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人的生活

问答 0 14

南平人的生活,第1张

南平人的生活
导读:  服饰  南平市传统衣着风俗。民国初期,一般群众穿大襟短便装,士绅及读书人多着长衫,并以长袍马挂为礼服。妇女着大襟花边齐膝大褂和长裤。20世纪20年代以后,知识界男子多穿中山服,女子多穿旗袍,男学生穿三个口袋的学生装,女生着蓝或白上衣、黑

  服饰

  南平市传统衣着风俗。民国初期,一般群众穿大襟短便装,士绅及读书人多着长衫,并以长袍马挂为礼服。妇女着大襟花边齐膝大褂和长裤。20世纪20年代以后,知识界男子多穿中山服,女子多穿旗袍,男学生穿三个口袋的学生装,女生着蓝或白上衣、黑裙。30年代,初中学生着**童子军服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子多着灰色或蓝色中山装,女子着列宁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学生、干部多着草绿色军服。80年代服装多样化,男子流行西装、夹克衫、牛仔服,女子多穿各种款式的连衣裙。学生兴统一制着的校服。

  鞋帽

  南平市穿鞋载帽传统风俗。清末、民国初,男子多穿双鼻布鞋帽,雨天则穿布面木屐,载瓜皮帽或纱帽,士绅及知识分子多戴礼帽。20世纪40年代,木屐逐渐被橡胶雨鞋及各种胶底运动鞋取代,知识界开始流行皮鞋。50年代学生和干部多戴灰或草绿色这帽着解放鞋。80年代男子流行鸭舌帽、旅游鞋,女 子流行各式高跟鞋。20世纪90年代,鞋帽融化欧美精华,款式千种。

  发型

  南平市传统发型。清代,男子天门剃光,脑后留长辫子;少女留短辫,妇人拘髻。民国时政府下令剪辫,男子理平头或分头,女子理齐肩短发。20世纪40年代,有少数时髦女子烫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70年代很少有人烫发。80年代部 分青年男子以留长发,小包头,女子以烫港式发型为时髦。

  首饰

  南平市传统风俗。民国时期,女子流行戴耳环、戒指、头钗、手镯。20世纪50—70年代,少人佩戴。20世纪80年代开始,戴耳环、戒指、项链又渐盛行,城镇新娘新郎必佩戴戒指。

  饮食

  南平市饮食传统习俗。日进3餐,主粮大米,旧时辅以甘薯,今时辅以面食。农忙上下午加一餐点心。家家户户有腌菜习惯。通常3菜1汤。果有麻糍、大米果、珍珠果、黄碱糕、白果、年糕、千层糕、曲曲果等等。20世纪50年代,从北方传进面包、饺子。利用各节令进补身子。调中草药还有头痛吃猪脑、脚乏力吃猪脚、心病吃猪心、肺病吃猪肺、胃不适及孕妇吃猪肚的习俗。20世纪80年代后,讲究“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健身进食法。

  建房

  南平市建房传统风俗。旧时请风水先生择好地址,尤其重视“上梁”。对“梁木”择吉日在山上做好,将梁的两头用红纸包扎,梁中间盖上红毯,鸣炮抬回,称“迎梁”。上梁前,要在梁上放挂小红布袋装的麻、豆、麦、明钱等“七宝”,中央贴“八卦图”,两端悬挂粽子、红酒、谷子和银钱之类。升梁时,由阴阳先生或“活鲁班”鸣锣司仪,口念“上梁吉祥,财丁两盛,富贵双全”等语,后撒丢其粽子、包子、爆谷花、花生、糖果之类,围观者抢拾食物,热闹异常,意谓“新厝开花”、“大吉大发”。当晚杀猪宰羊,办酒席宴请木匠、泥匠和亲友,称“吃上酒”。

  居室

  南平市住宅传统风俗。旧时一般为单层土木结构瓦房,一厅数室,左右对称,屋檐外飘,檐下架设木石板凳,供室外憩息之用。选择坐北朝南,避风向阳。如门对通衢大巷,屋顶要竖“泰山石敢当”牌,以避风煞。富裕人家住宅则为土库墙砖木结构,两侧山墙封顶,让面砖雕,有的画栋梁,堂皇雅致。立体结构多为抬梁式和抽斗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向砖木结构、4榀3直(5直)方向发展,城镇向砖木、混凝土、框架结构方向发展,1厅1室或2厅3—4室带卫生间。

  贺新居

  南平市迁居传统风俗。新居落成后,选好日子迁住新居。一家老少要同时离开旧居,离开旧居时要点燃香烛放鞭炮,叫做“谢居”;前往新居时要点燃火把或灯笼、马灯,把火种接入新居,以祈人丁兴旺:进入新居时,也要点香烛鞭炮,还设酒席款待宾客。

  猜拳

  对称划拳、对拳、对枚。南平市传统斗酒博戏风俗。一般由2人对阵,行令开始,每人喊1—10的数,并相应伸出手指对应,谁喊的数符合双方手指之和,谁为赢,对方喝一杯酒。3杯或6杯酒为一轮。如果6拳全输,还得“奖”1杯酒。发起人对全桌宴友按顺序轮流猜拳,称“打通关”。第三者介入支持输方,称“插拳”。有的人不愿高喊,以双方指数总和的单双数固定来论高低,称“哑拳”。以食指和中指作剪刀状标志,以马掌作布状标志,以拳作石头状标志,称之“石子剪刀布拳”。以握紧拳头、让对手猜堂心有无他物,称“猜有没拳”。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一字猜”。还有“快拳”和“慢拳”之分。拳的喊数从1—10依次是:一为一心敬、一定敬、一子翻天、一定高升;二为哥俩好、两家新、二度梅、两相好;三为三匹马、桃园三、三连冠、三星高照;四为四季红、四季发、四逢喜、四季平安;五为五金魁、五魁首、五子登科、五福临门、六为六合顺、六合来;七为七巧巧、巧七七;八为八仙飘、八八发;九为九老寿、快快来、九重九;十为全家福、满堂红、全来到、十足足。用不同的吉祥词、祝贺词、攻守词相配,无穷无尽,叫不出者为输。

  乘渡船

  南平市过渡传统风俗。船若在对岸,则在渡口“吾”一声,渡船就应声而来。船头掌篙的和船尾掌舵的要配合默契,互相招呼,看手势行事。长途行舟,过一次险滩还要放鞭炮一次,以示庆贺,乘船或到船上作客,吃饭时切忌把筷子架在空碗上,把饭瓢倒,鞋底朝天,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定亲

  南平市传统婚俗。又称“下定”,男家要做肉丸(取团圆之意),备六碗菜(取六合六顺之意),宴请媒人与亲友。将定亲首饰、男女双方庚贴“乾坤书”、六祥干果装在一个特制的“红桶”内,由寻人送往女家。女家也备六样宴请媒人和亲友。20世纪70年代后,民间定婚仪式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则男女两家设早宴,女方备午宴,定亲男女青年 入席后,男(女)家的长辈要分别给“见面礼”,定亲礼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但提红桶之俗已废。“小定”双方都不请客,男女青年会面赠纪念品,商议有关婚嫁事项。

  送贴

  又称下聘、送“日子单”,或者称“送银”。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家备早餐请亲友,将写上结婚日期的红贴连同聘金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聘金越重,则表示男家体面。女家不收或少收礼金,则认为是“自降身价”,以后到男家将不被“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礼金废。20世纪60年代要彩礼之风又起,农村流动“六个六”(礼金360元,衣服6套,红酒60斤,猪肉60斤,鱼360斤,蛋360个),彩礼的钱物要合六数,还要缝纫机、收灵机、手表等。80——90年代还要彩电、电冰箱、洗衣机、金首饰等。

  迎亲

  南平市传统婚俗。婚前三天,男家要给女家送披风、花髻等。婚前一天,男家要给女家送一坛“离母酒”,女儿生育时,娘家用此坛子装酒送女儿。过门日,男家雇花轿鼓乐、举大灯笼到女家迎亲,抬新娘嫁妆的人同行。中午女家设“家母宴”送新娘。午后新娘要理去汗毛,梳装打扮,辫子要挽成发髻穿上新绣鞋,戴上霞帔,拜别父母长辈,然后由父兄抱上花轿。有的要“哭嫁”,以示从此是“两家人”;有的新娘上轿时要换下带土的鞋子,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风水”。新娘的小弟坐小轿送亲叫“做舅仔”。一路鼓乐吹吹打打,鞭炮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坐花轿等旧俗已废,新娘多由新郎迎接新由女友数人陪伴,其中一个撑伞步行或坐布置一番的新娘小轿车到男家。

  婚礼

  南平市传统婚俗。旧时,花轿到男家,新郎要站到楼台高处,以示“男尊女卑”,门前放鞭炮接新娘的同时,撒食盐于火盆中发出爆响声,取“大发”之兆。新娘下轿时,送接亲男童一串龙眼干,以示“圆满幸福、百子千孙”。司仪引新人在鼓乐声中入厅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拜长辈、内亲,每个受拜的人要给礼钱。随后喜宴开始,乐队弹唱侑酒,小舅坐厅堂首席,新郎要到席前端菜敬酒。新娘由家娘带着向亲戚敬酒(有的则宴后敬茶),以辈份为序,长辈要送礼钱,俗称“见面礼”。新娘的公婆要给小舅送红包。礼毕,送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然后开筵席。有的每上一道菜,新娘要更换一件衣服,向宾客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多有废除。

  闹房

  新人入洞房时,长幼亲友都可以去闹新房,向新婚夫妇逗趣。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俗话说:“三天新娘没大小”,“闹房闹喜越闹越喜”,旨在增加热闹气氛,但也有的因戏谑粗野,闹得不欢而散。临睡前还要请长辈念吉词,在床上撒掷钱钞、彩果,俗称“掷床”,以兆早生“贵子”。当晚洞房灯光不熄,若有人偷得新娘的绣鞋衣物,第二天新郎要办酒赎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掷床与偷鞋之俗已废。

  回门

  南平市传统婚俗。第三天新婚夫妇乘轿回娘家拜见岳父母,称回门。回去时女在前,男在后。回来时男在前,女在后。岳父家中餐请回门酒留宿,晚餐男方请回门酒。女方亲友要送给新郎见面礼。三日后新媳妇始下厨房, 操持家务。结婚满月,娘家送女红用具。当年除夕前,给岳父母送年货。次年正月,男方亲戚请新娘,女方亲戚请新郎,俗称请新亲。亲戚均不收新郎、新娘拜年糖果。

  入赘

  又称“招附马”、“招亲”。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子“嫁”到女家,多是女方家缺劳力,或无男儿嗣续,招婿为儿,以承家计或续接香火。入赘完婚,男方在经济上不需什么开支,大多数家具设置和酒宴由女方自办,男方只补贴女方一定数量的钱即可。入赘前,双方家长要订立入赘合同,各执一份为凭。以长子随母姓,倘只生一子则两姓兼承祧。如果续弦之类男上女家,武夷山一带称“上门”。

  生育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女儿嫁后怀孕称有“喜”,娘家要送猪肚、蛋给女儿吃。临产前送婴儿衣着鞋帽,俗称“催生”。分娩后,女婿在三天内必须送蛋、酒到岳父母家报喜,酒 壶嘴定圆塞,表示生男;花塞,表示生女。岳父母则带鸡、兔、蛋等营养食品来探望女儿、外孙。岳父母家将女婿送来蛋酒分送亲友,亲友坐月第三天做“三旦”,也称“三诞”、“三朝”,为孩子第一个诞辰纪念。请长辈取名字。

  做满月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满一周月,即做“满月”,剃满月头,办满月筵宴请曾送过礼物的亲友。席中,包中婴儿拜见众亲友,众亲友美言赞誉,祝婴儿健康、聪明。一餐散席。

  做周岁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诞生一周岁之日,近亲送礼祝贺,俗称“送周”。中午,在筛中摆上文房四宝、算盘、刀剑等,抱婴儿坐于筛上,任其摸取筛上之物,俗称“抓周”,婴儿第一次摸取的物件,则预示其将来志向前程,如摸取书笔则预示好文,摸取算盘的预示好经商,以此挑逗婴儿,增添乐趣,抓周后,入席宴饮,尽欢而散。

  寿庆

  南平市传统寿庆习俗。延平从婴儿满月开始,每年诞辰之日均要做寿,最简单者煮2个蛋1碗面,以示“太平”。松溪一带逢“10”做寿,即10岁、20岁、30岁生日做寿称生日做寿称“做拾”,唯40岁因忌“4”与本 地方言“死”同意不做。武夷山一带有在女孩出嫁前20岁时替其做一次寿的习惯。一般50岁开始做寿,逢十祝寿。50岁称“五秩荣庆”,60岁称“花甲大庆”,70岁称“古稀大庆”,80“耄寿”称“八秩大庆”,90“耋寿”称“九秩大庆”。花甲大庆,可摆寿堂,堂中挂红幔,供桌围红围,供寿星,摆寿桃、寿面;耄寿大庆者,子、媳、孙、女婿行三跪九叩拜寿礼。寿诞一般不发请贴,由亲友互相转告,上门祝寿。

  筵席礼仪

  南平市传统筵俗。各种筵席,菜肴一般12碗,称“12件”。浦城一带燕丸为第一碗上桌,称“头碗燕丸”。属于庆祝类筵席,燕丸上桌要鸣放鞭炮,表示祝贺。鸡上桌,随后全鱼上桌,表示筵席结束,谓之“鸡飞鱼走”。全鱼上桌不食,宾客即离席。也有用香菇或甜菜结束,香菇模似雨伞,示赠“雨伞”告别,甜菜示“甜甜蜜蜜,友情长在”。敬酒,先从贵客始,然后依次进行(丧事筵主人不敬酒),有猜拳(酒令)习俗。坐位,圆桌坐10—12人,方桌8人。厅堂正中桌为首席,贵客、长辈坐首席(如开工、完工酒应请师傅坐首席),余皆自由。

  长工筵

  武夷山市一带传统筵席习俗。时间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晚,旧时,武夷山民谚:“三百长工二百学(教学)”,做长工的,每年要为东家做工三百天以上,一般在元宵后受雇直做到当年直二月二十五日。这一日,长工期满要结帐回家,东家为表示盛情,晚间设酒菜筵请长工。请长工端坐上席,东家奉陪其侧,向长工殷勤敬酒,长工受之无愧。长工应了这场筵席,则表示如下年东家续请,必然接受;若长工下年不愿再受雇于此,此筵席应谢绝。

  闰月饭

  南平市旧时一种习俗。在逢农历闰月的年份,长辈要在闰月设席出嫁的女儿等近亲前来吃一餐午饭,称为“闰月饭”,也叫后头饭”。吃完午餐就得回家,不得在娘家过夜,说是“吃了午(餐),就会富;过了瞑,篓子当木(罐)”。如果女儿路远或因他事无法前来,则要给女儿送米(约1斤)蛋(4、5)给女儿,以代闰月饭。今此俗已废。

  做后头

  南平市传统习俗。旧时,女儿出嫁后,受到男方家人虐待,造成伤病者,女方家父母兄弟请来族长、亲友和有名望人物,涌进男方家,提出各种斥责,直至男方表示认错,诚心悔改,甚至女婿跪下赔罪,办酒宴请,才肯告退;也有女儿被虐待跑回家躲藏,娘家反向男家要人,教训男方;若女儿有屈死者,则来更多,提出种种难题,至男方倾家荡产办死者的丧葬,才肯罢休,俗称“做后头”。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此类事件一般由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分家

  又称“分阁”。南平市旧时传统风俗。家庭中兄弟分家,一般由父母主持,请母舅、叔伯长辈、地方上有声望的人士或乡政府成员监督公证。财产用协商或抽签办法解决,父母留一份产业自养(或由兄弟轮流供养)。父母应给每个独生子准备一个新饭甑,长子分得原有厨房锅灶,俗称“长子不离灶”。分家的协议,俗称“分关”,应由父母及公证人签押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分家立户多沿用旧俗,城镇居民或干部儿子分家,财产分配由家庭协商解决。20世纪80年代,民间分家逐渐废除旧俗,按《婚姻法》、《继承法》办事。

  宗祧承嗣

  明清时代,民间传统规定,只有儿子可以继承祖业家产。无子嗣者,多立兄弟之子为继子(或抱养异姓的螟蛉子),以继承宗祧与家业。无继子者,义(女)供养义父母者,也有得家产的权利,但不算宗祧,不载入族谱。民国时期,民法虽然规定女子有继承权,但多未执行。中华人民共和民成立后,政府公布《继承法》,直系子女、配偶和办理法定手续的养子(女)均有继承权,凡继承纠纷均依法裁决,废除旧的宗法承嗣制度。

汕尾精选红色景点介绍

一、红宫红场

红宫原为明代学宫。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海丰知县郑源所建。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在这里召开海丰全县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海丰县苏维埃政府,通过了“没收土地案”等八项政治纲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在此诞生,因此把学宫改称“红宫”。

红宫东侧的红场旧址,原为明代“社仓”,清代时称“东仓”,海丰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彭湃同志号召在此地兴建红场大门和司令台。

大门门额上浮塑“红场”两个大字,两边曾浮塑“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的对联。1927年12月1日在这里召开5万多人参加的大会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1928年1月2日,董朗、颜昌颐等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叶镛、袁裕、徐向前等率领的广州起义部队在此胜利会师。

二、彭湃故居

彭湃烈士故居位于海丰县城东龙津东路龙舌埔,坐北朝南。面临旧时海丰八景之一“龙津渔唱”的龙津河段。彭湃于1896年10月22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年九月十六日)诞生于彭家祖屋大院,童年迁居这里。1925年2月末,广东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县城,周恩来、谭平山和苏联顾问鲍罗廷、加伦都曾在此议事,后为反动派焚毁,只遗墙基。

得趣书室,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同志自家书室。广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新山村

新山村自古崇文尚武,人才辈出。1922年,农民运动先驱彭湃和妻子蔡素屏(即新北村人)回鹿境乡开展农运宣传工作,并在这里开设武馆。在曾为彭湃贴身护卫、后任广东省农会执行委员等职的万维新带头发动下,新山村于1925年成立农会。村里的吕培其、吕焕标、吕祖贻、吕铭珍等先进分子积极响应参与,会员迅速发展至近500人。从此,新山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轰轰烈烈的革命热潮,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山村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许多英雄为革命献出生命和鲜血,英雄的历史使新山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红色村庄。

近几年来,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逐步被挖掘发现,新山村那段刻骨铭心的红色历史逐渐为人们所知,英雄的事迹口口传颂声名远扬,村里建起了新山革命纪念馆、红色故事雕塑、火炬广场,复建了农会馆,修缮了烈士旧居,来这里参观学习、瞻仰英雄事迹的省内外游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新山村日益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革命精神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农民运动先驱彭湃曾在这里宣传发动农民运动,广大村民踊跃投身革命,涌现了“一门七英烈”、“父子三烈士”等广为传颂的感人事迹。

四、红二师烈士纪念公园

红二师烈士纪念公园”是省政府核定的革命遗址之一,始建于年,是在原红二师纪念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该公园占地80亩,由“红星广场”、“练兵广场”、“阅兵广场”、“号角广场”和“东江平台”5个山包组成。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震惊世界,起义军逼于形势,从3日开始主动撤离南昌城。起义军一路向南撤退,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10月9日,在董朗等人的领导下,1200多名起义军终于到达了东江特委所在地朝面山。在南方局和东江特委的共同领导、主持下,部队在朝面山进行了改编,放弃了国民革命军的番号,打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成了一支由我党独立领导的正规部队,这就是红二师的来历。

五、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展览馆

“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展览馆”是在“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上兴建的。原址是范氏祖屋,五间砖瓦结构的客家民房。

1933年夏天,敌人攻进富足园(苦竹园)村后,把范氏祖屋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这间展览馆是年才破土动工修建的。1930年12月上旬,海丰、陆丰、紫金和惠阳部分苏区合并建立海陆紫县,海陆紫县党代会在陆河激石溪举行。大会选举产生县委委员、县委常委。谢武为书记,常委有刘东、林覃吉、杨其珊、范照南,颜严常委兼秘书长。

12月下旬,海陆紫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陆河激石溪召开,大会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主席团,主席团主要成员有:林覃吉、杨沛、曾添、陈荫南、钟一强、颜严。

1931年8月,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机关由陆河激石溪搬迁到黄羌林场富足园后,借范氏祖屋作为办公地点,内设副官处,搭寮驻兵。领导着苏区军民跟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1933年4月上旬,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林覃吉下令遣散身边剩下的战士,自己与一位外籍无家可归的传令兵坚守在富足园。富足园成了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最后堡垒,也成了黄羌林场第二张红色名片。

六、红军四十九团团部旧址

红军四十九团团部旧址位于海丰县黄羌林场朝面山大路下村杨氏祖屋。1975年建水库移民,村民在高处建亭作为纪念,2016年重建。红军四十九团的成立,宣告海陆丰的武装斗争在停顿了半年之后又揭开新的序幕。1930年4月,编为红十一军第四纵队。1930年10月,改编为红六军第二师第一团,师长彭桂,师政委黄强,一团团长林军杰。1931年5月以后又改称东江独立师第一团。

七、激石溪先烈纪念园

激石溪革命先烈纪念园位于陆河县新田镇激石溪村。1923年2月,新田激石溪村农会成立,1925年激石溪农军建立。在新田区农会领导下,激石溪农军参加了多次战斗,1927年11月参加了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10月7日,南昌起义军24师70团1300余人在团长董朗的率领下,抵达激石溪三江口村,受到当地农会及群众的慰问和掩护。1930年2月,海丰、陆丰、紫金三县的党员代表大会在激石溪村高岗子召开,成立了海陆紫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县委、县苏驻地在高岗子、暗径子、三江口等地。1932年秋开始,广东军阀对海陆紫苏区进行围剿。

1933年9月,海陆丰农民运动主要***之一、第五届中央委员杨其珊同志在激石溪被叛徒杀害。11月,海陆紫县苏维埃主席团成员钟一强和县苏机关、赤卫队员188人在激石溪卧闷兜山上被敌人包围,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1947年12月,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东北大队以激石溪为基地,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武装。2013年12月,被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八、湖坑村

湖坑村位于陆河县新田镇西北部。大革命时期,湖坑村、激石溪村并称为碣石溪乡,是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后方防地。彭湃、杨其珊,董朗,古大存、谢非、郑万生、叶佐恕等同志都曾在这里战斗过,也是解放战争时期陆丰东北大队的游击地。

湖坑村有着辉煌的革命斗争史,而且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由省党史办认定审批的革命遗址有峨眉山地下情报交通站,湖坑红军烈士墓、湖坑战壕、炮台遗址等。

年初,湖坑村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红色村党建示范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坑村作为全市8个红色村中的其中一个,以党建加红色旅游为抓手,从年“七一”开始全面实施打造。经过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规划设计,湖坑村初步形成红色主题鲜明、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红色革命新农村示范村面貌。这里还挂牌成立了陆河县党性教育基地,中共陆河县委党校现场教学点,以及全县第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深入开展红土地遍播新思想新理论新精神宣讲活动的主阵地。

九、北中村

北中村位于河口镇东南部,距离河口镇中心6公里,下辖21个自然村,共736户4800多人,辖区面积108平方公里,是省定贫困村、“红色村”。北中村是海陆丰农民运动较早较活跃的村庄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是陆丰县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网点。谢非同志青少年时期在这里受过革命的熏陶,参加地下党活动期间曾在北溪(北中)、南溪工作。另外,郑万生、彭克明、叶佐恕、庄歧洲等革命前辈曾在这里战斗过。北中村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烈士有很多,可有姓名记载的只有朱启环等14人。

十、周恩来同志渡海纪念公园

1927年南昌起义后,部队南下广东潮汕,多方转战之后,起义军***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辗转到达陆丰。此时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同志从湖东区到达南塘区,在陆丰县委的精心安排保护下,住在南塘李厝乡,后转移至兰湖村,然后再转移到金厢黄厝寮村南塘区委书记黄秀文家隐藏治病。

周恩来同志在黄厝寮居住期间,黄厝寮村村民尽职尽责做好安全保护工作,无一人泄露行踪。周恩来同志在黄秀文细心安排照护下,在黄厝寮住了十几天,期间在陆丰党组织安排下曾转移到桥冲溪碧村治病。10月23日晚,周恩来、叶挺、聂荣臻在陆丰金厢洲渚村海边抢渡碣石湾前往香港。25日,船只安全到达香港长洲岛。随后,周恩来从香港转上海,回到党中央。叶挺、聂荣臻到广州,参加领导了12月广州起义的伟大壮举。

十一、下埔村

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下辖下埔、黄厝寮、宫前3个自然村,是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村。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之后,起义军***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南下挺进广东,来到了陆丰。当时,周恩来同志身患重病,行动十分不便,为躲避国民党军队的搜捕,按照组织的秘密安排,在中共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的陪同下,周恩来住进了南塘区委书记黄秀文在下埔黄厝寮的家里,并秘密寻医问诊;在黄秀文父亲等村民们的用心照料下,周恩来病情大有好转。十多天的养病期间,周恩来仍抱病会见陆丰农会负责人和农军中队长,详询陆丰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情况。

为了突破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同志趁夜色来到金厢洲渚村海边,乘着小帆船顺利抢渡香港,随后再安全转移到了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周恩来安全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才获知其藏身下埔的消息,立刻派兵火烧黄厝寮,三次包围洲渚村。金厢农民武装奋起抵抗,多位村民被残忍杀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烈士英勇事迹。

十二、东尾村

东尾村位于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西面。该村(原村名遮湖乡)素有“红色乡”、“***村”的称号。大革命时期,遮湖乡成立了农会,农会会址设在村公馆。1927年11月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同年12月成立了海丰田_区遮湖乡苏维埃政府。从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东尾村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革命烈士和英烈事迹,以罗章彩同志为首的10多位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东尾村在海陆丰的革命斗争史上展示光辉的一页,保存有东尾村农会、狮岭村农会、东尾村赤卫队等一批无价红色史料、革命遗址。

虽说搬家是值得庆祝和开心的事情,但是从旧居搬到新居,多少来说都会有点不舍,毕竟住久了都是有感情的,所以有舍不得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那么大家知道搬家不舍的心情的短语有哪些吗?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本栏目为大家搜集的一些内容吧。

搬家不舍的心情的短语

搬家,永远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堆积的回忆也挡不住现实的残酷,没有自己的房子,搬家是尽早的事。

马上要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了,心中不是个滋味,虽说这里呆得不太久,但却有了依恋的感觉。

打包好东西,马上要搬离这个地方,心中莫名涌起了不舍的感觉,似乎这个并不属于的地方,自己却撒下了太多的情感。

多少的日夜,不管开心还是伤心,这间房子都装满了我这几年的回忆,真是舍不得离开,但也没办法。

搬离这里,也就搬离了熟悉,换了地方,一切都从头开始,但愿以后的人生能少搬几次家。

收拾好东西,想马上搬离这个地方,心中莫名涌起不舍的感觉,似乎这并不属于那个地方,但他又分散了太多的情绪。

搬家可以用什么祝贺词

三阳日照平安宅,五福星临吉庆门。

宏图大展兴隆宅,泰云长临富裕家。

莺迁乔木,燕入高楼。

华厅集瑞,旭日临门。

平安福地,紫微指栋。

吉庆人家,春风架梁。

新人新居,欢歌笑语。

搬家的时候送什么贺喜对联好

上联:门迎春夏秋冬福

下联:户纳东西南北祥

上联:门前绿水声声笑

下联:屋后青山步步春

上联:门对青山千古看

下联:家居旺地四时新

上联:美奂美轮启真道

下联:肯堂肯构蒙主恩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广东省东莞市洪梅镇爱心人士自发组织,帮助洪梅镇 11户困难老人修缮旧居,这一善举让这些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解决了他们的房子漏水等问题,让老人可以居住的更加安全和舒适,老人们对爱心人士连连致谢。

据悉,洪梅镇75岁以上的老人大约有1400人,部分孤寡老人所住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有的大面积漏水,有的墙皮脱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爱心人士叶惠南,一直惦念着家乡老人的养老环境,当她得知所在企业的员工家乡公益活动后,她第一时间提交了心愿卡。

最终广东嘉荣决定为洪梅镇困难的老人房屋改造提供资金支持,嘉荣员工家乡公益活动负责人介绍称,这是自2020年开始推出的一项长期公益活动,“情系故里,爱心归嘉”。

主要跟随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员工回到他们的家乡,帮助员工实现援建家乡的心愿,从7月份开始,承载着游子美好愿望的爱心小分队,除了前往东莞洪梅开展上述老年人帮扶项目,还将继续前往湖南猴昙仙村,河南文昌村,帮助员工们一圆家乡梦想。

帮助家乡修缮养老院,修建太阳能路灯,助力乡村孩子的求学梦想等等,以实际行动为当地村民排忧解难,助力扶贫脱困。这个员工家乡公益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十年来,嘉荣集团积极履行企业责任,支持教育与扶贫事业。

今后将继续坚守初心,会持续关注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像嘉荣这样的好企业真的不多见,福往者福来,希望嘉荣集团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也感谢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服饰

南平市传统衣着风俗。民国初期,一般群众穿大襟短便装,士绅及读书人多着长衫,并以长袍马挂为礼服。妇女着大襟花边齐膝大褂和长裤。20世纪20年代以后,知识界男子多穿中山服,女子多穿旗袍,男学生穿三个口袋的学生装,女生着蓝或白上衣、黑裙。30年代,初中学生着**童子军服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子多着灰色或蓝色中山装,女子着列宁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学生、干部多着草绿色军服。80年代服装多样化,男子流行西装、夹克衫、牛仔服,女子多穿各种款式的连衣裙。学生兴统一制着的校服。

鞋帽

南平市穿鞋载帽传统风俗。清末、民国初,男子多穿双鼻布鞋帽,雨天则穿布面木屐,载瓜皮帽或纱帽,士绅及知识分子多戴礼帽。20世纪40年代,木屐逐渐被橡胶雨鞋及各种胶底运动鞋取代,知识界开始流行皮鞋。50年代学生和干部多戴灰或草绿色这帽着解放鞋。80年代男子流行鸭舌帽、旅游鞋,女 子流行各式高跟鞋。20世纪90年代,鞋帽融化欧美精华,款式千种。

发型

南平市传统发型。清代,男子天门剃光,脑后留长辫子;少女留短辫,妇人拘髻。民国时政府下令剪辫,男子理平头或分头,女子理齐肩短发。20世纪40年代,有少数时髦女子烫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70年代很少有人烫发。80年代部 分青年男子以留长发,小包头,女子以烫港式发型为时髦。

首饰

南平市传统风俗。民国时期,女子流行戴耳环、戒指、头钗、手镯。20世纪50—70年代,少人佩戴。20世纪80年代开始,戴耳环、戒指、项链又渐盛行,城镇新娘新郎必佩戴戒指。

饮食

南平市饮食传统习俗。日进3餐,主粮大米,旧时辅以甘薯,今时辅以面食。农忙上下午加一餐点心。家家户户有腌菜习惯。通常3菜1汤。果有麻糍、大米果、珍珠果、黄碱糕、白果、年糕、千层糕、曲曲果等等。20世纪50年代,从北方传进面包、饺子。利用各节令进补身子。调中草药还有头痛吃猪脑、脚乏力吃猪脚、心病吃猪心、肺病吃猪肺、胃不适及孕妇吃猪肚的习俗。20世纪80年代后,讲究“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健身进食法。

建房

南平市建房传统风俗。旧时请风水先生择好地址,尤其重视“上梁”。对“梁木”择吉日在山上做好,将梁的两头用红纸包扎,梁中间盖上红毯,鸣炮抬回,称“迎梁”。上梁前,要在梁上放挂小红布袋装的麻、豆、麦、明钱等“七宝”,中央贴“八卦图”,两端悬挂粽子、红酒、谷子和银钱之类。升梁时,由阴阳先生或“活鲁班”鸣锣司仪,口念“上梁吉祥,财丁两盛,富贵双全”等语,后撒丢其粽子、包子、爆谷花、花生、糖果之类,围观者抢拾食物,热闹异常,意谓“新厝开花”、“大吉大发”。当晚杀猪宰羊,办酒席宴请木匠、泥匠和亲友,称“吃上酒”。

居室

南平市住宅传统风俗。旧时一般为单层土木结构瓦房,一厅数室,左右对称,屋檐外飘,檐下架设木石板凳,供室外憩息之用。选择坐北朝南,避风向阳。如门对通衢大巷,屋顶要竖“泰山石敢当”牌,以避风煞。富裕人家住宅则为土库墙砖木结构,两侧山墙封顶,让面砖雕,有的画栋梁,堂皇雅致。立体结构多为抬梁式和抽斗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向砖木结构、4榀3直(5直)方向发展,城镇向砖木、混凝土、框架结构方向发展,1厅1室或2厅3—4室带卫生间。

贺新居

南平市迁居传统风俗。新居落成后,选好日子迁住新居。一家老少要同时离开旧居,离开旧居时要点燃香烛放鞭炮,叫做“谢居”;前往新居时要点燃火把或灯笼、马灯,把火种接入新居,以祈人丁兴旺:进入新居时,也要点香烛鞭炮,还设酒席款待宾客。

猜拳

对称划拳、对拳、对枚。南平市传统斗酒博戏风俗。一般由2人对阵,行令开始,每人喊1—10的数,并相应伸出手指对应,谁喊的数符合双方手指之和,谁为赢,对方喝一杯酒。3杯或6杯酒为一轮。如果6拳全输,还得“奖”1杯酒。发起人对全桌宴友按顺序轮流猜拳,称“打通关”。第三者介入支持输方,称“插拳”。有的人不愿高喊,以双方指数总和的单双数固定来论高低,称“哑拳”。以食指和中指作剪刀状标志,以马掌作布状标志,以拳作石头状标志,称之“石子剪刀布拳”。以握紧拳头、让对手猜堂心有无他物,称“猜有没拳”。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一字猜”。还有“快拳”和“慢拳”之分。拳的喊数从1—10依次是:一为一心敬、一定敬、一子翻天、一定高升;二为哥俩好、两家新、二度梅、两相好;三为三匹马、桃园三、三连冠、三星高照;四为四季红、四季发、四逢喜、四季平安;五为五金魁、五魁首、五子登科、五福临门、六为六合顺、六合来;七为七巧巧、巧七七;八为八仙飘、八八发;九为九老寿、快快来、九重九;十为全家福、满堂红、全来到、十足足。用不同的吉祥词、祝贺词、攻守词相配,无穷无尽,叫不出者为输。

乘渡船

南平市过渡传统风俗。船若在对岸,则在渡口“吾”一声,渡船就应声而来。船头掌篙的和船尾掌舵的要配合默契,互相招呼,看手势行事。长途行舟,过一次险滩还要放鞭炮一次,以示庆贺,乘船或到船上作客,吃饭时切忌把筷子架在空碗上,把饭瓢倒,鞋底朝天,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定亲

南平市传统婚俗。又称“下定”,男家要做肉丸(取团圆之意),备六碗菜(取六合六顺之意),宴请媒人与亲友。将定亲首饰、男女双方庚贴“乾坤书”、六祥干果装在一个特制的“红桶”内,由寻人送往女家。女家也备六样宴请媒人和亲友。20世纪70年代后,民间定婚仪式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则男女两家设早宴,女方备午宴,定亲男女青年 入席后,男(女)家的长辈要分别给“见面礼”,定亲礼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但提红桶之俗已废。“小定”双方都不请客,男女青年会面赠纪念品,商议有关婚嫁事项。

送贴

又称下聘、送“日子单”,或者称“送银”。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家备早餐请亲友,将写上结婚日期的红贴连同聘金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聘金越重,则表示男家体面。女家不收或少收礼金,则认为是“自降身价”,以后到男家将不被“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礼金废。20世纪60年代要彩礼之风又起,农村流动“六个六”(礼金360元,衣服6套,红酒60斤,猪肉60斤,鱼360斤,蛋360个),彩礼的钱物要合六数,还要缝纫机、收灵机、手表等。80——90年代还要彩电、电冰箱、洗衣机、金首饰等。

迎亲

南平市传统婚俗。婚前三天,男家要给女家送披风、花髻等。婚前一天,男家要给女家送一坛“离母酒”,女儿生育时,娘家用此坛子装酒送女儿。过门日,男家雇花轿鼓乐、举大灯笼到女家迎亲,抬新娘嫁妆的人同行。中午女家设“家母宴”送新娘。午后新娘要理去汗毛,梳装打扮,辫子要挽成发髻穿上新绣鞋,戴上霞帔,拜别父母长辈,然后由父兄抱上花轿。有的要“哭嫁”,以示从此是“两家人”;有的新娘上轿时要换下带土的鞋子,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风水”。新娘的小弟坐小轿送亲叫“做舅仔”。一路鼓乐吹吹打打,鞭炮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坐花轿等旧俗已废,新娘多由新郎迎接新由女友数人陪伴,其中一个撑伞步行或坐布置一番的新娘小轿车到男家。

婚礼

南平市传统婚俗。旧时,花轿到男家,新郎要站到楼台高处,以示“男尊女卑”,门前放鞭炮接新娘的同时,撒食盐于火盆中发出爆响声,取“大发”之兆。新娘下轿时,送接亲男童一串龙眼干,以示“圆满幸福、百子千孙”。司仪引新人在鼓乐声中入厅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拜长辈、内亲,每个受拜的人要给礼钱。随后喜宴开始,乐队弹唱侑酒,小舅坐厅堂首席,新郎要到席前端菜敬酒。新娘由家娘带着向亲戚敬酒(有的则宴后敬茶),以辈份为序,长辈要送礼钱,俗称“见面礼”。新娘的公婆要给小舅送红包。礼毕,送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然后开筵席。有的每上一道菜,新娘要更换一件衣服,向宾客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多有废除。

闹房

新人入洞房时,长幼亲友都可以去闹新房,向新婚夫妇逗趣。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俗话说:“三天新娘没大小”,“闹房闹喜越闹越喜”,旨在增加热闹气氛,但也有的因戏谑粗野,闹得不欢而散。临睡前还要请长辈念吉词,在床上撒掷钱钞、彩果,俗称“掷床”,以兆早生“贵子”。当晚洞房灯光不熄,若有人偷得新娘的绣鞋衣物,第二天新郎要办酒赎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掷床与偷鞋之俗已废。

回门

南平市传统婚俗。第三天新婚夫妇乘轿回娘家拜见岳父母,称回门。回去时女在前,男在后。回来时男在前,女在后。岳父家中餐请回门酒留宿,晚餐男方请回门酒。女方亲友要送给新郎见面礼。三日后新媳妇始下厨房, 操持家务。结婚满月,娘家送女红用具。当年除夕前,给岳父母送年货。次年正月,男方亲戚请新娘,女方亲戚请新郎,俗称请新亲。亲戚均不收新郎、新娘拜年糖果。

入赘

又称“招附马”、“招亲”。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子“嫁”到女家,多是女方家缺劳力,或无男儿嗣续,招婿为儿,以承家计或续接香火。入赘完婚,男方在经济上不需什么开支,大多数家具设置和酒宴由女方自办,男方只补贴女方一定数量的钱即可。入赘前,双方家长要订立入赘合同,各执一份为凭。以长子随母姓,倘只生一子则两姓兼承祧。如果续弦之类男上女家,武夷山一带称“上门”。

生育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女儿嫁后怀孕称有“喜”,娘家要送猪肚、蛋给女儿吃。临产前送婴儿衣着鞋帽,俗称“催生”。分娩后,女婿在三天内必须送蛋、酒到岳父母家报喜,酒 壶嘴定圆塞,表示生男;花塞,表示生女。岳父母则带鸡、兔、蛋等营养食品来探望女儿、外孙。岳父母家将女婿送来蛋酒分送亲友,亲友坐月第三天做“三旦”,也称“三诞”、“三朝”,为孩子第一个诞辰纪念。请长辈取名字。

做满月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满一周月,即做“满月”,剃满月头,办满月筵宴请曾送过礼物的亲友。席中,包中婴儿拜见众亲友,众亲友美言赞誉,祝婴儿健康、聪明。一餐散席。

做周岁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诞生一周岁之日,近亲送礼祝贺,俗称“送周”。中午,在筛中摆上文房四宝、算盘、刀剑等,抱婴儿坐于筛上,任其摸取筛上之物,俗称“抓周”,婴儿第一次摸取的物件,则预示其将来志向前程,如摸取书笔则预示好文,摸取算盘的预示好经商,以此挑逗婴儿,增添乐趣,抓周后,入席宴饮,尽欢而散。

寿庆

南平市传统寿庆习俗。延平从婴儿满月开始,每年诞辰之日均要做寿,最简单者煮2个蛋1碗面,以示“太平”。松溪一带逢“10”做寿,即10岁、20岁、30岁生日做寿称生日做寿称“做拾”,唯40岁因忌“4”与本 地方言“死”同意不做。武夷山一带有在女孩出嫁前20岁时替其做一次寿的习惯。一般50岁开始做寿,逢十祝寿。50岁称“五秩荣庆”,60岁称“花甲大庆”,70岁称“古稀大庆”,80“耄寿”称“八秩大庆”,90“耋寿”称“九秩大庆”。花甲大庆,可摆寿堂,堂中挂红幔,供桌围红围,供寿星,摆寿桃、寿面;耄寿大庆者,子、媳、孙、女婿行三跪九叩拜寿礼。寿诞一般不发请贴,由亲友互相转告,上门祝寿。

筵席礼仪

南平市传统筵俗。各种筵席,菜肴一般12碗,称“12件”。浦城一带燕丸为第一碗上桌,称“头碗燕丸”。属于庆祝类筵席,燕丸上桌要鸣放鞭炮,表示祝贺。鸡上桌,随后全鱼上桌,表示筵席结束,谓之“鸡飞鱼走”。全鱼上桌不食,宾客即离席。也有用香菇或甜菜结束,香菇模似雨伞,示赠“雨伞”告别,甜菜示“甜甜蜜蜜,友情长在”。敬酒,先从贵客始,然后依次进行(丧事筵主人不敬酒),有猜拳(酒令)习俗。坐位,圆桌坐10—12人,方桌8人。厅堂正中桌为首席,贵客、长辈坐首席(如开工、完工酒应请师傅坐首席),余皆自由。

长工筵

武夷山市一带传统筵席习俗。时间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晚,旧时,武夷山民谚:“三百长工二百学(教学)”,做长工的,每年要为东家做工三百天以上,一般在元宵后受雇直做到当年直二月二十五日。这一日,长工期满要结帐回家,东家为表示盛情,晚间设酒菜筵请长工。请长工端坐上席,东家奉陪其侧,向长工殷勤敬酒,长工受之无愧。长工应了这场筵席,则表示如下年东家续请,必然接受;若长工下年不愿再受雇于此,此筵席应谢绝。

闰月饭

南平市旧时一种习俗。在逢农历闰月的年份,长辈要在闰月设席出嫁的女儿等近亲前来吃一餐午饭,称为“闰月饭”,也叫后头饭”。吃完午餐就得回家,不得在娘家过夜,说是“吃了午(餐),就会富;过了瞑,篓子当木(罐)”。如果女儿路远或因他事无法前来,则要给女儿送米(约1斤)蛋(4、5)给女儿,以代闰月饭。今此俗已废。

做后头

南平市传统习俗。旧时,女儿出嫁后,受到男方家人虐待,造成伤病者,女方家父母兄弟请来族长、亲友和有名望人物,涌进男方家,提出各种斥责,直至男方表示认错,诚心悔改,甚至女婿跪下赔罪,办酒宴请,才肯告退;也有女儿被虐待跑回家躲藏,娘家反向男家要人,教训男方;若女儿有屈死者,则来更多,提出种种难题,至男方倾家荡产办死者的丧葬,才肯罢休,俗称“做后头”。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此类事件一般由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分家

又称“分阁”。南平市旧时传统风俗。家庭中兄弟分家,一般由父母主持,请母舅、叔伯长辈、地方上有声望的人士或乡政府成员监督公证。财产用协商或抽签办法解决,父母留一份产业自养(或由兄弟轮流供养)。父母应给每个独生子准备一个新饭甑,长子分得原有厨房锅灶,俗称“长子不离灶”。分家的协议,俗称“分关”,应由父母及公证人签押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分家立户多沿用旧俗,城镇居民或干部儿子分家,财产分配由家庭协商解决。20世纪80年代,民间分家逐渐废除旧俗,按《婚姻法》、《继承法》办事。

宗祧承嗣

明清时代,民间传统规定,只有儿子可以继承祖业家产。无子嗣者,多立兄弟之子为继子(或抱养异姓的螟蛉子),以继承宗祧与家业。无继子者,义(女)供养义父母者,也有得家产的权利,但不算宗祧,不载入族谱。民国时期,民法虽然规定女子有继承权,但多未执行。中华人民共和民成立后,政府公布《继承法》,直系子女、配偶和办理法定手续的养子(女)均有继承权,凡继承纠纷均依法裁决,废除旧的宗法承嗣制度。

  昨晚和叔公龚克昌先生在电话里聊了半小时(每次和他通话都必须半小时以上),汇报书法经纪概况,谈论家乡进步变化,时政要闻等等;最后聊起《白芽奇兰赋》,他感慨万千,他说,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思念故土,眷顾乡情,每况愈深;他一般不轻易给人写赋,却特别为家乡撰写五篇大赋,有颂扬秀美山水游记篇《南征赋》、《三平寺赋》、《灵通赋》,有歌赞富丽农产品特色品牌的《柚都赋》、《白芽奇兰赋》,不求索取,为家乡默默奉献。

  龚老先生乐观开朗,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学富五车,涵养深邃,不计财利,只为乡人谋福祉。他常常表示,很愿意为家乡的名胜古迹、企事业或成功人士,树碑立传,以飨后人,世代流芳。

 龚克昌先生,是中国辞赋学术届泰山北斗级的大学者,有六十年研究成果,五百多万字的学术著作,是学界权威,代表中国辞赋学术的一面旗帜;辞赋学术界公认:“龚克昌先生的辞赋科研成就,代表了中国当代辞赋的研究水平。”。

 龚克昌先生,现任山东大学著名教授、《文史哲》编辑部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全国辞赋学会会长,全国赋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省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华辞赋创作与国学传播中心学术委员会编委会名誉总顾问,中国青年古文学研究会学术总监。

 如今龚老先生的旧居杂什横堆,周边环境脏乱差,破旧不堪,濒临倒塌,令人心酸; 挖掘故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发展文化旅游强县,服务平和经济。拯救抢修龚克昌旧居摆在眼前,迫在眉睫!

 乡贤文化是所有精神文化中非常值得珍视的部分。因为文化作为“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往往为民族的地域的集团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民族、地域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大英百科全书》)。而乡贤文化恰恰是最能体现这一文化产生渊源及其价值取向的:它缘于共同的“生活结构体系”而生成,其凝聚的精神文化必能对本地域产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作用”。一个不懂得承传本民族优良传统的民族是可悲的,同样,一个地域不能有效地继承和弘扬本地的乡贤精神也是短视的。即此而言,弘扬乡贤精神之举,应该值得大力推崇与倡导。

 事实上,重视乡贤文化,承传乡贤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返观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成名,总是无法割断同生养他的文化母体之间的精神联系,在他们身上也总是难以抹去深受本地域文化传统影响的深刻印痕,因而也最懂得乡情、乡贤之可贵。

 文化遗产是文明的源头,它浸润着古人思想的`精华,滋养着今天的人们,我们不能让这条文明的河流在我们的手中断流。我们应该像保护林语堂一样,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龚克昌艺术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家乡人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对家乡历史文化承传具有深远意义。保护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芬芳,为家乡创造和传承添加新的文化元素,让家乡的历史脉络清晰,让家乡的文化底蕴更为厚重充盈,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