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祠简介五公祠的资料

问答 0 25

五公祠简介五公祠的资料,第1张

五公祠简介五公祠的资料
导读:1、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2、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

1、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

2、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蔚为“瀛海人文”之壮观。这里,树木蓊郁,流水潺潺,环境清雅,饶有幽趣,好一派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

五公都是宋朝时为了国家被贬去的,有四位是秦桧时期主战被贬的,祠里的楼上挂有“海南第一楼”横匾。几年苏轼的苏公祠也在里边。去了以后才知道苏轼竟然被贬去过海南,五公祠后边还有个海口博物馆,也叫五公祠陈列馆,离五公祠很近,里边的文物不多,但是都是海口的历代文物,也值得一看。

 

  五公祠供奉的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牌位。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真的就是不大的五公祠带给我们后人的东西。可能到这里来旅游的人很少有来五公祠的,但这是海南文化最丰富的地方。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海府路,是为纪念唐、宋朝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   五公祠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 、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五公祠”。   电话:0898-65353047   地址:海口市琼山区海府大道169号   交通:公交——乘坐1路和11路都能到达五公祠   门票:成人票:25元;儿童、老人优惠票:10元     开放时间:8:00 - 17:30

1谁有关于陈家祠的名人诗词

1, 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德令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

陈瑞焘撰陈家祠首进大厅格扇(楹柱联),此联挂在陈家祠首进大厅格扇档中两侧柱子上。

上联大意为:沿着太邱祖所走的道路走下去,把贤德之士集于一堂切磋学问,使后代更加繁昌。下联大意为:与德高望生的广雅书院为邻,用良好的学风培养我百粤子弟,举拔优秀人才。

2,文范仰先生,依然东汉德星,有光祖庙;孙谋诒后嗣,长此南天耀日,继照吾宗。

陈炳章等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景仰太邱祖立行置言的典范,要像这位文范先生一样做个贤士,为宗族增光。下联大意为:把先祖创立的好德行、好家风传给后代,使它长此像南方明亮的太阳,继续照耀我宗族。

3, 光先绪于东都,立德立功,观往昔之勋名,同昭日月;裕后昆于南国,俾昌俾炽,庆今兹之享祀,永荐春秋。

三邑镇南陈边房光裕堂祀孙等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此联为挂在陈家祠后殿的大堂楹柱上。

上联大意为:发扬我祖在都城开拓的世业,立德立功名,看我陈氏往昔的功名与日月同光。下联大意为:后世子孙在祖国南疆发扬光大,兴旺发达,祝愿今天的祭祀,世世代代、年年岁岁永远举行。

4,发祥溯东汉之年,文范炳千秋,仰征士风高,群贤星聚;启宇在南天门外,秀灵钟百粤,看石门返照,珠海回澜。

陈景奎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我陈氏发源于东汉时期的道德典范照亮了千秋万代,为学习太邱祖令人敬仰的高风亮节,我族贤士有如灿烂群星汇集一起。下联大意为:在岭南开办书院,集中全省优秀子弟到广州进德修业,羊城美景石门返照也为我献瑞,珠海回旋的澎湃波涛也为我讴歌。

5,衍绪溯胡公,历周秦汉晋以迄于今,代有伟人,门闾大启;敬宗详戴记,统远近亲疏而系之姓,谊关一本,畛域何分。

陈源堂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正中(楹柱联),此联为挂在陈家祠后殿正中的大堂楹柱上,是了解陈氏来历的一副重要楹联。

上联大意为:陈家的渊源和功业起源于胡公,经过周代、秦代、汉代、晋代直至今天,代代都有伟大的人物出现,陈氏的门户大大地发展了。下联大意为:敬奉祖宗礼法详尽地记载在《大戴礼记》这本书中,不论远近亲疏的族人都联系到一个陈字,彼此的情义都是通到本族世系一条根上,有什么门户之见、地域之分呢!

扩展资料: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陈家祠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陈家祠

2谁有关于陈家祠的名人诗词

陈家祠对联 仙岩生玉女; 佛井吐甘泉。

——佚名撰陈氏书院西院“姑婆屋”陈列室联 过去时代,封建礼法苛严,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约自明代中后期起,相继产生了自梳女和不落家的特殊习俗。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这些习俗在封建礼法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才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

过去女子出嫁,须由母亲束髻,立心不嫁者则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称“自梳”。仪式通常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妇女聚居的“姑婆屋”内举行,当事者预先购备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酒肴,以黄皮叶煮水沐浴,设供拜观音,立誓永不婚嫁,然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更换新衣新鞋,向其他自梳姐妹一一行礼,经济宽裕的,还须摆酒宴客。

履行仪式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翻悔。“自梳女”平日可继续居住母家,采桑缫丝,自食其力,闲时常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在生活上互相扶持,亲如家人。

年老或病危,必须移居“姑婆屋”,绝不能在母家去世。不落家是自梳女子的一种假婚习俗,为遭父母强迫嫁人抗争无效所采取的折衷办法,过门行婚礼而拒绝同丈夫寝处,三朝回门后即长居母家不返,故称“不落家”。

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 德令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 ——陈瑞焘撰陈家祠首进大厅格扇(楹柱联) 此联挂在陈家祠首进大厅格扇档中两侧柱子上,上联大意为:沿着太邱祖所走的道路走下去,把贤德之士集于一堂切磋学问,使后代更加繁昌。

下联大意为:与德高望生的广雅书院为邻,用良好的学风培养我百粤子弟,举拔优秀人才。在这副对联中,陈氏族人极力渲染陈氏书院与广雅书院为邻,欲借广雅之德、广雅之风以培育百粤之陈姓子弟。

南国名祠,济济人才酬祖国; 广州胜境,绵绵宗祠遍神州。 ——新撰陈家祠首进大门轮换挂联(1) 颍川贤裔同心,六院八廊祠永润; 南国精工翘指,千姿百采艺长春。

门额:陈氏书院 ——新撰陈家祠首进大门轮换挂联(2) 九百年派溯英州,故土常怀绳祖武; 七十县宗联穗石,德星再聚蔚人文。 ——南海致远堂撰献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九百年来宗族分支上溯到颍川时代,要时常怀念生我育我的故土,继承祖先的行迹前进。

下联大意为:七十县(为对仗采用整略概数修辞,实为72县)同祖所生的族人在羊城联合了贤德之士聚首一堂,使我族礼教文化的发展更加繁荣茂盛。 文范仰先生,依然东汉德星,有光祖庙; 孙谋诒后嗣,长此南天耀日,继照吾宗。

——陈炳章等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景仰太邱祖立行置言的典范,要像这位文范先生一样做个贤士,为宗族增光。下联大意为:把先祖创立的好德行、好家风传给后代,使它长此像南方明亮的太阳,继续照耀我宗族。

院聚名贤,杰构冠于岭南,一百周星迎庆典; 馆藏博物,巧艺矫然宇内,万千气象祝吉祥。 ——佚名题陈家祠(楹柱联) 光先绪于东都,立德立功,观往昔之勋名,同昭日月; 裕后昆于南国,俾昌俾炽,庆今兹之享祀,永荐春秋。

——三邑镇南陈边房光裕堂祀孙等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此联为挂在陈家祠后殿的大堂楹柱上,上联大意为:发扬我祖在都城开拓的世业,立德立功名,看我陈氏往昔的功名与日月同光。下联大意为:后世子孙在祖国南疆发扬光大,兴旺发达,祝愿今天的祭祀,世世代代、年年岁岁永远举行。

发祥溯东汉之年,文范炳千秋,仰征士风高,群贤星聚; 启宇在南天门外,秀灵钟百粤,看石门返照,珠海回澜。 ——陈景奎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我陈氏发源于东汉时期的道德典范照亮了千秋万代,为学习太邱祖令人敬仰的高风亮节,我族贤士有如灿烂群星汇集一起。

下联大意为:在岭南开办书院,集中全省优秀子弟到广州进德修业,羊城美景石门返照也为我献瑞,珠海回旋的澎湃波涛也为我讴歌。 衍绪溯胡公,历周秦汉晋以迄于今,代有伟人,门闾大启; 敬宗详戴记,统远近亲疏而系之姓,谊关一本,畛域何分。

——陈源堂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正中(楹柱联) 此联为挂在陈家祠后殿正中的大堂楹柱上,是了解陈氏来历的一副重要楹联。上联大意为:陈家的渊源和功业起源于胡公,经过周代、秦代、汉代、晋代直至今天,代代都有伟大的人物出现,陈氏的门户大大地发展了。

下联大意为:敬奉祖宗礼法详尽地记载在《大戴礼记》这本书中,不论远近亲疏的族人都联系到一个陈字,彼此的情义都是通到本族世系一条根上,有什么门户之见、地域之分呢! 祖德厚流光,帝王将相道学神仙垂于后昆,丕焕堂基隆享祀; 工师何有力,欂栌侏儒椳闑扂楔成兹寝庙,惟勤涂墍壮观瞻。 ——陈瑞昌撰陈家祠后殿大堂(楹柱联) 上联大意为:先祖道高德厚影响深远,留传至后世伟人辈出,建筑如此规模宏大、光彩夺目的大殿堂,以隆重祭礼祭祀祖宗先辈。

下联大意为:工匠师傅的手艺何等精巧,用木石砖泥精雕细刻建成的这座书院,惟有勤加粉饰修缮,才能雄伟壮丽的。

3关于堂的诗句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临江仙 曹雪芹

白云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宿无可上人房 马戴

稀逢息心侣,细话远山期。

河汉秋深夜,杉梧露滴时。

风传林磬久,月掩草堂迟。

坐卧禅心在,浮生皆不知。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4关于“祠堂”的诗句有哪些

《题太白祠堂》

年代: 宋 作者: 喻良能

长安酒楼歌管新,一曲乌栖泣鬼神。

狂客解龟同一醉,人人知是谪仙人。

《寄题沙县死事祝将祠堂》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淮右多良将,吾犹识祝侯。

虎生能肉食,豹死有皮留。

铁汉为挥涕,冰翁与雪雠。

标名忠义传,荣甚复何求。

《过彭泽县,望渊明祠堂》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梦里邯郸熟,谈间栗里亲。

不闻担板汉,曾羡釆薇人。

停待容来日,商量尚小贫。

只欺五斗米,典没万金身。

《题雱祠堂》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斯文实有寄,天岂偶天才。

一日凤鸟去,千秋梁木摧。

烟留衰草恨,风造暮林哀。

岂谓登临处,飘然独往来。

《题范文正公祠堂》

年代: 唐 作者: 李深

一章奏免鸟衔茶,惠及饶民几万家。

遗老至今怀德政,为余谈此屡咨嗟。

5告诉我一个关于陈家祠的故事

陈家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是一个中国清代宗祠建筑,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号称“百粤冠祠”。

陈家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由黎巨林设计。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又称陈氏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陈家祠整座建筑坐北向南,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在陈家祠堂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 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 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陈家祠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描写祠堂的诗句

登凌云高处

宋 刘过

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层霄最上头。

方识乾坤真转毂,好知身世付虚舟。

九秋草木岚烟湿,万里山川海气浮。

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

朝中措

宋 马子严

龙荪晚颖破苔纹。英气欲凌云。深处未须留客,春风自掩柴门。蒲团宴坐,轻敲茶臼,细扑炉熏。弹到琴心二叠,鹧鸪啼傍黄昏。岳阳楼记

藤王阁序

将进酒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岳阳楼记

藤王阁序

将进酒

7描写祠堂的诗句有哪些

1《徐孺子祠堂》宋 黄庭坚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2《蜀相》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唐 杜甫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4《耒阳杜工部祠堂》唐 徐介手接汨罗水,天心知所存。固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消凝伤往事,斜日隐颓垣。

5《商山祠堂即事》唐 窦常夺嫡心萌事可忧,四贤西笑暂安刘。 后王不敢论珪组,土偶人前枳树秋。

6《题屈原祠》唐 洪州将军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祠堂小水滨。 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元是独醒人。

8表达“大家欢聚一堂”的诗句有哪些

1、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唐代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译文: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2、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出自唐代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

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出自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译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4、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

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5、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唐代:白居易

译文: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潮州韩文公祠联:

苏学士前传谪宦

孟夫子后拜先生——--侯竹愚

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张丹叔

明月共天涯,看云影波光,恍疑身在江南,访当年佛祖谈禅,坡仙留诗;

春风移岭表,趁蕉荫椰叶,偶尔步来成北,问何处韩公遗迹,常相残题。——张丹叔

吾道非耶,六级以外无文章,韩山屹立;

征夫遑止,太行之阳有盘谷,李愿归来。

——李士彬

频年与公有缘,宿太安驿,登阳城山,皆先生宦辙所经,每以采风深尚友。

八代之衰顿起,听石鼓歌,诵佛骨表,舍坡老雄词而外,更谁渡海与齐名。———徐花农

来粤中管领青山,函谷不妨移紫气;

似东坡后先赤壁,武昌亦可作黄州。

———徐花农

岂惟潮人士敬戴,先生诚开衡山之云,威戬鳄鱼之暴;

宜与朱紫阳并崇,谥号道元三氏之谬,文起八代之衰。 ———江湘岚

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曾三仕;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元经。———彭定球

修缮祠堂的意义

修缮祠堂的意义,华夏五千年,在这悠久的历史里,有很多的人的家族里都会有祖辈们传承下来的东西是让我们铭记的,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以下是关于修缮祠堂的意义。

修缮祠堂的意义1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游子们最是关心的,甚至是魂牵梦绕都是这样的一句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何处。”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宗祠是是一个家族的精神中心、信仰中心、祭拜典仪、会议联谊、一切活动的中心所在、我们的精神信仰所在。宗祠文化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外国人,一切不友好的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缺乏信仰,缺乏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是短命的。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不缺信仰的,是有坚定信仰的民族。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不是鬼、不是耶稣、不是释迦摩尼,是实实在在的人,是我们的祖先,正因为这种信仰,使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延续数千年从来都没有间断,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可以和我们的国家相比,和我们的民族相比。5000年香火不断,5000年蔓延生息,5000年自立于世界之林。

宗祠成为一个家族传承的核心集聚地,代表一种信仰、一种传承、一种文化。

祠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联宗与收宗、推广文教以及文化职能(公益性)等功能。在祠堂宗亲聚会议事,饮水思源,缅怀祖先业绩,颂扬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于佳酿,崇祖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过去祠堂多为办学、学校之用途。如解放前和建国初期,安徽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赵家祠堂就是一个从小学到中学的'完全学校。

旧时,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谱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务。修族谱,记录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录,做到综文献,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风,敦亲情,扬先德,志现状。

正如孙中山论族谱所述:“《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

如今,我们从祠堂内的堂匾、对联以及历代宗亲的世系表和家乘族谱等,可以了解到该族姓人和后人,了解族姓的产生、发展,以及筚路蓝缕的艰苦历程。

修缮祠堂的意义2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庙。到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即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四龛祠堂。

在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人人皆有的姓氏,以血缘文化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并以不断的连续性,强大的凝聚力,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发挥着特殊作用。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宗祠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祠文化的保护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宗祠文化的研究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兴趣。那么修缮宗祠自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

随着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海外中华儿女认祖归宗的期盼,大量古宗祠被复兴,族谱被续写,海外华侨华裔则不断翻新旧宗祠,团结家门。

可以说,宗祠建筑是文化空间的重要类型,宗祠建筑不单只是凸显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美,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装饰的艺术美,祠堂楹联、匾额等蕴含中国传统祭祀礼俗与道德伦理的社会美,更是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属性。当下的宗祠早已没有了过去宗法制度的负面影响,更多是寻根问祖、祭拜祖先、勉励后人、互帮互助等积极效应。

正是因为越来越多海外侨胞以及本土人民寻根问祖,才会让修缮祠堂逐渐多了起来,但保护祠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算修缮好的祠堂,还会面临天灾人祸,就如2019年的巴黎圣母院一样,被火灾毁坏。

因此,将宗祠数字化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手段,宗祠的数字化保护成果是实现宗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存手段的途径之一。

利用现今的技术实现宗祠保护,不单只是保护了宗祠,还传播了宗祠文化。

2020年初的疫情,也让全国各地的艺术馆、博物馆等科普重镇被迫闭馆,甚至各大高校毕业展也转向了线上开展。相比线下科普场所的惨淡,线上2000余项展览却欣欣向荣,百花齐放。360度全息影像、AI、5G+VR等多媒介技术通过互联网架起观众与馆内的桥梁,也推动着传统陈列展示向多元互动展示的转变。

VR宗祠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宗祠文化,而VR宗祠可以让身在远方的宗亲也参观到自己的祠堂,和其他宗亲交流、了解。

甚至可以开发结合中国宗祠文化定制的宗祠趣味知识游戏,线上祭祀H5和设计潮流的文创产品,用年轻的视角让宗祠建筑活起来,重塑生机,为用户构建一个符合新中式审美的生活场景。

无论是修缮宗祠还是编修族谱,都是在为自己的姓氏文化作出了一分力,为传播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修缮祠堂的意义3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与始祖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凡祀帝王先师的祠宗庙,而祀公侯、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显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祠堂。如:杨、顾、朱、王等姓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二、祠堂的构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恭喜贺喜起新房,祝贺房好人好风水好。

祥光西起,紫气东来。

阳光明媚,东风送情,喜迁新居,德昭邻壑,才震四方,良辰安宅,吉日迁居,莺迁仁里,燕贺德邻,恭贺迁居之喜,室染秋香之气!

良禽择木、乔木莺声、莺迁吐吉、德必有邻。

高第莺迁、莺迁乔木、新居落成、乔迁志庆。

山好水好风景好新人新家新气象。

“良辰安宅,吉日迁居”,幸福的生活靠勤劳的双手创造!

祝贺你,搬新家了,愿你的生活越过越好!

你面对挑战总是那么自信!祝贺你,又成功向前迈了一步。

迁宅吉祥日,安居大有年,恭祝乔迁之喜!

新家好生活,真心老朋友——祝贺你乔迁之喜!

“良辰安宅,吉日迁居”,幸福的生活靠勤劳的双手创造! 

莺迁仁里,燕贺德邻,恭贺迁居之喜,室染秋香之气。

祝您:燕喜新居迎得春风栽玉树,莺迁乔木蔚成大器建家园 !

风移金谷屋, 乔木好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