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语祝福短信

问答 0 17

布依语祝福短信,第1张

布依语祝福短信
导读:  布依语除了请教布依族和买书看的话,是很难在网上找到他们的祝福语的  有个文字样品如下: Lix haux miz luanh gwnl, lix xeenz miz luanh yungh。有饭不乱吃,有钱不乱用。  布依语  属汉藏语

  布依语除了请教布依族和买书看的话,是很难在网上找到他们的祝福语的

  有个文字样品如下: Lix haux miz luanh gwnl, lix xeenz miz luanh yungh。有饭不乱吃,有钱不乱用。

  布依语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人口约212万。分布在贵州省南部,分为3个土语区。临近南北盘江和与广西交界的兴义、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罗甸、独山、荔波等县说布依语的居民区连成一片,是第一土语区。这一区的北面,惠水、都匀、贵定,直到贵阳市郊区,是第二土语区。第一土语区的西北、第二土语区的西面,镇宁、关岭、晴隆等县是第三土语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境内,也居住着自称为布依的人,他们说的话属于壮语的北部方言。

  布依语是单音节词居多、有声调、以词序和助词为主要语法手段的语言。除了少数复音的单词以外,每一个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的单音节都有词汇意义或词素意义。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的前面,宾语在作谓语的动词的后面。

  语音 ①声母分为单纯、化、唇化3类。塞擦音声母较少,除个别地区外固有词中不出现送气音声母。②韵母由元音或元音和-i、-u、-、-m、-n、-、-p、-t、-k等韵尾组成。韵尾前面的元音分长短,大部分地区a、i、u、4个元音分长短。长a舌位最低,短a舌位稍高,长的i、u、后面有过渡音。除个别地方外,元音e和o没有长短的对立,根据它们的音长来看,应属于长元音。第2、3土语e复音化为ia,o复音化为ua,其中的a也是长的。韵尾-k有的地方实际读音为-。在长元音后面的-k或-有的地方已失落。③布依语有6个舒声调和2个(或3个、4个)促声调。按调位的原理,可以把促声调归并到调值相同或相近的舒声调中去。但是某一个促声调归并到某一个舒声调的具体归法各地并不一致。因此把促声调独立出来,便于对方言进行比较研究。习惯上就说某地有8个、9个或10个调,它的性质和汉语的平上去入又分阴阳很相似。

  在把布依语和同语支的其它语言比较时,可以看到,布依语的辅音系统中没有pl-、kl-一类的复辅音声母。这样的复辅音,在布依语有的地方读为化音或舌面音,有的地方失去l,只剩下l前面的单纯辅音。如: 由kl变为,中间经过了kj的阶段。镇宁话的送气成分是伴随着声调产生的。

  布依语3个土语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第二、三土语比第一土语多一个塞擦音和相对应的在第一土语是或s。

  第三土语以镇宁话的语音特点最为突出,那就是:①声调有合并现象。别的地方的第3和第4调,在那里合并为一个(称为第3调而没有第4调)。②第3调是高调,在一些词里,伴随着这个高调出现送气音声母,如kha“头”、kh“杀”、tha“哭”、pha“捏紧”。镇宁读第3调、别的地方读第4调的词却不出现送气音声母。③有3对摩擦音声母,根据声调的不同,读为清浊两类。第1、3(一半)、5、7调和清声母s、h、f同时出现,第2、3(另一半)、6、8调和浊声母z、、v同时出现。如: ④别的地方的-m、-两个韵尾,镇宁合并为一个-,别的地方的-p、-k两个韵尾,镇宁合并为一个-k。⑤长短元音的对立减少了。i、u、都不分长短。镇宁以外的第三土语区内,虽没有上述第①、③两个特点,有些地方却有第②、④两个特点。第④⑤两个特点几乎是整个第三土语区的特点。由于有了第三土语,使布依语在壮侗语族中更显示了自己的特点。

  语法 ①有丰富的量词。典型的量词具有3种作用:一是标明事物的类别、性质或可度量性。二是代替它所统摄的名词,接受形容词、代词、性质名词和动宾结构的修饰。三是作数词和名词的中介。名词、量词、数词同时出现时,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居中,名词在后。但数词de“一、某一、每”和其它数词的位置不同。这是由于它除了是数词以外,还有非确定指示代词的性质,因此它要和指示代词 n“这”te1“那” 的位置相一致,即放在名词或量词或量名结构之后。②表明动作的时间或情貌,使用在动词后加助词或动词前加副词的方法,如kn1leu4“吃了”,k i“吃毕”,kn1kwa5“吃过”,ha4kn1“将要吃”,fkn1“未吃”。③有一个置于实词之前的结构助词 ka ,可以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动词、形容词相结合,如kam“你的”,kan“这个”,kakn1“吃的”,kadi“红的”。如果不把它看作助词而看作实词,就可以叫做被饰代词。④介词大都来自动词。⑤名词的修饰语除量词和由“二”以上的数词同量词组成的数量词组在名词前面外,都在名词的后面。

1、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2、傣族服饰淡雅美观,男子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通常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将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3、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

4、傣族人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5、傣族说西双版纳傣语(傣仂语)、德宏傣语(傣那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台语支。

6、傣族人民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傣族的民族乐器有哪些

傣族乐器丰富多彩,一般有:葫芦丝、象脚鼓、叮琴、芒锣、筚、筚箫、玎列、横鼓、排笙、葫芦笙、牛角琴(拉弦)、口弦、木叶、玎光、多洛、西玎、玎嘎那、玎胆、玎黑等。常用的乐器主要为葫芦丝、象脚鼓、牛皮鼓、芒锣。傣族器乐合奏的主要形式是象脚鼓、锣、镲的合奏。

傣族音乐为五音阶,曲调比较平纯固定。傣剧的曲调主要来自傣族民间丰富的民歌调,特别是表现剧中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直接采用了傣族最熟悉的民间情歌对唱的调式。

  傣族是我国的哪个省

是在云南省德宏州,德宏州是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还有西双版纳。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傣族泼水节是几月几号

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也就是差不多在公历的4月13日至15日,而且这个节日会持续3到4天时间。中国泼水节也叫做傣族泼水节。在节日当天,水泼得越多,意味着其越受人们喜欢,受到大家的祝福越多。

节日

泼水节

傣历6月17~19日之间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系瑞丽傣族、德昂族的主要节日。傣语叫赏见,德昂人称拱拍。相传是从印度的洒红节和到圣河沐浴的习俗演变而来。泼水节有浴佛、祈雨、迎春耕、祝愿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之意,在巴利语系佛教文化圈内,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宗教礼仪。

目瑙纵歌节

农历正月十五以后举行,为期3~7天

目瑙纵歌节是瑞丽景颇族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原属祭祀性的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庆祝丰收的传统仪式。

1、丢包:

是傣族未婚青年男女春节期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传情方式。活动期间,姑娘们把自己制作的爱情信物,花包抛向天空,在你丢我接中选择自己的心上人,体现了恋爱自由的精神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花包成为爱情的使者。

2、象脚鼓舞: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象脚鼓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鼓舞分长鼓舞、短鼓舞和大鼓舞三种。长鼓舞鼓长7尺,用牛皮或蟒皮做鼓面,鼓尾呈象脚状,用圆木制成。表演者在鼓锣的伴奏下,用指、掌、拳、脚击拍鼓面,人和鼓一齐旋转摆动,潇洒大方,鼓点急剧。

3、嘎秧:

嘎秧是傣族的一种民间传统集体舞蹈,舞蹈动作再现了春耕、除草、收获等劳动情景,表现了傣家人民劳动的愉快和丰收的喜悦。

该城市方言的特点有语音特点、词汇特点。

1、语音特点:德宏傣语的语音系统与西双版纳傣语有所不同。例如,德宏傣语的声母有31个,其中包括清辅音和浊辅音,而西双版纳傣语则只有清辅音和清鼻音。

2、词汇特点:德宏傣语的词汇中包含大量的汉语借词,这是因为德宏傣语的使用者主要是傣族和汉族,他们之间的交流需要大量的汉语词汇。

德宏旅游景点

德宏旅游景点如下:

1、扎朵热带雨林风景区

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莫温段瑞丽302国道边莫里峡谷内。这里以原生热带沟谷雨林植被与瀑布组合为主要景观,古木挺拔参天,森林茂密遮天蔽日,野生植物1500多种、花卉及香料479种,被誉为人间仙境。

2、芒市孔雀谷森林公园

芒市孔雀谷森林公园占地面积15003亩,景区分为森林、孔雀两大主题。整个景区将由滇西抗战遗址、傣族文化园、景颇文化园和景颇山官府、傈僳文化园、德昂文化园、阿昌文化园、生态茶园、大型孔雀谷花海、孔雀开屏园、大型民族艺术广场等构成。

3、姐告口岸

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国门大道1号。姐告口岸为为国家级的边贸口岸,是中国对缅贸易陆路通道最繁忙的地区之一,国门对面是缅甸木姐镇。

4、喊沙村

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喊沙村。喊沙村是瑞丽市勐卯镇一个古朴的傣族村落,座座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榕树群之中,居住在村子里勤劳的傣族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个村子被广袤的田野所包围。

5、一寨两国

一寨两国距离瑞丽市区约10余公里,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景区内有一寨两国水井、一寨两国秋千等景点。“一荡两国”秋千坐落于国境线旁,对面就是缅方的芒秀村,坐上去轻轻一荡,便可瞬间“出国”。

德宏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些景点必去?

1、一寨两国

推荐理由:“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国境线没有明显的界限,两国百姓和睦相处

2、勐焕大金塔

推荐理由:中国第一金佛塔,亚洲第一空心佛塔

3、姐告口岸

推荐理由:国家级的边贸口岸,与缅甸木姐镇紧紧相连

4、扎朵热带雨林风景区

推荐理由:植被丰富的,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一个天然森林氧吧

5、芒令独树成林

推荐理由:树型奇特,左右前后姿势多变,众多影视片都在这里拍摄过外景

6、畹町桥

推荐理由:中缅两国的界河桥,也是中缅两国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7、树包塔

推荐理由:当地傣族建造最早的佛塔

8、莫里瀑布

推荐理由:亚热带雨林深处的一条瀑布,是整个热带雨林的灵魂

9、姐勒大金塔

推荐理由:瑞丽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和佛事活动场所

10、瑞丽江

推荐理由:云南省西部的重要河流之一,灌溉着中缅两国上万万公顷肥沃的土地

还有176条相关问答,更多德宏新奇玩法,

云南德宏哪些景点必去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下属的地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面积115万平方千米,辖芒市、瑞丽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州人民政府驻芒市。东面与保山市相邻,而北、西、南三面都被缅甸包围,故这五个县级单位当地人又俗称外五县。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

1、一寨两国

推荐理由: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国境线没有明显的界限,两国百姓和睦相处

2、勐焕大金塔

推荐理由:中国第一金佛塔,亚洲第一空心佛塔

3、姐告口岸

推荐理由:国家级的边贸口岸,与缅甸木姐镇紧紧相连

4、扎朵热带雨林风景区

推荐理由:植被丰富的,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一个天然森林氧吧

5、芒令独树成林

推荐理由:树型奇特,左右前后姿势多变,众多影视片都在这里拍摄过外景

6、畹町桥

推荐理由:中缅两国的界河桥,也是中缅两国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7、树包塔

推荐理由:当地傣族建造最早的佛塔

8、莫里瀑布

推荐理由:亚热带雨林深处的一条瀑布,是整个热带雨林的灵魂

9、姐勒大金塔

推荐理由:瑞丽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和佛事活动场所

10、瑞丽江

推荐理由:云南省西部的重要河流之一!灌溉着中缅两国上万万公顷肥沃的土地

德宏旅游景点大全 八大德宏旅游景点

1、莫里热带雨林景区: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瑞丽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景区总面积7平方公里,属热带雨林景观。据佛经故事,佛祖曾避世修行于此,与大象、猴子等生灵演绎出多少动人故事流传至今。

2、勐巴娜西珍奇园:“勐巴娜西”有神奇、美丽、富饶的意思。信步珍奇圆,罕见的千年桂花、千年黄扬、千年紫薇、亿年硅化木玉石处处可及,圆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恍如一个美妙神奇的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3、芒市孔雀谷: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镶嵌着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她就是被誉为“美丽德宏,孔雀之乡”的芒市孔雀谷景区。是昆明钻石人间(集团)旗下,德宏钻石人间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按国家AAAAA级景区标准投资打造的一个高端、生态旅游景区,位于芒市南天门放马桥,距市区12公里,距芒市机场18公里,占地面积15003亩,总投资6亿,分五期建设。

4、南甸宣抚司署:南甸宣抚司署,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德宏州唯一独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打算,将成为:“中国土司制度陈列专馆”,让土司制度的活化石永久传于后人,我们将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加强管理和修复。

5、芒市珠宝小镇:世界第一镇---德宏芒市国际珠宝小镇芒市珠宝交易的历史悠久。西汉元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给汉武帝建议,打通西南通道,芒市就作为“滇越乘象国”的一部分,成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在,珠宝交易的序幕也就从此徐徐拉开,最终成为了当时的区域性国际珠宝贸易中心。

6、银井“一寨两国”:瑞丽市西南约11公里,有一个世界少有的边境人文地理景观小寨--银井。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矗立寨中,国界线从该寨中央蜿蜒划过,是个典型的“一寨两国”边境地区。

7、瑞丽边寨喊沙风景区: 喊沙村是荣获2015年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的一个美丽傣家村落,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喊沙”是傣语,意为“黄金休憩地”,据傣文史籍记载,在勐卯古国时曾一度为其京都,也传闻它最早是鸳鸯栖歇之地。

8、畹町边关文化园:畹町边关文化园“一街十三馆”所谓“十三馆”,指的是这条街道上现已建成对外开放的十三个展馆,包括中缅友好纪念馆、国际邮票展览馆(国际邮件互换站旧址)、世界钱币收藏馆(民国中央银行旧址)、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馆、勐拱珍奇木艺馆、民族古兵器馆、世界古董车收藏馆、中缅民族民俗文化馆、世界珠宝博物馆等。

德宏州旅游景点有哪些

德宏州旅游景点有:勐巴娜西珍奇园、莫里热带雨林景区、树包塔、瑞丽边贸街、姐告。

1、勐巴娜西珍奇园

勐巴娜西珍奇园位于德宏州潞西市城东南,占地526亩。勐巴娜西珍奇园汇集了中国少见的大量古树名木和世界罕见的硅化木玉石。

2、莫里热带雨林景区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处,国家4A级景区,面积7平方公里,是集热带雨林、宗教圣地、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热带雨林景区。

3、树包塔

树包塔已有200多年历史,据傣文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芒市第十七世土司放愈著为纪念一场胜利的战争而修建了此塔,距今两百多年。

4、瑞丽边贸街

瑞丽边贸街也叫兴市街,位于瑞丽市西北,占地面积达3.2万平方米。这里卖货的大多是中缅边民,多有本地傣族特色的木雕、皮革、纺织等工艺品,各种中外小吃、名特菜馆数不胜数,是云南最大、最热闹,也是最有特色的边境集市。

5、姐告

姐告系傣语,意为旧城,是中国云南省的最大的边贸口岸,云南50%左右的边贸物资从这里进出,是云南省瑞丽市的新经济开发区。姐告位于瑞丽市南面4公里处,面积192平方公里,是320国道的终点,有“天涯地角”之称。它对面是缅甸的木姐市。

  傣族是一个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1 自娱性舞蹈

  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 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2 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拟孔雀走路、飞跑、吃水、抖翅、飞翔、开屏等动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3 祭祀性舞蹈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傣族人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的,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阿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骄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 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