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日常祈福用香,以8点为佳。自古有“香为佛使”的说法,人们可以通过香品传递自己的祈愿。到了早晨八点,天气已经大亮,正是万物欣欣向荣的时刻,更容易“至诚感通”。去庙中上香,选在中午为佳。庙中上香宜早不宜晚,很多寺庙的法事也会安排在上午,一旦超过
日常祈福用香,以8点为佳。
自古有“香为佛使”的说法,人们可以通过香品传递自己的祈愿。到了早晨八点,天气已经大亮,正是万物欣欣向荣的时刻,更容易“至诚感通”。去庙中上香,选在中午为佳。庙中上香宜早不宜晚,很多寺庙的法事也会安排在上午,一旦超过12点,太阳就开始走下坡路,这时候就不太适合上香了。
烧香敬佛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心,而这是可以通过一些礼仪表现出来的,所以在烧香的时候,这些规矩一定要遵守。首先就是穿着打扮不可过于随意、暴露,男士不要穿着拖鞋、背心,女士不要穿紧身衣、裙子,否在在跪拜礼佛时不太雅观。
其次,不要随便照相,通常在这些地方都会有禁止照相的标牌。另外,在烧香的时候以三支为敬,不要用嘴吹香,或者用鼻子直接试闻香味。
四月初八习俗
1、浴佛。
为祝贺佛祖诞日,寺庙里置铜佛一尊,放在盆中,以兰汤为之洗尘。福州风俗竹枝词《浴佛》有云:“卓越禅宗不可攀,如何涤垢示尘寰。身如菩树心如镜,拂拭殷勤岂等闲。”当日,寺庙开堂招请檀越(佛教用语即施主)参观,在大禅林中,观众不下数千。据《三山志》载:“四月八庆佛生日,是日,州民所在与僧寺共为庆赞道场,此风盖久矣。”
2、受戒(有人因福州方言谐音,误成“修戒”或“烧戒”)。
舍身佛门者自当日子时起齐集佛殿,头上“以墨画做圈子,圈上置龙眼、艾草及贡香等,举火燃之,旁以二人扶掖,初则口念‘南无、南无’,继则却变做‘唉呵、唉呵’”。
“市民前往观礼者甚多,以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禅寺为最热闹”。福州风俗竹枝词《受戒》有云:“入门先作火中莲,艾炷偏教顶上燃。断送头皮缘底事,袈裟几辈往生天。”
3、放生。
佛教主张不杀生,在浴佛节也有放生的习俗,放生物或畜、或禽、或鱼,放生点或寺、或山、或水。蔡襄知福州时,就曾写过题为《四月八日西湖观民放生》的诗。
以上内容需结合实际情况,仅供参考。
塑绘,指的是一种素描喷绘方式,广泛应用于寺庙雕刻、画雕人像等。塑绘:寺庙之绘尽或雕刻神像、画雕人像等。
塑绘是指寺庙绘画或雕刻人像等,很考验绘画者的绘画功底和艺术气息。
塑绘这种手法因经常用在寺庙建筑里面,所以带上些许迷信色彩。
塑绘的黄道吉日是他们格外重视的一个日子,他们认为日子不吉利,做出来的东西也不吉利。
塑绘开光的意思是:
塑绘是在制作雕塑等艺术品的时候需要具备的技艺,如果拆开来的话就是两个步骤,就是塑形和绘画,可以说要获得一件优秀的成品是离不开塑绘的。
这里指的是塑绘神像开光。
相关知识:
黄历中的塑绘指的是雕刻寺庙绘画雕刻神像或人像等。黄历上的“宜”和“忌”指的就是这天适合做什么和不适合做什么。
其它黄历名词解释:
祭祀:中国传统习俗中使用供品及礼仪,在祠堂祭祀祖先,或在寺庙祭拜神明等事。
纳采问名:传统婚姻六礼的前两步,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
嫁娶:男娶女嫁,中国传统习俗中举行结婚大典的吉日。
求嗣:中国传统习俗中向神明祈求后嗣、子孙之事。
冠带:中国传统习俗中孩子长大后的成人礼仪式。
入宅:乔迁新居,特指搬入新房子而非二手房。一般会举行庆祝活动,宴请亲朋好友祝贺新居落成。
安床:中国传统习俗中搬新居、买新床或新婚时安置床铺的仪式,保佑家运昌隆,早生贵子。
移徙:俗称搬家,特指搬迁入二手房、出租房。
开市:公司、行号、商店开张营业,新春开工,节庆活动开幕仪式。
纳财:就是进财之意,包括添置房产、进货、收账、收租、讨债、贷款、收粮入库等。
解除:指冲洗、清扫宅舍 、解除灾厄等事。
扫舍宇:清扫房屋,尤指中国传统习俗中新年、新房的大扫除。
整手足甲:中国传统习俗中初生婴儿第一次修剪手足甲,现代可用于美甲或足浴修脚的好日子。
求医:看医生、动手术等事,尤指慢性疾病和非紧急手术。如若突发急症也要挑日子看医生,未免太过迷信。
经络:中国传统习俗中指安置纺机、织造布匹之事。现代应用于安放机械、安装家电、买车之事。
修造动土:人类居住的房屋开建、动土奠基或改建、修缮动土之事。
竖柱上梁:建楼时竖立建筑物的承重立柱,以及安装房顶大梁,传统习俗非常重视的营建大事之一。
破屋坏垣:拆除房屋或围墙。
开市:公司、行号、商店开张营业,新春开工,节庆活动开幕仪式。
康熙御题“峨眉山”
大佛禅院 原名大佛寺(民间又称大佛殿),原址位于峨眉山市区东郊,明代无穷国师开创,历时15年建成。寺院占地300余亩,拥有多重大殿、140多间禅房。因寺内大悲殿供奉了一尊高12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像,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特意赐寺名"大佛寺"。
大佛禅院于2008年12月14日举行峨眉山大佛禅院开光法会暨落成庆典,正式对外开放。禅院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门户,亚洲最大的十方丛林之一,成为集培育僧才、专精修证、佛学研究、弘法利生等于一体的无上道场。如今的大佛禅院,已经成为以该寺院为核心的佛教文化 旅游 景区,集宗教朝拜、 旅游 观光、生态体验、城市休闲为一体。
报国寺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报国寺 历史 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维修、扩建的次数最多。1993年,又新建了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使报国寺更加庄严。
报国寺离市内约7公里,冯玉祥将军曾题写“名山起点”四个大字。报国寺原址在离现址不远的伏虎寺对岸的瑜伽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当时寺内供奉着普贤菩萨、道教创始人的化身广成子、春秋名士陆通,取儒、道、释三教会宗合祀之意。清顺治年间(1644-1661)移址至此重建。后经两次扩建,成为五重殿宇、亭台楼阁俱全、布局典雅的宏大寺庙。寺院山门“报国寺”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御题,大臣王藩手书。
雷音寺于四川省峨眉山玉女峰下解脱坡,距伏虎寺约二公里。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白无暇太师所建,名为“观音堂”万历初年改马“雷音寺”。清朝初期又更名为“解脱庵”。相传入山至此可解脱麈世烦恼,出山到此可解脱险阻,故名为“解脱庵。”光绪十年(1884年)改建,并改寺名为“雷音寺”。
雷音寺现存一个院落,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门匾“雷音寺”及楹联为乐山李道照手书。
雷音寺位踞高岗,面临危崖,树木繁盛,环境幽雅。该寺所在山下有一座解脱桥,横跨於瑜珈河之上。
峨眉山大庙飞来殿原本就是道教活动场所,始建年代无考。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重修,取名天齐王行庙;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再建,取名东岳庙,供奉东岳大帝,即泰山神;明代嘉州太守郭卫宸根据宋淳化四年和元泰定四年碑文记载“庙之经莫能究,淳化、崇佑断碣云,庙址神所自择,当一夕有风雷之变,迟明小殿巍然,自是民无疾疠,年谷丰登”,信手书写三个大字“飞来殿”。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峨眉山天台俺和尚借居此处,始供佛像,取名飞来寺。由于这里佛、道共处,杂神群祀,香火鼎盛,清初俗称“大庙”,大庙飞来殿就此延续至今。2012年11月,道教教职人员正式入住大庙飞来殿,恢复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道观正式命名为峨眉山市大庙飞来殿。
万年寺位于金顶的正对面,是峨眉山最古老的寺庙,常年香火鼎盛。由山麓报国寺上行约15公里狮子岭下。为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寺庙始建于东晋,原称普贤寺;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重建,更名白水寺;宋时又更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 寺院内有一座仿印度热那寺所建的极富异域风情的佛教建筑,在峨眉山众多的中式寺院建筑中显得独树一帜。 寺中环境清幽,留存有大量 历史 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的“第一山碑”。
峨眉山洗象池是1983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华里,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由行能禅师(号泓川老人)改建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钻天坡和寺后罗汉坡道路,并将寺前小池改建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应普贤菩萨洗象之说。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客寮等。
仙峰寺,位于峨眉山仙峰岩下,原名慈延寺,海拔1725米,门迎华严顶;该寺初创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为一小庵;明代初,该寺建有专门存放明神宗御赐大藏经的藏经楼,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本炯禅师扩建为大寺,名“仙峰禅林”;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毁于火灾,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泰安、玉升和尚再度重建,名“仙峰寺”并沿用至今。
洪椿坪位于宝掌峰下,海拔1120米。
洪椿坪晋时(公元3世纪)为印度和尚宝掌禅师结茅静修处。宋代建寺,称千佛庵。明代初年(约1369)楚山和尚扩建为大寺,名千佛禅林或千佛禅院。椿坪原名“千佛庵”,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天池峰下,海拔1120米。楚山性一禅师开建,万历年间得心大师重修,法词锐锋法师绩建,历二十年,名“千佛禅院”。此地多洪椿树,地名“洪椿坪”,人皆化以为寺名。清顺治年间,峨云禅师扩建。乾隆四十三年(1773年)焚於火,以后逐次修复。民国四年(1915年),寺僧心捷、心全重修大雄宝殿。二十七年(1938年),大明、悟定、济悟合力维修。建国后,1953年、1974年几经整修,1985年起监院普金、照观、胜宗等相继增建客房,完善寺庙配套建设。1983年,国务院颂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伏虎寺,又称神龙堂、伏虎禅院、虎溪精舍,与报国寺相邻,晋代为一小庙,唐代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宋朝时为“神龙堂”;明朝被毁,清朝顺治八年重建,更名“虎溪精舍”,后因附近虎患,寺僧建尊胜幢以镇压,更名“伏虎寺”,康熙皇帝曾为伏虎寺题写的“离垢园”;该寺为典型汉传佛教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弥勒殿、菩提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御书楼以及禅房、僧舍等。
清音阁,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黑、白二水汇流处,唐朝时名牛心寺,唐僖宗时,江陵慧通禅师将其改为卧云寺;明朝时期,广济禅师取晋代诗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阁”。
历史 上,该阁曾三次失火,现为1917年后重修;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供奉华严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
此外,阁前有“接王亭”。《峨眉伽蓝记》称:“阁下旧有接王亭,王者孰谓,谓御前头等侍卫海清伍格也。”意思是说,当年,海清伍格亲王奉康熙皇帝命朝拜峨眉山,僧人为了迎接他,“拆掉旧亭,重建新亭,取名‘接王亭’”。
古延福院,也称后牛心寺,寺以牛心岭而名,海拔高度958米。该寺创建年代较早,据传唐时罗汉和尚初参香林,澄远和尚曾在洞中习静。宋代继业三藏法师重建,但规模不大。现存寺院建筑建于民国元年(1911),深居密林,环境幽静。 历史 上许多高僧来该寺居修研习。寺后有一岩洞,是唐贞观年间(627 649)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隐居之地。孙思邈采草药于山中,在洞中炼丹以求真方,为成就《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真人丹经》著名医著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岩洞遗址尚存。
牛心寺建筑布局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全寺由前殿(弥勒殿)、主殿(大雄宝殿)、厢房组成。主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构架,其余为穿逗式结构,一坡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坐二级平台,前后高差33米。
神水阁,又名圣水阁。原为明代巡抚吴用先别墅。明万历年间易名圣水庵,清顺治年间改名神水阁。阁以泉名。有旧室五椽,布局灵活,建筑体量适当,装修简洁,具有浓郁的峨眉山地方色彩,现基本完好。神水阁外,有一泉池即神水池,池中泉水清澈见底,终年取之不尽。盛夏烈日之下,冷气直逼人面。数九隆冬,周围山寺树木已是一片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中此池仍暖气四散,温及人心,被视为山中圣泉。神水池背靠一巨石,此即“大峨石”。上有宋代陈抟老祖草书“福寿”二字和唐时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书“大峨”二字,又有明代所刻楷书“神水”二字。
广佛寺也名慈云寺。位于前牛心岭下,距清音阁约200米。该寺斜卧白云峡,傍依牛心岭,海拔725米。创建于宋,名牛心院。明万历年间重建,名广福寺,也称牛心别院。明崇祯末年(公元1643年),主体建筑朽败,仅存别院一厢。清康熙年间峨云禅师复修。
1990年10月,广福寺交还僧人管理,峨眉山佛教协会恢复了殿堂、佛像、客舍僧寮,现有观音殿、大雄宝殿及附属房屋。寺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玉雕像和阿弥陀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玉雕像,是全山仅有的一个以玉佛组成的殿堂。





















数字的四字祝福语.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