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一、叩拜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一)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烂宴此、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胆
二、供养
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等,都属于供养的范畴。因道教敬神仪礼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故我们先从神像塑造谈起。
(一)神像塑造
神像有木雕、泥塑、夹苎脱空、石雕等多种。在雕塑神像时,要进行敬神仪礼。其仪式主要有二:
(1)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首先上供、焚香、诵经礼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个或七下,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
(2)在神像雕塑(造)过程巾,还必须有“装脏”仪式,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让神像真正成祥槐为神灵依附的分饥迅灵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装脏”的内容通常有: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
问题二:道教礼拜怎么拜 双手抱拳,左手包右手,左手拇指插到右手虎口
问题三:道教信徒怎样拜三清 1、端身正立,仰瞻圣像,平心静气双脚成外八字状,两足跟距一拳宽,
离跪垫一脚远近。手抱太极,
左手抱右手,取意“保佑”,右手大指掐右手中指尖(午纹),左手大指透过右手虎口掐右手无名指根(子纹),是谓掐子午,抱太极。
2、双手上举至鼻尖,不过眉心。
下收至肚脐,不低小腹。
3、分开双手
左手原位,右手向前,同时下蹲,
两膝盖分开比肩宽,着于跪垫边缘。
4、上身前倾,右手按跪垫上,指尖朝左前方。
左手按右手上,成十字形,指尖朝右前方。小臂贴跪垫上。
双手在跪垫上的位置,视俯身后额头的位置而定。
5、俯身,额头在手背上轻点,
稍做停顿,缅想圣容。俯身后,背部要平,不可使臀部高过头部。
6、先上身,收左手至腹前,
站起同时收右手。
7、抱太极,举至鼻尖
穷身一礼。
以上为一拜,三拜为三礼三叩。
俯身后轻点头三次,三拜为三礼九叩。整个过程要自然舒缓。叩头不要大起大落。
然后,退半步,穷身一礼。至此,完整的礼拜完毕。
供奉三清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向三清道教神仙敬献供品、焚香礼拜的一种仪式。在供奉三清时,通常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礼仪和规定,以表达对道教神仙的尊敬和崇拜之情。
首先,供奉的三清神像必须是金身或木雕等材质制作,并且必须经过开光或加持才能具有灵性和法力。其次,供奉的神坛应该选择干净整洁的地方,并且要保持清洁和整齐。此外,还需要准备一些供品,如水果、点心、水酒等,这些供品可以象征着财富、健康和幸福等美好寓意。
在供奉三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供品的摆放位置:一般来说,供品应该摆放在神坛下面的左右两侧,而中间的位置则留给道教神仙享用。
2 供品的数量和质量:供品的数量应该是双数,如四个、六个、八个等等。同时,供品的质量也应该保证新鲜、洁净和美味。
3 供品的种类和颜色:根据不同的信仰和文化背景,人们对供品的种类和颜色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代表土地,红色代表火焰,白色代表流水,黑色代表风,青色代表树木等自然万物。
4 焚香的数量和时间:在焚香的数量上,一般是一炷香代表一元钱,三炷香代表三元钱等等。在焚香的时间上,一般是早晨或者晚上进行焚香礼拜即可。
总之,在供奉三清时,应该遵守相关的礼仪和规定,并注意以上几点细节问题,以表达对道教神仙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三清是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1、玉清元始天尊: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因其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2、上清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是大道化身之一。《大洞真经》云:“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宸之精气,庆云之紫烟,玉晖曜焕,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立神,道君即广宣经箓,传乎万世。”
《云笈七签》卷三亦云:“玉宸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无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炁。”
3、太清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全称“太清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后,相传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道德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
三清尊神名号的形成过程:
汉顺帝时(126—144),张道陵于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天师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
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号元始天尊。第二种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种位,太极金阙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阙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
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三清神像主要供奉在道观中的三清殿内,中间是元始天尊,左手虚括,右手虚捧,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左边是灵宝天尊,双毛握着一个半黑半白,黑中有白点,白中有黑点的圆形“阴阳镜”,象征着刚从无极状态中衍生出来的“太极”。右边是道德天尊,他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由太极而分化出的阴阳“两仪”。这些合起来,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图式。道教把“道”的时空性喻为“洪元”、“混元”、“太初”,有些三清像,元始天尊持圆珠,灵宝天尊持太极图、道德天尊拿扇,正是“洪元”、“混元”和“太初”的人格与物像的象征。
太上老君就居住在三清大殿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站在三清大殿大门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灵宝天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灵宝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的诗词有:《三清山纪游》《诗·酒人献三清》。
三清的诗词有:《诗·酒人献三清》《盘墅·登三清阁》。结构是:三(独体结构)清(左右结构)。注音是:ㄙㄢㄑ一ㄥ。拼音是:sānqīng。
三清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道教对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的合称。酒名。即清酒。唐殿名,在长安·大明宫内。一种以松实、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三位清廉的人。
二、引证解释
⒈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引南朝梁沉约《桐柏山金庭馆碑》:“此盖栖灵五岳,未驾夫三清者也。”唐吕岩《七言》诗之四八:“津能充渴气充粮,家住三清玉帝乡。”⒉道教对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的合称。引《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与同两个道童火攻道人,张挂三清,众家铺设齐备,动起法器。”⒊唐殿名,在长安大明宫内。引唐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我君六叶继圣,熙乎玄风;三清垂拱,穆然紫极。”王琦注:“《玉海》:唐大明宫内有三清殿。”唐人亦借指朝廷。《旧唐书·郑畋传》:“陛下过垂_听,超授恩荣,擢於百里之中,致在三清之上。”⒋酒名。即清酒。参见“三酒”。引晋潘岳《桔赋》:“三清既设,百味星烂。”唐骆宾王《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诗:“缔赏三清满,承欢六义通。”⒌一种以松实、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引清陆以_《冷庐杂识·玉泉雪水》:“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⒍三位清廉的人。明陈道亨,新建人,万历十四年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同里邓以_,衷贞吉亦官南京,为官皆清廉,人号“江右三清”。见《明史·陈道亨传》。
三、国语词典
道教指仙人所居的玉清、太清、上清三清仙境。后因称道教宫观为三清。词语翻译法语TroisPurs
四、网络解释
三清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盘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晨道君灵宝天尊、万教混元教主玄元皇帝太上老君。《崆峒问答》曰“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三清代表大道生成规律。一气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道化为三清,三清合体为道。1、大道为造化之根。无极大道化生太极阴阳五行之_,大道一生二生三化生万物,故尊称大道为:三清道祖。大道为万物之祖宗。2、大道为教化之本。万物化生之后沉沦起伏,三清道祖立三洞经教予以教化救渡,故尊称大道为:三清三宝天尊。大道为万物之教主。3、大道为万物之主。万物化生之后,大道化为三界十方万物之真宰,维持时空秩序和乾坤纲纪,故尊称大道为:上帝。大道为万物之主宰。三清道祖(创世)、三清教主(教化)、玉皇上帝(统管),神权、教权分离,妙一统元。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关于三清的诗句
三清弄玉秦公女三岛十洲堪捣药三清十极聚青三清门户三田奥
关于三清的成语
三十三天三三两两冷冷清清清清楚楚源清流清三沐三薰三战三北
关于三清的词语
三清四白河清三日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三清的详细信息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