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在开展佛教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恢复了中国佛学院,并开办灵岩山分院和栖霞山分院;上海、福建、四川、甘肃、西藏等地也各自创办了佛学院。恢复金陵刻经处,成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发掘、拓印、整理、研究和印行房山石经。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先
在开展佛教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恢复了中国佛学院,并开办灵岩山分院和栖霞山分院;上海、福建、四川、甘肃、西藏等地也各自创办了佛学院。恢复金陵刻经处,成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发掘、拓印、整理、研究和印行房山石经。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先后多次参加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和亚洲宗教和平会议;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佛教徒的友好往来频繁,1980年与1984年在西安与日本佛教界共同举行了善导大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法会和惠果、空海纪念堂落成典礼法会。
中国佛教协会,在法律上属于群众团体性组织,是中国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其主要目的为团结各民族佛教徒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政策,培养佛学人才,研究佛教历史和教理,保护和整理佛教文物、维修佛教名山和寺院,以及加强和世界各国佛教徒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
备受世界佛教界瞩目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由中国佛教协会、国际佛光会、香港佛教联合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论坛将于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在无锡市开幕、台北市闭幕。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于2006年在浙江举办,3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佛教界、学术界、商界、政界等各界人士参加,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带着世界和谐的美好祝愿,广纳群言,广聚善缘,论坛将更充分的展现中国传统的“和合”之意。秉承主题,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举办宗旨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众缘和合”。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主承办方立意要把她办成一次中华佛教风采的呈现,一次佛教文化魅力的展示,一次世界佛教的因缘际会!本届论坛在“论”上,内容充实,将有十几个分议题进行研讨,在配套活动上也更加丰富,将有五个文化展览,包括佛教文物、书画、工艺品、陶瓷、摄影等。在代表邀请上将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已向近六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人士发出邀请。
日程安排
2009年3月26日 无锡报到;
3月27日参访观光;
3月28日开幕典礼;
3月29日无锡分论坛;
3月30日转场至台北;
3月31日台北分论坛;
4月1日闭幕典礼;
4月2日参访或返程。
议题
无锡分论坛议题:
1、佛教修学体系。
2、佛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3、法宝之光——大藏经的整理、保护和研究。
4、佛教音乐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创新发展。
5、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的互相发展。
6、佛教与科学。
7、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8、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
台北分论坛议题:
1、佛教的组织管理。
2、佛教的弘法传播。
3、佛教的艺文事业。
4、佛教的慈善关怀。
5、佛教的心灵环保。
6、佛教与现代性。
7、佛教的国际交流。
8、佛教的宗派融合。
五大展览
神州佛缘——中国佛教文物精品展
清净人间——中国佛教摄影特展
妙好庄严——中国佛教陶瓷艺术品展
天花烂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教艺术珍品荟展
翰墨禅韵——赵朴初遗墨暨中国佛教书画艺术展 为了把首届论坛办得内容丰富、新颖、札实,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国佛教协会在京召开《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研讨会》,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新加坡约八十位佛教代表和佛教学者参加。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世界佛教论坛出谋划策,贡献智慧。会议最后确定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这一主题,把“和谐”“缘”“和合”几个集中体现东方文化和佛教智慧的理念融于一体,契合佛教经典教义的核心内涵,也符合国际范围内文化对话、交流、合作的潮流。
当今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文明、宗教,不同的人群、阶层,共同组成了精彩的世界。文明因多样而呈现丰富,世界于多元中蕴含生机。缘起理论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与基石,也是世界生住坏空的根本法则。“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如来”。万物藉缘而生灭,佛法依缘而成就。阴阳相合、万物生长;众缘会聚、诸法生起。和谐世界正是基于共同的追求,成于众缘的和合。
我们的世界需要一种“和”的精神与智慧,去化解茅盾、消弭纷争,去营造和谐、维护和平。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09年3月27日上午在江苏无锡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法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即将于28日开幕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有四大亮点。明生法师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已经准备就绪,来自全世界五大洲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高德大僧、专家学者、护法居士、社会贤达已云集太湖之滨,这一举世瞩目的世界佛教盛会即将开始。 明生法师说,本届世界佛教论坛有四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即将于28日上午在灵山梵宫举行的入场式和开幕式。隆重盛大的开幕式将吸引全世界佛教徒的目光,成为展现中华佛教风采的盛世经典。
第二个亮点是内容充实、议题广泛的大会发言和分论坛研讨。28日将安排50余位与会者在大会上发言,29日将展开无锡阶段9个分论坛的研讨,议题包括了慈善、环保、文化、音乐、教育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促进佛教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对话。
第三个亮点是28日中午举行的“千僧斋–中国汉传佛教寺院过堂体验”。这一活动将启发世人的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向世人展现中国汉传佛教的生活传统,展示内观自省、感恩惜福、知足常乐、慈悲平等、绿色环保等传统佛教文明。第四个亮点是展现佛教文化魅力的五大展览和一场演出。五大展览为中国佛教文物展、佛教摄影展、中国佛教陶瓷艺术品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教艺术珍品荟展、赵朴初遗墨暨中国佛教书画艺术展。一场演出是将于29日晚在灵山梵宫举行的《灵山盛典》献礼演出。
本届论坛为期5天,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活动于3月28日至29日在无锡举行;3月30日与会代表将乘坐包机由南京直航台北;第二阶段的活动于3月31日至4月1日在台北举行。 无锡主会场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无锡主会场––灵山梵宫坐落于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灵山脚下,气势恢宏的建筑与宝相庄严的灵山大佛比邻而立,瑰丽璀璨的艺术和独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灵山梵宫集文化、艺术、旅游、会议等功能于一身,建筑气势磅礴,布局庄严和谐。
灵山梵宫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内部各建筑空间独立且互相贯通,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梵宫的建筑形式突破传统,大量运用高大的石材廊柱、大跨度的梁柱,搭建出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梵宫建筑构造的巧妙、完美无缺的设计堪称佛教建筑中的鸟巢。走进梵宫,精雕细琢的东阳木雕、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光灿夺目的琉璃巨制、技艺精湛的扬州漆器,还有恢宏大气的油画组图、古雅精丽的景泰蓝须弥灯、精致典雅的瓯塑浮雕壁画,仿佛走入一个包罗万象的精品博物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这些汇集众多文化遗产、众多艺术瑰宝的艺术珍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演绎得活灵活现,将佛教的庄严威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梵宫中最具特色的灵山圣坛是具有会议和演出等多功能的综合厅,可以同时容纳2000人进行会议活动。林兆华、何训田等国内顶尖导演团队联手创编的大型佛教音乐剧——《觉悟之路》也将在灵山圣坛上演。这部音乐大典以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心灵智慧为主旨,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如梦如幻、曼妙唯美的篇章。
台湾主会场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台湾主会场——台北小巨蛋体育馆是提升台北市健康形象和国际化的重要地标,耗资4767亿的总工程经费包括了建造地下2层地上5层,馆内拥有许多游憩资源和体育设施是国内首座多功能的体育馆,并销售各式特色餐饮、商品等,让体育馆不只是体育馆,而是一个可以供民众休憩、消费的大型室内活动广场。台北小巨蛋体育馆前身是台北市立棒球场新建于1958年,一直都为台湾内部举行大型国际比赛时的主要赛场,不只是因为设备较为完善,其台北市立棒球场周边的交通也非常的四通八达,而在此举行的球类赛事,包括了软式少棒、三级硬式棒球、成棒、职棒等。
台北市立棒球场虽然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但场内的建筑设计并不是非常的理想,时常会影响到球迷看球赛时的权益。除了一些内部失修的问题外,其台北市立棒前几年更遭到纳莉风灾的侵袭,所以就在众多的因素之下,台北市立棒球场就改建成为如今所称的“台北小巨蛋体育馆”。
台北小巨蛋体育馆是一座拥有15000席观众座位的多功能体育馆,主馆内之看台约可容纳1万5千名观众,具备远、近、中等三种伸缩舞台呈现方式,共有7种座位形式变化,分为上层看台区3980席、预铸式看台6059席、伸缩式看台2516席、活动式看台1814席、贵宾包厢区704席;台北小巨蛋体育馆主馆B2为停车场、B1为多功能体育馆,1楼设有商店街让民众购物、2楼为低层部座位区,3楼东西两侧分别有12间包厢、美食主题餐厅和高层部看台区,4楼东西两侧分别有12间包厢、5楼则为控制室和媒体播放区;台北小巨蛋体育馆是台湾首座能提供于像篮球,网球,体操,跆拳道之世运相关活动的国际体育馆,室内则有非常宽广而舒适的活动空间,足以举办任何运动项目之比赛或练习以及各大型演唱会,是台北市另一个全新的运动、文化、娱乐和艺术聚集之地点。
圆瑛 中国僧人。俗姓吴,名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人。19岁于鼓山涌泉寺出家,20岁从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先后于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从冶开、寄禅等参学禅法。其后又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等修习教观,并精研《楞严经》。宣统元年(1909)于宁波接待寺创办佛教讲习所。1914年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曾讲经于福建、浙江、北京、天津、厦门和台湾等地,远及南洋。1924年与转道、转物发愿重兴泉州开元寺,创办佛教慈儿院,自任院长。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被推为理事长。抗日战争时期,住持上海圆明讲堂,曾组织僧侣救护队,办难民收容所,并赴南洋募集经费援助抗战。1939年秋回国,在上海突遭日本宪兵逮捕,以“抗日救国”问罪。日本宪兵队曾企图诱迫其合作,但遭坚决拒绝。出狱后闭门注经讲学。1945年开办楞严专宗学院。1952年代表全国佛教徒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为团结全国佛教徒和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同年九月在宁波天童寺病逝。著有《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等近20种,后合编为《圆瑛法汇》。
丹徒区旧称丹徒县。
据丹徒县志记载,1953年12月,丹徒县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建立。1963年佛教界第一届代表会召开,成立丹徒县佛教协会,梅初为会长。
你也可以从镇江史志办公室官网查询到丹徒县志哟。
道家著名羽士苏耽到大苏山修道炼丹,号紫气仙人,传说他忽一日于苏仙石“化鹤升仙”。
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284—364年)曾栖隐光山仙居山、杏山。他在《神仙传》中记载“郴人苏耽于西汉文帝三年五月十五,从绝顶沉香石跨鹤升仙”。 北齐
天保五年(554年)年初:天台二祖慧思历尽艰险到达大苏山,结庵而住。三月二十五在大苏山摩崖刻石记之。不久修齐光寺,开天台祖庭之初。慧思带领徒众在大苏山辟荒种茶,辟池种莲。
天保七年(556年):慧思在大苏山讲《摩诃衍义》。
天保九年(558年):慧思在大苏山“唱告诸方”,发表《立誓愿文》。是年十一月十一,慧思造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部,并造琉璃宝函盛之。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智顗不顾兵刃交加,慕名到大苏山投慧思门下,慧思开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智顗的受戒律师慧旷,也到慧思门下求学。
北齐乾明至天统间:智顗受慧思真传,常代师讲法,智顗师事慧思,得传“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思想已形成。慧思在大苏山的门下第子,智顗“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僧照“苦心禅定,最为第一”。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兵荒马乱,慧思避难率第子僧照等40余人去南岳宣教。智顗承师慧思近8年,学有大成,遵师嘱率徒众法喜等30人,先期(567年)去金陵“传灯化物”,说教弘法。
太建初年(569年)慧思及徒众去南岳后,留在大苏山的僧人继续开慧思道场。清人有诗云“选佛场开太建初”,是为此证。 神龙二年(706年):律宗大师道岸(光山人),从长安宫庭辞归故乡,在大苏山原慧思结庵禅观处,建造净居寺,造净居塔(紫云塔)于大苏山顶,率徒植龙柏、银杏、花卉、灵草;鉴真师事道岸,随之到江淮地区,以净居寺为中心,传教说法。自此,净居寺为律宗寺院。从道岸受具足戒学律范的玄朗,学成后,被推为天台八祖。
天宝十二年(753年):禅宗南宗高僧神会贬逐弋阳郡(治所在光山),屡到净居寺寄住。
大历年间(7世纪六七十年代):“茶圣”陆羽(湖北天门人)遍访产茶之地,足迹遍江淮,曾滞留大苏山,寓住净居寺,精研淮南佳茗,得出“淮南茶,光州上”的结论。
有资料说:天宝十三年(754年),陆羽访茶首历淮南诸茶山。广明元年(880年):净居寺毁于兵火,佛像、文物损失殆尽。 乾兴元年(1022年):重建净居寺,真宗皇帝题名“敕赐梵天寺”。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下旬:苏轼谪黄州,途经光山,慕名游览大苏山净居寺,写下了《游净居寺诗并序》,此间还有诗《梅花二首(光山度岭作)》,是为诗坛千古名唱。后又有“去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欲断魂”、“春风岭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句,前后诗出一事,成为诗坛脍炙人口的诗话故事。
元丰四年至六年:苏轼在黄州任,常寓净居寺“第以福乡灵境,故往往寄啸而逃禅焉”,选寺后山阳半腰一平地,建读书堂。其第苏辙,好友黄庭坚、佛印、道潜、陈季常相继到苏山造访。
嘉定十四年(1221年)年初:宋金交兵,金兵犯光山,屯兵七里镇,宋兵退据净居寺。兵乱中净居寺罹难,又一次毁于兵火。 正统初年(1436年):净居寺重修,福琦、本善整饰门墙,不逊前人之志。
嘉靖九年(1530年):僧惠荣、惠香重修净居寺殿宇,不让前人之功。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净居寺“新建祖师、伽蓝二殿,方丈禅堂”。
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二十六,豫楚名士文人16人,宴集、游览净居寺,赋诗咏唱这座千年古刹。5年后,又刻石志其事。
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下旬,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廖逢节,回故里净居寺。名宦留踪,乡贤传专声。净居寺改设十方火主(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火主,膳食伙房管理)。
万历四十二年(1628年):大苏山当地乡坤、百姓,重修读书堂。志载净居寺“崇祯末复毁”。 顺治十七年(1660年):释慧门修葺净居寺,“鼎建前后大殿各五楹”及东西禅房20余间。自此,净居寺为曹洞正宗法门。
康熙元年(1662年):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
乾隆四十年(1775年):释广慈于佛殿右旧址辟房五楹(一列为一楹),渐复丛林之旧。
嘉庆间(1808年):大苏山顶的紫云塔圮。
道光八年(1823年):僧竺鼎重修文殊塔、读书堂。
道光二十年(1840年):紫云塔圮。
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紫云塔重修告竣。
光绪七年(1881年):皇帝敕赐梵天寺合院大众改换佛祖金身。净居寺僧院茶园规模扩大,今存光绪、宣统间所植茶树300多丛。 1908年:大苏山紫云塔再圮。
1931年:现代名僧、佛学大师太虚、圆瑛先后到净居寺讲佛。太虚(1889—1947年),佛教新派人物,曾在武昌、厦门、重庆等地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并创办《海潮音》佛学月刊。1925年率领佛教代表团出席在东京召开的“东亚佛学代表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1928年,历游法、英、德、美,讲演佛学,为华僧到欧美宣传佛教之始。抗战期间,率国际佛教代表团访问缅甸、印度、锡兰、新加坡等地,争取国际佛教徒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抗战胜利后,在重庆组织“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被推为为主任。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大师全集》等。圆瑛(1878—1953年),历任宁波天童、福州鼓山、雪峰及南洋槟城极乐寺诸名刹住持,并从事讲经说法,为佛教旧派代表人物。1929年,中国佛教会成立,被推为会长,蝉联数届。新中国于1953年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为首任会长。著有《大乘起信论讲义》、《圆瑛法汇》等。
1931年春夏:净居寺属光山苏维埃区域,寺院、寺产、僧侣受到苏维埃政府保护。
1938年春夏:国难当头,净居寺僧人腾出僧房,供“抗日军人训练班”使用,训练班骨干大部分系***员,新中国成立后多为省厅级干部。
1948年春:光罗县爱国民主政府受净居寺僧人礼纳入寺临时暂驻。
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修葺净居寺。
1962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提出要拜谒光山净居寺,未得成行。
1970年:原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视察净居寺。
1980年7月31日:中河南省书记刘杰在信阳地委书记刘玉斋、光山县委书记赵凤羽的陪同下,视察净居寺,指示保护好文物,甚赞苏山茶。
1980年9月:河南省文物部门及信阳地区各县文物工作者参观、考察净居寺古迹文物。
1981年5月:著名诗人、北京市文联副主席阮章竞游大苏山净居寺。
1987年2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净居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7月31日:日本第二次天台智者大师足迹探访之旅访中团一行13人谒拜大苏山。
1989年5月1日:全国著名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林鹤松为净居寺“苏山茗芽”题词:“苏山茗芽,色、香、味俱佳”。全国著名评茶专家、安徽农大教授陈慧春题词:“苏山茗芽,形美质优”。河南省农业厅茶叶专家钱远昭的题词为“苏山茗芽形美色翠绿,味醇香气高”。
1997年:日本佛教界“智者大师足迹”电视片摄制组到光山大苏山净居寺采访拍摄。题咏:九龙捧圣有高僧,千五佛光沐东瀛。
1997年: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开放净居寺佛教活动场所及佛事活动。
1998年1月:大韩民国庆尚此道驻河南省国际交流员吴承宪先生,在省政府外事办处长金宏卿和郑州大学外事办原主任黄开传陪同下,专程参观考察大苏山净居寺,为韩国天台宗信众寻根作调查。
1999年8月:日本旅游观光团,以板本广博为团长一行9人参观净居寺。
2000年春:光山县农业局净居寺茶场、光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重建的苏东坡读书堂竣工落成,并对游人开放。
2000年5月26日至28日:由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宗教学系、光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在光山县城召开。
2000年11月:光山籍中科院院士文圣常回乡捐资助教,其间游览了净居寺,题词赞曰“花香飘净居,人勤美山林”。
2001年5月:我国著名茶叶专家、中国名茶评选委员、专家组组长于杰参观大苏山净居寺,并亲笔题词:“高山名寺出名茶”。
2001年7月:由著名学者黄心川、杨曾文、麻天祥主编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2002年5月16日:中共光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联席会议决定开发净居寺生态和文化旅游。河南蓝天集团于7月份投资100万元修通净居寺旅游主干道,并于当年10月份开始在净居寺周边投资兴建万亩生态茶园。
2002年7月20日: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亲笔为即将重建的“紫云塔”题字,武汉大学麻天祥教授亲笔撰写《重建紫云塔题记》。
2003年3月:原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上将亲笔为大苏山净居寺茶场生产的信阳毛尖题名“净居毛峰”。
2014年4月:开始对毁损房屋进行大修、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