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定义教皇:原指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多神教最高祭司,现为天主教国家梵蒂冈城国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称号。红衣主教:为枢机主教,是天主教教宗治理普世教会的职务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顾问。2、职能教皇:教皇在神权上,与其他祭司一致。宗教事务上,教皇与主教的
1、定义
教皇:原指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多神教最高祭司,现为天主教国家梵蒂冈城国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称号。
红衣主教:为枢机主教,是天主教教宗治理普世教会的职务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顾问。
2、职能
教皇:教皇在神权上,与其他祭司一致。宗教事务上,教皇与主教的提案需要经过主教会议的讨论及投票,最后根据结果由教皇以耶稣首席宗座使徒圣伯多禄(彼得)的继承者名义代表整个教会颁布。
红衣主教:依法享有选举教宗即教皇的权利,以集体或个别的方式协助教宗处理较重要的事项。且有权另立反对派教皇,或以监禁、放逐等形式对教皇架空。
3、穿着服饰
教皇:罗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每一件白色法衣有大约30个人工缝制的扣子和扣眼,还有通常的罗马教皇专用配件。
红衣主教:枢机的礼服(长衫、披肩、方型帽等)都是“鲜红”色的,因此枢机们也俗称“红衣主教”。表示身为枢机者在有必要时,为信仰作证,“流血”舍生亦在所不辞。
扩展资料:
教皇名称的由来:
1、教皇亦称“教宗”,译自拉丁文pope,源于希腊文,意指“父亲”、“爸爸”,最初本为古代天主教对其神职人员的一般尊称,至今在东派教会中仍有以此称神父者。
2、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称谓来表示其宗主教之衔,而罗马主教认为此衔仅指西部教会的领袖。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成为西方教会中的最高首领,加之756年法兰克王丕平“献土”后又在意大利形成“教皇国”世俗政权,“papa"这一称谓遂逐渐为罗马主教所独有,开始构成“教皇”之涵义。
4、到11世纪时,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独占“papa"之称,从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制度。“papa"一词也就作为“教皇”之专称沿用下来,即今日英语中的“pope”、德语中的“Papst“和法语中的“pape”。
——教皇
——枢机主教
神父和牧师的区别:
1、神父是天主教的职位,牧师是基督教的职位。
2、神父不能结婚,牧师可以。
3、只有男性能成为神父,而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成为牧师。
神父和牧师的区别问题,属于基督教(广义)教制问题。汉语在翻译源自西方的基督教时,由于传教路线和派系问题,也由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包罗宽厚的原因,将基督教的不同宗派区别翻译。
神父,为罗马公教(天主教)的司铎的礼称,神甫,是等译东正教的司铎,牧师就是改教开始的基督教新教的圣职。
神父是罗马天主教的宗教职位,千百年来只有男性才可担当此职位,而且他们终身皆不可结婚,近年有天主教改革派人物曾倡导容许由女性担任神父但被教会内的保守派拒绝。
天主教的男性圣职者称为神父(神甫),基督教(新教)的男性圣职者称为牧师,牧师(旧译会长)是基督新教的圣品人,与天主教中神父的不同在于牧师可以结婚,女性亦可以成为牧师。在三级圣品制里,牧师上一级是主教,低一级是会吏。
扩展资料:
1、牧师:
首先,这个人必须是已经接受洗礼的基督教徒。
在中国,通常需要年满18岁。其次,这个人必须在教会坚持聚会一年,参加慕道班学习3个月,并通过谈道。如果父母希望新生儿接受洗礼,牧师也可以为其施洗。
如果一位信徒受到上帝的呼召决定成为一名牧师,他就需要申请进入神学院进行神学的学习。高中毕业生可以申请省一级的神学院;高中生则可以直接进入金陵神学院就读。除了这所国家一级的神学院,还有17所地方的神学院或是圣经学校。在申请神学院时,这个人需要获得教会推荐和当地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许可。
在完成神学院学习,并完成在教会的实习后,通过教会的按立仪式和考试,这个人就可以成为一名牧师了。目前,中国基督教新教的教会神职人员包括牧师,长老,传道人和神学家。
2、神父:
首先要祈祷,祈求天主的旨意在你身上承行。
圣召是天主的召叫,主耶稣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若15:16)。分辨自己的圣召,到底天主召叫你,取用怎样的方式服务所有天主子民,(教区司铎圣召、修会司铎圣召、婚姻圣召、终身执事圣召、终身修士圣召)。
(1)必须为天主教基督徒,且信仰虔诚,有三年以上信仰生活,品行端庄,有好表样。
(2)男性,未婚,身心健康。准备誓守独身,献身于主。及父母对此的同意。
(3)当地教会推荐。
(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5)年龄25岁以下(终身执事、终身修士除外,亦根据教区需要定,由教区或修会首长规定, 但必须遵照教会法的规定及其参议会的商议)。
(6)发现有独身圣召者,须与本堂神父联系,有本堂神父开证明转送教区首长。(注:在此教区首长,是指教区的主管,包括正权主教、署理主教(神父职衔)、教区长或负责招收修士的神父)
(7)一经教区首长同意,根据教区以及当事者的情况,或送入小修院(更进一步学习教义、教理、礼仪),或直接送入大修院(正式系统研究教会的各项事宜,为晋升神父做准备),或留教区实习至少一年,了解熟悉教会教义、教理、礼仪及各方面的事项。
(8)实习结束后,有教区首长推荐报考修道院。
(9)经修道院正式录取后,即正式成为天主教修生(修会叫修士,现在统称为修士) 。
(10)之后在修院系统的神学,哲学学习一般要6-8年,同时继续寻找圣召。
(11)修院学习结束之后,获得毕业证书。
(12)向主教申请成为执事(DEACON)。若主教批准,由主教授予执事圣秩,祝圣其为执事。
(13)经过约1年过渡期,再向主教申请成为司铎(神父)。若主教批准,由主教授予司铎圣秩圣事,祝圣其为神父。
(14)成为神父之后,在经过2年左右的观察才能由主教许可听告解,方可成为真正神父。
参考资料: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被统称为基督教,都以“圣经”为经典。天主教以自己的“普世性”,自称公教,信徒称其所信之神为“天主”。天主教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以教皇为最高领导,实行“圣统制”和“教阶制”。天主教的《圣经》有73卷,其中《旧约》46卷,《新约》27卷。天主教堂中一般有圣母、耶稣、圣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职人员均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须独身。天主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天主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四大瞻礼。教徒在天主教节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弥撒。
在中国,基督教则专指“新教”,又称为“福音教”或“耶稣教”。基督教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认为教徒无需神职人员即可与神直接交通。基督教《圣经》只有66卷,《旧约》中有7卷未收入。基督教堂中一般没有塑像,只挂一个十字架。基督教的教职人员是主教、牧师、长老、传道员。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结婚,基督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基督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和圣诞节。基督教节日和星期日信徒到教堂做礼拜。
基督教是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统称。
1054年,基督教发生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517年,德意志神甫和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表《95条论纲》,要求廉俭化教会,回到圣经,由此引发宗教改革风暴,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天主教会脱离出去,另立新教。到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天主教和新教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大致上确定了下来。
天主教的主张:圣经的权威+教会的传承
信心+行为=得救与永生,
信徒的自治+教会的引导。
天主教其实是中国化的一种称呼。天主教强调普世性,其总部设在罗马梵蒂冈,称为梵蒂冈教廷。所以天主教也称为罗马公教。其教会组织体系自上而下,集中统一,教皇(即教宗)是全球天主教会的领袖,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除非渎职或犯有异端罪,任职终身。
天主教的所有神职人员,包括修士和修女,均遵守独身制度。这一独身制度确定于公元12世纪,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可能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神职人员。由平信徒组成的在俗修会的成员则不受独身制度的约束。
天主教和东正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崇拜活动称为“弥撒”,而新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崇拜活动称为“礼拜”。
基督教(又称新教)的主张:唯独圣经,坚持圣经本身的绝对权威,不赞成以教会来主导对圣经的解释,而应主要由个人凭借自己的信心和良心还有圣灵的感动来理解。
唯独恩典,认为既然耶稣基督是神—人之间的救赎中保,那么神人间的沟通和交流就不需要教会发挥太多的中介作用。
唯独信心,强调首要的是对上帝的信从,反对单凭行为或主要凭行为得救。
各教会团体一般比较独立化,较为自由,但也容易造成新的分化。实际上,基督教也的确不是一个统一的教派,而是分化的数十个教派的总称。其中,路德派、加尔文派、圣公会是三大全球性的主流教派,这三大主流教派内部也有不少不同的派别,并非铁板一块。
基督教的所有教牧人员都可以结婚。
基督教教堂里立的十字架上没有耶稣基督被钉的受苦难的像;教徒祈祷时也不在胸前划十字。
基督教教堂内外的装饰是最简洁、最朴素的,雕塑和壁画一般都没有。当然,圣公会除外。圣公会在很多方面都是接近天主教的,特别是其中的上层教派——“高教会派”。
除了圣公会高教会派外,其他基督教各派都没有修道院和修会制度。圣公会高教会派是在上个世纪恢复修道院和修会制度的。
基督教的一般教牧人员称为牧师或长老,而不象天主教和东正教那样称为神甫(非正式地可称为神父)。
枢机(CARDINALS)是谁?
枢机是教宗治理普世教会的职务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顾问。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称“枢机”为教宗的参议会(Senate)。1983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参照349条及356条)则称他们为特别组成的团体 〔称为“枢机团”(College of Cardinals)〕,依法享有选举教宗的权利,并以集体方式协助教宗处理较重要的事项,或个别地协助教宗处理普世教会的日常事务。
历史沿革:
枢机体制是教会设立的一种职务,并非建基于神律,亦不是神品(圣秩)的一个等级。
枢机的职务,源于罗马教区的司铎团(Presbyterate)。
自公元最初数世纪起,罗马教区划分为多个区域,各有一间重点教堂或所谓“本堂”(即堂区教堂:Titular Church)。这些“本堂”按地域分为几个组别,而这些组别又各自与罗马五个大殿(Patriarchal Basilicas)保持联系。五个大殿是:拉特朗大殿(罗马主教座堂)、圣伯多禄大殿、圣保禄大殿、圣老楞佐大殿及圣母大殿。
所谓“枢机”,字源上来自拉丁文cardo一词,意即“枢纽”或“门铰”(英文为hinge)。教会视一个教区的主教座堂——主教驻守的地点——为教区的中心或“枢纽”。在教会历史上,那些驻在座堂的司铎,或固定地驻在某教堂或“本堂”,或原本为服务某教堂而领受司铎圣秩,但后来奉派为另一教堂服务的司铎,渐渐称为“枢机司铎”(Priest Cardinals 或Cardinal Priests)。在罗马,“枢机司铎”的职责包括代表罗马主教,即教宗,在“本堂”及罗马其中一个大殿奉献圣祭、分担教宗行政职务、出席教区会议和担当教宗的顾问。
由公元最初数世纪起,罗马亦设有多个执事区(Deaconries),由区域执事 (Regional Deacons)负责爱德服务和物质上的需要,以及协助罗马几间大殿的礼仪。他们渐渐称为“枢机执事”(Cardinal Deacons)。
由于身为罗马主教的教宗职务日渐繁重,故此教宗邀请那些邻近罗马的教区(称为“罗马城郊教区”:Suburbicarian Sees或Suburban Sees)的主教来分担他的职务,包括出任顾问和代表教宗主持拉特朗大殿及其它大殿的隆重礼仪(尤其主日圣祭)。这些罗马城郊教区传统上有七个(在公元第七世纪仅有六个),地域及名称在历史曾有改变,但今日教会惯常列举的是Ostia, Palestrina, Porto-Santa Rufina, Albano, Velletri-Segni, Frascati, Sabina-Poggio Mirteto这七个教区,而它们的主教渐渐称为“枢机主教”(Cardinal Bishops)。
公元769年召开的罗马教省会议(Roman Synod)规定,罗马的主教——教宗——必须由罗马教区的执事和“枢机司铎”当中选出来。从1059年起,为进一步确保教会首牧的选举不受俗世势力的影响,教宗尼各老二世(Nicholas II)规定,唯独“枢机主教”有权选举教宗,而其它等级的枢机和罗马教区的圣职班须接纳被选出的教宗人选。至于罗马君王,则只礼貌上获通知选举教宗的结果。至公元1179年,教宗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规定,上述三个等级的枢机都有权选举教宗。
近代的枢机团组织,由1150年起开始定型。当时教宗尤真尼三世(Eugene III)任命了奥斯底亚(Ostia)的主教为枢机团团长(Dean),又另委任一位教廷总务长(Camerlengo),其职责是在教宗出缺期间,处理教廷行政事务。
从十二世纪起,罗马教省以外的一些神长,也被委任为枢机。
亦自公元十二世纪起,枢机的职衔,亦授予其它总主教及主教,而至公元十五世纪,亦授予拉丁礼的宗主教。
自十三至十五世纪,枢机的数目通常不超过30名。教宗西斯笃五世于公元1586年,参照旧约时代以色列所设的七十位长老,规定枢机的数目为70名。这数目一直至教宗若望二十三世(1958-62)才开始增加。
1965年,教宗保禄六世规定,东方礼教会的宗主教(Oriental Patriarchs)亦可被任命为枢机,且应列入主教级。
教宗保禄六世于1973年规定,参与选举教宗大会的枢机人数不得超过120名。
按1929年签署的拉特朗条约(Article 21),枢机被视为梵蒂冈城邦的亲王,纵使他们不是居住于梵蒂冈城内,而是居住于罗马城内,也享有梵蒂冈国民的权利及特权。
总括而言,枢机的制度源于罗马教区的圣职班和教省会议(Synod)。在教会历史上,枢机的职责逐渐由礼仪及牧民层面,转移到行政层面。
枢机的等级
按照教会传统,枢机团分为三等级:主教级,由教宗授以罗马城郊教区衔者,以及东方礼之宗主教而被列入枢机团者;其次为司铎级及执事级。(参照法典350条1项)
按传统,Ostia城郊教区的领衔主教,同时出任另一个罗马市郊教区的领衔主教,而且兼任枢机团的团长(Dean),是所有枢机中的首席。(参照法典350条4项)
“枢机司铎”和“枢机执事”,分别由教宗授以罗马城内的堂区(Parish)或执事区(Deaconry)衔,使他们在名义上隶属罗马教区的圣职班。东方礼(Oriental Rites)的宗主教(Patriarch)如被任命为枢机,可以本身的宗主教区(Patriarchal See)为衔。(参照法典350条2-3项)
枢机人选的基本条件:
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是司铎(意即:可以是司铎或主教),且有杰出的学识、德行和处事的才干(参照法典351条1项)。历史上出任枢机者包括平信徒、执事、司铎和主教。然而,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规定,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为司铎。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于1962年更规定,凡擢升为枢机者,如果是司铎,应祝圣为主教,但曾有若干位被任命为枢机的司铎获豁免晋牧。
枢机人选通常来自以下三种背景:
(一)牧守世界各地一些较重要的总教区 [例如作为省会或首都的总教区,如米兰、巴黎、纽约、华盛顿、马尼拉、首尔(汉城)、东京等] 的主教和在传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教区 [如Mainz (德国)] 的主教。
(二)修会会士,尤其是历史较悠久和较大的修会的会士,如本笃会、方济各会、道明会、耶稣会等。
(三)在学术和教会事业上有杰出贡献的司铎或主教。
委任枢机的程序:
传统上每隔几年,教宗在二月二十二日“建立圣伯多禄宗座节”或另一日期公布新任枢机的名单。
枢机的任命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教宗在由他召开,并只由在任枢机出席的一个闭门“御前会议”亲自提名(nominate)及批准(approve)一些适当人选。其次,教宗发出通知书(biglietto)给个别侯任者,并按时把全体新枢机名单公布。最后,在教宗主持的御前会议中,新枢机们作信德宣誓、从教宗手中领受红色的方型帽(Biretta)及圆形小帽(Zucchetto),并获授以罗马的一个堂区的领衔主任司铎职或领衔执事职,以表达他分担教宗在罗马教区的牧职。其后,他与教宗及其它枢机一同奉献圣祭(称为Mass of the Rings)时,亦获赠枢机戒指(Cardinal’s Ring),以标志他崇高的身分、牧职和与罗马教宗的密切共融。此外,“枢机司铎”及“枢机执事”,须到他们获指派的罗马教区辖下教堂,出席就任领衔主任司铎或领衔执事的仪式(“枢机主教”则没有此仪式)。
枢机的职责:
枢机在其任命获公布后,立即享有法定的义务和权利。(参照法典351条2项)
多个世纪以来,枢机们曾享有治理和监督一些在罗马城郊教区和在罗马的堂区和执事辖区的权力。时至今日,他们只是这些地区神形上的赞助人和顾问。(参照法典357条1项)传统上一些枢机也曾出任修会的赞助人(Cardinal Protectors),但这制度已于1964年取消。
今日,在一般情况下枢机们的职责分为以下两个组别:
(一)少数的枢机驻在梵蒂冈,全职出任宗座部门 [部(Congregations)、委员会 (Commissions / Councils)、法院(Tribunals)等的主管或重要职分]。
(二)大多数的枢机全职牧守世界各地的总教区(或教区),同时兼任上述某些宗座部门的委员(例如已故胡振中枢机曾出任宗座万民福音部和礼仪圣事部的委员)。
特殊情况:
(一)出席教宗召开的“御前常会”(Ordinary Consistory)和“特别御前会”(Extraordinary Consistory)。前者由全体枢机,或至少在罗马居留的枢机参加,目的一般是为举行某些极为隆重的活动,但有时是为咨询某些重大事项。后者由全球各地的枢机出席,或是基于特别需要,或为处理重大事项。(参照1983年的天主教法典353条1-3项)
(二)以教宗亲身代表(Legate a latere)身分,出席隆重典礼或集会,或以教宗特使(Special Emissary / Envoy)身分,受教宗委托,执行某项牧灵职务。(参照法典358条)
(三)参加选举教宗的会议(Conclave)[未达八十岁的枢机,有参选权和被选权。按:被选为教宗者原则上可以是枢机团以外的男信徒。
教宗默存于心中的枢机(Cardinals in pectore / in petto)
他们是在某些情况下,基于环境因素,名字由教宗保密,待适当时候才由教宗公布出来的枢机。
为何枢机也称为“红衣主教”?
枢机的身分不仅是一位教会神长领受的殊荣,而且也表示,身为枢机者在有必要时,为信仰作证,“流血”舍生亦在所不辞。故此传统上枢机的服饰(长衫、披肩、方型帽等)都是“鲜红”色的,因此枢机们也俗称“红衣主教”。其实称他们为“枢机”较合适。[参照枢机就任仪式“授予方型帽(Biretta)”的经文。
枢机有退休年龄吗?
枢机的职衔是终身的,然而,在履行职务上,他们有退休年龄。教宗保禄六世于1970年规定,年龄达八十岁的枢机无权出席选举新教宗的大会。此外,年龄达七十五岁者,不再担当宗座部门的主管,而年龄达八十岁者就不再出任宗座部门的委员。
枢机团的现况:
多个世纪以来,意大利半岛的枢机占全体枢机的一半以上。在保禄六世 (1962-78)及若望保禄二世(1978-2005)任内,枢机数目一直加增,并且比以往更具普世幅度,扩展至全球各地。至2006年2月7日,枢机人数达178名,其中110位年龄未逾八十。这178名枢机,来自65个国家,其中欧洲占92名,北美18名,拉丁美洲31名,非洲16名,亚洲17名,大洋洲4名。现时枢机团中有9位枢机来自耶稣会,7位来自方济会,6位来自慈幼会,另有15位其它会士;其余来自教区神职人员。
中国籍的枢机:
曾被委任为枢机的中国籍神长包括:
(一)青岛教区主教田耕莘 (+ 1967) 1946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二)南京教区总主教于斌 (+ 1978) 1969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三)上海教区主教龚品梅 (+ 2000) 1979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但由教宗默存心中,直到1991年才公布
(四)香港教区主教胡振中 (+ 2002) 1988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五)高雄教区主教单国玺 1998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2006年元月荣休)
(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编辑资料)
(六)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1996年9月被委为助理主教、2002年教区主教)2006年2月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辨认枢机和主教主要通过衣着和礼帽。 新任枢机将获教宗授予红色礼帽,日后出席官方场合时,可以穿由红色披肩及白纱所做的大礼服,日常穿的黑色礼服亦会换上红色捆边,头上便帽亦会改为红色,取代主教惯用的紫红色。此外,教宗一般会向新任枢机授予戒指,过往用作盖印。
百度“基督宗教”为您服务。
司铎的诗词有:《将赴宜黄司铎之任,舟下峡江》。
司铎的诗词有:《将赴宜黄司铎之任,舟下峡江》。结构是:司(半包围结构)铎(左右结构)。拼音是:sīduó。注音是:ㄙㄉㄨㄛ_。
司铎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古代掌管文教的人。2古代军队中负责击钲铎用来传令的人。3春秋鲁国时的宫名。4对天主教神父的称谓。
二、引证解释
⒈谓掌管文教。相传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摇木铎以聚众,故称。引清孙枝蔚《汪舟次赴赣榆教谕任因赋寄怀》诗之二:“学官繇延聘,事曾闻元季。当时司_者,往往居大位。”清陆以_《冷庐杂识·赵屏山》:“道光庚子,赵在临海县幕,余时司_郡学,过从频数,投分甚深。”⒉古代军中负责击钲铎以传令的人。引《文选·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_纷,迄于上林,结徒为营,次和树表,司_授_,坐作进退,节以军声。”薛综注:“司,主也。__所以为军节。”吕延济注:“__所以节进退。言司主者,授人使击发也。”⒊春秋鲁国宫名。引《左传·哀公三年》:“五月辛卯,司_火。”杜预注:“司_,宫名。”《孔子家语·辨物》:“孔子在陈,陈侯就之燕游焉。行路之人云:‘鲁司_灾及宗庙。’以告孔子。”⒋天主教神父的正式品位职称。也称司祭。译自拉丁文Sacerdotes(单数作Sacerdos)。中国天主教最初音译“撒责尔铎德”,简称“铎德”,后来用儒家关于“施政教时振木铎”的说法,改为“司铎”。
三、国语词典
古代宣扬教化、颁布政令时击铎警众,故称主持教化的人为「司铎」。
四、网络解释
司铎司铎,指掌管文教,天主教神父的正式品位职称。
关于司铎的诗句
寄言司铎者
关于司铎的成语
光杆司令悬鼗建铎青衫司马顶头上司
关于司铎的词语
悬_设铎司空眼惯毁钟为铎司马称好青衫司马司空见惯光杆司令文君司马司马青衫见惯司空
关于司铎的造句
1、这篇文章并没有说到,到底该司铎是否有意最终把读经员、送圣体员以及圣咏团成员都局限于男性。
2、这位司铎认为辅祭是迈向晋铎的其中一步,把女孩从这职务上移走会增强男孩加入修院的意愿。
3、司铎,司祭,神甫,神父,牧师在许多基督教教堂中,位于主教以下助祭以上的第二阶层的神职人员,并有权执行圣事。
4、教会宣布所有听告解的司铎,必须对忏悔者所告明的罪过绝对保守秘密。否则将受到极严重的处罚。
5、法令四十二:若有主教、或司铎、或执事将时间浪费在掷骰子、或醉酒上,他应被停职或免去其神职。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司铎的详细信息

















.jpg)
















 一定要四字的词语啊!.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