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 鲁迅《祝福》的重点是哪些段落 《祝福》是鲁迅1924年创作的小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 该小说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1 鲁迅《祝福》的重点是哪些段落
《祝福》是鲁迅1924年创作的小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
该小说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三次外貌描写的作用:
第一次:“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是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这个倒叙开头外貌描写的是不幸的顶点,为读者造成一个欣赏的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第二次外貌描写,刻划的是自然时序中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在鲁家暂时安了身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我”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的样子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中国上
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2、祥林嫂的心理:
⑴ 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委靡,心怀恐惧
⑵ 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2 从一点切入赏析鲁迅《祝福》400字“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
文中,卫老婆子对于祥林嫂对婚姻的反抗,用的形容词是”出格。对于婚姻的坚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让本应感同身受的卫老婆子对于祥林嫂进行抗争的行为给出了“出格”的评价。足以证明旧社会劳动人民对这一现状的无动于衷。这篇小说更深刻有力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3 鲁迅的文章用四字成语来表示口诛笔伐
kǒu zhū bǐ fá
解释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出处宋·陈亮《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用来表示对坏人坏事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揭发和批判。也可用来表示劝诫人。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伐;不能读作“dài”。
辨形诛;不能写作“洙”;伐;不能写作“代”。
近义词大张挞伐
例句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对封建主义文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
4 鲁迅的祝福中,重点段落简析一下《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 ,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5 对鲁迅的《祝福》进行教学分析,从文本特点、作者意图、编者意图、鲁迅《祝福》教学分析
一、文本特点
文章采用倒叙写法,先写“临死之前”的祥林嫂,然后写“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的祥林嫂,可在此基础上理清线索和结构。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二、作者意图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指出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编者意图: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
1初读课文,了解祥林嫂的经历。
2再读课文,分析探讨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3自然引入讨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讨论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研读,通过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6 鲁迅祝福的人物语言描写分析1、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不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往往用得新奇巧妙,出神入化,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如《药》一文中,“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3]“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突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4]用仿佛被无形的手向上提着颈的鸭子,来比喻踮着脚伸着脖,围在刑场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形象地反映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也表达了鲁迅对这些麻木看客们“怒其不争”的心情而对小栓“痨病”已入膏肓的描写用一个“八”字,恐怕是再简洁而又贴切不过了描写《故乡》中的杨二嫂,“……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5]活画出她细脚伶仃的姿态,让人联想到她泼辣的性格同样既活化人物性格特征,又体现作者爱憎的比喻还有很多,比如:阿Q被赵太爷恭维为“老Q”的感觉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白光》中陈士成得知自己县考落榜后,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肥皂》里写四铭太太最终用那块肥皂时,“泡沫就如大螃蟹嘴上的水泡一般”;祝福中的“我”被祥林嫂死前可怕疑虑的眼盯着时“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故乡》中的中年闰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通过灵活地运用这些新颖而奇特的比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比喻之后更广阔涵义的联想,让人不由得佩服他对小说语言运用的深厚功力 鲁迅小说中的比喻,有一个现象分外引人注目,就是他多次在比喻中用了“铁”字《药》中描写坟场树枝间的乌鸦是“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白光》中寒冷的月亮则象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社戏》中“我们”在去看戏的途中看到了“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起伏的连山;《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祖母死时“坐着号啕,铁塔似的动也不动”;《伤逝》中涓生窗前那株槐树有着“铁似的老干”;《弟兄》中兄长张沛君发怒时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鲁迅为何在比喻中多次用到“铁”字,我们可以在《呐喊自序》中找到答案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把黑暗现实社会比作铁屋子,是他对铁一般黑暗腐朽社会不满情绪的体现而比喻中多次出现的“铁”字,正是这样一种感情的流露 2、象征 鲁迅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这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有充分的体现小说中处处运用象征手法,透过“狂人”的荒唐之言,把社会现实的本质暗示给读者比如,狂人觉得“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7]这是写狂人备受压抑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象征着封建社会的黑暗,揭示了“万分沉重”的封建势力压得人“动弹不得”又如,他从写着“仁义道德”的史书上,从字缝里看出“吃人”两个字,这既是狂人在精神错乱时的一种幻觉,又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统治的罪恶本质《狂人日记》中的人物大都带有象征性除“狂人”外,“古久先生”就象征着承袭了几千年封建道德的腐朽而又反动的封建势力;赵贵翁(甚至连同赵家的狗)代表了社会上维护封建秩序、迫害进步力量的反动邪恶势力景物描写上也用了象征开头所写的“月光”,不仅指生活中的月光,而且是光明的象征“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这里写的是主人公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的感受,实际是用象征方式指明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恐怖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在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景深一个小的实体,就包含了无穷尽的内涵,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有一处十分经典的象征运用,是在小说《药》中小说以简单的一个“药”字为题,并且故事情节的发展就以“药”为线索,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第一,通过描写华老栓迷信以人血为“药”,让儿子吃“人血馒头”就能药到病除,“收获许多幸福”,结果却适得其反,断送了儿子的性命,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的迷信、落后和愚昧第二,以“药”为题,给人以启迪:像当时中国社会的病态,什么才是救国救民的“药”呢? 第三,夏瑜为了推翻帝制而奋起斗争,到头来自己的血却被当成“药”去“救”人,革命者的牺牲没有唤醒麻木的国民,有的只是像“鸭”一样身长脖子看热闹这样一个深刻的讽刺,一方面反映了国民在政治上不清醒、不觉悟,另一方面也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7 鲁迅祝福段落大意摘要:科学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兴起的主流意识形态。鲁迅虽也崇尚科学,但深切的世俗关怀使他没有把科学推向极端,而是以辨证的眼光审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科学精神与人道情怀在鲁迅观照社会人生的主体行为 同发挥着作用。但面对着祥林嫂的困境,鲁迅也陷入了现代性的焦虑。而且由于作家在具体语境中加入了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和对宗教的“道德力”的思考而愈加复杂。
关键词: 宗教 现代性 焦虑 科学精神
在写作小说《狂人日记》之前,鲁迅给金心异(即钱玄同)讲了一个故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中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1)参与这个故事的角色至少有三个:一是铁屋子里的人;二是大嚷的那个人;三是叙述者“我”,即鲁迅。而思考的对象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铁屋子里人的精神感受;二是大嚷者的人的道德处境;三是“我”的思考和忧虑。这个故事对于鲁迅及其创作来说,具有象征意义。李欧梵认为:“《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2)而我认为,这部小说之所以是“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就在于它不但设身处地地展现了铁屋子里的人清醒以后的苦楚,也展现了知识分子在这一事件中的道德责任以及作家在这一事件中的现代性焦虑。《祝福》也具有象征意义。
1祥林嫂的困境
小说《祝福》的故事展现过程实际存在着两个线索层次,其中直接呈现于读者的故事线索是主人公祥林嫂对于困境的逐渐陷入。第一个丈夫死了,她到了鲁镇;第二个丈夫死了她又到了鲁镇。这两次嫁人和两个丈夫的死,祥林嫂都是被动的,她毫无选择的自由。当她第二次到达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终于获得了一次自由,当然不是人身的自由,而是承受恐惧的自由。
在祥林嫂的人生中,所得到的只有无辜的恐惧和鲁四老爷所给予她的“孽种”的定语。祥林嫂的悲剧源于社会对她的迫害,宗族和夫权是最大的摧残者;但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她自身,因为在意识的深层她实际上是认同了鲁四对她人生的定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同,她才有了围绕这一定性所做出的一系列的自我救赎行为。当祥林嫂两次嫁人和两次死了丈夫的时候,她已经进入到中国传统礼教和鬼神文化所共谋的语境中,并不得不按照这一语境的秩序和规则进行思考。于是她陷入了深深她的困境之中:假如有所谓的地狱,她是有利的,因为在地狱中,她可以见到她心爱的儿子阿毛;但不利也同时存在,因为在地狱中,她必须面对着两个丈夫的争抢,被撕成两半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假如没有所谓地狱,她是有利的,因为假如没有地狱就无所谓两个丈夫对于她的争抢,一直困扰着她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假如没有所谓的地狱,对于她也是不利的,因为没有了地狱,她的儿子阿毛就再也见不到了。因此,对于地狱应该有还是应该无,利与害共存于同一场境中,无论她怎样选择都无法做到两全。因此,祥林嫂是矛盾的。
因为陷入这样的困境,她承受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的痛苦和恐惧。追求亲情和逃避苦难都是人的本能,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故事的情节到此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死结。
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一种途径可以使祥林嫂摆脱这样的困境和缓解这样的恐惧和痛苦,这就是捐门槛。依照鬼神文化的规则,通过门槛的替代,通过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踏,可以实施对罪的救赎。因为依照佛教的律法,门槛可以替代人的肉身,而去忍受人可能所要遭受的惩罚。这样人既可以脱罪又可以直接经受苦难的折磨。同样的,祥林嫂也可以通过捐献门槛而使自己脱罪。作为一个脱罪的人,或者说作为一个清白的人,她在死后是不会受到什么惩罚的。她既可以在地狱中见到自己心爱的儿子阿毛,又不会被两个丈夫争抢,也就相应地没有了被撕成两半的痛苦了。于是,祥林嫂就在柳妈的建议下捐献了门槛。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第 三 教 时
l 本教时重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l 备课时间:2003年2月17日
l 上课时间: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第 四 教 时
l 本教时重点分析写作特点。
l 备课时间:2003年2月17日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在生活中,我们写好祝福语的方法:
1、要把握祝福语的基本结构。祝福语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祝福的对象、祝福的原因和真诚的愿望。
2、要注重祝福语的准确与得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祝福语的写法也一样,一定要应时应景,分析人物特点,认真思考,这样才会使写出的祝福语准确、得体、溢满真诚。
3、结合人物当时心情,准确地传达自己的祝福,使对方感到你也在为他(她)而高兴。
祝福新人的词语:
1、福禄鸳鸯 天缘巧合 美满良缘 郎才女貌
2、白头偕老 百年琴瑟 百年偕老 花好月圆
3、百年好合 永浴爱河 佳偶天成 宜室宜家
4、天作之合 心心相印 永结同心 相亲相爱
5、天缘巧合 美满良缘 郎才女貌 良缘夙缔
6、瓜瓞延绵 情投意合 宜室宜家 佳偶天成
7、同德同心 凤凰于飞 美满家庭 鸾凤和鸣
8、花开并蒂 赤绳系足 琴瑟和鸣 相敬如宾
9、爱情永固 螽斯衍庆 鸿案相庄 如鼓琴瑟
10、神仙眷属 新婚志喜 相亲相爱 才子佳人
《祝福》是鲁迅1924年创作的小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
该小说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三次外貌描写的作用:
第一次:“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是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这个倒叙开头外貌描写的是不幸的顶点,为读者造成一个欣赏的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第二次外貌描写,刻划的是自然时序中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在鲁家暂时安了身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我”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的样子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中国上
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2、祥林嫂的心理:
⑴ 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委靡,心怀恐惧
⑵ 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jpg)



















 一定要四字的词语啊!.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