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吃的食物有哪些

问答 0 17

清明节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吃的食物有哪些,第1张

清明节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吃的食物有哪些
导读:清明节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吃的食物有哪些清明节风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射柳等。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隆重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人们会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通过铲除杂草,摆放供品,上香祷祝,燃烧纸钱等方式,以寄托对

清明节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吃的食物有哪些

清明节风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射柳等。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隆重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人们会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通过铲除杂草,摆放供品,上香祷祝,燃烧纸钱等方式,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那么清明节风俗有哪些,具体还有哪些内容,可以随着小编继续往下了解。

清明节有什么风俗

1、自古以来清明就有踏青的习俗,此时自然界到处都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非常适合外出散步游玩。

2、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游艺活动,据说放飞风筝能让自己的疾病、秽气都带走,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3、荡秋千是我国古代的清明节习俗之一,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4、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玩的一种游戏,鞠是一种皮球,其玩法就相当于现在的足球一样都是用足去踢。

清明节吃的食物有哪些

清明节吃的食物有青团子、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等。总之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于清明节风俗有哪些已有所了解,清明节历史悠久,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需要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

清明节的时候是有吃青团的习俗的,这个清明吃青团它是怎么来的呢?在清明节这天的时候吃青团有什么样的寓意在里面的?

清明节吃青团的来历

相传是因晋文公纪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大家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而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青团正好是这种食品,大家也就纷纷吃起了青团。后来寒食跟清明节连在一起,吃青团也就成了清明节的一项习俗了。

清明节吃青团子的寓意

1怀念祖先

清明节吃青团子并不是从现代开始的,其实一直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时候,讲究清明节的三天之内不能动火做饭,于是大家会准备一些烙饼,包子等不需要开火的食物,但是这些食物吃多了会无味,而且存放时间并不是很久。于是大家就用清明节特有的艾草汁和在面粉里面制作成青团。蒸熟的青团散发着艾草的香气,既好吃又能饱腹,而且放置的时间比较久,所以这个习俗也就流传至今。因此现在大家清明节吃青团也就是怀念祖先,尊重祖先的习俗。

2企盼团圆

青团当中的“团”字也就寓意着团圆,所以在清明节吃青团也是寓意着能够全家团圆的意思。所以一到清明节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在一起来制作青团,蒸出来的青团非常的香,每人吃上一个都感受到清明节的传统节日风俗氛围。

3得到庇佑

清明节的时候会准备各种食物来祭祀祖先,而青团着是在这些祭祀供品当中不能缺少的。那么祭祀完毕后的这些食物并不会扔掉,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祭祀后的食品如果吃下去的话,一定会得到祖先的庇佑。所以清明节吃青团也是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不管在事业,生活还是身体上面,都能够变得越来越好。

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清明节吃的传统食物有青团、鸡蛋等。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风俗有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寓意送灶王爷上天,为来年的丰收祈祷。

糍粑不仅是安徽金寨人的美食,同时也是春节祭祀的必备佳品。不管是哪一个家庭,在小年打好糍粑后,都要先揪出一块,放在案板上按成薄薄的片,用刀切成方块备用。

小年夜里,金寨最大的习俗是送灶王爷上天,这一天零点过后,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摆放着三份糍粑,点上蜡烛,燃放鞭炮,寓意送灶王爷上天,为来年的丰收祈祷。

糍粑的各种吃法也寓意美好。在金寨,大年初一的早饭,必须是煮糍粑。为了寓意新年的富足,每家都是大锅里放入开水,将浸泡的糍粑投入锅内,再放上数十个荷包蛋,一家人每人一大碗,那种味道让人一下子沉浸在过年的氛围当中。

过年吃糍粑纪念伍子胥: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

吴王命他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伍子胥却闷闷不乐。伍子胥对身边人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可找到充饥的食物。”

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暗中拆城墙挖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伍子胥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成了备荒粮。后来,每到丰年,人们就用糯米制成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纪念伍子胥。

24节气歌里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个节气。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4节气习俗:

立春:打春即“打牛”,即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相传是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除了打春,这一天还有咬春的习俗,即吃春饼、春盘、咬萝卜等。

雨水:这一天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惊蛰:(1)祭白虎化解是非:就是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2)“打小人”驱赶霉运: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这一天民间会有竖蛋、送春牛图、粘雀嘴、春祭等活动。

清明:民间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谷雨:(1)禁杀五毒:农民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2)渔家流行谷雨祭海: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3)走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4)喝谷雨茶: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5)谷雨食香椿: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6谷雨祭祀文祖仓颉 “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

立夏: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

小满:江南一带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因此人们会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

芒种: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皖南地区会有安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夏至: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广东地区,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

小暑:有民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从这一天开始进入伏天。因此,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

大暑: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立秋:立秋的主要习俗有:立秋节、摸秋、秋忙会、贴秋膘等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处暑: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往往人们会聚在河湖边放河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南方民间会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白露:祭禹王: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

秋分:(1)竖蛋:就是把鸡蛋竖立起来,秋分时候蛋长得好,是竖立起来的最好时机;(2)祭月:秋分古时又叫祭月节,这一天会有祭月活动。

寒露:因此时包括重阳节,故有登高活动。同时,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霜降:(1)赏菊: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2)吃柿子: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子(鼻涕)。” 山东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立冬:(1)吃饺子:每当立冬之日,我国北方人民都会在这一天吃吃一顿饺子;(2)祭祖祭天,庆丰收:古时,立冬这天,人们要举行祭天祭祖活动,感谢上苍的恩赐。

小雪:(1)腌制腊肉:南方地区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2)吃糍粑: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3)晒鱼干:台湾中南部海边渔民会在小雪开始后晒鱼干,储存干粮。

大雪:腌制“咸货”: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而老南京则有句俗语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

冬至:(1)祭祀先祖:来由于节气特点“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在冬至祭祀神灵和祖先的节日习俗;(2)吃水饺: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的由来,是因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小寒:(1)吃菜饭:南京地区讲究吃菜饭;(2)糯米饭:广东主要讲究吃糯米饭。

大寒:吃腊八粥: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季月节气表:

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

清明节吃青团的含义

 清明节吃青团的含义,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吃的方面也会有所讲究,青团则是很多人都会在这一天吃的食物。那么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清明节吃青团的含义。

清明节吃青团的含义1

 其实清明节吃青团还是为了尊重祖先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因为在古代清明节这几天是不能动火做饭的,所以必须吃冷的食物,又叫做吃寒食。那么在古代寒食的品种非常的少,于是大家就用艾草汁制作成青团,青团冷了之后吃上去仍然软糯好吃,所以在吃寒食的时候就可以品尝到青团这种美味。

 因此这个传统的习俗流传至今,到了现在仍有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尊重祖先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在清明节的时候团聚一起,体验清明节的一些节日气氛。

  清明节吃的食物有哪些

  1、糍粑

 清明节的时候,全国各地都会吃一种食物叫做糍粑。糍粑其实也是用糯米粉制作而成的,但是它会比普通的年糕更加软糯一些。糍粑的吃法有很多种,可以把它放入油锅当中炸透之后蘸着白糖吃,可以直接把它放入锅中翻炒,加入一些红糖汁拌着吃,还可以将糍粑来煮粥喝,都非常的不错。

  2、螺蛳

 南方清明节的时候一定会吃的一种鲜美食物叫做螺蛳。清明时节的螺蛳是最肥美的,而且里面非常的干净,所以这个时节吃螺蛳是再适合不过了。螺蛳的制作方法有很多,可以爆炒,可以水煮,也可以清蒸,还可以把螺蛳肉炒韭菜吃也是非常不错的。

  3、香椿芽

 香椿芽是一种食鲜的食材,只有在3月初到4月初的时候才可以吃,过了这个季节就会变老,不能吃了,想吃还得再等下一年。因此清明时节是最后吃香椿芽的时间,可以买一些香椿芽回来炒鸡蛋或者是煮汤喝,都非常的不错。

 所以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更多的也是为了尊重祖先,同时也是基于一种美好的愿望,能够感受到祖先的庇佑以及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清明节吃青团的含义2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清明节吃青团的来历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

 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节的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1、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2、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4、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清明节吃什么养生

 1、螺蛳:田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

 2、虾:“三月黄鱼四月虾,五月三黎焖苦瓜。”关于清明虾,曾经有诗这样描述:“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说的正是清明春雨淅沥,河鲜生长让人垂涎的景象。

 3、河蚌:据说和螺蛳一样,清明前后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老扬州常见的做法是河蚌烧豆腐、咸肉烧河蚌,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都说明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最佳。

 4、菠菜:菠菜为春天应时蔬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等作用,对春季因肝阴不足所致的高血压、头晕、糖尿病、贫血等都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清明节吃青团的含义3

  清明节为啥吃青团

  1、祭祀祖先

 在清明节的时候,有传统的习俗就是需要祭祀祖先,祖先包括自己家族的祖先以及人类的先祖。在这些祭祀的食物当中,青团就是必须要准备的一种食物,因为相传在大禹治水的时候,也正是小冬麦返青的时候。

 于是大家就会把面粉用艾叶染成青色做成青团,用来祭祀大禹,不忘大禹治水之恩。所以现在清明节的时候,在祭祀的供品里面会准备青团,等祭祀完毕之后就大家分了食用。

  2、吃寒食

 清明节吃青团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清明节三天是不能开火做饭,必须吃冷的食物。除了传统的一些糕点烙饼之外,大家还做出了青团。青团用艾叶汁染后可以长时间保存不会变坏,而且口感会比较好,所以这个传统的饮食习俗也流传至今,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就会吃青团。

  3、品尝美味

 青团是用艾叶汁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然后添加自己喜欢吃的各种口味的馅料制作而成的,比如芝麻馅的青团,豆沙馅青团都是比较传统的,吃起来香糯可口,而且散发着艾叶的清香。所以在清明节的时候,大家也盼着品尝这种美味可口的点心。不过现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这种以前只有在清明节才能吃到的青团在平时也可以吃到,而且口味越来越多,很多人也爱上了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