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井冈山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礼仪有进桌、圆屋、上梁、过火等习俗。 进桌:建房破土动工时,做进桌酒,事先择定日期进桌,告诉亲朋好友来吃进桌酒。建造房子期间,各方亲戚朋友则要来助工、送菜。 上梁:梁是指屋脊之栋梁,一般事先做好一根梁木,油漆好。上梁的
井冈山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礼仪有进桌、圆屋、上梁、过火等习俗。
进桌:建房破土动工时,做进桌酒,事先择定日期进桌,告诉亲朋好友来吃进桌酒。建造房子期间,各方亲戚朋友则要来助工、送菜。
上梁:梁是指屋脊之栋梁,一般事先做好一根梁木,油漆好。上梁的那天,迎来梁木时,有的绕道游梁,沿途鸣喜炮,吹吹打打、锣鼓喧天。梁木迎进新屋中堂。全家人拜梁,木工、泥工师傅赞梁,梁木迎上屋脊安放好时,放鞭炮,满屋撒芒头(硬米米果)、水果、铜钱等,观看热闹的男女老少你抢我夺,非常热闹。上梁仪式结束后,晚餐大摆酒席,举行宴会。
圆屋:一般新屋建成盖瓦的一天做圆屋酒,即邀请已助工、送菜的亲戚朋友吃两餐。此时不送礼,主人以此感谢各方亲戚朋友的支持。
过火:进新屋居住叫过火,有的人不请客,只是较亲的一些人帮忙搬点东西。有的人家请客,办酒席一天,客人送礼物,晚上大放鞭炮,谓之烘屋,吃烘屋酒。
仙下乡人常常聚在一起饮酒,平时宾客偶至,必呼酒留饮。酒是待客的必需品,每逢庆贺喜事或欢庆丰收,则大饮大喝,百日之劳,一日之泽,家家扶得醉人归。摆酒宴已遍及各种喜庆活动中。酒宴的名称一般以酒宴的内容而定,如婚嫁喜事叫“暖轿酒”、“结婚酒”;小孩出生三日要做“三朝酒”;满月做“满月酒”;老人过生日要做“暖寿酒”;春节时要请“春酒”,耕作中有“栽禾酒”、“圆禾酒”;工匠学徒有“进师酒”、“出师酒”;建房盖屋,动工之日请“落石脚酒”、“上梁之时请“上梁酒”,竣工之时要做“圆屋酒”;迁居、暖灶要请“过火酒”、“暖灶酒”。这种“做酒”活动自然不仅仅是饮酒而已,实际上多是菜肴丰盛的筵席,然而却被禾丰镇人冠以“酒”的名称,可见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仙下乡人传统的酒主要是米酒和谷烧两种,其它酒都是这两种酒派生出来的,如蜜酒、冬酒、伏酒及各种药酒。米酒俗称糯米酒(或水酒),是家庭自制的酒,原料是糯米。谷烧俗称烧酒,原料是舢稻或粳稻。90年代以来,啤酒也逐渐盛行。如今的仙下乡人,仍非常热情好客,酒仍是人们交际、礼尚往来,宴请宾客的重要饮品。喝擂茶,也是仙下乡人一项传统。擂茶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饮料。作法是将生米、茶叶、生姜用水浸泡后,放在陶制的擂钵里,用山植木 (或油茶木)制成的木棒 (俗称擂糙)反复碾磨成糊状,再拌入韭菜、菜豆,加适量的细盐,兑上温水,在锅里煮成稀粥,食用时,茶面上再撒上各种佐料,品种随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就饮时,宾主在茶桌边团团围坐,桌面上放上各种茶点,如炒花生、炒烫皮、炸米果、蜜饯等。主人依次献茶。这种擂茶,茶味真、香意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所以客家人视之为饮料中的佳品,不仅用来敬祖、待客、欢度喜庆,而且也是家人常喝常饮,丰富生活的家风美俗。
民间庆寿礼仪:庆寿名目繁多,有三朝酒、满月酒、过周酒和每满十岁的“做生日”(县北逢十做寿,县南逢十一做寿)。庆寿是先贺后请,不贺不请,寿礼有寿饼、寿烛、布料、三牲等。寿筵两餐,头天的“暖寿酒”,正日的“拜寿酒”,富户和权贵者还要举行拜寿礼仪。
民间建房和迁居习俗:建房要请堪舆择“三定”:一是定地基,俗说要选择“风水宝地”;二是定方位,俗说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俗说“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仍要供奉数年。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糍”。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民间迁居称“过火”。迁居时间须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过火担子。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着的火屎,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着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项用具须贴上红纸。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左邻右舍放鞭炮贺行,叫“送火”。走至新居门口,同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有些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迎新邻。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安放祖宗牌位。迁居时,女儿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进新屋。路途上切忌碰上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婚假习俗:媒人初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开出姑娘的生辰八字给男方,俗说“开小八字”;谈定三茶六礼,由男方选择吉日纳采传庚,俗说“开大八字”,今谓“订婚”;婚期前一天,新郎要理发洗澡,男方要杀猪升号,发轿至女方,贫富人家有棉轿、花轿之别。于归之时,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新娘要剃脸、洗澡、“辞神”。辞神后由侍爷抱进轿里。出门后,一路上不敢回头。到夫家拜堂时由契母牵出桥,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暨长辈亲眷,然后夫妻对拜,饮交杯酒。拜完堂由契爹抱进洞房(也有用新席传递走进新房),晚上亲朋闹房,次晨由家婆带入厨房,名叫“睄灶”。迎娶时,男方要给女方多种财礼,如辞神礼、插花礼、剃脸礼、开剪礼、开勺礼、开门礼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宾客给男方送礼,内亲要加送鸡酒,给女方送礼,多为衣料,长辈要另送“压袋礼”。
丧葬习俗:入殓和安葬要择“吉日”,请道士做“功课”,俗说“招魂”、“做香火”。入殓前要“买水”洗尸。安葬前夕,要举行祭奠仪式,有家祭、路祭。一般由子孙、家庭叔孙、内亲等按辈大小依次烧香磕头。权贵者还要举行路祭点旌,入殓完毕和安葬之前,儿孙辈跪在棺材周围吃一餐饭,俗说“食材(财)饭”。安葬出殡时,儿孙要披麻戴孝,穿草鞋,持孝棍,一路丢纸钱,俗说“丢引路钱”,权贵者抬棺游街,以示派场。抬棺出殡,有四人扛和八人扛之分。安葬后,要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不等,俗说“做归山灯”。办丧事时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后请饭。礼物送烛帛、祭轴、祭礼等。
民间禁忌:孕妇忌摸东西,妇女的短裤忌当众凉晒。凡事讲究“吉利”,凡逢喜庆、年节、每月初一、十五要说吉利话,“无”要说成“冇”。小布、大沽等地“帽子”要说成“有子”,因为“帽”与“冇”谐音。农历每月初五日俗称“月忌日”,诸事不宜。五月十三日俗说朝王杀子日,诸事不宜。正、九(农历正月、九月)忌离居。逢七忌出外,逢八忌回家。数词“四”改说“红”,因为“四”与“死”谐音。年初三,俗称“三重日”,忌出门、煮饭。年初五“月忌日”,又说是米谷神生日,忌煮饭、出门、开张。分龙日忌晒衣服、挑尿桶。年初一和花朝日忌用针,白露时刻忌洗脸,俗说洗了脸,脸上会生白斑点。生了小孩忌屋内打钉,和房前屋后动土。泥水匠、“五子”(戏子、渡子、剃头子、仵作子、吹打子)和戴孝服的人,逢年过节忌进他人屋内。如果小孩被人惊吓,则要那人剪些指甲拌裤带煎水给受惊者喝。如果小孩被家畜家禽惊吓,则要在那个畜禽身上拔点毛塞在小孩身上。一般人突然受惊,则要“呸呸”地吐口水。门前屋后和坟墓最忌随便动土。“后龙山上”忌乱砍树木。一年中只有冬至日、小年日、大年日百无禁忌,诸事皆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