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借鉴了中国传统评书、章回小说“讲故事”的结构特点,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和故事的完整性,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摒弃传统章回体的形式框架(例如每节小标题并没有采取对偶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借鉴了中国传统评书、章回小说“讲故事”的结构特点,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和故事的完整性,人物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又摒弃传统章回体的形式框架(例如每节小标题并没有采取对偶句式),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放到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
1、《小二黑结婚》吸收了古代章回体小说的长处,每段用一小标题概括内容,但又不宥于采用对偶句式作标题语言明快朴实,不卖弄文笔,不追求唯美,不滥用修辞
2、《小二黑结婚》开门见山,不沉迷于环境描写,而更侧重于概括性的言行描写如全文开头“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一句话,两个反对婚姻自由的主要人物都粉墨登场了,这样的描述,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就觉得文章更容易理解详细的环境描写并不是不好,而是在那个年代,老百姓根本没心思看长篇大论式的环境描写,否则他们会觉得不知所云
3、故事情节紧凑,矛盾相对突出,处理问题也简捷果断紧凑的情节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突出的矛盾能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作出是非公断,简捷果断地处理问题可以迎合大众的审美观例如文章中对金旺弟兄的描述,对金旺弟兄结局的处理,对二诸葛三仙姑思想的变化等,都是用很干脆而简短的语言带过
4、语言和内容大众化,适合当时解放区老百姓的审美观与知识水平
1、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区的农村里,有个民兵英雄刘二黑,与同村少女于小芹相爱。但二黑的父亲刘修德(人称二孔明)反对他们的婚姻。他说二黑与小芹命相不对,五行相克,并说小芹的母亲三仙姑作风不正,名声不好,他不能和于家结亲。
2、小芹的娘(号称三仙姑)是个好吃懒做的风骚半老女人,把女儿当成摇钱树,也反对小芹与二黑的婚姻。她贪图金钱彩礼,暗地里与媒婆商议,把小芹许给一个六十多岁的地主。
3、二黑和小芹知道了父母的诡谋之后,都从家里逃出来表示抗议。在当天的深夜,两人在树林里见了面,双方互相表白了真挚的爱情和斗争的决心,商量着到区里去报告。
4、这时混进村政权的坏分子金旺,为了霸占小芹不能得到手,正怀恨在心,见此机会,就带领民兵把他二人捆了起来,诬赖小芹和二黑乱搞男女关系,要开群众大会斗争他俩。
5、村里的群众早就受够了金旺的欺压,现在看到他又要陷害二黑和小芹,就连夜到区政府,把情况报告给区长。区长接到了报告,立刻赶来,严肃处理了金旺,批评了双方父母的封建思想,支持了二黑和小芹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二黑和小芹终于从重重的封建压制下得到了胜利。
如下: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
情节连贯,故事性煮划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晌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
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
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
1962年,毛泽东调看了评剧《小二黑结婚》的影片后,称赞它“讲明理,通神韵”,对剧中三仙姑的饰演者赵丽蓉的表演更是赞赏有加。他在接见新凤霞时还问:“一直跟在你身边的三仙姑怎么没来?”新凤霞说:“赵丽蓉觉得自己功底浅、文化水平不高,见了您也说不出个道道来,还须多多磨炼,让我代向您问个好。”毛泽东听了风趣地说:“没想到,这个三仙姑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呐,好,好!谦虚使人进步嘛!”


































数字的四字祝福语.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