品

  http://wwwjxwcncom/

  祝福短信

  http://wwwlittlesaycom

  祝福语

  http://wwwhao123com/2005/2006newyearhtm

  少女的祈祷

  http://cncvideoblogolbcom/NUpLoad/2006/12/23/200612232053077065600mp3

  ---------------------------------------------------------------------------------

  中文名称: 祝福

  外文名称: The New-Year Sacrifice

  类别: 传统舞剧

  剧情介绍

  序幕荒野陵园新寡的祥林嫂听到婆婆要将她出卖再嫁的消息,在夜色中逃至陵园。适逢鲁四老爷迎请祖宗回府,见祥林嫂手脚麻利,将她收为女佣。

  第一幕鲁镇河畔获得劳动生计的祥林嫂,与鲁镇妇女们一起下河洗衣、浣纱,欢快地劳动。但祥林嫂的婆婆和媒人卫老二窥测已久,伺机将祥林嫂野蛮地掠走。

  第二幕贺老六家祥林嫂被卖进深山与贺老六成亲。祥林嫂出于寡妇不能再嫁和对自身命运被人宰割的反抗,撞案寻死,使婚礼失色。洞房之夜,贺老六面对伤势严重而又挣扎欲逃的祥林嫂,百般劝阻,细心照料。他那憨厚质朴的性格,获得祥林嫂的感激与信赖,两颗苦难的心终于结合在一起。

  第三幕贺老六家婚后,祥林嫂生子阿毛。和睦、温暖的家庭给祥林嫂以新的希望和满足。但不久,冷酷的社会又使其失子、丧夫,祥林嫂重陷入悲惨和苦痛中。

  第四幕观音庙堂家破人亡的祥林嫂重回鲁府,由于两次丧夫,受人嘲弄和奚落,为了解脱精神的重负,她倾其所有,求神赎罪。

  祥林嫂自认为得到宽恕,高兴地加入鲁府过年祝福的行列。但鲁四老爷及其家人仍怒斥她为不祥之物,将她推出门外。

  正当鲁府举行一年一度的祝福仪式、祈求祖宗赐福时,孤苦无靠的祥林嫂却带着空虚与绝望,无声无息地走向人生的尽头……

  祝福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

  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

  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

  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

  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

  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

  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

  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

  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

  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

  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

  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

  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

  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

  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

  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

  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

  《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

  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

  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

  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

  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

  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

  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

  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

  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

  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

  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虹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

  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

  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

  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

  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

  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

  事,则我的答活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

  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

  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

  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

  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

  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请墩

  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

  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

  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

  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

  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

  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

  “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

  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

  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

  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

  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

  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

  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

  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

  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

  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

  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

  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

  渐的舒畅起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介绍如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水调歌头》中的名句。这首词写于北宋时期,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期间。

背景: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以其才华横溢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然而,苏轼的政治观点与当时朝廷的权贵产生了冲突,导致他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在黄州期间,苏轼感到孤独和失落,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历史意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人们长久幸福的祝愿,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婵娟指的是明亮的月光,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和幸福的生活。通过这句词,苏轼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坚持追求幸福和美好。

这句词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家庭和友情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友情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柱,人们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常常通过诗词表达出来。苏轼的这句词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不仅具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家庭和友情的重视。

此外,这句词也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苏轼身处逆境,但他并没有沉沦于自己的痛苦之中,而是通过诗词表达了对人们的祝福和关怀。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了后人,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总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既具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又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家庭和友情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句词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寿满天年"是一个祝福的词语,用来祝愿人们能够健康长寿,享受幸福美满的一生

一、寿满天年的含义

"寿满天年"是指一个人能够活到自然寿命的尽头,享受长寿和幸福的一生。这个词语传递了对长寿和幸福的美好祝愿,希望人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直到生命的终点。

二、寿满天年的祝福

1健康长寿:"寿满天年"祝福人们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远离疾病和痛苦,享受长寿的福祉。健康是人生的基石,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够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

2幸福美满:"寿满天年"祝福人们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和人生。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希望人们能够与亲人、朋友和爱人共同分享幸福和快乐。

3心想事成:"寿满天年"祝福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希望人们能够顺利达成自己的人生愿望,追求事业成功和个人成长。

三、寿满天年的文化背景

1中国传统文化:"寿满天年"这个祝福词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对长寿和幸福的美好祝愿。在中国文化中,长寿被视为一种福报,被广泛追求和祝福。

2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长寿被视为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追求。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达到寿命长久的境界。

3传统节日: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如春节和中秋节,人们常常会用"寿满天年"来祝福亲友。这种祝福表达了对亲人和朋友的美好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健康长寿,幸福美满。

四、长寿文化

长寿文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长寿的追求和祝福方式也有所不同。在中国,长寿文化深植于传统价值观念中,被视为一种福报和吉祥的象征。而在其他国家,如日本和印度,也有着类似的长寿文化,人们通过饮食、锻炼和心态调整等方式来追求长寿和健康。

"寿满天年"是一个祝福的词语,用来祝愿人们能够健康长寿,享受幸福美满的一生。这个祝福表达了对健康、幸福和成功的美好期望。"寿满天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长寿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长寿文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长寿的追求和祝福方式也有所不同。无论在哪个文化背景下,"寿满天年"都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们能够拥有健康、幸福和成功的一生。

鲁迅用简洁、凝练、深刻、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祥林嫂充满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

这篇文章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简练而又传神,特别是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作者善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为读者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过程,也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无声的控诉。

其次,《祝福》的语言不但简洁凝练而且深刻。最后,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我真傻,真的”。作者通过祥林嫂对众人的倾诉,通过祥林嫂和柳妈的对话,通过祥林嫂和“我”的对话,写出了祥林嫂的精神创伤,这正是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表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可怕。

在其他的几个人物中,鲁四老爷每次都说话极少,语气中带着冷漠甚至鄙夷,例如当他知道祥林嫂的婆婆和卫老婆子合伙劫走祥林嫂后,说道:“可恶!然而。”言外之意,“既嫁从夫”她婆婆的做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封建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柳妈没话找话,俨然一个好寻开心的市井女人的形象。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不同,她说话生动活泼,既俗气又有野趣,是一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中人”形象。

小说的语言是探寻小说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一把钥匙,鲁迅正是用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祝福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学生活动设计

1、 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 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 写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

3、 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 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 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 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 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 对比**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祝福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剖析人物的方法,分析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形象。

(二)了解典型环境与祥林嫂性格的关系。

(三)理解本文通过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分析:《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黑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关怀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祥林嫂被迫改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这是情节的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大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片”,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本文共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表达了什么?

提示:第一次描写祥林嫂肖像在文章的第3段,是在小说的结局中描写肖像;第二次在文章的第34段,是在小说的开端中描写肖像;第三次在文章的第66段,是在小说的高潮到来之前描写肖像。这三次描写着重于祥林嫂眼睛的变化,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是“顺着眼”,第二次写她“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联系故事情节来看这前后两次“眼睛”的变化,不难看出,第一次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特点;第二次描写则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最后在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这样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讲解:综上所述,小说中主人公的肖像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又一特点,即“我”写“她”,用第三人称来写小说中的人物。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我”,这使读者更感亲切,增加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性和小说的说服力。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虽然“我”未出场,但字里行间,尤其是描写人物肖像和言行时,我们仍然可以感到“我”在场,“我”密切注视着祥林嫂的命运,而且用“我”的思想情绪来感染读者。这种手法,一方面使读者对祥林嫂产生同情和关怀的感情,一方面对鲁四老爷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使小说的主题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描写祥林嫂语言的段落,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状态?

分析:小说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生活中一个人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话时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

祥林嫂与“我”对话是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的情况下,向“我”提出灵魂的有无问题,反映了祥林嫂在封建迷信的桎梏下矛盾的心理状态。对灵魂,她希望其有,以便死后一家人能在阴间团聚;同时她又希望其无,以免到阴间被锯开后分给两个男人。

祥林嫂对四婶讲“阿毛的故事”,表现了她失去爱子后的痛苦心情,以及对自己一时疏忽的自责的心理状态;而祥林嫂在鲁镇“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则表现了她在生活的折磨下,麻木空虚的心理状态。

祥林嫂与柳妈的对话,表现了她已承受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陷入恐怖深渊之中的痛苦的心理状态。

(四)全文几次描写“祝福”场景,起到什么作用?

分析:开头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这段描写是一幅生动的年底祝福的风俗画,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世态风情: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其中描写制作“福礼”的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与71段至76段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深刻揭露了鲁四老爷利用“神权”迫害祥林嫂的罪恶行径,而且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阶级根源。

第二次(71~76段)和第三次(106~108段)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这种典型环境的描写对祥林嫂悲剧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是鲁四老爷不准她在祭祀时沾手,在四婶的一声声“祥林嫂,你放着罢!”的喝令下,她只得“疑惑的走开”。祥林嫂的“疑惑”既是对封建思想的自发反抗,又是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剧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为她后来去捐一条赎“罪”的门槛的铺垫。

第三次描写鲁四老爷家冬至祭祖时的情景。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大声一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祥林嫂由“失神”而“胆怯”,而“呆坐”,而“头发也花白起来了”,全是因她在“祝福”时不能沾手,虽然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仍然是一个“谬种”!这就是对鲁四老爷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路的深刻揭露,也是祥林嫂悲剧性的具体体现。这种环境描写,强化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及多种戏剧。

(三)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味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

6.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7.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待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8.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点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块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的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祖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9.(见“难点、重点分析”之第2题)

10.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11.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12.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13.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14.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__。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

3.本文的出处是________。

4.本文的写作时间是________。

5.解释下列词语:

(1)寒暄——

(2)怨府——

(3)沸反盈天——

(4)诡秘——

6.这篇小说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选出正确答案在括号内打“√”表示。

(1)通篇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 )

(2)祥林嫂惨死于祝福声中,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 )

(3)旨在鞭挞封建迷信思想。 ( )

(4)阔人家的祝福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照。

( )

7.填空。

(1)这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用了______的方法。

(2)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起着______的作用。

8.这篇小说使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作用何在?

9.选出正确答案的题号,答在下面的括号内。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

(1)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残酷迫害;

(2)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反映劳动人民的觉醒;

(4)唤起对被压迫者的同情。 ( )

10.在下列一段文字中,选出适当的动词,打“√”表示。

她一手(拎、挎、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拿、拄、扶)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分、开、崩)了裂………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画眼睛是《祝福》中刻画人物的一种主要方法。小说围绕祥林嫂性格的发展,共有几次眼睛描写?各具什么特色?

2.柳妈是《祝福》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你对她作何评价呢?

3.对于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祥林嫂是具有一定反抗性的,表现在什么地方?

4.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物?试评价之。

(三)精读导引。

1.根据祥林嫂先后两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情景,分析其“画眼睛”的不同特点,印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一规律。

2.对于柳妈这一人物形象,要从总体描写上,分析其性格的本质特征,不可根据作者的只言片语,简单做出结论,以防以偏概全。

3.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要根据作品人物的实际表现来分析归纳,切勿从概念或印象作论。

4.分析这一人物,要通过多种角度进行,如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他的言语行动以及对祥林嫂的态度等方面。

(四)疑难讨论。

1.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旨在突出其心理变化。她初到鲁镇做工时“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鲁镇仍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内心抑郁无法宣泄、精神麻木的表现。

2.柳妈的性格特点:

①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②她受封建迷信与封建思想的迫害甚深,相信天堂、地狱的邪说;

③她同情祥林嫂、而又将祥林嫂推向深渊。

3.祥林嫂的反抗性格主要表现在:①逃出来当佣工;②反抗再嫁;③用“捐门槛”行动来赎去“罪过”;④最后提出对鬼神的怀疑。

4.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祝福》。(10分)

2.鲁迅。(10分)

3.《彷徨》,《鲁迅全集》第二卷。(10分)

4.1924年2月7日(10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的功能交际语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以德国学者Wilhelm Schmidt 为代表。60、70年代,西欧的学者们加强了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80、90 年代以来,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进而在我国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拟从功能交际语言描写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祝愿语的交际方式(Kommunikationsverfahren,简称KV),并从跨文化交际的角 度出发,用分类的形式,对汉语和德语祝愿语进行比较。

一、功能交际语言描写理论的观点

根据Wilhelm Schmidt(1981年)的观点,交际方式是“为了实现说话者或写作者的交际任务或交际意向(即为了达到行为目的)的、从精神到语言的行为及运作”。功能交际方式理论的创新在于认为交际方式具有功能交际特征 (funktional-kommunikative Merkmale,简称FKM),即交际方式的区别性特征,交际方式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各种交际方式具有区别于其他的特殊的功能交际特征。交际方式首先具有一个主导的功能交际特征,此外,还具有一些附属的功能交 际特征。交际意向可分为三类,即提供信息(Informieren),促使行动(Aktivieren)和澄清(Klären)。德语交际方式根据交际意向和功能交际特征相应地分为三大类,即描写型(d eskriptive KV)、使动型(inzitative KV)和说明型(inventive KV)。这三大类可再分为许多种类。例如描写型可再分为通知、报导、复述、确认等;使动型还可具体划分为请求、号召、提问、禁止等;说明型包括论证、比较、分类、反驳等。

20年来,有关功能交际 描写理论的著述已有不少。1982年德国学者Rosemarie Gläser 曾以此理论为基础,研究政治社论、社科评论、科技广告短文这几种文体的交际方式,并探讨了交际方式作为区分这几种文体标准的可行性。原卡尔马克思工业大学(即现在的克姆尼茨工业大学)外语系曾举办过“当德语作为 外语时,在科技语言交际、专业教育及专业培训中的交际方式”的课题研究。1985年Siegfried Weber以此课题研究结果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当德语作为外语时,在科技德语教育和科技德语培训中,如何将交际任务与语言的表达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1993年朱建华教授也根据功能交际语言描写的观点,从同 济大学德语系与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合作科研项目“专业语言计算机文库”的部分原版专业篇章中取材,分析了说明型科技德语交际方式的几种典型语例。

某一种交际方式,虽然其功能交际特征一直是不变 的,但其语言表现形式却可以多种多样,但又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可循的。比如说,在用词和搭配关系上,常具有固定的或相对稳定的套式,一般为约定俗成的套话、短语和句式。下面将以祝愿语为例,进 一步探讨功能交际方式。

二、祝愿语的功能交际方式

祝愿语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祝愿(Wunschäußerung),它与祝贺语是有区别的,祝贺语是对 已发生的事情的祝贺(Gratulation)。祝愿语是用来表达美好祈愿和增添喜庆气氛的民俗语言现象,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通过多种形式的祝愿话语,表达他们的祝愿和希望之意。例如:祝福他人吉祥如意、健康长寿 、节日快乐等,这些话语中充满了温馨和爱意。

从交际目的来看,祝愿语的功能首先是唤起他人内心的愉快、激动之情,或者达到求福避祸、趋利避害的心理满足功能。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未来 幸福的渴望,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追求和愿望。由此,根据Wilhelm Schmidt 功能交际的观点,祝愿语的交际意向属于促使行动(Aktivieren)型中的“使动情(emotionales Bewegen)”。进一步分析祝愿语交际方式的功能交际特征,其基本的和区别性的特征是“使动(inzitativ)”和“陈述”。然而,影响交际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际情景(Kommunikations situation),使用祝愿语的交际情景非常多,有用餐祝酒、节日、生日、新婚、度假、探病等等,在不同的交际情景和场合下的祝愿语的功能交际特征是相同的,即“使动”和“陈述”,同时相互之间又有细微的差异 。例如,在探病的场景下,“安心养病吧,祝你早日恢复健康!”,这一祝愿语的功能交际特征除了“使动”和“陈述”这两个主导的区别性交际特征之外,还具有“安慰”的区别性交际特征。再比如,在支持鼓励的交际场景下 ,“这次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祝你今后取得更大的成绩!”,这里的功能交际特征则另外具有“称赞”的区别性交际特征。总之,交际意向决定了交际方式及其表现形式。

三、汉德祝愿语的分类

不同内容、语义与感情色彩的祝愿语,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与对象,但有些祝愿语语义虽然相近,甚至相同,却仅适用于特定的场合与对象。生活中的交际情景很多,可以把交际情景划分为一般交际情景和特殊交际情 景两类。一般交际情景的“一般”在于交际情景通常不具备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且在生活中相对频繁发生;而特殊交际情景的“特殊”在于交际情景通常具备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且在生活中出现频率相对较少。根据这一标准,一 般交际情景可细分为用餐祝酒、相遇、告别、支持鼓励等,特殊交际情景可包括生日、结婚、度假、节日、探病等。以下拟从九个方面分析汉德祝愿语的表达形式。

1一般交际情景

( 1)用餐祝酒

汉语的餐桌用语有“干杯!”、“为了 干杯!”等等。

德语的餐桌用语有“Guten Appetit!Wünsche wohl zu speisen/Guten Hunger!/Wohl zu speisen!(祝你/您胃口好)”,祝酒时说:“Wohl bekomm´s!/Zum Wohl!/ Zum Wohlsein!/Auf Ihr Wohl!/Auf Ihre Gesundheit! / Prosit!(祝你健康 / 为您的健康干杯)”,等等。

汉德餐桌祝愿语形式近似,汉语常用动词谓语句省略形式,如“干杯!”,德语常用介词短语和名词短语,介词短语如“Zum Wohl!”,名词短语如“Guten Appetit!”。

(2)相遇

汉语中,有一些日常见面时的问候语也包含了祝愿的成份,可以纳入祝愿语中。例如,中国人日常见面喜欢说“您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在德国,日常见面时,人们一般说“Guten Morgen(早上好)!”、“Guten Tag(你 / 您好)!”、“Guten Abend(晚上好)!”,再在后面加上称呼,如“Herr/Frau(先生 / 女士)”。若只是迎面而过,并不想交谈,则不必在后面加上称呼。这三句祝愿语不受地区、年龄、职业、语体的限制。也可以省去前面的“guten”,而直接说“Morgen!”、“ Tag!”、“Abend!”,这样比较简洁,一般用在熟人之间。德国南方人则说“Grüß Gott! /Grüß dich! /Gott Grüß dich!/Gott zum Groß(你好)!”。现在,由于交际范围的扩大,在德国南方以外的地区,也经常有人这样相互问候。“Tagchen”是“Tag”一词的小化形式,在汉诺威,人们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见面,都喜欢这 样问候。“Gesegnete Mahlzeit!(你好)”及其简化形式“Mahlzeit!(你好)”原是基督教人士中午用餐时说的祝愿语,现在,它的意义有所变化,一般作为中午12点到下午3 点间的问候语,从事各种职业和处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使用。另外,原东德人见面时会说“Freundschaft( 你好,本意为友谊)!”,但自从两德统一后,这一用法就很少有人再用了。可见,问候语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中一些不适合社会要求的,必将被淘汰。

相遇时的祝愿语不论在汉语还是德语中, 都偏向使用省略形式。语言的地理结构是影响交际过程的因素之一,德语日常生活祝愿语的地区差异明显,而且体现了传统宗教文化。

(3)告别

汉语中,在他人离开时,常说的祝愿语很多,在与将要 远行的人告别时常说“祝您一路顺风!”、“一路平安!”、“多保重!”,等等,日常见面打招呼或下班时,则常用“您走好!”、“您慢走!”等。中国的告别语中,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送乘飞机离去的人时忌说“一路 顺风!”,若说了这句话,则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因为飞机顺风而行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大。

德语中,在送远行的人离去时说“Gute Reise(一路平安)!”、“Glückliche Reise(一路平安)!”、“Leben Sie wohl(多保重)!”;对乘交通工具的人说“Gute Fahrt(一路平安)!”或“Guten Rutsch(一路平安)!”等。日常见面打招呼或下班时,则常说“Schönen Feierabend( 下班后愉快)!”、“Schönes Wochenende(周末愉快)!”、“Kommen Sie gut heim(您走好)!”。道晚安则说“Gute Nacht(晚安)!”、“Schlaf gut(晚安)!”、“Angenehme Ruhe(晚安)!”、“Träum was Schönes(做个好梦)!”,也可说“Guten Abend(晚安)!”等。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祝愿语在当今已难见踪迹,如“Geh mit Gott!/Gott mit dir!/Mit Gott!(上帝与你同在)”、“Bemüht dich Gott!/Gott bemühte dich!/Gott segne dich!/Gott befohlen(上帝保佑你)!”等。这些祝愿语来自德国南方巴伐利亚地区,现在只有一些老年人使用。

由此可见,汉德告别祝愿语都惯用省略形式。不同之处是,汉语一般用四字成语、短语或动词谓 语句省略形式,如四字成语“一路平安!”、动词谓语句省略形式“祝您一路顺风!”。而德语则用名词短语,如“Gute Reise!”、“Schönes Wochenende!”等。

(4)支持鼓励

中国有关支持鼓励的用语延袭五千年文明,有非常深厚的积淀,内容十分丰富。例如“祝你成功”、“鹏程万里”、“马到成功”、“独占鳌头”、“ 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一切顺利”、“一帆风顺”、“恭喜发财”、“飞黄腾达”、“更上一层楼”、“生意兴隆”、“开业大吉”、“吉星高照”、“逢凶化吉”等等,不胜枚举。

德语中,此类祝愿 语也很多,如“Viel Glück!/Viel Erfolg!/Alles Gute!(一切顺利 / 祝您成功)!”、“Alles Liebe und Gute!/Alles Gute und Schöne!/ Gutes Gelingen(万事如意)!”、“Ich drücke dir den Daumen(祝您成功)!”、“Toi, toi, toi”(顺利、顺利、顺利/成功、成功、成功)!”、“Hals- und Beinbruch(吉星高照)!”等等。此外,源于德国北方的有“Halt die Ohren steif! / Halt dich aufrecht / senkrecht(祝你顺利)!”。源于德国中部的有“Mach´s gut(祝你顺利)!”。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即有些祝愿语仅适用于特定的对象,颇有行业语的味道,其语义相近,都表示“祝您顺利、幸运”,试举几例,如:

Glück auf!(矿工之间祝愿平安上井、顺利归来)

Glück ab!(祝飞行员平安降落)

Schi Heil!(祝滑雪者平安顺利)

Weidemannsheil!(祝猎人出师大捷、满载而归)

Petri Heil!(祝钓鱼者运气好)

Gut Naß!(祝游泳者平安快乐)

Gut Holz!(对玩地滚球者说祝你好运)

Hipp hipp hurra!(划船手之间互祝成功)

汉德支持鼓励祝愿语都喜用省略形式。汉语仍是使用四字成语和四字俗语的占多数,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寓意深远。德语祝愿形式也丰富多彩,另外,有些行业还 有独特的支持鼓励祝愿语,这在汉语中是不多见的。

2特殊交际情景

(1)生日

说话人的年龄、身份是影响交际过程的因素之一,因此,传统的祝福语也有长幼和辈份的差别 。在中国,民间历来有给老人做寿的风俗,而对于小孩则有满一岁抓阄的传统。解放后,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的言行和带有封建迷信思想的祝愿语消失了,一些民俗色彩浓厚的祝愿语也被当作四旧摒弃了。改革开放 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祝愿语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期间不再使用的祝愿语重新再现。比如晚辈祝老人生日快乐,用“健康长寿”、“寿比南山”、“鹤寿松年”、“福星高照”,而 大人祝孩子生日快乐则一般说“长命百岁”、“一生平安”等等。

德国的生日祝愿语不如中国丰富多彩,也没有年龄的界限,不论对何人,一般都说“Herzlich Glückwunsch!/ Herzliche Glückwünsche!/ Herzliche Gratulation zum Geburtstag!(生日快乐)”、“Alles Gute zum Geburtstag!(生日快乐)”等。

汉德生日祝愿语中,汉语祝愿语的文化特征明显,通常使用四字成语和四字俗语,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德语则很直接,直白祝贺。 BR>

(2)结婚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谓人生四大喜事。可见结婚在人生旅途中所占的份量了,此类祝愿语也特别多,例如“新婚快乐”、“白头偕 老”、“恩爱美满”、“心心相印”、“百年好合”、“相敬如宾”等等。

在德国,祝贺订婚和结婚的用语不像中国那样丰富多彩,且传统寓意深厚,而是相对比较简单,比如“Ich gratuliere / wünsche Ihnen zur Verlobung / zur Hochzeit( 祝您订婚+ 结婚快乐)!”、“Gratuliere(祝贺您)!”等等。

汉德结婚祝愿语区别较大,汉语常使用四字成语和四字俗语,其内容受儒家思想(例如“多子多福”)和民俗影响,寓意深远,并且考虑到音 韵效果。而德语中,则是就事论事,简单地道一声祝贺。

(3)度假

中国人在假日出游时常说“旅途愉快!”、“假期愉快!”等。

德国人特别酷爱旅游,他们会说“Sch&oum l;nen Urlaub(假期愉快)!”、“Viel Spaß! /Viel Vergnügen(玩得痛快)!”等。

汉德假日祝愿语形式相近,汉语一般采用主谓短语,德语则用名词短语。

(4)节日

在节日之时,中西方都有许多祝愿语。在中国,春节 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了,所以这个节日的祝愿语也特别的多,而且善于使用四字成语或短语。例如“恭贺新禧”、“新春快乐”、“福寿安康”、“岁岁平安”、“年年有余”、“恭喜发财”、“财源亨通”、“金玉满堂”等等 。此外,受千百年来民间传统风俗的影响,新春祝愿语多与!" 生肖有关,如龙年祝愿新年快乐就说“龙年大吉”,马年可祝“马到成功”等等。

在德国,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圣诞节和新年了,人们祝福的话语也特别多,例如用一句话“Ich ”或是短语“Fröhliche Weihnachten!/ Gesegnete Weihnachten! / Frohes Weihnachtsfest!(圣诞快乐)”、“Glückliches Neujahr! / Prosit Neujahr! / Frohes neues Jahr! / Mit allen besten Wünschen für das neue Jahr! / Guten Rutsch ins neue Jahr(新年快乐)!”等等。德国节日多与宗教有关,除了圣诞节外,还有复活节、圣灵降临节等等。复活节时大家会互祝“Frohe Ostern!/ Ein fröhliches Osterfest(复活节快乐)!”。一般的节日则说“ Frohes Fest(节日快乐)!”。

汉德节日祝愿语都常用省略形式,汉语尤其喜欢使用四字成语或四字俗语,如“恭贺新禧”,而德语除了名词短语和介词短语外,有时还用名词短语加介词短语补足语的形式,如 “Guten Rutsch ins neue Jahr”。

(5)探病

汉语中,在探病时一般说“多休息!”、“好好养病!”、“祝您早日康复!”等。

德语中,在探望病人时习惯说“Gute Besserung(早日康复)!”、“Baldige Besserung(早日康复)!”。

另外,在德语中还经常用到“Gesundheit”、“Zum Wohl”,意为祝您健康,但其交际情景是在别人打喷嚏时使用的、约定俗成的礼貌用语;而在汉语的语言风俗中,则通常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和“谁在想你”,这些话语都不在祝愿语的范畴内,它体现了汉 德民族的文化差异。

汉德探病祝愿语也使用省略形式,但在表达形式上有差异,汉语中一般使用动词谓语句省略形式或兼语句,如“祝您早日康复!”,在非正式场合表达婉转,如“好好养病!”,而德语则用 名词短语,表达比较直接。

语言结构,如书面语和口语,也是影响交际过程的因素之一。不论是哪种交际情景之下的祝愿语,都体现了这一点。“时绥”、“戎安”、“康吉”、“商祺”、“此致敬礼”等祝愿 语一般都用于信函、传真等书面语中。而且书面语一般使用较完整的形式,开头惯用动词“祝”、“恭喜”等。如“预祝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在面对面交谈或打电话时,则多用简洁的省略形式,如一个短语或一 个词。

四、汉德祝愿语比较

1句法结构对比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汉德祝愿语在句法上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不论是在德语还是在汉语中,许多表示祝 愿意义的语句,在用词与搭配关系上,常具有固定的或相对稳定的套式。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

汉语祝愿语通常使用“祝愿”、“祝福”、“祝贺”、“预祝”、“祝”等动词,在书面语和正式场合,常使用完 整句。如“我代表全体同仁祝您生日快乐: 马到成功!”,从句法上看,这是兼语句。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亲朋好友之间,则普遍使用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动词谓语句,变为“祝你生日快乐: 马到成功!”或“祝生日快乐: 马到成功!”。还可以进一步省略动词,简单地说“生日快乐: 马到成功!”,就变成了主谓短语或短语,不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口语中,都频繁使用这类短语,尤其是四字成语、四字短语或四字俗语。

德语祝愿语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中,也常用完整句。如“Ich wünsche dir ein glückliches Neujahr(我祝愿您新年快乐)!”。在口语中,省略形式,即带形容词修饰的名词短语,使用频率极高,如“Glückliches Neujahr(新年快乐)!”,有时名词短语后带有介词修饰成份,如“Alles Gute zum Geburtstag!(生日快乐)”。此外,也常用介词短语,如“Mit allen besten Wünschen für das neue Jahr(新年快乐)!”也有省略主语的动词谓语句,如“Grüß Gott(你好)!”。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汉德祝愿语在书面语中都惯用完整句,在口语中,都倾向使用省略句。不过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语言表达都趋向简洁、明快,因此, 连有些书面语中,也常使用省略形式了。汉语和德语中,都具有省略主语的动词谓语句。但是,汉语很少有德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短语和介词短语,而德语则不具有汉语中特有的四字成语、四字俗语。

2文化背景和传统对比

祝愿语是对未发生事情的祝愿,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中国民间一直就有福、禄、寿、喜、财(或者寿、富、贵、康、宁)“五福”之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 ”。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向来将福、禄、寿三星作为交往礼仪和日常生活中幸福、吉利和长寿的象征。祝愿语离不开幸福、健康、和睦、财富这些主题,这是几千年来老百姓追求的理想。因此,汉语祝愿语的内容自然与“五福” 有关。例如,“福星高照”、“五福临门”、“五福骈臻”、“长命百岁”、“阖家安康”、“节节高升”、“恭喜发财”、“财运亨通”、“飞黄腾达”、“吉星高照”、“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等。

另 外,它还蕴含着封建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如“多子多福”、“榴开百子”、“儿女满堂”、“五子登科”、“麒麟送子”、“早生贵子”等,这都是深受封建宗法观念中的早生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生育观的影响。现在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这些陈旧的观念早已不合时宜了,所以,这类祝愿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了。孔子云:“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在表达祝愿时,人们也遵循了这条宗旨,例如“寿比南山”、“ 更上一层楼”、“鹏程万里”、“芝麻开花节节高”等,都不是直接表达祝愿,而是间接地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达到一种修辞效果,实现一个交际目的。

尊老爱幼、三从四德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一些祝愿语也反映出了这一思想。例如有许多在特定场合专门向老人祝愿的词汇,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鹤寿松年”、“鹤寿遐龄”、“富贵寿考”、“日月长明”、“松柏同春”、“庚星永辉”、“多福多寿”、“ 德硕年高”、“蓬岛长春”、“南极星辉”、“义方垂范”等。而从前祝贺新婚会说“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等,现在很少有人说了。

汉语语汇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充实和积累起来的,在它的 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接受了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的,应该是印度的佛教文化。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发展,把中国的道家和玄学与印度大乘佛教的宇宙论会通结合,把儒家的善恶伦理规范和 道德说教吸收到佛教中最通俗、最易于为民众接受的说教之中。佛教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些祝愿语里,甚至也渗透着佛教文化的影响。例如,“心心相印”即出自禅宗。唐裴休《圭峰定慧禅师碑》:“心心相印,印印相 契。”原指学人开悟,要由祖师印可,也指禅宗传法世系。今指彼此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德语祝愿语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深远。纵观德国历史,宗教史的发展犹如精 髓,贯穿了整个德国历史,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基督教有着直接的关联。从德国文化的起源,本为异教徒的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皈依罗马天主教,到十字军东征,从马丁•路德的宗 教改革,到启蒙运动,哪一件不是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在德国的政治、经济,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祝愿语“Fröhliches Weihnachten(圣诞快乐)!”、“Fröhliche Fastnacht(狂欢节快乐)!”、“Fröhliches Ostern(复活节快乐)!”、“Frohe Himmelfahrt(耶酥升天节快乐)!”、“Frohes Pfingsten(圣灵降临节快乐)!”、“Frohes Fronleichnam(圣体节快乐)!”、“Grüß Gott / Gott grüß dich / Gott zum Gruß(你好)!”、“Mahlzeit(你好)!”等等,不一而足。只不过有些用法现在已几乎不用,如“Geh mit Gott!/Gott mit dir!/Mit Gott!(上帝与你同在)”、“Bemüht dich Gott!/Gott bemühte dich!/Gott segne dich!/Gott befohlen(上帝保佑你)!”等。

德国文化本身的民族性是祝愿语的根源,其特点是:尊重妇女,注重忠诚、名声、荣誉和勇敢。再加上受中世纪骑士文化的影响,现代德国人在日常交际礼仪中,十 分讲究“女士优先”原则,这一点在祝愿语中时有体现,例如“Ich wünsche Ihrer Frau und Ihnen einen schönen Urlaub(祝您和您的夫人假期愉快)!”这句话一般用于书面语,从这句话及其中文翻译中可以看出,德语句中把女士排在先生前面,而汉语则正好相反。表达重视名声、荣誉和勇敢的祝愿语,如在口语中,人们经常会 说Viel Erfolg(祝您成功)!”、“Hals- und Beinbruch(吉星高照)!”、“Mach´s gut(祝你顺利)!”等,都是通过祝愿语的形式达到祝愿和鼓励的效果,以期对方最终取得个人荣誉和声望。

德国文化强调个体主义、实现自我价值,这与汉民族的注重团体和谐、贬己尊人的儒家思想正 好相左。交际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有祝必有答,从对祝愿语的回答,也可窥见不同的文化背景。例如,德国人回答祝愿语时总是先道谢,说“Danke!”,然后也礼貌地祝愿对方,这已经成为日常交际礼仪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了;而中国人则有时带上一些自谦之辞,如“托您吉言”、“托您的福”、“过奖”之类的话语,然后也祝愿对方。

德国人对待老人的祝愿语也和中国人有很大不同。中国自古推崇忠孝,其中孝是忠的基础,忠 是孝的表现。现代社会,我们仍提倡尊老爱幼,此类的祝愿语很多,而德语中相关的词句则很少见,专门涉及老人的祝愿语很少,而且主要是祝愿身体健康的,如“Gesundheit und ein langes Leben(健康长寿)!”。

五、结语

汉德祝愿语是一种民俗语言现象,在用词、句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均存在着共性与差异,而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是造成差异的关键所在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交际的有效性,避免交际失败,必须考虑到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尽可能使对不同文化的认知经历“描绘->解释->评价”的过程,对于祝愿语的跨文化交际也应如此,在 当今这个世界文化交融的时代,成为“第三种文化人”或“跨文化人”,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抱持一份理解与宽容的态度,这样,也许各民族之间没有国界的所谓Weltdorf有朝一日真的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