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秧歌的介绍

问答 0 19

关于秧歌的介绍,第1张

关于秧歌的介绍
导读: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

祝福你一直冲天起财源滚滚来到歌词如下:

祝福你,万事都如意,生活步步升高,新一年好运天天交,烦恼都勿扰,祝福你,平安又欢喜,福星时时高照,爱常在,喜乐同分享,幸福是主角,窗外白雪。皑皑兆丰年,换上新衣。辞旧迎新岁,提笔落下,美好的祝愿,烟火绽放漫天。

祝福你,意志冲天起,财源滚滚来到,事事顺阖家多欢乐,喜常上眉梢,爆竹声声响,祝福声声到,祝你新年好。

欢声笑语, 围坐灯火边,细数旧事,畅想着明天,新春时光机, 载来团圆,美好一一兑现,祝福你,意志冲天起,财源滚滚来到,事事顺阖家多欢乐,喜常上眉梢,爆竹声声响,祝福声声到,祝你新年好,爆竹声声响,祝福声声到,来年会更好。

新年财源滚滚来祝福词

1、万物有生意,春来发几枝。枝枝都是好运气,枝枝都带发财意,枝枝都祝你顺利。生机勃勃意气风发,愿你心情乐哈哈。

2、送你一颗聚满礼物的吉祥树,顶上最大最亮的那颗星是我的真心,挂的是我的痴心,制造材料的是我的一颗真诚的心,还有新年的开心!

3、祝您在新的一年中,发财无限,加薪买房购小车,娶妻生子成家室,成功和快乐永远伴随着您!

4、恭祝新年吉祥,幸福和财富与你同在。恭祝健康幸运,新年快乐。

5、短信到,祝福到,财神到,祝你生意发大财,事业很顺利,财源滚滚来。

歌名:祝福

演唱:张学友

词:丁晓雯

曲:丁晓雯

不要问,不要说

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一刻,偎着烛光

让我们静静地度过

莫挥手,莫回头

当我唱起这首歌,怕只怕泪水轻轻地滑落

愿心中,永远留着我的笑容

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几许愁,几许忧

人生难免苦与痛,失去过

才能真正懂得去珍惜和拥有

情难舍,人难留

今朝一别各西东

冷和热,点点滴滴在心头

愿心中,永远留着我的笑容

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

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

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

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

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不要问,不要说

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一刻,偎着烛光

让我们静静地度过

莫挥手,莫回头

当我唱起这首歌

愿心中留着笑容

陪你度过每个春夏秋冬

扩展资料

《祝福》是由丁晓雯作词,郭子作曲,张学友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1993年12月11日发行的专辑《祝福》中。

1995年,张学友凭借《祝福》该歌曲获得第六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年度歌曲。

歌谱:

张学友(Jacky Cheung),1961年7月10日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毕业于香港崇文英文书院。

  秧歌

  简介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以热闹非凡。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特点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秧歌给人带来的益处

  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因为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也给林区人民、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舒缓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秧歌的起源: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闹秧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形式简便,生动热闹。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着秧歌队进入其内,观赏各种秧歌表演,此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的含义。

  东北秧歌

  辽宁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补注:秧歌,是从乡人傩到地方戏的中间形态,它一头连接着驱傩者(傩神,其实就是巫),另一头连接着戏曲演员。本章拟具体介绍秧歌的名称来源、形式特征,秧歌与乡人傩、戏曲、傀儡戏的关系等问题。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上古乡人傩——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这种轨迹,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难找到。

  陕西的“神会秧歌”

  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显然,“沿门子”就是沿门逐疫活动, 只不过傩人摘下了鬼脸壳。

  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民间传说,伞和响环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

  秧歌的仪式

  一些偏远山区凡闹秧歌必先祭瘟,然后是跑院禳瘟。秧歌结束时(一般都在日落之后),要举行送瘟仪式,由社家事先制作一只小船,多为高粱秆扎成,并糊上白纸。讲究的地方则用木头做成。船上置灯和一纸人,象征瘟神。或只写个牌位“瘟神老爷之灵位”。由秧歌队护送至河边,人们梵香叩拜之后。伞头唱一首送别秧歌,当即将纸船放入水中漂走。这和古代的驱傩仪式非常相似。

  秧歌与插秧与插秧的关系

  “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它与稻田插秧的关系。但是,在没有水田、不种稻、不插秧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于南方。这说明,北方的秧歌与插秧无关。

  南、北方“秧歌”名同实异。南方“秧歌”乃插秧时演出,以“歌”为主,而北方则为农闲时或新年时的一种游艺性化装表演。

  流行于三北地区的、在元宵节时化妆表演的秧歌,与种稻插秧时所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个艺术品种。它们使用同一名称,只不过是由于语音相近而比附的结果罢了。后文讨论的秧歌,除特别注明者外,一般指的是北方秧歌。

  秧歌的历史:

  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从秧歌发展、演变成的戏曲剧种,在全国剧种中所占的比例之高,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秧歌为百戏之源。

  按《柳边纪略》的记载,秧歌的演出时间是在元宵节夜晚,有一装扮“持伞灯卖膏药者”为前导,后面跟着三四名“童子”装扮的妇女,又有三四名假扮的“参军”,他们手中,都持“尺许长”的“两圆木”。秧歌表演中有少数民族的成份,最迟在元代已经形成。

  民国河北《沧县志》提供的资料信息价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一,它怀疑秧歌“命名之义”乃“南人种稻插秧而歌”,并提示出“秧歌”的另一名称——“阳歌”。其二,它具体描述了与东北秧歌大同而小异的华北秧歌的形式特征,其中各角色的装扮和所持道具最值得注意。例如,“公子”所持的“乐子”,上可联系到宋杂剧中“竹竿子”的形制、作用,下可牵涉到“落子”(评剧)的形成,是解决戏曲史上有关问题的重要资料。至于“长袍短褂,皂靴羽缨”,亦当是少数民族的装束。

  华北秧歌

  关于华北秧歌,李炳卫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 显然,北京的秧歌与辽宁更相近些。所谓“傻公子”,即东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沧县志》中的“公子”;沧县没有的“卖膏药”,东北和北京都有。

  西北地区的秧歌

  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所谓“浪子”与“娼妓”,大概相当于华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们“且歌且舞”,互相调笑,并且演出具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借以引起观众的注目。

  秧歌的特征

  我们姑且这样来概括秧歌的特征:通常在元宵灯节前后演出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具有戏剧因素的化装表演;一般呈舞队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数舞队要挨门演出,保留着从沿门逐疫向沿门卖艺、乞讨发展的痕迹;舞队中角色的名称和人数多少不尽相同,但总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大体相当于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总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调笑的内容,男青年称“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妆、女扮男装的情况;舞队中有领队、殿后之分,领队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伞灯,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扮,有时称他为“卖膏药者”;有时官员(参军)也为少数民族装束。有的舞者手持两根短木棒;演出时锣鼓齐鸣,而以鼓较为重要。

  用这个特征去衡量,长江流域甚至华南地区,也有类似的表演,不过多数不叫秧歌,而称秧歌灯、花鼓灯,或打花鼓、花灯、采茶等。

  湖北的秧歌灯

  湖北房县元宵上演的秧歌灯,云南姚安花灯戏十百为群,民国湖南《嘉禾县图志》:“秧歌,一谓之‘花灯’,饰童男女相对唱跳,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凑,类于衡州马灯矣。其风至十五日止,谓之‘耍元宵’。”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记江苏仪征的“花鼓灯”,是典型的秧歌。广东普宁、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写作莺歌、秧歌、因歌,不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称。

  因此,我们不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来”说,甚至可以说:南方的英歌、花灯、采茶、花鼓等,是从北方传入的,起码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秧歌又名阳歌

  在陕西河北等地,秧歌又叫“阳歌”。有人认为,因秧歌起于凤阳,故又名“阳歌”。又有人认为“阳歌”起源于上古人类的太阳崇拜,是秧歌的本名。都不符合实际。

  当我们把目光移到塞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就知道秧歌又有到姎哥、央哥、扬高、羊高这些名称,再向南看到英歌、莺歌、因歌等诸多同音名称。

  “女子之歌”

  清黄浚《红山碎叶》称:“红山灯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谓女子之歌。按古书姎字乃渠帅之称,似有未协。” 说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说法,非常值得注意。

  民国刘文海《西行见闻记》:“新疆缠民妇女,确实娇艳妩媚,遇者魂销。……有某好事者,曾作央哥词。央哥,即缠民妇女之谓。”又记新疆民谣:“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车央哥子(缠回称妇女之谓)一枝花。”

  清祁韵士辑《西陲要略》卷四记新疆方言:“呼妇人为鸯哥。” 据此,可以肯定地说:姎哥、央哥、羊高、鸯哥均为一声之转,系维语对女性的称谓。而且,这女性,主要当指少女,至少是**。难以想象,中年以上还会被称为“一枝花”。

  所以,秧歌的本义是“少女之歌”。各地的秧歌都有青年男女相互调笑的内容,便是最有力的证据,“饰童男女相对唱跳”是秧歌的本质特征之一。

  无论秧歌,还是花灯、采茶,都把少女作为主要角色;这少女,多是男童装扮的。

  我们曾强调秧歌中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成分,现在可以进一步说:秧歌乃上古乡人傩即沿门逐疫与西域娱乐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新疆游记》的记载

  谢晓钟《新疆游记》记“群召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调情,又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与汉族的秧歌极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少女)扮演。汉族的“秧歌”之名,或即由此而起。

  “姎哥”曾是角色名,东北有“秧歌角色”的说法。此外清雍正、乾隆间有严禁“秧歌脚、堕民婆”游唱的法令,今冀东秧歌在集体舞蹈之后,“由一民歌艺人出场(或秧歌角兼任)演唱秧歌调”。

  又,民国李骏亚《湟中元宵社火》,记录了青海东南部一带元宵社火的演出情况。庞大的化装舞队中,有高跷姐、拉花姐儿、花梆子、老扬高(又写作“老羊哥”)、伪火神、报子、花鼓子、拉药姐儿、花和尚、哑巴、膀姑等角色。这与一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领队的“扬高”(羊哥),当即库车的“羊高”、“姎哥”,亦即汉族的“秧歌脚”或“秧歌角”。后来便以领队之名称呼整个舞队。

  山东鼓子秧歌的五种角色

  山东秧歌中的鼓子秧歌有“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其中“伞”分“丑伞”与“花伞”,“丑伞”又称“头伞”,为男性老人打扮,是整个秧歌队的指挥者。“鼓”为武生打扮,是秧歌队的主要演员,人数多,动作复杂,边舞边击鼓,舞起来气势非凡。“鼓子秧歌”即由此得名。“棒”为男性青年,双手执两头有五彩条的木棒而舞。“花”为女性青年,服装仿戏曲中的花旦。“丑”人数可多可少,装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花花公子”等,即兴表演逗趣。

  胶州秧歌的角色

  胶州秧歌的角色是“鼓、翠花、棒、扇花、小嫚”,每种角色均为一对,共五对十个。所有的角色名,都是就他们所持道具和化妆、表演特色叫起来的。既然“鼓”、“棒”、“花”都是角色名,那么“姎哥”更可以是角色名。

  “姎哥偎郎”

  起于西域的“姎哥偎郎”,在向东部传播时遇上了带有驱傩因子的汉族的元宵社火,于是在东、西部结合处,具体说,是在青海、甘肃、宁夏、陕北及内蒙一带,产生了以“姎哥”为主要角色的化妆表演形式。当这种民间歌舞向东南传播时,由于姎哥、羊哥、扬高等不易理解,于是便借用了南方种稻插秧之歌——秧歌之名。

  秧歌的产生

  秧歌大概产生于宋代,最初可能叫“讶鼓”(迓鼓)。以“姎哥”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与汉族元宵社火结合而成为秧歌的时间是宋代,地点是中西部结合区域甘肃陕西一带。

  秧歌与潮州英歌的区别

  英歌也并非不说唱,只是将击鼓舞蹈(武迓鼓)与“戏装”表演(文迓鼓)分作两个部分而已。前一部分保留了讶鼓的名称 “莺歌”,而将戏剧性的表演称“后棚”。上文所说山东的“鼓子秧歌”,其实与潮州英歌没什么区别。还有山西汾孝地秧歌,也属于同类。

  “宋江阵”

  福建、台湾有一种名为“宋江阵”的娱乐形式,亦即英歌,却索性连“英歌”、“秧歌”之名统统舍弃,换上了在汉族人看来名实相符的新名称。然而,漳州、泉州却把饰童男女巡游称作“迎阁”,仍带有秧歌、讶鼓的印记。因为,秧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童子化妆、男扮女装。

  《武林旧事》的记载

  此处言以傀儡装扮妇人,令我们想起秧歌舞队中的童子化妆、男扮女装。秧歌的这种形式,当与傀儡戏有传承关系。《武林旧事》卷二在“元宵”条后载有“舞队、大小全棚傀儡”,其名目有:麤旦、细旦、夹棒、男女竹马、男女杵歌、河东子、瞎判官、旱划船、抱锣装鬼、村田乐、鼓板、耍和尚、货郎等。这与盛大的秧歌舞队,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来自秧歌的戏剧-----阳戏

  湘西有一种地方小戏称阳戏来自秧歌,阳戏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阳戏又叫“柳子戏”。无论南、北路阳戏,都移植过木偶戏的剧目。

  贵州天柱一带流行的“天柱阳戏”,演出往往以丑角为主,“起步时要抬脚”,“走边转弯转身抬脚,类似矮步和小碎步。旦角、丑角出场都要开四门,锣鼓伴奏。”在湖南,称人戏为“高台戏”,傀儡戏为“矮台戏”。丑角“起步时要抬脚”,正是福建小梨园戏中“傀儡脚”的动作,纯系模仿傀儡而来。

  值得提出的是,贵州、四川等地的傩戏,也称为“阳戏”或“扬戏”。通常对“阳戏”名称的解释是:娱人的“阳戏”与娱神的“阴戏”相对而称,故名。其实,无论阳戏、阴戏,都是傩戏,在演出场所、时间、形式、目的诸方面,都没有什么区别。而且,“阳戏”又可以写作“扬戏”,用阴、阳相对而称是无法解释的。

  傩戏称“阳戏”,与傀儡戏称“阳戏”原因相同。湖南傩戏《大盘洞》第四场,有“樱哥”教“桃花”唱莲花闹的场面。这“樱哥”相当于西域秧歌中的姎哥、羊高。

  云南、四川都有梓潼戏,“一般由新婚、婚后不育、有女无子或童子久病的人家邀请去演出,意在求子还愿,祈神赐福。” 又名“子童戏”、“阳戏”,其实就是傩戏的一种。二者的关系很清楚,可见“阳戏”祈祷生殖的旨意。在元杂剧中,皇帝往往称其后妃为“子童”或“梓童”。《汉武故事》曾讲到卫子夫入宫,岁余不得见,涕泣请出。武帝则因夜梦“梓树”而幸卫子夫,从而得子,并立子夫为皇后。这或许就是帝称后为“梓童”的开始,也可能就是梓潼戏的来历。而又名“阳戏”者,则是从童子—姎哥—秧歌—阳歌而来。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罗甸县羊肠乡,流行着阳戏。“阳戏班里汉族人多一些,但和该戏有关的习俗,却以布依族为主。在布依族村民的某些家庭里,供奉着‘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约二十多公分高),如果某家长期不生育小孩,就要由亲戚朋友帮助,到供有‘送子娘娘’的家里去‘偷’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被偷的主人明明知道这些人来‘偷’童子的,则任其偷走,不闻不问,内心里得到一种愉快的感觉。童子被盗走到无子的家后,主人家即用红绸包好,藏在不易丢失的地方,同时向神灵许了获子的愿望,而当怀孕生育小孩之后,就要请‘阳戏’班来唱戏庆贺”可见“阳戏”中求子内容所占份量及其与傀儡戏的关系。因为,“送子娘娘”与“童子”都是木偶雕像,又都是被当作神来祈祷的。

1 描写扭秧歌的句子

一个扭秧歌的人 沉寂的空气中飘来一缕幽咽的二胡乐声,由远及近,又由近趋远,个中加杂着感伤、凄凉,也充满了撩人心绪的幻梦、回忆与憧憬。

令人惊奇的是,那颓然的老者竟在乐声中够到了“生机”,眉宇颤动,肩胸扭拧,头身摆摇。倾刻间,他居然挺身跃起,手舞红绸,顿足踏地,俨然一个“活”的生灵。

待乐声扬处,他却突然倒地,杳无了声息。 转而,乐声透出了亮色,分明显现了些许“喜气”。

一群乡间的歌舞后生们围拢着,一位年轻的舞者,手中一条红绸潇洒飘逸地舞动在他们的中央。他犹如一架放电的机器,四肢发射着无限动能,“疯魔”样地舞蹈着,仿佛要将一腔热血全部“舞”尽。

后生们呆看着,猛然间,也从心底爆发出一股无法抑制的激情,每个人都舞动起自家的绸条,让身体肆意流动,迸发出心灵的吼声。他们跳着、唱着,流着泪,穿过那老者,去找寻那属于自己的“生命境界”。

此刻,台上台下,舞者与看客,全然地投入,统统“忘乎所以”了。

2 描写"扭秧歌"的句子

1、正月里,又扭秧歌又唱戏,村子里真热闹。

2、元宵节:逛庙会、猜灯谜、观花灯、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锣鼓喧天真热闹。沸腾的快乐,温暖的情怀,美好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祝元宵节快乐。

3、打打太极,心气平和;跑跑长跑,气血通畅;扭扭秧歌,心情舒坦;动动腿脚,身强体健。全民健身日,愿你炼出健康体魄,幸福一生! 4、扭秧歌无需特定的舞伴,只要绕着圈,或是组成类似康茄舞的队形就可以扭起来。

小学生们放学后,也常常一路扭着秧歌回家。 5、威风雄狮昂首啸,锣鼓喧天踩高跷。

花团锦簇扭秧歌,火树银花到晨晓。千家万户歌舞蹈,男女老少全家跳。

开怀畅饮团圆酒,幸福美满皆欢笑。愿你春节乐开怀! 6、过新年,穿新衣,喜笑颜开美滋滋;踩高跷,扭秧歌,热热闹闹笑开怀;放鞭炮,挂红灯,吉星高照福无边;送祝福,不停歇,情意满怀暖你心:祝新春快乐,好运如潮! 7、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

8、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9、祝福短信十五传,你扭秧歌我耍船。

元宵佳节聚团圆,宵夜花灯似星灿。兴高采烈品汤圆,载歌载舞歌声扬。

乐赏礼花绽空灿,喜观花灯猜谜奖。祝你元宵节喜悦! 10、他们在扭秧歌,秧歌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11、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 12、在盐市口,青年男女在扭秧歌,这都是四川大学的学生,南方人本来不会扭秧歌,他们于是连夜赶练。

13、两米高跷扭秧歌扭进京城教弟子。 14、听柳腔大戏、看村民扭秧歌,买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品尝地方传统小吃,金口妈祖民俗文化节还原了400多年前的民俗,让游客们大开眼界。

15、《嘻游记》首映谢娜扭秧歌应采儿大扮鬼脸。 16、夏天,晨炼的人多了,公园里,林遮树掩,伴着音乐,有打太极拳的、扭秧歌的,抖空竹的,跳健美操的……湖里的鱼也来凑热闹,不时的跃出水面,荡起了层层涟漪。

17、又是一年喜佳节,龙年元宵更欢腾。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闹得又一年好日子红红火火;舞龙舞狮扭秧歌,跳得又一载事业飞黄腾达家庭兴旺!元宵节快乐。

3 描写秧歌的句子有哪些

只见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这时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船里那水灵灵的“大姑娘”在忸怩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他们手拿棒槌,身穿青大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爪篱把”,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了旱船跟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

赞美“秧歌”的诗词:

1 《淀江道中口占》清代:苏曼殊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2 《出郊》 明代: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3 《横溪堂春晓》 宋代: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4 《满江红·山居即事》宋代: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5 《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宋代:卢炳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

4 赞美秧歌的诗词

献给唱秧歌人的秧歌词 陕北是个好地方 黄土文化天下扬 秧歌伞头民间唱 群众艺术众人创 你唱我唱不奇怪 群众艺术大家爱 歌词曲调随口来 土生土长土秀才 当好伞头没条件 不排不练不导演 想唱就唱自己编 口头文学是特点 脑子灵活反应快 现场作的现场卖 对唱问答式真才 天赋文采人人爱 唱好秧歌不容易 嗓子宏亮是第一 人要标致有才气 唱腔清晰句流利 编唱语句要通俗 生动形象有风趣 鞭咑丑恶扬正气 男女老少笑嘻嘻 伞头之间互对唱 好像百姓啦家常 气氛活跃欣喜狂 你唱我唱情谊长 唱好秧歌也很难 用词生动要婉转 因人因事找特点 大吉大利都喜欢。

5 唱秧歌词句

他:空间遇到你亲朋 我对朋友心很诚 相识就是一家人 喝酒庆祝喜相逢 我:沧海学校把书念,上网聊天不方便。

下午手机没有电,让你久等真抱歉。他: 空间握手愿相识 高手不必话明说 既然咱们朋友做 我就请你把酒喝 我:沧海并非在哭穷,朋友相邀自然成。

纵然茅台竹叶青,不及小兵赤诚心。他:要说高人不敢当 小兵只是一阵风 逍遥网络在天空 歌唱秧歌寻开心、我:以歌会有乐相逢,同声共语传佳音。

沧海一介穷书生,我是秀才你是兵。他:小兵只是一沙尘: 随波琢流浪中寻: 师傅抬爰吾自之: 互相交流中华魂:我:才疏学浅沧海笨,望洋兴叹苦自闷,小兵编歌有底蕴,谁师谁徒还未定。

他:夏季过后秋叶爽: 蓝天碧海浪陶沙: 空间相识室繁华: 举起壶酒伴天涯::我: 阁下秧歌编得精,才华横溢赛古人。沧海欲夸言又终,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受人尊敬心中语 偶进香阁有吏礼 临县秧歌传千里 彼人小兵祝福你 我:得遇阁下陋室来,沧海蓬荜亦生辉。浊酒一杯把君陪,合抱齐眉将礼回。

3,对英语张老师 我:对于英语我也曾经认真学过,只是奈何收效甚微原地踏步。事到如今愧对自己悔恨无数,感谢老师忠言逆耳幸灾乐祸。

他:老师教育为了激发不是乐祸,时刻牢记知识才是终生财富。秧歌本是雕虫小技一笑而过,知识却是顶天立地南天一柱。

我: 老师教导句句在理感天动地,学业为上慎重对待岂敢儿戏。知识确实非常重要此无非议,民间艺术怎能叫做雕虫小技。

他:自古道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人在世该做甚时就得做甚。见了秧歌忘记一切浑身有劲,英语单词短语句型全然不问。

我:A B C D 似曾相识英文码子,变成单词读起拗口看你把式。连成短语绕弯八切让人耍了,写起句子更是不知有话咋说。

注:以上几段是我与高中英语老师对的,有次考完试,我考的很不好,他在卷子上给我题了一首秧歌说我不学英语,晚上回家后我便回复了他,事后两人关系大增,我对英语也不是那么的讨厌了。 4,l刘建祥 起个大早动了身,弟兄五人赴龙城,巧遇树山与同行,一路顺风不闷人 我:弟兄五人凑一打,添了树山老人家,摊开扑克一死嘞耍,谁输老交谁吼干嗲5秧歌群内 皑皑长路直向深处夜雁孤飞 轻轻诉语长空啼碎低头伤悲 漫漫天路几番离愁漠然去追 处处伤心飘零浮萍何地能归 歌迷(2415374192) 23:34:32 龙王生性很傲慢 虽是名家没风范 不唱秧歌冷眼看 伞头领袖扯蛋 龙(512331434) 23:41:28 夜深人静龙还在 因为冷香再等待 有的歌迷不喜爱 偏偏要看篮球赛龙(512331434) 23:47:46 伞头秧歌有人听 岁月不改歌迷心 冷香对我格外亲 半夜三更传佳音 薛管旺有一颗肚 七字秧歌没闪误 李逵建林常耍酷 都是迈的八字步 情深深雨蒙蒙(773259102) 17:27:25 刘玲利,嘴嘴巧 经典秧歌也不少 跟上龙哥经常跑 深山飞出一只鸟。

又叫《小拜年》吧?你看是不是:

正月里来是新年,大年初一头一天,家家团圆会呀,少的给老的拜年,也不分啊,男和女啊哎……呦……都把那新衣服穿哪。

初二到初八呀,小媳妇住妈家啊,带上我的小女婿啊,果子拿两匣啊,丈母娘啊迎出门啊,哎哟……

拍手笑哈哈呀,姑爷子到咱家啊,咱给他做点啥啊,粉条炖猪肉啊,再把那小鸡杀啊,小鸡炖蘑菇啊,哎呦……

我的姑爷爱吃它,我的姑爷长得俊呀,我女儿赛天仙啊,小两口多么般配啊,恩爱到百年那,等到明月二月二啊,哎呦……我给大家拜个早年。

还有一个闫学晶版的《双回门》

演唱:闫学晶 佟长江

正月也是里儿呀正月初三四儿呀

社里头放年假我们两个去串门儿呀

转回身来叫了一声他呀

你过来我有点事儿

你看那外面有没有风丝儿

咱们两个人 抱着孩子儿

去串门当天去咱们当天回儿呀

看一看我爹我妈你的那个老丈人儿呀

哎哎哎哎哎哎 哎哎哎哎哎哎哎呀哎哎呀

小伙我心中想啊

拿点啥东西儿呀

曹子糕上八件儿

一样我买上一斤儿

转回身来打开箱子柜儿呀

取出来呀新上衣儿

裤子本是那个毛料的儿呀

又没沾灰儿又没挂泥儿

劳模会上我穿一回儿

还是娶我(你)那年你(我)新买的儿呀

这回咱穿上试试还是正合身儿呀

哎哎哎哎哎哎 哎哎哎哎哎哎哎呀哎哎呀

二人收拾好哇出门奔正西儿呀

路过了西下洼来到了杨树林儿

西下洼也不洼变成溜平地儿

杨树林遮住人儿

地里跑开拖拉机儿

想起来呀笑死个人儿

咱们两个在这谈过心儿

一晃都过去了

这孩子抱出门儿呀

哎哎哎哎哎哎 哎哎哎哎哎哎哎呀哎哎呀

说笑就往前走呀

来到丈人儿门儿呀

七大姑八大姨儿

迎出了一大群儿呀

丈母娘接过外孙亲了一个嘴儿呀

看一看我的小外孙儿

虎头虎脑有精神儿

高鼻梁儿双眼皮儿

不象他舅象他姨儿

这孩子又白又胖活象个虎羔子儿呀

哎哎哎哎哎哎 哎哎哎哎哎哎哎呀哎哎呀

二人吃完饭哪太阳偏了西儿

小两口收拾收拾要回家里儿

丈母娘留哇留也留不住哇

我们回去儿要开个会儿

研究社里大问题儿

开开茺地儿买化肥儿

还要买一台拖拉机儿

等社里在放假

我们两个在串门儿呀

哎哎哎哎哎哎 哎哎哎哎哎哎哎呀哎哎哎哎呀

祝福你财源滚滚来歌词如下:

祝你好运来 - 勾锋

词:勾锋

曲:勾锋

编曲:孟杨传媒

祝福你好运连连来

幸福花儿开

祝福你健康又快乐

四季春常在

祝福你财源滚滚来

天天乐开怀

祝福你吉祥又安康

自由又自在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

好运来送来喜和爱

祝福你幸福又甜蜜

火红歌儿唱起来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

好运来赶走悲和哀

祝福你万事都如意

火红日子天天精彩

祝福你好运连连来

幸福花儿开

祝福你健康又快乐

四季春常在

祝福你财源滚滚来

天天乐开怀

祝福你吉祥又安康

自由又自在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

好运来送来喜和爱

祝福你幸福又甜蜜

火红歌儿唱起来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

好运来赶走悲和哀

祝福你万事都如意

火红日子天天精彩

祝福你万事都如意

火红日子天天精彩

火红日子天天精彩

新年财源滚滚来祝福词

1、万物有生意,春来发几枝。枝枝都是好运气,枝枝都带发财意,枝枝都祝你顺利。生意发,生机勃勃意气风发,愿你心情乐哈哈。

2、为了花钱,你爱上了赚钱。因为赚钱苦,你不敢花钱。朋友,知道你的难处,特来祝福朋友,生意兴隆,事业有成,恭喜发财!

3、祝您在新的一年中,发财无限,加薪买房购小车,娶妻生子成家室,成功和快乐永远伴随着您!

4、财神让我转告你,要对人好,尤其要对发这条信息给你的人好,常让此人开心,多多请此人吃饭并送厚礼,财神才会关照你。让你大发特发啊!

5、短信到,祝福到,财神到,祝你生意发大财,事业很顺利,挣钱挣到不想挣。

6、新的一年到了,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生意红红火火,财源滚滚来!

7、吉年好,得鸡宝;出众貌,没得挑;命途好,才气高;合家欢,父母好;祝福到,盼美好,愿您合家多欢乐,平平安安多财宝!

8、新年到了,送你五千万:千万要快乐!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平安!千万要知足!千万不要忘记我!

9、送你一颗聚满礼物的吉祥树,顶上最大最亮的那颗星是我的真心,挂的是我的痴心,制造材料的是我的一颗真诚的心,还有新年的开心!

8、送走了一年的辛劳,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年月,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大展宏图,财源广进!

10、恭祝新年吉祥,幸福和财富与你同在。恭祝健康幸运,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