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清朝皇帝元旦开笔的传统始于康熙。“康熙间,圣祖御书大福字,赐编修查慎行。”不过康熙新年书福字,主要还是作为对大臣们的一种赏赐和勉励。到雍正之后,皇帝的元旦开笔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书写福字、吉字赐予大臣之外,雍正还会写一些新年愿笺。在雍正元年
清朝皇帝元旦开笔的传统始于康熙。“康熙间,圣祖御书大福字,赐编修查慎行。”不过康熙新年书福字,主要还是作为对大臣们的一种赏赐和勉励。到雍正之后,皇帝的元旦开笔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书写福字、吉字赐予大臣之外,雍正还会写一些新年愿笺。
在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就写下了“春韶介祉,开笔大吉”,以及“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两笺,表达了雍正对新年政治和民生等方面的美好祝愿。
雍正是个很爱批奏折的皇帝,地方疆员所上叩谢皇帝赐福的奏折,雍正也会在开笔时一一进行训示,告诫他们“诚以福乃天下之公,非一身一家之私,封疆大吏董率文武,必所辖地方家给人足,乐业安居,始足为一省之福,推而至于天下,莫不皆然。”
乾隆继承皇位之后,将皇帝元旦开笔作为一个制度确立了下来。每逢新年,乾隆便御重华宫,首先书一“福”字贴于乾清宫正殿。另外,还有“宜春迓祥”、“宜入新年”、“一年康泰”等吉祥笺,张贴于内廷各处。接下来,便开始书写新年贺词了。
乾隆写的新年贺词,一般都非常与时俱进,主题都和当时国家面临的主要事件有关。比如西北战事期间,乾隆的元旦开笔词便是“早平金川,奏凯班师,大吉”,又或者是“捷音早报,永靖西海,天下太平,万民安泰”等。
不过奇怪的是,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以后,乾隆的新年开笔词开始固定了下来,一直到他驾崩,都是毫无新意的“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不再在新年贺词中提及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施政方略等,变成了纯粹的贺新年词。
乾隆驾崩后,嘉庆皇帝亲政,也继承了康雍乾以来元旦开笔的传统。但嘉庆也是个爱偷懒的主,就连新春祝福,都照着自己父皇的惯例来抄,除了写“福”、“寿”字以外,每年就是一模一样的“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
嘉庆晚年时指责手下的臣子“因循疲玩”,可他作为皇帝,连一幅新年贺词都要因循守旧,不愿意动脑筋想,又怎么好意思去怪下面的人不懂创新、得过且过呢。
那是电视剧美化的,这种叫法实际上只有大臣上朝时才正式演礼。以下是部分资料:
三跪九叩之礼(英文:Three kneelings and nine kowtows),亦称三跪九叩头或三跪九叩,是中国清朝时期大臣觐见皇帝时,或大臣之间见面时所行的叩头礼。
叩头礼本来仅使用于对神佛和父母,以示尊敬。到了明朝时期演变为大臣对皇帝的一种礼仪,当时行的是“五拜三叩之礼”。
正规的用语不是很多 例如万寿无疆 寿与天齐 寿比江长 福如海深 鸿福齐天
健康长寿等 和现在的祝福老人的语言差不多
但是吃的东西很多类型;
吃的东西是很多的
献完寿礼后,皇帝要宴请群臣。皇家的金龙大宴是格外丰盛的,并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寿宴”共有热菜二十品,冷菜二十品,汤菜四品,小菜四品,鲜果四品,瓜果、蜜饯果二十八品,点心、糕、饼等面食二十九品,共计一百零九品。菜肴以鸡、鸭、鹅、猪、鹿、羊、野鸡、野猪为主,辅以木耳、燕窝、香蕈、蘑菇等。待皇帝入座后,宴会才开始,分别上热菜、汤菜。进膳后,献奶茶。毕,撤宴桌。接着摆酒膳。寿宴长达四个小时,午时摆设,未时举行,申时结束
大臣会说一些吉祥的话,如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天佑我皇等。
皇帝过生日都会大宴群臣,君臣同乐,甚至会有一些赦免罪人的事。比如康熙过生日曾经邀请老年人和他一同过生日。
中国古代皇帝过生日,每个朝代都不同,但礼仪方式是古代各朝各代所通用的。古代皇帝的生日,都被当成是节日。把皇帝生日作为诞节,并且在礼典中制有庆贺仪式的规定始于唐朝。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太宗生于(武功)庆善宫。”唐太宗曾于贞观六年(632年)九月和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来到他的出生地,写下《幸武功庆善宫》和《重幸武功》两首诗,虽然不是为了庆寿,但却在诗中特意提到降诞的事,显示出他对出生地的重视,对父母孕育之恩的感怀。
北宋时,皇帝生日,百官入宫“上寿”,举行盛宴,共庆皇上万福。
清代皇帝的生日主要概括为八个字:“普天同庆,天下大赦”,皇帝过生日主要按照这八个字的原则来操办。清代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义。各地封疆大吏及够品级官员和中央政府官员都需要为皇帝祝寿。万寿节当日,皇帝在御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贺及贡献的礼物,内容以福、寿、吉祥为主题。祝寿礼品既从纹饰上又从造型上突出祈福祝寿的寓意。献完寿礼后,皇帝要宴请群臣。寿宴长达四个小时,午时摆设,未时举行,申时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