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皇太后”的词语有哪些?

问答 0 17

形容“皇太后”的词语有哪些?,第1张

形容“皇太后”的词语有哪些?
导读:华丽、华美、奢侈、绮丽、奢华、富贵、高明、高尚、高雅、典雅1华丽 [ huá lì ]豪华美丽。2华美[huá měi] 豪华富丽3奢侈[shē chǐ] 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4绮丽[qǐ lì] 鲜艳美丽5奢华[shē huá] 奢

华丽、华美、奢侈、绮丽、奢华、富贵、高明、高尚、高雅、典雅

1华丽 [ huá lì ]

豪华美丽。

2华美[huá měi] 

豪华富丽

3奢侈[shē chǐ] 

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

4绮丽[qǐ lì] 

鲜艳美丽

5奢华[shē huá] 

奢侈浮华

6富贵[fù guì] 

富裕而又有显贵的地位

7高明[gāo míng] 

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8高尚[gāo shàng] 

道德品质高雅的人

9高雅[gāo yǎ] 

高尚雅致。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

10典雅[diǎn yǎ] 

文章有根柢,高雅不浅俗

慈禧太后,或许是古代一大堆太后中,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个了吧,这样一个人物,对于自己生日这样特殊的日子肯定不会马虎,而在其一生的几次寿宴中,以60岁那次最为豪华隆重,据《皇太后六旬庆典》记载,慈禧大办60寿诞,各类开支相当惊人。既然说其隆重,究竟又有多隆重呢,一起去看看吧。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十月,当时正值甲午战争,又是慈禧的六十整寿,就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慈禧为自己举办了极为隆重的庆寿大典。

一、为了迎接慈禧60寿诞,庆典处为慈禧置办新衣,由当时着名的苏州、杭州、江南三大织造府承制。他们用各种高档绸、缎、皮、绵衣物及面料制成各色绣缎龙袍达数百件,共计耗银231000余两。

二、慈禧为了增加庆寿的喜庆气氛,令人从京郊颐和园至紫禁城一路所经道路两旁搭建楼台殿阁、戏台、牌楼等点设景物,总计60段点景,共计耗银2400000两。

三、慈禧乘坐的轿舆是金辇轿舆,60大寿专制,共耗银76913两制成;此外,慈禧还备有各类乘轿8乘,耗银12500两;还有光绪帝、后妃嫔乘坐的各式乘轿,耗银15000余两;再一个就是慈禧乘坐的黄漆车,光绪帝乘坐的朱红漆车,后妃嫔乘坐的黄油车共11辆,以及慈禧的役使宫女使用的青车30辆,修理旧车90余辆,耗银78900余两,以上共计耗银183000余两。

四、慈禧举办60寿诞前夕,令人提前把紫禁城内外装饰一新,张灯结彩,架设彩殿、彩棚,增设陈设铺垫等等,耗银866610两,仅颐和园一项就耗银460878两,共计耗银1327488两。

五、养心殿、太极殿、体和殿、东西六宫以及颐和园等处的修缮,耗银约414000余两,仅慈宁宫一处工程就耗银350000余两,共计耗银约764000余两。

六、慈禧在庆寿当日,还要上皇太后徽号,光由江苏织造府绣刻的玉宝、玉册,就耗银1923两。工部打造盛装印玺的金箱1个、金印池1个、金钱1个,耗金243两,加上打造的各类首饰、器皿等物品,共计耗金、银386000两。

七、慈禧庆寿活动,最隆重的莫过于朝贺、筵宴及演戏等场面,开支相当惊人,共计耗银62973余两。

八、慈禧生平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戏,不论是宫中还是京郊颐和园,慈禧都设有多处戏台,并置办各类台衣、道具等物品,又高价聘请有名的戏师来给自己唱戏,以上共计耗银520000两。

九、慈禧极好虚荣,爱讲排场,她在庆寿期间到处拈香拜佛,举行各类宴赏活动,加上上千的仪仗队,耗银28390余两;还有仪驾、骑驾等项耗银4580余两,坛庙大祀时官员穿戴的专制朝服用银11800余两,总计慈禧仪仗队等项耗银150000余两,黄金364两。

十、慈禧庆寿期间,还对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等人加以赏赐,共赏赐如意100柄,瓷瓶500件,朝珠840挂,铜手炉1000个,各类蟒锻、丝绸5600余正等,共计耗银2897000余两。

综上可知,慈禧置办60寿诞,总共挥霍掉的白银、黄金不下于一千万两。可见慈禧是多么地奢侈无度,估计中国历史上像她这种极度挥霍的庆寿方式,恐怕也是极为少见的了

慈禧太后在历史上的名声实在不好,不过看其平日里这样的作风猜也能猜到原因了,就算是皇室,铺张也总该有个限制吧,要不老百姓反抗一定是必然的。

形容“太后”的词语具体如下:

德才兼备、雍容华贵、温良娴舒、绝色倾城、

举止大度、温文尔雅、国色天香、至高无上、

温柔体贴、母仪天下、倾国倾城、雍容华贵。

太后

释义:

帝王之母的尊称。战国时列国诸王之母称太后。汉代诸侯王之母亦称太后。以后一般用作帝母之称,又称皇太后。 

读音:tài hòu 

造句:

1、因为皇帝太小,所以由慈禧太后摄政。

2、清朝末年,西太后统治时期,穷奢极侈,暴戾恣睢,丧权辱国,顽固腐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3、清朝末年,西太后统治时期,暴戾恣睢,丧权辱国,顽固腐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听到光绪皇帝支持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忿然作色,怀恨不已。

5、从**中我们看到了西太后垂帘听政的情景。

邦称呼自己的父亲太上皇为“大人”太上皇的间接称呼为“上皇”。 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冶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称万岁,大笑为乐。”(《汉书·高帝纪下》) “万岁”何时专颂皇帝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从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 其实,在西周、春秋时,“万年无疆”、“眉寿无疆”等是人们常用的颂词和祝福语。《诗经·豳风·七月》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之句,它描写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后,举行欢庆仪式的场面。这里的“万寿无疆”,是人们举杯痛饮时发出的欢呼语。“万岁”一词,是这些颂词、祝福语的简化。 “万岁”一词究竟在何时归帝王专用呢?史学界意见并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汉高祖刘邦临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这时的“万岁”,与战国时作为一般欢呼语的“万岁”不同,是与一整套朝廷礼仪连在一起的。 一种意见认为,属于皇帝的“万岁”,始于汉武帝时。《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呼万岁者三”,是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15年后,汉武帝又称自己“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连山神、山石都得喊他万岁,臣民岂能不呼?从此,帝座前“万岁”声不绝于耳,他人称之,即成谋逆、大不敬了。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汉朝在皇帝以外也有使用“万岁”的情况。如汉朝礼仪规定,对皇太子亦可称万岁。当时皇族中还有以“万岁”为名的,汉和帝的弟弟就叫“刘万岁”。从汉到唐,对人臣称“万岁”的事例,也是不绝于书,不胜枚举。如《后汉书·李固传》记名士李固被权臣梁冀诬陷入狱,门生故旧上书申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到了宋朝,“万岁”之称人臣才决不可染指。北宋大将曹利用的从子曹讷,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吁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宋史·曹利用传》)。可见,到宋朝,除了皇帝,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称万岁。

赞僧偈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禹尊九洲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译文:

一句“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成了千古名句,整首诗看,这绝对是一个觉悟,看破,也放下了的君主,一句"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道尽了他的无奈……总是知道出家是要有福报与因缘的,记得曾有同门批判我没有出离心,我不能说没有想过。

我不能,放不下的很多,却似乎拿着的并不太重要!我一直认为我不会出家的,也一定出不了家。可是内心里,最喜欢的衣服,是我的海青与曼衣。记得去看在高旻,是天天穿着大褂的,大褂着身的那种洒脱,心里的那种踏实,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我答应过清虚,不再去寺院。偶尔,总是要去走一下的。阿姨和我说元宵要传灯,是晚上,当天一起回来的。混身上下不适的我,真的很想很想听一听梵音,我去了,吃了饭离传灯还有半个多小时,穿上海青步入大殿,一偈一叩,"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才几分钟,二个脚底像针扎似的疼,站都站不稳。可是,还是坚持到打鼓集众,到殿外,发现自己轻快不少。

想想,我是该求哀忏悔的,曾经,做了太多太多错事,恩师曾开示过取相忏,不曾好好做过,该如何去面对我的佛缘?我想,始终我也不能如清虚般洒脱;而我亦无法像真真般有如此坚定的出离心。

扩展资料

历代评价

皇太极: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

梁清标:入主中华,奄有万方,统一天下。

范文程:君明臣良,必交勉释回,始克荷天休,济国事。

萧一山:

①世祖年幼,赖多尔衮以为治,驾驭贰臣,混一寰宇,痛爱妃之死而欲逃禅,其聪慧亦有过人者。

②清人既入北京,首为崇祯帝发丧,示以伦理纲常之可重;减除三饷及加派,恢复万历初年税率,

以革苛政之根本。此不得不谓为深知国家治乱之关键,与夫能善乘时机也。

当时除多尔衮摄政外,虽大半出于范文程、洪承畴诸人之政策,然顺治自亲政以后,亦复年少有为,能粗立开国规模。

-爱新觉罗·福临

-赞僧偈

千岁:(3) 对天子(皇帝)所封诸王的直接或间接称呼,小说和戏剧中常用。 (4) 古代中国的附属国国王的称呼。 古代被称为千岁的人皇族在我们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族中的那些高出皇帝辈分的王爷,以及与皇帝同辈的皇族,他们一般被官员称为“千岁”。 权臣古代又有“同姓封王”的这条规矩,跟皇帝不是一家族的人一般不可以封王。最大的功臣也只封“XX公”的爵位。历史上很多掌握实权的大臣会打破这个规定,逼皇帝封自己为王,如曹操强迫汉帝封他为魏王,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也逼迫魏帝封他为晋王,最后这两个人都篡位称帝了。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封异姓家族的人为王的。 封了王之后就是“千岁”了。 太监魏忠贤独揽大权,实际上比皇上的权力都大了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太后、皇后古代女人地位低下,所以皇后、太后只能称千岁。 古代中国附属国的国王一般是自称千岁。 )“万岁”本意有永远存在之意,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3)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从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我们常在电视上看见大臣称颂皇帝时大叫「万岁」,其实「万岁」一词本来不是皇帝专用的。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万岁」。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许称他人为「万岁」。 西周、春秋 在西周、春秋时,“万年无疆”、“眉寿无疆”等是人们常用的颂词和祝福语。《诗经·豳风·七月》有“脐彼公堂,称彼篁觥,万寿无疆”之句,它描写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后,举行欢庆仪式的场面。这里的“万寿无疆”,是人们举杯痛饮时发出的欢呼语。西周金文中也有很多这类文字,它并不是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凡铸鼎者皆可用。如“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表示的只是传之子孙后代,永远私有之意。而“万岁”一词,是这些颂词、祝福语的发展和简化。战国、初汉 从战国到汉初,“万岁”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中,记载在历史文献中。《战国策·齐策》记载益尝君遣门下食客冯援,前往封邑薛(今山东滕州南)收取债息。冯接到薛后“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但有些贫民实在无力还息,冯援便自作主张,“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蔺相如奉和氏之壁人秦,“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可见此时的“万岁”,只是一种欢呼语。这一时期,“万岁”还有另一种意思,即作为“死”的讳称。如《战国策·楚策》载,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日:“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史记·高祖本纪》:“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里“万岁”的意思,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中曹操所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的“万年”是一样的。 而皇帝被称为“万岁”,是始于汉武帝时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稽诸史籍,《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呼万岁者三,是谁呼的?苟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十五年后,即大始三年二月,汉武帝又称自己“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自此,“万岁”成为皇帝的专用称呼。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自称“万岁”。 至汉武帝时,随着儒家的被皇帝定于一尊,“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从此,它成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代名词。稽诸史籍,这是汉武帝精心炮制的弥天大谎的产物。史载: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看吧,汉武帝登上了嵩山之巅,吏卒都听到了向他三次大呼“万岁”的声音。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之称也。”原来,是神灵在向汉武帝高呼“万岁”,以致敬礼;而且,汉武帝向神灵致意还礼,无不答应,也就是所谓“登礼罔不答”。真是活龙活现!汉武帝为了进一步神化君权以强化封建专制而编造的“咸闻呼万岁者三”的神话,成了后世臣民给皇帝拜恩庆贺时三呼“万岁”——并雅称“山呼”的不典之典。 十五年后,也就是太始三年三月,汉武帝在撒谎的道路上又高升一步,声称“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这一回,说得更神了:山东的芝罘山,整座山都喊他“万岁“。这样以来,就势必构成这条逻辑:神灵、石头都喊皇帝“万岁”,臣民百姓既比神灵要矮一头,又比无知的石头毕竟要高一头,不向皇帝高喊“万岁”,显然是不行的。于是,从此以降,封建帝王的宝座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不言自明,从此“万岁”这个甜腻的字眼,也就只配皇帝一人独享,如果他人用之,就是僭越、谋逆、大不敬。聊举一例:史载后汉大将军窦宪,“威震天下,……会帝西祠园陵,召宪与车驾会长安。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望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渐而止。”看来,这位尚书的脑壳里恐怕浆糊不少,而韩棱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如果窦宪真的对“万岁”一词甘之若饴,即使侥幸脑袋仍按在按在自己的肩膀上,也非要吃尽苦头不可的。唐 汉武帝后,封建统治者在“万岁”上玩的花样,真是五花八门:皇帝自封自己的生日为“万寿节”,皇帝的老婆、儿子、闺女之流,降一等如法炮制,美其名日“千寿节”,每逢此节,闹得沸沸汤扬,穷奢极侈。 尤其两个女统治者,更是别出心裁。一个是武则天。她像翻账本那样随便地多次改元,以“天册万岁”自居。在公元六九六丰的一年中,年号迭更,一日“万岁通天”,一日“万岁登封”。在年号上冠以“万岁”二字,真是一大发明。另一个是秽名昭著的慈禧太后。她的尊号已经是长长一大串,有个马屁精竟上奏本,建议把“万寿无疆”四个大字也摆进去。这实在也是前无古人。如果“老佛爷”地下有知,大概还在据此为傲吧? 明还有一个封建统治者,虽是男人,但却曾被鲁讯讥刺为“半个女人”;此人就是人所不齿的明朝太监魏忠贤。他大权独揽,虐焰熏天,在全国遍建生祠,要人称他为九千岁。仅从蓟州的生祠来看,魏忠贤的“金像用冕旒,凡疏词一如颂圣,称以尧天舜德,至圣至神。而阁臣辄以骄语褒答。运泰迎忠贤像,五拜、三稽首,……诣像前祝称:某事赖九千岁扶植。”九千岁比万岁,虽然少了一千岁,但也算得上准“万岁”了。这不禁使人想起鲁迅的名言:“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而实际上,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魏忠贤,借用鲁讯的话来说,“还不如一个屁的臭得长久”! “万岁”既与最高封建统治者划上等号,老百姓必须在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当然就是大不敬。但是在包括唐律、明律、清律那样严密的封建法典中,并没有把皇帝即“万岁”、臣民必须“山呼万岁”、以及不呼“万岁”、怀疑或反对“万岁”,即以大不敬罪论处的条文。而在实际上,皇帝即“万岁”,人们必须无限尊崇、呼喊,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却成了天经地义的准则。这就是不成文法;而无数事实证明,不成文法比成文法更厉害百倍。当时的老百姓也并非没有轧出此中的苗头;在民间戏文中,动辄一开口就是“尊我主,万岁爷……”,甚至供上一块“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的牌位,以表示自己对皇帝的耿耿忠心,就是明证。 清但是,正如清人张符骧在诗中所说的那样,“未必愚民真供佛,官家面上费庄严。”因此也还有例外的情形。据清人赵翼考证,古代作为庆贺时欢呼的“万岁”词义,“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遂莫敢用也。”就国势积弱的北宋来说,史载“澧州除夜,家家爆竹,每发声,即市人群儿环呼曰大熟,如是达旦,……广南则呼万岁。”“广南……呼舅为官,姑为家,……女婿作驸马,皆中州所不敢言。而岁除爆竹,军民环聚,大呼万岁,尤可骇者。” 其实,有何“可骇”?在广南那样远离封建统治中心的穷乡僻壤间,在人们的心目中,“万岁爷”是“天高皇帝远”,未见得那么神圣、可亲或可怕。因此,且不妨与皇帝来个平起平坐,把自己的女婿也称作驸马;至于这些驸马是否也可称自己的岳父大人为“万岁”?史缺有间,不得而知。事实上,在后周、隋、唐时的民间,老百姓的名字,仍偶有称李万岁、史万岁、刁万岁的;推其意,可能类似近代人给小孩取名长庚之类,意在祝福其长命百岁。至于在除夕之夜,爆竹声中,人们欢乐非凡,“大呼万岁”,更无足骇;这不过是先秦时期古俗的残存而已。孔夫子谓“礼失求诸野”,信然。 分类汉武帝之后,“万岁”就不能随便叫了 。 从战国到汉武帝之前,“万岁”的字眼尽管也常常在帝王和臣民的口中出现,但其用意,可分为两类,大体上仍与古法相同。 其一,是说死期。如: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大王万岁千秋后,臣愿以身抵黄泉驱蝼蚁。”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戚姬子如意为赵王,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又,“万岁之期,近慎朝暮。”颜师古注谓:“万岁之期,谓死也。”这就清楚地表明,不管是楚王的仰天大笑说“万岁千秋”也好,还是安陵君拍马有术所说的“大王万岁千秋后”也好,以及刘邦在深情眷恋故乡和为小儿子赵王忧心忡忡不同场合所说的“万岁后”,都是表明死后。这跟普通人称死,只能说卒、逝、谢世、蚤世、不讳、不禄、陨命、捐馆舍、弃堂帐、启手足之类比较起来,虽然显得有点特别,但与后来被神圣化了的“万岁”词意,毕竟还是大相径庭的。 其二,是表示欢呼,与俄语中的“乌拉”颇相近。请看事实:蔺相如手捧稀世珍宝和氏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孟尝君的门客冯欢焚券契的故事,是脍炙人口的。史载:冯欢至薛后,“使吏招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因烧其券,民称万岁。”田单为了麻痹燕军,“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纪信为陷入项羽大军重重包围中的刘邦定计,跑到楚军中撒谎说:“‘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陆贾遵刘邦之命着成《新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汉九年,未央宫建成,刘邦“大朝伫候,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扈,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置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凡此皆充分表明,从战国到汉初,人们虽常呼“万岁”,却并非专对帝王而呼;但有开心事,即作此欢呼,亦不过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