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欧空局制度报告《1960-1973年欧洲的空间活动》,著者:John Krige和Arturo Russo,ESA SP-1172,1994年 期刊:地球观测季刊;欧空局简讯(出版日期:2月、5月、8月和11月);空间法欧洲中心新闻(每年4
欧空局制度报告《1960-1973年欧洲的空间活动》,著者:John Krige和Arturo Russo,ESA SP-1172,1994年 期刊:地球观测季刊;欧空局简讯(出版日期:2月、5月、8月和11月);空间法欧洲中心新闻(每年4期);微重力新闻(每年3期);为未来作准备(每年4期);飞向天空(每年4期);会议议事录和欧空局特别出版物。
SpaceX的成功发射,让同为航天大国的俄罗斯有些坐不住了。
5月31日,在万众期待中,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旗下的美国太空 探索 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发射了载人龙飞船,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两名宇航员成功送入国际空间站。
这是自2011年以来,美国首次使用国产火箭和飞船从本土将宇航员送往空间站,也是人类 历史 上首次使用私人商业公司研发的载人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因此被视为开启了商业太空旅行的新时代。
在美国各界为马斯克此举一片欢腾之际,长期以来垄断航天发射、一直与美国在太空领域竞争的俄罗斯也在第一时间向SpaceX公司发去了贺电。不过,在祝贺之余,俄罗斯媒体却认为,这次发射对俄罗斯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俄罗斯每年或损失2亿美元
俄罗斯在太空领域的主导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61年,苏联成功发射东方一号,人类首次进入太空,开启载人航天的时代。由此,也奠定了苏联在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此后,美国与俄罗斯在航空航天领域一直处于相互较劲的态势。美国政府在2014年因乌克兰事件宣布对俄制裁时,其中就包括太空产业。
而随着美国航天飞机计划自2011年搁浅后,俄罗斯在载人航天发射领域优势显著。当时,NASA明确表态,不会再建航天飞机。
自那时起,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完全担负起了负责运送宇航员们进入太空的重任。宇航员们需要先在莫斯科郊外的星城进行训练,并学习俄语,然后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太空政策专家苏尔布-韦热(IsabelleSourbes-Verger)认为,对莫斯科来说,这类航天需求给俄罗斯提供了意料之外的机会,使其可以继续制造、研发“联盟”号与其相关设备,并在有关国际空间站(ISS)的磋商中保留相当大的话语权。
俄媒报道显示,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在这些年通过运送宇航员也收入颇丰。要在“联盟”号上获得一个位置“搭车”,“打车费”一路水涨船高,从2500万美元/人已上涨到了8100万美元/人。
而近来,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挑战。除了SpaceX的最新突破,此前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也实现了成功飞行。而俄罗斯自身一直受到腐败丑闻等困扰,近年来还损失了一些昂贵的航天器和卫星。
此次,马斯克在SpaceX成功发射后就表示,他的航天器上一个座位的价格是6000万美元,比俄罗斯便宜了约1/4。
莫斯科一家航天学院的专家约宁(AndreiIonin)表示:“如果SpaceX开始接手所有美国宇航员的运送,那么,对俄罗斯来说,每年的损失可能超过2亿美元。这对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大约20亿美元的预算来说是一笔重大损失。”
面对后来的竞争者,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罗戈津(DmitryRogozin)对媒体透露,俄罗斯正在考虑把“联盟”号上的座位售价降低30%。
不过,约宁认为此举并不可行,“SpaceX通过使用廉价引擎和自己制造几乎所有的零部件来节省开支。要做到这一点,俄罗斯必须改变生产过程。”
“我们的优势正在不断失去,”约宁表示,“我们在研发领域落后了,一直聚焦在对苏联时期技术的调整上,却没有任何革新。”而俄罗斯的专家们更担心,随着诸如SpaceX公司等有征服火星野心勃勃的私营企业崛起,有可能让俄罗斯无可挽回地被远远甩在后面。
马斯克:望美俄合作继续
此前,由于一直依赖俄罗斯的“联盟”号运送美国的宇航员进入太空,俄罗斯方面甚至嘲讽美方“只能用蹦床把宇航员送入太空”。马斯克也没有忘记这个段子,他在SpaceX成功发射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与NASA局长布里登斯廷(JimBridenstine)打趣道,“蹦床起作用了”,两人相视而笑。
作为俄罗斯航天航空领域的主管,罗戈津也在SpaceX成功发射后在社交媒体上给美国的同行送上了祝福,甚至不忘点名马斯克的SpaceX团队:“请转达我对马斯克(我喜欢他的笑话)和SpaceX团队的诚挚问候。期待进一步合作!”
马斯克则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时间做出了回应,他用俄语表示感谢之余,还表示:“希望(与俄方)建立一个互惠互利、繁荣的长期合作。”
在SpaceX公司的完美发射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表讲话。他誓言,美国宇航员将在2024年重返月球,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和火星发射台”。
对此,俄罗斯方面也没有坐以待毙。俄罗斯宇航局发言人乌斯蒂门科(VladimirUstimenko)在推特上写道:“我们已经在今年开始进行两枚新火箭的测试,明年我们就将重启月球计划。”虽然他没有详细说明,但罗戈津此前曾表示,俄罗斯计划在今年秋天对安加拉重型运载火箭进行一次新的测试发射。
而且,乌斯蒂门科强调,美国仍然需要俄罗斯,“确保至少有两种可能方式到达空间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永远说不准……”
俄罗斯的运载火箭系列
“东方号”系列火箭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对“月球号”火箭略加改进而构成的,主要是增加了一子级的推进剂质量和提高了二子级发动机的性能。这种火箭的中心是一个两级火箭,周围有四个长198米、直径268米的助推火箭。中心的两级火箭,一子级长2875米,二子级长298米,呈圆筒形状。发射时,中心火箭发动机和四个助推火箭发动机同时点火。大约两分钟后,助推火箭分离脱落,主火箭继续工作两分钟后,也熄火脱落。接着末级火箭点火工作,直到把有效载荷送入绕地球的轨道。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联盟号”火箭是“联盟号”子系列中的两级型火箭,系通过挖掘“东方号”火箭一子级的潜力和采用新的更大推力的二子级研制而成。因发射联盟系列载人飞船而得名。最长4952米,起飞重量310吨, 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约为72吨。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的通用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与推力最大的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的主要任务有:发射多次使用的轨道飞行器;向近地空间发射大型飞行器、大型空间站的基本舱或其它舱段、大型太阳能装置;向近地轨道或地球同步轨道发射重型军用、民用卫星;向月球、火星或深层空间发射大型有效载荷。
“能源号”运载火箭长约60米,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火箭分助推级和芯级两级,助推级由四台液体助推器构成,每个助推器长32米,直径4米;芯级长60米,直径8米,由四台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发射时,助推级和芯级同时点火,助推级四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毕后,芯级将有效载荷加速到亚轨道速度,在预定的轨道高度与有效载荷分离。尔后有效载荷靠自身发动机动力进入轨道。
“能源号”运载火箭成为前苏联运载火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第一种非导弹衍生的、专为航天任务设计的大型运载器。在“能源号”重型火箭投入使用以前,该型号是前苏联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质子号”系列共有三种型号: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
二级型“质子号”共发射了三颗“质子号”卫星,此后便停止使用。火箭全长41米,最大直径74米。
三级型“质子号”主要用于“礼炮号”、“和平号”等空间站的发射。火箭全长57米,最大直径74米。
四级型“质子号”主要用于发射各类大型星际探测器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572米,最大直径74米。
“天顶号”是前苏联的一种中型运载火箭,主要是用来发射轨道高度在1500km以下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经过改进的“联盟号”TM型载人飞船和“进步号”改进型货运飞船。“天顶号”2型是两级运载火箭,其一子级还被用作“能源号”火箭助推级的助推器。“天顶号”3型是三级运载火箭,它在二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远地点级,用于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其它高轨道或星际飞行轨道。2型与3型用的一子级和二子极是相同的。
“天顶号”是前苏联继“旋风号”后第二个利用全自动发射系统实施发射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厂,火箭呈水平状态进行总装、测试、转运至发射台。所有发射操作, 包括火箭离开总装测试厂房,由铁路转运至发射台、起竖、 连接电路、气动与液压系统、测试、加注推进剂、点火等都是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自动进行的。
“天顶号”2型最大长度57米,最大直径39米。
“天顶号”3型最大长度614米,最大直径39米。
。。。。。。。。。。。。。。。。。。。。。。。。。。。。。。。
欧空局的阿里安系列
“阿里安”家族史
由欧空局研制的"阿里安"1号运载火箭于1979年12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迄今已研制有"阿里安"1-5号五种基本型和多种改进型火箭。
从1979年12月24日至2000年底,欧空局的阿里安运载火箭已有137次发射记录。其中,最大的火箭当然是阿里安5型,因此,它被称为阿里安系列火箭中的“大力神”。
阿里安5型火箭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包括上面级、设备舱、整流罩等,下部分包括一个低温主级和两台大型固体助推器。火箭全长可达56米,起飞质量716吨,起飞推力11.4兆牛。
欧空局:阿里安-5运载火箭改进计划。欧洲的阿里安系列运载火箭现在占据着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半壁江山,为了提高其竞争能力,欧空局从为了提高竞争能力,欧空局于1995年便通过了对阿里安的下面级进行改进的阿里安计划(改用推力更大的“火神”2主发动机和增强的固体助推器),1998年又决定进一步对火箭设计进行一系列改进,并将改进型火箭命名为阿里安5+。阿里安5+的各项改进措施原定于2003-2005年逐步到位,后鉴于其它国家加紧了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这一时间被提前到2004-2005年。
哥伦布舱内部结构
欧空局空间科学方案已经执行了一系列非常的项目,例如Giotto飞行任务及其1986年与哈雷慧星的相遇、1992年与格里格-斯克耶列洛普慧星的相遇;测绘星体的Hipparcos飞行任务,它很精确地测量了100多万颗星体的跳高和位置;以及欧空局用暗物摄影机和太阳电池阵列参加了美国航天局哈勃空间望远镜项目。 开发中的主要项目有:X射线多镜头飞行任务,定于1999年发射;Cluster-2,它定于2000年由联盟号火箭发射;国际伽马射线实验室,定于2001年由质子号火箭发射;Rosetta,这是一次与慧星汇合和进行实地臭氧分析的飞行任务,定于2003年发射;远红外空间望远镜FIRST,定于2005-2006年发射。 欧洲航天局首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欧空局向几内亚海湾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发射了六颗第一代Meteosat卫星航天器,自1997年年底以来提供了连续的气象数据。这个系列中的最后一颗卫星,即1997年9月3晶在库鲁由阿丽亚那发射的Meteosat-7,将使其覆盖期延长到正在与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合作研制的第二代Meteosat卫星第一个航天器能够在2000年之后提供地球静止数据为止。
ENVISAT飞行任务处理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系列问题,从气候和环境、化学、海洋学和冰川学到人类活动(陆地改造过程、沿海改造过程以及大气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和监测意外自然事件(例如水灾和火山爆发)。欧空局正在与欧洲的地球观测主要参与者,例如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用户和产业界的代表密切合作,为未来的欧空局地球观测方案制定战略建议。在世界这一级,欧空局打算继续加强特别是与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联邦和美国的联系。 欧洲航天局公布的火星照片
欧空局研制了两个系列的业务卫星:租给欧洲通信卫星组织的欧洲通信卫星和租给国际流动卫星组织(前称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海洋通信卫星。1989年欧空局还发射了奥林匹斯试验通信卫星来演示通信和广播中的新用途。
在卫星导航方面,欧空局正在与欧洲联盟委员会和Eurocontrol密切协作研制EGNOS,这是一个将补充现有的全球定位系统和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的欧洲卫星导航系统。 欧洲航天局2010年1月1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2010年计划完成的航天任务,其中包括“登火星”模拟试验和为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射卫星等。欧航局同时对该机构在2009年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
欧航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2010年将是成功而繁忙的一年。2月初,欧航局研制的“炮塔”观测舱和“宁静”号节点舱将搭乘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飞往国际空间站;2月下旬,极地冰层探测卫星“克里塞特-2”将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5月,“登火星”模拟试验在俄罗斯启动,欧航局招募的2名志愿者将与4名俄方人员进入一个全封闭的试验舱,体验为期520天的模拟太空旅行和火星登陆;7月,“联盟”火箭将首次从靠近南美赤道的库鲁航天中心发射。而意大利Vega火箭的发射日期则被定在2010年底或2011年年初。多尔丹还说,2010年年底还有两次重量级发射活动,其一是第二艘欧洲自动货运飞船升空;其二是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头两颗正式卫星的发射。此外,欧洲的两名宇航员将分别于7月和12月飞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
多尔丹说,除了频繁的航天任务,2010年欧航局还将对未来一些项目和发展方向进行考量和评估。他表示,从2006年到2009年,欧航局支出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在今后2年中,该机构将抑制这种增长势头,使总支出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多尔丹表示,尽管2009全球遭遇了金融危机,但欧航局依然在困境中实现了骄人的成绩。该机构2009年共发射了5颗探测卫星,其中包括远红外线望远镜“赫歇尔”和宇宙辐射探测器“普朗克”。此外,欧洲的2名宇航员还乘坐俄罗斯“联盟TMA-15”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了任务。
嫦娥1号”奔月之旅较原定计划推迟了近一个月,预计在下月正式启动。“嫦娥一号”早在一个多月前已进入发射中心技术场地,为“嫦娥一号”新修的发射平台也已进入待命状态,运载“嫦娥一号”的火箭不日将进入发射中心。
除了我国,日本、印度、德国也公布了探月计划,如何看待这些计划呢?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说,各国的月球探测计划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特色。首先,在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中,各国都选择绕月探测作为第一步。第二,中国、日本、印度、德国这些首次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公布的规划有着惊人的相似,几乎都是走“绕”“落”“回”的路线。第三,中国、日本、印度、德国开展首次绕月探测的科学目标基本一致,都包含了绘制月球全图、月球资源调查、地月环境探测等主要目标。第四,这些国家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最终目标有所不同。根据这种不同,可以将目前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划分成两个集团。第一个集团是美、俄和欧空局,他们都明确地将载人登月、建立有人长期驻扎的月球基地作为目标。第二个集团是日本、印度、德国和我国等首次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这些国家处于月球探测的起步阶段,积累经验、发展技术是首要目标。第五,首次探月的各国基本目标相似,但又各有创意,体现出了各国科学家的想象力。我们的嫦娥一号将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微波的方法探测月壤特性;日本的Selene—1探测器携带了两个子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探测月球背面的重力场;而印度在探测器小型化方面做得很有特色。
参考资料: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齐湘辉 秦大军)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工作周期决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工作周期,首先要进行单样技术攻关,攻关合格后再设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进入抽样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通过性能指标测试,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艺能力在工厂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抽样合格后,再修改设计,做试样生产,再进行产品实验,最后进入工厂生产。此外,还要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
黄春平介绍,与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黄春平说,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据黄春平预测,“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根据中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嫦娥1号选用的有效载荷有6套24件,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伽马/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和太阳风粒子探测器等。其中CCD立体相机是拍摄全月面三维影像的专用相机,在中国属首次使用;成像光谱仪用于获取月面光波图谱;伽马/X射线谱仪用于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测仪除用于获取月壤厚度信息外,还能给出月球背面的亮度温度图和月球两极地面的信息。
由激光器、望远镜和接收电路三部分组成的激光高度计,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它在探月卫星的发射阶段和转移阶段都处在“睡眠状态”。卫星进入环月轨道后,激光高度计首先向月面发射激光束,并立刻用望远镜把反射回来的光束变成电信号;接着,接收电路盒将迅速进行精确计算,用最短时间得出该探测点的月球海拔高度。激光高度计完成绕月旅行,月面每个探测点的海拔高度就一清二楚了。这些数值一旦与CCD立体相机拍摄的平面图像相叠加,就是一幅完整而精确的月面三维地形图。只要激光高度计发射的探测点足够密,就能获得覆盖整个月球的地形图,包括人类探月活动从未涉及的月球两极区域。
据探月专家介绍,美国、欧空局、俄罗斯和日本等以前从未在探月过程中使用过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具有一定穿透能力的微波遥感技术,所以嫦娥1号上的微波探测仪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装载微波遥感装置,用以实现对月面更为细致深入的探测,并将对所发回的数据进行反演和解析。不过,由于月球远离地球,对月球进行微波遥感探测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和一定的风险。为确保探测成功和能稳定地发回数据,现正加强对月球微波遥感的地面仿真研究,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做相应的技术改进。
嫦娥1号有效载荷共重130千克。早在2004年1月7日,所有24件仪器就完成了首轮联合测试,结果相当成功。测试表明,探测仪器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已基本攻克,并解决了设备间的接口技术。全部探测仪器于2004年9月交付,并与卫星平台一起进行噪声、振动、辐射和真空等各种空间环境的模拟测试。
使用成熟的火箭
按照计划,长征3号甲被选为月球探测卫星的运载火箭,发射场选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但要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
根据设计,嫦娥1号的运行轨道近地点为200千米,远地点为51000千米,属于大椭圆轨道。火箭必须精确地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才能准确完成预定探测任务。为满足探月卫星的特殊要求,长征3号甲火箭控制系统增加了单机和线路备份,确保飞行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偏差,万无一失。
选择长征3号甲主要考虑到它是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发射成功率最高的成员之一。该火箭拥有更灵活而先进的控制系统,可在星箭分离前对有效载荷进行大姿态调姿定向,并提供可调整的卫星起旋速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同时兼顾低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等其它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也可进行一箭双星或多星发射。
目前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3号甲火箭已进入试样研制阶段,部分组件和箭体已开始投产。但由于月球探测器尚处于初样设计阶段,今后研制人员还将根随着探测器研制的深入,逐步对火箭设计进行适应性修改,预计将于两年后出厂。
嫦娥1号发射时间的选择要考虑到光照、太阳入射角、测控条件和轨道限制等因素。发射后,卫星将用8~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在经过发射、飞行和进入预定轨道等程序后,如何将探测数据传回地面,是工程的技术难题。
嫦娥1号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说,通俗一点讲,该工程有三大目标,即“到得了”、“转得起”和“传得到”。嫦娥1号从起飞到进入目标轨道将多次经过中国上空。如地理位置和天气条件允许,人们有可能用肉眼观测到现代“嫦娥奔月”的情景。
测控和应用系统
由于旅途遥远,所以测控系统尤为重要。测控系统将以中国现有的S频段航天测控网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仪天文测量系统组成,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
嫦娥1号卫星不仅需要对月球进行全天候的观测,还需要把太阳能电池板始终对准太阳,同时又要把传送天线对准地球。目前,中国在上海佘山和乌鲁木齐分别拥有一个直径25米的天线,但它们只能有4~6小时可用来接收星上信息。为了嫦娥1号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国将分别在北京和昆明设一个直径50米(国内最大)和一个直径40米的天线。这样在我们的国土上,可用4个天线交叉干涉,对近40万千米远的嫦娥1号进行测控,并为应对外界干扰因素和意外因素留有应急的能量。
地面应用系统包括月球探测卫星运行管理中心、数据接收中心以及科学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三个部分。
四大难关
虽然卫星和火箭采用成熟技术,但还是要攻克一些技术难点。中国航天器已到达的距地球最远距离为7万千米,而月球距地球达38万千米。而且月球以及月球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关系具有其固有的特点,所以月球探测卫星与一般的地球卫星有很大不同。
据权威人士介绍,研制和发射嫦娥1号探月卫星的技术难点主要有4点:
一是轨道设计与控制。它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的基本保证。在飞往月球轨道的过程中,月球卫星既不能碰着月球,也不能飞过去,因此轨道设计和控制是一个新问题。必须正确认识月球卫星轨道设计的客观规律,寻找合理的工程实施途径。
二是测控和数据传输。地月相距遥远,测控信号的空间衰减明显增大。同时为实现卫星绕月飞行,需经历复杂的轨道转移过程,其间的测控任务对星上和地面测控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38万千米外的探测带来卫星天线怎么设计和地面站怎么设计等问题。
三是制导、导航与控制。月球探测卫星从绕地飞行到准确进入绕月飞行轨道,需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要求控制精度高和实时性强。卫星对地观测是两体定向,即太阳帆板对日定向,观测设备和测控通信设备对地定向,以观测和传输信息。而绕月卫星是三体定向,即太阳帆板对日,观测设备对月,测控通信设备对地。三体定向问题要复杂得多。
四是热控技术。卫星绕着月球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带着月球和月球旁的卫星绕着太阳转,相对关系比较复杂,从而导致绕月卫星的热变化巨大。而我们只能给嫦娥1号穿一件“衣服”,不能换。这件“衣服”要做到热的时候不热,冷的时候不冷,这是个难题。由于要经历复杂的热环境,热控技术必须适应复杂的外部温度变化,以保证星上所有设备处在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





































英语中考必备词汇1600+短语95(打印版).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