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皇帝列表(全)

问答 0 21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全),第1张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全)
导读:  明代皇帝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租)永乐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

  明代皇帝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租)永乐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在位

  6明英宗,正统(天顺)皇帝,朱祁镇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因做过两次皇帝,故用两个年号。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1449年-1457年在位

  8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1464年-1487年在位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7年-1505年在位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在位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在位

  12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1567年-1572年在位

  1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27年-1620年在位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620年在位28天

  15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

  16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627年-1644年在位

  唐朝历代皇帝及年号表

  1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2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3 唐 代 皇 帝。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第 九 子。 字 为 善。 贞 观 五 年 (631) 封 晋 王。 十 七年 立 为 太 子。 二 十 三 年 即 位。

  4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

  5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将武则天算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6 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

  7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

  8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

  9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

  10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唐代宗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岁。

  11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年在位)。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

  12唐宪宗李纯(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唐朝第11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

  13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

  14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

  15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

  16 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则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

  17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 684年

  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

  (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84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4年

  唐朝复辟

  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见684年,)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见684年,)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干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干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宋朝皇帝

  北宋(960年—1127年)共167年

  宋太祖 赵匡胤(960年—976年)在位17年

  宋太宗 赵匡义(976年—997年)在位22年

  宋真宗 赵恒(997年—1022年)在位25年

  宋仁宗 赵祯(1022年—1063年)在位41年

  宋英宗 赵曙(1063年—1067年)在位5年

  宋神宗 赵顼(1067年—1085年)在位19年

  宋哲宗 赵煦(1085年—1100年)在位15年

  宋徽宗 赵佶(1100年—1125年)在位26年

  宋钦宗 赵桓(1125年—1127年)在位1年

  南宋(1127年—1279年)共152年

  宋高宗 赵构(1127年—1162年)在位36年

  宋孝宗 赵昚(1162年—1189年)在位27年

  宋光宗 赵敦(1189年—1194年)在位6年

  宋宁宗 赵扩(1194年—1224年)在位31年

  宋理宗 赵昀(1224年—1264年)在位40年

  宋度宗 赵禥(1264年—1274年)在位11年

  宋恭帝 赵隰(1274年—1276年)在位2年

  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在位2年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在位1年

  清朝历代皇帝

  太祖(努尔哈赤) 天命元年——天命十年 1616——1626

  太宗(皇太极) 天聪元年——天聪十年 1627——1636

  崇德元年——崇德八年 1636——1643

  世祖(福临) 顺治元年——顺治十八年 1644——1661

  圣祖(玄烨) 康熙元年——康熙六十一年 1662——1722

  世宗(胤祯) 雍正元年——雍正十三年 1723——1735

  高宗(弘历) 乾隆元年——乾隆六十年 1736——1796

  仁宗(顒琰) 嘉庆元年——嘉庆二十四年 1797——1820

  宣宗(旻宁) 道光元年——道光三十年 1821——1850

  文宗(奕詝) 咸丰元年——咸丰十一年 1851——1861

  穆宗(载淳) 同治元年——同治十三年 1862——1874

  德宗(载湉) 光绪元年——三十四年 1875——1908

  (溥仪) 宣统元年——宣统三年 1909——1911

想一个好听的皇帝名字 一般复姓的都很好听(复姓: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 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北冰,枫轩)在后面再加几个好词,一个好听的皇帝名字就出来了

中国所有皇帝的名字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扈

周懿王 姬��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

哪个皇帝的名字最好听 当然是有史以来第一位称得上是皇帝的大秦帝国始皇帝~~嬴政!

古代皇宫好听的名字。 每个都很好听,都是历代皇帝、大儒起的名字。

秦朝皇宫为阿房宫,皇帝寝殿不详。

西汉皇宫叫未央宫,宫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殿等,另外还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岁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猗兰、无缘等殿阁32座。 甘泉宫是西汉皇室的行宫,不是正式皇宫。

唐代正式的皇宫有三座,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 大明宫内廷主殿叫紫宸殿,皇帝夏季会住在含凉殿 太极宫,丽德殿 兴庆宫,南熏殿。此外还有行宫华清宫,九成宫等,华清宫住在长生殿,九成宫不详。

北宋 福宁殿。行宫为延福宫,延福宫寝殿为延福殿 南宋 福宁殿、勤政殿。

元朝皇帝寝殿为大明殿香阁。

明朝皇宫叫紫禁城 寝宫为乾清宫。

清代 顺治康熙的寝宫为乾清宫,雍正以及之后的皇帝住在养心殿 此外还有行宫圆明园,畅春园等,圆明园皇帝的寝殿为九州清晏殿。

哪个皇帝的名字最好听 我赞成李煜 我最喜欢诗意的名字 他也许是几千年不出名的皇帝之一 但是他的认知度 绝对不比任何一个帝王差 最重要的是他的才华和他的名字让人留下了印象 还有那股淡淡的忧伤

有没有好听的适合皇帝的名字 傲睿 晋毓

姓什么自己选

古代所有君王的名字 试着百度

中国古代所有皇帝的名字 秦朝

始皇帝 政

二世皇帝 胡亥

三世皇帝 子婴

西汉

太祖高皇帝 刘邦

孝惠皇帝 刘盈

前少帝 刘恭

后少帝 刘弘

太宗孝文皇帝 刘恒

孝景皇帝 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孝昭皇帝 刘弗陵

汉废帝(昌邑王)刘贺

中宗孝宣皇帝 刘询

高宗孝元皇帝 刘�]

统宗孝成皇帝 刘骜

孝哀皇帝 刘欣

元宗孝平皇帝 刘�b

孺子婴刘婴

新朝

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东汉

世祖光武皇帝 刘秀

显宗孝明皇帝 刘庄

肃宗孝章皇帝 刘��

穆宗孝和皇帝 刘肇

孝殇皇帝 刘隆

恭宗孝安皇帝 李祜

前少帝(北乡侯)刘懿

敬宗孝顺皇帝 刘保

孝冲皇帝 刘炳

孝质皇帝 刘缵

威宗孝桓皇帝 刘志

孝灵皇帝 刘宏

后少帝(弘农王)刘辩

孝献皇帝 刘协

三国魏

太祖武皇帝 曹操

高祖文皇帝 曹丕(资治通鉴记载为世祖)

烈祖明皇帝 曹睿

齐王 曹芳

高贵乡公 曹髦

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三国蜀

烈祖昭烈皇帝 刘备

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

三国吴

太祖大皇帝 孙权

废皇帝(会稽王)孙亮

景皇帝 孙休

乌程侯 孙��

西晋

世祖武皇帝 司马炎

孝惠皇帝 司马衷

孝怀皇帝 司马炽

孝愍皇帝 司马邺

东晋

中宗元皇帝 司马睿

肃宗明皇帝 司马绍

显宗成皇帝 司马衍

康皇帝 司马岳

孝宗穆皇帝 司马聃

哀皇帝 司马丕

废帝(海西公)司马奕

太宗简文皇帝 司马昱

烈宗孝武皇帝 司马曜

安皇帝 司马德宗

恭皇帝 司马德文

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太祖文皇帝 刘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太宗明皇帝 刘��

后废帝 刘昱

顺皇帝 刘准

南朝齐

太祖高皇帝 萧道成

世祖武皇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高宗明皇帝 萧鸾

东昏侯(炀皇帝)萧宝卷

和皇帝 萧宝融

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太宗简文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世祖孝元皇帝 萧绎

闵皇帝贞阳侯 萧渊明

敬皇帝 萧方智

废帝萧庄

南朝陈

高祖武皇帝 陈霸先

世祖文皇帝 陈�`

废帝 陈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陈顼

后主(炀皇帝)陈叔宝

北朝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

太宗明元皇帝 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 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 拓跋�F

显祖献文皇帝 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 元宏

世宗宣武皇帝 元恪

肃宗孝明皇帝 元诩

殇皇帝 元姑娘(真名不详,为元诩之女)

幼主 元钊

敬宗孝庄皇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烈宗节闵皇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

北朝东魏

孝静皇帝元善见

北朝西魏

文皇帝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皇帝 元廓

北朝北齐

显祖文宣皇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皇帝 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 高湛

>>

古代有哪个皇帝好听的名字 个人觉得康熙的“玄烨”不错。

宫斗中皇帝取什么名字有霸气又好听 诗意- - 咱就米看过有诗意的皇帝名 叫墨非暮 墨煦徵 墨纤寒 墨尘翊 咱唯爱墨 啦啦啦

1、看秦汉,知中国千年文明;观隋唐,晓华夏百世辉煌。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2、以史为鉴,宋元明请胜与衰;同理作战,古今中外荣和辱。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3、观古今,秦皇汉武创伟业;通兴衰,中山润之济苍生。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4、讲史家故事,论成败得失;述名人轶闻,评功过是非。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5、纵观历史,秦汉隋唐元明清;横看世界,中美英法德日俄。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6、横览隋唐元明清,叹朝代兴衰;纵观辽宋夏金元,通古今变换。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7、通览古今,华夏儿女共创华夏文明;遍听内外,世界豪俊同谋世界和平。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8、小小课堂,尽观古今中外;大大世界,全看成败荣辱。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9、上知两汉统一,侃侃论天下;下说三国争霸,娓娓道古今。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10、谈历代,王侯将相谁主沉浮;看今朝,工农学兵各系盛衰。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生日祝福语:晚辈生日祝福语

宝贝祝福的每一天都如画一样的美丽!生日快乐!

愿你生命中的愿望都能得到实现!生日快乐!

祝你在每个成长的日子里都开开心心!生日快乐!

生日快乐!让我为你祝福,让我为你欢笑,因为在你生日的今天,我的内心也跟你一样的欢腾、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我认为健康和快乐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东西,真诚的祝愿健康和快乐永远伴随你,生日快乐!

青春、阳光、欢笑,为这属于你的日子,舞出欢乐的节拍。祝你生日快乐!

我虽然不能陪你度过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在遥远的这边,我一样祝福你生日快乐!

愿你的生日充满无穷的快乐,愿你今天的回忆温馨,愿你今天的梦想甜美,愿你这一年称心如意!

我认为健康和快乐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东西,如果它们可以转让,我愿意把我的那一份都给你!生日快乐!

值得记念的日子,世界因为有了你而更加美好,生日快乐。

宝贝,你的生日就在今天,祝你可爱依旧,快乐多多!

一支蜡烛,一个心愿,一份真情,祝你生日快乐!

送上我诚挚的生日祝福,情深意重,祝你在未来的一年里,心想事成!

祝你生日快乐,你的善良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这完全属于你的一天带给你快乐,愿未来的日子锦上添花!

你的生日是对生命的歌颂,祝健康快乐,事业蒸蒸日上。

祝你生日健康愉快,祝你天天健康愉快,愿你一切愿望都能实现。

时光飞逝,今天又是你的生日,愿今天你拥有一切美丽,来年生日更美好,一年更胜一年。生日快乐!

愿你的生日特别快乐,愿新的一年中心想事成!

生日快乐!愿这特殊的日子里,你的每时每刻都充满欢乐。

祝你生日快乐!愿生日带给你的欢乐中蕴涵着一切美好!

公司全体同事祝你生日快乐!愿所有的快乐、所有的幸福、所有的温馨、所有的好运都永远围绕在你的身边。

我愿像那一树枫叶,在晨风中舒展我纯洁的浅碧,在夕阳中燃烧我殷红的灿烂,献给你的生日。

祝我快乐的、漂亮的、热情奔放的、健康自信的、充满活力的朋友,生日快乐!愿你用你的欢声笑语,热诚地感染你的伙伴们! 这是人生旅程的又一个起点,愿你能够坚持不懈地跑下去,迎接你的必将是那美好的充满无穷魅力的未来!生日快乐!

愿友谊之手愈握愈紧,让相连的心愈靠愈近!我最要好的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愿我的心灵是一朵鲜花,盛开在你的天空下,为你的生日增添一点温馨的情调,为你的快乐增添一道美丽的色彩。

让我保留这段芳香的记忆,珍藏这页美丽的友谊,在你生日的今天,请接受我深深的祝福--愿未来的生命成为一首五光十色的诗。

青春和天才携手同行,无疑是世间最美好的景象。而这两者你都具备了,今天,愿你的青春和才智,为你带来一个更美好的明天!生日快乐!

人生多歧路,不管怎么走,每年的今天,都该为自己做一个选择。无悔地祝福,祝福生辰,祝福自己,生命本就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试探。

声声的祝福,深深的情谊,请这条小溪捎带着这一切,路过你的家门时送给你。祝福你的生日。

让阳光普照你所有的日子,让花朵开满你人生的旅途。岁月的年轮像那正在旋转着的黑色唱片,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播放着那美丽的旧日情曲。愿你18岁后的人生依然充满着欢愉和成功!

皇帝这个称号是从秦朝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皇帝有493位,具体见中国历代纪元表,以下是比较有名的皇帝: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 ,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隋文帝杨坚(541年 -604年)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

李世民(598年(一说599年-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

武则天(624年-705年 ),本名武珝(xu),后改名武曌(zhào)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贤才辈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赵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大蒙古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安徽明光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凤阳),字国瑞, 原名重八。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噶尔丹,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扩展资料:

皇帝的起源: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古人所说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帝尧、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 ,从此天子称为皇帝。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如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佥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帅骄愎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献功。”

- 皇帝

1、嬴政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2、刘彻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3、刘询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4、王莽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为汉朝皇帝刘家后代,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5、司马邺

司马邺(300年―318年2月7日),即晋愍帝(313年―317年在位),一作司马业,字彦旗,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吴敬王司马晏之子,晋惠帝司马衷和晋怀帝司马炽之侄,西晋最后一位皇帝。

6、高湛

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即北齐武成帝,小字步落稽,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母武明皇后娄昭君,北齐第四任皇帝,太宁元年(561年)到河清四年(565年)在位。

7、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8、爱新觉罗·颙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参考资料:

-皇帝

1、秦朝

秦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秦王嬴子婴

2、西汉

太祖/高皇帝(世称汉高祖)刘邦

孝惠皇帝刘盈

前少帝刘恭

后少帝刘弘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孝景皇帝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孝昭皇帝刘弗陵

汉废帝/昌邑王刘贺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高宗)/孝元皇帝刘奭

(统宗)/孝成皇帝刘骜

孝哀皇帝刘欣

(元宗)/孝平皇帝刘衎

孺子婴刘婴(王莽摄政。刘婴未称帝,仅为傀儡皇太子)

新朝

新皇帝王莽

玄汉

更始帝刘玄

赤眉汉

建世帝刘盆子

赵汉

汉嗣帝王郎

成家

成家公孙述

3、东汉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显宗/孝明皇帝刘庄

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穆宗)/孝和皇帝刘肇

孝殇皇帝刘隆

(恭宗)/孝安皇帝刘祜

前少帝北乡侯刘懿

(敬宗)/孝顺皇帝刘保

孝冲皇帝刘炳

孝质皇帝刘缵

(威宗)/孝桓皇帝刘志

孝灵皇帝刘宏

后少帝/弘农怀王刘辩

孝献(孝愍)皇帝刘协

4、三国魏

高皇帝曹腾

太皇帝曹嵩

太祖武皇帝曹操

高祖/文皇帝曹丕(资治通鉴记载为世祖)

烈祖/明皇帝曹睿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5、三国蜀

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刘备

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

6、三国吴

始祖武烈皇帝孙坚

太祖/大皇帝孙权

废皇帝/会稽王孙亮

太宗景皇帝孙休

末帝/乌程侯孙晧

7西晋

高祖/宣皇帝司马懿

世宗/景皇帝司马师

太祖/文皇帝司马昭

世祖/武皇帝司马炎

孝惠皇帝司马衷

赵王司马伦(篡位)

孝怀皇帝司马炽

孝愍皇帝司马邺

8、东晋

中宗/元皇帝司马睿

肃宗/明皇帝司马绍

显宗/成皇帝司马衍

康皇帝司马岳

孝宗/穆皇帝司马聃

哀皇帝司马丕

废帝/海西公司马奕

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

烈宗/孝武皇帝司马曜

安皇帝司马德宗

恭皇帝司马德文

9、前凉

恒王张重华

哀王张曜灵

威王张祚

冲王张玄靓

悼王张天锡

10、后凉

太祖/懿武帝吕光

隐王吕绍

灵帝吕纂

末主吕隆

11、南凉

烈祖/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12、西凉

太祖/武昭王李暠

13、北凉

文王段业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犍

14、前赵

高祖/光文帝刘渊

废帝刘和

烈宗/昭武帝刘聪

隐帝刘璨

襄宗刘曜

15、后赵

高祖/明帝石勒

太祖/武帝石弘

正帝石虎

成帝石世

仁武帝石遵

兴武帝石鉴

末帝石袛

16、前秦

高祖景明帝苻健

越厉王苻生

世祖/宣昭帝苻坚

哀平帝苻丕

太宗/高帝苻登

越厉王苻生

17、后秦

太祖/武昭皇帝姚苌

高祖/文桓皇帝姚兴

末主姚泓

18、西秦

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

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

厉武王乞伏暮末

19、前燕

高祖/武宣帝慕容皝

烈祖/景昭帝慕容隽

隐宗/幽帝慕容暐

20、后燕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宝

开封公慕容详

赵王慕容麟

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

高宗/昭文皇帝慕容熙

景宗/惠懿皇帝慕容云

21、南燕

世宗/献武帝慕容德

太祖/穆帝慕容纳

文帝慕容超

22、北燕

太祖/文成皇帝冯跋

昭成皇帝冯弘

23、成汉

太宗/武帝李雄

哀帝李班

幽公李期

昭文帝李寿

归义侯李势

24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太祖/文皇帝刘义隆

废帝刘劭(史称“元凶”)

世祖/孝武皇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太宗/明皇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皇帝刘准

25、南朝齐

太祖/高皇帝萧道成

世祖/武皇帝萧赜

前废帝/郁林王萧昭业

后废帝/海陵恭王萧昭文

高宗/明皇帝萧鸾

炀皇帝东昏侯萧宝卷

和皇帝萧宝融

26、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萧衍

临贺王萧正德

太宗/简文皇帝萧纲

豫章王萧栋

武陵王萧纪

世祖/孝元皇帝萧绎

闵皇帝/贞阳侯萧渊明

敬皇帝萧方智

废帝萧庄

27、西梁

中宗宣皇帝萧詧

世宗孝明皇帝萧岿

惠宗孝靖皇帝萧琮

萧铣

28、南朝陈

高祖/武皇帝陈霸先

世祖/文皇帝陈蒨

废帝陈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陈顼

长城炀公/后主陈叔宝

29、北朝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

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

南安隐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

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

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肃宗/孝明皇帝元诩

殇皇帝元姑娘(元诩之女)

幼主元钊

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

废帝/长广王元晔

烈宗/节闵皇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修

30、北朝东魏

孝静皇帝元善见

北朝西魏

文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31、北朝齐

高祖/神武皇帝高欢

世宗/文襄皇帝高澄

显祖/文宣皇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皇帝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32、北朝周

太祖/文皇帝宇文泰

孝闵皇帝宇文觉

世宗/明皇帝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宇文邕

宣皇帝宇文赟

静皇帝宇文阐

33、隋朝

高祖/文皇帝杨坚

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杨广

恭皇帝杨侑

皇泰帝杨侗

秦王杨浩

34、唐朝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则天顺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武曌/武则天(武周代唐)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殇皇帝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李适[kuo]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李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李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哀帝李柷[zhù]

35、大齐

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黄巢

36、五代后梁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朱全忠、朱晃)

废帝/郢王朱友圭

末帝朱友贞(朱友瑱、朱瑱、朱友锽)

37五代后唐

太祖 武皇帝李克用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李嗣源)

闵皇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本名王从珂)

38、五代后晋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出皇帝/少帝石重贵

39、五代后汉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暠(刘知远)

隐皇帝刘承佑

40、五代后周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柴荣

恭皇帝柴宗训

41、辽朝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

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贤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绪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耶律宗真

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

恭宗 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42、北辽

宣宗 孝康皇帝耶律淳

德妃(萧普贤女,为皇太后,称制;期间遥奉耶律定为帝)

神宗(梁王)耶律雅里

英宗耶律术烈

43、西辽

德宗耶律大石

感天皇后萧塔不烟

仁宗耶律夷列

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末帝耶律直鲁古

恭帝屈出律

44、北宋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

太宗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真宗 赝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赵祯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赵曙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赵顼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赵煦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赵佶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赵桓

45、南宋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赵构

简宗 靖文元懿殇孝皇帝赵旉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赵昚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赵惇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赵扩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赵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赵禥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赵显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赵昰

怀宗 恭文宁武哀孝皇帝赵昺

46、西夏

太祖 神武皇帝李继迁

太宗 光圣皇帝李德明

景宗 武烈皇帝李元昊

毅宗 昭英皇帝李谅祚

惠宗 康靖皇帝李秉常

崇宗 圣文皇帝李乾顺

仁宗 圣德皇帝李仁孝

桓宗 昭简皇帝李纯佑

襄宗 敬穆皇帝李安全

神宗 英文皇帝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47、大理

太祖 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经帝段思英

圣慈文武帝段思良

至道广慈帝段思聪

应道帝段素顺

昭明帝段素英

宣肃帝段素廉

秉义帝段素隆

圣德帝段素真

天明帝段素兴

兴宗孝德帝段思廉

上德帝段廉义

广安帝杨义贞

上明帝段寿辉

保定帝段正明

大中帝高升泰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宪宗宣仁帝段正严

景宗正康帝段正兴

宣宗功极帝段智兴

享天帝段智廉

神宗天开帝段智祥

孝义帝段祥兴

天定贤王段兴智

48、金朝

太祖 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完颜晟

熙宗 弘基缵武庄靖孝成帝完颜亶

废帝/海陵炀王完颜亮

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帝完颜雍

章宗 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仁孝帝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允济

宣宗 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帝完颜珣

哀宗 敬天德运忠文靖武天圣烈孝庄皇帝完颜守绪

昭宗 定文匡武闵怀皇帝/末帝/后主完颜承麟

49、元朝

烈祖 神元皇帝孛儿只斤·也速该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睿宗监国仁圣景襄皇帝孛儿只斤·拖雷

太宗 英文皇帝孛儿只斤·窝阔台

定宗 简平皇帝孛儿只斤·贵由

宪宗 桓肃皇帝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完泽笃汗孛儿只斤·铁穆耳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孛儿只斤·海山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晋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兴宗 德孝皇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孛儿只斤·和世琜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昭宗 武承和孝皇帝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50、明朝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

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朱允炆

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钰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朱见深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朱载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朱翊钧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朱常洛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朱由校

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朱由检

51、南明

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朱由崧

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朱聿键

文宗 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朱聿鐭

昭宗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朱由榔

52、清朝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废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参考资料:

,皇帝 (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