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最全的佛诞和道教日

问答 0 23

请问谁有最全的佛诞和道教日,第1张

请问谁有最全的佛诞和道教
导读:佛教: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正月初六日:定光佛圣诞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槃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二月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四月十五日:佛

佛教:

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圣诞

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槃

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

二月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

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槃三期同一庆(即南传佛教国家的卫塞节)

五月十三日:伽蓝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日: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诞

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胜

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廿四日:龙树菩萨圣诞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

八月廿二日:燃灯佛圣诞

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

九月三十日: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

十月初五日:达摩祖师圣诞

冬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

腊月初八日:释迦如来成道日

腊月廿九日:华严菩萨圣诞

道教:

正月

  初一日天腊之辰

  初三日郝真人圣诞、孙真人圣诞

  初五日孙祖清静元君诞

  初九日玉皇上帝圣诞

  十三日关圣帝君飞升

  十五日上元天官圣诞、灵宝天师圣诞

  十九日长春邱真人圣诞

  二月

  初一日勾陈天皇大帝圣诞、长春刘真人(刘渊然)圣诞

  初二日土地正神诞、姜太公圣诞

  初三日文昌梓潼帝君圣诞

  初六日东华帝君圣诞

  十三日葛真君圣诞

  十五日太上老君圣诞

  十九日慈航真人观音大士圣诞

  三月

  初一日谭祖长真真人诞

  初三日玄天上帝圣诞

  初六日眼光娘娘圣诞

  十五日天师张大真人圣诞、财神赵公元帅圣诞

  十六日三茅真君得道之辰、中岳大帝圣诞

  十八日王祖玉阳真人圣诞、后土娘娘圣诞

  十九日太阳星君圣诞

  二十日子孙娘娘圣诞

  二十三天后妈祖圣诞

  二十六鬼谷先师诞

  二十八东岳大帝圣诞

  四月

  初一日长生谭真君成道之辰

  初十日何仙姑圣诞

  十四日吕祖纯阳祖师圣诞

  十五日钟离祖师圣诞

  十八日北极紫微大帝圣诞、泰山圣母碧霞元君诞、华佗神医先师诞

  二十日眼光圣母娘娘诞

  二十八神农先帝诞

  五月

  初一日南极长生大帝圣诞

  初五日地腊之辰、南方雷祖圣诞、地祗温元帅圣诞、雷霆邓天君圣诞。

  十一日城隍爷圣诞

  十三日关圣帝君降神、关平太子圣诞

  十八日张天师圣诞

  二十日马祖丹阳真人圣诞

  二十九紫青白祖师圣诞

六月

  初一至初六日南斗星君下降

  初十日刘海蟾祖师圣诞

  十五日灵官王天君圣诞

  十九日慈航观音成道

  二十三火神圣诞

  二十四南极大帝中方雷祖圣诞、关圣帝君圣诞

  二十六二郎真君圣诞

  七月

  初七日道德腊之辰

  十二日西方雷祖圣诞

  十五日中元地官大帝圣诞

  十八日王母娘娘圣诞

  十九日值年太岁星君圣诞

  二十日刘祖长生真人圣诞

  二十二马元帅圣诞

  二十三诸葛武侯诞

  二十六张三丰祖师圣诞

  八月

  初一日许府真君诞辰

  初三日九天司命灶君诞

  初五日北方雷祖圣诞

  初十日北岳大帝诞辰

  十五日太阴星君诞

  九月

  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皇降世之辰

  初九日斗姥元君圣诞;重阳帝君圣诞、玄天上帝飞升;酆都大帝圣诞

  二十二增福财神诞

  二十三萨翁真君圣诞

  二十八五显灵官马元帅圣诞

  十月

  初一日民岁腊之辰、东皇大帝圣诞

  初三日三茅应化真君圣诞

  初六日天曹诸司五岳五帝圣诞

  十五日下元水官大帝圣诞

  十八日地母娘娘圣诞

  十九日长春邱真君飞升

  二十日虚靖天师诞(即三十代天师弘悟张真人)。

  冬月(十一月)

  初六日西岳大帝圣诞

  初九日湘子韩祖圣诞

  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圣诞

  二十六北方五道圣诞

  腊月(十二月)

  初八日王侯腊之辰

  十六日南岳大帝圣诞、福德正神诞

  二十日鲁班先师圣诞

  二十一天猷上帝圣诞

  二十二重阳祖师圣诞、丹阳马真君成道

  二十四司命灶君上天朝玉帝奏人善恶

  二十五天神下降探访善恶

  二十九清静孙真君成道

  冬至日元始天尊诞

  夏至日灵宝天尊诞

 道教神仙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其次为玉皇等四御,再次则为众天神。其他分司不同职责的神仙,老百姓最熟悉的有风、雨、雷、电、水、火诸神,以及财神、灶神、城隍、土地等。

  道教所谓神分有两种,一者是先天尊神,为天地本源之道的代表,如三清。一者为后天神,为善人或者有大功之人死后封为天神、地神等。

  仙为后天,指经过某些特殊仙法修行而成。

  神仙分类

  关于神仙的种类,归纳起来,约分五种:

  ====《钟吕传道集》论“仙有五等”=====

  钟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吕曰:“所谓鬼仙者,何也?”

  钟曰:“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象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

  吕曰:“是此鬼仙,行何术、用何功而致如此?”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速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古今崇释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诚可笑也。”

  吕曰:“所谓人仙者,何也。”

  钟曰:“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五行之气,误交误会,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吕曰:“是此人仙,何术、何功而致如此?”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或闻大道。孽重福薄,一切魔难而改初心,止于小成。云法有功,终身不能改移,四时不能变换。如绝五味者,岂知有六气,忘七情者,岂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纳之为错。著采补者,笑清静以为愚。好即物以夺天地之气者,不肯休粮。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导引。孤坐闭息,安知有自然。屈体劳形,不识于无为。采阴、取妇人之气,与缩金龟者不同。养阳、食女子之乳,与炼丹者不同。以类推究,不一可胜数。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放曰人仙。更有一等,而悦于须臾,厌于持久,用功不谨,错时乱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吕曰:“所谓地仙者,何也?”

  钟曰:“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

  吕曰:“地仙如何下手?”

  钟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数。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时刻。先要识龙虎,次要配坎离。辨水源清浊,分气候早晚。收真一,察二仪,列三才,分四象,别五运,定六气,聚七宝,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颠倒,气传于母而液行夫妇也。三田反复,烧成丹药,永镇压下田,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以作陆地神仙,故曰地仙。”

  吕曰:“所谓神仙者,何也?”

  钟曰:“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抽铅添汞而金精炼顶。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吕曰:“所谓天仙者,何也?”

  钟曰:“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脱,乃曰神仙。地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为天仙,若以厌居洞天,效职以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迁,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

  神仙品次

  道教认为修道有先后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层次之分。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将神仙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并称:“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引《仙经》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把神仙分为七阶: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

  而北周的《无上密要》则从得道成仙的层次出发,将神仙分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极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与机遇,从而说明南北朝时已有“鬼仙”的说法。

  唐时的《天隐子》又将神仙分为五类,称:在人称人仙,在地称地仙,在天称天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者称神仙。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条目中则将神仙分为九品,称:“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真、圣之号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为次第。这与《太真科》的分类方法大致相同。

  总之,关于仙品的分类方法很多,后来《仙术秘库》对其加以归纳总结,称“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其五等仙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础。

  一.天仙品位

  亦称“仙人”、“飞仙”、“大罗金仙”。指居于天府、能举行飞升的神仙。《天仙品》:

  “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抱扑子内篇、论仙》与《仙术秘库》均其列为第一等。《墉城集仙录》将升天之仙分为九等: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飞天真人、第五灵仙、第六真人、第七灵人、第八飞仙、第九仙人。若从修炼角度上看,天仙为修证之最上一成,修炼之最上乘。丹道中所指的“炼虚合道”的大成景界。届时神光普照,化身万千;一得永得,一证永证,神通恢阔,法力无边。天地闭时而不同闭;天地开时,开辟度人。

  二.神仙品位

  亦称“仙人”、“真人”,统称“仙真”。指长生不死、修炼得道的人。道经曰:“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得本元气,故曰炼形为气,正性无伪,故曰真人。”庄子曰:“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登高不憟,入水不濡,入活不热“,”“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淮南子曰:“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从修炼角度上看,神仙为修炼之上成。丹道上讲为炼神还虚的乳哺阶段。此时炼形化炁,胎仙自化,阳神已成,脱质升举。即运用大周天之火候,以炁合神,神炁为一,心无生灭,息无出入。重浊之形,化为轻清之炁;纯阳之体,尽为神通万化。届时体变纯阳,阳神已成,具有神通万化之功能。

  三.地仙品位

  道教仙人谱系的一种,为无神通力之仙。据《天隐子》记载,在地为地仙。《仙经》云: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地仙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属于中等仙人。据《仙术秘库》载,地仙有神仙之才,无神仙之分。得长生不死,而作陆地游闲之仙,为仙品中之中乘。《秘要经》认为:“立三百善功,可得存为地仙,居五岳洞府之中。”从修炼角度上看,地仙为修炼之中成。丹道上讲指完成炼炁化神的胎养阶段。此时能够在长寿的基础上证到长生,但是尚无神通变化可言,因而只能在地上行走。此时仍有呼吸和饮食,形质未能全部化为轻清。但修炼至此,容光焕发,步履轻疾,寿増无量。

  四.人仙品位

  道教仙人谱系的一种,为形体坚固、长生住世的人。《钟吕传道集》:“人仙者五仙之下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无行之气,误交误合,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又称:“修持之人,始也或闻大道,业重福薄,一切魔难,遂改初心,止于小成,行法有功,终身不能改移,四时不能变换。如绝五味者,其知有六气;忘七情者,岂知有十戒;行漱咽者,贻吐纳之训错;著采补者,笑清静以为愚;好即物以夺天地之气者,不肯休粮;好存想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导引;孤坐闭息,安知有自然;屈体劳形,不识于无为;采阴取妇人之气,与缩金龟者,不同;养阳食女子之乳,与炼丹者不同。以类推究,不可胜数,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故曰人仙。”《金丹真传`序》曰:“补完气血,复成乾体,复得外药,结成内丹,此人仙也。”《武术汇宗》:“有从下关用功者,不使真气泄于阳关,保守元气,镇守下田,不悟移鼎换炉之法,而安长生不老之果,或延寿于数百年,或延寿于数千年,久而不死,谓之人仙。”从修炼角度上看,人仙为修炼之下成。丹道上讲指炼精化炁的筑基阶段。此时修炼之人,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恒久有成,可以延年益寿,返老还童,肉体坚固,长寿不老。其方法有:绝谷、忘情、纳津、吐纳、持静、持戒、存想、采日精月华、导引、闭息、自然、无为等功法,若能信心苦志,坚守不移,足可保命固形,安乐延年,但有形之躯最终必坏。

  五.鬼仙品位

  又称“灵鬼”。指修道者未能炼至纯阳,死后出阴神,乃为鬼仙。《钟吕传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人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夺舌而已。”又称:“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紫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武术汇宗》:“一味闭目寂坐,冥心寂照,则静中寻静,悟人顽空寂灭矣.而未灭尽定,只炼得一个强定之阴神,到气尽时,阴神一出.便为灵鬼,谓之鬼仙。”从修炼角度上看,鬼仙为修炼之最下乘。丹道上讲指仅仅限于基础的性功修炼阶段。修证之时.身如槁木.心同死灰,神意内守,悟人顽空。到撒手了结之时,定中能出阴神,阴神属于清灵之鬼,而非纯阳之仙。在修炼之时,有人年事已高,肉体衰朽,或者环境困难,无从保障,今生修成已无望,乃用此法,可出阴神,以为下辈子继续修证.同样属干鬼仙。此法有:投胎、夺舍、借尸、转世等。

  主要神仙

  三清尊神

  上清元始天尊 玉清灵宝道尊 太清太上道德天尊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 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玉皇大帝(玉皇无妻,玉皇并非像一般小说中所说,西王母为其妻)

  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阀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宄其信仰,缘于古代宗教,古时即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天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说法。西周以后又称“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宫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时,“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诗句。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予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四御尊神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南极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称“四辅”。他们的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中说:“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道法会元》称“三清”、“四御”为“七宝”,认为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是统率天地的万神者。此外,四御还协助玉皇执掌天道。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南极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人间寿天祸福,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协助玉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河山之秀。

  在比较著名的道教宫观中,主要大殿除三清殿、玉皇阁外,还建有专门供奉四御的四御殿,四御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雍窖华贵,为人间帝王形象。三清、四御作为道教尊神群体,常被合称。此外,道教还有“六御”之说。他们为:统御万天的玉皇大帝、统御万雷的勾陈大帝、统御万星的紫徽大帝、统御万类的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统御万灵的长生大帝、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祗。这种说法源于中国古代“六合 ”观念,所谓“六合”,指宇宙的巨大空间,即上、下、四方(东、西、南、北)。南宋刘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对此的排列顺序为:

  玉清上帝、上清上帝、太清大帝、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东极太乙救苦天尊(即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祗。

  前三尊为三清,后六尊则构成了上(玉皇)、下(后土)、四方的“六合”布局。道教称之为“昊天六御宸尊”,加上三清,合为“九皇御号”。后来,为了符台道经四辅(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类,去掉了“玉皇大帝”和“青华大帝”,成今日之“四御”。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又称“紫微北极大帝”,“北极大帝”,“北极星君”,四御之一。

  紫微北极大帝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北极即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徽垣内。《上清灵宝大法》卷四说:“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按《天文志》云: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盖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炁悉皆左旋,惟南北极之枢而不动,故天得以动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极,其实正居天中。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吴天,上应元炁是为北极紫微大帝也。”《后汉书》卷四十八亦曰:“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故紫微垣即为紫微宫,后来皇帝亦将其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

  道教认为北辰是永远不动的星,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众神之本”。因此对他极为尊崇。《晋书·天文志》称:“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北极、北辰最尊也;其细星,天之枢也。”并以之为“大帝之座”、“ 天子常居也”。唐孔颖达《书·说命》中疏曰:“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侯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为尊卑相正之法。”

  至于紫微北极大帝的来历,《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引《北斗本生经》曰:“昔龙汉初劫,有周上御国紫光夫人于上春日,游玩至温玉池边,方脱衣澡盥,忽感莲蕊九苞,一开发,化生九子,夫人护抱鞠养宫中,志愿性成圣哲,佐辅乾坤,诸子洎壮冠乃各修,园地功行俱满,白昼冲天,并受得三清贵职矣!天皇大帝,长子也,紫徽上宫纪纲,元化众星主领。紫微大帝,第二子,佐北极中目明堂布政下土。

  道经中称紫微北极大帝的职能为:执掌天经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如《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卷上曰:“北极紫微大帝掌握五雷也。”由此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崇祀,尤其在宋代,常与玉皇大帝一起奉祀。现在四川大足等地,还可见到宋代塑造的紫徽大帝神像。《明史·礼志四》载:“明时,宫廷还敕建了紫微殿,”设象祭告“。其形象为帝王打扮,旁边有威风凛凛的武将护卫,十分高贵威严。紫微大帝的神诞日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

  南极长生大帝全称“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简称神雷玉府。

  对于南极长生大帝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元始天王长子之说。据道经《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序》载:“昔太空未成,元炁未生,元始天王为昊莽溟律大梵之祖,凝神结胎,名曰混沌。混沌既拆,乃有天地。中外之炁,方名混虚。元始天王,运化开图,金容赫日,玉相如天,陶育妙精,分辟乾坤。乃自玉京上山下游。遇万炁祖母太玄玉极元景自然九天上玄玉清神母,行上清大洞雌雄三一混化之道,生子八人,长曰南极长生大帝。亦号九龙扶桑日宫大帝。亦号高上神霄玉清王。一身三名,其圣一也。”这位真王,凝神金阙,思念世间一切众生三灾八难,一切众苦九幽泉酆,一切罪魂受报缘对。又因牿劫相求,无量众苦,不舍昼夜,生死往来,如旋车轮。故真王以神通力,悯三界一切众生,即诣玉清天中元始上帝,金阀之下,礼请殷勤,乞问紫微上宫紫玉琼蕊之笈,于九霄宝箓之内,请《神霄真王秘法》一部三卷……元始上帝即敕太皇万福真君以《高上神霄玉清真长生护命秘法》传付下世。其二为元始天王第九子之说。据道经《高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元始天王“第九子位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专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统领”。同时,《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一《元始八子封职》中对南极长生大帝的神职亦有记载,谓南极长生大帝任高上神雷玉清王,职太阳九炁玉贤君、玉清保仙王,讳棍洞,字曜华。同卷《八帝封号官职位》中亦称:“第一子任神霄玉清天王,绰霄太平应化道主大帝,遥领扶桑太阳九炁神君。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简称“勾陈大帝”、“天皇大帝”,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

  天皇大帝与北极紫微大帝一样源于我国古代星辰崇拜,《上精灵宝大法》卷四称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勾,是名勾陈,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总万星,位同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精,上应始口(左先右刂)。”其实,勾陈同“钩陈”,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极星,共自六颗星组成。《星经》称:“勾陈六星在五帝下,为后宫,大帝正妃。又住天子六将军,又主三公。”所以后人又以勾陈为后宫。《晋书·天文志》又称:“勾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勾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道教吸收了这些信仰,称龙汉年问有一国王名叫同御,圣德无边,时人禀受八万四千大劫;国王有一玉妃,明哲慈慧,号曰紫光夫人,誓尘劫中已发至愿,愿生圣子,辅佐乾坤,以裨造化;后三千劫,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荣茂之时,游戏后苑至金莲温玉池边,脱服澡盥,忽有所感,莲花九苞,应时开发,化生九子,其二长子是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二长帝君,居紫微垣太虚宫中勾陈之位,掌握符图纪纲元化,为众星之主领。是说见于道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中。另宋张君房《云笈七羲》卷二十四称:“璇玑星君,字处行,勾陈六星主之,常陈天之虎责也。”并列勾陈上宫目天皇大帝名目,列为四御之一。

  勾陈大帝的职能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玉皇上帝,全称 “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源自远古时代的“天”、“天帝”崇拜。

殷、周以来,关于天帝的信仰即已广泛流行,在先秦文献中称呼“天”、“皇天”、“帝”、“上帝”,或称“皇天上帝”、“昊天上帝”。是华夏历代国家正统祭祀的最高神(天),被认为是执掌国祚之神,神阶至尊、神权至上。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玉皇上帝 外文名 :The Yuhuang God 别名 :昊天、天公、玉皇、玉帝、玉皇大天尊、皇天上帝、玉皇大帝、天帝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昊天世界光严妙乐国 出生日期 :龙汉初劫之先 逝世日期 :永劫不坏 职业 :天帝 毕业院校 :“大道学府” 信仰 :儒、道 主要成就 :开天辟地,统御万天,执掌劫运。 代表作品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诞辰 :正月初九日 居所 :大罗天太微玉清宫 万天帝主,元始与玉皇同体异号,玉皇与四御、六御的关系,弥罗宝诰,《玉皇经》功德利益,上妙功德,天真护持,《玉皇经集注》选,皇经集注启赞序,玉帝万法教主圣祖玄师出处世系考,玉帝圣号同异考,玉帝御莅推极考,玉帝清微天界考,玉帝尊次考,儒道崇拜之争,附:玄门玉皇圣号参真破迷指微, 万天帝主 道教认为,玉皇上帝乃“道”的人格化,存在于龙汉始劫之先,亦是三清所化身的太极界第一位尊神,道体即三清祖炁。《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元始天尊普告四众云:“是帝身,即道身也,非常体也。是无量功德之身,是清净自然之身,是神明坚固、不坏真空、无上法身。”,恒在金阕利济群生、普垂教法;资始万物,运化乾坤。 玉皇上帝居于大罗天太微玉清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宗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是万天帝主。 “先虚无而后妙有”,玉皇上帝承无极而用太极,以至道之身启后天、渡人天。故以金阙四御为辅、东极太乙救苦天尊与南极玉清真王为佐护、北极四圣永镇通明殿前,总执太极、无极界一切人、神、仙、圣的升降;统辖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神、仙、地祇、鬼神。如:天地始祖五老上帝、四御、三十六天上帝、周天二十八宿、五斗星君、北极驱邪院、雷部神将、三官大帝、神霄九宸大帝等;地祇就是属于主宰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神仙,包涵城隍、地府、土地神、社稷神、山岳、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鬼神就是历史上的人物死后神化的,如先祖、先师、功臣、名将,以及其他历史人物。 玉皇上帝的塑像或画像,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持玉圭,旁侍金童玉女,周匝天相神将围绕,一般示现秦汉帝王之象。 元始与玉皇同体异号 在六朝时期,道教虽已将三清确立为最高神,然而按照人们的习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天界的最高统治者理应为天帝。大概是考虑到人们的传统习惯,一部分道经开始把玉皇或玉帝从泛称变为特称,并将其神格提高,使之与三清联系起来。有的经书认为玉皇与元始天尊同时生成。如《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所收齐·严东注曰:“玉帝讳廊奕,治玉京玄台之中,与元始同生,为玄元之范,开灭度之门,教学仙之人也。”有的经书径直认为 玉皇即是元始天尊之别号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将元始天尊称为“至道玉帝”,卷四说:“生天元始,是称天尊,无上法王,号为玉帝”,把元始天尊与玉帝合为一人。经中还称,元始天尊有十号,一号自然,……九号玉帝,十号陛下。《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所收唐·李少微注以及《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均谓 元始天尊有十号,第九号为玉帝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引《宝玄经》说元始天尊第九号为玉皇。《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也称元始天尊有十号,第六号为玉帝。并解释说:“玉帝者,位居玉阙之中,尊极万天之帝,凝然真性,妙相具足,巍巍荡荡,出众真之中,同星拱月,故称玉帝。” 根据道经所载,我们可以肯定,玉皇(玉帝)在唐代已被奉为至尊天神。《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引《太上太真科》说:“虚皇金阙玉帝,最贵最尊,无生无死,湛然常住。”经中径称玉皇天尊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之别号或 三世之一 。其《明天尊第二》引《天师请问经》曰:“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又引《灵宝斋仪》云:“过去高上玉皇天尊,未来太极天尊,见(现)在元始天尊。”《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也载有三代天尊说,但排列顺序及名称不同。该经卷上说:“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现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从上皇半劫已来,元始天尊禅位。”与前一种说法相比,后一种说法看来更被普遍接受。《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即沿用了《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的三代天尊说。 玉皇与四御、六御的关系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一般为昊天玉皇上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癨。四御大概与道教经书的“四辅”说有关。因为三清对应三洞,故构造四御来对应四辅。四御的出现,不会早于宋代,因为玉皇与后土均是在宋代受到皇帝的崇封后,其地位才得以确定。《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有“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的诗句,明确地提出了“四御”的名称。宋代王契真编《上清灵宝大法》将三清四御合称为“金阙七宝至尊”。明清以来,由于玉皇的地位日益尊崇,有的宫观把玉皇提到四御之上,另将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癨作为四御,主流观点认为, 四御乃辅佐玉皇上帝的四位天帝 。现今北京白云观的四御殿即是如此。还有的经书以“四极天帝”为四御,即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西极天皇大帝、东极青华大帝。不过此说并未被普遍采用。 六御大概与中国古代的“六合”观念有关。《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二四有“昊天六御宸尊”的说法。南宋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卷三九在三清之后,列有昊天玉皇上帝、中宫紫微北极大帝、勾陈星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癨、南极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等六位天帝。南宋蒋叔舆编《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六在三清之后所列六位天帝名称亦同,但后三位天帝排序不同,分别为东极太乙救苦天尊、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癨。《道门科范大全集》将三清六御称为“大罗九皇至尊”。综上所述,从唐宋以来,玉皇上帝作为天界至尊的地位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弥罗宝诰 至心皈命礼! 太上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廓落发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玉皇经》功德利益 上妙功德 元始天尊演说了供养礼拜玉皇上帝所得功德:又设复世间众生,曾闻是经,心常渴仰。能于家中择清净处,画帝尊像,日夜虔虔,晨昏济济。香花灯果,尊重供养,称名瞻礼,是人当得三十种上妙功德:一者诸仙赞重,二者先亡生天,三者宿殃解脱,四者所往通达,五者无盗贼事,六者所求遂心,七者除水火厄,八者横事潜消,九者夜梦吉祥,十者疾病不临,十一者智慧聪明,十二者人见欢喜,十三者衣食丰盛,十四者子孙荣贵,十五者六亲见喜,十六者门族和睦,十七者除三恶报,十八者转女成男,十九者形容端严,二十者为国大臣,二十一者生为帝王,二十二者鬼神钦仰,二十三者得宿命通,二十四者诸神护念,二十五者九族受荫,二十六者处世长年,二十七者有情赖善,二十八者魔王保迎,二十九者决超三界,三十者白日上升。 天真护持 尔时昊天上帝,闻说经法,从座而起,长跪帝前,白言玉帝,愿为大众及诸人天持是经人,说利益事。尔时玉皇尊帝与方便意,开利益门,宣玉匮科,传灵宝法,告于昊天上帝言:“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受持功德。扶危拔苦,利益存亡,神妙之事。 ”众真稽首,俱发声言:“ 第子等今日幸闻湛然常住之法,莫不上福三界诸天,下消三涂毒害。惟愿慈悲愍臣等,故演斯妙义。 ” 玉帝告曰:“若有众生孝养父母,恭敬三宝,竭忠于君;不杀不盗,不*不妒,不嗔不恨,不骄不诈;奉戒持斋,冥心大道;生尊重心,持诵是经,我即敕下周流沙界,遍传十方无极世界。我敕东方东华帝君青骑、神仙兵马、无鞅数众,悉命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东南扶桑大帝、与其部众、神仙兵马、无鞅数众、悉令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南方朱陵大帝赤骑、神仙兵马、无鞅数众,悉令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西南太华元老、与其部众、神仙兵马、无鞅数众,悉令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西方皓灵皇老白骑、神仙兵马、无鞅数众、悉令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西北皇天上帝、与其部众、神仙兵马、无鞅数众,悉令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北方 紫微帝君 黑骑、神仙兵马、无鞅数众,悉令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东北冲虚天君、与其部众、神仙兵马、无鞅数众,悉令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中央天皇大帝昆仑苍老黄骑、神仙兵马、无鞅数众,悉令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上方来和天君、名山大洞、神仙兵马、无鞅数众,悉令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下方一切金仙、四众八部、及诸眷属,悉令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十方飞天神王、飞天大神、三官四圣、二曜九星、北斗南斗、东西中斗、二十八宿、周天众星、金刚力士神王等众,各与部众,悉令下降,覆护受持是此经者。我敕降魔力士、四天门王、五岳四渎、及余诸山四海、九江十二河源、山林川泽、一切主者,令与眷属,覆护受持是此经者。诸险恶处,令得安稳。我敕所在一切土地灵官并沟渠等,一切诸大力鬼王,皆令覆护受持是此经者。令众魔外道,悉皆慑伏,潜形遁迹,高飞海外,远避他方。如是山林社稷、廊庙血食之宾,一切鬼神当自消灭。五方行病瘟疫鬼帅、诸恶鬼神,并风王水怪、孽龙妖神、土精木魅,尽自消灭。 ” 《玉皇经集注》选 皇经集注启赞序 天猷副元帅和应善天尊制 原夫大道无形,妙万物而资始;至真罔象,摄群心而自归。机若洪锺,扣之立应。邈哉上圣,至诚遂通。恭惟《本行经》者,玄皇之秘言,穹昊之枢要。浮黎真境,纪谈授道之初;紫微上宫,显露缄藏之迹。实诸天之隐韵,乃大梵之仙章。八角垂芒,本由于宸翰;千真列卫,普度于人灵。年劫孰究,世数莫知。盖大地众生迷谬,丧失真宗,自坏形体,耽惑情欲,不能洗涤,圣文遂隐。今日昆山玉显,巨海珠分,获睹琼文,伏增惊叹。所谓幽囚重系,慕妙义以荐原;痼疾沉疴,仰德音而顿愈。昏衢惠炬,溟渤舟航,保国宁家,济生度死。金编玉轴,浩渺难量。非慕真风,曷契斯理?聊叙大要,以化未萌云耳。 玉帝万法教主圣祖玄师出处世系考 师以度世,破迷拔苦,传道授经,开来继往。大道玄师,统三教,包万法,居天中之天,为圣中之圣,无始无终,本莫穷其自,在万象之先。但道妙分真,现生光严妙乐国中,乃往昔劫中化显也。世人观天道阳明,阳主施,其机常张,尊帝曰张大帝。迷徒不达此理,妄以今北直隶真定府行唐张氏族,为玉帝之后。岂知行唐张族,乃张果之支裔,张仙之后也。奚可混作一论哉?此姓氏世族之考耳。若论世系, 玉帝为大道之首分,浩劫之古祖,焉有死生姓名耶? 若玉帝圣后、圣子、眷属,皆化光严太子时宫眷。帝复登升,宫眷悉证道耳。要之,帝后宫眷非实女身,皆天至真。为度群生,显化女身,经已言之。即佛成道,妻子证圣也。目玉帝为道祖,累劫众生万类,皆天地之生意,道脉之支分。孰非玉帝之眷属统系?若大罗宫眷证道后,皆天真圣身。如文殊掌无垢世界,龙女成道而化男身,义同。今之僧道世人,不观此理,妄以为玉帝有宫眷,有轮回,为二乘果。 岂知诸天可尽,三清境大罗天无尽;诸天帝轮回,玉帝不轮回。盖玉帝乃道身,道无穷,玉帝岂有穷乎? 信乎,玉帝最上一乘诸佛之师,万天之王,宫眷皆道化之妙矣。玄系之略若此。学者勿妄论,请详是考。 玉帝圣号同异考 玉帝圣号,崇自浩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事与时会,功以世显,随其彰著,人人共睹听者,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薇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极玉帝,汉光武上后天干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 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 世不详考,谬谓帝即帝释,不知玉帝名号,各有不同。其四玉帝,俱属高上玉帝统御。今言四帝天皇同列者,亦非是玉帝。达天者详之。 玉帝御莅推极考 葛仙翕曰:世界之天,所见皆同。儒家言一天地,一上帝。道教言三十亿万大法界,界有三十六天,天各有帝,俱属高上玉帝统摄。释教言三千大千世界,界有三十二天,界各一玉帝。三教之论若殊。然言一天者,天外言太虚,称其不可穷,言三十亿万。自是之外,亦言不可思议。言三千大千者,自此之外,亦言无尽量。故儒言顺帝之则。又曰圣希天。天体无穷,至元会运世,此理亦在。是以上帝为不变迁也。道言高上虚无,真帝不毁;佛言真如自在,永不退转。是俱言玉帝无毁沦也。故言一天者,非遗大也,举总名而言之,与玄、释不二矣。言三十亿万,三千大千,非谬说也。析分数而言,与儒者相同矣。至于释言各一玉帝,一界各一极也。道言共此玉帝,众界同一无极也。曰太虚,曰不思议,曰无尽量,皆知道不变,玉帝常在耳。苟以世界分而谓玉帝殊,岂以无极之理有二乎?或以元会迁而上帝段,岂无极之理有坏乎?知道不坏,则玉帝常在。信矣,毋持魔说以谤圣。 玉帝清微天界考 王重阳曰:清微,天之最上玄微处,即道家所谓种民天,儒家所谓冲漠之表,苍苍不毁,释教所谓不退转之地。今禅之杂文内,误言玉帝在须弥山顶,乃日月天四王天,或有毁坏,惟弥勒内院为不退处。又言弥罗垣,又言弥来园,此三个异名,是道经无上元君分出,即弥罗玄真境玉帝所居清微天也。其日月四王天,盖太微玉帝之居,非此大天尊高上玉帝也。故道经言:玄谷山顶有帝君,上礼玉皇大天尊。玄谷山,即禅家须弥山,日月天主,管理此天之神。即今帝都京兆尹也。是以释经言如来说法,帝释张盖,即此时状元及第。金殿传胪,礼部举觞,京兆尹张盖,以示朝廷旌贤之意。邪流遂以张盖之帝释为高上玉皇,是以张盖京兆尹为皇帝也。其谬甚矣,惟讹谬若此。斯杂文中,言昆仑山有八处。不知方向虽有八极,八极总有一西北,西北乾首昆仑,儒家所谓天柱地维,即道之玄谷山、释之须弥山,岂有八个之理?世人讹言己久,故因考清微天界,并言而戒误论者。 玉帝尊次考 刘海蟾云: 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极、太极,非有尊卑之殊。 在释教即燃灯古佛,显化释迦佛身。禅家先佛而后玉帝,即外国尊其主而后中国皇帝之义也。若考道之尊处,《金轮经》云:玉斗玄命驾,神游上极,前行五星为使者,后以释梵作威仪。释梵,仙佛菩萨也。帝信三清与佛者,显身度众生使皈道也。世流妄分乘位,不考源流,以玉帝为次尊,是世人有大于帝王者矣。甚至以三清、佛尊比太上皇,又悖玉帝先后显化之意。而以异姓异号拟父子,其罪尤甚。噫,世不能无玉帝,犹生必有宗祖、父母也。谤上帝而别立门户,是舍宗祖、父母而自尊也。奚可哉? 儒道崇拜之争 玉皇上帝的地位虽然崇高,然而在道教中,其位序仍然在三清之下,在斋醮请神仪式中,总是先奏请三清,然而才奏请玉皇。道教的如此安排,曾遭到儒家学者们的非议。朱熹说:道家之徒欲仿佛教所为, “遂遵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 面对儒家的批评,道士们曾作过许多解释。《皇经集注·玉帝尊次考》云 :“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极而太极,非有尊卑之殊。” 林灵真所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对醮神时先列三清,后列玉皇的安排作了具体解释,说 :“盖玉清为教门之尊,昊天为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故也。” 意思是说,醮坛中间是两列神位,是两个首席,并无尊卑之别。 立庙奉祀玉皇,始于宋代。 最初只是在皇室的宫观中供奉玉皇,后来各地宫观相继建有玉皇庙。当时的儒士对道教建玉皇庙,曾颇有微词,认为不合礼法。因为按古代礼法, 只有天子才能祭天(上帝) 。黄震在为平江府修和观撰写《玉皇殿记》时曾质疑 :“礼惟天子祭天南郊,坛而不屋。道家者流谓天玉皇,屋而祠之遍州县。礼乎,否耶” 并进一步质问说:上天本来无形无象,道教为玉皇塑像,是拟天之象,还是把他当作人来看待对此,道士张一雷解释说:“天亦气之为尔。自天而万类,皆气聚则成形,明之为人,而幽之为鬼神,夫岂有二理……且昔梦诉于帝,梦得请于帝,梦至钧天帝所,或登天门入重者,彼皆何所指而言故主宰之谓帝,其来尚矣,又岂吾道家者敢诬。”其辨解主要有个两论点:一、天乃气化而成,聚则成形,故可拟象。二、古人、古书多有关于上帝的记载,并非道教所杜撰。黄震对这一解释基本上是满意的,并对道教尊天表示赞赏,认为其神道设教,可端肃人心。他说:“老子之说本天,而凡鬼神事借之,甚者*祠附庸,林立廊庑,春秋之箫鼓骈阗,往往不之正而之他,是又何为者故丛于老子之祠者虽不一,余又独取玉皇殿之尊上帝。俨上帝之如在,肃人心之正敬,使天下崇饬香火者皆如玉皇殿之为,则亦庶乎足以裨世教。” 不过,直到明朝,仍有儒士对道教建玉皇庙或昊天宫表示惊异。 如据《云门山新建昊天宫碑记》,有道士名王仲一者,请儒士陈珩撰云门山昊天宫修建记,陈珩“骇而疑,疑而诘之”,说,周礼大宗伯之职,以礼祀昊天上帝,惟天子举之,王侯莫与,你怎么能够建昊天宫呢王仲一回答说:“斯宫之建,俾人因宫以知天,因天以生惕,因惕以戢忒,其于警世摩俗,未必无补,有可益时,何泥旧章哉”陈珩然其辞。可见,儒家之士认为道教建昊天宫,虽然与古礼不合,然而从神道设教的社会功能来看,是有益的,故而也就默许了。 明清以来,祭祀玉皇逐渐成为民俗。正月初九日为玉皇大帝圣诞,台湾俗称“天公生日”。是日道观要举行盛大的斋醮仪式,成千上万的香客携带香烛、供品前往庙中祈福,称为“玉皇会”。有的地方在庆祝玉皇圣诞时,还举行“赛玉皇”的活动,即以比赛演戏、杂耍等文艺活动来酬神。又传说每年腊月(十二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出巡日,说这一天玉皇降临下界,亲自出巡考察人间善恶,以便赏善罚恶。是日,道观于子时举行迎接玉皇御驾的仪式。民间则上演玉皇出巡的活动,即抬着玉皇神像沿着街道或村庄巡行,一路上鼓乐齐鸣,热闹非凡。此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四日,然后将玉皇御驾抬到当地的玉皇殿前焚化,称为“送玉皇”。 有认为,正月为一年之初,四季之首,木气之始,一切生命因而萌发;九为数字之极尊,代表“极大、极多、极高”的意义,所以一年中第一个初九(上九)为玉帝圣诞,正与他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呼应。明代王逵《蠡海集》中说:“ 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 玉皇上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 附:玄门玉皇圣号参真破迷指微 混沌初开。五劫轮转至今无量。为判法界。乃以先天后天而分先后。定阴阳。自始祖元始以来。立道经师三宝以为修真根源。位列无极界。大量玄玄也。然众生颠倒于三界。万神仰止于神王。此天地开万物生之后天。太极界也。 故有无之间。尚有一玄关。 此玄关直承先天而用太极。先后天之枢纽所在。即“玉皇上帝”是也。是故帝尊乃万神之祖。神明之宗。三洞太极之总执。斡旋先天无极后天太极之间。以促圣凡升降轮转。然玄风颓废。市井多有讹化之说。玄风真味变矣。乃为述玉皇圣号之内义。理阴阳于神域。度人天以参真。正乾坤于圣名矣。 玉皇上帝。圣号全称 “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以此20字圣号为全真正一之宗。何以故?以其圣号含玉皇大天尊神威功德主体。玉皇其他圣号。皆从此号中出也。今叙于下。 昊天金阙。 此表玉皇神格之处。昊天者。古意天之最高处。九天之上也。盖日为阳。阳数之极。九也。玉皇总执三界。宣化正道。如日光之出。高居天顶。以破阴迷。而度人天。以阳御阴也。煌煌之火。洞照幽玄。无所不被。天之道也。故昊天。性火。金阙者。性金。火金交并。大药出矣。是以能救济三界众生。广度神人阴鬼于长夜。乃:真火炼真金。九阳火之中蕴一金体。万劫不坏之所在也。又此金乃极阳之中所生。能杜绝一切阴性邪患之微机。神人升格。莫不经由此阙而审。警示三界。昭然神圣矣! 无上至尊。 无者。有之始。道德经云:无,为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帝尊于三界之中。遍化十种德相。以度含灵。更治运天地大运,轮替之职。若非已参天地之始。如何能够。故“玉皇经”中说。是帝身。即道身也。上者。形而上者曰道。无上者。义昭然矣。至尊者,强调得此道者。有无数之众。而独此帝尊。乃众中至尊。所以堪为两界之总执。 自然妙有。 自然者。帝身即是道身。无形无相。为度众生。化现形象。与世间经历劫数运足。而后始证“大觉”之果。依此而具备庄严清净之报身。众生乃能有所凭籍。此即《玉皇经》中本行之内容。然虽有色身后天之修持相。却是道体自然显现之相。故其有形修持。异于俗人。因本性自明。一切功行。皆依此本来朗明清静之性而为,故蕴含“自然”德性。与其他觉者。都从迷中修行而后而觉绝不相同。妙有者。无中生有。造化是也。帝尊化现有形修持,是生有也。有形帝尊累劫修行而证报身之帝尊相,是生有也。从此帝尊亦具三身而度众生,生有也。然此种种皆禀自然而生。故具“自然妙有”性德。 弥罗至真。 弥者。弥漫,充满之意。罗者,覆盖,收摄之意。至者,无所不至,至则极致。真者。真实。永在之意。大罗之天。高居三十二天之上。帝尊于处广运神威以度阴阳众生。其功德力。威神力。种种妙音,神光,俱从此处而遍覆一切处。如大海水充实一切处。故云:弥罗。其功德力神威力万劫无坏。真实常在。故云:至真。 玉皇上帝。 玉者。天地灵气自然凝聚之物。天然之物。皇者。承天运之大圣人。释迦号”觉皇“。盖以后天修持而成觉悟之圣人也。玉皇者。自然而成大觉之神圣也。上者。形而上无形之物。帝。主宰也。 此玉皇圣号。全称20字。 依古文结构而成五部分。此五部分正是天地之根精华所在。分列五方。由此五方功德力之汇聚联合覆盖。方显玉皇”神奇堂堂”之宗风也。 然此圣号。虽然总持元始天地自然灵根之秘文。却尚有上下承转之妙义。一者。前一句必然承下一句之妙义。如此连承五转。其义宏深矣。如“昊天金阙”之中有“无上至尊”者是后乘于前句。即前承后也。即前句在下。后句在前句之基础上。如此五转重叠。此是由下而上。归于玉皇上帝之果德修持法。反之亦然。故持玉皇圣号之法。持之者。思其圣号内义而持,方是玄门正行之法。挨其含义熟悉非常。乃可无思而持。神威灵感大用也。能持此圣号者。除也“玉皇经”中所载之功德。尚有余德之相。一者:周天星宿围绕护持。二者,身中透紫气。其气纯阳纯干。恒出身而与天连。三者。能除历劫含识藏中阴邪变异不正之气。 故,白玉蟾祖师云:“大凡教人课诵,不如《灵宝度人经》玉皇天尊号为愈也。”

1/盘古开天

鸿蒙初开,天地混沌

中有巨人,盘古是名

神斧铿锵,劈开阴阳

浊者为地,清者为天

天地寂寂,亘古一神

意兴萧索,自解全身

神之呼吸,风云叱咤

神之怒吼,霹雳雷霆

神之双眸,日升月浮

神之须发,不灭星辰

神之躯干,山川五岳

神之血脉,湖海江河

神之骨骼,金银铜铁

神之汗津,雨露甘霖

意译文^-^

神话传说,在很久以前,没有天也没有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窈冥混沌中产生了一个沉睡的生命,那就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大神。

有一天,盘古醒来,发现四周是鸿蒙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心里一生气,抓过一把大斧头,朝着眼前黑暗的混沌,使劲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有东西冉冉升起,变成了天,而一些重的东西沉沉下降,最后变成了大地。

此后,天慢慢升高,地慢慢变加厚,盘古也跟着长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极高,地变得极厚极厚,盘古的身子自然也变得极长极长。据说,盘古有九万里那么高。

盘古死时,周身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隆的雷鸣,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四方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头发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地,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润的珍珠、温润的玉石等,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就连他身上出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2/王逸在为《楚辞·天问》中“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作注时讲“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还有,《帝王世纪》讲女娲氏“蛇身人首”,《列子·黄帝篇》言女娲氏蛇身人面,曹植《女娲画赞》云伏羲女娲“人首蛇形”,等等。蛇是龙的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集合对象。从形象上讲,蛇将自己悠长蜿转的身躯、神秘多变的色彩贡献给了龙;从内涵上讲,蛇将蜕变更新、生生不已的“生命意识”贡献给了龙。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蛇可以变成龙,龙也可以化为蛇。那么,说女娲“蛇身”、“蛇躯”、“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躯”、“龙形”。因此,学者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3/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重要神仙表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

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顺风耳|金童|玉女|雷公|电母(金光圣母)|风伯|雨师|游奕灵官|翊圣真君|大力鬼王

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脚大仙|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吴刚|天蓬元帅|天佑元帅

九天玄女|十二金钗|九曜星|日游神|夜游神|太阴星君|太阳星君|武德星君|佑圣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金吒|木吒(行者惠岸)|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巨灵神|月老|左辅右弼|二郎神杨戬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萨真人|紫阳真人(张伯端)

文昌帝君|天聋|地哑

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与广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四大天师:

张道陵、许逊(字敬之,号许旌阳)、邱弘济、葛洪

四方神

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四渎龙神

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河神

马赵温关四大元帅:

马元帅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

赵元帅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

温元帅温琼,东岳大帝部将

关元帅关羽。

五方谒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五炁真君:

东方岁星木德真君|南方荧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五岳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儿子。)

及碧霞元君

五斗星君:

东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为阴神玉女|丁卯神司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

丁亥神张文通|丁丑神赵子玉|六甲为阳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

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

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

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狮驼国》中的北天七皇)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

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

(《狮驼国》中的北斗七星君为北斗星君的另一个称号: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又称为"斗魁"或"璇",后三星组成斗柄,称"杓")

八仙: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

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

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睺(蚀星)|计都星|紫炁星|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丑寅卯等

二十八星宿

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三十六天将

蒋光|钟英|金游|殷郊|庞煜|刘吉|关羽|马胜|温琼|王善|康应|朱彦|吕魁

方角|耿通|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荀雷吉|毕宗远|赵公明|吴明远

李青天|梅天顺|熊光显|石远信|孔雷结|陈元远|林大华|周青远|纪雷刚|崔志旭

江飞捷|贺天祥|高克

(三十六天将的版本是最多,以上仅供参考)

地上天仙表

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

蓬莱三仙:

福禄寿三星,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说是西汉杨成,又一说中是唐阳城

财神赵公明、(一说比干范蠡为文财神);

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元帅。

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小张太子与五大神龙

黎山老母、镇元子

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井海王

神霄派诸神

紫微北极大帝

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为道教虚构),玉清真王与神霄八帝合起来又称为神霄九宸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黄帝)、九天雷祖大帝等。(太乙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

九司三省与北极四圣

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极四圣:

天蓬元帅(猪八戒)手下天罡大圣、九天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天杀大神)、雷使者等。

天佑(猷)元帅

翊圣元帅

玄武元帅真武大帝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

4/四大天神:雷神列缺,水神共工,火神祝融,风神飞廉

5/龙之九子

1、赑屃(bi,xi):形似龟,好负重。一冲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摇滚气质,爱好音乐,也爱吼叫。古代乐器编钟顶上就用它来装饰,寺庙大钟上的钟钮上也可见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狱。常被装饰在死囚牢的门楣上,因其形状似虎,所以民间又有虎头牢的说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于香炉盖上可见。而且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中均可见到。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一冲曾游过此庙,香火极为旺盛。

6、饕餮(hao,tie):美食主义者,性贪吃。夏商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上经常可见饕餮纹,为有首无身的狰狞怪兽。

7、睚眦(ya,zi):性情凶残易怒,喜欢争杀。民间成语"睚眦必报"所讲即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环上上面可以见其雕像,以加强杀气。

8、淑图(shu,tu):形似螺蚌,性情温顺,有点自闭症。所以将他安排在门上衔着门环,免得宵小光顾。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东南亚一带都称其为龙的第九子,大嘴无肛,只进不出,深为赌徒所喜。澳门赌场便摆了一只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

九王爷诞辰的由来

九皇爷的两个流派

九皇爷来源有两派说法,道教九皇派和民间九皇派。

道教九皇派源于星宿崇拜。“九皇”是古代中国原本是星宿崇拜的产物,和夜间指示方位赖以制定历法的北斗七星有关。古人的智慧认定北斗有九星,七显二隐,与天文考证是共通的。散布于北方天幕的七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被道家合称为天罡,在西方则被称为大熊星座。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道教广泛传播的说法,使北斗成为主掌人寿夭的“神明”。拜斗母就是北斗星君人格化的进程。

传说北斗九星为斗母之子。斗母,又名紫光夫人,原为龙汉时国王周御的妃。夫人于莲池脱服澡浴,忽有感应,莲花九朵化生九子,长子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拜斗母九皇就是古人对北斗众星的信仰将北斗星君人格化的进程。

民间九皇派起源于流传在东南亚的各种历史传说,九皇大帝只有一位,却是以香炉代替塑像。

九皇斋,从礼斗习俗而来,在东南亚久盛不衰,与当地特殊的九皇大帝信仰相结合,有一整套隆重而严格的庆典仪式。香客持九皇斋,从八月最后一天斋戒至重阳,这种习俗和民间普通虔信的消灾解厄、消除业障病苦、长生延寿的祈求有关。

九皇爷传说的版本

九皇爷的传说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传说一、上古九大皇帝>

九皇大帝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九位人物-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诰、尧、舜、禹。

<传说二、九皇爷为秦代革命烈士>

陈胜吴广起义前,九个结义英雄策划起义反秦,事机败露,为秦兵杀害,取去首级,弃其尸身,民怜其义,私下以九个陶瓮,盛其遗体,置于河中,任其漂流出海。几年后,汉朝兴起,九瓮残骸,竟漂回原地。烈士无名无姓,事情甚为灵异,当地人民收拾残骸妥为埋葬,为烈士立庙祭祀。后九人显圣护民,地方官从民意,申奏朝廷敕封“王爷”冥衔,遂演变为“九皇爷”。

<传说三、洪门五祖与白锭香炉>

洪门传说中的少林前五祖因反清复明活动被清兵追杀,投奔郑成功后,被派到闽、粤、桂一带推进革命。到了蒲田,被九连山少林寺收留习武,后事情败露,少林寺被清兵焚毁。他们逃出后,在广东惠州石城县高溪庙住下来。一日近处河中浮起一物,捞起,乃是一只白锭香炉。炉底刻有“看不懂的”四个字,并写明“五十二斤、十三两”。洪门祖宗之一的陈近南知道炉底的四个字就是“汉留文字”的暗号,意思就是“反清复明”。“五十二斤、十三两”的意思就是“五湖,南京二京,十三省。。。。。”这则故事的重要道具“香炉”与九皇爷信仰中只拜香炉的习俗吻合。

<传说四、洪门天地会领袖人物万云龙>

在吉隆坡安邦流传很广的传说,九皇庆典是祭典洪门天地会首领万云龙。1734年,万云龙在清雍正甲寅年九月初九,与清兵交战而战死在湖南长沙,余下部属逃至海南岛,败兵被追杀而由水路逃往暹罗,后被迫在槟城定居。

洪门会其中一部分残兵后来至安邦定居,表面上以种植为业,暗地里却秘密结社,罗致爱国志士,共襄反清复明义举。

有一次的开香堂(又称开香会,即新人入会仪式),警方突袭现场并严加盘问聚会理由。首领说在这里拜神祈求平安。警方见虽有拜神迹象但无神座神像,追问其故。众人一时语塞,忽然其中一首领急中生智指着身前的一只香炉说:这就是我们拜的神。看着香炉冒出缕缕香烟,警方怀疑地问:香炉是神?他是什么神?一人随口回答:他叫九皇大帝。无人知道九皇大帝的典故,警方信以为真,就此作罢。自此,吉隆坡华人供奉九皇爷,就以香炉为神位了。

<传说五、明太祖第九代孙鲁王>

这是最有史实根据的传说。明太祖第九子鲁荒王檀的九世代也是九王,俗称九王爷,又称鲁王。一批明臣拥鲁王为帝于绍兴,后被清兵追杀,鲁王投奔郑成功,居住于金门。传说郑成功不礼待鲁王,将他沉海致死,其部下愤恨郑成功,于是浮海南来,立庙祀奉。因九王爷沉海没有尸首,所以只立神位不塑立偶像。传说九月初九是王爷诞辰,那天早晨有香炉浮海而来,是为神降,即迎接鲁王由水中上岸。

事实于1959年揭开,金门岛发现一座古墓,墓中石碑记载鲁王死因是哮喘,并非郑成功迫害,此公案始真相大白。

<传说六、王爷郑成功>

清朝反清江湖烈士高举反清复明旗帜,郑成功更秘密在福建省樟泉一带积极召集各路江湖好汉于沿海“斗母宫”内商议复明大计,共襄义举。他们利用宫内诸神千秋宝诞为掩饰,一连九天在宫内招兵买马,高举“九皇大帝”旗帜为号召,“意即要救明朝江山大地”,在斗母娘娘圣像左右两手书日月(即明)。

农历八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出海迎接王爷郑成功来主持大局,郑成功乃受朝廷通缉,因此,从落船到晋宫内,需以凉伞遮住,以免身份曝光。农历九月初九午夜,奉送郑成功出海以到别处号召义举,准备一艘“王船”及供上一切日常用品、粮食等。起义终归失败,伤亡惨重。

樟泉一带乡民为纪念王爷郑成功及众烈士史迹,每年农历八月的最后一天至九月初九一连九天,祀拜王爷祀与众多牺牲的民族英雄。

传统风俗习惯,九皇爷香火随之来到南洋,相传至今应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斗母宫的九皇信仰仪式中的几个主要步骤都已得到了体现,如“迎神”“请水”“送神归海”“王船”等等。

传说与仪式究竟哪个更早,是为了配合仪式而杜撰了传说,还是因为有传说才刑成了仪式,难以分辨。仪式与传说的相互配合,为信仰的流传找到了某种根据,也为信仰活动抹上浓厚的神秘色彩。

农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

解说:

九皇信仰原是北斗信仰,是中国人传统中最古老的星辰崇拜。

九皇大帝是指与玉帝同一品位的先天大神“勾陈天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以及北斗七星的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

由于中国人观北斗的历史可远溯到公元前30世纪至40世纪,因此中国人观察中的古北斗星座有九星;后来遂产生北斗星座七明二暗,除七星外另有辅星与弼星二颗暗星的说法。反后来道教则解说,这二颗暗星其实是勾陈与紫微二星的分气。

每年农历九月,在马来西亚各地流行的九皇大帝庙会及吃素风气,其实源自中国汉代以来道教教徒举行礼斗集会的习俗。九皇诞包括了集体礼斗、拜斗的活动,这是北斗崇祀习俗的南移。

北斗信仰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星辰崇拜。又由于北斗在中国的天际,是一座每天转动一圈的星座,人们也根据北斗一圈的转动,分出它一天有12个转动阶段,创造了观北斗认识12个时辰的时间测量法。

人们还发现到,北斗斗柄会根据1年中很多不同阶段的时日,指向天际不同的方向;每当黄昏群星出现时,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都会落在一定的方位,而天上的群星,却也根据斗柄在不同季节所指方向不同,出现移形变位。

所以,人们又根据北斗斗柄的方向转动,发现斗柄有24种方向可指,于是人们便有了“24山”的中式罗盘。

而每一次斗柄在一段时间内指向一方,地上就会出现一次气候变化,影响农耕;于是古人便得出一种看法,以为斗柄所指的方向指令24节气气候变化,造成春、夏、秋、冬之别。

所以,古人有一句成语“斗转星移”,用以形容时间的流逝与世事变化。

古人在夜间,是以北斗指示方向。北斗的斗子上最外2颗星,联成直线,延长到四倍之处有1颗星,无论北斗如何绕它转动,它都兀然不动。这颗星就是永远在正北方的北极星。

所以,不论时辰和季节可以用北斗找方向;不知时辰和季节,也可以看北斗推知时辰和季节。人们可以根据北斗找北极星的方位,只要发现北方就能认清八方;人们又根据季节的认识,按北斗的斗柄指方去测知地面的正确方位。

在以农立国又地广人稀的中国大陆,观察北斗在天上的变化,可以“指示”了人们认识气候变化与交通方向,成为农业及交通最高及最标准指标。

每当北斗一变化,天上的星象、地上的阴阳及气候和人间的情况也会改变。所以,人们便以为北斗管理星辰气候,也影响人的福寿命,并由此变化各种以北斗九星名义演变的风水命理学。人们逐相信崇拜北斗,可以作为消灾解难、增福添寿的方法。

根据道教的北斗经典,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九是北斗九皇诞,连续9日,不断的礼拜北斗诸星,可以令人间消灾延寿、福禄兼至。

神话

1)据道教的《北斗本生经》所说明的九皇大帝来历,是个神明的化身故事。

经内说,龙汉时代的国王有1位皇妃紫光夫人,在过去世曾经发愿要生下圣子“辅估乾坤”。有一天,这一位王妃在金莲花池沐浴,受到感应,生下了莲花九苞,化为九子,便是九皇。

2)根据《本命延生经》的教义,元始天尊之阴气化生斗姆。斗姆的梵气又化生了九皇。因此,九皇实为先天之大神。

凡是侍奉九皇,必尊九皇之母,凡侍奉九皇之斗母的地点都称为“斗母殿”或“斗母宫”,但是,却不常以“九皇大帝”为正式庙称。

3)民间对九皇大帝的来历,则另有拟人化的传说,以为他们是抗暴或保皇失败而被杀的义士,或说是被官府斩杀的海上势力领袖。

南洋各地,其中有些九皇神庙,迎神的仪式是在海边迎海水回祭坛,又有的人庆典期间又手缠白带或手披麻带,仿如带孝。

有关传说之流行,可能与早期会党有关。早年的会党曾借九皇诞掩护,进行结社和举行仪式;九皇醮仪包括了超渡忠魂仪式,会党可能亦乘此机会纪念原为海上反暴义师的先烈,遂造成传说的出现。

习俗

1)九皇诞是一个信众一年一度集体持素的日子。各人在这9日内持素的日子长短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持素者都必须讲究身口意三净才是合乎规矩。

讲究的作法,更要求煮食素菜的锅具和所用的杯盘都不曾染上荤腥。

2)凡是举行九皇诞的地区,必定立起称为“高灯嵩”的竹嵩。竹嵩的材料去枝留尾,上挂九灯。立灯嵩有两层意义:

(一)它是用来为天上的神明指路,让神明知道某处举行庆典和醮仪,相约前来同庆共欢。

(二)道教以“北斗灯仪”消灾迎祥。它代表灯仪的简化与形式化。

过去,竖灯登嵩是在地上挖洞,洞内藏着含有吉祥寓意的物件,包括铁钉(出丁)、钱币(生财)、木炭(旺盛)、五谷或豆类(丰收),现在,由于一般都是在柏油路上立嵩,因此竹嵩都是下加脚架立起,也不讲究埋藏吉祥物。有些地方的神庙则仅在坛内燃起九灯。

3)农历九月的最初几天,其实也正好是其他数位神明的神诞,例如:九月一日即是中国南方流行的哪吒神诞。

因此,按民间庙宇的每逢九皇神诞,就会出现不同的神明下乩,同到坛前办事与庆贺,使到九皇诞成为颇多神明跳乩集会之日;所以,名为九皇诞,却又是其他神明的童身带领信徒行仪和表演过火、下锅的盛日。

到了第九日九皇回天之夜,亦有各路神明的神銮及乩童护送九皇的绕境游行,非常热闹。

4)福建人喜以“爷”尊称神明,亦因而俗称北斗九皇为“九皇爷”。另外,福建漳州也俗称其地区性质的保护神为“王爷”。

村姓“王爷”既是瘟神,又兼有一村一族家族祖先神的身份。人们害怕传染疾病之际,又认掌管疾病的神明为祖先和村落的保护神,是一种心理慰藉。

虽然“皇爷”不同于“王爷”,各村王爷姓氏也不同,但是,九皇灯仪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最后一晚祈求驱瘟,因此本地的九皇祭,便出现了像中国送瘟之祭的送船出海,或甚至在海上烧船的仪式。

久之,对信仰认识不周详的人们也把九皇诞穿插“送王船”仪式当成送“皇船”。

意义

中国人流传了许多称赞北斗的诗词,而道教的信仰中,又认为北斗能护国保民,转移命运。

由于天上的北斗的变化,可以作为人间变化的“指示标志”,因此自古以来它的现象被视为主宰国运,又被认为关系每个人自身的命运。人们更以包公和狄青等系列

的传奇人物,比喻作北斗星群中的其中一星转世,或者把其他民族英雄比喻为北斗星,这一星辰信仰,是中华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民族意象。

1)九皇诞辰能流行,其实代表了人们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承继,以及代表每个人对自己一生转凶为吉,年年都抱着希望。

由于北斗掌管人间命运,因此,向北斗祈祷是一种盼望改命转运之道。虽然位处中国大陆南方的大马已经不能看见北斗星群,但是这一信仰却随着人们的文化心态和信仰传统渡海南来、发扬更广。

2)连续9日间,整个社会中有许多个人实行了不杀生、持素以及净口和清心寡欲的行为。

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生理健康的调节,也是一种心理自我控制的训练,更是一个人向主宰个人命运的北斗九皇自我反省和忏悔的日子。其实,这种风俗协助了个人在一年结束之前,自觉的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实践简朴生活,利用宗教仪式提升心灵、洗心革面。

如果只是持素,但不曾有口和意之改变,当日也不体验简朴生活,则是把信仰实践得不完全了。

3)各区庙会的举行,以及社会许多家庭及个人参与集体行为,形成了有助社会集体自觉本族宗教文化存在;以及认同本族宗教文化的活动。这也起着一种有助社区经济的调节作用。

4)送神时举行神明的绕境游行是民俗活动,也是说明神明所位处的社区的“范围界线”以及代表“净化”社区的意愿。

游行队伍的神明到达每处都必与路经地方的庙坛互相招呼和敬香,其实是以仪式去显示与巩固不同社区与人群联系,是一种象征行为。

道教派别纷繁众多,且受地域世俗信仰的影响,节日也相应增多。主要节日如下:

1、三会日。据陆修静《道门科略》等载,三会日为农历正月七日,七月七日, 十月五日。在此三日里,道民须赴本师治所,申报家口录籍,听道官宣讲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过,以定受箓之等次。

2、三元日。一称三元节。三元指天、地、水三官,是五斗米道初创时信奉的主要神灵。 认为三官掌握人之生死命籍,它们将于一年 的特定三天中分别下降人间,考校人之功过,以定人之寿命。

3、五腊日。道教据古代“腊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创五腊日。特别是正月一日的天腊之辰,仍为今日道教之重 要节日,届时要按传统设醮祭天,祭先祖,以求福寿。

4、三清圣诞。三清作为道教最高神,在唐初已经确立。其中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本为“道”之化身,是无始无先的,本无所谓生日,但后世道教经过解释,仍给它们定了生日。

5、玉皇圣诞。玉皇大帝信仰在宋代很盛,《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已称其“于丙午岁正 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明中叶成书的《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圣诞令节日期》亦云玉皇生于正月初九。

6、王母圣诞。西王母神话起源很古,至明《搜神记》和《三 教搜神大全》,始称其为七月十八日生,《圣诞令节日期》亦云:“七月十八日,王母娘娘圣诞”。

7、东岳圣诞。源出于元而成书于明的《搜神记》卷一,始谓其于“三月二十八日生”。

8、文昌圣诞。《搜神记》卷二,谓玄天上帝“三月初三日生”。明初《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亦谓三月初三日,此日即成为道教重要节日 之一。

9、张天师诞辰。《张天师传》谓其“于东汉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十五日) 生于吴地天目山”。即为正一道重要节日之一。

10、三茅君诞辰。《搜神记》卷二始称:“三茅真君,三月十八日生。”此后即为正一 道重要节日之一。

11、许真君诞辰。正月二十八日,即为正一道重要节日之一。

12、吕祖诞辰。四月十四日,此日即定为吕洞宾诞日,为全真道重要节日 之一。

13、重阳祖师诞辰。十二月二十二日,从此即定为王嚞诞辰日,是为全真道重要节日之一。

14、邱祖诞辰。正月十九日,即作为邱处机诞辰,而为全真道重要节日之 一。

扩展资料:

道教节日特点

1、早期道教,节日尚少,其多数节日皆为元明时(主要为明代)所定。由于各派在信仰上的差异,所崇奉的神灵和祖师即有同有异。

2、各派共尊的最高神三清、最高天神玉皇,及历史悠久的三官、 社会影响很大的西王母、东岳大帝、文昌帝君、真武大帝等之“诞辰”日,是各派共奉的节日。

3、各派所奉的祖师,如正一派的张陵、三茅真君、许真君,全真道的吕洞宾、王重阳、邱处机等之诞辰日,则是分奉的节日。

-中国道教节日

西方曰太极,由天皇大帝主之。天皇大帝,全称是“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按晋书天文志云:“勾陈宫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故天皇大帝综御万神也。

太极天皇大帝的诞辰为农历二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