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佛语祝福语大全

问答 0 24

中秋节佛语祝福语大全,第1张

中秋节佛语祝福语大全
导读:佛语中秋节祝福短信如下:1、愿佛法的人生伴随你,观音的慈悲充满你,文殊的智慧带领你,地藏的愿心加持你,普贤的行愿成就你!愿你在佛菩萨的加持下一切如意,法喜充满。2、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

佛语中秋节祝福短信如下:

1、愿佛法的人生伴随你,观音的慈悲充满你,文殊的智慧带领你,地藏的愿心加持你,普贤的行愿成就你!愿你在佛菩萨的加持下一切如意,法喜充满。

2、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中秋节快乐!

3、中秋佳节即将来临,送你一尊白观音,愿你清静无染;送你一尊红文殊,愿你照彻法界;送你一尊黄财神,愿你妙手金银;送你一尊黑护法,愿你金刚摧魔。

4、愿清香的檀香味带走你一天的疲倦,愿清晰的戒定慧增添你无限的清净,愿幽雅的佛乐为您祈祷,愿观世音菩萨永恒在你心间转到,保你身体健康,法喜充满,中秋节快乐。

5、声声佛号传祝福,句句咒音达情意;朵朵莲花缀莲台,首首梵呗除烦恼;盏盏心灯照暗夜,把把红炬遣无明!中秋佳节:身体安康,违缘消灭,顺缘增长,广闻深思,勤修佛法,六时吉祥!

6、飘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祥和的颂经声,飞舞的风马,六字真言的祝福,佛菩萨的保佑,阿弥陀佛,中秋佳节快乐!

7、由积广大施福资,出离凡俗而成佛,往昔诸佛所未度,诸有情众我当度,我以所有救生业,及施所生诸福善,愿证佛位度世间,从烦恼中得解脱,中秋节吉祥。

8、有一座七宝楼阁,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顶。让她承载着我的祝福到您身边。

9、愿我三世累积的一切善根都回向与您,惟愿您速疾成就无上菩提!愿我生生世世都能作您菩提路上的助伴!

10、八月十五月儿圆,祝君菩提愿早圆!六时吉祥庆双节,国强民富佛佑圆!阿弥陀佛!

潮汕年尾答谢神,是潮汕地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这项活动源于北方先民的祭祀习俗,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每年年底,潮汕人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准备祭品,举行仪式,以感谢神明一年来的庇佑。以下是对潮汕年尾答谢神的分享。

潮汕年尾答谢神1

潮汕地区的“答谢神恩”仪式非常隆重。这一仪式原本是为了感谢神明对民间的关怀和照顾,祈求风调雨顺。如今,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仪式更多地体现了民俗活动的特色,成为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民间文化集会。祭祀的规模更大,档次更高,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年尾到来时,潮汕人开始忙碌地准备“答谢神恩”。夜晚时分,潮汕地区到处都能听到鞭炮声,充满节日的气氛。年底的到来,意味着“拜神,拜天公”的高峰期。每家每户都会进行拜神仪式,潮汕拜神的隆重程度堪比春节。

潮汕人拜神“答谢神恩”前要进行大扫除,家中的物品都要清洗得干干净净。男性要理发剃胡须,外出的人也要尽量赶回家。此外,还有一些禁忌,如拜神期间不能有红白事,女性来例假要回避,家人要面带喜色,不能说对神不敬的话,讨债的也要回避,不能有任何嘈杂的声音等。

潮汕人拜的神有玉皇大帝、玄天上帝、南辰北斗、三山国王、双忠圣王、众神、福德老爷、珍珠娘娘,及各乡各里特有的“老爷”“伯公”,等等,共有二十几位到四五十位不等。潮汕人拜神分为一般“年终拜神”和“拜大神”两类。

潮汕人一般年终拜神“答谢神恩”的祭品包括食物和钱纸。食物类的有猪肉、鸡(拜玉皇上帝一定要公鸡,拜其他神则不限)、鸭、鱼(一般是乌鱼或鲩鱼)、柑、针菜、香茹、木耳、炒花生、茶叶三杯、酒三杯、糖塔两个,姜薯圆四碗,还有各式各样的粿品等。粿品中有如直径六七十厘米以上的米糕、直径六七十厘米以上的大面包、中面包、小面包、红壳桃、“面头仔”等;在食物上还要贴上相应图案的各类吉祥剪纸。

潮汕人一般年终拜神“答谢神恩”的祭品中,钱纸类的有大小竿钱、钱对、元宝、金司、贴、香、烛等。每位神明要奉上食物祭品一份和钱纸类祭品一份。一般的神明祭品中鱼肉酌减,粿品一份、贴一个、香三支、烛一对、小竿四副(写的内容和大竿钱一样)、小钱对三把、元宝一个、金司三十六个等。显赫的神明,如玉皇上帝(潮汕人称为“天公”)的食物祭品有鸡、鸭、猪肉、鱼、糖塔、茶、酒、针菜、香茹、木耳、最大的一份粿品等。钱纸类的祭品有,大竿钱四副(大约是90CM×40CM),分别写上家门钱、平安钱、求财钱、赐福钱等,大钱对三把,大元宝一个,贴一个,大香三支,大烛一对,一百二十个金司、鞭炮一串等。

潮汕人拜神“答谢神恩”时还要放潮剧唱片,内容是潮剧《彩楼记》中的《楼台会》。稍有钱人的家还要请人打醮,打醮是以“棚”计的,最少也要打四“棚”醮,多的要打十几到几十“棚”不等。

潮汕人拜神“答谢神恩”前人人要沐浴更衣,女人要系上腰裙。由一家之长点上烛,先上三支大香,然后是女的开始拜。只见拜者手捧香礼拜,口中念念有词。念的内容是向神报告一年来的经过、向神的祈祷、许愿以及还过年拜神时许下的愿等。只见一跪下就口中念个不停,半小时没站起来,善男信女冗长的祷告,有的甚至站起来要晕倒。

一边祀拜,另外的人一边烧钱纸祭品,拜完一位就烧一份钱纸祭品,光烧钱纸祭品就要连续二个小时以上。拜神完要将食物祭品分与亲友和左邻右舍,家家户户要给一份。

潮汕人拜大神要全猪全羊鸡鹅鸭鱼粿品等不可胜数,糊裱类祭品更是多得出奇,有象房子一样高的天公袍、长超过一米的天公帽等。还要到各庙宇中包香火请神,请神时要几百人(全部是男)手持香随行。要送随行人员每人一份礼物,礼物最少的是一人一把雨伞一条毛巾,礼物重的有一人一套高档西装一双高档皮鞋等。还要请人搭戏棚,请潮剧团演出。拜完大神要给参与请神的人每人送一个大礼包。

一句“老爷保贺”,每个潮汕人都懂,在各家各户和各村落,都会有各种形式的“答谢神恩”民俗,当然也少不了供品啦。大家都争着在头个时辰取个好意头。

潮汕年尾答谢神2

拜神的渊源

过去老祖宗们斩荆棘,跋山涉水,开拓土地,安置社稷,在饱经风吹雨打,雷轰电击之余,内心里面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便相信天地日月的山川万物者各有各的神祇。后来有了宗教思想,这种神道观念也变得更具体、更实际。中国人的'胸襟其实是很宽阔的。总认为,神既然为保护人类而来,当然是越多越好,于是就来者不拒,佛教有佛教的神佛,道教有道教的神,儒家虽然没有发展出宗教的形式、宗教的组织,但孔夫子却说过一句“聪明正直谓之神”的话,等于是替'神格'订了一个标准。

敬天尊祖乃我国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的道统,全民遵循,其根源出于天性,而贯彻于风俗习惯中,形成了中华固有文化的基石,祭祀祖宗为人伦要件、治国根本、岁时节令,或婚丧喜庆,皆需祀神,亦必祭祖。

拜神有什么讲究

关于拜神烧香的人

1、女性月事来了不能进殿拜神烧香。

2、未满周岁的小孩也不要进殿拜神烧香。

关于拜神烧香的方法

1、拜神烧香前需要洗手,干净的手才能够拿香。

2、点燃的香火如还没有灭就不要直接吹灭,口有浊气会被视为不敬。

3、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4、在寺庙里拿的香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

5、香头平对菩萨圣像,注意香头不能朝向地面。

6、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不要抓着一大把燃着到处拜。

7、心中的期望都可向佛菩萨倾诉,注意不要念出声来。

8、拜神上香的正确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神仙菩萨显现在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神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一般烧三支清香即可,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潮汕年尾答谢神3

拜神日子有什么讲究

首先,每逢初一十五就去上香祭拜,源自于佛教,在佛教中规定信徒,要在初一十五的时候吃斋、诵经、敬佛,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礼拜的形式。在佛教的一些经典论述当中,也明确表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这样的日子属于十斋日。也正是因为如此,民间对于拜神礼佛的日子,就比较统一的定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了。

同时在道教当中也认为,每逢初一、十五这样的日子被称为朔望,月亮的阴暗一面对着地球,因此被称为朔。而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半对着地球就要望,因此一般在农历的十五或者十六,月亮都会出现一半阴一半阳的情况。而道教的阴阳之气变化,也大都从月相中观测得来,所以初一、十五这样的日子,也是道教有朔望之日需要清斋烧香的要求。

第二,那么拜神的日子是不是只有初一、十五这些日子呢,其他的时间拜神可以吗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来看,每一个月份甚至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神明可以祈福祭拜。比如正月,正月初一是天腊之辰,太上老君、东方七宿星君等都会下凡;正月初二天曹神君下凡;正月初三孙真人诞辰,太白北斗星下凡;正月初五赵公元帅巡查

日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民俗事象。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东西方的节日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中国人很注重过节。在《潮汕文化源流》一书中,提到节日的起源与岁时节令有关;节日的起源又与原始崇拜和与之相联系的祭祀活动、禁忌行为有关,岁时节令和原始崇拜相结合,于是有了节日。这些话说来一点也不假。尤其在潮汕地区,由于道教和佛教的传入,给汉民族原有的节日风俗带来的新的内容,还使人们增添了一些祭祀和禁忌的新节日。在这里主要谈潮汕人十分重视的时年八节,尤其以潮阳为主,讲一些重要节日的的礼仪和活动。

潮汕人讲的“时年八节”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冬至和除夕八个重要的型轮宏节日。这八个节日中必须要遵循的惯例是祭拜祖先或是佛祖之类的。而且不同的节日潮汕人会做不同的活动,从未改变过。

除夕,这个节日从旧年最后一天的傍晚延续到新年来临,潮汕人称为“年夜”。这一天可谓是春节前最重要的一天。这个节日里,潮阳人会祭拜公祖公妈,用的祭品主要是三牲和一些小炒面粉之类,还有就是一定要有糯米甜粿。当然还有讲究的人用四个柑桔,主要是因为这象征着大吉大利。一家男女老少会理发沐浴,然后换上新衣,开始祭祖。这一天早上还要把整个家的地板都洗一遍,当然,潮汕人有过年前一定要先洗家装饰屋子的礼俗,但是这一天再洗一次是为了在大年初一这天不洗地,说是不吉祥。然后就是换新春联,俗称“易桃符”。还要购买年货,主要是一些配茶点吃的甜点和小点心,放在果盘里,供来家中拜年的客人配茶食用。到了下午时分,就主要是忙着晚上“围炉”了,潮汕人很注重年夜饭,会早早就开始准备而且会买一些比较好的东西。吃过年月饭,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守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贺年祝福。长辈就要给小小孩子压岁钱。年事己高的长者,也会收到会赚钱的子孙的压岁钱,这种习俗叫做“压腰”。到了晚上,潮阳,海门一带的人会把炉灶那里洗得干干净净,还会尽量弄得很空,之后在米炉上放一盏灯,和用面粿做成的龟样的粿,叫做龟粿。用风俗说是,到了半夜“老爷”会来摸米桶,有来年平安的预兆。

春节,潮汕人称“过年”。这也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妇女会先拜门神,插香。然后是用清汤圆祭祖。一般这些汤圆就拿来当做全家人一天的早餐,每个人都要喝点,也是为了平安。元旦是早上就开始祭祖的,用斋菜,主要是花生,木耳,腐枝,磨菇,金针和汤圆等,当然还有一些人到了初二要再次用荤菜祭祖,但是比较少。这一天主要的活动还是走访亲戚,给亲朋好友桐轿拜年。潮汕人拜年总要带上橄榄和潮洲柑作为礼品,拜完年还要与亲友“换柑”,也有吉祥一说。潮汕人很注重吃橄榄,由于品种不同,一些“三尖橄榄”还要上千块。拜年,不外是给小孩子利是,然后大人见面之时,要互赠“升官,发财”的吉祥语。除此之个,有些地方还有开井之类的活动。说是在除夕封住的井口,春节要祭过井公井妈,再开封启用。农村里公用的水井,初一初二禁井。但是在潮阳,却没有那么“讲究”,一般只是用清香烛在井边插插便当是祭过。初一至初三是最热闹的节日,大街小巷敲锣打鼓,放各种吉祥歌曲,人来人往。当然还有一些地方有舞狮,英歌锣鼓,还有拿标和担炮子,游街的风俗。潮汕称之为“营大锣鼓”。这主要是当地一些人组织,以一些退休的老干部为主,会给钱请人,比如一些年轻女孩子和小孩子来拿标和担炮,和请当地英歌舞队。这些人都要经过训练,化妆然卜册后再上街游行。但是在后溪,也有反而要给钱才能去游行的,因为当地风俗说走了一天会在来年有好运。游行队伍走过以后,有钱人家会放鞭炮表迎接。到了初四,上天的诸神“启福”后又降落下土。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收起压灶的“龟粿”(这些一般是是不吃的,丢去喂猪或是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号)然后准备祭品迎接老爷“上天归来”。主要是准备一大碗水和汤圆还有香烛纸钱。等到人们端签“知道”老爷己归后,才烧纸钱,祭祀才算完毕。春节期间还有“营大老爷”的活动。潮阳主要采用文营的做法。就是在老爷来之前摆一个红木桌子,上面放一些供品(供品不统一也不讲究),然后庙里的一些“老大”就会将老爷请上神轿,还包括这个“老爷”庙里的东西,如神笔等。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走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走过的地方,有了家室的妇女会拿着清香一边扣头行礼,更有甚者是当街跪着的。老爷走过门前后,就把桌子上的供品拿到附近的司庙去拜,然后就是放鞭炮。元宵,在正月十五。这个节日如果拜祖也主要是用菜头粿和土豆粿,由于不是很讲究,还有在未拜之前先吃也无多大关系,不会有渎牍神灵之说。这天主要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有祭拜风俗的弄得要比春节还隆重。晚上主要是放烟花,猜灯谜。不过也有人选择露天喝茶赏花灯。在农村一些地方还有抽影戏。就是用三支铁箸操纵皮影人物,把人物的容貌姿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清明,潮汕人俗称“挂纸”,“上坟”或“跪纸”。这前后几天人们要上山祭拜祖先。主要是带干粮,以前必须是“鸟饼”(一种形似小鸟的饼食)和“双粿”,但后来因为食物不合人们口味,也有人买一些爱吃的饼食去上坟。还有是必须带纸钱(一白一黄两种纸)还要带上油漆油笔和清明火油灯。在祭拜的时候,会先油坟上的字迹,然后在坟的附近压纸钱,一张白一张黄相配然后压上石头以防风吹,然后就是祭拜。扫完墓下山时,要用剩余的纸钱卷起来点一点,燃成一小火焰,它和油灯在进家门时都不能熄灭,然后回家后把它放在祖先灵位前。直到点完为止。端午,潮汕称“五月节”。这个节日主要以赛龙舟和吃粽子为主。在后溪,整个村分成几个户然后赛龙舟,鼓声开始便赛开去争夺锦旗,对他们来说,得到多锦旗会在来年有很多好运还会得得很多钱。对于潮汕人来说,五月节还是除虫驱病的“圣日”。在这一天的中午12点吃李子和桃可以美容和使脸红润,如果去泡海水就可以使皮肤变好。还有一些如插艾和沐浴的活动。

七月半,也是潮汕人祭拜的节日。主要有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那天,有些人会去祭拜。但大多人重视的是潮汕的祭鬼节,他们叫“孤鬼节”,时间是在七月十四。在海门,潮阳,还会准备一个纸桶,里面放一些所谓的“日用品”烧给“阿嬷”。中秋节,一个团圆的节日,对于潮汕人来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这天最重要的是晚上拜“月娘”也就是赏月。这一天海门人喜欢做“油粿”(就是面粿里面包甜品,做成月亮形状然后去炸油,入口香脆),其他拜的有柚子,梨,柿子,林檎,杨桃,苹果等各种新鲜水果和月饼和各式糕点。也有家里设菩萨的还会买鲜花和纸钱做的莲花来拜。月亮升起的时候,妇女们开始点燃三支贡香,为一家人启福。从丈夫的消灾赚钱到孩子的聪明听话会读书,都向“月娘”诉说,然后就是家中孩子祭拜。

冬节。这一天主要是祭拜“阿公”,用糯米粿,潮阳人也叫“钱仔粿”,还要配上花生糖。在这一天里海门的风俗是不可以煮饭,只能吃“糜粥”,所以对于喜欢吃饭的家庭来说,会选择出去外面吃。冬至来临之前,家里男女老少会围在一起“搓丸”,一般是用河粉做面料,然后卷起来切成一颗颗。吃过冬到丸,有又添了一岁的说法。

对于潮汕人来说,一年末,也就是冬至过后,有一个没有归定的大节,潮汕人叫做“拜神”。潮汕人很注重这个节日,还有人去借钱过节。有钱的人家花费都是要上千块的。一般是在年末选择一个好时日,然后是叫做还神,一方面对这一年的平安度过表示感谢,一方面是对来年的祈祷。祭品是多种多样的,鸭,鸡和鹅(一般人家是用三只鸭三只鸡)还有几十斤猪肉,三牲。还有

 迎老爷是潮汕地区正月间的民俗祭祀活动,所谓“老爷”,在潮汕指的是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因此当地的“老爷”们数量不少,名目各异,有的是古代朝廷正式承认的神明,如城隍、关爷、 妈祖 等;有的是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更有民间创造而设立信奉的杂神,如潮汕地区的三山国王,以及安济圣王、雨仙爷、珍珠娘、仙师公等。那么就让 传统节日 为你介绍,潮汕新春迎老爷活动。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范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中。例如在当地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而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

 因此,潮汕地区迎老爷,往往是在一个镇内按每日一村的顺序,由各村轮流做“闹热”(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并在期间进行“迎老爷”的流程,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历年初正月的时候,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

 迎老爷时,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庞大的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牌手(举牌),轿夫,乐手等,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街和小巷,村民们争相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这样可以带来好运气并且保一年平安。是的,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正是“迎老爷”的重要意义。

 照潮汕人通常的说法,迎老爷分“文迎”和“武迎”两种。在最基层的社区,文迎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回到神厂。

 武营的做法,一般只有乡村社区才采用。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营神开始,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潮汕话的“走”是跑的意思,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

 迎老爷,不管是文迎还是武迎,其原始意义都是净土驱赶邪佞,寓含着潮汕劳苦大众对生活的美好祈愿。而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一经久不衰的宗教仪式对于每个社区,实际上又有着整顿社区秩序和强化社区治理的功能。

 在迎老爷的日子,潮汕民间各地还要演戏酬神。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由标旗、彩景、醒狮、歌舞、大锣鼓、潮乐队各个并不固定的部分组成,尽管由于社区具体情况不同,仪仗队的规模可能差别甚大,但都充分展示了观赏和娱乐的性质。于是,坊乡的这种土神之祭,毫无疑义地成为一个社区性的节日。

在潮汕地区,人们都是以打渔为生的,所以那个地方的老爷并不是指外公也就是姥爷。更不是对一些地方官的称呼,如青天大老爷之类的,那个地区的姥爷指的是神仙,即是对神灵的一种尊称,比如潮汕本地最为受尊敬的妈祖,还有土地公公、灶台神等等神仙,而且潮汕地区非常兴拜老爷这一习俗,并延传至了今天,可见潮汕地区的人们对于神明是多尊重。

一、潮汕地区拜妈祖,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

宋代时期,帝王曾以为大官出使高丽,但不想在途中却深陷黄水洋,在那里遭遇了大风暴。在那一场灾祸中幸免于难的人开始将妈祖文化作为信仰,并为其修建庙宇为其供奉香火,这一举动也受到了君主的肯定,自此宋朝的每一代君王都开始在沿海地区大肆的修建妈祖庙,妈祖文化得以弘扬,在那些渔民心中,妈祖就是他们的太阳,能在最无助的时候给他们力量,在他们最为难的时候救他们的性命,所以渐渐的妈祖成了一种文化。

二、潮汕地区拜老爷,举办活动非常虔诚

妈祖其实就是海上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起源于国内东南沿海等地区,对于很多出海打渔的百姓来说,提前祭拜妈祖,就保佑他们出海顺利,平安归来,不仅如此,潮汕地区人们在拜老爷时,都会举办很多大型的活动,尽量去还原神灵的形象,拜老爷尽量都采用一些来自于神仙故事的改变创新,唱戏筑高台,让人们能在一台演出到感受到拜老爷的妙趣。

妈祖是一种信仰,在沿海地区的影响力极大,很多渔民都在家中供奉妈祖,让她保佑一家平安顺遂,打渔时收获多多,平安返家。除了妈祖,潮汕还有很多神仙需要祭拜,需要供奉,那是一种心灵寄托和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