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全词何解?请赐教!

问答 0 22

"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全词何解?请赐教!,第1张

"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全词何解?请赐教!
导读: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拜托,楼主要译文!只有注释哪行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关于祝福的诗句有哪些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送征衣·过韶阳》宋代:柳永

竟就日、瞻云献寿,指南山、等无疆。愿巍巍、宝历鸿基,齐天地遥长。

翻译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仰望祝寿:祝我皇寿比南山,万寿无疆。愿崇高的皇位和帝王基业,与天地同长久!

3、《长寿乐·南昌生日》宋代:李清照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翻译祝贺你长命百岁,与松椿同寿。

4、《酒泉子·买得杏花》唐代:司空图

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翻译黄昏时举酒祈祷东风,愿你对她稍加宽厚,吹拂从容。

5、《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唐代: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翻译正是端午的美好时光,祝愿老人能够活到一千年。

6、《长恨歌》唐代:白居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翻译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7、《樛木》先秦:佚名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翻译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一位快乐的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8、《螽斯》先秦:诗经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翻译蝈蝈张翅膀,群集低飞翔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啊。

9、《天保》先秦:佚名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翻译上天保佑您安宁,王位稳固国昌盛。让您国力加倍增,何种福禄不赐您?使您财富日丰盈,没有什么不盛兴。

10、《南山有台》先秦:佚名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翻译南山生柔莎,北山长嫩藜。君子很快乐,为国立根基。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期。

11、《蓼萧》先秦:佚名

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翻译您的德行洁无瑕,祝您长寿永无疆。

2有关祝福祖国的诗歌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歌名:《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作词、作曲:舒婷

全诗如下: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扩展资料: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1979年写的。这首诗选取了一组意象来描述中国过去的贫穷和千百年来人民的梦想和艰辛。它也展现了中国令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伟大热爱、无限期待和奉献。

诗前两段阴沉凝重,充满了对祖国灾难性历史和严峻现实的哀思;后两段清新明亮,展现了祖国摆脱苦难、奋力飞翔的喜悦;整首诗融合了一种深沉的情怀。历史和强烈的时代感,激荡着激情,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振奋。

1、创作背景——

舒婷是在中国正遭受十年浩劫的动乱中成长的。她初中毕业后即下乡插队,后又当过工人。在国家蒙难、人民遭殃的混乱岁月,备尝艰辛的舒婷,内心的迷惘、痛苦可想而知;“四人帮”粉碎了,她又是何等的满怀喜悦!

1978年12月,中国迎来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4月,诗人面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情景,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写下了此诗。

2、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女,汉族,1952年5月生,福建晋江人。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3关于祝愿的诗句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鸣沙石室佚书》

6)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奉和令公》

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对联》

8)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1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3)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

1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

1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

18)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竞渡曲》

19)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端午日》

20)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塔》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

22)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

23)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旧题苏武诗》

2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5)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箜篌谣》

26)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2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

28)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其一》

2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题长安壁》

30)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放言》

31)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遇旧友》

32)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4关于祝福幸福的诗句有哪些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解释: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解释: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解释: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宋代: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解释: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5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代: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解释: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清代:郑燮《新竹》

解释: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静夜思》

解释: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解释: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解释: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解释: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5祝福老师的诗句古诗

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竹》清郑燮

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比喻老师传道受业的伟大。

2、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译文:绿野堂建成之后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等到它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本意是落下的花朵营养了大地提供了养料,现多用于对老师的赞美,愿奉献的精神,老师愿做学生成功的铺路石,即使做为一朵花凋谢了,还愿化作春泥护花!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译文:春蚕直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蜡烛烧成灰烬,蜡泪才会流干。后人们常借这两句诗来歌颂那些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人,尤其是老师。

6关于新年祝福的诗句古诗

1、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

金龙腾玉宇,六出好耘田。——江南流萤《新年》 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薛道衡《人日思归》 3、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4、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 5、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钱来苏《新年有感》 6、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8、当空蛇舞龙退隐,春意萌动逐苏醒。

梅领群芳初破冬,风送凛冽暖渐稳。柏烟袅袅近除夕,市井喧喧忙护警。

邻舍久盼得乔迁,满坐亲朋一干请。——俯睇《又新年》 9、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钱谦益《丁卯元日》 10、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郭应祥《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

11、问暮鸦:何处阿戎家?——张雨《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 12、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

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唐·张说《钦州守岁》 13、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酴酥沈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14、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戴复古《除夜》 15、细草穿纱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宋·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16、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17、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征明《拜年》 18、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黄景仁《凤城新年词》 19、元良传万世,旦彩耀神州。快意空间聚,乐心吟赋悠。

——漫岗秋叶《元旦快乐》 20、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7关于祝福的诗句有哪些

1、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唐代:杜甫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译文:孔巢父摇头不住长安,将去东海随烟雾飘流。

将诗卷永远留人世间,放竿垂钓采珊瑚求生。隐居深山般遁世高蹈,时值春寒冷峭景凋零。

仙女们驾着云车而来,指点虚无的归隐之处。自以为他有仙风道骨,谁知离长安归隐之因?爱惜巢父想苦苦相留,应知富贵像草尖露水!蔡侯是淡薄名利的人,趁凉夜庭中摆酒饯行。

失意停琴见孤月残席,何年从仙界寄我书信?向南找禹穴若见李白,代我问候他现在怎样!2、送李将军赴定州 / 送彭将军唐代:郎士元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译文:军中大旗猎猎作响,汉家大将将要挥师出征;看他横刀立马,气吞万里如虎。关塞悠远,春风难以企及,未到关前,就已经看不到春色了;关外,风卷沙尘,黄沙弥漫如云,遮天蔽日。

军中鼓声,悲壮激越,直达遥远的沙漠;戍台烽火,阻隔着浩荡的黄河。想到将军所去之地,在那阴山之北;慑于将军声威,入侵的强敌已经求和。

3、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唐代:岑参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译文:面对着酒杯沉默不语,今日里满怀愁绪为您送行。圣明的时代得不到重用,突然皓首攻文。

到江南水乡去当个小官,风波经历几千里。诸公挤满了朝廷,只有您一人在渡过淮水。

我家曾住在富春的江渚,常常回忆起那临江的高楼。自从听说您要前去,叫我频频望着那南徐州。

独居僻巷紧闭着门,夜晚寒灯静照着深屋。北风吹起微雪,抱着被子愿意同住宿。

您这一路走到京口,正是桃花盛开之时。舟中自会大发感兴,湖上定能多写新诗。

虬龙且要深潜屈蟠,黄鹄高飞也不论早晚。请爱惜您青云之器,努力添加餐饭。

辛弃疾的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