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是什么,颁奖词是什么?

问答 0 25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是什么,颁奖词是什么?,第1张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是什么,颁奖词是什么?
导读:  1、获奖作品  很多人误以为莫言是凭借《蛙》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莫言获得的是终身成就奖,表彰的是莫言的终身成就。  2、颁奖词  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The Nobel Prize

  1、获奖作品

  很多人误以为莫言是凭借《蛙》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莫言获得的是终身成就奖,表彰的是莫言的终身成就。

  2、颁奖词

  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3、人物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信件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那么,致莫言的一封信要怎么写呢下面我整理了致莫言的一封信 范文 ,供您参阅!

致莫言的一封信范文一

 尊敬的莫言老师:

 您好!请允许我尊称您一声"老师"。我是一名来自东初中学初二四班的中学生。从小接受着知识的熏陶,我爱上了中国那博大精深的 文化 和渊源流长的的民族情节。作为现在的中学生,我是十分关注国事,喜闻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心里异常激动。

 您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学迈上世界的第一扇门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一个缔造了世界奇迹的中华民族,却无一人站在世界文学的颁奖台。这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梦想。而您踏入了世界文学大门,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为此,我代替亿万中国人向您敬礼。

 您翻开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篇章我一直在想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生死疲劳》。 说说 《生死疲劳》的内容吧。您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九五零年一月一日说起,主角西门角色数度变化,从地主阶级转世为驴、牛、猪、狗。时间跨度很大,从土改到大跃进,从人民公社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改革开放。新中国的曲折坎坷的历程,你描写十分细腻。

 您知道吗您魔幻的手法让我着迷,我感受驴的折腾,牛的倔强,猪的撒欢以及够得饿精神。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转世三次的西门猪,因为它活泼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只是有些自满,与我像极了。不过,我一定会客服这个坏毛病的!嘻嘻,还请您不要见笑。

 您激发了青少年的丰国之梦也许在社会上有一些对您的舆论,但我希望您把您的风格坚持下去。而我们,青少年备受鼓舞,早已正装待发。我们会以您为榜样而努力学习,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不断开拓的精神,写出具有中国味的作品,把它推向世界。

 最后,祝您能开心每一天!写出更好的作品。

 此致

 敬礼!

 您的读者

 20XX年XX月XX日

致莫言的一封信范文二

 尊敬的莫老:

 您好!

 很冒昧地给您老写一封信,因为您现在是国人的偶像,在此向您祝贺!

 您在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说"惊喜而惶恐"。"惊"是没想到奖项会落到你的头上,"喜"是很多作家都有拿奖的机会,而偏偏得奖的是您,但您更多的还是"惶恐",担心有了这层光环后,会有很多人盯着你,找你的毛病。您的获奖感言,表达了自己的谦逊。

 "惊喜而惶恐",我想要是另一位作家获奖后,绝对不会有您这么谦虚的表现,"惊",是您万万没有想到获奖的居然是您自己,因为您从不为获奖而写作。这代表了一个作家该有的素质,而您却是这些作家里面唯一一个说出这样话的人。喜,是真的颁给了自己,并且还说许多作家都具备了这样的资格。从这句话我可以看出您是一位多么伟大的人,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惶恐,您是担心所有的人会因此找您的毛病,但是我相信,为难您的一定是一些没有素质的人,真正有素质的人是不会这么刁难您的。

 您曾有过一段军旅生活,小时候体验过没食物吃的残酷给您带来的深重灾难。我想,即使是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改变您对文学的热爱。同时,您也明白在军营里的苦处,这也启示了我们现在的学生应该对生活热爱,对学习重视。您给我们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动力,您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名困难的人在绝处逢生时的那一股劲儿。这些都是我们该学习的。

 有人说您只不过是一个小学还没 毕业 的学生,怎么可能会获得这么高的奖项。其实我们都知道,您是为生活去写作,为自己去写作,更为国家的大事而写作。您也不希望人人都有一个饥饿的童年,也不希望人们都变成最阴暗的一面。所以您写作也是为了唤醒人们,唤醒整个世界。

 虽然您在获奖时只说这么几句话,但我们从您的话语中,感到一股精神的所在,您希望的也是我们人类要去追梦的,也希望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您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崇拜的偶像。

 以上是我对您的一些感想,也希望您以后的作品能更好。

 再次恭喜您且致以崇高的敬礼!

 祝您健康长寿!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X月XX日

致莫言的一封信范文三

 尊敬的莫老:

 您好!

 您站上了世界文学的顶峰,炎黄子孙都为您感到骄傲。但让我们更为您自豪的是您的获奖感言,不同寻常。

 10月11日,瑞典皇加科学院诺贝尔评审委为您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全中国人民都为您骄傲,您对于获奖有惊有喜,"惊"是没想到奖项会落到你的头上,"喜"是很多作家都有拿奖的机会,而偏偏得奖的是您,但您更多的还是惶恐,担心有了这层光环后,会有很多人盯着你,找你的毛病。

 您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您带着一颗最平常的心去面对一切,积极上进是您一贯的作风,所以努力后的成果是意外的、更是惊喜的。

 大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激励着您,是您的动力,是您的精神,是你的创作之心。

 没个人没有失落的时候,而你的失落就是淡定,坦然地面对过去的苦难,这就是成功的动力,促使您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您用您的大半辈子的时间来跟书籍相处,您用自己的努力向我们诠释了冰心老人的一句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正是您,将自己所受的苦难埋于心底,而不懈地去努力,通过文字将自己对社会的了解一点一点写进自己的作品中,最终获得成功,这正是我们要向您学习的。

 对生活,你并没有因当今的快节奏而改变自己最初的坚守,反而更加透切。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发展寻梦的时代,有太多事物让人偏离了内心的初衷,随波逐流,而你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你的语言,简洁而真实,也体现了山东人的直爽和谦和。从你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您对文学的执着,您的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么

 祝您健康长寿!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X月XX日

1 给莫言的一封信600字

2 致莫言先生的一封信

3 写给莫言先生的一封信

4 写给莫言一封信

5 致敬爱的莫言的一封信

写作思路:可以通过莫言的生活经历,以及莫言的写作历程来进行描述,说一下莫言的特点,和莫言独一无二的风格等等。

正文:

莫言非常重视文学的本体意义,体验性是他乡村写作最重要的特点,这得益于他二十年的农村生活,他与这无拘无束又“藏污纳垢”的乡间社会朝夕相处,它的魅力与痛苦都深入到作家的骨髓,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

莫言能发现农村不仅有耕种的辛劳还有收获的喜悦;不仅有众所周知的麻木愚昧还有为人不知的真诚纯粹。对此,莫言也毫不讳言自己农民作家的身份,他认为这是故乡血地对自己的一种限制,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物百态就印入了作家的意识,培养了莫言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因此在创作中遇到合适的催生物就容易产生本能的反应,做出相应的情感取向。

莫言通过人建构起来的生活背后表现得也是错综复杂的人性,当这种普世的情感出现异变和扭曲的时候 ,莫言就义正词严地发出了他的批判之声。

在莫言的作品中最典型的就是作者对历史反人性的批判,莫言笔下的历史多是被解构的历史,是从历史的最直观承受者老百姓的角度来审视的历史,这样的历史脱去了正史的冠冕堂皇,而多了一些真实。无疑,在莫言眼中荒谬的历史事实是加之在老百姓头上的第一元凶。

莫言是一位从主题形式到语言表达都充满想象力的作家,并且他的想象力不拘于常态,不易于把握,充满了儿童式的跳跃与猎奇性。他的想象只是一件包裹深邃内容的多彩外衣。基于独特的地域文化熏陶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异彩纷呈天马行空,就像儿童的思绪不受控制,莫言飞扬的想象力也是不受控制束缚的。

原文: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翻译:

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扩展资料:

莫言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 2014年12月,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是位伟大的文学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是许多同学崇拜的作家。下面我整理了给莫言的一封信,欢迎大家阅读。

给莫言的一封信篇一

 敬爱的莫言老师:

 您好!

 首先,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可能您会觉得“老师”这一词已经被用烂了,连某些主持人都能称作“老师”。我觉得,老师这一词依旧还是那么神圣,除了教师之外,那些带给我们知识给我们产生过影响的人都可以被称作老师。

 记得自己曾大言过,要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现在这一荣誉被您“偷”走了,虽然没等到自己拿感觉有些“不爽”,但身为中国人,我也实在打从心底为您高兴。初入大学时曾在一次讲座上提问,“中国文学的出路在哪”作为文学爱好者,眼看着中国文坛渐渐衰败心中很不是滋味,或许是经济发展使得人也愈加浮躁、愈加利益了罢。

 当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开以后,几乎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文学热,然而,同中国大多数“热”一样,最终还是有冷却的一天。在中国没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纵然中国也不乏优秀作家,但在国际上却难获苟同。很多人觉得您获奖总算替中国出了一口气,看国外那些人怎么嘲笑中国。其实,我个人认为,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获取噱头的话,或许这也是中国难以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说句实话,对于您,最初的认识应该停在《红高粱》上,而对《红高粱》的认识又是停留在**里,一来,个人不甚喜看小说,一来看小说也选择短篇,对于长篇可能实在没那么大耐性。之前看过唯一的长篇应该就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了,不过这部小说也没看完,现在想想还是哪天再来品读一番。

 写信给您这是我始终没预料到的,因为之前没有拜读您的作品,再者,作为一名普通二本大学生中国实在太多,您也不至于抽身看完抽空回复。说白了,这封信乃我们现文史老师的作业要求,话又说回来这位老师还是挺欣赏的,不从世浮沉极具个人意味,于是也产生了给您写信的原始冲动,说不定您不小心看到了,还不小心就回复了。好了,就不继续打趣了,就谈谈一些我对文学的看法吧。

 后来我看了一下您的《红高粱》(很荣幸吧,偷笑),看到“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始开炮——”时,我觉得我是喜欢这类文字的,诙谐中带有一丝坦荡。这很容易让我联想到鲁迅的文字,那里面也埋着几丝狡黠。看这部书的时候,他们说您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于是我又找了《百年孤独》来看,在我个人看来马尔克斯使用那么些奇怪的名字(祖父辈名字都差不多)令人不解,但诸如那些奇怪的病状却也十分吸引人的眼球。现在回到您这不作品中来,这其中也不乏血腥残暴场面,同样,您也是用极其冷静的手笔与

 审美态度来描绘它们。向来讨厌抗日剧,一来电视作品泛滥、一来文学作品滥觞,而且差不多都局限在一个模式,宣扬如何如何厉害之类的东西。当然,看您这部作品,撇开其它不说,我们似乎可以感觉自己徜徉在某类魔幻小说里面(本来就属于魔幻小说)而把抗日剧情只是用来点缀罢了。

 现文史把您归于寻根文学作家类,您的作品也大多有描写自己的故乡高密。在我看来,无论人或事,它总得有根留住,纵然某天我们离乡远去,但我们不能忘却自己的根本。倦鸟思巢,落叶归根。在寻根的过程往往却使人思绪徜徉,可能我们的“根”不是那么美丽,甚至丑陋,而我们却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这点您做的很好。您的“寻根”并非一味热爱,更带有一丝怜爱,您反对传统束缚,自然也为那些被传统束缚的人爱怜。在“奶奶”死时说的那段话,可谓是您自己的一种控诉。

 其实我不是很会赞美也不是很会批评,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从作品中找寻一种能够对我胃的感觉,就好比,作家一旦将写的作品发表,那千万读者便成了它的主人,作家最后仅仅只是在一旁看哪位主人合格罢了。

 在这里也跟您分享我对文学的看法,文学终究只是文学,她不应该为谁服务,她所能做的仅仅只是不沾受外界污浊之气,而这些又靠文人的自觉维护及政治的放手了。您在《蛙》等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让人看到了一种纯文学还没有消失殆尽的希望。

 可能您不会回信,你自称“莫言”,要是回信就自己打自己嘴巴了。当然,“莫言”也不至于无言,方便之言,莫不言,依旧期待您的回信。

 爱您的读者。

 此致

 敬礼!

 湖南科技学院

 中午1101班

 李涛

给莫言的一封信篇二

 敬爱的莫言爷爷:

 您好!

 去年的一天,爸爸告诉我,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啊!您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您为我们中国添了巨大的荣誉!

 莫言爷爷,您是我最崇拜的人,自那天起我就在心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您知道吗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杰出的作家,用手中的笔写出人们喜爱的篇章节。

 我从小就很爱看书。我的书柜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 寓言故事……就说今天吧,我一回到家,立刻把作业做完,然后从书柜拿出一本书来看。正当我看得入神的时候,妈妈叫我吃饭,可是妈妈叫了我好几遍,我还是一动不动地在看书,直到妈妈来把我的书拿走,我才肯去吃饭。

 读小学一年级起,我就开始每天写日记,有时只是一两句话。妈妈常表扬我写得不错,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写日记的干劲更大了,现在,我的同学很多都害怕写作文,可是我却喜欢上了写作。我写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好评,华考范文老师也常常拿我的作文在班上范读呢!那时候的我心里总是甜蜜蜜的。

 记得一次,我写了一篇叫《温暖》的作文。老师批改后说写得不错,并提出修改的意见。我虚心地接受了老师的意见并认认真真地修改,一遍不满意又再修改第二遍,还请妈妈做读者,直到让妈妈满意为止。后来,老师把我的文章拿去投稿。过了一段日子,我的文章在《东莞少年报》上发表了。我高兴极了,连忙告诉了老师。老师听后,夸奖了我,叫我下次继续努力。

 莫爷爷,我知道我的写作水平还很低,但我一定会为我的作家梦而努力的!我相信我国的小朋友都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当我们的梦想一个个实现了,我们的中国梦就会实现,我们伟大的祖国将会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祝您

 身体健康!

 你未见过面的朋友:莫悦盈

 6月18日

给莫言的一封信篇三

 莫言,

 你好!

 这封信写给你,算是一种由衷的表意吧!

 午后放假,急匆的赶回,不惜顶着烈日,回家总是兴奋的,只是这种兴奋已渐渐淡化,溶于平淡,溶于一种随意

 车在淅沥的雨中前行着,心也随着时大时小的雨滴忐忑着,一种说不清的滋味,玻璃隔着两种空气,隔着雨滴,隔者两种心情,隔者两个世界繁密的雨脚洒落着,细密的雨珠滑落着,透过模糊的视野,看到仿佛更远,更清晰,更美妙

 渐晴,冲出乌云,飞驰!

 渡船上,感受着微凉的江风,雨后的阳光是如此刺眼,眯着眼远望着西方,波泠的江水上伫立着一座大桥,远方是扬洒的余辉,雾气渐散,桥的轮廓逐渐显露

 晨曦洗去了一夜浮糜,带来了一丝静谧和庄重,扬洒着大地,沐浴着万物,孕育出新的希望唤醒了沉沦的灵魂,那些追随者在这转瞬即逝的圣洁中,净化着心灵,沐洗着罪恶,但却无法阻止那一颗邪恶的种子的萌发

 我就是那颗即将萌发的种子!哈哈!(开个玩笑)

 言归正传也不知道怎么说,该从何说起,先谈谈我对你的感受吧

 恨永远是伴随着爱,恨意味着爱,我恨所以我爱,但永远只是一种缄默的爱,埋在心里的恨,渐渐淡化,忘却需要过程,或长或短,但很痛,痛得令人窒息,难以自拔

 烟一只只的点,酒一瓶瓶的灌,醉只是暂时的解脱,轻咳着,塞上耳机,将音量调到极限,沉浸在音乐的麻醉中,时间仿佛被施了魔力,分针在艰难的爬行着,渐慢,似乎一直定格在9点钟的方向上

 又是新的一天,新的开始,新的征程,可是爱却无法重新开始,坚定的心也随之软化,北极融冰一旦离开了极圈,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惩戒的

 我的心在融化,无声无息,如同偏离了航线的帆船,前方的目的地变的若隐若现,直至离开视野

 人应该学会善变,但是信念应该坚定,应该有一颗隽永的心,以此来追寻着自己的目标,永不退缩,暂时的改变航线,绕过冰山,绕过浅滩,这一切只是为了最终到达信念的终点

 爱情却无法如此,为了爱,彼此应该携手穿越冰山,驶过浅滩,接受时间的考验,彼此的命运系在一起,一旦割舍一方,痛苦的果实永远不会被一个人吞下

 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先为他人考虑,学会去关心他人而不是等待别人的关心,爱护,庇佑!

 总之,一言以蔽之,心程泽灵!!

      莫言获奖感言全文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莫言获奖感言全文,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莫言获奖感言全文 篇1

      尊敬的国王陛下、王后陛下,女士们,先生们:

      我,一个来自遥远的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站在这个举世瞩目的殿堂上,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很像一个童话,但却是不容置疑的现实。

      获奖后一个多月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巨大的影响和不可撼动的尊严。我一直在冷眼旁观着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一切,这是千载难逢的认识人世的机会,更是一个认清自我的机会。

      我深知世界上有许多作家有资格甚至比我更有资格获得这个奖项;我相信,只要他们坚持写下去,只要他们相信文学是人的光荣也是上帝赋予人的权利,那么,“他必将华冠加在你头上,把荣冕交给你。”

      我深知,文学对世界上的政治纷争、经济危机影响甚微,但文学对人的影响却是源远流长。有文学时也许我们认识不到它的重要,但如果没有文学,人的生活便会粗鄙野蛮。因此,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也感到沉重。

      借此机会,我要向坚定地坚持自己信念的瑞典学院院士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我相信,除了文学,没有任何能够打动你们的理由。

      我还要向翻译我作品的各国翻译家表示崇高的敬意,没有你们,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就不能成立。你们的工作,是人类彼此了解、互相尊重的桥梁。当然,在这样的时刻,我不会忘记我的家人、朋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智慧和友谊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最后,我要特别地感谢我的故乡中国山东高密的父老乡亲,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你们中的一员;我还要特别地感谢那片生我养我的厚重大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便是这片水土养育出来的一个说书人,我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

      谢谢大家!

莫言获奖感言全文 篇2

      我荣幸地获得了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与首届获此奖项的史铁生先生相比,我感到十分惭愧。与诸多同行相比,我也深感惭愧。尽管我表达了这么多的惭愧,尽管我知道伴随着这个荣誉而来的更多的会是冷嘲和热讽,但这毕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因此我要感谢把我推举到领奖台上的推荐评委和终审评委,并感谢设立这个奖项的媒体和设立这个奖项的决策人。我还要特别地感谢为我颁奖的史铁生先生,在新时期文学的道路上,他留下的痕迹,比我们所有人的足迹都要深刻。

      据说这个奖有一点“终身成就奖”的意思,一个作家一辈子只能得一次,这就使我不由自主地回顾了一下自己二十余年的写作历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新时期文学勃发之时,我是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凭借着一股急于发出不与他人雷同的声音的热望,几乎是在懵懂无知的状态下,冲上了文坛,并浪得了虚名。这个过程中,当然离不开师长们的教诲、栽培和同行们的帮助与激励。现在,这头当初就很不可爱的牛犊,即将成为一头令人厌烦的老牛,却突然被“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光芒照耀了一下,这可以看作是对我多年耕耘的奖赏,也可以看做是对我的鞭策。

      二十多年来,尽管我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有一点始终是我坚持的,那就是个性化的写作和作品的个性化。我认为一个写作者,必须坚持人格的独立性,与潮流和风尚保持足够的距离;一个写作者应该关注的并且将其作为写作素材的,应该是那种与众不同的、表现出丰富的个性特征的生活。一个写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属于他自己的、能够使他和别人区别开来的语言。一个写作者观察事物的视角,应该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视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牛的视角,也许比人的视角更加逼近文学。我不认为一个写作者可以随便对作品中描写的人和事做出评判,但假如要评判,那也应该使用一种不同流俗的评判标准。这样强调写作的个性化,似乎失之偏颇。但没有偏颇就没有文学,中庸和公允,不是我心目中的好的写作者所应该保持的写作姿态。即便在社会生活中,中庸和公允,多数情况下也是骗人的招牌。趋同和从众,是人类的弱点,尤其是我们这些经过强制性集体训练的写作者,即便是念念不忘个性,但巨大的惯性还是会把我们推到集体洪流的边缘,使我们变成大合唱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声音。合唱虽然是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形式,但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歌唱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声音不被众声淹没。一个有野心的写作者,也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跟他人的作品区别开来。我知道有些批评家已经对这种强调个性的写作提出了批评,但他们这种批评,其实也正是一种试图发出别样声音的努力。时至今日,我认为已经不存在那种会被万众一词交相称颂的文学作品,我也不认为会存在一个能够满足各个阶层需要的作家,任何一个写作者的努力,都是“嘤其鸣兮,求其友声”。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的个性化,恰是通向某种程度的普遍性的桥梁。

      尽管这个奖有那么点“终身成就奖”的意味,但我当然不愿意让这次得奖成为创作的终结。对一头耕耘多年、尚有劳动能力的准老牛来说,已经没有必要再来讲述耕耘的重要意义,默默地埋头拉犁,比什么都重要。“老牛已知光阴迫,不须扬鞭自奋蹄”,何况这“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鞭子还高高地悬在头上呢。当然,这样的比喻马上会让人联想到站在后边扶犁扬鞭的农夫,而谁又是这个农夫由此可见,没有个性的比喻也总是蹩脚的。

      谢谢各位,并向即将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的那位同行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