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学的道教词

问答 0 26

道教文学的道教词,第1张

道教文学的道教
导读:道教词是以道教神仙理想立意、表现道人精神境界的一种文学样式。就起源而论,道教词可以追溯于玄歌、变文。所谓「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为了吸引听众,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例如《老

道教词是以道教神仙理想立意、表现道人精神境界的一种文学样式。

就起源而论,道教词可以追溯于玄歌、变文。所谓「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为了吸引听众,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例如《老子化胡经》卷十所收的《化胡歌》,以「我」代表老子,描绘了老君修道场所的仙家景色,讲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特征。

在《老子化胡经》中还收有《老君十六变词》十八首,此即属于道教变 文之类。所谓「变文」是演述神变故事的一种形式。「道教变文」即演述道教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适应说唱的需要,道教变文往往采用韵文形式,如《老君十六变词》便是纯韵文。作者按照方位的变更来组织情节,其场所转换亦依据「易」的九宫八卦方位。八卦代表八方,轮转两周,便有十六变词。

除了玄歌变文之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道教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为使仪式的进行更加隆重,道人们便将赞歌与歌咏结合起来,于是有了各种唱词的出现。《无上秘要》卷二十录有仙歌若干首。从体例来看,《无上秘要》在摘录这些「仙歌」时都略加说明,指出其来历及何位仙人所唱。其体裁皆为五言,句数不一。表现了早期道教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

与「仙歌」词相媲美的是道曲之词。其主要体式有步虚词、赞咏词。

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指出,这种词,描述歌颂众仙飘渺升天的美妙景象。步虚词的起源,向来有不同的说法。从许多典籍的记载来看,三国时期应当有步虚词行世。步虚词的歌唱节奏大体依照八卦九宫方位,从而造成阴阳回复的韵律。步虚词诵咏过程有一定路线,要求精神专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谐统一。

与步虚词一脉相承,唐宋以来的赞咏词也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在道教斋蘸仪式盛行之际,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广制道曲,遂有各种赞咏词之诞生。今所见《金录斋三洞赞咏仪》与《玉音法事》中便收录了不少赞咏词。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尚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长短句的出现。例如《金录斋三洞赞咏仪》卷上所录《太清乐》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这就形成了长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由于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刻渗透,历史上为文人们所雅好的词牌也多具神仙蕴含。据《钦定词谱》所录,《凤凰台上忆吹箫》、《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从内容上看,宋代许多词作具有鲜明的道教蕴含。不少大作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诸如柳永、黄庭坚、等都有此类题材的词作。这类作品常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通过双关语的应用,而产生奇特联想效果,耐人寻味。

词?还是诗词?诗词的话,最有名的就是白玉蟾祖师的诗词了,给你来个长篇的:

乌飞金,兔走玉,三界一粒粟。山河大地几年尘,阴阳颠倒入玄谷。人生石火电光中,数枚客鹊枝头宿。桑田沧海春复秋,乾坤不放坎离休。九天高处风月冷,神仙肚里无闲愁。世间学仙者,胸襟变清鸦。丹经未读望飞升,指影谈空相诳吓。有时驰骋三寸舌,或在街头佯做哑。正中恐有邪,真里须辨假。若是清虚泠澹人,身外无物赤洒洒。都来聚气与凝神,要炼金丹赚几人。引贼入家开宝藏,不知身外更藏身。身外有身身里觅,冲虚和气一壶春。生擒六贼手,活嚼三尸口。三尸六贼本来无,尽从心里忙中有。玉帝非惟惜诏书,且要神气相保守。此神此气结真精,唤作纯阳周九九。此时方曰圣胎圆,万丈崖头翻筋斗。铅汞若粪土,龙虎如鸡狗。白金黑锡几千般,水银朱砂相鼓诱。白雪黄芽自无形,华池神水无泉溜。不解回头一看子,冲风冒雨四方走。四方走,要寻师,寻得邪师指授时,迷迷相指可怜伊。大道不离方寸地,工夫细密有行持。非存思,非举意,非是身中运精气。一关要锁百关牢,转身一路真容易。无心之心无有形,无中养就婴儿灵。学仙学到婴儿处,月在寒潭静处明。枯木生花却外香,海翁时与白鸥盟。片饷工夫容易做,大丹只是片时成。执著奇言并怪语,万千譬喻今如许。生也由他死由他,只要自家做得主。空中云,也可缚。水中月,也可捉。一气结成物,气足分天地。天地本无心,二气自然是。万物有荣枯,大数有终始。会得先天本自然,便是性命真根蒂。道德五千言,阴符三百字。形神与性命,身心与神气。交媾成大宝,即是金丹理。世人多执著,权将有作归无作。猛烈丈夫能领畧,试把此言闲处嚼。若他往古圣贤人,立教化人俱不错。况能蓦直迳路行,一条直上三清阁。三清阁下一团髓,昼夜瑶光光烁烁。云谷道人仙中人,骨气秀茂真磊落。年来多被红尘缚,六十四年都是错。刮开尘垢肯豁开,长啸一声归去来。神仙伎俩无多子,只是人间一味呆,忽然也解到蓬莱。武夷散人与君说,见君真个神仙骨。我今也不炼形神,或要放颠或放劣。寒时自有丹田火,饥时只喫琼湖雪。前年仙师寄书归,道我有名在金阙。闲名落世收不回,而今心行尤其乘。那堪玉帝见怜我,诏我归时未肯哉。

hhhhhh,慢慢看

1、土地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后土”、“土正”、“社神”、“土伯”等,其庙宇则称为“土地庙”、“伯公庙”、“福德正神庙”等,是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神灵之一。农历“二月二”是土地公公的圣诞日,也称祭社、暖寿、做众、做牙、社日等。

我国南方”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仍沿用祭社(土地神)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奉祀土地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烧纸宝炮竹,分祭肉,聚众宴饮,奏乐欢娱。

2、吕纯阳

吕纯阳,字洞宾,别号纯阳子,又号回道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首,道教仙人之一。

号“玉清内相金阙选仙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兴行妙道天尊”,又称广济正道神人,灵宝真人,一气真君,妙通宏仁普惠帝君,孚佑真人,孚佑帝君,东华帝君,兴隆大道天尊,道法玄明仁极无上天尊,伭元广法天尊等。

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吕祖、吕祖师、吕仙祖、纯阳祖师,吕纯阳在民间信仰占有重要地位,各地建有吕祖祠祭祀。

3、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全名《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作者不详,成书时间宋至明朝。分元、亨、利、贞四集。相传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性命圭旨》为总结性书籍,主张破除三教门户之见,宗罗三教历代精义,一出世就广泛流传,明清时期极盛,被三教人士视为三教修持圣典。

4、王诩

鬼谷子王诩(约公元前400年—约公元前270年),一作王禅,道号玄微子,生卒年不详,华夏族,战国时期显赫人物。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说卫国(河南淇县)人;一说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一说汉水之滨关内云阳(陕西石泉县)人。

著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修炼,深谙道法,神妙莫测。“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苏张(苏秦和张仪)、鬼谷一派,申、韩一派,杨朱一派,庄、列一派,尹文一派。

5、清微派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始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亦有传承。该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至十传乃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

清微派著有道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皆为著作。该派以行雷法为事,主天人合一,以内练为基础,辅以外法。强调诚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发于外。至今海内外仍有传承。

6、万寿八仙宫

万寿八仙宫,简称“八仙宫”,最早名为“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十方丛林。民间传说万寿八仙宫为唐代吕洞宾遇汉钟离,“一枕黄粱”点破千秋迷梦而感悟成道之处。

万寿八仙宫原名八仙庵,始建年代不详。据乾隆《西安府志》和嘉庆《咸宁县志》,宋时有郑生于长乐坊遇八仙显化,遂建庵祭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说吕岩于唐会昌时在此遇钟离权为黄粱一梦所悟遂入道,为“八仙”故事渊源。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来西安避难时曾住八仙庵,赠银整修,并颁赐庙额“敕建万寿八仙宫”,万寿八仙宫因此得名。

——土地神

——吕纯阳

——性命圭旨

——王诩

——清微派

——万寿八仙宫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