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愿你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 父母不应修理孩子应修正自己)

婴儿 0 89

(《宝贝,愿你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 父母不应修理孩子应修正自己),第1张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找我,让我帮帮他们的孩子,但我总是说,我不知道我要不要帮你的孩子,我得帮你认识自己,认识你和孩子的关系。——徐天生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之路,就是父母修行之路。没错。毕竟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工作。孩子上学,社会问题,家长首当其冲被批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生活负有责任,但他们在上岗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


手术前,外科医生必须获得资格认证并有长期的临床经验。如果他说在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我真的没有多少手术方面的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用常识去做手术。听到这些后,病人必须惊慌地逃命。


同样,对于父母来说,光有爱心和常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习专业技能。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上课,看书,都是不错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台湾省知名心理学家徐天盛的这本新书《宝贝,愿你的生活是这样的》。



(《宝贝,愿你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 父母不应修理孩子应修正自己),第2张

在这本书里,作者传达了一些积极的教育理念。这些想法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先扎根,然后再考虑具体的方法,才是有意义的。观念相当于道的层次,方法属于艺术。


老子说,道无术,术尚可。手术是没有办法的,手术就结束了。


庄子曰:“道治艺,艺必成。”。如果你离开了道,你就会失败。


所以,父母如何教育孩子,重点不在于修理孩子,而在于纠正自己。


那么,如何纠正自己呢?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父母要学会肯定自己,提高自己的价值感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父母尽力把孩子培养成让自己满意的人。更重要的是,借助为人父母这一难得的机会,让父母自己学习成长,让自己成为孩子心中的‘好父母’。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接触过很多孩子。有些孩子说,等我长大了,就应该远离父母,因为他们根本不爱我,只关心我的成绩。有的孩子说我爸妈太虚伪了。他们整天要求我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却经常抽烟喝酒打麻将。也有孩子说我在父母面前说的都是错的,他们不同意。几句话就扼杀了我和他们交流的想法。


作者说,在育儿教育中,重点不在于你对孩子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人。因为孩子会通过潜意识接收到你内心的自我价值。


你觉得自己怎么样?你是用欣赏和肯定的眼光看待自己,还是经常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这辈子很失败,看不起自己?


如何爱自己,善于自我肯定,比学习任何亲子沟通技巧都重要。


我遇到的一个妈妈,在评价孩子的时候,看到了所有的缺点,懒惰,自私,不上进等等。反正没有一句好话,她看到的都是孩子的错。后来我问她,你觉得自己怎么样?想了想,她觉得自己很失败,事业上没什么成就,教育孩子也特别不成功。


台湾的叙事治疗师周志坚说,一个人不能给予他没有的东西。


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决定了他如何评价别人。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是没有办法去欣赏别人的。


不要把孩子当小孩,把孩子当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想改变你的孩子,帮助他们,最好的方法是探索自己的心灵,追求自己的心灵成长。


所以父母借此机会学习,成长自己,培养自己内心的自我价值,找到自己内心的自信和力量,这样就可以向孩子示范,孩子也会在父母尊重、欣赏、鼓励的目光中变得越来越自信。


当然,如何肯定自己,如何爱自己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涉及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个话题,给大家推荐几本书。


《拥抱不完美》《把自己爱回来》《越书写越明白》《故事的疗愈力量》《生命的重建》《对生命说是》《走出剧情》《绽放最好的自己》《亲密关系》《懂得爱》《真爱的旅程》《拥抱内在小孩》




(《宝贝,愿你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 父母不应修理孩子应修正自己),第2张

其次,创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如果一个家庭知道爱的力量,并能经常表现出对家庭的爱,家庭氛围就会和谐幸福。不幸的是,很多人常常压抑自己的爱,忘记了自己应该接受别人给予的爱,并慷慨地给予出去,以此来丰富这个世界。


家庭和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在咨询案例中,有的孩子特别不配合,调皮捣蛋,对大人不尊重。有时候大人说话,他们根本听不到,所以没有办法服从。进一步的家庭治疗会发现,整个家庭缺乏一种相互尊重的氛围。比如爸爸总是跟妈妈说你在这里做的不好,你错了。几乎都是以指责的方式沟通,这让这位母亲在孩子面前毫无尊严和地位可言。


如果孩子每天看到的妈妈是这样一个没有地位的人,他会尊重妈妈吗?


所以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会潜移默化地被孩子习得。


夫妻双方都要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去经营彼此的关系,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示范。以后面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他会知道怎么做。


在《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五种为情感账户存钱的方法:


爱语一:肯定的言辞

真诚地赞美你的伴侣(或你的孩子)。当对方为你做了一件事,给予真诚的感谢和肯定,会让对方感到被重视,他所做的会被看到。这样的语言会让彼此的心更近。


爱语二:礼物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纪念日,为对方准备一份礼物来表达自己的重视和爱意,也会让对方感到温暖和被记住。


爱语三:精心的时刻

在一起,就在一起。这个精心制作的时刻可以是一顿烛光晚餐,一顿普通的饭,一部电影,或者只是一次坐下来的谈话。重要的是,那一刻,我心里只有你,而不是一边刷手机一边聊天。而是人在心里。


用在孩子身上,就叫高质量陪伴。


爱语四:服务的行动

对方在他需要的时候,在他力所能及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也是爱的表现。丈夫和妻子分担家务,去超市买菜,妻子为丈夫做饭洗衣,这是相互支持和馈赠。


爱语五:身体的接触

身体接触是人类情感交流的微妙方式,也是爱的表达的有力工具。牵手、接吻、拥抱和触摸都是身体接触。对一些人来说,身体接触是他们爱的主要语言。没有它,你感受不到爱。


如果一个孩子能在家里感受到温暖和爱的氛围,这个孩子就会很好的沟通,很好的相处。因为他心里充满了安全感。



(《宝贝,愿你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 父母不应修理孩子应修正自己),第2张



第三,要谈心,而不要讲道理

作者回忆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对自己说教,总是和自己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时间久了,那些话来来去去。


在父母的观念里,沟通就是听我的,不能互相矛盾。


对于孩子来说,只是想和父母聊聊天,说一说心里话。而不是听父母的讲道理。


每个孩子都得渴望被大人认识和理解,而不是被灌输经验。


电影《人生的赢球》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六七岁时被父亲送到亲戚家住了一年,13岁时又被送到技校。这两个时期,父亲对她不理不睬,从来不告诉她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在女孩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现代社会,几乎所有亲子关系的问题都是沟通的问题。


所谓的深入交流,不代表我有一定的道理。我想告诉你。


所以,当你和你的孩子说话时,你应该发自内心地说话,而不是说真话,并说服他。


在《P.E.T家长自我效能训练》中,作者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on)对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所使用的推理给出了建议,称之为沟通中的绊脚石,如同向对方扔石头,极大地影响了沟通效果。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和厌恶。久而久之,孩子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不会告诉父母自己在说什么,因为不了解自己,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困难。


很多青春期的家长说孩子已经不跟自己交流了,我们也无话可说。


其实,真正变得沉默的是父母,而不是青春期的孩子。不然他们怎么会和同学有聊不完的话题?他们怎么能走进心理咨询室,和一个很放松很信任的心理咨询师诉说很多内心的苦恼?


那么,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呢?


用非语言和非语言向孩子传达接受。心理咨询师在和来访者交流的时候,就是在向来访者传达我会接受你,你在这里是什么样子都是可以的,都是允许的。接纳能给来访者带来力量和支持,他会积极想办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在沟通中,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向孩子传达接受:


不干涉

只有孩子觉得被父母接受了,才能感觉到父母喜欢自己。当孩子穿自己选择的衣服时,父母会不高兴。孩子说玩一会儿再做作业,家长又不高兴了。父母干涉孩子自己的事情,会让孩子觉得无法接受。


所以,父母不干涉孩子自己的事情,就是在把“接纳”传递给孩子。背后也是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沉默

告诉你的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父母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也是接受的意思。“嗯,那就好。我很想听你说”。


如果孩子一说话,家长就抓起“麦克风”,喋喋不休,甚至开始借机教育孩子,孩子就会觉得我爸爸或妈妈不爱听我说话,他们根本不关心我。


邀请式的话题

孩子讲完后,家长可以问,为什么会这样?当时发生了什么?多给我讲讲?开放式问题让孩子多说话,对话会更持久,孩子可以充分表达自己。


积极倾听

这种主动倾听很难,但也可以刻意练习。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后,家长可以回应孩子的感受和事实。比如孩子说,今天英语课,我举手三四次,老师没叫我。家长可以回应,嗯,这么多次没被叫,有点生气/失望/难过。也许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感受确切地告诉孩子,但这样的倾听已经让孩子感到被关注了。


说到底,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好奇看看他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一些行为和想法,而不是总说你该怎么做。


写在最后

李子勋老师在《家庭造就孩子》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关系大于教育。[/s2/]


那么,父母和孩子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呢?我相信,一定是相互信任、尊重、欣赏、信任的关系。


好的教育会体现在好的人际关系上,好的家庭不必刻意教育。在良好的关系中,孩子们知道该做什么。


#青云计划# #教育# #教育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