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形容文化的成语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 源远流长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典故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 释义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用法作谓语、定语;
1形容文化的成语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
源远流长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典故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
释义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历史悠久
相近词源源不绝、源源不断、源源而来
相反词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年代古代
谜语大江无头尾;黄河之水天上来
使用
◎ 中国史学史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对史学本身作系统的哲学思考的历史哲学专著,严格说来只有章学诚《文史通义》一部。
2形容文化四字成语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识字知书:指有文化知识。
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蹶角受化:蹶角:叩头;受化:接受文化。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国人来中国朝贡,接受教化。形容声威极大。
敏而好古:敏:勤勉。指勤勉钻研古代文化。
胸中无墨:胸中没有墨水。比喻人没有学问,文化水平低。
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黄金时代: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美雨欧风:欧:欧洲。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3写出20个关于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天道勤酬,厚德载物,韬光养晦,上善若水,国色天香,鸟语花香,花开富贵,厚积薄发,否极泰来,乌鸦反哺,井底之蛙,安之若素,卧冰求鲤,人淡如菊,雪中送炭,返璞归真,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相濡以沫,苦尽甘来。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四字成语:
1 按图索骥
2 百折不挠
3 杯弓蛇影
4 半途而废
5 鞭长莫及
6 病入膏肓
7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9 乘虚而入
10 程门立雪
11 初生之犊不畏虎
12 唇亡齿寒
13 此地无银三百两
14 从善如流
15 打草惊蛇
16 大器晚成
17 倒屣相迎
18 得过且过
19 东施效颦
20 多行不义必自毙
21 对牛弹琴
22 尔虞我诈
23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4 负荆请罪
25 改过自新
26 孤注的掷
27 刮目相看
28 管鲍之交
29 邯郸学步
30 后顾之忧
31 囫囵吴枣
32 华而不实
33 画龙点睛
34 画蛇添足
35 黄粱一梦
36 疾风知劲草
37 既往不咎
38 价值连城
39 江郎才尽
40 狡兔三窟
41 锦囊妙计
4形容文化的句子1、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2、蹶角受化:蹶角:叩头;受化:接受文化。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国人来中国朝贡,接受教化。形容声威极大。
3、知文达理:知、达:懂得。有文化,讲道理。形容有教养。
4、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5、美雨欧风:欧:欧洲。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6、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7、胸中无墨:胸中没有墨水。比喻人没有学问,文化水平低。
8、卖弄才学:指故意显示自己有文化水平。
9、一穷二白:穷:指物质基础差;白:指文化和科学落后。比喻基础差,底子薄。
10、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11、黄金时代: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12、识字知书:指有文化知识。
5形容民族建筑的词语古色古香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不同凡响
重峦叠嶂 举世闻名 盖世无双 高楼大厦 摩天大厦
青瓦白墙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精妙绝伦 美轮美奂
雕栏玉砌 琼楼玉宇 富丽堂皇 鬼斧神工 精雕细刻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不同凡响 重峦叠嶂 举世闻名 盖世无双
高楼大厦 摩天大厦 青瓦白墙 海市蜃楼 高屋建瓴
亭台楼阁 城门失火 精美绝伦 巧夺天工 固若金汤
6形容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有哪些1、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博:广,多。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2、源远流长[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3、潜移默化[ qián yí mò huà ]: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4、饶有趣味[ ráo yǒu qù wèi ]:一般是指很有兴趣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 ráo yǒu qù wèi ]一般是指很有兴趣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
5、源源而来[ yuán yuán ér lái ]:原指诸侯相继朝觐一辈子。后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1称赞“书法”的诗句有哪些
1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书》唐 李峤
译文:垂露圆浑有力,一笔一划又好似碎裂的云朵力劲暗藏期间。
请你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每一寸都是圆浑流畅、筋骨俱备。
2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石苍舒醉墨堂》宋 苏轼
译文: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
3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宋 陆游
译文: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4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 苏轼
译文: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5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 苏轼
译文:颜真卿公改变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6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清 蒋士铨
译文:郑板桥写字就像画蓝一样,气势俊迈,风神肃散,傲然挺立。
7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 苏轼
徐峤之父子的书法也极其清秀,锋芒不露笔势却苍劲雄浑。
8兴来走笔如旋风——《赠零陵僧》唐 苏涣
译文:下笔之间就像风一样疾走。
9挥毫落纸如云烟。——《饮中八仙歌》唐 杜甫
译文: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10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 苏轼
译文:峄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典范,千载书法传承者是李氏阳冰。
2赞美书法的诗句有哪些1、“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赞美颜真卿式的如筋一般浑厚圆润。
2、“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瘦劲有力,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超尘脱俗。”
——赞美柳公权式的如骨一般刚猛有力,气势雄强。3、“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赞美王羲之式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4、“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5、“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馀。
神清骨竦意真率, 醉来为我挥健笔。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
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驰毫骤墨剧奔驷, 满坐失声看不及。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人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出自:《怀素上人草书歌》唐 戴叔伦6、“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出自:《草书屏风》唐 韩偓7、“萧子草书人不及,洞庭叶落秋风急。上林花开春露湿, 花枝濛濛向水垂,见君数行之洒落,石上之松松下鹤。
若把君书比仲将,不知谁在凌云阁。”出自:《萧郸草书歌》唐 顾况8、“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出自:《跋杨凝式帖后》宋 黄庭坚9、“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出自:《草书歌行》唐 李白10、“前朝书法孰为盛,苏黄米蔡得其正。
法度难以晋魏论,气象可与欧虞并。宣和金书类臣稷,筋骨通神工瘦硬。
大江南来万几暇,翰墨留神纵天性。驱驰羲献走颜柳,神游八法轻万乘。
昭回云翰飞龙章,斡旋天机挥斗柄。长枪大剑竟何用,恢复有志还未定。
太平遗老羔羊翁,草书时时发清兴。天资自可凌汗漫,笔力犹能造遒劲。
年来神品不可得,醉素张颠夸草圣。残篇断简付覆缶,玉轴牙签同弃甑。
摩娑故纸叹凋落,老眼昏花犹可认。案头我正理蠹鱼,晴日好风窗几净。”
出自:《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元 唐珙。
3夸奖一个人书法好的诗句《石苍舒醉墨堂》
朝代:北宋
作者:苏轼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译文:
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
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
我每每自笑曾经爱好草书,不想你也有这个“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愈?
还说这里面有什么最大的快乐,非常称心合意,和庄子的逍遥游没有什么不同。
最近,先生建造了醉墨堂,就像啜饮美酒能消愁消除烦恼一样。
看先生这个样子,我才领会到柳宗元说的不错: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样。
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
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都用得完,就好像骏马一转眼就踏遍九州大地。
我的书法都是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懒得去仔细推敲琢磨。
为什么我的随口议论独独被先生所容纳,就连只字片纸也会收藏起来?
如果用“不低于钟繇、张芝”来评价先生,先生完全当得起;如果用“向下和罗晖、赵袭差不多”来评价我,我似乎还要好些。
从今后,先生不用再像张芝那样临池苦学,池水尽黑了;那些未曾染色的白绢与其先写字后再染色做衣服,不如直接拿来做被褥床帐。
扩展资料:
苏轼是大书法家,有多篇诗谈到书法。像《凤翔八观》里的《石鼓歌》、《次韵子由论书》、《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和这首《石苍舒醉墨堂》,都是脍炙人口的。那几首诗都涉及论书,而这首诗纯粹从虚处落笔,尤其特殊。
诗中先以调侃戏谑的语气,称誉石氏草书的神妙,其间又融入对人生、政治生涯的感慨。诗中说明自己与对方同样是好书成癖,且以《庄子》篇名,表达进行书法创作时所感受到的无上快乐与精神自由。
然后点出对方作堂起名“醉墨”深刻、美好的用意。再进一步具体而生动地称赞石氏通过“堆墙败笔如山丘”的苦练,书艺达到至精至粹的程度,以至获得创作的神功和喜悦。诗中提出了书法艺术崇尚自然的可贵观点:摆脱羁绊,放笔快意,追求创作的最大自由,是经由长期积累、艰苦劳动,终于水到渠成的境界。
诗中还说明石氏是自己观点的支持者和自己书法作品的珍爱者。最后反用古人典实作结,与篇首调侃戏谑前后呼应。全诗信笔点染,脱略故常,纵横捭阖,无不如意,多使用书史典故,而无堆砌炫才之弊,但见议论风生之致。
4和书法有关的古诗词1、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唐代:高适《醉后赠张九旭》
译文: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
2、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唐代:李峤《书》
译文: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源头,洛河的存在才导致了《洛书》的出现。
3、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唐代:李白《草书歌行》
译文: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号怀素。你的草书堪称风格迥异,独步天下。
4、丹鼎乍调云母屑,蛮笺初写洛川神。右军书法是前身。——清代:徐釚《浣溪沙 寿云间宗人五十,宗人为相国曾孙,年少从军,兼工书法》
释义:炼丹用的鼎没有调出云母碎屑,第一次用高丽纸写洛川神。右军将军王羲之的书法是前身。
5、前朝书法孰为盛,苏黄米蔡得其正。法度难以晋魏论,气象可与欧虞并。——元代:唐珙《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
释义:前代书法谁为大,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能够态度品行正派。法律难以晋魏论,气象可以与欧虞都。
5赞美书画的古诗词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唐·白居易)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宋·王慕漪)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明·佚名)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杜甫)
个个诗家各筑坛,一家横割一江山(宋·杨万里)
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如是金丹换骨时(宋·陆游)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宋·陆游)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虚一点是吾师(清·袁枚)
6赞美书法的诗句1,蒋士铨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板桥写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2,郑板桥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3,黄庭坚世人但学兰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4,王文治《论书绝句》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5,杜甫《饮中八仙歌》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6,李欣《醉后赠张九旭》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两三声。
兴来洒素壁,挥毫如流星。7,李焕《赠零陵僧》张颠没后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
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文字大如斗。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
忽如斐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
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帖。8,李白《赠怀素草书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行。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魔雷惊,时时只见龙蛇走。9,韩偓《题怀素草书屏风》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尤有墨迹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10,王梦楼《快雪堂跋》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
问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严书。11,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狂僧挥瀚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龙虎渐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鱼笺绢素岂不贵,只嫌局促儿童戏。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少豁胸襟气。长幼集,贤豪至,枕糟藉麴犹半醉。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纸纵横千万字。12,傅山《论书》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胸,毛颖足吞虏。
7描写书法的诗词琴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棋
弈棋二首呈任渐 黄庭坚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有约 司马光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书 同蔡君谟江邻几观宋中道书画 梅尧臣
君谟善书能别书,宣献家藏天下无。
宣献既殁二子立,漆匣甲乙收盈厨。
锺王真迹尚可睹,欧褚遗墨非因模。
开元大历名流夥,一一手泽存有余。
行草楷正大小异,点画劲宛精神殊。
坐中邻几素近视,最辨纤悉时惊吁。
逡巡蔡侯得所得,索研铺纸才须臾。
一扫一幅太快健,檀溪跃过瘦的颅。
观书已毕复观画,数轴江吴种稻图。
稻苗秧秧水拍拍,群鹭矫翼人荷锄。
陂塍高下石笼密,竹树参倚荆篱疏。
大车立轮转流急,小犊欺愿稚小驱。
令人频有故乡念,春事况及蚕桑初。
虎头将军画列女,二十余子拖裙裾。
许穆夫人尤窈窕,因诵载驰诚起予。
余无书性无田区,美人虽见身老癯。
举头事事不称意,不如倒尽君酒壶。
石苍舒醉墨堂 苏辙
石君得书法,弄笔岁月久。
经营妙在心,舒卷功随手。
惟兹逸群气,扶驾须斗酒。
作堂名醉墨,挥洒动墙牖。
安得浊酒池,淋漓看濡首。
但取继张君,莫顾颠名丑。
[画] 贫士吟 唐伯虎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
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荒村风雨杂鸡鸣,轑釜朝厨愧老妻。
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
肯嫌斗栗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
白板门扉红槿篱,比邻鹅鸭对妻儿。
天然兴趣难摹写,三日无烟不觉饥。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李白
佽飞斩长蛟,遗图画中见。
登舟既虎啸,激水方龙战。
惊波动连山,拔剑曳雷电。
鳞摧白刃下,血染沧江变。
感此壮古人,千秋若对面。
题旧写真图 白居易
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
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
岂止十年老,曾与众苦并。
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
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
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
羲和鞭日走,不为我少停。
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
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图腾释义
《说文解字》认为“李”字的本义是指李树。远古时代的李氏族便是以李树作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古时,“李”与“理”相通,“理”字的本义是指掌管征伐刑戮的法官,世袭理官的李姓先人也以官名作为氏族的图腾
源于嬴姓和姚姓
源于嬴姓和姚姓,出自黄帝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或出自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颛顼和舜帝后代一说: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颛顼的裔孙。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舜帝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帝辛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
源于改姓、赐姓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少数民族李姓
1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约有五百一十万人。李氏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汉姓为“李”、苗姓为“孟恩路”,这是他们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氏的原义无关。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据有关学者考证,清朝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这样产生的。
2壮族: 壮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一千三百四十万人,其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李氏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氏人。 3瑶族: 瑶族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四十五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五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瑶族人数约占总数的70%强。李氏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十二姓中居于第五位。瑶族李氏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瑶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清朝有广东八排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 4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毕节等地,1982年统计约有一百十三万余人。唐朝史学家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他所撰写的《通典》中记载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数十部落……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从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在赐给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以张姓时,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这又说明一千七百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国以后,有不少李氏汉人徙居云南,久而久之,与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贞观年间的“西洱河蛮”中的杨、李、赵等姓,都自称本来是汉人 5畲族: 畲,意为烧榛种田,即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而得名,他们自称“畲民”或“山客”,约有三十八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他们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6犹太族: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十三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朝;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纪七十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后,于十一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氏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十七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明崇祯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们已完全接受了汉族文化。 7蒙古族: 源于陈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于丹东岫岩奇风岭地区,后取其姓首字谐音汉字“李”为氏,隶属镶红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驻守岫岩奇风岭一带,今后裔散居于岫岩汤池、凤城赛马等地。 8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赐姓。 据《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中记载:唐朝时的“李光颜,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赐以国姓荣之。” 此外,有个别的李氏则是源于改氏。《闽书方外志》中记载:明朝李蛰,本姓林,但祖上“性刚正不挠,为执政所嫌,从容毕命于福州”,其后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内务府回回族人尼亚咱改氏为李,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
李利贞
(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颛顼之后 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龙门堂:以望立堂。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湖北安陆(今湖北安陆),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云梦、应城,及孝感、汉川、汉阳、黄陂一部,辖区涉及今孝感地区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阳郡:秦朝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 梁 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
字辈
山东日照太平桥李氏派语:为予衍其绪,宗业宜慎守;忠厚作贻谋,家运乃克久;植基资笃信,敦行尚朴诚;敬共存世泽,懿训栽心铭。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河南南阳李氏派语:兴广文明云,石川人一家,万代开中华。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征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湖南邵阳八甲李氏派语:应嗣继仁子,志文仲显廷,祖宗永世德,时长开佑增。续班:本正发祥懋,肇启有忠纯,立学光前代,家传瑞运新,声华成盛业,孝义一庭荣。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湖南岳阳李氏派语,荣资成国泽,才之重南方。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龙船港李氏派语: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享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京江李氏派语: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派语: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着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字辈: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凤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赣榆白石头李氏字辈:相为至宝,新作良田,忠厚传家远。 四川南充南部李氏字辈:朝元先庭维仕林,文昌定国胜聪明 四川广元苍溪李氏字辈:洪白斯林 春士中青 三元开太 定显之云 光华国启 永世昌明 永年李氏字辈:球璧延前代,簪缨发后昆,克家常德建,经国远谋存。一本亲惟笃,同寅谊尚敦,门威知允茂,不负陇人孙。 霍邱花园李氏字辈:字田临三章,学为继世长,新家传道德,治国定安邦。 霍邱龙潭李氏字辈:乾坤毓敬杨,栋克海学章,保家立朝纲。 四川资阳李氏字辈:应文春先,单廷世云,如恒其德,光宗必成。 河北胜芳李氏字辈:文耀裕光兆,嘉世守中和。 湖北程集李氏字辈:老派:维学师在贤,大振家国传,智仁承祖德,孝友取宗光,作述芳名远,修齐锡庆长。新派:继世昌威治,诗文胜泽兴。 保定府李氏字辈:德洪天喜贵,长久振家兴。
宗祠楹联
李姓宗祠通用匾额 道德传家 太白遗风 诗酒流芳 “道德传家”源自老子。 “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唐代大诗人李白 李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卫公勋业; 元礼门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李膺,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西陇望族; 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唐·李邕,李善之子。善注《文选》。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 陇西世泽; 冯南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 楷模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李膺,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庋藏邺架; 召记玉楼。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泌,封邺侯。藏书甚丰,号为“邺架”。下联典自唐·李贺,临死前见梦:上帝成白玉楼,召其作记,遂卒。经传道德 经传道德; 名重谪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下联典自唐·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漱玉词丽; 娘子军兴。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南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下联典自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有典有则; 卜世卜年。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李氏家庙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李大钊自题联 勋业西平望; 文章北海风。 ——当代书画家李曲斋集清·李文田遗墨字撰题广东省顺德县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联 李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狂歌痛饮双仙骨; 索句呕心一锦囊。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白为诗仙、酒仙,是为双仙。下联典自唐·李贺每出游,备一锦囊,得句即投其中,其母见之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巳耳。” 居士词犹传漱玉; 娘子军莫与争锋。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李清照。下联典指唐·李渊之女平阳公主。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鹤顶格李姓拆字联。 岷江水利千年颂; 昌谷诗风万里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战国水利家李冰,开凿都江堰。下联典指唐代诗人李贺,有《昌谷集》。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云南省陆良县城南面三十里处的终南山老子(李聃)说经台石刻联。 新添十竹皆紫玉; 恰对九峰如画屏。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地理学家、古文家李兆洛撰书联。 原本陇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忠寮里竹围子李氏祖厝联。 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道德犹龙,名起柱下; 文章倚马,系出陇西。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诗礼趋庭,人羡邺侯卷轴; 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萧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李泌秩事。下联典指东汉·李膺秩事。 鸣凤朝阳,谏诤均推御史; 宫袍带月,神气咸钦谪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御史李善感。下联典指李白。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曹府山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 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渊源溯唐代,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 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广东省广宁县古水镇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李氏宗的来源和迁徙;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贵胃。




















跪求高人!.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