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三官大帝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属于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信仰道教尊奉的三位天官,俗称“三界公”、“三元大帝”、“三元帝君”等。其三界,指“天”、“地”、“水”三界。三官信仰渊源于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三官的全称是“上元赐福天官
三官大帝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属于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信仰道教尊奉的三位天官,俗称“三界公”、“三元大帝”、“三元帝君”等。其三界,指“天”、“地”、“水”三界。三官信仰渊源于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三官的全称是“上元赐福天官一品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二品清虚大帝”、“下元解厄水官三品洞阴大帝”。三官大帝的生日分别在上元、中元、下元,所以三官又叫“三元大帝”。
三官信仰深入民间,广受百姓欢迎,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比如“天官赐福”,那个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五绺虬须,面容慈祥,一派雍容华贵的天官,不仅仅是在画年里,每人的心里都有他老人家。我们的财神,吉祥神,赐福的大善人。三官在天庭里的地位仅次于玉皇上帝,他们是奉玉皇上帝委任,分别管辖天、地、水三界。天官管人间之福,即所谓的“天官赐福”;地官管人间罪恶,即所谓的“地官放罪”;水官管人间灾厄的解除,即所谓的“水官解厄”。因此有俗语云:“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三官分别司察人间的善恶,因与人的祸福荣辱密切相关,故受到普遍崇奉。
在过去,全国各地都建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每逢三官生日,人们都会前往祭拜。在台湾,天官大帝诞辰日这一天,信徒家中要备上下两桌神案向大门口,上桌下面用两条凳子垫高,下桌接在上桌后面成为上下两层,每个桌子的四个脚都要垫若干张刈金与地面隔离,以示对天神的尊敬。上桌摆十二碗素菜、线面、红龟、五果等给天官大帝祝万寿。下桌摆三牲或五牲及酒菜等拜天官大帝的天兵天将。向天官大帝祈福并求全家平安又发财。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地官大帝的诞辰日,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羊,烧香祭拜。大家在庙坛上摆上祭品,以求地官大帝赐福消灾。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也是水官大帝的诞辰日,相传这天水官大帝会下降人间为信徒消灾解厄,故这天户户备牲醴香花供祀。
人们对三官信仰,源于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衍生多种民间传说。有一种传说,三官大帝,是古代的尧、舜、禹三帝死后,被封为天、地、水三帝,是由于这三人对天下的巨大贡献,从而分别掌管三界,并治理人间,保护人民。还有一说,三官起源于金、水、土三气。人们认为天地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而将金、土、水配以天、地、水三气,而为三官。传说有多种,他们都是奉命于民间治理民众,分别接受信众祈求赐福、赦罪及解厄,为民办实事的。
中元节起源于北魏,传说这一天地藏菩萨(阎王爷)令鬼门大开,无数阴间的鬼魂都会涌到阳间,寓意“回家”。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习俗活动
1、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
2、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天官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天神。在道教中,天官与地官、水官并称为三官,其中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也称作紫微大帝,归属玉清境。天官的形象是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领诸多天帝。据传说,每年正月十五日,天官会降临人间,审查人们的善恶,因此被尊称为"天官赐福"。这一说法在民间常被用作祈福和消灾的吉祥话。例如,在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七回中就有提及:"又到痘疹三官庙叩头,祝祷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在天文学上,"天官"通常只是一个泛称,因此在神魔小说中没有特定的描述。但在道教神话中,"天官"却具有极高的地位。道教中有"三官大帝"的说法,指的是天官、地官和人官,也称作"三元"—上元、中元、下元。其中,天官大帝被认为是唐尧,上元是他的圣诞日。在中国民间,庆祝上元节的日子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清晨便开始准备牲礼祭拜天官,祈求天官赐福。
古代《周礼》将官职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中天官以冢宰为长官,冢宰也称作太宰。天官冢宰是百官之长,掌握政权。当与其他五卿并列时,称为太宰。冢宰所属的官员如宫正、宫伯、膳夫、庖人、内宰、寺人、女史等,多为内廷人员,因此有时也把冢宰比作后世的宰相,太宰则类似殿中监或内务府大臣。在春秋时期,冢宰也被用作执政者的美称。
上元节主要祭拜的是天官和祖先,同时也有祭拜神明、祈求福祉的传统。
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道教信仰中,上元节是天官大帝的诞辰,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天官,祈求天官赐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安吉祥、事事顺心。天官大帝在道教中被视为上天的代表,掌管着人间的福祉和命运,因此祭拜天官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除了祭拜天官,上元节还有祭祖的传统。人们会在这一天回到家中,向祖先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子孙昌盛。祭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仪式之一,也是凝聚家族情感、传承家风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在上元节这一天,人们还会到寺庙或道观中祭拜神明,祈求神明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事业顺利。神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超自然力量的象征,能够主宰人间的吉凶祸福,因此祭拜神明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期望。
总的来说,上元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节日,人们通过祭拜天官、祭祖和祭拜神明等方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祖、祈福禳灾等优秀传统。
天官赐福的含义是祈福消灾,表示吉祥。
“天官赐福”这句话是出自于《梁元帝旨要》之中的,全句为:“上元为天官司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解厄之辰。”其中所讲到的“上元”、“中元”和“下元”就是三个时间段,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当然这些日子都是农历,传说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天官赏赐福运的日子,其中的天官也就是天神的意思,在古代,关于三官的信仰是非常普遍的,这种信仰主要源于道教的转世观念。
这个天官就是紫薇大帝,在古代通常称紫微星为帝星,从这个名字上也可以看出紫薇大帝的地位,俗话说:“三清四御”,其中三清就是天界最高的统治者,分别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而玉皇大帝就是处在四御之中,属于四御之首,紫薇大帝仅次于玉皇大帝,属于四御之中的第二位,负责帮助玉帝管理天界的一些事物,所以由此来看的话,天官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天官赐福的由来及应用
旧历正月十五日,谓天官下降赐福,称上元节。《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图中天官人物及蝙蝠。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扎玉带,怀抱如意。以天古、蝙蝠为主组成,“蝠”与“福”同音,借以表达吉祥、天官降福之意。天官是授福禄的神人,天官大帝手执“天官赐福”四个大字横幅,背靠花团锦簇的“福”字,头顶脚下祥云和五只蝙蝠环绕,脚下寿桃,象征着“多福多寿”,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
中国民间贴对联,上联“吉庆有余”,下联“天官赐福”或“受天百禄”。其周围再配上灵芝或杂宝,多用于祝贺生辰的画稿、礼品装饰等处。一般内容为“天官赐福”,画面上除绘有天官和“天官赐福”字样处,再加四季花和祥云等内容,是中国民间新年装饰品。
天官赐福大忌是肮脏杂乱。
一般性格偏激冲动、喜欢与人生怨的人是不适合挂天官赐福的。天官赐福是一种很吉祥的字画,周围必须有祥和、宁静、积极的气场它才能的够充分发其风水作用,帮助我们招揽福坛、聚集寿运,但如果将它县挂在性格信激的人的家中,必定会因为日日不休的家庭矛盾,而导致气场被破坏,所以无法为我们招财纳福,其至反而会招来灾祸。
天官赐福也不能悬挂在阴湿的地方,毕竟这种地方大多都充满了阴气、秽气、煞气,这会破坏天官赐福的气场,导致它不但不会给我们带来好的福运,反而会增加我们的霉运。
词语寓意
天官赐福,百无禁忌的意思,天官把美好赐福赐予人间,人民因此什么都不忌讳,多福无灾的美好祝愿。天官是授福禄的神人,天官大帝手执“天官赐福”四个大字横幅,背靠花团锦簇的“福”字,头顶脚下祥云和五只蝙蝠环绕,脚下寿桃,象征着“多福多寿”,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
在贴天宫赐福的情况下,一定要留意对其高宽比开展操纵。在古代民间,人们认为三官中的天官是福神,所以常用“天官赐福”来作为祝福语,而“百无禁忌”原本只是普通的成语,意思是什么都不忌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