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周天佑:到处寻父寻不见,心中好似钢刀剜.听说五台神灵验,且到山上来求签.(白)猛虎下山,待我速速躲避.贾莲香:爹娘啊!周天佑:小姑娘,小姑娘!姑娘醒得.莫要怕,老虎被我打跑了。贾莲香:多谢相公救命只恩!周天佑:好说,这一姑娘,你是哪里人氏?
周天佑:到处寻父寻不见,心中好似钢刀剜.听说五台神灵验,且到山上来求签.
(白)猛虎下山,待我速速躲避.
贾莲香:爹娘啊!
周天佑:小姑娘,小姑娘!姑娘醒得.莫要怕,老虎被我打跑了。
贾莲香:多谢相公救命只恩!
周天佑:好说,这一姑娘,你是哪里人氏?因何到此?
贾莲香:相公请听啊!
家住在五台县城南五里,
周天佑:她也是五台县人.
贾莲香:田舍俱在周家堤
周天佑:噢!你也是周家堤人氏?
贾莲香:随父进城到此地,从早直到日偏西.谁料猛虎出崖底,爹娘和奴两失迷.穿林越涧自逃避。不辨南北与东西。生死关头幸遇你,虎口里得生甚感激.
周天佑:说来说去,你原是我的乡党,我也是五太县周家堤人氏.
贾莲香:你即与我同村,我怎么不认得
周天佑:小姑娘不知,我是随着父亲刚从陕西回家,未曾立足,家中便生事端,因而不曾相识.
贾莲香:你莫非就是我家隔壁周老伯之子?
周天佑:认得不错.只是我父亲现在尚无下落,我还要上山求签寻找我父.小姑娘在此等候你家父母,我便去也!
贾莲香:相公
叫相公留步且慢去,你若去了我何依?
周天佑:这是小姑娘,你将我拉住是怎的/.
贾莲香:你看这空山无人,我不拉你,可再拉何人呀?
周天佑:唉!只管对你讲说,我父尚无下落,我还要上山寻找,说是你快快撒手!
贾莲香:我二老也不知下落.
周天佑:你二老不知下落,就该自己去找,你将我拉住却是怎的?
贾莲香:你帮我把我二老寻着,我放你走就是了。
周天佑:你看为难不为难,我如今连我老人也寻不见,谁还顾得找寻你老人哩!天色不早,我还等着走哩.
贾莲香:相公你着一去,老虎再来了,我倒是该死吗该活呢?
周天佑:老虎已经被我打死了,你再莫要胆怕.
贾莲香:老虎走了,一会儿再来个狼,那我越发地不得活了.
周天佑:哎哎哎!你不见老子你见娘,前怕老虎后怕狼,难道说叫我在此给你等着打狼不成?哎呀,你丢开.
贾莲香:好我的哥哥呢写些,咱们都是乡党么,难道你连这点忙都不帮吗?你若一去,我便不得活了.
周天佑:今天真晦气,遇见这个冤孽.
贾莲香:未开言来珠泪落,叫声相公小哥哥。
周天佑:你不要把我叫哥哥,我把你叫姐姐得行?
贾莲香:空山寂静少人过,虎豹豺狼常出没.除过你来就是我,二老爹娘无下落.你不救我谁救我?你若走脱我奈何?常言说救人出水火,胜似焚香念弥陀.
周天佑:你把我哭的我也心软了.
你二老霎时无去向,我的父不知在哪方.你在一旁哭声放,我在一旁痛肝肠.孤
儿幼女相依傍,同病相怜两情伤.猿啼鹤涕山谷响,我也觉得心惊慌.
(白)如此我随你一同前往,寻找你那二老爹娘,也就是了.
贾莲香:如此走啊!
我随你缓步向前走,
周天佑:想起爹爹泪交流.
贾莲香:可怕猛虎山中吼,
周天佑:想起狗官恨不休.
贾莲香:两腿疼痛难行走,
周天佑:只间日落西山头.
(白)眼看天色已晚,你怎么坐地不动?
贾莲香:两腿疼痛,我走不动了.
周天佑:这般时候,你不挣扎前行,难道今晚在此等着喂老虎不成吗?
贾莲香:我实在走不动了.
周天佑:你实在走不动了,我也没法,你就在此孤坐,我便去也.
贾连城:这一少年好有不是,我四路寻找女儿,你却在此将她拦住,拉拉扯扯,成何事体?
周天佑:唉!唉!唉!这真是把人冤枉死了.
贾莲香:人家是好人,你再不要冤枉人家了.不是人家,早叫老虎把孩儿噙着去了.
贾连城:\噢!原来如此
甄 氏:/
贾莲香:爹娘把他当就何人?
贾连城:\有是何人?
甄 氏:/
贾莲香:他便是咱隔壁周老伯之子,刚从陕西回家,家中生了变故,因寻找他老人在此相遇。你不给人家道谢,怎么反见怪起人家来了.……
贾连城:原来如此.老夫适才多有莽撞,相公千万莫要见怪.
周天佑:岂敢,岂敢!
贾连城:你父子遭遇,老夫一概尽知.来来来,这是纹银十两,那去作为盘费,也好寻找你父.
周天佑:皑……这个
贾莲香:十两银子如何打发得下?
周天佑:小生正在危急之处,这十两银子也不敢推辞。老伯转上,受我一拜.
贾连城:不拜,不拜.
贾莲香:莫见过啥,十两银子,就叩头呢.
贾连城:儿呀,你看咱和他房连基,地连界,论理你还把人家叫哥哥哩.况且又救了你的性命,快快上前拜见你家哥哥.
贾莲香:当真成了哥哥了.
贾连城:快快上前拜过.
贾莲香:哥哥呀!
多亏你虎口救下我,妹妹上前拜哥哥.
周天佑:一时侥幸免大祸,**何必礼让多!
甄 氏:……
贾连城:……
贾连城:噢噢噢,我明白了.相公,你和我家姑娘,从此就认作兄妹了.
周天佑:是的.
贾连城:她从此就把你叫哥哥哩.
周天佑:那是自然.
贾连城:以老夫之见,就叫她把你叫上一辈子哥哥.
周天佑:那何待说?
贾连城:不是这样说,不是这样说.
周天佑:是这样说?
贾连城:她暂时把你叫哥哥,以后就不要叫咧.
周天佑:不叫也不要紧.
贾连城:哎,哎,哎,这话总没说明白.
甄 氏:……
贾连城:哎!听我给你打破说,你二人今日认作兄妹,异日便为夫妻,老夫当面许亲,绝不食言.你意下如何?
周天佑:这, 老伯如此厚爱,小生何敢推辞.(施礼介)
贾莲香:(背语)十两银子都叩头,这就该叩头,才作了个揖,连轻重都按不住.
贾连城:你看那边有座小庙,你我就在庙内暂宿一宵,明日一同上山.
贾连城:\上山不料得佳婿,
甄 氏:/
周天佑:寻不见爹爹好惨凄.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索隐在西河之南,故云“外”。案:表在赵惠文王二十年也。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集解徐广曰:“二十年。”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集解风俗通义曰:“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索隐鲊音缶。□正义鲊音瓶。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鲊,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鲊。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正义溅音赞。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鲊。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鲊”。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意思是: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奏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现意
赵惠文王作国君的时候,得到楚国的一块宝玉枣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昭襄王听到这个消息,派人送信给赵王,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这块璧。赵王不改拒绝,但又怕上当。地位低下的蔺相如毅然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他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他到秦国献璧后,秦王果然不想给城,蔺相如沉着果断,随机应变,他对秦王说:“宝玉有一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用计把璧拿到手后,他义正辞严地警告秦王,如果秦王用武力强夺,他的头就和宝玉一起在柱子上砸个粉碎。秦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蔺相如提出的条件:斋戒五天,在朝廷内举行设有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蔺相如料定秦王如果得到宝玉后一定会负约,不肯把城给赵国,便悄悄地叫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宝玉,从小路逃回赵国。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举国称赞,被赵王破格提升为上大夫。
不久,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泰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上卿(相当于宰相),职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蔺相如本属草野之人,靠三寸不烂之舌立功,很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以后,不肯和廉颇相见,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地位;出门时,只要远远望见廉颇来了,便调转车子避开。他的门客很不满意,蔺相如对他们说:“强悍的秦国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去。我所以这样做,是先顾到国家的患难,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廉颇听到这些话,羞愧万分,他脱衣露体,“负荆请罪”,赞扬了蔺相如博大的胸怀。将相终于言和,并且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完璧归赵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lìn)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典故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
负荆请罪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典故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小生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按照饰演人物的不同,一般分为:娃娃生、穷生、扇子生、纱帽生、翎子生等等。
在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唱和念都是真假声互相结合。假声一般说比较尖,比较细,比较高,声音听起来比较年轻,这样就从声音上跟老生有所区别。采用这样一种发声方法,是为了表示这种行当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些青年人。可是小生所用的假声,跟扮演女性的旦角所用的假声并不一样。如果小生所用的假声跟旦角完全一样的话,那就不对了。小生的唱法虽然也是用假声,但是应该比较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很清脆,但是并不柔媚,很刚健,却并不粗野。这种唱法和念法,要掌握得恰如其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京剧小生这一行,历来是人才较少的行当。
小生也分成文武两类。文小生里又分为这么几类: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袍带小生也可以叫纱帽小生,扮演一般作官的青年人。这些角色大部分都是文人,扮出来以后,既不能带杀气,不能粗野,也不能带稚气,显得挺天真活泼似的,那样不行。 除了文小生外,还有武小生。有些武小生是由翎子生兼演的。纯粹的武小生也分成两种,一种是穿长靠的武小生,比如《镇潭州》、《小商河》的杨再兴,《磐河战》、《借赵云》的赵云,《银空山》的高思继,《柴桑关》的周瑜等,都属于这类的角色。还有一种是短打的武小生,就是穿短衣裳的。从武打的功夫来看,和武生差不多,可是唱和说白,都用小生的方法,,就是用小生的真假嗓结合。在有些工架和造型上,也与武生有些出入。例如《石秀探庄》的石秀,《雅观楼》的李存孝等,都属于这类角色。可是有些戏,像《八大锤》的陆文龙,现在也由武生兼演了。所以这样的戏也叫“两门抱”。所谓“两门抱”,就是武小生可以演,武生,也可以演。
袍带小生的风度,一般说,应该是雍容端庄还要带点儒雅稳重。例如《玉堂春》里的王金龙,《陈三两爬堂》里的陈魁等,都是戴纱帽,穿蟒袍的。还有一种是穿官衣的,表示官阶比较低的角色,像《奇双会》里的赵宠,《御碑亭》里的柳生春(考中进士以后),《清风亭》最后出场的张继保等。文小生里还有一种扇子生,就是手里拿把扇子,头上戴的是文生巾,穿的是褶子,所以也叫作褶子生。扇子生所穿的褶子,一般都是身上绣着花的,表示年轻、潇洒。为什么叫扇子生呢因为扇子本身就是一种舞蹈道具,可以辅助演员做出许多舞蹈动作。在京剧舞台上,扇子不是为了天热才拿的,不管什么天气,都可以拿扇子。实际上扇子是一种特殊道具,主要是用来帮助角色表现他的风流潇洒、文质彬彬的风度。例如《拾玉锡》里的傅朋,《西厢记》里的张生,《人面桃花》里的崔护等;都是这类的角色。这类角色一般离不开爱情戏,所以经常是跟旦角在一起配合的。文小生里还有一种叫穷生,专门指一些倒霉的穷困潦倒的念书的人,比如《评雪辩踪》里的吕蒙正,《金玉奴》里的莫稽,《连升三级》里的王明芳,《状元谱》里的陈大官等,都属于这类角色。这些角色一般都穿富贵衣。富贵衣是一种专门名词,就是在青道袍上补了许多花补丁,这样的衣裳给它起个好听的名词叫富贵衣。还有一种说法,这些人虽然眼前很穷,将来肯定是要富贵的,现在虽然穿得这样破,却是将来富贵的象征,所以这种衣裳叫作富贵衣。这是过去戏班里的一种说法。在文小生里还有一种是比较特殊的,就是翎子生。 翎子生
翎子,也叫雉尾,俗话就是野鸡尾巴,尺寸很长很长,最长的要到二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的样子。两根大野鸡翎子,插在头上,作为头上的装饰品。凡是头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气势很盛的青年角色。这种角色虽然划在文生范围里,实际上可以说是文武兼备,也可以说是文武之间的一种行当。因为演翎子生的,一般都要有一些武功,主要凭工架,凭舞蹈,用翎子做出许多舞蹈动作来。比如《群英会》、《回荆州》、《黄鹤楼》的周瑜,《风仪亭》、《辕门射戟》的吕布,《四郎探母》、《穆柯寨》、《破洪州》的杨宗保等,都属于这类,扮演这样的角色,一般都要有些刚健、英武的风度。
京剧早期小生
龙德云
京剧早期的小生,时汉调演员。1830年左右到北京。龙演唱用奔嗓音高调,声音且雄,犹如虎啸,与今日小生唱法差别很大,时成"龙调"小生。1845年左右,搭和春班演唱京剧,擅演《辕门射戟》(吕布)、《黄鹤楼》(周瑜)等。
德珺如
德珺如(1852——1925)满族人,他出身贵族家庭,自幼酷嗜京剧,擅演青衣,常以票友身份串戏,后下海成为艺人。初演青衣,后改小生。他的嗓音宽亮高亢,浑厚刚劲,吸取了徐小香、龙德云的唱法,演唱气势磅礴。他的天赋很好,大小嗓运用自如,结合自然,和谐悦耳。在演少年英雄时唱腔常常运用“炸音”、“虎音”,《罗成叫关·小显》、《飞虎山》、《监酒令》、《孝感天》、《辕门射戟》、《白门楼》等戏最擅长。他对人物的揣摩深刻细腻,善于结合人物和剧情设计唱腔。在小生唱腔直腔直调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还善于吸收其他艺术营养为我所用。孙菊仙演《未央宫·巡宫》唱二黄导板·回龙·慢板,他移植过来,谱成小生唱腔,对小生二黄唱腔有所发展和丰富。他演《辕门射戟》吕布,射戟时,引弓信手发箭,百发百中,堪称一绝。他的戏路广博,桃李满门,而且各行角色都有,小生金仲仁,净角金少山,老生孟小茹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朱素云
男,京剧小生。名沄,字舫仙,号纫秋,小名四妞。原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初习昆旦,后改京剧小生,为四喜班鲍福山弟子。后又得徐小香教益。并为清“内廷供奉”。 他扮相英俊潇洒,嗓子稍欠宽亮,故此不常演唱工戏。以演靠把小生戏为其专长,常演剧目为《辕门射戟》、《岳家庄》、《虹霓关》、《穆柯寨》、《破洪州》、《黄鹤楼》、《打寇》等。尤以《虹霓关》、《穆柯寨》的“对枪”,边式优美,别具一格,而为人称道。与名旦王瑶卿、杨小朵并称为“三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经常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合作演出。
徐小香
徐小香号蝶仙,与程长庾长期合作,程十分倚重。徐小香有京剧小生"开山鼻祖"之称。初为票友,后搭四喜班,后搭三庆班,为小生主演。徐小香嗓音宽厚响亮,扮相英俊,戏路宽博,文武兼山,昆乱不挡,唱做均属上乘。他擅演的剧目很多,如《拾画叫画》、《举鼎观画》、《奇双会》、《玉堂春》、《石秀探庄》、《雅观楼》、《八大锤》、《借赵云》、《辕门射戟》、《镇潭州》、《凤仪亭》、《监酒令》、《孝感天》、《罗成叫关》、《小显》等。尤其与程长庾演唱合作的《三国志》连台本戏,饰演周瑜,最为精彩,时有"活公瑾"之美誉。后来的京剧小生,大多继承徐小香的演唱路数。
京剧小生流派
程派小生
程继先是清末以来小生演员中成就最高、技艺最全面的一位杰出人才,他的表演艺术对现代小生行影响最大。 程继先自幼坐科,曾习武生,有很深的武功造诣,能熟练运用各类兵器的开打技巧,武打严谨、准确,于火炽中显示从容英武的气度。注意做派、神情和工架,表演传神入微,善于以翎子、扇子、甩发种种功夫以及细节的刻画来塑造剧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同一人物在不同剧目中的表演也毫不雷同,如周瑜一角,包括《群英会》、《临江会》、《回荆州》、《黄鹤楼》等剧目,程继先不仅塑造了统兵前风流倜傥、少年英俊的周瑜,也成功的再现了作为三军统帅,威风凛凛的周瑜。在一些含有相同的表演程式的剧目中,更细致的对周瑜的性格、心情、处境做了各自恰如其分的描绘,如《群英会》、《临江会》、《黄鹤楼》等剧中均有双掏翎、叼翎、耍水袖、亮相的下场身段,程继先都以动作幅度的大小、力度的强弱、步伐的疾徐、面部表情的变换甚至翎子功的运用分别予以不同的、合理的描绘,充分的展现了特定场合中的特定人物形象。又如,同是使用双锤,程继先能够通过表演区分出岳云、韩彦直这两个时代相通、身份相同、年龄相近的人物各自的鲜明特色。凡经他上演的剧目,均有与其他演员不同的表演,如《借赵云》的起霸、对白、开打,《八大锤》的双枪和《岳家庄》的双锤等,即使极为普通的表演手段与程式如出场的抖袖、开打的对枪,也都能边式、漂亮、与众不同。 程继先的表演富书卷气,因此他对所演的武小生戏于英武中含儒雅,文小生戏于文雅中显洒脱,穷生戏的寒酸迂腐也能不俗不火。他的念白讲求音韵,注意五声阴阳,大小嗓结合圆融无迹。曾先后与大量生行、旦行演员合作,戏路宽广,凡小生行当的各种类型如雉尾声、纱帽生、扇子生、穷生、武小生以及长靠、短打戏均所擅长,代表剧目储上述诸戏外,还有《蔡家庄》、《雄州关》、《探庄》、《状元谱》、《弓砚缘》、《连升店》、《奇双会》、《九龙山》、《八大锤》、《雅观楼》等。生平收徒较苛,私淑、摹演者极多,其弟子有叶盛兰、俞振飞、白云生等,其中以叶盛兰的成就为最高。
叶派小生
叶盛兰对程门本派的剧目、表演、武打、工架和念、做等面的全面继承,并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有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不仅青出于蓝,而且把程派小生艺术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峰,其中最大的成绩在于唱工。 叶盛兰天赋优越,嗓音不仅宽亮高亢、圆润甜美,龙音、虎音兼备,而且耐唱,诸如大段的唢呐二黄、西皮三眼、原板等成套唱腔都能酣畅饱满、轻松舒展。唱法上,他远取德(珺如)、朱(素云),近摹姜(妙香)、金(仲仁),多方吸收了各家唱枪、唱法的精华,而使自己的唱腔华丽秀劲,并研创了反西皮唱腔。叶盛兰善于以丰富多变的唱腔塑造人物,如同一吕布,在《辕门射戟》中的西皮唱腔挺拔豪放,盛气凌人,而《白门楼》中的西皮唱段则凄婉迂曲、悲怆动人。有时以唱腔刻画人物的激愤,唱的及其苍凉悲壮,如 《叫关》中的罗成。有时又以唱腔表现人物的绝望,唱得非常凄楚深邃,如《柳荫记》中的梁山伯。叶盛兰在唱工方面成功的艺术创造,适以补足了程派的缺陷(程继先不耐大唱),而使小生行当的艺术更为完善。对于程派的做工,叶盛兰于继承之外更有所发展,尤其刻画反面人物能够准确、生动、合理,如吕布的骄横浅薄,西门庆的凶狠狰狞都恰到好处。 叶在50年代以后,念白不须着意摹仿而酷似程继先,语气音色,皆可乱真,而且极有神韵,且进入最佳境界。他武功根底身后,腰腿功夫极佳,刀、枪、剑、棍等等开打纯熟脆帅,翎子甩发均有超出前人的表演技巧,《狮子楼》(饰西门庆)、《翠屏山》(饰石秀)等剧中翻扑功夫和武技均不在武生演员之下。除继承了程派的全部剧目外,中年以后上演了一批独有的剧目,如全部《周瑜》、全部《吕布》、全部《罗成》等,唱、念、做、打、表演都十分繁重,充分的展现了他全面的艺术造诣。《战濮阳》、《翠屏山》、《狮子楼》、《双合印》和50年代以来的新剧目《周仁献嫂》、《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西厢记》和现代戏《白毛女》都属珍品,反串戏《木兰从军》、《南界关》、《英杰烈》等则因他曾习花衫,演来寓刚于柔,更别具风采。叶盛兰全面的发扬了程派小生的艺术,被认为是当代小生的首席演员,中年以后更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小生流派。弟子有萧润德、茹绍荃、李元瑞、张春孝、马玉琪、马荣礼、张岚方等,子少兰亦能继其衣钵,再传弟子有于万增等。此外,大多数小生演员都能摹学叶盛兰的演唱,影响极为深远。
姜派小生
姜妙香戏照
姜妙香由青衣改演小生,师承冯蕙林、陆杏林,并取法德珺如、朱素云,博采众长而且富于创造,发展了小生唱腔以书,形成了新的流派,称为"姜派"。 姜妙香同梅兰芳合作近半个世纪,在梅兰芳创演的全部新戏和梅派传统剧目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小人物形象,使他的演唱艺术影响深远。并因长期的合作,具有梅兰芳相近的风格,儒雅庄重,真挚自然。他的戏路文武皆擅长而偏于文,唱做俱佳而精于唱,悲喜剧皆演而更宜于喜剧,其主要贡献在于改革、丰富了小生的唱腔。他嗓音甜润高亮,耐唱受听,他吸取了青衣的传统唱腔、唱法和运腔技巧,使之充分"小生化",脱俗而且无脂粉气。经他精心加工设计,创制出别致优雅、富于感情的新腔,如《四郎探母》中杨宗保"扯四门"的西皮唱段,经他演唱后,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唱。 姜妙香念白讲求声韵和吐字,强调语气的平易和传情。武功亦佳,扎靠戏开打利落,招数清楚,身手稳健,从不卖弄技巧。精心的琢磨剧中人物的心理、地位、环境、运用唱、念、做等身段予以恰当、合理的表现,是姜妙香演戏的一大特色。他能戏极多,袍带小生、扇子生、穷生以及翎子生的剧目都很精彩。《监酒令》、《辕门射子》、《白门楼》、《借赵云》、《黄鹤楼》、《罗成叫关》、《小宴》、《飞虎山》、《状元谱》、《连升店》等均富姜派特色。梅派传统剧目《宇宙锋》、《贵妃醉酒》、《虹霓关》、《穆天王》、《春秋配》、《奇双会》、《玉堂春》、《游园惊梦》及梅派新排剧目《西施》、《霸王别姬》、《洛神》、《木兰从军》、《太真外传》、《廉锦枫》、《生死恨》、《凤还巢》、《牢狱鸳鸯》、《春灯谜》、《黛玉葬花》、《千斤一笑》、《俊袭人》等,也都得到姜妙香的有力配合。 姜妙香有弟子50余人,较著者有阎庆林、沈曼华、江世玉、黄定、童寿苓、徐和才、刘雪涛等;津沪票界潘经荪、袁青云、何时希等皆与姜有交往,均擅演姜派名剧。
金派小生
金仲仁以票友下海,师承德珺如,由宗王楞仙,多与著名生、旦行演员合作,戏路宽,善借鉴,长于做、念,成为民国以后小生流派代表人物之一。 金的唱工宗德珺如,并讲求因戏设腔,注重节奏尺寸。念白、做工学王楞仙,字音准确,语气传神,尤擅京白,所谓"京味"极为纯正,醇美动听。在表演时,他表情细腻,注意发掘人物的内心,用种种表演手段赋予人物活力,加强人物的感情色彩。饰演贵胄、将帅具华贵雍容之概,演有痴、呆气的书生如《悦来店》之安骥、《梅玉配》之徐廷梅等,尤能合乎身份,不失本色。演穷生戏如《打侄上坟》之陈大官亦能于寒酸潦倒中透出大方的气度。在参加新排剧目的演出当中,善于移植、借鉴传统剧目中的表演和特殊技巧,点染生姿,如在《关王庙》中饰王金龙,移用了《打侄上坟》中陈大官仓皇急避提鞋拾银的身段,沿《钗头凤》陆游迎接唐蕙仙时化用了《奇双会》赵宠闯辕的神情动作,将《黄逼宫》中共叔段的表演用于《乾坤福寿镜》"认母"一场等,都是借鉴化用的范例。金仲仁虽然出身票友,但武功扎实,与刀马旦合演《马上缘》、《虹霓官》毫不示弱,在《雄州关》中饰韩彦直,《雅观楼》饰李存孝,《雁门关》中饰杨八郎,分别有复杂的表演技巧,均属难能。历与王瑶卿、荀慧生、小翠花、王玉蓉等合作,无论传统剧目或新编剧目都能功力悉敌。他在荀慧生班中时间较长,所排新戏最多,《绣襦记》、《钗头凤》、《香罗带》、《杜十娘》、《玉堂春》、《得意缘》、《婚姻魔障》、《红楼二尤》、《晴雯》、《霍小玉》、《红娘》等都颇为得力于他的表演。 弟子以"维"字排名,有高维康、苏维明、董维贤、周维俊、洪维良、王维筠等,从其受业者还有李德彬、张春孝等。









.jpg)


















英语中考必备词汇1600+短语95(打印版).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