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亡羊补牢》知识点与教案及教学反思

问答 0 23

小学三年级语文《亡羊补牢》知识点与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张

小学三年级语文《亡羊补牢》知识点与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读: #三年级# 导语亡羊补牢,汉语成语,拼音是wáng yáng bǔ láo,意思是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亡羊补牢》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

#三年级# 导语亡羊补牢,汉语成语,拼音是wáng yáng bǔ láo,意思是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亡羊补牢》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亡羊补牢》知识点

 字:叼(diāo)、劝(quàn)

 词:羊圈(juàn)、窟(kū)窿(long)

 重点句子:

 1、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2、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3、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主要内容:

 有个牧羊人,羊圈破了,夜里,狼叼走了羊,街坊劝他把羊圈修一修,他不听,结果,第二天又丢了羊,牧羊人很后悔,接受了街坊的劝告,修好了羊圈,就不再丢羊的事情。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学写“窿、叼”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2、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寓言两则》,请大家一起把课题念一念。

 2、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小故事中有一个大道理。

 二、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检查朗读,书写难字

 1、提出初读要求

 要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随机正音

 出示句子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①窟窿long轻声洞的意思

 ②圈,多音字,组词

 ③指名读生字,句子

 ④齐读

 ⑵书写难写的字

 窿叼

 ⑶生各书写一遍

 3、检查二到五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多指名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四、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老师在布置预习时,请小朋友们回家查一下字典,了解“亡”跟“牢”的意思,那现在哪位小朋友能来说说,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文章中找到藏了这两个字意思的句子,谁找到了?

 3、那在课题中,“亡”的意思是丢失。那“牢”的意思就是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课文中是指“羊圈”。

 小结: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五、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都是怎么丢的?请小朋友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因为,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2)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得祸。这时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什么反应?(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一次丢羊后,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5、出示: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比较有什么不同?

 6、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是怎么做的呢?

 指导朗读

 7、思考:第二次丢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8、修好了羊圈后,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那这时修好羊圈晚不晚?

 因此,古人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在生活学习中,你有没有碰到过“亡羊补牢”的事情?(老师可以先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

 5、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用自己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呢?

 6、总结:请小朋友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习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习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谜底:抑扬顿挫(一羊蹲错)。

抑扬顿挫

yì yáng dùn cuò

解释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出处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多用来形容说话的声音;有时也形容乐声。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

正音挫;不能读作“zuò”。

辨形挫;不能写作“错”。

近义词轻重缓急

反义词平铺直叙

例句他的慷慨陈词;~;得到了与会群众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