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蒋氏宗谱的来源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蒋Jiǎng五笔:auq;部首:艹!笔画:12画结构:上下结构(形声。从艹,将声。(jiāng)本义:植物名。即“茭白”)一、古国名 [Jia
蒋氏宗谱的来源
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蒋
Jiǎng
五笔:auq;部首:艹!
笔画:12画
结构:上下结构
(形声。从艹,将声。(jiāng)本义:植物名。即“茭白”)
一、古国名 [Jiang state]
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固始县。一说在今河南光山,春秋时灭于楚。
二、姓氏
姓氏:蒋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龄
分类: 以国为氏
堂号:乐安堂 郡望:乐安郡
堂联:三径世泽九侯家声
周成王(西周国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今河南光山县),建立蒋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就是蒋氏。
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邹城),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为郡望、堂号。
西汉时伯龄裔孙蒋诩,哀帝刘欣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撮政,借病归隐,荆棘塞门,舍中开三经,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公华侯颖;会稽侯(今浙江绍兴)郑;临江侯(今重庆忠县)川;临湖侯(安徽无为县)曜;临苏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远县)稔;云阳侯(陕西淳化县)默;函(ou三声)亭侯(江苏宜兴)澄。蒋澄为宜兴始祖,其裔孙将仕杰,元朝末年避乱而迁浙江奉化溪口镇,为标榜蒋氏的发展,
氏人以“三径世泽、九侯家声”为堂联。成为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寻根溯源
出于姬姓
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伯龄以前的支系为:少典(太昊)-姬轩辕(黄帝)-姬玄嚣-姬蟜极-姬俊(帝喾)-姬弃(后稷)-姬不窋-姬鞠(鞠陶)-姬公刘-姬庆节-姬皇仆-姬差弗-姬毁隃-姬公非-姬高圉-姬亚圉-姬祖类(公叔)-姬亶父(太王)-姬季历-姬昌(周文王)-姬旦(周公旦)。
其他少数民族
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及朝鲜有此姓。
得姓始祖
蒋伯龄。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其中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称蒋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侯默、函(ou三声)亭(今江苏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郡望
1、东莱郡,治所在东莱(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山东掖县);
2、乐安郡,治所在临济(东汉永元十年置郡,治今山东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
堂号
“钟山”、“九侯”、“居易”、“亦政”、“慎枢”、“乐安”、“孝思”、“三径”等。
宗族特征
1、天下无二蒋,蒋姓来源比较纯正。
2、蒋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3、历史上蒋姓人材济济,若星汉灿烂。
4、字行辈分断则有续。如据《灰汤蒋氏支谱》载,湖南宁邑蒋姓一支字行为:“际忠成源河海兆,永朝世立国泰民,安湘启祖传嗣广,英贤恒守应昌荣。”续修派语字行为:“原泉资必达,深造得常盈,孝友承先业,诗书建大名。”又如湖南道州蒋姓一支行为:“芝楚世光元,能学正荣昌。”续修派语字行为:“先崇尊敬,信义传芳,……”
蒋氏族谱蒋氏族谱相传,明永乐年间,老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北省交河县,建村蒋家坊(今属阜城县)。明崇祯年间,蒋氏有“文”字辈兄弟三人:老大文升,住交河县小赵屯村,老二文吉去哈尔滨,老三文翰迁至永清县城东关。清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文升之后裔“希梦”由小赵屯迁至方佑屯(即现东方屯),与其外祖叶氏同居,繁衍后代至今,故有“蒋家坟,叶家祖”之说。
方佑屯蒋氏先祖统一家族辈份称:“文、维、希、士、绍、东、兴、连、玉、凤、树、焕、堪、锡、致”。先人曾几次撰续《家谱》,由于历史原因,该《家谱》于公元(下同)一九六八年“文革”中被焚,造成蒋氏家族最大的遗憾!
国家有历史,地方有志书,家族有宗谱,此乃后世知晓木本水源的重要依据。为拯救蒋氏《家谱》即将失传的现实,一九八五年冬,族人玉英、凤增经过走访、回忆,整理了蒋氏《家谱》初稿,并与族人树兴一起,拟续了“立、雨、敬、春、明、开、延、满、永、升、署、秋、双、发、杰、荣、首、中、部、庆”二十辈宗谱。尽管该《家谱》初稿不尽完善,但该二人付出了一定艰辛。二○○四年夏,九世玉俊邀集族人凤凯、春生、树才、树学、振民、振芳等人,分别了解、收集族人的婚、育情况,在一九八五年《家谱》初稿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内容,更正差错,由玉俊组稿,族长玉才审定,编辑了《蒋氏家谱》第一卷。
本次编辑,从“绍仁”及其后世长子始录,本世录完,再启一世;每世首录的第一人,在其名字上面标有五星;凡已婚男子则予立户,对未婚男女和在外定居婚、育状况不详的,只在其父母户内注明生有其人(已婚女子兼注明出嫁何处),一男娶多妻者,只收录了生有子女的妻室;所收录人员,只录其婚、育情况,不涉及政治和社会活动;为便于分辨,对同辈同名者,在容易弄错的名字后加注了乳名;收集时限为二○○四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这次资料收集,本着实事求是,知道多少算多少。应该说明的是,古代,农民入学或参与社会活动者甚少,日常多用乳名,大号传不开,现流传之大号,有的系后人追封。
张字辈,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起源于宋朝,《谱牒学研究》中记载:宋太宗赵匡胤立了13个“范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加上“匡”共14字。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辈字,字辈,是人们按伦理道德取名的一个规则。多在职入学时家长请先生按辈字给孩子改个学名,即大名。字辈,它是各族祠堂的产物,或集体创作;或名人所笔,族门出个相公、举人什么的,往往为家族立派、续派;也有皇帝赐封的,孔族字辈就是明清两朝皇帝赐定。那是当今全国统一得最好的字辈。
字辈,或四言、或五言、七言,可长可短: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一般为二三十字。它虽说带封建宗族色彩,然而从文学角度来看,却是绚丽多姿的诗篇。各族姓氏,有不同的族谱,辈字就是族谱的确良核心和纽带带。
1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摘自《张氏族谱》)
2摘自:《张氏三修族谱》民国13年 孝友堂 43册(派语: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
新增派语: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合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3摘自:江西赣洲《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张士元等主修 民国38年 9册 派语: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傅名扬。
4 摘自:《张氏族谱》64卷,民国11年,金镶堂,14册-派语
族间尚有派行: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
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
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
仁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
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
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
五修派行: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
庆馀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
5城南张氏五修支谱16卷 民国己巳年 孝友堂 张先炳等主修 16册,派语
旧派语: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
咸丰三年族先酌颁新派:傅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
通谱合派: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6摘自:江西上饶《清河张氏宗谱》8卷 张诸葛清编纂 民国30年 玉海堂 8册 派语:
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 ,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
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
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
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
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7湘西学士桥张氏族谱11卷,民国17年,希贤堂,11册齐,派语:
原定派语:齐家汉国,起文仕邦。
续定派语:光明正大,孝友忠良,
再续派语:克承先志,远绍书香。
8张氏桂公支谱16卷,光绪23年,孝友堂,8册齐,328234品差 派语:
本宗旧谱派语:天道益世达,廷广时文应之善良。
七英后裔合派语:英裔傅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标甲,恩纶福泽悠。
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
宣公后裔通谱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务实,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嶶□,圭璋品谊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9洋湖张氏三修族谱15卷首末民国26年,清河堂,16册齐,派语:
开国忠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图远大,积德自绵延。
10张氏三修族谱37卷首1 民国茂子年 孝友堂 43册齐派语:
老派语:譍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 。
新增派语: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官塘张氏合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么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11张氏四修族谱15卷首1卷,民国32年,清河堂,张从南编修17册齐, 派语:
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
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
芝蔴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四修族谱续派:友作述显忠良,德泽傅家远,诗书守世长。
12湖南益阳 张氏族谱64卷,民国11年,金镶堂,14册, 派语:
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和世家声远,千秋学业长,承宗敦孝友,应题启文光,基植先培本,源开永发祥。
13554张氏族谱12卷首1,民国12年 孝友堂 存4册存首,卷9, 派语:
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垢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傅家惟孝友,佐国本纯忠,德业辉金鼎,规模大岳嵩
14摘自:《张氏族谱》 光绪癸未年 金鉴堂 5派语
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
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15摘自《张氏五修族谱》民国十八年,惠和堂 派语
原派语:万世傅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
续派语: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
新派语: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
通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
绂冕芬徽匕,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16摘自:湖南平江《张氏支谱》张麓泉、张悠久等纂修,清同治三年,敦本堂修,木活字本,6册 派语
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
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兴臣
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
丙申重修字派,己未重修派同: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雨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
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1751.湖南益阳《张氏四修族谱》首卷上中下末,张允文等主修,同治12年,孝文堂,木活字本,8册 派语
旧派: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应。
新派: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盛德自宣昭。
18湖南长沙《白汑刘氏四修族谱》16卷首,刘泽 等主修,民国18年,崇让堂,木活字本,11册 派语
学圣光前泽,名成启嗣芳,道德隆家永,邦国庆安康。
19江西兴国 张氏五修族谱 11卷 张显藻主修 民国36年 11册派语:光大世德庆,朝思锡育功,
光大碧玉显,贤声继祖,瑞协文明兆。
福徵景运隆,傅家惟诗礼,垂训在孝忠。涵养期宽厚,经书求广通,尭舜作模范。
唐虞乐相逢,积善祥长发,富贵益盈丰。
20 浙江嵊县 剡西富润张氏宗谱 十卷 张立遵等修 同治辛未年 木活字本 10册1150 派语:
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新行:奠居富润肇人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21摘自(62湖南浏阳 金冈段张氏二修家谱)
字辈派语:庆清公胜士,光国永世昌,宗德延先泽,人文启瑞祥
纯儒钦佐运,动业耀铭常,孝友傅家政,忠良万代扬
22摘自(长沙坳上张氏族谱)
字辈派语: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傅家世泽延
新增宗派:肇锡宏庆,翊赞昌明,振志宣定,应运维新
23摘自《张氏宗谱》张相升等修 14卷 民国戊子年 都会堂 木活字 9册
派语:派系: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
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
24摘自《张氏宗谱》14卷 光绪二十年 16册
派语:张氏宗派: 坦任承先榘 行仁裕后昆 光明君子泽 忠孝圣贤根
光绪年复定宗派:坦任承先榘 行仁启世昌 传家崇德礼 华国进贤良
25摘自《张氏宗谱》宣统元年 6卷 孝友堂 木活字 6册
派语:国正治朝 万事学道 本在其中
运泰有兆 愿复克家 滋大长保
26《张氏宗谱》雍正元年 17卷 木活字 19册
派语:元和承世泽 方正兆家与 忠厚先人积 经纶大道存
27《绵西张氏族谱》张宝杰主修 中华民国五年 4卷 木活字 5册
班行: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
附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荘全。
28《上湘张氏金房支谱》张通时主修 5卷 金鉴堂 木活字 5册
班序: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
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傅良训,书香定远谟
29《上湘张氏金房支谱》张通时主修 5卷 金鉴堂 木活字 5册
班序:
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
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傅良训,书香定远谟
30摘自《张氏通谱》光绪丙子年 刻本 8册 8卷
派语:德 茂 光 先 祖 良 贻 在 克 家
殷 勤 敦 宾 务 谦 厚 发 菁 华
绂 冤 芬 微 圭 璋 品 诣 嘉
席 珍 留 待 聘 掞 藻 灿 云 霞
31摘自《张氏续修族谱》张立拔等修 光绪十四年 孝友堂 13卷 10册 木活字
字辈派语:原编派语:
立 志 守 先 泽 逢 时 耀 盛 名
人 文 思 蔚 起 华 国 振 家 声
通谱合派语:
德茂光先祖 良贻在克家 殷勤敦宾务 谦厚发菁华
绂冕芬微 圭璋品诣嘉 席珍留待聘 掞藻灿云霞
32摘自<张氏宗谱> 张宗铎主修 民国4年 笃亲堂 28卷 木活字 28册
字辈派语:
德绍宗邦裕,傅家积善昌,世贻维孝友,继绪定呈祥。
33摘自《张氏家谱》张子德等纂修 民国18年 19卷 14册 金鉴堂 木活字)
原籍排行诗:庆善荣嗣王,仕仁显傅扬,宗祖徙今盛。万代永兴昌。
新编排行诗:
孝友源来远,宏开世泽芳,承先敦礼义,修德致祯祥,
亨大隆家业,文高炳国九,历朝昭令绪,玉印启忠良。
积德累仁,光前裕后。
34摘自《旌阳张氏宗谱》张肇锋等纂修 4卷 永思堂 木活字 20册
字辈派语:
生、世、延、本、一、守、尚、士、肇、元、善中、庆、
昭、祖、德、光、昌、乐、承、傅
时、熙、贤、英、盛、谊、重、群、亲、尊。
35摘自<张氏宗谱> 张逸溪等修 道光壬午年 9卷 9册
字辈派语:
福胜良存文继世,一傅令子合家珍,克承善德绍先业,
大启光昌哒匦隆
36摘自《丹徙张氏族谱》8卷 4册 木活字
字辈派语:崇、祖、承、芳、远、傅、家、衍、绪、繁
37摘自《姚江三墙张氏宗谱》张福盛议修 民国五年 树德堂 28卷 28册 木活字字辈派行:
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
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
仕、让、中、和、克、念、作、圣。
38摘自〈张氏应西公支谱〉不分卷 民国29年 1册
派语:功高泽沛隆 忠厚传家永 培德福寿增 继织承先志
世代阴华云
39摘自《高峰张氏宗谱》不分卷 张世禄主修 咸丰二年 1册行第:
硕、德、开、宗、 、云、仍、亿、万、永、忠、贞、和、孝、友、
祥、发、长、元、仲、仕、义、礼、智、偕、煴、良、恭、俭、一、
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
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
启、后、熏
40摘自《靖江张氏宗谱》20卷 张绩金主修 光绪十三年 20册
派语:永言孝义 照明嗣服 肇应昌期 业宏丕绩
翊宣文华 显杨 德 启后承先 同心敬述
41摘自《灵岩张氏宗谱》3卷 光绪已亥年 百忍堂 3册
排行:斌助錀茂士贤良仁义礼智孝悌忠信
新定排行:敬祖敦宗崇儒希圣学粹经明福绥位至德咸孚邦国
朝观而业聿昭其声远振慎守贻谋万年鼎盛
42《摘自新坪塘张氏族谱》4卷 张明上主修 同治7年 嘉言堂 木活字 4册
派语:肇明元德永 振起世家声 孝友承先泽 文华显国英
43《摘自清河张氏宗谱》乾隆年45摘自《六都张氏五修支谱》10卷 张厚贵纂修 中华民国34年 忠努堂 10册
字辈派语:
祖、本、力、田、傅、以、忠、厚、代、有、正、人、用、克、垂、久
46摘自《泾川张氏宗谱》3卷 明万历刻本 3册
排行:懋守臣子道本元思有继 克尚光宗祖国士文世正
47摘自《清河张氏宗谱》光绪年间刻本 13卷、首 张孔成等修 馀庆堂
字派: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同居训其昌占庆馀
48摘自《如泉东马庄张氏宗谱》15卷 道光戊子年 禄宜堂 20册
派语(张氏通派):棊布星胪 孙枝衍庆 永振鸿图
转自: http://wwwzzjz8cn/cgi-bin/indexdllpage5webid=tongtu&userid=1578482&columnno=14&articleid=179 敬谢!
回答者: 梦里寻他芊栢度 - 秀才 三级 2007-1-31 14:00
家乘,即家族的史书;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
秦汉以前,只有帝王诸侯有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重视门第、血统和婚姻等方面的纯洁性和排它性,以维护自己政治方面的特权,于是贵族和平民都有了谱牒,从而谱牒学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唐宋以至明清,各个姓族不断修续谱牒、家乘。现存的家乘、谱牒,大多是明清时代修撰的。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修谱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家谱的分布
现在图书馆收藏和目录书著录的张姓谱书有100多种。《中国家谱目录》一书收录张氏家谱114种,计949册。
这些张姓谱书如果按地区分,以江苏省最多,达25种;其次是湖南省,有18种;再次是山西和浙江两省,各有12种。此外,湖北省有8种,山东省有6种,河北、安徽、福建、四川4省各有5种,广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各有2种,河南省有1种。不分地区的有4种。如果从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张氏的家谱最多,达十余种;其次是湘谭张氏,有6种。定阳、南张、姚江、余姚、中湘、湘乡等地张氏,各有3种;浙江、安丘、南皮张氏,各有2种;其他地区张姓支派,多为 1种。
家谱的种类
这些张姓谱书的名称各异,有家谱、宗谱、族谱、世谱、世系谱、会通谱、房谱、支谱、草谱、通谱、谱书、纪略、家乘、世系、先芬录等。名称中往往还包含具体郡望、门派或者先祖号谥,以及郡、县、乡名,以与别的谱书相区别。有的名称中还加有“续修”、“三修”、“四修”等字样。
家谱的内容
张姓的各种家乘、谱牒尽管文字繁简不一,记述范围有别,但内容却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序言、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和家族文献等。其中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谱书中关于家族世系的记述,既要注重上下垂直关系,使源流承递清楚。又要注重左右横向关系,详列人物事迹。张姓谱书往往首先阐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然后再详述各支各派的人物事迹。世系不仅要记载本宗族的人物名谓,而且还多通过派语来说明人物的宗派和辈分。
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张氏宗族的《宗规》中就有“族派字目”。这个宗族共分10个支派,取南宋大儒朱熹“忠孝持家远,诗书命世长”10个字,让各支派分占一字。再以这一字为首,联成五言四句,作为派语。如“忠”字一支的派语是:“忠勤襄国事,正直立人纲。龙虎风云会,修齐诩世良。”这一支派的第一代取名要用上“忠”字,第二代取名要用上“勤”字,第三代取名要用上“襄”字,依此类推。这样,通过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属于哪一支派哪一辈分。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1、成立“修谱机构”及确定“修谱主持人”
凡一个家族准备新修或续修家谱,首要的工作就是成立“修谱机构”。“修谱机构”通常称为“×氏家族修谱理事会”(或委员会等)。其次,就需要确定“修谱主持人”,由“修谱主持人”全面负责,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修谱工作。
2、“登记入谱”的准备工作
“登记入谱”是决定修家谱之后就要开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此项工作按以下要求办理:
①分发“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必须使用专门设计、统一印刷而成的,与《家谱》配套使用的专用底稿纸:“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将每一房人、每个家庭的成员全部正确的进行填表登记。
②确定始祖
③确定修谱的范围
3.整理、审定“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使每个入谱人员的填写情况都正确无误后,即可正式填表修谱了。
4、填表修谱前的准备工作
①确定填写谱册的人由于《家谱》填表方法简明易懂,填写人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即可,只要认真细心、书写工整、责任感强就可以胜任。
②墨水最好使用炭素墨水,以保证字迹永不褪色。
③所有文字资料已准备好“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已全部收回并经整理审核无误。由修谱主持人组织人员拟定序、凡例、先世考、个人传记…有关文字资料已定稿。
④将已定稿的基本文字部分,以及家族成员的生平传记,和家族大事记等文字记叙部分抄写在“谱序、源流、凡例…”和“生平传记”、“家族大事记”、“家族荣誉册”等表式中。将家族成员个人情况、血缘关系情况分别填入“家族名册”、“世系表”等表式中。
⑤如家族人口多,分支多所需要的谱册套数较多时,则可以依照已修好的第一套“家谱”作样本,可由一人或数人填写复制所需要的套数。
⑥如所需谱册不只一套时,必须在每一套谱册的内封页右上角空白方框内填上每一套谱册的编号,并将每套谱册内的“第几次修谱 套分存情况表”分别填好。
⑦将修好的谱册,分发给每一位收藏“家谱”的持有人,妥为保存。至此,采用《家谱》修谱这一工作即告完成。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首先你得弄清楚你的宗族是属于哪一派或者哪一系,是那个地区的哪一支氏族传承。
由于问题不是很清楚我就把关于山东的一些名门张氏的族谱字辈给你列一下,希望有所帮助。
金鉴堂张氏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惠和堂张氏五修派语:万世传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续派语: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
新派语: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
通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匕,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敦本堂张氏派语: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 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臣。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 己未重修派语: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两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
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孝友张氏五修字辈: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咸丰三年颁
新派字辈:传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
通谱合派字辈: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词目:家谱
拼音:jīa pǔ
基本解释
1 [genealogy;family history]∶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2
[genealogical tree]∶有关一个种族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统记录
详细解释
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宋史·艺文志三》:“ 司马光 《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谱》一卷。”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范氏家谱世系》:“吾家 唐 相 履冰 之后,旧有家谱。 咸通 十一年,一枝渡 江 ,为 处州 丽水 县丞,讳 隋 。” 清 龚自珍 《<怀宁王氏族谱>序》:“由是胪而为家谱,则史表之遗也;广而为家乘,则史传之遗也。” 赵树理 《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有些人听汉奸 刘老五 说过,从 刘 家的家谱上查起来,从他本人往上数,‘举人’比他长十一辈。”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基本含义:
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编辑本段]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编辑本段]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编辑本段]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辑本段]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遗传学等新学科的角度肯定家谱的重要价值,并倡导对家谱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我国乡乡家家皆有家谱,实可谓史界瑰,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古史辩派的创始人、著名学者顾须刚也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渊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肯定了家谱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梁启超等的倡导下,学术界出现了研究谱牒的热潮,北京图书馆致函社会各界广征家谱。(1945年杨殿殉撰《中国家谱学通论》就是利用馆藏家谱撰写的研究论文。)1931年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治徵撰《族谱研究举例》一文可视为对梁文的呼应,该文中有将太仓王氏与武进庄氏比较,分析人口的数量与增殖的例子,开了利用家谱资料进行人口问题研究的先例。利用谱牒资料对人口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潭其骧,其著《湖南人由来考》系根据氏族谱系资料对湖南7个县的人口来源作了考证。建国以前在谱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有潘光旦、罗香林等人。潘光旦从192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谱学略史》以后,数年间陆续发表了《家谱与宗法》、《家谱还有些什么意义》、《说家谱作法》等论文,还就遗传与人才的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近代苏州的人才》等;罗香林30年代起就重视家谱研究,1971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族谱研究》论文集,大多为早年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对谱学理论的普及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热情是由史学领域的变革引起的。近代史学的显著特征是打破了以往以政治史为中心的史学研究传统,将史学研究转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新史家们认为,“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见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梁启超语)史学研究的发展,必然要求突破仅从正史中寻找史料的传统局限,拓展史料收集的范围。因此这一时期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新史料的发现,包括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和异域发现的史料记载都是他们关注和搜集的目标。家谱作为在家族内部编撰的、不公开发行的史籍,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史研究的史料价值,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史学观念的更新与史料范围的扩展是引发谱学研究的直接原因。
由于战乱等原因,建国前的谱学研究展开得并不充分。其中谱牒资料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得轻易示人的祖规家训的警戒厂,家谱资料的搜集比较困难,以北京图书馆为例,从1928年到1945年总共收集到家谱247种,仅占馆藏的十分之一。大图书馆尚且如此,一般研究机构要获得研究资料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了。
三 、解放以后,家谱作为封建残余受到人们的唾弃,对家谱的研究也理所当然地停顿下来。60年代出于对封建族权的批判,有人写了《封建家谱谈》,这是至今所见祖国大陆解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唯一的一篇关于家谱的论文,家谱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作为家谱的搜集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土地改革、批判封建宗族,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藏于深阁的家谱被作为封建残余扫地出门,从上海图书馆成为全国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来看,其家谱有许多来自造纸厂回收的废纸堆。这种情况也见于其他图书馆,比如北京图书馆,解放初统计为353种,到1985年清点馆藏已有2228种,大多为土改时期和文革时期所得。正是有识之士对这批历史遗产的保存,才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宝藏,值得好好发掘。海外华人的寻根意识及对家谱文化的重视则对祖国大陆家谱研究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日益加强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家谱研究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当前,家谱研究呈现一派方兴末艾之势。经过10来年的研究,其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谱资料的整理开发。80年代家谱研究的兴起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成功开发,北京图书馆在1985年开始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经过数年时间,在完成编撰馆藏家谱目录和家谱提要2228种的基础上,成立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辑出版家谱的二次文献、资料丛编。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家谱原件 11200种、83000余册,为世界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目前已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馆藏家谱的开发、利用及其研究。除了图书馆加快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社会各界也从各个方面促进家谱资料的开发整理。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档案局二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联合编纂《中国族谱联合目录》共收家谱目录12000多种。
2关于家谱的研究。在家谱资料整理开发的基础上,学术界出现了不少家谱研究的论文。许多论文对家谱的源流、沿革及编撰体例、记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一些重要姓氏宗族的家谱作了研究。比如家谱研究中有专文对古代人物白居易、曹雪芹、郑和,近现代人物洪秀全、傅斯年、鲁迅等人的家谱进行研究。在谱学史研究方面,不少学者对前人提出的并为学术界所接受的观点进行了挑战,比如对中国家谱起源的年代研究,前人一般都认为中国家谱起源于周代,而现在有学者根据周代以前的文字记录即甲骨文、金文等资料,以及大量的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得出中国家谱的起源远远早于周代的结论。关于家谱的形式,有的学者提出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将家谱的形式扩展到书写范围之外。还有对汉代谱学的理解,过去一般都认为“汉朝帝王将相出身草野,不知家世,故不需谱牒学,此为不兴时期。”现在有学者从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的自叙家谱及现存的汉代石刻为依,提出汉代并不是谱学的消沉时期和静止时期,而是谱学的活跃时期和发展时期。尽管他们的研究结论还有待检验,但其勇于探讨的精神和扎实的研究方法却值得提倡。他们的研究对家谱研究朝纵深方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关于家谱应用的研究。从这段时期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书籍来看,家谱资料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人口学、民族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史、华侨史、法制史、伦理学史等方面都有应用家谱资料进行研究的上乘之作。其中利用家谱资料最多,研究成果最大的是社会史的研究。社会史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属于微观史学研究范畴。过去史学界重视宏观研究,偏重于讨论社会、朝代发展更替的原因。现在随着家谱资料的重见天日,以家谱作为重要史料基础的社会史研究得到发展。以1996年社会史研究为例,有不少论著是以家谱作为史料基础的。如《中国古代的家》、《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中国的宗族社会》等。还有是姓氏学方面,利用家谱资料梳理血缘亲族的源流的著作有《中国姓氏通书》,详细介绍每一个血缘亲族的起源、演变、分支、迁徙、繁衍的历史,以及家族独特的风俗礼仪、家族文化等。
[编辑本段]历代帝王修谱昭
明太祖乡谱诏
朕承天底定,抚辑承民,宵肝站兢恐难保,又咨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快,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贤,敦厚本原,懋昭上理,虽扎乐俟诸世以而孝弟木,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则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心,亦何不古,率土钦哉,毋负腾意。
译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抚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难保永久。又问过别人的意见,认为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务必要订立规矩,引度他们,要防止急噪图快,看来要完成维护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从我们祖先父辈那里寻找治国之道,实行前辈的德贤,忠诚于本源,劝恳地讲明道理。虽有历代礼乐法规,等待人们世世代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人多心杂,不能人人都自觉克制自己,振作起来,怎么办要使不淳厚的人从此发愤图强,为什么不用过的祖训教育他们,成为全国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负我的意愿。��
宋宁宗修谱圣谕�
朕闻唐人重姓氏,而谱谍具,后世文儒贵戚之家浸以论湮而难考,然自犁锄之卿相,降为录率之世家,视其子孙,自立和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微,人家子孙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此朕之所以改望于天下者。
��
清顺治乡谱诏
敦孝弟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风俗。
译文:修谱的目的是:敦促人们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以重视搞好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忠实的对待宗族,以显示内部的和睦,教训孩子的年轻人,禁止他们为非作歹,明白礼貌和谦让,以养成浓厚的良好习惯。��
清顺治规定六训�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祖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
��
清康熙圣谕十六条
�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惩慝逃已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警岔以重身命。
[编辑本段]先儒修谱论�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编辑本段]修谱的作用
�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特别我飞鹏卢氏,已有100多年没有修谱了,早我们采方中发现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说这次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卢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卢氏由来,这次续谱,这套资料来之不易,她是我卢氏修谱中贡献最大的无名英雄,他叫卢本立,桃源县清林乡人,在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作,他耗费数千元,利用节假日三次飞往北京查寻复印下来的,我卢氏族人要感谢他对我族续谱工作中无私的贡献。你要知道范阳堂到底是回什么事可查范阳堂—卢姓的堂号。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卢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卢氏家族的情况都有。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卢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卢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卢氏家谱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美女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回答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
[编辑本段]修谱实例-孔氏家族家谱 家谱
孔孟颜曾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世系
-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 卌五世祖 蟜极
-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 卌三世祖 契
- 卌二世祖 昭明
- 卌一世祖 相土
- 四十世祖 昌若
- 卅九世祖 曹圉
- 卅八世祖 冥
-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卅五世祖 报乙
- 卅四世祖 报丙
- 卅三世祖 报丁
- 卅二世祖 主壬
- 卅一世祖 主癸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 十三世祖 宋公稽
-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 十世祖 弗父何
- 九世祖 宋父周
- 八世祖 世子胜
- 七世祖 正考父
- 六世祖 孔父嘉
- 五世祖 木金父
- 高祖 祁父
- 曾祖 防叔
- 祖父 伯夏
- 父 叔梁纥
- 孔子
- 子 孔鲤
- 孙 孔伋
- 曾孙 孔白
- 玄孙 孔求





















?.jpg)



.jpg)


跪求高人!.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