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举世瞩目的2008北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在即,全中国上下渲染着日益浓厚的奥运气氛,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更是在所有北京奥运会标识中占据突出位置,十分引人瞩目。在举国掀起迎奥运热潮的时候,对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英文译名为什么摒弃
举世瞩目的2008北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在即,全中国上下渲染着日益浓厚的奥运气氛,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更是在所有北京奥运会标识中占据突出位置,十分引人瞩目。在举国掀起迎奥运热潮的时候,对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英文译名为什么摒弃了起初宣布的Friendlies,最终还是采用了汉语拼音Fuwa,笔者已经在发表于《中国翻译》2006年第3期的《“福娃”英译之争与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策略》一文中做了详细的讨论,其中的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最终笔者在文中建议的Fuwa被采用,而且该文发表也早于北京奥组委对“福娃”英译改名,这也充分说明了该文的论点有理有据。
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英文译名“Friendlies”自其诞生起就饱受争议,有舆论甚至戏称,如果一不小心在打字的时候多打了一个空格符,这个单词就变成了friend lies(朋友撒谎),其缺乏严肃性可见一斑。2006年10月,北京奥组委悄然间在其中文和英文官方网站上的“五福娃”宣传图左上角更改了“福娃”译名,由原来的英语译名“Friendlies”改为汉语拼音“Fuwa”,在英文版网站上,5个吉祥物下面的英文介绍中也是通篇将“福娃”称为“Fuwa”。有关媒体报道称“译名更改足以看出奥组委对此次命名失误有了正确认识”。至此,自2005年11月公布以来就备受争议的“福娃”译名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笔者在此无意再次赘述翻译意义上的“福娃”翻译问题,而是试图从历届夏季奥运会吉祥物的命名问题来简单说明为何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宜被称为Fuwa而不是没头没脑且语法不通的Friendlies。
从首创为夏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的1972年夏季奥运会开始,历届奥运会吉祥物无不采用富有鲜明的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特色的词汇,这也是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和命名的明确要求。
1972年的慕尼黑夏季奥运会吉祥物名为Waldi,其同义词为dachshund,是一种德国小猎狗,多见于德国巴伐利亚地区。
1976年的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吉祥物名为Amik,是一种海狸,而该词汇来自于居住在加拿大渥太华地区的阿尔贡金印第安人的语言,其鲜明民族特色显而易见。蒙特利尔奥组委没有使用英语中表示“海狸”的现成单词beaver,而是坚持使用具有浓郁加拿大文化风味的印第安词语,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1980年的莫斯科夏季奥运会吉祥物是一字名叫Misha的小熊,之所以被选为吉祥物,是因为熊是俄罗斯的代表性动物,此外,Misha(米沙)也是俄罗斯男子常用的名字之一,其俄罗斯特征也是不言而喻的。
1984年的洛杉矶夏季奥运会吉祥物更是打上了强烈的美国烙印,因为它是一只叫做Sam的鹰,马上令人联想到美国的绰号Uncle Sam(山姆大叔),鹰又是美国的象征,而且,这个由迪斯尼公司精心设计出来的Sam还穿上了传说中的“山姆大叔”的衣服,以美国星条旗为背景,采用美国的代表色红白蓝,典型的美国特色。
到了1988年的汉城夏季奥运会,其吉祥物“虎娃”不但彰现浓郁的韩国文化,而且与“福娃”简直就是惊人的巧合,但是,“虎娃”却并没有被盲目翻译为Tiger Boy或者其他什么毫无特色的英语词汇,而是一个具有鲜明韩国民族特色的韩语读音所对应的英语词汇Hodori,其中的Ho在韩语中是“老虎”的意思,而Dori则是韩语中“小男孩”的爱称。
1992年的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吉祥物名为Cobi,虽然从字面上看不一定能够感觉出西班牙特色,但是,巴塞罗那奥组委专门为该吉祥物制作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宣传片并且大张旗鼓地播出之后,其西班牙烙印也是深入人心了。
1996年的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吉祥物Izzy是奥运史上第一个电脑设计的吉祥物,也是一个凭空幻想出来的生物,据说其来源于“What iz it”,因为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这也是所有奥运会吉祥物中唯一的一个难以解释与主办国关系的吉祥物,据说设计者是试图表现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奥运会的影响。
到了2000年的悉尼夏季奥运会,三个吉祥物Olly, Syd and Millie完全就是澳大利亚本土独有的三种动物的名称,Olly是一只笑翠鸟、Syd是一头鸭嘴兽、而Millie是一只针鼹鼠。三个澳洲本土动物,分别象征着空气、水和土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澳大利亚的民族文化特色。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吉祥物Athena and Phevos更是与古希腊神话密切相关。在古希腊神话中,Athena 和Phevos是一对兄妹,其中,Phevos是光明和音乐之神,而Athena不仅是智慧之神,而且还是雅典的庇护神,雅典的名称即由此而来。Athena 和 Phevos代表了希腊民族,代表了体现合作、公平竞争、友谊和平等奥运精神,同时体现了雅典奥运会的4个核心价值:遗产、参与、庆典和人类本身。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英译采用汉语拼音Fuwa显然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北京奥组委最终听从民意更改“福娃”的译名说明了他们对起初命名的失误有了正确的认识,更是可喜可贺。北京2008残奥会的吉祥物“福牛乐乐”从面世之际就被称为Fu Niu Lele更是佐证了“福娃”被称为Fuwa的合情合理。
作为北京2008奥运会的吉祥物,Fuwa具有专一性和独一无二性,虽然一开始可能不为外国人所了解和熟悉,但是只要宣传得当,相信很快就会深入人心。1992年的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吉祥物名为Cobi,虽然从字面上看不一定能够感觉出西班牙特色,但是,巴塞罗那奥组委专门为该吉祥物制作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宣传片并且大张旗鼓地播出之后,其西班牙烙印也是深入人心了。而且,一旦人们在Fuwa与北京奥运会之间产生联想,Fuwa自然而然就能够为人们所接受,这也符合语言的可接受性规律。
“福娃”不是一个普通名词,而是应该视为专用名词,其表现形式虽然是人性化的卡通形象,但是事实上完全可以把它们视为人名,而根据有关国际组织以及我国有关部门的规定,“名从主人”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人名翻译两条基本准则之一,而《汉语拼音方案》不但是我国的国家标准,而且也是通行于全球的国际标准,用它音译人名既符合我们的一贯翻译策略,也易于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姑且不说“Friendlies”在语法上解释不通,它更是一个没有任何鲜明特色的普通词汇,而且,正是由于其没有任何特色,它也丝毫不能让人看出与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有任何关系,也许在2008奥运会结束过后不久,人们很快就会忘了它与北京和中国的关系
一 引言
当今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却存在诸多偏见和误解,因此增强对外传播意识,加强对外传播工作,“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对外传播能否达到目的、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主体性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对外传播中的误译、错译不仅有损中国形象,而且可能加深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丁衡祁在《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一文中归纳分析了十几种常见错误类型。窦卫霖、祝平通过对母语为英语的外国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后续访谈,对我国的政治口号翻译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意识形态差异、社会文化差异及语言表达差异是影响外国读者理解我国政治口号的主要原因。李德超、王克非对文体驱动型和非文体驱动型两种标语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试图构建一种更为精细的标语翻译策略模式。本文拟从分析对外传播中标语、口号的语言特点入手,针对新时期对外传播的任务和特点,以读者可接受性为前提,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一些对应的翻译策略,以期能有助于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
二 标语、口号的语句特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口号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标语是“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宣传、鼓动口号,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口号、标语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词组,也可以是长短不同的句子。如“依法治国”“与时俱进”“只生一个好”“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
三 口号、标语翻译的指导思想
杨学锋在论述我国新时期的对外宣传工作时指出,对外宣传工作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需要而进行的、以海外受众为对象、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的一项大众传播活动。由于口号、标语在对外传播中具有特定的目的和特殊的受众,这决定了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一个合格的译者,不能只具备双语知识,仅仅熟悉语言间的转换,还要随时了解我国的方针政策,把握翻译的度,树立“国际传播”的理念,以受众关心的题材为主,强调客观性。对仅适用于国内宣传的标语、口号,或所翻译的标语、口号中不适宜对外的内容进行过滤。对不被国外受众理解、接受的标语、口号,翻译出来不仅会造成误解,甚至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应该过滤不译。“我们目前的对外宣传(包括外宣翻译)缺乏内外有别的意识,没有考虑国外受众的思维共性、心理习惯、信息需求和语言表现形式等因素,造成受众对其缺乏认同,从而导致宣传失败”。因此,要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和效率,译文可读性和读者接受性就成为标语、口号翻译成败的关键。
四 口号、标语的翻译策略
新时期对外传播已由过去的宣传鼓动转为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要功能,目的是增进了解,消除隔阂与误解,因此是以受众为核心的传播,这一点应落实到翻译的过程中,其结果则体现为译文的可读性。按照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可读性具体包括:合乎语法;合乎习惯;含义明晰;语体适应;有条理。
1正确解读原文,化解读者理解障碍
口号、标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构词讲究,句色灵活,简洁明了。由于语言高度浓缩,往往能产生快速有效的传播效果,但同时由于过于笼统、空泛,单凭字面意思翻译很难让外国读者准确理解其内在的含意。如北京2008奥运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若按字面意思译为“Green Olympics,Technology Olympics,Humanism Olympics”,国外读者对“green”还能理解,对“humanism”的理解也许模糊,对“technology Olympics”可能就会产生疑惑:参与奥运会的主体是人还是技术因此,译者必须正确理解该口号的内含,才能正确传达。“绿色奥运”是指努力推广环保意识,大力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幅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科技奥运”指的是推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及其在奥运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展示高科技成果和创新实力的窗口;而“人文奥运”指的是“以人为本”,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深各国运动员和人民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友谊。因此,译文“Environment-friendly Olympics,Technology-empowered Olympics and Culture-enriched Olympics”就比单从字面直译更能较完整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因此,准确理解口号标语的内在涵义,使笼统的语言具体、明了是增强译文可读性的策略之一。
2明晰译文含义,促进有效沟通
汉语笼统抽象的特点增加了语义理解的难度。与汉语相比,英语词汇意义具体,对上下文的依赖较小。如“车来了”,此句中的“车”可以指代任何一种交通工具,若要译成英语,却不能用一个笼统的vehicle来对应,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the bus/car/taxi…is coming”。因此翻译时,抽象笼统、语义模糊的词应转换成具体、明了的词。同样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若译为“a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people’s socialist culture”,那么给外国读者的印象,可能是空洞和意义含糊的。称职的译员不是词句转换的“对号者”,而应是沟通思想的“塔桥人”。上述句中“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指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崇尚科学和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翻译过程中应把“内隐信息根据译语的语言特点进行外化或显化,而不是拘泥于字面意义的对应,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国情,实现翻译的真正目的”。在正确理解、明晰逻辑与内涵的基础上的译文“a socialist culture that is distinctly Chinese, pro-science and people-oriented”,既符合英语的行文方式,又能让海外读者对其内含一目了然,从而实现有效的传播功能。这样的例子在口号、标语中比比皆是,如“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与“基层”对应的英语有grass root、basic/primary level等,但在“农村基层政权”这一特定语境中,这几个词都不能把原文的涵义准确地传达出来。因为我国的'农村“基层政权”往往指乡镇一级的政府,对应的译文“Enhance government function at township level”。
3增加衔接与连贯,增强译文可读性
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逻辑关系常常是暗含的,英语却重形合,讲究句子语法结构的完整和逻辑的清晰,多用连接词语(包括介词、关系词、动词的非谓语形式等)来体现句子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分析汉语语句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在译文中明示出来。如“稳中求进”的译文“make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通过增加一个简单的连词while,译文就清楚明白了。意合的另一特点是主题驱动型,因此汉语存在大量的无主句;形合则为主语驱动型,主语是构成英语句子的必要条件。在翻译时,可以通过增补逻辑主语使译文句子完整,进一步实现从意合到形合的转变。如“世界经验还要借鉴下去,中国特色还要坚持下去”译为“We will continue to draw on forEign experience while maintain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扩内需,保增长”译为“We must boost domestic demand to sustain economic growth”。
4兼顾原文风格,力求客观理性
汉语的政治口号、标语具有汉语的传统表达风格,又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汇,具有“信息型”和“表达型”双重文本功能(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有的多采用重复、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段以渲染效果,具有“表达型”和“祈使型”文本功能(如“手牵手搞好人口普查,心连心建设美好中华”);有的表达带有笼统、抽象的套话(如“突出抓好安民,打好重建基础”);还有的使用大量的强意或冗余的修饰(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军事外交”)。由于英文崇尚文体平实,用词具体,重在提供信息,考虑到对外传播要使海外受众接受,内容和表现形式必须符合海外受众的传播习惯和接受心理,因此在汉英转换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区别对待。以“信息型”为主的标语、口号,其核心是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即以客观信息为翻译转换的重心,应注重信息和客观事实的真实传递。由于这类文本的语言形式相对于所表达的内容而言处于从属、次要地位,应遵循语义翻译的原则,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译为:“Serve the people heart and soul, work for the public and assumes power for the people”“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译为:“Adhere to the Party’s basic th 对外传播中标语、口号的翻译策略 对外传播中标语、口号的翻译策略对外传播中标语、口号的翻译策略
eory, line, program and experience”“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译为:“Pursue scientific,harmonious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以“祈使型”为主的文本,重要的是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的感情呼应,即读者效应。因此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兼顾语言形式的对应与转换才能给读者留下更生动的印象。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处理中,首先应传递出完整的信息,即“主旋律”是什么“多样化”又指什么其次,原文简洁有力,对仗工整,译文也应该尽量贴近原文的文体形式与风格。兼顾了这两点,译文“Promote mainstream values and uphold cultural diversity”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就一致了。
五 结束语
要达到对外传播的效果,首先要提高翻译质量。对外传播是以海外受众为对象,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的一项大众传播活动,因此译者必须要有读者意识,以读者为中心。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增强译文可读性,实现有效的沟通是关键。对外传播往往以受众关心的题材为主,强调客观性,在选择翻译材料时,要有所译,有所不译,做到内外有别,力求客观理性,避免海外读者的排斥心理。当然,译者还应随时了解我国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等信息才能正确地理解、精准地传达,同时,译者还需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才能避免信息变形与误导,从而有效实现对外传播的目的,更有力地影响世界
1 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面对不同文体的作品,译者要自动“切换”至不同的“翻译模式”。即译员在着手翻译作品之前,首先要定位源语文本的文体,从而确定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即达到源语文本的文体和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对等。此外,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其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优秀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既然存在差异,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完全传达或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译者能做的是尽量减少译文中的文化缺失。
在翻译前,首先通读源语文本,将文章定位为文学类作品。相应地,种瓜得瓜,译文也一定是文学类作品。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要以“文绉绉”的口吻去措辞、译句、谋篇,而非口语化的表达,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上文学的“烙印”。
2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仅单分析语言本身,还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指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在上下文的特定语境下确定其特殊的内涵。其语义单位和语义成分要在上下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语义的翻译转换。
例:Often, as his letters show, his powers of expression overflowed the bounds of 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
从字面意思来分析原文,得出的译文是“通常,正如他信中显示的,他的表达力超过了他所掌握的媒介的界限”。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实际上指的是钢琴,而非其他表达媒介或工具。从下文得知他抒怀的方式不止弹琴这种方式,他的写作能力也非常好。因此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深挖出了原文的深层涵义。经过对译文的转化和润色后,得出的译文是“只要读一下他的信件就不难发现,贝多芬不仅只会借曲抒怀。”由此可见,上下文语境对翻译的帮助和制约作用。
情景语境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语境中交际的人际关系和内容来确定语言现象中的语言的确切涵义,从而判断译文的选词。
例:Once, when walk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Weimar, Beethoven and Goethe became aware that the Imperial family, 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 was approaching them
这段话描写的是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威玛街上偶遇到“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的皇室人员,这里的“glittering”和“cavalcade”基本呈现出了街上列队整齐、臣伴左右的景象。根据当时的情景,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当时庄严肃穆的盛况。因此,根据当时情景“accompanied”应翻译为簇拥,而非伴随、陪伴,因为簇拥一词更能再现当时的情景。因此译文应为“一次贝多芬和哥德走在威玛的街上,见到一队皇家人马在众大臣的簇拥下走来”。
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文化及社会心理等。翻译的内容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不同语言符号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地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谈到翻译中的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就涉及到翻译时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归化策略,还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采用异化策略。就本文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前者。
例:Men who possess great character as well as genius have always been sure of their worth to the world
这句直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他们对世界的价值。这种译法显然是可取的,毫无诟病。但是在文学翻译中要获得精彩的译文的话,不只是传达原文的直观意思。能把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或目标语习惯的俗语或诗句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就能变成更加地道的本国语言。译文如果意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则更能深入目标语的文化习惯。
3 句法对等
英汉翻译中如果句句皆能达到对等的话,那全文的也就相对做到了文体对等和篇章对等。
例:there would have remained the life-story of a man whose character was supreme in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
译文:他的一生仍然光辉灿烂,他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的人格魅力也已可圈可点。
原文为“in the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译文为“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笔者认为这已经做到了句法对等,原文和译文句式形成了对仗。
但是汉英语言在句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汉语没有关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句法重组也是翻译的一大难题。
例:Perhaps it was this last trivial circumstance that set off the fiery spark of indignation in Beethoven, who under ordinary conditions would have acted just as one of the crowd
原句中将“circumstance”的定语后置,同时贝多芬的定语也后置了,直接逐字逐句的翻译的话,显然不符合汉语句法结构。汉语中定语在核心词前面。在翻译中遇到后置定语的句子,就需要重新调整句子,这时就不能做到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完全对等了。根据汉语句法结构语言顺序重组之后,译文为:通常情况下,贝多芬本也会随规从俗,但可能正是这微不足道的插曲最终让贝多芬忍无可忍。
4 词汇对等
两种语言间,没有哪两个词的意义是完全对等。例如汉语中的“饺子”
和英语的“dumpling”的所指等值吗?根据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可知,他们的餐桌上是没有在做法和用料上和饺子一样的食物,所以实际上“饺子”和“dumpling”是不对等的两种食物,在意义上也是不等值的。所以在翻译中遇到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文字空缺的,译者通常会采用加注、解释的方法。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没有绝对的功能对等,只有相对的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在翻译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为了对等而“生拉硬拽”的翻译,失去原文应有的风姿。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勉强的对等会造成译文读者对原文美感的缺失。所以,对于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能对等则对等,不能对等则灵活翻译。
许渊冲英译的西厢记中文化负载词有:
1、红楼:原指红楼梦中的贾家大观园,这里指的是李煜的宫殿。
2、琵琶: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3、金钏:指戴在女子手腕上的一种装饰品。
4、红妆:指女子的婚礼装束。
5、丹青:指绘画,这里指的是画家张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