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唢呐?

问答 0 23

如何学习唢呐?,第1张

如何学习唢呐
导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1、学习唢呐手型,右手放在唢呐下把,左手放在唢呐上把,双手自然按住八孔,以不漏气为原则,手指不能太僵硬;2、学习口型,将哨片放在双唇中间,下唇含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学习胸腹式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

1、学习唢呐手型,右手放在唢呐下把,左手放在唢呐上把,双手自然按住八孔,以不漏气为原则,手指不能太僵硬;

2、学习口型,将哨片放在双唇中间,下唇含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学习胸腹式呼吸法;

3、吹唢呐需要很大肺活量,呼吸很关键,平常需要常练习吸气与吐气。

吹奏唢呐技巧

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唢呐的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

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

唢呐好听点。唢呐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乐器,其音色独特,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气氛,如欢快、悲伤、雄壮等,而电子琴则是一种现代化的乐器,可以模拟各种乐器的音色,没但有特色,所以唢呐好听点。

电子琴的节奏和音色规律如下:

1、音色编配规律:电子琴是以模拟传统乐器音色为主,兼有创造性音色的新型器乐。音色显得十分丰富、对比很大、表现力也就更强。如此众多的音色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持续性的也称延长音,如弦乐(STRING)、手风琴(ACCORDION)、单簧管(CLARINET)等;

二类是衰减的,也称颗粒性的,如钢琴(PIANO)、振音琴(VIB)、竖琴(HARP);三类是自然声幻想性的,如原野(LANDSCAPE)、冰块声(ICE BLOCK)、梦幻音(GDREAM)等,这是其他任何常规乐器所不具有的。因此根据不同乐曲的风格选择不同特性的音色在视奏中显得特别重要。

现将音色设计原则介绍如下:  

a、抒情的慢板旋律:选用柔和、回响较长的持续性如圆号(HORN)、弦乐(STRINGS)、小提琴(VIOLIN)等音色,并辅助延音(SUSTAIN)、颤音(VIBRATO)、混响(REVERB)等,它们能使音色产生空间奇妙的效果。如《摇篮曲》用人声、长笛等,《森吉德玛》用弦乐等;

b、歌唱性的旋律:选用弦乐类、木管类或人声合唱类音色加延音、混响等效果。如《牧民的一天》、引子用合唱声(CHORUS);  

c、活泼跳跃的快板旋律:选用音响短促,音域较高的音色,一般不添加音响效果。如拨弦类、钢琴类音色。如巴赫《小步舞曲》用古典(HARPSICHORD);《八音盒》用振音琴(VIBES)。如果用小提琴等延缓一类的音色就不理想了,在演奏很密集型的快速音符时变得浑浊。用颗粒性的亮音色就变得清晰、流畅多了;  

 d、号召性或有气势的乐段,可选用铜管乐(BRASS)、萨克期(SAX)、手风琴(ACCORDION)等一类的音色。同时,用立体合唱(STEREO CHORUS)等音响效果来增添光彩;

e、根据乐曲特定音色选择音色。如《单簧管波尔卡》用单簧管(CLARINET)、《微笑波尔卡》用萨克期(SAX)、《小号手》用小号(TRUMPET);  

 f、特定背景音色在主音色弹奏旋律时可加入一些特殊音钯:如描写海滨景色加入海浪声(WAVE),如《海滨之歌》;描写未来世界的科幻音乐,可以加入太空音(INVADER)、梦幻音(GDREAM)或外星世界(OTHER WORLD)等,如美国《未来世界》**音乐。  变换音色的要决是:每段音色设计要心中有数,待变音色的键钮位置或编号要记准确,变换动作要果断而准确,避免乐段之音停顿太久,尽量多用左手变换。切记不要在乐句中间换音色。  

另外,选择音色防止单用一种音色或将几种类似的音色连着用,缺少对比,缺少新奇感,

没有性格,同时又要防止音色变换过于频繁,以免杂乱琐碎、效果不良。还要注意音钯与音域的关系,如低音萨克期主不宜再低音区弹奏,高音萨克期不宜在高音区奏,否则声音发尖刺耳。

选好音色还有必要先试奏修改。有些电子琴具有合成器修改音头音尾等功能和制作新音色功能,应当充分利用,调控到最佳状态。总之,要理解音乐及乐曲的风格,选择比较合适的音色。

2、节奏编配规律:  

a、具有明显舞蹈风格特点的乐曲,选择与其适应的节奏即可,如《圆舞曲》用华尔兹(WALTZ)节奏、《古巴探戈》用探戈(TANGO)节奏;  

b、稍快的二拍子(如2/4、2/2拍)乐曲可以选用进行曲(MARCH)、波普(POPS)或摇摆(SWING)调成快速。如《猎人进行曲》用进行曲,捷克民歌《跳吧》用波普; 

 c、中速的四拍或二拍子乐曲可以选用探戈(TANGO)、桑巴(SAMBA)或波萨诺瓦(BOSSANOVA)节奏。如日本歌曲《我们跳起桑巴舞》用桑巴节奏,美国歌曲《扬基歌》用张村音乐或进行曲;  

d、慢速的二拍子或四拍子乐曲可选用伦巴(RUMBA)、桑巴(SAMBA)或将摇摆(SWING)调较慢,如舒伯特的《摇篮曲》用波萨诺瓦,前苏联歌曲《小路》用摇摆;  

e、三拍子乐曲选择有两类节奏,一种是典型的华尔兹(WALTZ)节奏,如《杜鹃圆舞曲》用华尔兹。另一种八六节拍(6/8)乐曲应选用慢摇滚(SLOW ROCK)节奏,不能用三拍子节奏伴奏,如第八级视奏曲第四首《懒惰玛莉》宜用此节奏;  

 f、混合拍子乐曲则根据以上规律分段选择节奏,最后连接起来演奏,要记准积压段节奏名称,变换键盘位置或数字编号以便准确及时变换。如五级考级乐曲《放鸭姑娘》节奏变化分别是:自由节奏——8拍子(8BEAT)——慢摇滚(SLOW ROCK)——自由节奏。  

 总之,为保证节奏与音乐形象及情绪相统一,选择节奏时多进行试奏,多调整,多变换时做到心中有数,多用左手练习,做到敏捷而准确,慢乐曲则优美而准确。

扩展资料

电子琴演奏方式

在电子琴弹奏中,手指、手腕、肘部和上臂起到关键的作用。演奏时虽然手指、手腕、前臂、上臂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各部位相协调来完成演奏,但是在演奏中它们有各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

1手指。演奏时最直接。最前沿的部位。它包括指尖、第一关节、第二关节(掌关节),特点是敏感、快速、灵巧。而真正控制手指弹奏技术的要害部位是第三手指技术的严格训练,即使水平较高的学生,也仍然不可忽视手指的各种细微的触键训练。

2手腕。演奏时的调节部位,它能很好地帮助手指进行演奏。手腕的左右转动,可帮助手指调节重量,缓冲力量,避免生硬敲打,使演奏的声音饱满、好听。训练手腕的松弛、灵活和柔韧性,也是电子琴技术训练中的重要环节。

3前臂。较灵活、较有力量的部位。用前臂力量可以演奏强有力的单音,也可较灵活地演奏各种快速有力的和弦、八度等音乐段落。最快的八度进行,多数是靠前臂挥动来演奏的。在弹奏八度时,如果从肘部到指尖的整个手部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肘关节就能够进行最快的动作,因为手腕不太灵活,它的动作花费的时间多于前臂的动作。而在最快的速度中,前臂的挥动是非常小的,只是随着速度的减慢才加大。在弹奏连续的乐句时,结合前臂力量,也可使声音更加丰满、厚实。

4上臂。演奏时最有力量的部位。用上臂可以演奏强有力的和弦、八度,能演奏出强劲有力、洪亮厚实的音响。音乐的强奏、全奏和高潮部分都需要结合上臂甚至全身的力量来演奏。 演奏中手腕、肘部、上臂的自然协调是非常重要的(整个手臂的统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需的),它能帮助手指奏出十分圆润、丰满、完美的乐句来。

参考资料:

电子琴

乐器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音色音律的器物。常见的乐器有二胡、小提琴、钢琴、吉他、笛子、口琴、小号、古筝、手风琴、鼓等。乐器一般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现代分类法把世界上所有乐器归纳为五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民族打击乐器:鼓、手鼓、梆子、锣、云锣、钹、铙、木鱼、碰铃、响板、响筒、板鼓、铃鼓、钟 、方响、编钟、编磬、锸等;民族吹奏乐器:葫芦笙、葫芦萧、葫芦丝、巴乌、笛子、箫等;民族弦乐器:古筝、二胡、琵琶、胡琴等;西洋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吉他、电吉他、贝司等;西洋木管乐器:长笛、短笛、木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萨克斯等;西洋铜管乐器:小号、短号、长号、圆号、大号、太阳号等;西洋键盘乐器:管风琴、手风琴、电子琴等;西洋打击乐器:定音鼓、木琴、钢片琴、管钟、架子鼓、小鼓、大鼓、三角铁、铃鼓、响板、砂槌、钹、锣等。

一、呼吸气息的练习

1、 呼吸时,全身与呼吸无关的部分都要放松。气息要控制好,根据需要使用气量,一般说,吸气要多要快;吐气要少要慢。

2、 要保持呼气与吸气的连贯性,不要等第一口气完全呼完后才开始吸第二口气,而应该在第一口气未完全呼尽之前就开始吸第二口气,这样才能连贯不断地进行下去。

3、 一般情况都是用鼻子吸气,只有在抢气或者用鼻子吸气还不够用时,才用口、鼻同时吸气。

二、唢呐的技巧

1、 循环换气法

循环换气一般不常用,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续的长音时才使用。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气用鼻,呼气用口。鼻子吸气时两肋鼓起,小腹往里收缩,使气息向上运行,也就是用小腹的压力把气息送到口腔内;然后根据需要量把两腮里的气息逐渐往外排出,随着吐气,小腹肌肉也逐渐放松。

2、 气颤音

气颤音是一种吟音,在音符上加“~”表示。吸足一口气,小腹用力支持气息并作有弹性的收缩,使出的音产生微微的波动,其效果如弦乐上的揉弦。这种颤音可以根据乐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强弱区别。一般常用于长音,波动能表现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风格。

3、齿颤音

齿颤音也是一种吟音,在音符号“~”上加“齿”字来表示。用下边牙齿轻轻地颤动哨根,使之发出颤动的音。齿颤音常用在一个音上,这时要注意颤动轻重的均匀。

4、指颤音

指颤音在民间也叫“指花”,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技巧。这种技巧经常用来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而在抒情一些的曲子里用来装饰某些音所表现的感情时,更是多种多样。在演奏上特点是能够明显地听出两个邻近的音迅速交替出现。

5、小臂颤音

小臂颤音的效果听起来和指颤音仍有所区别。用小臂迅速的抖动去带动手指。抖动的方向垂直于木杆,手指就反复按闭和打开音孔而使发音颤动。这种颤音具有匀和密的特点,而且在时间上也更持久。在演奏中常用于富有激情的乐段,特别常见于上把音。

扩展资料:

唢呐的地域特色

1、客家唢呐

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

2、周家班唢呐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已传承家族六代,历经100多年沧桑。男女老幼乐手共计100余人,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3、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主指杆长尺三、尺二五的大唢呐。慢板包括慢板、原板,均为4/4拍,原板比慢板稍快。中板与快板均为2/4拍,吹奏时快板比中板再快些。中板包括流水板、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头牌子。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的板式连接规律。

4、大竹竹唢呐

大竹竹唢呐,为川东大竹县月华乡独有的竹唢呐,以其清新、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百年前,唢呐传入巴蜀,大竹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竹子制作了唢呐。经过发展,竹唢呐制作工艺日臻精熟。竹唢呐由哨、天心、杆子和喇叭4部分构成。

-唢呐

也称洞箫。古代时,将若干个竹管编成的排箫称之为“箫”,后来把竹制单管直吹的乐器也称为“箫”。箫的上端开有一个吹孔,管身开有六个音孔(前面有五个,后面有一个)。

这种乐器大约在汉武帝时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最初它只有四个音孔,经改造,才成了五孔.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多了一个音孔,便是如今箫的样子。俗话说:“横吹笛子竖吹箫”,不言而喻,箫则是竖着吹的.它的音色圆润、柔和、悠扬、穿透力强.也就是说能传送的比较远,特别是夜深人静时,远处传来箫音,使人另有一番感受。

构造 

箫,竹制、竖吹管乐器。长度约60--80公分,吹口开在顶端竹节处,管身开有六个音孔(亦称指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顺序由下往上排列,前面为一至五孔,后面每六孔。第一孔下面有底孔,两个至五个不等,为高速筒音音准而设,数量以筒音调准来定。

早期的箫只有四个音孔,加上筒音可吹奏五声音阶。现代箫以六孔居多,作为普及型和专业演奏用箫。能吹七声音阶,有技术水平高的经过专门刻苦练习的职业演奏者,能用叉孔或按半孔指法,吹出十二平均律全部半音阶,这是难度相当大的,所以有的专业演奏员为了扩大箫的乐器性能,设计了八孔、九孔、甚至十孔箫,以图音准及转调方便,但是音孔开得越多,民间传统的指法、技法、韵味也将失去的越多,对于演奏民间乐曲、古典音乐极为不利。八孔箫基本上保持了箫的原有各方面的特点,在不失原貌的前提下增加了降7、降3两个音孔,转调十分便捷、音准。各调具体指法将在指法训练中作详细的介绍。

吹孔是利用竹管天然竹节开一小口,初学者用这样的吹口比较容易吹响。有此程度较深,吹箫时间较长的演奏者将竹节打通,利用下唇及下巴将箫顶端抵住。其特点是能够自由控制吹口的大小,能略微增加一些间坦,并加大强弱变化的幅度。 排箫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按长短顺序排成一列,用绳子、竹篦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则在管中采到堵腊(深浅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故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

古代,排箫同编钟、编磬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它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一九七八年八月,考古工作者从湖北随县曾候乙墓--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首次出土了两支排箫。它们的形状独特,好象凤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色彩绚丽的漆绘。这两支排箫虽然形制相同,但相应的管长有别,是一对“雌雄箫”,雄的稍长,雌的略短,古时的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过去人们只能从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壁画、石刻中,间接地看到我国古代的排箫,而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24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排箫实物,这不仅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赞叹,而且也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和乐器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盛唐时期,我国的排箫东传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仍珍藏着我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但当时在《东大寺献物帐》上,则称作“甘竹律”。一支为12管,由椽木和革带缠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两支都已残破,旧管内塞有纸堵,以便于调律,后经修补复原,其形甚为奇异。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1736-1795)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艺十分精致,造型美观,本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富有民族风格。排箫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1956年8月,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我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协会,确定以排箫的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 产于黔东玉屏县,属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乐别具一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并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的工艺精品乐器。“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是民间流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诗句。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贡品,故又有“贡箫”之称。在1896年和1973年的伦敦和巴拿马国际展赛会上,玉屏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是我国在世界上首获荣誉的乐器。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邻近镇无、耀山等地所产的小水竹制作。这种竹子生长于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溪水与岩石交错之处,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纤维细密,是制箫的良好材料。

玉屏箫的选材十分考究,制作工艺极度为精细。所用竹材都是在冬季采伐,经过选料、烤竹、刮皮、通节、开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长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圆形(系人工夹扁),所开孔为椭圆形,孔壁向内呈25度斜面,使发出的声音非常优美动听。

玉屏箫素以雕刻精美而著称,一般是在管身外表涂以古铜色彩或浅黄颜色,然后雕刻出细腻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鸟兽等各种纹饰,有的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诗词和典故,如有名的“龙凤图”,即是选自《东周列国志》中的“龙凤呈祥”神话故事。在雕饰艺术的布局上,更妙于诗与画的谐和,色调与纹样的统一,自然色彩(竹的斑纹)与诗词的协调,使之工艺纤巧,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尺八,因箫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也有“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 早在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就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和唐初,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

盛唐时期,尺八在当时的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以致在我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代的乐器了。它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 尺八的形状和箫相近,但管身较箫短而粗,取其竹子的根部制成,全长60厘米左右,吹呐径2厘米。选材和制作都十分考究。选材多采用石竹、观音竹和茉莉花竹,从齐土的地方切下,将竹节挖通无底,管体长一尺八寸,上端内径六分。

吹口最为重要,做成斜面月牙形,正面有5个按音孔,背面有1个按音孔。有的尺八设一膜孔,位置在吹口与正面音孔之间。 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大。发声原理也是通过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由于嘴唇在吹口的角度和吹气的力度不同,以及手指按孔的变化,而使发出的音响和音高有别。尺八的音色圆润、柔美、深沉而含蓄,并略带凄凉之感。

尺八在1300多年前就已东传日本。从隋高祖开皇20年(600年)起,正值日本圣德太子之时,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往中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尺八和许多中国乐器,随日本归国使流传东瀛。日本使用的尺八,已不限长短了,一般多为3节(竹节)5孔(前4后1),不设膜孔。可用于独奏、重奏或参加乐队合奏,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琴等合作。 古代笛多为竹制,但也有铁笛、钢笛、瓷笛、玉笛,玉笛常见于唐宋以来诗文之中。故宫博物院和中 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均藏有清代龙头笛,笛身涂红漆,上面描绘金龙。现代常用的笛多用紫竹、凤眼竹(斑竹)、湘妇竹、黄枯竹、长茎竹、梅鹿竹等制作,长度依调高而定,内膛去节中空,管身上开吹孔 、膜孔各一个,按音孔六个,音色清脆,音域较宽,常被作为旋律主奏乐器,表现力很丰富。能吹出两组 多一点的音。前出音孔一个和后出音孔二个。吹孔七端管内堵有软木制的笛寒,笛寒至吹孔一段的管身内 膛称海底或笛脑。前出音孔可用以调音,后出音孔距笛尾最近,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也可系飘穗之用。有的笛通体雕刻龙凤鸟兽花纹,绘尾两端镶牛骨或象牙。明清以来,笛被用于多种戏曲音乐伴奏,渐渐 分出梆笛(过去用于伴奏梆子戏)与曲笛(过去用于伴奏昆曲或用于合奏)两种。梆笛短于曲笛,音高一般相差四度。 邦第一主要伴奏梆子腔而得名,音域稍高,音色明亮,常用舌上的技巧,富于节奏、装饰音 型的变化,善于表现活波轻快、刚健豪爽的情绪,具有北方音乐的特点;曲笛以主要伴奏昆强(昆曲)而 得名,音域较低,音色醇厚丰满,讲究用气的技巧,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善于表现内在含蓄、柔润婉约的气质,具有南方的特色。解放后,对笛进行了多次改革,先后制出了成套的十二调的笛,并在曲笛的基础上改制了加键笛,保留原有的六个音孔,用键子控制新增的半音,便于临时升降半音及转调。品种和规格 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梆笛: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称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子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

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风。这种龙风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

低音笛:随着乐器的改进,加之音乐多样的发展。笛子种类也就越来越丰富。例如:低音长管、弯管低音笛等等。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如:大A调、大G调、大F调、大调、大C调等。 唢呐的发音震动好,与乐器的木料和哨片都有直接的关系。制作唢呐的木料,选材必须是很讲究的。用一个哨片,放在各种木料唢呐吹出来的声音都不一样。适和制作唢呐的木料有以下几种:大红木,花梨木,枣木,酸枝木,乌木,红木,老红木,黑檀木,大叶紫檀木,小叶紫檀木,这些木料都生长在热带雨林,生长缓慢。木料坚硬结。但是用太硬的木料制作唢呐音色不震动。

唢呐发音好一些的要属老红木和紫檀木。紫檀木有两种,一种是大叶紫檀木,一种是小叶紫檀木。在视觉怎么分辨大叶紫檀和小叶紫檀唢呐呢?大叶紫檀—— 首先看大叶紫檀的木纹图案,线条宽,棕眼长,表面光滑。新做出来的大叶紫檀唢呐颜色为紫红色,2,3个月后唢呐木料颜色根据接触空气,氧化明显变深紫黑色,或黑褐色,无檀香味。 大叶紫檀的木沫为紫红色,如途在衣服上或手巾上不容易掉,像血状。也有人称之为鸡血檀。大叶紫檀唢呐的木料震动声音,明亮,干脆,浑厚,比较适用于吹合奏曲的唢呐。再说说小叶紫檀,外观看,木料颜色为棕红色,木纹细腻,棕眼细小,光滑。木料里散发着淡淡的檀香味。小叶紫檀的声音震动也为比较脆亮,但缺少点柔和的音色。比较适用于吹合奏曲。

老红木,一般的清朝的古家具有一些是真正的老红木,的老红木已经很稀有了,很难买的到。在木料厂找老红木,很难找到,上万根木料里也就能找出1 到2根是本色纯黑的老红木。有的木料厂没有这种纯黑老红木,一般都是用普通的浅颜色红木,用一些化工原料加以处理后,使木料颜变深,充当老红木卖。如果经常吹这把唢呐,手指和木料经常摩擦,两个月左右,在唢呐音孔上或唢呐杆的内堂颜色就会变浅,或变白。这就是假木料!有些厂家用一些烂杂木做的唢呐。一个办法辨认,用小刀或者是用砂纸在你的乐器不明显的地方稍微的弄一点木削下来,马上就会水落石出。也有一些厂家用乌木和黑檀木充当老红木乐器卖。

老红木和普通的红木在声音上有什么区别呢?一般年久的老唢呐吹出来的音色,要比新买的唢呐音色要好很多,音色熟,不刺耳。木管乐器要比铜管乐器体现更明显些,这说明新乐器新木料是需要一段期间磨合的,要演奏者把乐器的声音吹开。一般厂家做木管乐器也是这样,先买完木料,先存放1到2年在制作。这样木料里一些水分和物质自然的氧化后,做出的乐器才好用,而且做出的乐器还不容易裂。老红木也是这样,我们买到的时候,原木是很早就被砍伐的了,也许是在热带雨林里枯死的老红木树,或者是砍伐后,当时没人运走,经受常年的风吹雨打,木料自然氧化变黑。只有这种红木才能称之为老红木。小叶紫檀名贵但好买,这种老红木实在难买。这种老木料做出的唢呐,音色钢种有柔,不管是吹歌或吹曲,都含有水亮的优美音色。普通的老红木则音色稍软,缺少刚亮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