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农村参加家葬礼,主家给的孝衣孝布如何处理? 俗话说隔理不同风,但是为死者送殡时近亲晚辈要披麻戴孝,这一点几乎全国各地一样,起码汉族的风俗基本一致。所谓披麻戴孝,就是用白布做成长衫和帽子。近亲的晚辈,一般是长衫和帽子都有,岁数小的晚辈,和关系
农村参加家葬礼,主家给的孝衣孝布如何处理?
俗话说隔理不同风,但是为死者送殡时近亲晚辈要披麻戴孝,这一点几乎全国各地一样,起码汉族的风俗基本一致。所谓披麻戴孝,就是用白布做成长衫和帽子。近亲的晚辈,一般是长衫和帽子都有,岁数小的晚辈,和关系略远点的晚辈,一般只有一个白布帽子,因为只是一块白布一挽绾在头上,两边耷拉着,所以也称拉达角儿。
那么,这些孝衣孝布,参加完葬礼后如何处置呢?有的地方是脱孝后统一收回焚烧,而我们胶东地区则不是,孝衣孝布分给谁,那就是谁的,参加完葬礼后,自然就由谁带回家。一般是在殡葬后在坟地即将孝帽拆开,脱下孝服,直接带走就行了。近亲的晚辈,各人收拾好个人的孝衣,在以后重大祭祀时还要再穿。有的先放在主人家,有的直接带回家。过去是一直到烧完三年脱教,现在一般到烧五七即脱孝。其实现在也有好多人只在送殡时穿一次,以后烧七就不再穿了。脱孝后,这孝衣孝布就由个人处置了。
在过去,人们非常看重这块孝布,所有经常有亲属因为主家没有分给孝衣孝布而存意见闹别扭。这个晏子小时候确实亲见过,有的甚至因为这点小事儿断了亲,不再交往。那时候人们贫穷,买点布必须有布票,自然很看重这孝衫孝布,一个孝衫,完全可以给孩子做件衣服。那时候的孝衫都是棉布,穿起来也舒服,容易着色。经常有染匠串街走巷地摇着货郎鼓儿收布染色,喜欢什么色就染成什么色。晏子记得那货郎鼓的鼓点是这样的:“布隆咚,布隆咚,齐不隆咚布隆咚”,我们一帮小孩子就跟着喊,“谁染布?谁染布?梁匠当当来染布!”而巧手的老娘们,有时候也会买来染料自行染布,晏子就见过母亲在大锅里煮染料染布。那时候,哪管挣个孝帽子戴着,也就明主人家看重,这个孝帽子这点布,拿回家主要用来做衣服的口袋。
所以说,在我们这儿,孝衫孝帽子的白布,都是由戴孝者自己拿回家使用的。不过现在农村没有染布的了,也很少有自己做衣服的了,所以这些孝衫孝帽子的布没人看重了,争相戴孝的现象也没有了,不过太亲近的晚辈不戴不好罢了。现在的孝布都是化纤的,其实派不上用场,人们一般是回家就扔掉了。我记得我的车后备箱里曾经放着好几块大白布,后来老婆都给我扔掉了。现在随着移风易俗,我们这里送殡一般是戴个小白花,近亲的戴个黑色的袖箍就是了。
一地一俗,孝布是与丧事有关的物品,确实不好处理,可带回家利用,也可直接烧掉、丢弃。
农村吃酒席,在刺楸这边叫作「吃酒」或者「吃香碗」,而 丧事酒席则叫作「吃死人酒」。 吃死人酒虽然听起来带有一点晦气,但去吃酒的人却只把它当成普通的酒席。当然,丧事酒席上忌讳多,孝家(即事主)有忌讳,多为丧事葬礼的一些繁文缛节,而宾客也同样有忌讳,一般是让自己「见棺发财,大吉大利」。
和亡故之人沾亲带故,平辈的要在手臂上戴青纱或别朵白花在胸前,而未出五服的小辈们则要穿戴孝衣孝布,近些年则简化为一张戴头上的孝布。
那吃完了酒席,孝布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刺楸就结合我们这边的习俗来简单谈谈吧。
一、在坟地烧掉
发丧出殡后,孝子贤孙、亲朋好友会携带着花圈和灵房随同抬棺材的「金刚」一道前往坟地,在下葬垒好坟茔后,花圈摆放在坟前或者坟头上,之后就要烧灵房。 灵房是纸和竹片糊成的房子 ,是烧给亡故者的。
在烧灵房时,可以把孝布扔进去烧掉,这样也不会对亡故者和孝家不敬。当然,亡故者后人的孝衣孝布除外。
二、留在孝家
在下葬后,送葬队伍中穿戴孝衣孝布的就应取下孝布,要么在坟地烧掉,要么取下来叠好带回去,反正不能戴在头上回到孝家。
回去后,孝家备有酒席,这餐在刺楸这边属于丧事酒席的正席,也可称为「发丧酒」。
吃完这餐后,丧事酒席基本上就结束了,孝家也会挽留众人,但宾客们就开始回家了,在离开孝家时,可把孝布留在孝家,也可以带回家去。当然,有些地方很忌讳,不能带丧事酒席上的东西回去。
三、带回家后当成白布利用
带回自家后,要拆掉孝布上的线头使之变成一张普通的白布,洗干净后留用。在以前缺少物资的农村,刺楸这边很珍惜这样的白布,因为它的用处多着呢。
1、做布鞋。 现在一双手工布鞋值两三百元,而以前大家都穿布鞋时却羡慕别人穿运动鞋。好的布鞋都说有千层底,虽显得夸张,但足见其用心。孝布的白布就是做鞋底的好材料,一张孝布可以粘二三十层鞋底。
2、做布袋。 在农村,布袋作用大,可以用来装粮食、做豆腐滤豆渣、磨猪儿粑和灰水粑、装蛇等。
3、蒸食物。 农村蒸米饭、 美食 粑粑时可以用芭蕉叶,也可以直接把孝布裁剪成合适的大小后使用。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时候,同一场丧礼,因为亲戚朋友们来自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习惯,他们对于孝子孝布的处理,都是不同的。当然了,这个也是要看过世的人,是如何过世的,是喜丧还是别的。
2014年,我爷爷去世,享年94,在农村里这是高寿,属于喜丧。爷爷的娘家那边的亲戚们,都以来参加丧礼为荣。用他们当地的话说就是,这么高龄的丧礼,能来参加,就是来沾点寿运。
父亲给爷爷的亲戚们通报时,不同的亲戚,会根据他们村子里的习惯,来提出一些要求。
爷爷的娘家,那边的风俗是,去参加90岁以上的丧礼时,会要求东家备好孝衣孝布,不锈钢百岁碗等,他们参加完丧礼回去时,会把这些孝衣孝布,百岁碗等带回去的。
孝衣,会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穿,希望家里年长的老者也可以活到90以上。百岁碗,也是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用的,寓意也是用这碗吃到90岁以上。孝布,是用来给小孩做尿布等,如果没有适龄小孩,就会给家里老人做个枕头布啥的。
总之,在爷爷娘家那边的风俗就是,90岁以上的丧礼,是一种喜丧。他们会提前通报东家,丧礼当天来多少人,也会提出东家准备这些寿衣寿布和百岁碗时,尽量质量好点,耐穿耐用的。
爷爷有两个侄女,也就是我姑姑,他们的夫家那边的风俗就是,认为参加丧礼,本身就是一个晦气的东西,不管往生者年龄多大。所以最后来的是姑姑们,而那两个姑父没来。他们对于丧衣和丧布的处理,是按照他们夫家的习俗来做的,就是直接在爷爷下葬入土时,直接把丧衣丧布,草鞋,丧棍等放在坟前了。记得,那两个姑姑,回去时,只带了发的利是和一包鞭炮,像发的糖和其他的东西,他们都没带。
其他的姑姑们,爷爷的女儿女婿们,他们夫家那边的风俗,对于丧礼上的丧衣,丧布等,没有那么忌讳,也没有明确要带走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随东家安排。
而我们本家的风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是,丧礼当天穿着用,直到丧礼结束,在主持法事的法师的安排下,每个穿着寿衣带着寿布的人,都会垮过一个火堆,这叫跨火河。阴阳相隔,跨过火河后,生者和往生者算是正式告别了。
这时候,如果有人想留下寿衣和寿布的,那么可以自行留下,如果不想留下用的话,会等所有人垮过火河后,连同爷爷生前用的东西,一并烧掉,算是烧给他吧。
由于,爷爷娘家亲戚,侄女等比较多,父亲提前规划,买了一部分质量比较好的寿衣和寿布,还有一部分是质量比较差的寿衣寿布。主要是因为要买的比较多,全部买质量好的,会花不少钱。记得,那些质量比较差的寿衣,丧礼当天就坏了不少。
总得来说,不同的习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会有不同的方式的。有的地方会带回家去,当宝贝一样。有的地方却特别忌讳,要不是风俗要穿,可能他们都不会碰一下。有的地方,会在丧礼后,烧往生者东西时,会一并烧掉。
当然了,不同往生者的丧礼,大家对于丧礼上的寿衣处理也是不同的。
1:特别高龄的往生者,大家都觉得这是喜丧,来参加丧礼就是一种沾寿气。所以,有些人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百岁碗等。
2:一些因重病而走的,或者因车祸等。大家就不会觉得那是喜丧了,那怕往生者也是高龄的。在这样的丧礼里,我们那边的人,是不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的。一般都是最后烧给往生者。
大家的风俗习惯,是如何的呢?欢迎留言。
各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有所差异,隔村隔俗,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看法,不过都是大意相同,不分上下。老辈人去世了,只有儿女辈的人才有孝衣孝帽,孙子辈以下的只有孝带系腰围上。送僵尸饭或出殡时,都是按辈份大小往下有序排列的,有讲究的,不可胡来,不能伤风败俗,让人耻笑。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生活困难,衣不遮体习以为常,饥不裹腹不足为奇,粮食和布匹都是凭量、凭票供应,孝布奇缺。谁家若是有个老人办丧事,沾亲带故的都去,不为别的,就图那一块白布,不管是寒冬腊月冻的手脚冰凉,浑身颤抖,还是酷暑烈日,大汗淋漓,都要坚持下来。分给的孝布办完丧事后,都依依不舍的拿回各自的家里,用染料处理拼做裤头,鞋垫等。现在只有近亲属穿戴孝衣孝帽,其他人一概不用给了,也没有人要了啊。
社会 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吐故纳新,去旧出新,白事简办,红事新办。规矩是人立的,讲究是给活人看的,活时不孝,死了乱叫,逝者入土为安,活者无愧为安,留着孝衣孝布又有何用,扔了如何,拿家又能怎样,只要心无愧疚去留都无所谓了!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故处理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在我们这里,参加完丧事对孝布的处理分亲疏关系,如果是至亲,那这些孝衣孝布一定要带回家保存好,以备后用。大家都知道丧事后的祭祀每七天为一七,每一个七至亲都要到坟墓去祭祀,这时就需要穿孝衣戴孝帽子,一直到满七(十七)才结束。
一般亲朋好友丧事结束就可以随便处理了,如果跟着一起去下葬,把这些东西扔墓坑里就行了。当然了,拿回家做其它用处更好了!
提主的这个问题提的不错,在中国家庭里死人披麻戴孝是对死者的尊敬,增添悲哀的气氛,也意指孝子贤孙象白鹤一样恭送死者魂魄驾鹤西去。因此人死后,第一件事是赶紧的把白色的孝衣和孝帽给孝子贤孙们戴上。一直到开丧悼念的那一天,众亲朋好友都到了,每个人都领一顶白布孝帽,给死者行磕头大礼。
孝布其实是个好东西,现在人看不在眼里了,以前孝布是人人必争的布片,甚至还因为大小而闹的不愉快,因此撕孝布的人要公正而又有威望,多数都是和死者有直系的亲属,一直到现在手撕孝布的人是家庭中的公亲。而且他对死者家庭中的近亲和远亲心中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撕孝布的长短都有一定的讲究,辈份的大小和孝布的搭色也有不同,通长孝子是白孝服扎麻,孝孙是白孝服扎红,曾孙是孝服扎绿。由此看这也是一种文化。
人们过去争议孝布的大小是有原因的,人死入土后,孝布就是家庭中做鞋或缝缝补补的好布料了,是一块难得的布料,人穷时一小块布也是好的。
如今富有了,孝布也不是宝贝了,一般在死人入葬后,很多人都不要了,但是不能烧的,烧是一种不尊重,也对自已不利,会惹丧主不高兴的,放进垃圾桶倒是可以的,家里有用得上的那就更好了。
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都是在送葬,死者下葬后,直接在坟前烧掉,不能直接带回家! 第一,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农村的丧事一般办三天,这三天,孝衣孝布,你自己收好,因为祭奠的时候,都要用的,这三天之中,你都可以直接带回家! 第二,农村丧事的第三天早上,是下葬的时候,这时候,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穿着孝衣,孝布去送葬,下葬完逝者以后,所有人的孝衣孝布这时候要全部在坟前烧了,这叫做还孝! 第三,城市的人去世后,第二天早上就送去火葬场火化,火化完后,有墓地的,当天就下葬了,参加葬礼的所有人,都要把孝衣孝布全部都在坟前烧了,也是还孝! 所以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孝衣孝布都在下葬的时候全部烧掉,不能直接带回家!
大家哪里是怎么处理参加丧事后的孝衣孝布呢?可以直接带回家吗?请大家评论区留言!
老家的四妈妈八月二十一日去世,八月二十二日发殡,所有的家族后辈赶回家,为老人家披麻戴孝。
“四妈妈”是招远南乡靠近莱西一带,特有的称呼,指的是比父亲年龄大的亲兄弟家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大妈妈”或“二妈妈”,而比父亲年龄小的亲兄弟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三娘”或“二娘”。
如果是叔伯弟兄或其它分支较远的,以及东邻西舍的街坊辈,一律称呼为“大大”(有的地方称为“大母”)或者“婶”,也就是说根据称呼能够分出远近亲疏关系。
四妈妈是公公的亲嫂子,也就是我的大婆婆因病去世,在外的家族后人都赶了回来。儿女穿的孝衫都是裁成和衣服相同的款式,而侄子辈和其它亲戚给的是一丈白布。
“丈”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1丈=10尺=100寸,换算成现在通用的米制单位,1寸=0033米,1尺=0333米,1丈=333米。一丈白布来回折叠成四层,披在肩上系起来还绰绰有余,再加上一顶孝帽。
为什么孝子贤孙的孝衫加工成衣服款式,而其它的只给一丈白布呢,这里面是有门道的。
在招远南乡的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是直接带回家的,在烧五七的时候是要继续穿戴的,而五七过后就可以自行处理了。
过去农村的棉被长度是2米乘15米,一丈白布长约333米,宽约1米,拿回家从中间均匀剪开成为约17米的两块布,并排接起来成为约2米乘1、7米的长方形,用来做棉被的里子,所以给亲戚的都是整块白布,是出于勤俭节约的本意,让人家拿回家也可以用得上。
过去的农村有染匠,这样的白布浆洗上色,家中的大人孩子用来做衣服。孝衫撕成四方条布用来做包袱,谐义“包福”,在农村认为是吉利的事情。边边角角的边角料,可裁成鞋垫,沿上沿子绣上花,纳成合脚的鞋垫。也可洗净后作为笼屉布使用非常方便,也可作为农村盖馒头用的盖布。
孝帽当时只是简单的缝几针,拆开也可以用得上,过去的衣服和裤子都是请裁缝加工,小块白布做衣服、裤子的内里袋或者裤腰衬子均可。
以上是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买布凭票供应,而且是正经东西,材料是纯棉布的,农村人是喜欢带回家派上用场的。而现在的年代, 社会 提供丰富的各种物质资源供人们挑选使用,而且现在的孝布孝衫大多是化纤料子,所以能用上的很少,收拾来收拾去,即使当时不舍得,后面也大多丢弃了。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家乡这方面的习俗。
说实在的,在早些年,虽然丧户人家给的是一匹不大的白布,人们还是很在意的。这个在意,一是表明自己能披孝布,说明和亡者关系是很亲的;另一点就是布料本身在那个凭布票穿衣服的年代,还是显得很有价值的。可以做鞋料,也可以染色以后做衣服穿。所以如果丧家忽视这点,把本该披麻戴孝的甥男侄女弄掉了,就会产生纠纷,发生矛盾。
这些披过的孝衣孝布暂时是不带回家的。举行丧仪时披在身上,腰间用稻草拧成的要子扎起来。每一次跪拜完了,起身把头上的白布抹下来。丧礼全部结束之后,就拿回主人家里,在供奉死者灵位处挂起来。一般要等到过五七那天,孝子们再来披着到亡人墓地叩头烧纸,最后才全部解下来,拿到烧着的火纸堆上让烟雾缭绕一下,口里念道,烟子一鳅(音),万事无忧。这样孝布就可以折叠好带回家去了。
至于现在,这个习俗还是没变,谁该戴孝布这件事情,丧户人家也是很重视的,弄不好就得罪了人。
风俗习惯不同处理的方式
是封建迷信,一般是手上绑上红绳。意思是亲人关系好怕把自己带走的意思。
人去世亲人系红绳一般是死者寿终正寝或德高望重的喜丧,亲人会系红绳。喜丧指的是家里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寿双全者,家族兴旺;年纪在八九十岁,这样的死者葬礼可谓喜丧。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喜丧时亲人需要佩戴红绳。
追悼会或葬礼其他注意事项:
1、参加葬礼或吊唁活动时,男女均应穿黑、蓝等深色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女士不应涂抹口红,不戴鲜艳的围巾,尽量避免佩戴饰物,如需要可考虑白珍珠或素色饰品,避免佩戴黄金;
2、关怀及安慰对于亡者的亲属很必要,一些过当的举动例如嚎啕大哭应避免,在措辞上也应注意,作为慰问语一般可以说,“这次事情真令我悲痛,请节哀顺便。”“这次事情太突然了,衷心表示哀悼,请保重身体。”丧事时忌讳使用“死”、“惨”等使人联想到不幸的词汇;
3、葬礼会场是肃穆的,吊唁者言辞应收敛,高谈阔论、嬉笑打闹都是对亡者及家属的不敬,说话压低声音,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出您的诚意和风度。
“享年“之意
“享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是这样被解释的:”名词、敬辞,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比如’享年七十四岁‘。“
听到“享年”这个词汇时,我想大家会有一种对故去的人表示尊敬的感觉,毕竟“享”这个字一出现,脑海里会浮现出瘫在软软的沙发上或者倒在有靠背的椅子上玩耍的享乐场面,所以用它进行组词,为享年,就是说享受了多少的年岁,这些年岁虽然不一定全都是美好的,但是“享受”这种褒义词都出来了,想来也是因为老人高龄却不是因凶兆而亡,是喜丧。
《郭有道林宗碑》一书有言:“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大概意思是想要活得很长久但是上天并不接纳我这一想法,于是只在世上走了43年。这里书中那个人只活了43岁,依旧称作享年,听起来似乎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有矛盾的地方。那是有什么地方错误了吗?并没有。
享年一共有两种用法,享年除了描述年长的人去世,还有一种就是在公开场合中谈起称去世的人时,称为“享年”。
终年之意
说完享年,又有一个和它很相似的词汇——终年。“终年”这一词汇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一年到头,这一个意思和死亡沾不上边,在这里我们就不过多谈论了。
还有一种,指的是人去世时的年纪,比如:“终年八十岁。”就是很客观的说一个人去世的年龄,不带什么感情但也还算尊敬。
在《水浒传》中还有一段军师宋江劝雷横上山时,他推辞的话:“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这里的终年后面没有加上岁数,虽然说的死亡,但是代表的却是尽其天年的意思。
总的来说,终年就是这三种用法,一年到头、人去世的年龄和尽其天年。没有尊敬的意味,也没有什么褒贬意思,更没有什么注意事项了。
由此可见“享年”和“终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敬词,一个是常规用词。
关于谈论死亡的建议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会教华夏儿女们含蓄知礼节,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死亡这种不吉利又带有鬼神怪力的事情,若是不小心触及到了这种事情,是自己敬重的长辈或者那些品德稳重的老者时,说一句他去世时享年多少多少岁,很容易感受到自己对他敬仰。
如果是不小心谈论到了那些德不配位,不能用尊敬来形容的亡者时,谈到去世年纪,只要去世时不是太小,也会客气的称上一句“终年XX岁”。
当然世界上也不全是这种知礼节有分寸的人,也有很多无德之人又或者是公然讨论他人死亡的长舌妇,在公开的场合大声喧哗:“看看邻居家又死了谁谁谁,一定是祖上没有积德,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情,造孽呀。“
在出现这种情况时,相信很多人内心会对说话者产生鄙夷,这种有关生死的八卦之事,一家人关上院门偷偷地说,其实也没什么要紧的,但是在公开场合,就是说话人的不对了。
随着现代人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大家的文化素质也越来越高,这些事情其实发生的也少了。如果大家遇到有关死亡的话题,希望大家尽量避而不谈,如果不得不说,也用“享年“这种词汇吧,再不济”终年“这种客观的词汇也是能被接受的。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说法太过矫情,还什么“享年“、”终年“呢,直接说多少多死了不久行了?当你在公众场合说出这些话时,可能你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对于亡者的家人,也不知内心是什么酸涩的感觉。
参考资料:
斯坦福大学官网: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因新冠肺炎去世,终年88岁——环球网
日本绿叶演员志贺广太郎病逝,享年71岁——澎湃新闻
百科词条“终年”、“享年”
终年和享年有什么区别?——夜璇宸
小说《红楼梦》里的秦可卿死的时候时候是20岁。
秦可卿死后显灵两次,一次在大观园责问凤姐辜负了当年的嘱托,一次教鸳鸯自缢,引入太虚幻境。后来又出现在贾宝玉真如福地(太虚幻境的幻象)梦中。全书结尾处,贾政、贾蓉扶贾母、秦可卿、凤姐、鸳鸯、林黛玉灵柩回南安葬。
扩展资料
秦可卿一下凡就是个弃婴,被养生堂收养。营缮郎秦业因当年无生育,便向养生堂抱养了她,给她起了个小名唤可儿。同时抱养的还有一个男婴,但是没能养活。秦业五旬之上生了秦钟,就是秦可卿无血缘的弟弟。秦业为官清廉,宦囊羞涩,家境清寒。十分重视对秦可卿姊弟俩的教育。
秦可卿长成个大美人,嫁给贾珍之子贾蓉为妻 ,脂砚斋评她“贫女得居富室” 。原著特别交代她的小名贾府从无人知道,意味着她出身养生堂的秘密被秦业隐瞒得好好的,贾府始终相信她是秦业的亲生女儿。
——秦可卿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葬礼都是一个庄严肃穆的社交场合,所以礼仪要求更细致和严格。 一、 参加葬礼的服装要求 各个国家在丧礼的具体形式上,根据死者生前的宗教信仰不同而有不同的规矩。但是无论怎样,如果应邀参加丧礼,女性应穿深色正式服装,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不可穿红戴绿,不用花手帕,切忌浓妆艳抹,戴装饰品。 二、 葬礼致意的礼数 接到“讣告”的亲友熟人,可以写唁函、发唁电给死者的家属,以示哀悼。 给葬礼送花,可在葬礼举行前,通过葬礼承办人或花店办理。如“讣告”上写明“敬辞鲜花”(noflower),则应当遵从,不必送花。送花时,应附上写有悼唁字句或“献给xxx”字样的飘带,并附有赠花者的姓名,要注意外国习惯不用纸花。也有的人写挽联、诗或文章以纪念死者。很亲近的亲友可以登门吊唁,并帮助家属治丧。但如死者的亲人不愿接见亲友,则应当不登门致哀。 非宗教性的葬礼,常常就在公墓的礼堂或墓地举行。葬礼应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人们深思默祷,向死者沉痛致哀。在西方参加葬礼一般不嚎啕大哭,不要过分流露悲伤,因为那会增加死者亲属的悲痛。当然也不应强作笑容或谈笑。同死者家属握手时,可以不说话,也可以低声说几句表示悼唁和慰问的话,如“接受我深切的哀悼”、“请节哀”、“多保重”等。在葬礼进行时,不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哀伤的死者亲属。吊唁者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
参加葬礼应注意的礼仪 \x0d\\x0d\受邀参加“红白喜事”时把握礼仪分寸都很重要,但两者不同的是,参加婚礼时,一般的小疏忽大多都会被喜庆的气氛冲淡,而葬礼本身的凝重感和沉痛氛围,要求人们言行格外谨慎,如果细节上稍有不注意就可能给亡者家属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千万不敢有所懈怠。 \x0d\\x0d\那么出席葬礼究竟怎样做才最得体?一句话:慎言慎行。以下这几点规矩您可要谨记:参加葬礼或吊唁活动时,男女均应穿黑、蓝等深色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女士不应涂抹口红,不戴鲜艳的围巾,尽量避免佩戴饰物,如需要可考虑白珍珠或素色饰品,避免佩戴黄金;关怀及安慰对于亡者的亲属很必要,一些过当的举动例如嚎啕大哭应避免,在措辞上也应注意,作为慰问语一般可以说,“这次事情真令我悲痛,请节哀顺便。”“这次事情太突然了,衷心表示哀悼,请保重身体。”丧事时忌讳使用“死”、“惨”等使人联想到不幸的词汇;葬礼会场是肃穆的,吊唁者言辞应收敛,高谈阔论、嬉笑打闹都是对亡者及家属的不敬,说话压低声音,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出您的诚意和风度。
白事,也称丧事,是对亡者最后的悼念和告别。在中国文化中,尤其重视白事礼仪,其中送花是传统的悔过之情和敬意。而对于白事,鲜花花篮不只是美观一件物品,更是蕴含着一份深深的哀思和祝福。
(一)什么是白事送花?
送花是一种悔过之情和敬意。在渐行渐远的传统中国文化中,送花和祭奠是相伴的词汇。今天我们虽然已经进入到现代先进文明社会了,但礼失于未成年这句谚语依然应该被珍视。人们在面对亲友的去世时,依然能从逝者身上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加理解尊重和感恩亲人朋友的价值。因此,白事送花已经成为一个信浓烈和悲哀的传统。
(二)白事花篮种类多样
在现代社会中,送花的方式形式也随之改变。现在的花店中白事花篮种类丰富,包括爱玛和红花、菊花花篮、白色康乃馨花篮、白玫瑰花篮等各种类型。其中红色和白色是丧礼中常见的配色。白色通常寓意着青春逝去,安息;悼念而红色通常寓意着对去世者的思念和哀思。虽然鲜花花篮只是在哀思中一些物质的代表,但是它却表达了人们的真情和感恩之心。
(三)白事花篮的用途
鲜花是塑造美的优秀作品,用来表示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白事花篮所具有的含义不局限于美的形式,它更多的是携带着亲友对逝者深深的思念和敬意。因此,当我们把花篮放到丧事现场时,我们必须要谨慎,以表达我们诚挚的悲痛和缅怀之情。另外,人们也可以在派对逝者的宁静合葬地时,把鲜花花篮献上,来表达我们对亡者深深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总之,白事鲜花花篮已经成为了一个表达亲情,表达敬意,表达思念的代表。在今天这个既重颜面又珍视情感的社会中,送花和祭奠的方式已成为一种习惯。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送花依然保留着特殊的意义。
1 死亡的古文翻译
(一)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二)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三)按特殊原因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谓之“阵亡”,现为“牺牲”。
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四)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
(五)其他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
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六)北京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
“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2 亡 在文言中的解释及例句亡,读音一:wáng,作动词,有四义:
①逃亡,逃跑。例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译文:现在逃亡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②失去,丢失。例如: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译文: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一个箭头,而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
③灭亡。例如: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译文: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后来才灭亡的,这就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啊。
④死亡。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刘表刚刚死去,两个儿子不和。
亡,读音二:wú,动词,通“无”,意思是“没有”。例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译文:生产有时间的限制,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匮乏。
3 “卒”“以”"亡"“为”的常见文言文解释,有例句,或者成语卒:①步兵;士兵。
《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
《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③差役;隶卒。
《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④死。
《董宣执法》:“年七十四,卒于官。”《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⑤完成;完结。《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⑥终于;最终。
《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辨兵,卒,士。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
“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cǜ通“猝”。
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卒惶不知所为。”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以:①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⒄通“已”。
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⒅只是。
《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
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
亡:wáng①逃跑。《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②丢失;失掉。
《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③灭亡。《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过秦论》:“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死亡。
《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⑤通“忘”。
忘记。《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矣。”
wú①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亡阻我也。”
亡命逃亡(在外)。又指逃亡在外的人。
不要命的人,同“亡命之徒”。为:①做;干。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发明;制造;制作。
《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③作为;当作。
《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④成为;变成。
《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⑤是。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⑥治;治理。
《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⑧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⑩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⑾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⑿担任。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⒀对付。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⒁表示被动。
《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⒂如果;假如。
《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⒃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
《苏武》。
4 今也则亡文言文翻译译为:现在没有了。亡在此是通假字,通“无”
此句出自《论语》(当然了,其它的古文中也可见到,最好说明出处,然后结合全文分析)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5 人有亡铁者 文言文翻译及解释《人有亡铁者》的翻译: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扩展资料:
《人有亡铁者》出自于秦国吕不韦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这则寓言是讽刺那些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凭“想当然”作出判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创作背景:
战国晚期的吕不韦由商入政,扶立国君,进入政治高层。他志向宏大,想要著书。可是他是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所以想要借助自己家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吕不韦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
文章写完后他挑选几位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