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高州高仰李氏出了一个敬宗孝祖的典范,名叫李善凯。李善凯是天爵公第十九代孙,广西北流市平政镇六合村委会西村山组人。他凭着勤奋和聪颖,白手兴家,成为当地勤劳致富的典型。现在主营石油销售,兼营建筑装修和建材供应等,样样业旺利丰。是高州高仰李族敬宗
高州高仰李氏出了一个敬宗孝祖的典范,名叫李善凯。
李善凯是天爵公第十九代孙,广西北流市平政镇六合村委会西村山组人。他凭着勤奋和聪颖,白手兴家,成为当地勤劳致富的典型。现在主营石油销售,兼营建筑装修和建材供应等,样样业旺利丰。是高州高仰李族敬宗孝祖的典范。
李善凯人如其名,是一个大善人。平时待人和蔼。轻言软语,踏实干事,从不夸夸其谈。这是他留给人们的印象。他待人热诚,重亲情,关心宗祠建设。理事会人员多次到北流和他交流,听取意见,他总是热情接待,安排食宿。而且在宗亲回程时给车辆加满燃油。
高州高仰李氏宗祠
李氏大宗祠建于广东化州市中垌镇孔化祥山村,有一个1000平方米广场,由三座各三间祠殿和左右画廊连为一主体,建筑总面积1200平方米。祠门联:理官遗泽,念祖贻谋。
前殿雕刻麒麟、斗兽等动物及莲花、棋、琴、书、画等图案,线条简洁流畅;前殿后面是天井,左右走廊接连中殿通达大殿,中殿往上遥望就是大殿,中仍隔一大天井,左走廊石雕历代子孙功德碑,右走廊石雕李氏起源、远祖画像等文献。
创建时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相结合,大宗祠布局完整,建筑简洁大方,排列井井有序,做工精细,用材讲究,石雕砖雕颇精,构架上气势恢宏,具有经典的庙宇特色。主要分祠有:南塘关祠、珠窑祠、佛子祠、华堂山祠、苍地祠、累公坡祠、排村祠、孔化祠、杨村祠 。
1、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初期,是中国传统的祠堂建筑,用于祭祀祖先和纪念先贤。该宗祠在清代、民国以及1985年都经历了重修。在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兑山李氏的第十四和第十五世开始迁至台湾台北芦山等地,逐渐形成了台湾著名的芦山李氏族群。厦门集美区兑山村的这个宗祠是厦门的涉台文物之一。
2、陕西省澄城县的李氏宗祠坐落在渭北高原,这里与八百里的秦川和陕南山地不同,它更像是一个紧握的拳头,内力充沛。亿万年前的河水冲刷形成了这里的地貌,如今这里干旱缺水,土地干涸,形成了如同大地的雕塑一般。
3、江西省赣州市的李氏宗祠建于明代中期,是李氏家族用来祭祀祖先和纪念先贤的地方。它位于赣州市全南县乌桕坝乡,与乡政府相邻,仅有一墙之隔。
4、安徽省青阳县的李氏宗祠位于沙济乡上章村,始建于明朝,并在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行了重修,直至嘉庆四年完工。光绪年间也曾进行过修缮,1998年5月4日被安徽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山东省章丘市的禅渣李氏宗祠位于绣惠镇茂李村南,建于清朝咸丰初年(1855年),至今已有超过140年的历史。根据建筑的柱础来看,现存的建筑应该是清代的结构。
李氏大宗祠座落在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四面环山叠翠,黄潭河蜿蜓而过,风景十分秀丽,宗祠始建于清道光16年。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从李火德入闽至今 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赣、桂及东南亚各国。近年来海外李氏子孙到此寻根谒祖者络绎不绝。李氏大宗祠占地5600平方米,它前高后低,前方后圆,是一座结构奇特、集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风格于一体的建筑奇葩。
前来李氏大宗祠旅游观光的游客和祭祖的海内外李氏宗亲,每年均有数十万人次,不少人捐助修缮和维护“李氏大宗祠”。为了答谢捐款人的善举, “李氏大宗祠”管委会对捐款千元以上的人赠予牌匾,署上芳名,上挂于“李氏大宗祠”内。目前“李氏大宗祠”已上挂牌匾3000多块。 李氏大宗祠系三进四直,砖木结构建筑,计有三个大厅,大小客厅26间,住房104间,占地5600平方米,门上刻着"恩荣"两字,两边对联是:"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在正大门左右两边各开一个圆门和耳大门,中厅三对青石柱擎着雕梁画栋、左右两壁临摹文天祥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均畅宏浑,正厅前的屏风上刻有明代名儒所撰写的《李氏火德翁传》。 地址:龙岩市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参考路线:从上杭汽车站进入北环西路--北环中路--环城中路--北环中路--北环东路--杭永公路--北环东路--杭永公路--S309--李家坪大桥--S309--竹岐大桥--S309--安乡桥--S309--红岗桥--S309--黄坊桥--S309--棉溪桥--S309--觉坊路--S309--化厚桥--S309,从S309到回归路--回归路,李氏大宗祠
锣鼓喧天,鞭爆齐鸣今天是2015年1月9日,是一年中较为寒冷的隆冬时节,但这里气氛却如同春风扑面,春意盎然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相聚在大岭头村,隆重举行大岭头村利氏宗祠落成典礼,这是我村利氏子孙千载难逢、盼望已久的一件盛事!在此,我谨代表宗祠理事会全体成员向宗祠的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参加这次典礼的四方来宾、朋友和宗亲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宗祠建设工作的各位父老乡亲、各位宗亲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宗祠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问候!
刘氏宗祠落成典礼讲话稿
在这秋高气爽,硕果飘香的金秋时节今天,大家从四面八方来到山青水秀的安远,兴高采烈地庆贺刘氏宗祠……堂辉煌落成,我谨以无比虔诚的心情,代表江西赣县大湖江刘姓的男女老少,向族人团聚一堂的盛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恭祝刘氏宗祠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美不美,江中水,亲不亲,一家人!我们同是潘氏后裔,一情相脉。心上都有肩负传承潘氏优良传统及振兴潘族的历史使命。
1 游览李庄的张家祠堂作文
万里长江第一城,是我的家乡宜宾,万里长江第一镇,又是哪里呢?这还得让我来告诉你了,万里长江第一镇,就是李庄
我久仰李庄大名,听大人们说,李庄不仅有许许多多的古建筑,还有了许多有节气的人物呢!于是,我按捺不住心中是好奇,随爸爸妈妈去游览李庄
大巴车进入了终点站,我们便一路打听,来到了广福街,我兴奋地左瞧瞧,右望望广福街真热闹呀!大家都在散步,买东西我发现李庄的人们不但热情好客,而且谈吐文明,丝毫不会让人想起"粗鲁"二字,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李庄雄伟,李庄人民也十分热情文明走着,走着,我被一家小店吸引了,这里面放着许多古玩,尤其是那块碧绿的玉盘上面的雕刻真可谓是巧夺天工别具匠心啊!一丝丝青云缠绕山间,山顶立着一座亭子,古人在上面观日吟诗这是多么优雅的景象啊!使人陶醉,令人神往走出小店,有便置身于这热闹的把街了不一会儿,我们脱离了喧哗,走进了一条窄而清静的小港,这技术席字港,他是一条只有短短的60几米,却使人回味无穷的港,使人有一种舒适感与亲切感大约几分钟的时间,我们走了出来,来到了"胡家大院"这是一个古朴而端庄的四合院,院里栽着两棵粗壮茂盛的古木,它们直直地挺立着,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和挺拔,屋内陈设着一些古色古香的家具,如:床桌椅等看着这些年代久远的家具,我们仿佛回到了那遥远的时代,有着身临其境般的感觉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伸手轻轻地抚摸这些家具品味着悠久的文化
李庄不仅历史悠久,也是中国同济大学曾经落足的地方,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将这种精神一直发扬到现在因此李庄至今受到游客们的欢迎
看了李庄的古建筑,也领略了李庄的知识文化,现在,也该入乡随俗了,尝一尝李庄的特产
2 介绍猎德祠堂作文
走进猎德西村李氏宗祠:维系一族的纽带
据资料显示,如今公认的“李”姓得姓始祖,是商朝人“李利贞”。作为古老姓氏之一的“李”姓,已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土地当中,繁衍昌盛,更是遍布世界各地。走访中国各地,在不少村落当中,游客还能看见该村李氏族人的宗祠。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猎德村里如今有三座李氏宗祠,分别是:东村李氏大宗祠、宾阳李公祠和西村李氏宗祠。
为何在同一村内,同一姓氏,却分开修建宗祠?
翻阅如今的《猎德村志》,结合与村民的交流,e家君简单了解到,最初选择定居的两位李氏先人,是从不同地方迁来的。他们同姓李,远溯祖上会有某种联系,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
在猎德生活的两支李姓族人不断繁衍,各自的后人为供奉所属的一支(房)的祖宗修建宗祠。因此,属于李氏的宗祠过往在猎德村里有好几座。
这些宗祠里所供奉的李氏祖先,同一支(房)内,有的是父子关系,有的是兄弟关系;不同支(房)的,仅是同姓,在同一地聚居,一般情况下无直接血缘关系。但是,经历数百年的发展,两支李氏的后人早已凝聚融成“猎德李氏”。
e家君曾推送过与东村李氏大宗祠有关的文章,今天介绍的是猎德西村李氏宗祠。
在宗祠内,有一《猎德西村李氏宗祠重建碑记》,其上记载:“吾李氏祖裔,自宋朝由南雄入广东,至新会司前石步乡西桥村,开村之祖益彦公,字邦杰,公入省城贸易,再迁居猎德西乡。”由此可知,猎德西村的这一支李氏族人,其祖在宋朝入广东,辗转至新会前石步乡西桥村定居,而后,族人李邦彦迁至猎德定居,成猎德西村李氏之祖。
站在李氏宗祠外,可看到斑驳的砖墙、古旧的木门和颜色深谙的门环,一左一右两尊门神守卫着。
踏入其内,抬头即能看到写着“木本堂”的牌匾。往里走,放置着刻有“李氏宗祠”的香鼎,祠堂的最里面,是供奉着猎德西村李氏祖宗的神龛和桌案。
祠堂内没有过多的装饰,亦无需过多的装饰。每逢重大喜庆日子,族人会在祠堂内外,摆上数席共庆;适逢婚嫁,村内不少年轻男女亦愿意选择在祠堂宴请亲友。
e家君了解到,猎德所有重修的宗祠,尽可能使用旧宗祠的砖瓦重建,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一切:斑驳的砖墙、古旧的木门、颜色深谙的门环……
尽管经历重建,李氏宗祠依然给来访者带来庄严肃穆、安全安定之感。
今年重阳,猎德西村李氏便集体去到新会西桥村祭祖。西桥村村长告诉e家君,往回追溯,猎德西村李氏是云步恒夫公一脉的后人,他(李恒夫)是我们云步李氏的五世祖,是云步李氏始祖侃翁(李侃,字直卿)的来孙。
不管时代如何变,世事如何迁,亘古不变的是每人身上的血脉因缘。即使分散各地,宗族观念始终是同姓同族之人最为紧密的维系纽带。
3 介绍猎德祠堂作文走进猎德西村李氏宗祠:维系一族的纽带据资料显示,如今公认的“李”姓得姓始祖,是商朝人“李利贞”。
作为古老姓氏之一的“李”姓,已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土地当中,繁衍昌盛,更是遍布世界各地。走访中国各地,在不少村落当中,游客还能看见该村李氏族人的宗祠。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猎德村里如今有三座李氏宗祠,分别是:东村李氏大宗祠、宾阳李公祠和西村李氏宗祠。
为何在同一村内,同一姓氏,却分开修建宗祠?翻阅如今的《猎德村志》,结合与村民的交流,e家君简单了解到,最初选择定居的两位李氏先人,是从不同地方迁来的。他们同姓李,远溯祖上会有某种联系,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
在猎德生活的两支李姓族人不断繁衍,各自的后人为供奉所属的一支(房)的祖宗修建宗祠。因此,属于李氏的宗祠过往在猎德村里有好几座。
这些宗祠里所供奉的李氏祖先,同一支(房)内,有的是父子关系,有的是兄弟关系;不同支(房)的,仅是同姓,在同一地聚居,一般情况下无直接血缘关系。但是,经历数百年的发展,两支李氏的后人早已凝聚融成“猎德李氏”。
e家君曾推送过与东村李氏大宗祠有关的文章,今天介绍的是猎德西村李氏宗祠。在宗祠内,有一《猎德西村李氏宗祠重建碑记》,其上记载:“吾李氏祖裔,自宋朝由南雄入广东,至新会司前石步乡西桥村,开村之祖益彦公,字邦杰,公入省城贸易,再迁居猎德西乡。”
由此可知,猎德西村的这一支李氏族人,其祖在宋朝入广东,辗转至新会前石步乡西桥村定居,而后,族人李邦彦迁至猎德定居,成猎德西村李氏之祖。站在李氏宗祠外,可看到斑驳的砖墙、古旧的木门和颜色深谙的门环,一左一右两尊门神守卫着。
踏入其内,抬头即能看到写着“木本堂”的牌匾。往里走,放置着刻有“李氏宗祠”的香鼎,祠堂的最里面,是供奉着猎德西村李氏祖宗的神龛和桌案。
祠堂内没有过多的装饰,亦无需过多的装饰。每逢重大喜庆日子,族人会在祠堂内外,摆上数席共庆;适逢婚嫁,村内不少年轻男女亦愿意选择在祠堂宴请亲友。
e家君了解到,猎德所有重修的宗祠,尽可能使用旧宗祠的砖瓦重建,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一切:斑驳的砖墙、古旧的木门、颜色深谙的门环……尽管经历重建,李氏宗祠依然给来访者带来庄严肃穆、安全安定之感。今年重阳,猎德西村李氏便集体去到新会西桥村祭祖。
西桥村村长告诉e家君,往回追溯,猎德西村李氏是云步恒夫公一脉的后人,他(李恒夫)是我们云步李氏的五世祖,是云步李氏始祖侃翁(李侃,字直卿)的来孙。不管时代如何变,世事如何迁,亘古不变的是每人身上的血脉因缘。
即使分散各地,宗族观念始终是同姓同族之人最为紧密的维系纽带。
4 游览李庄的张家祠堂作文万里长江第一城,是我的家乡宜宾,万里长江第一镇,又是哪里呢?这还得让我来告诉你了,万里长江第一镇,就是李庄我久仰李庄大名,听大人们说,李庄不仅有许许多多的古建筑,还有了许多有节气的人物呢!于是,我按捺不住心中是好奇,随爸爸妈妈去游览李庄大巴车进入了终点站,我们便一路打听,来到了广福街,我兴奋地左瞧瞧,右望望广福街真热闹呀!大家都在散步,买东西我发现李庄的人们不但热情好客,而且谈吐文明,丝毫不会让人想起"粗鲁"二字,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李庄雄伟,李庄人民也十分热情文明走着,走着,我被一家小店吸引了,这里面放着许多古玩,尤其是那块碧绿的玉盘上面的雕刻真可谓是巧夺天工别具匠心啊!一丝丝青云缠绕山间,山顶立着一座亭子,古人在上面观日吟诗这是多么优雅的景象啊!使人陶醉,令人神往走出小店,有便置身于这热闹的把街了不一会儿,我们脱离了喧哗,走进了一条窄而清静的小港,这技术席字港,他是一条只有短短的60几米,却使人回味无穷的港,使人有一种舒适感与亲切感大约几分钟的时间,我们走了出来,来到了"胡家大院"这是一个古朴而端庄的四合院,院里栽着两棵粗壮茂盛的古木,它们直直地挺立着,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和挺拔,屋内陈设着一些古色古香的家具,如:床桌椅等看着这些年代久远的家具,我们仿佛回到了那遥远的时代,有着身临其境般的感觉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伸手轻轻地抚摸这些家具品味着悠久的文化李庄不仅历史悠久,也是中国同济大学曾经落足的地方,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将这种精神一直发扬到现在因此李庄至今受到游客们的欢迎看了李庄的古建筑,也领略了李庄的知识文化,现在,也该入乡随俗了,尝一尝李庄的特产。
5 游陇西李家龙宫作文李家龙宫(李氏祠堂)始建于唐初,是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也是开发陇西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
李家龙宫(李氏祠堂)毁于唐末,明朝万历年间陇西知县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以后数度遭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进行部分增建,解放后改为学校,2002年对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 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
6 李氏宗祠的介绍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的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国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代、民国及1985年均曾重修。清雍正、乾隆年代,兑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开始迁入台湾台北芦山等地,繁衍成为台湾著名的芦山李氏。位于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兑山村,是厦门涉台文物之一。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两进一天井式结构。宗祠内供奉开基祖李仲文及各位祖先的牌位。宗祠是凝聚中国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据《兑山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先祖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南宋理宗时,兑山李氏开基祖李仲文约由同安仙店迁入。兑山李氏人才历来辈出。马来西亚拿督李雅和、抗日志士李友邦、国民党二十八军军长李良荣等,均是兑山李氏的后裔。他们的画像,被宗亲们视为家族荣誉挂在宗祠里。
7 参观资政大夫祠 作文600字阳有一颗璀璨的明珠。
走过一道朱红色拱形的门庭,就到了医圣祠的后祠,这里长眠着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张仲景,我们轻轻地走过,怕要惊醒沉睡的他。张仲景就葬在那个俯斗形,它就是坐落在豫西南的医圣祠。照壁后面刻有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的续言。照壁的正面刻有已帮中医黄竹斋老先生所著的《医圣张仲景传》。两侧分别刻着著名学者任应秋给《张仲景传》写的一幅对联;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救人、四角用石斗雕成羊头的棺材中?而医圣祠也正是我们南阳走向新时代的坚固桥梁。
走上九级台阶,迎面看到的是一个子母阙,下面雕刻着一对朱雀,代表方位和吉祥。走进医圣祠,看见的是一个长3;有的背着药筐准备上山采药;有的则是慈祥地站在那里,可能是在不厌其烦地回答老百姓提出的问题吧。走过照壁就可以看到一座表情庄重!石像的两边有两条长廊,长廊的花岗石上刻着许多医学知识,还有十大名医的塑像:他们有的和张仲景一样苦思,深想苦思的张仲景石像。我想可能是张仲景为了如何编写好《伤寒杂病论》而思考吧,这就是他的墓地?总之是形态各异。
如今医圣祠的名字,已经享誉中外了,许多外国游客都来游览医圣祠,这不都是托了张仲景的福吗5米的照壁: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
8 关于马氏祠堂的作文500字祠堂,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几乎每一条村都有,祠堂标志着村的历史渊源,最重要的是可以供村民举行宴会。
在我村---蛟塘村的中央位置,有两座祠堂,其中最大,最有特色的是“周氏宗祠”我们叫“大祠堂”说起它已有一把多年历史了,历尽沧桑,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至今还不失青春,屹立在村中,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大家可以跟着我的思维,一起去观光,旅游一下这座祠堂。
在正门的两边有两个石台,有两米半长,听老一辈的人说“只要村中出个状元,秀才才能建造这两个石台”随着两根四方的花岗岩石柱往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43133上看,上面的木雕十分生动,有舞着狮子的人、花、福、禄、寿三星等,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极了。木雕顶起上面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在传统的铺瓦技术下,工匠还在瓦顶上“养”了两条生动传神的龙,双龙各在一边,而中间有一颗夜明珠,两条祥龙很有灵气地卧在上面,双眼凝视着那颗夜明珠。
和谐生动极了!祠堂的门很大,高两米,宽一米,左扇门雕刻着“文丞”右扇刻着“武尉”门上面放着一块长匾子,有金色大字写着“周氏宗祠”。走进里面,最显眼的是右壁的三块石碑铭,上面清楚地刻着祠堂的修建时间和重修时间及乐捐芳名。
中间有一个天井,可以使祠堂疏风透气和采光,使其跟明亮,两侧有通上正厅的走廊,各刻着富有诗意,仙境的壁画,有“三星饮酒,八仙过海,学奕……”幅幅都生气怏然,活灵活现。行过走廊,穿过石门,就到了正厅,这里并没有那么多壁画,似乎缺乏了古色,但屹立着的两条石柱却很有神气,很宏伟,高有六米,上下两端却雕刻得很精致,有许多祥云缭绕在其中,再加上左壁刻画着“光宗耀祖”的牌匾,整个大厅就显得古朴而又雄伟,在举行宴会的时候在这里还可以摆上几十台哩。
再往上走便到了后堂,这里也有天井。天井上面有许多灵牌,供奉着列祖列宗,这里、也没有壁画,却有一龙一凤在上面,三星也有,灵牌的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源远流长”下联是“枝繁叶茂”横额是“开枝散叶”对联用金色大字所写,笔法雄劲有力,极具神气!( 波鼎文学 )整座祠堂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前堂,第二级未正厅,第三级为后堂。
祠堂每一处都注重美,而又蕴含着浓浓的古色古香,充满着古朴的气息,把我国古代的风气。风土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浓浓的美感,又透现出古代建筑的高水平,前人的智慧的非凡想象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精湛的技术。
李氏最大的宗祠在福建上杭稔田镇。
李氏大宗祠坐落于福建上杭稔田镇官田村。始建于1836年,由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所建,被誉为“客家第一祠”。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月,入选第四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名单,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李氏大宗祠”结构严谨,完整无缺,立体感强,气势磅礴,其建筑特色堪称一绝。其造型结构为前方后圆,融客家方楼与圆楼为一体;前低后高,融宫殿建筑和客家农舍式建筑为一体;集土墙与青砖砌体为一身,用青砖作为总祠外围的保护墙,具有防风化、风雨、岁月侵蚀的科学性,属土楼与“洋”楼的混合体,是典型的“金银包”建筑;前、中、后三厅属柱梁式框架建筑,仅用十一对巨型石柱就把整个大厅装饰得富丽堂皇,为现代框架建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依据;具有房间多占地少的空间科学意识和周易学的风水景观建筑特点,在这千亩平川的田野中间,形同建造在一张大网上的“蜘蛛”,远山近水,山环水抱,具有名祠古刹的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