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89岁抗美援朝老战士讲历史故事走红,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问答 0 21

河南商丘89岁抗美援朝老战士讲历史故事走红,你如何看待这件事?,第1张

河南商丘89岁抗美援朝老战士讲历史故事走红,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导读:引言 : 近两年我国的抗战类型的作品有很多,《长津湖》、《战狼》、《红海行动》等影片都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河南商丘老战士在网上发布一段讲历史故事走红,视频中老兵的言论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一、老兵的做法唤起了人

引言 : 近两年我国的抗战类型的作品有很多,《长津湖》、《战狼》、《红海行动》等影片都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河南商丘老战士在网上发布一段讲历史故事走红,视频中老兵的言论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

一、老兵的做法唤起了人民的精神

首先小编想说,该名老兵的行为是非常好的,不仅能够给大家展示他们当时保家卫国的艰辛,同时也唤醒了大家对于以前的记忆,另外也让大家也了解了当年的中国志愿军的艰辛。对于一些小学生们来说,甚至年轻朋友们来说,他们并不了解当时这些老兵们的艰辛,通过老兵的做法可以唤起我们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唤起我们对军人的敬畏之情,另外也可以看出当兵的辛苦。

二、精神的重要

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更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家***曾强调,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可见抗美援朝精神对大家带来的影响。

三、结语

通过老兵讲述的故事,我们可以得知他们在那个时候的环境是非常艰苦的,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应当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但是我们也不能明望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些侵略者对于我们所造成的伤害。许多网友之所以会关注这个老爷爷,就是因为大家想在这个老爷爷身上学习到一些精神。

截至2023年,目前全国赴朝志愿军老兵在世人数约为14万人。

这些老兵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曾经奋勇战斗、为保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宁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中国人民志愿军(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 Arm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10月至1959年1月期间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方面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总计有240万人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彭德怀,邓华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陈赓为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

胜利的意义

1、抗美援朝战争成功阻止了美国的侵略行为,保卫了朝鲜半岛的独立和主权,维护了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其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决心和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抗美援朝战争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凝聚力。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提高了战斗力和军事现代化水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能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中,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询问家庭状况,赞扬英雄事迹。

1、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家属需要表示真切的关心与祝愿,深入了解老人及其家属的生活状况与健康状况,向老人及其家属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尽最大能力提供生活方面的协助。

2、走访过程中可以聆听老人的英雄事迹,浏览旧时纪念物品,并认真保存记录,高度赞扬并传承前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志愿军老兵是国家和人民永远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一切地冲向了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们承受了战争的折磨,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血汗。

然而,现如今,很多志愿军老兵已经年迈体衰,生活十分困难。他们常常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照顾,不得不依靠社会救济或者子女的资助来维持生计。这些老兵们曾经在战争中奋勇作战,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但是现在却只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

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我们更应该时刻关注老兵们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无论是通过捐款、献爱心,还是通过更多的社会义举来帮助老兵们,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都可以为这些英雄们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我们的英雄们营造一个更加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感受到人民的爱与关怀,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也充满温馨和快乐。

98岁志愿军老兵郭荣熙回忆炸毁水门桥,他在这场战斗中执行了炸毁水门桥的任务,他是第一个冲出去炸桥的兵,并且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郭荣熙老兵回忆了当时八天三次炸桥的那段经历,郭荣熙老兵称这八天全连都待在了冰天雪地里等待炸桥指令!没有一个人喊冷喊饿喊累!他们很清楚,圆满的完成任务比什么都重要!唯有炸毁水门桥,才能阻止美军撤离,才能阻断美军的后路!

纵使美军是机械化的队伍,然而,在中国军人强大的意志力前,再好的武器,在机械化的作战都毫无优势可言!中国抗美援朝,值得历史铭记!中国军人们不怕死的精神,值得万世景仰!没有前辈们的舍生忘死,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七十二年前的这场战役是当时战况下的一个缩影!无数的革命先烈们为了赢得战争,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用盛世来悼念我们的先烈!今时今日之盛世,正如吾辈先烈所愿!

**

水门桥这一战役被拍成了**,郭荣熙老先生称这部**几乎全然的描述了当时战争的战况,非常的写实!他在看这部**的时候,还有心潮澎湃之感!回到七十二年以前,他依旧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炸桥,他依旧会不顾生死,直至完成任务!我们的英雄,用生命铸成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吾辈当珍惜,当自强!

网友热议

《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很多网友称泪目了!看到我们的先烈用身躯去战斗,破防了!的确,多少人的流血才换来了中国红!我们理应当铭记历史,铭记那些艰苦卓越的年代!铭记我们的英雄!

98岁志愿军老兵回忆炸毁水门桥,他在这场战斗中执行了炸桥任务!

抗美援朝老兵李春彦同志的先进 事迹材料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每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旋律响起时,李春彦的眼前就又浮现出了那段峥嵘岁月。

 李春彦,男,武山县龙台镇山羊坪村人,抗美援朝老兵,中共党员。1930年,李春彦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全家靠种地为生,同旧中国穷苦老百姓一样,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1949年6月,年仅19岁的他同村里的几位有志青年一道,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于同年加入中国***。

 1949年,李春彦作为步兵参加了解放战争。全国解放后,跟随所在部队前往陕西岐山县修建铁路。他不怕苦,不怕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1950年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朝鲜仁川登陆。9月,李春彦所在部队被一道紧急命令调往山东青岛布防,防备美军从青岛登陆。12月底,李春彦所在的部队被调往东北,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他和战友踩着厚厚的冰雪挺进朝鲜战场,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

 在朝鲜战场上,老人有太多的难忘经历。说起马连山战役,90岁高龄老人的泪水便止不住的从那已经满是皱纹的眼角滑落。那是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当时,他负责电话接线的任务,战争打响了,为了能让自己的部队与大部队取得联系,他和一个山东的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去战壕旁接线。正在接线过程中,一颗炮弹就在自己身旁爆炸了,远处的战友已经闭上了眼睛。老首长给其他战友说:“等炮火停了,把他俩抬回来吧。”幸运的是李春彦因为有战壕的保护活了下来,但是一只手已经麻木了。为了完成任务,他用牙死死地咬住电话线,嘴角被电话线勒出了一条血红色的深印,最终,李春彦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后来,每当回忆当时的场景,老人反复说:“当时满脑子想的不是怎么活下来,而是想着怎么能出色完成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那场战役打了整整七天七夜,双方伤亡惨重,最终我军取得了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李春彦回到祖国。面对地方建设需要,经过党性与战争考验的李春彦脱下心爱的军装,投身家乡的建设事业。作为退伍老兵,又是***员,李春彦有着一身使不完的劲,在家乡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发挥着自己作用,始终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实展开工作,用汗水书写了一位老兵党员对初心的坚守。

 如今李春彦老人已经90岁高龄,但是做为一位老兵、老党员,他始终不改本色初心。他希望、年轻的一代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也感谢党和政府多年来对自己的关怀。他始终相信,在中国***的带领下,祖国的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经济将更加繁荣,人民将更加幸福,国力将更加强盛。

“我在上甘岭”三位志愿军老战士的回忆

“硝烟滚滚、火势熊熊、杀声呐喊、铁石飞崩……勇敢的战士,轰不动炸不倒,舍生忘死,战斗在上甘岭。”歌曲《英雄颂》中的歌词,再现了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英勇奋战的场景。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190多万发炮弹、5000余枚炸弹,被投射到上甘岭阵地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战后的上甘岭,山头被削低2米,随手抓起一把砂土,里面就有十几块弹片——山被削矮了,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最终赢得了胜利,并用钢铁意志在这里筑起一座精神高地。

魏迪仁:黄继光精神的见证者

“上甘岭战役打响时,我是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宣传干事。”谈起上甘岭战役,94岁的魏迪仁有很多话要说。

“上甘岭战役打响前,国内刚刚庆祝完国庆节,喜庆的氛围我们在战场也感受得到。为了鼓舞士气,大家纷纷回顾出国作战前表过的态:谁是英雄,谁是好汉,到战场比比看;要当英雄,绝不当软蛋……”魏迪仁回忆说。

魏迪仁至今记得,上甘岭战役中,敌我反复争夺阵地,我军击退敌人数百次冲锋。而他印象最深刻、也是最让他痛心的时刻,是1952年10月20日清晨。

当时魏迪仁正在团指挥部值班,执行上传下达的任务。“团指挥部接到一三五团二营六连连长万福来打的电话,他说,为攻下阵地,战士黄继光把炸弹扔进碉堡,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堡枪眼,英勇牺牲。”

黄继光牺牲时,魏迪仁所在的团指挥部就在离阵地不足900米的地方——他看见火光漫天,听见炮声呼啸。战友的牺牲,对他来说是揪心的记忆。

“听到黄继光牺牲的消息,我难受极了。我为战友如此壮烈的牺牲方式感到痛心,同时心里也暗暗发誓: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场仗,胜利、和平,是我们给战友最好的交代。”魏迪仁说。

历史长河奔流,枪林弹雨已远去。70年间,魏迪仁经常会想起上甘岭战役,想起黄继光。归国后,魏迪仁一直牵挂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生活中一直称她为“黄妈妈”。1974年,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来到魏迪仁归国后工作的部队慰问,魏迪仁全程陪同。“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黄妈妈。黄继光牺牲了,我们都是黄妈妈的儿子,我们替他向妈妈汇报我们打胜仗了!”

1978年魏迪仁转业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后,每年开学的时候,他都会为新生讲授上甘岭战斗英雄故事。“之所以要给学生讲这些,是因为,只有把下一代教育好,烈士的血才不会白流。”魏迪仁说。

唐章洪:让迫击炮“长了眼睛”

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中流传着一首歌谣:“冷枪战、冷炮战,打得敌人团团转,今天消灭他一个兵,明天消灭他一个班。”

歌谣中提到的“冷枪战、冷炮战”,形成于1952年。当时敌我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为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志愿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不久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一种持久性战术,获得重大效果。

今年87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唐章洪是这方面的“高手”——上甘岭战役中,唐章洪靠着手中的一门82毫米迫击炮,歼敌420余人,有效阻滞了敌人的进攻。

1952年10月14日凌晨,唐章洪正在掩体值班,敌人的大炮突然开火,上千发炮弹雨点般袭来,整个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四处硝烟弥漫,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

唐章洪和战友们按战前部署,立即进入战斗,他负责操作火炮,进行瞄准、开炮,4名战友负责搬运弹药,共同向着预定的目标射击。每打十几炮,就要根据经验判断、改变射击位置。

从凌晨战至午后,唐章洪和战友几乎将存储的几百发炮弹全都发射了出去,杀伤了大量敌人。

“这天下午,一枚炸弹在工事右上方爆炸,工事盖被炸飞,我被炸晕,埋在工事里,战友们立即将我挖出来抬进猫耳洞抢救。”约半个小时后,唐章洪从昏迷中苏醒,睁开眼第一句就问:“炮怎么样?”

当唐章洪得知火炮还埋在工事里,他不顾头痛、耳鸣和口鼻流血,爬回工事里同战友们一起将火炮挖出。“当时炮架损坏了,炮身还能用。没过一会儿,步兵一连传来命令,说主峰告急,要我们立即将炮弹发射到主峰阵地前沿。”

接到命令后,唐章洪把炮身抱往洞口,然后叫弹药手传递炮弹,每一颗炮弹上都留下了唐章洪殷红的血迹——就这样,唐章洪采用简便射击的方法打完了剩下的炮弹,掩护战友转入连部主坑道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唐章洪先后参战上百次,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我获得一切的荣誉,都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那些为了保家卫国、奔赴朝鲜的志愿军战友们。”唐章洪说。

贾汝功:用高射机枪击落3架敌机

贾汝功曾以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战士身份,参与到上甘岭战役中。

“其实早在1952年10月13日下午,敌人的飞机就开始轰炸上甘岭了。”时至今日,战场上的许多场景贾汝功都记得清清楚楚。“上甘岭阵地上空被炮弹炸起的烟尘笼罩,看不到阵地;地面一直在晃动,在坑道里等待作战的战士们像坐在鼓面上,两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只能看见对方嘴在动,听不见对方说什么,要是把胸口贴在地面上,五脏六腑都要被震坏;摆放在空弹药箱上的茶缸,像跳舞一样掉到地上。”

当时,贾汝功的任务是击打敌机。在上甘岭战役中,贾汝功先后击落敌军3架飞机。

“1952年10月20日上午,五圣山上空十多架战斗机掩护一架侦察机企图进行低空侦察。我瞄准侦察机射击,逼迫其在3000米之外飞行。可狡猾的敌机飞行员用太阳光作掩护,从东面向我俯冲扫射,我眯着眼睛进行还击。敌机中弹后,飞机上的机关枪弹仍旧在扫射,我等枪弹扫过后,再次进行射击。最终,一架战斗机拖着一股浓烟,栽倒下来。”贾汝功说。

贾汝功回忆,1952年10月23日,他打下一架重型轰炸机;1952年11月5日,又打下一架战斗机。除了击打敌机,贾汝功还曾在炮火密集、弹片横飞的阵地上,冲破敌人封锁,多次将弹药箱送上高地。

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运送弹药谈何容易。“我的首长告诉过我,提高警惕,注意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贾汝功看到过一名运输员背着4箱弹药冲进敌炮封锁线,不幸被四处横飞的弹片击倒。“我每次只抱一箱,见前面炮弹一炸就连滚带爬地进入弹坑,就这样一点点通过千米火海封锁线。”

“上甘岭战役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守住阵地的同时歼灭更多敌人、减少我方伤亡,最终决定采取添油战术,就是一个班的阵地每次只派一个人、最多两个人上去守,上面的人伤亡了马上再上去一两个人。”贾汝功说,“阵地上,我们的战士无论是腿被炸断了,还是身上受伤了,只要手还能动,大家谁都不下阵地。只有这样,才能赶得上战斗的进程。”

当问到,是怎样的意志力支撑着战士们英勇战斗时,贾汝功说:“大家都能够深切感受到,祖国就在身后、亲人就在身边,绝不能让敌人的炮弹落到祖国母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