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词的发展经历有哪四个阶段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词的发展经历有哪四个阶段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词的流派主要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开启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余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期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
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燕乐中有很多曲调是民间歌谣的曲调,其有曲有辞,歌辞有着长短不一或用衬字的形式。这些歌辞在结构上有篇幅也是或长或短。可见,这些歌辞都是配合或依照音乐演唱要求而变化其形式的,这说明因乐写词的燕乐歌辞是词的一个源头。词的另一个来源是文人的诗歌。唐代某些乐曲的曲拍声调与诗尤其是《杨柳枝》等曲调的歌辞,与格律诗并无多少的区别。不过,以诗入曲也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等。据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释,在唱这些齐言的歌辞时,还需要加“和声”、“泛声”,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这最终导致文人直接按曲拍作词。诗入曲,促成了曲子词的抒情趋向。从曾入乐的诗歌来看,
以五言、七言绝句为多,内容大多是吟咏山水、抒情发志,或反映朋友情谊、离愁别绪的,这使词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点:内容以抒写日常生活的情感为主,意境比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凝炼精致。
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1蜜月期:
此时正是标准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两个人只要能在一起,什么都无所谓,在这个阶段就像蒙住眼睛谈恋爱,充满幻想兴奋与期待,一股神秘又迷人的力量把有情人紧紧牵系在一起。
2困惑期:
就像那首“梦醒时分”,从蜜月期的激情中清醒,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对伴侣的失望,以及对彼此关系的失落。
“他(她)怎么和原来我认识的人不一样”或是“天哪!我怎么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诸多疑问涌上心头。浪漫逐渐褪色,对方的缺点一一浮现,于是很多人就展开“改造伴侣”这一项困难重重,并且常是徒劳无功的“浩大工程”。
3权力斗争期: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都是为你好,所以要听我的!”,“凭什么要我改变,应该是你自己改变才对啊!”。在这段时期双方都处于情绪不稳定的阶段,“干脆分手算了”这个念头开始出现,关系里充满争执与对立。于是,有些伴侣从此变得冷漠疏离;有些动不动就吵架;有些往外发展另结新欢;有些则干脆分道扬镳。
4承诺与接纳:
在我咨询案例里,最感动的不是那些一帆风顺始终太平无事的伴侣(坦白说这种幸运的伴侣也几乎微乎其微),就如同古诗所云“未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尽管身经困难,但当我们愿意提升自己的智慧与耐心,开始调整并且接纳对方和自己的差异,那么所得到的这一份爱的礼物确实能够让人享用一生,这也是最令人感动的。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 三,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 四,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
武术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优秀民族传统专案。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
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赐、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性专案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面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苟子)目睹齐人崇尚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齐人隆技击。”而剑本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记载,井提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钥“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弃”,被选用为“期门”军职的。
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木。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博》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又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未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未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
僧徒一度达2000余人,练武之风日盛。传说少林寺稠禅师“拳捷骁武”,能“引重千钧,横塌壁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四子李元吉骁勇善战,是率军独挡一面的将军,而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纳山东豪杰”,在秦王府蓄养“勇士”800余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尉迟恭、程咬金、秦琼,他们都是武艺超群的骁将。尉迟恭能空手夺枪,临阵作战时,常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虽然刀枪如林,终不能伤他,反会被他夺枪刺杀,出入重围,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与他比试“空手夺枪”,元吉执枪跃马拼杀,尉迟恭左避右闪,不一会儿将元吉手中的抢夺走三次。可以看出当时尉迟恭的武艺已是十分高超了。
当时在军旅之中,剑已逐渐被刀替代,但民间仍很盛行,不仅武人练,文人也以佩剑、舞剑为荣。涛人李白、杜甫青年时皆学过剑术。将军斐旻的剑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被誉为唐代的三绝。有人赞美斐旻的剑是“剑舞若游龙,随风萦且回”,难怪画家吴道子请求斐旻舞剑,以激发创作豪情。更可叹为观止的是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舞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嚯如弈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说明当时剑术套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此时武技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多侧重军事实用性;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多侧重套路,把武术做为表演内容,统称“百戏”,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的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刀牌”等。“十人般武艺”一词也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当时的兵器远不上18种。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而且拳名皆以擅长者姓氏命名。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先元璋重视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开。他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这说明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抗性运动的发展。
以往的武术技巧多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保留者甚少。由于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武术家著书立说达到鼎盛,而且图文并茂,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重要的专著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朵的《手臂录》等。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武术流派林立,象征著武术事业的兴旺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发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武术在平时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压迫或 则成为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备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因面促进传播与发展,并使我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起先是很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的。国家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中组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运动,全国各地还建立了武术协会,吸引武术爱好者前去习武健身;国家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专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运动都广泛推广。后来,在50年代末开始,武术一度进入套路化、表演化阶段,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承起了巨大的阻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散打运动也得到了新的复兴,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
中华武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很早就传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据载,明代拳师陈元赟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至于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泰国的遢逻拳(泰拳),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
中国作为武术的发源地,近几年曾派人先后到五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不仅宣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增进了国际友谊。目前中国武术已风靡了欧美及其他地区。美国已成立了“全美中国武术协会”,芝加哥、纽约、旧金山等城市还成立了“少林功夫学校”。在国际上,武术热正方兴未艾。“功夫”、“少林”、“太极”、“武术”的汉语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
中国武术所具有的技击、健身、艺术欣赏等作用兼备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吸引了国外的武术爱好者。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哪四个阶段?研究内容有哪些?目前对于生态学发展阶段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界定,从国外土地生态学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土地生态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指出营养元素在植物土壤与环境中回圈的思想,这可以看作土地生态学的开端。2,以土地型别研究型别为标志的早期生态学,到20世纪八十年代把景观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等级,对不同的型别有深刻研究。土地生态系统概念的出现,促进了对土地利用条件的自然因素研究。3,以土地生态评定研究为标志的土地生态学阶段,分别包括60-70年代的土地自然潜力评价时期,70-80年代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时期,90年代的土地生态评价全面发展时期。研究内容有8类分别是土地系统结构与变化,生态功能与过程,生态分类与调查,生态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管护,生态经济。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即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干宝《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小说有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是文言短篇小说。
宋代出现白话小说—话本,小说才成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小说集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小说,如四大名著,另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程式设计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机器
汇编
高阶
结构化
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四个方面)1——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2——隋唐教育的系统化隋唐时期由于政治、文化、科学、经济等方面都发展迅速,国家教育模式也摆脱了汉代独尊儒术的观点,同时兼顾佛道思想,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明朝教育的兴盛[编辑] 教育机构逐步扩大和完善
3——民国教育
民国早期(约1918年)的中学生文选辛亥革命后,由于清末新式教育制度已基本完备,民国 基本上继承了清朝的教育体系。中华民国北京 将原掌管教育、文化的学部改为教育部,保留下属机构不变。在教育界,从清末借鉴日本转向在民初主要借鉴美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院系调整与教育模式革命化
地理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的经历了哪四个阶段?1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7年)
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1964年)
用电晶体代替了电子管。
3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70年)
以中、小规模积体电路取代了电晶体。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采用大规模积体电路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
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时代,从1946--1958年左右。这代计算机因采用电子管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低,储存容量小,可靠性差;
第二代是电晶体时代,约为1958--1964年。这代计算机比第一代计算机的效能提高了数10倍,软体配置开始出现,一些高阶程式设计语言相继问世,外围装置也由几种增加到数十种。除科学计算而外,开始了资料处理和工业控制等应用;
第三代是积体电路(IC)计算机时代。约从1964--1970年。主要由中、小规模积体电路组成。其电路器件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晶片上集成了几十个到几百个电子元件,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显著减少,计算速度、储存容量、可靠性有较大的提高,有了作业系统,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并和通讯技术结合,使计算机应用进入许多科学技术领域;
第四代便是大规模(LSI)电路计算机时代。从70年代到现在。大规模积体电路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晶片上可以整合上千万到十万个电子元件,使得计算机体积更小,耗电更少,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百万次,计算机可靠性也进一步提高。
1、花拳绣腿:拼音是huā quán xiù tuǐ,比喻只做些表面上好看实际上并无用处的工作。
出处:出自清代钱彩《说岳全传》第69回:“只见张国乾缚得花拳绣腿,戚光祖、戚继祖两个教师在后面跟着,走上台来,两边坐定。”
2、南拳北腿:南方拳种擅长拳法,北方拳种擅长腿法。
3、仙鹤伸腿:拼音是xiān hè shēn tuǐ,指围棋术语,也称“大伸腿”。一方在原有二路子的基础上,朝对方阵营的一路上大飞一着收官,称为“仙鹤伸腿”。因棋形细长,与鹤腿相似,故名。
4、悬垂举腿:健身术语,躯干伸直,用力收缩腹肌将伸直的双腿抬高到水平位置,然后慢慢放下,身体回到悬垂位置后再开始下一次动作。应当缓慢而有力地控制速度,动作做得越快,惯性的成分越大,效果越差,因为惯性会减轻腹肌的紧张程度。
5、花腿闲汉:拼音是huā tuǐ xián hàn,是汉语词汇,指市井无赖;旧时彼辈每于腿上刺花,故称。
散打,又称散手,是两个人运用散打技法中的摔、踢、打等攻防方法来徒手对抗、制服对方的一种格斗项目,是中国武术形式中的重要一类。大家知道青少年散打比赛规则是什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散打比赛规则,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青少年散打比赛规则
第一章 通 则
第一条 竞赛性质
团体比赛 、 个人比赛
第二条 竞赛办法
(一)循环赛、
(二)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比赛净打2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
第三条 资格审查
(一) 成年运动员参赛年龄限在18-35周岁。青少年运动员的参赛年限在15-18周岁以下
(二)参赛运动员必须携带。
(三)运动员必须有参加比赛的人身保险证明。
(四)运动员必须出示自报道之日起前20天内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包括脑电图、心电图、血压、脉搏等指标内的证明。
第四条 体重分级
(一) 48公斤级
(二) 52公斤级
(三) 56公斤级
(四) 60公斤级
(五) 65公斤级
(六) 70公斤级
(七) 75公斤级
(八) 80公斤级
(九) 85公斤级
(十) 90公斤级
(十一) 90公斤级以上级
第五条 称量体重
(一)称体重必须在监督下,。由检录长负责,编排记录员配合完成。
(二)经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称体重。称体重必须携带,〈运动员注册证〉。
(三)运动员必须按照大会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称体重。成体重时候裸体或只穿短裤(女子运动员可)
(四)称体重先从体重轻的级别开始,每个级别在1小时内称完。如体重不符,在规定称量时间内达不到报名级时,则不准参加以后所有场次的比赛。
第六条 抽签
(一) 抽签由编排记录组负责,有主任、总裁判长及参赛队的教练或领队参加。
(二) 抽签在第一次称体重后进行,抽签由小级别开始,如本级只有一人,则不能参加比赛。
第七条 服装护具
(一)运动员必须穿戴大会指定的拳套、护头、护胸,必须穿戴自备护齿、护裆(护裆必须穿在短裤内)。比赛的护具分红、黑两中种颜色。
(二)运动员必须穿指定的与比赛护具颜色相同的比赛服装。
(三) 参赛拳套重量:65公斤级以下级别的拳套为230克(女子和青少年运动员使用该重量的拳套):70公斤级以上级别的拳套重量为280克。
第八条: 竞赛中的礼节
(一) 介绍运动员时,运动员向观众行抱拳礼
(二) 每场比赛开始前,运动员互相行抱拳礼。
(三) 宣布结果时,运动员交换站位,宣布结果后,运动员互相行抱拳礼,再向台上裁判员行抱拳礼,裁判员回礼:然后向对方教练员行抱拳礼,教练回礼。
(四) 边裁判员换人时,互相行报拳礼。
第九条: 弃权
(一)比赛期间,运动员因伤病或体重不符合不能参加比赛者,作弃权论,不再参加以后的比赛,但已进入名次的成绩有效。
(二) 比赛进行时,运动员实力悬殊,为保护本方运动员的'安全,教练员可以举弃权牌表示弃权,运动员也可举手要求弃权。
(三〉不能按时参加称体重,赛前前三次点名未到或点名擅自离开,不能按时上场者,作为无故弃权论。
(四) 比赛期间,运动员无故齐全,取消本人全部比赛成绩。
第十条 竞赛中的有关规定
(一) 林场执行裁判人员应该集中精力,不得与其它人员交谈,未经许可不不得离开席位
(二) 运动员必须遵守规则,尊重和服从裁判。在场上不准有吵闹、漫骂、甩护具等任何表示不满的行为。
(三) 比赛时教练员和本队医生坐在指定位置。局间休息时,允许给运动员按摩和指导
(四) 运动员严禁用兴奋的剂,局间休息时不能 第二章 裁判员极其职责(略)
第三章 及其职责(略)
第四章 竞赛监督委员会及其职责(略)
第五章 得分标准与判罚
第十九条 得分部位
头部 躯干 大腿
第二十条 禁击部位
后脑 颈部 裆部
第二十一条 禁用方法
(一) 用头、肘、膝和反关节动作进攻对方
(二) 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压对方。
(三) 用任何方法攻击主动倒地方的头部和被动倒地方
第二十二条 得分标准
(一) 得2分
1一方下台,另一方得2分。
2一方倒地,站立者得2分
3用腿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得2分
4用主动倒地的动作致十对方倒地,而自己顺势站立者,得2分
5被强制读秒一次,对方得2分
6受警告一次,对方得2分
(二) 得1分
1用手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得1分
2用腿法击中对方大腿得1分
3先后倒地,后倒地者得1分
4用主动倒地动作致使对方倒地,而自己不能顺势站立者,得1分
5主动倒地三秒钟不起立,对方得1分
6 运动员被指定进攻8秒后仍不进攻,对方得1分
7受劝告一次,对方得1分
(三)不得分
1方法不清楚,效果不明显,不得分。
2双方下台或同时倒地,不得分。
3用方法主动倒地,对方不得分。
4缠抱时击中对方,不得分。
第二十三条 犯规与罚则
(一)技术犯规
1消极搂抱对方
2处于不利状况时举手要求暂停
3有意拖延比赛时间
4比赛中对裁判员有不礼貌行为或不服从裁判
5上场不待或有意吐护齿、松脱护具
6运动员不遵守规定的竞赛礼节
(二)侵人犯规
1在口令“开始”前或者“停”后进攻对方
2击中对方禁击部位
3以禁用的方法击中对方。
(三)罚则
1每出现一次技术犯规,劝告一次
2每出现一次侵人犯规,警告一次
3侵人犯规达3次,取消该场比赛资格
4运动员故意伤人,取消比赛资格,所有成绩无效。
5运动员使用,或局间休息时输氧,取消比赛资格,所有成绩无效。
第二十四条 暂停比赛
(一)运动员倒地(主动倒地除外)或下台时
(二)运动员犯规受罚时
(三)运动员受伤时
(四)运动员互相抱缠没有进攻动作或无效进攻超过2秒时
(五)运动员主动倒地超过3秒
(六)运动员举手要求暂停时
(七)裁判长纠正错误、漏判时
(八)处理场上问题或发现险情时
(九)因灯光、场地等客观原因影响比赛时
(十)被指定进攻超过8秒仍不进攻时
第六章 胜负与名次评定
第二十五条 胜负评定
(一) 优势胜利
1在比赛中,双方实力悬殊,台上裁判员征得裁判员长同意,裁技术强者为该场胜方
2被重击(侵人犯规除外)倒地不起达10秒,或虽能站立但知觉失常,判对方为该场胜方
3一场比赛中,被重击强制读秒(侵人犯规除外)达3次判对方为该场胜方
(二)每局胜负评定
1在每局比赛结束时,依据边裁判员的评判结果,判定每局胜负。
2一局比赛中,一方受重击被强制读秒(侵人犯规除外)2次,另一方为该局胜方。
3一局比赛中,一方下台两次,另一方为该局胜方。
4一局比赛中,双方出现平局时,按本局受精干,劝告少者,当天体重轻者顺序判定胜负,如上述三种情况仍相同,则为平局。
(三)每场胜负评定
] 1一场比赛,先胜两局者为该场胜方。
2比赛中,运动员出现伤病,经医生诊断不能继续比赛者,判对方为该场胜方。
3比赛中因一方犯规,另一方乍伤,经医务监督确诊后,判犯规一方为该场胜方
4因对方犯规而受伤,通过义务监督检查后确认不能继续比赛者,为该场胜方。但不得参加以后的比赛。
5循环赛时,一场比赛中,如获局数相同,则依受警告,劝告少者的顺序决定胜负。如仍先同,则加赛一局,一次类推。
第二是六条 名次评定
(一)个人名次
1时,直接产生名次。
2循环赛时,积分多者名次列前,若两人或两人以上积分相同时,按下列顺序排列名词
1负局少者列前
2受警告少者列前
3受劝告少者列前
4体重轻者列前(以抽签体重为准)
上述四种情况仍然相同时,名次并列。
(二)团体名次
1名次分
(1) 各级别录取前八名时,分别按9、7、6、5、4、3、2、1的得分计算
(2) 各级别录取前六名时,分别按7、5、4、3、2、1的得分计算。
2积分相等时的处理办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团体分数相等时,按下列顺序排列名次:
(1)按个人获得第一名多的队名列前;再如相等时,按个人获得第2名多的队伍名次列前,依次类推/
(2)受警告少的队名次列前。
(3)受劝告少的队名次列前。
以上集中情况仍相同时,名次并列第七章 编排与记录(略)
第八章 口令与手势
第九章 场地与器材
第三十一条 场地
(一)比赛场地为高80CM,长800CM宽800CM的擂台,台面上铺有软垫,软垫上铺有盖单,台中心画有直径120CM的会徽,台面边缘有的**警戒线。
台下四周有高30CM宽200CM的保护软垫。
导语: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搏、手搏、技击等。简单而言就是两人徒手面对面地打斗。下面是我整理的武术散打比赛规则,想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净打3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
散打比赛 必须带的护具有;护齿 拳套 护甲 绑带 护裆 护裆必须穿在短裤内。
缺少一样护具算违反规定对方胜。
一、禁击部位:
后脑、颈部、裆部 不许咬人 踩脚。
二、得分部位:
头部、躯干(拳法攻击不得分)、大腿、小腿(小腿以上大腿部分得分 击打小腿不得分)。
禁用动作:
头、肘、膝、和反关节的动作进攻对方。
(一) 得2分
1一方下台,另一方得2分。
2一方倒地,站立者得2分
3用腿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得2分
4用主动倒地的动作致十对方倒地,而自己顺势站立者,得2分
5被强制读秒一次,对方得2分
6受警告一次,对方得2分
(二) 得1分
1用手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得1分
2用腿法击中对方大腿得1分
3先后倒地,后倒地者得1分
4用主动倒地动作致使对方倒地,而自己不能顺势站立者,得1分
5主动倒地三秒钟不起立,对方得1分
6 运动员被指定进攻8秒后仍不进攻,对方得1分
7受劝告一次,对方得1分
(三)不得分
1方法不清楚,效果不明显,不得分。
2双方下台或同时倒地,不得分。
3用方法主动倒地,对方不得分。
4缠抱时击中对方,不得分。
第二十三条 犯规与罚则
(一)技术犯规
1消极搂抱对方
2处于不利状况时举手要求暂停
3有意拖延比赛时间
4比赛中对裁判员有不礼貌行为或不服从裁判
5上场不待或有意吐护齿、松脱护具
6运动员不遵守规定的竞赛礼节
(二)侵人犯规
1在口令“开始”前或者“停”后进攻对方
2击中对方禁击部位
3以禁用的方法击中对方。
(三)罚则
1每出现一次技术犯规,劝告一次
2每出现一次侵人犯规,警告一次
3侵人犯规达3次,取消该场比赛资格
4运动员故意伤人,取消比赛资格,所有成绩无效。
5运动员使用违禁药物,或局间休息时输氧,取消比赛资格,所有成绩无效。
第二十四条 暂停比赛
(一)运动员倒地(主动倒地除外)或下台时
(二)运动员犯规受罚时
(三)运动员受伤时
(四)运动员互相抱缠没有进攻动作或无效进攻超过2秒时
(五)运动员主动倒地超过3秒
(六)运动员举手要求暂停时
(七)裁判长纠正错误、漏判时
(八)处理场上问题或发现险情时
(九)因灯光、场地等客观原因影响比赛时
(十)被指定进攻超过8秒仍不进攻时
第六章 胜负与名次评定
第二十五条 胜负评定
(一) 优势胜利
1在比赛中,双方实力悬殊,台上裁判员征得裁判员长同意,裁技术强者为该场胜方
2被重击(侵人犯规除外)倒地不起达10秒,或虽能站立但知觉失常,判对方为该场胜方
3一场比赛中,被重击强制读秒(侵人犯规除外)达3次判对方为该场胜方
(二)每局胜负评定
1在每局比赛结束时,依据边裁判员的评判结果,判定每局胜负。
2一局比赛中,一方受重击被强制读秒(侵人犯规除外)2次,另一方为该局胜方。
3一局比赛中,一方下台两次,另一方为该局胜方。
4一局比赛中,双方出现平局时,按本局受精干,劝告少者,当天体重轻者顺序判定胜负,如上述三种情况仍相同,则为平局。
(三)每场胜负评定
] 1一场比赛,先胜两局者为该场胜方。
2比赛中,运动员出现伤病,经医生诊断不能继续比赛者,判对方为该场胜方。
3比赛中因一方犯规,另一方乍伤,经医务监督确诊后,判犯规一方为该场胜方
4因对方犯规而受伤,通过义务监督检查后确认不能继续比赛者,为该场胜方。但不得参加以后的比赛。
5循环赛时,一场比赛中,如获局数相同,则依受警告,劝告少者的顺序决定胜负。如仍先同,则加赛一局,一次类推。
第二是六条 名次评定
(一)个人名次
1淘汰赛时,直接产生名次。
2循环赛时,积分多者名次列前,若两人或两人以上积分相同时,按下列顺序排列名词
1负局少者列前
2受警告少者列前
3受劝告少者列前
4体重轻者列前(以抽签体重为准)
上述四种情况仍然相同时,名次并列。
(二)团体名次
1名次分
(1) 各级别录取前八名时,分别按9、7、6、5、4、3、2、1的得分计算
(2) 各级别录取前六名时,分别按7、5、4、3、2、1的得分计算。
2积分相等时的处理办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团体分数相等时,按下列顺序排列名次:
(1)按个人获得第一名多的队名列前;再如相等时,按个人获得第2名多的队伍名次列前,依次类推/
(2)受警告少的队名次列前。
(3)受劝告少的队名次列前。
以上集中情况仍相同时,名次并列第七章 编排与记录(略)
第八章 口令与手势
第九章 场地与器材
第三十一条 场地
(一)比赛场地为高80CM,长800CM宽800CM的擂台,台面上铺有软垫,软垫上铺有盖单,台中心画有直径120CM的中国武术协会会徽,台面边缘有5CM的**警戒线。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