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过年的民俗?

问答 0 24

四川过年的民俗?,第1张

四川过年的民俗?
导读:1 坝坝宴是四川民间的一种社会习俗,普遍存在于四川各地。当地人在举办婚礼或丧礼时,会摆设连续几天的流水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共餐。来宾通常会带上礼物以示祝贺或慰问,这种在开阔场地摆设的宴席因而得名坝坝宴。2 走人户是四川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普

1 坝坝宴是四川民间的一种社会习俗,普遍存在于四川各地。当地人在举办婚礼或丧礼时,会摆设连续几天的流水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共餐。来宾通常会带上礼物以示祝贺或慰问,这种在开阔场地摆设的宴席因而得名坝坝宴。

2 走人户是四川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普遍流行于四川各地。在节日、婚礼、搬家等喜庆场合,人们会拜访亲朋好友,以表达关怀与祝福。拜访时,通常会带上如猪蹄、美酒等礼物,穿上节庆服饰,主人家则会热情款待,共同庆祝。

3 祭杜主是四川的传统习俗,纪念蜀国开国国王杜宇。杜宇号望帝,传说归隐后化为杜鹃,其啼声提醒人们不忘农时。为了感念他对农业的贡献,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七月初一,人们会前往郫县城南的望丛祠祭祀。祭祀活动包括赛歌、跳舞和演戏,场面热闹非凡。

4 祭蚕丛是四川的传统习俗,纪念蜀中开国国王蚕丛。传说蚕丛教导人民养蚕,每年制作金蚕赠予百姓,寓意蚕丝丰收。他去世后,人民为了感激他的恩德而举行祭祀。

5 除夕祭树是四川的传统习俗。在除夕夜,每家在饭菜准备好后,首先祭拜神灵和祖先。接着,家长会用盘子或小簸箕取少量食物,走到家中的主要树木前进行祭拜,以祈求来年果树繁盛、收获丰富。祭树完成后,全家才聚在一起享用团年饭。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以下是关于过年习俗的一些介绍:

1 春联:春联是贴在门上的对联,用红纸写成,上联和下联各一句,寓意吉祥如意。春联一般由家人共同创作,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2 年夜饭:年夜饭是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丰盛的晚餐。年夜饭通常包括鱼、肉、蔬菜等各种菜肴,寓意着团圆和丰收。

3 红包:红包是过年时亲朋好友之间互赠的一种礼物。红包通常是装有一定金额的现金,象征着祝福和好运。尤其是长辈给晚辈的红包,也是一种尊重和关爱的表达。

4 放鞭炮:放鞭炮是过年时的传统习俗之一,用来驱邪和迎接新年的到来。鞭炮声响亮,能够驱散不祥之气,带来吉祥和平安。

5 拜年:过年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表达新年的祝福。拜年时,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晚辈则向长辈致以新年的祝福和敬意。

6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常常在过年期间进行。龙和狮子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舞龙舞狮能够驱邪避祸,为新年带来好运。

7 祭祖:过年时,家人会进行祭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祭祖仪式包括上香、烧纸钱等环节,以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这些习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过年是一个家庭团聚、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也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

1 坝坝宴是四川的传统社会习俗,通常在举办婚礼或丧礼时举行。主家会摆设连续几天的流水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共餐。来宾通常会带上礼物以示祝贺或慰问,这种在开阔场地举行的宴席因而得名坝坝宴。

2 走人户是四川民间的传统习俗,尤其在节日、婚礼、搬家等场合,人们会拜访亲朋好友,表达关心和祝福。拜访时,通常会带上如猪蹄、美酒等礼物,而主家则会热情款待,共同庆祝。

3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七月初一,四川人民会举行祭祀活动,纪念传说中的蜀国开国国王杜宇,他化身为杜鹃鸟提醒人们农时。郫县城南的望丛祠是纪念杜宇和丛帝的地方,祭祀期间,人们还会进行歌舞和戏剧表演,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4 祭蚕丛是四川的传统习俗,纪念蜀中开国国王蚕丛,他教导人民养蚕,每年制作金蚕赠予百姓,象征丰收和好运。蚕丛去世后,人民为了感谢他的恩德而举行祭祀。

5 除夕之夜,四川家庭会在团圆饭前进行祭树仪式。家长将每样食物取少许,与匀和后的食物一同端到家中最大最健康的树前祭拜,祈求来年果树繁茂、收获丰富。祭树完成后,全家才坐在一起享用团年饭,共度新年。

暖流在灾区流淌,希望在灾区升腾。

在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联合村,近20户村民搬进新家过新年。71岁的兰尚发老人颤颤巍巍地爬上凳子,在新家大门正中央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后,感慨地说:“还是要感谢党的政策好,遭这么大的灾,我们没饿着、没冻着,如今还住进了新房,这个新年热闹,过得好。”

和兰尚发一样,四川地震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灾后的第一个春节,温暖祥和。

房暖衣厚口粮足

摆起“坝坝宴”,端上“九大碗”,彭州市磁峰镇的居民自发地在安置点摆上宴席喜迎新年,300多人其乐融融。鹿坪村村民罗大姐说:“今年在安置点过年热闹得很。在外打工的都回来了,乡里乡亲现在又住得近,大锅煮肉吃,把受灾后的第一个年过出了红火劲儿。”

为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四川省及各援建省市结合灾区实际,采取多种措施抓好过渡房配套设施和永久性农房建设,同时积极向灾区输送大批“暖冬”物资,调集和储备充足年货,满足灾区群众过节需要。

截至1月20日,全省共发放御寒棉被37919万床、棉衣裤45108万件(套)、取暖用品458万件(个)、衣物4319万件、烤火炉19万台。

“文化暖冬”暖人心

崇州市鸡冠山新区的板房区内,音乐不断、笑声连连,文化部春节灾区慰问团的演员们为灾区群众带来了精彩的文艺演出。

为丰富节日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四川省宣传文化部门启动了“文化暖冬”工程,在专业艺术院团送文化下乡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丰盛的文化“年夜饭”,为受灾群众送去新春的欢乐和祝福,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亮色。

今年的文化迎春活动,持续时间最长、活动最多。春节前后,各级文艺团体、文艺小分队深入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54个受灾县,开展两万多场迎新春文化活动。

不让一个“三孤”人员孤独过年

“党和政府对我们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1月24日,青川县瓦砾乡乌龙村的孤老杨云安又领到一床新棉被。对五保、“三孤”、低保等特困人群,瓦砾乡给予资金补助,棉衣被发放4至5床、冬鞋发放两双以上。

四川省妥善安排好“三孤”人员的生活,不让一个“三孤”人员孤独过年。春节前夕,四川按照民政部、财政部部署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助,共发放资金79亿元,惠及6462万人。同时,中央安排四川的第一批冬令救助资金294亿元已在春节前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为了让地震灾区的“三孤”人员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共青团四川省委组织了“爱心助孤过年”活动。

子午书简的实在没有更多的了。

对宋史不太了解的我,一次偶然间,在电视机里看到了袁腾飞老师正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乃即兴之时所作,非常感谢大家的欣赏和见解。)

百家讲坛之鲍鹏山新说水浒之鲁智深 读后感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要说起水浒英雄,鲁智深可是一个特别的。说他是和尚,那也不尽然。他可是个“酒肉穿肠过”,不看经卷的花和尚,可算得上是和尚中的“另类”。且看他:

头裹芝麻罗万字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好一条英勇刚武的大汉子!

从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官到梁山泊的头领,这便是鲁智深的性格斗争生命史。鲁智深被逼上梁山,不仅仅是现实对他的迫害,也是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结果。他虽然是个粗鲁之人,但他一身好武艺却也是名副其实。

这不,为帮金氏,他三拳打死镇关西;遇见周通强抢民女,又将其痛揍一顿。瓦罐寺中驱恶人;野猪林中救林冲。鲁智深虽然性情鲁莽,但却有着一腔热血。他原本可以“逍遥自在”地当他的提辖,然而却无法忍受漠然的社会。鲁智深不能忍受他所存在的社会,他对自己所看到的不合理的社会压迫采取了进攻的态度。鲁智深的正义感造就了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一生。他是个粗人,但他这个粗人却是善良的。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一副侠义肝胆,此乃英雄也。

鲁莽行事的鲁智深“平生不修正果,只爱杀人放火”。他可是“酒肉穿肠过”,但佛祖是否心中留,那就得问他自己了。他大闹五台山,大力倒凉亭。可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臂负千斤举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五台山上,鲁智深虽然到处惹是生非,三番五次破戒,但他在智真方丈面前却也显得乖巧,不敢放肆。鲁智深也有他可爱的一面。

鲁智深的性格中虽然有鲁莽的一面,但他却也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在菜园中他智斗众无赖,也算是有勇有谋。他在众无赖面前,力拔垂杨柳,也显示了他的力量和霸气。武艺超群,果不其然。

鲁智深为人豁达、坦率,这也正是他的可爱所在。他说话一口关西腔,又显出他的爽快来。不能否认,鲁智深确实是个英雄。作为英雄,他有一份英雄的气概。作为英雄,他也有一份英雄的义气。要不然又怎么会大闹野猪林救林冲,又怎么会为救史进华州入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两肋插刀。哪怕是来到梁山后,对昔日的好友兄弟依旧是日思夜念,并决定也接他们来梁山。如此义气,如此侠肝义胆,又怎能不让人为之钦佩呢?

鲁智深的一身可以说是富有戏剧性的。从起初因躲避追捕而被迫落发,到善终坐化在大刹。也可以说是从“假和尚”成了“真和尚”。他虽然被逼上梁山,也干过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但骨子里,他却也不是个坏人,仍透着点佛家的大慈大悲。智真长老说他鲁智深必能修成正果,也确实如此吧。或许鲁智深已经看破了这红尘世事,他拒绝了宋江的好意,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清净的去处,得个囫囵尸首,也就此心满意足了。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鲁智深就这样圆寂了。鲁智深英雄一生,惊心动魄。但在临死之时,却是如此平静和自然。临死之人,如此坦荡也不失英雄气概。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这个“酒肉穿肠过”,不看经卷的花和尚也算是做了一回真和尚,功德圆满,修成了正果。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鲁智深命中与佛有缘,这也使的他的性格善良。他豪爽,不畏强暴,杀富济贫,仗义勇为。真可谓是侠肝义胆,可歌可泣。

鲁智深是个英雄。英雄都是令人所敬佩的。鲁智深是一个让人觉得可爱的英雄。

真是:

好个大胆花和尚,仗义勇为是好汉。

杀富济贫都强暴,性格豪爽侠义胆。

一拳打倒镇关西,二番大闹五台山。

留下多少英雄事,一块好钢折不断。

喜欢鲁智深,不仅因为他是个英雄,不仅因为他的正直,坦率,义气,侠肝义胆。让人感觉最深刻或许还是他的圆寂。他虽然一生的经历都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充满着残酷的斗争,使他一腔正义的热血一直都在他的心头燃烧,沸腾。他厌恶他所存在的社会,他不能忍受这样的社会。于是他反抗,采取了进攻的态度。他上梁山,落草为寇,劫富济贫,疾恶如仇。真是英雄所为。他荡气回肠的一生却有着一个平静得不能再平静的结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他便似化作一粒尘埃在纷乱、悲哀、被压迫的社会飘荡。这样的他应该是真正“逍遥自在”的吧。好个“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现在我们应该可以真真正正地唤他一声长老了吧。

侠肝义胆是英雄,勇于斗争是英雄。上天创造了鲁达,而社会造就了英雄的鲁智深。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 观后感

《百家讲坛》,顾名思义就是讲历史上发生的种种事情。在这几年来,受到了很多听众的赞扬,这几天,由袁腾飞教授讲的《两宋风云》便拉开了序幕,这一个节目主要讲了:

宋徽宗刚即位时,也曾雄心壮志想要当个好皇帝。但是宋徽宗只是一个艺术家,他既没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不懂得如何识人辨才,更不知道应该如何治理国家,于是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多年,奸相辅政,宦官掌兵,这些贪官佞臣们千方百计地讨好他,并利用宋徽宗的各种爱好,乘机勒索百姓。宋徽宗爱好奇石异木,于是全国上下大兴花石纲;宋徽宗崇信道教,于是满朝文武皆穿道袍;宋徽宗贪好女色,宰相王黼竟然领着皇帝去逛妓院。这样的皇帝,最终便导致了北宋时代的灭亡。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不管做某一件事情都要认真仔细,不能一知半解,导致事情以失败而告终。

以后,我还要继续关注《百家讲坛》,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是永远也翻不尽的。古往今来,谈古论今,还有多少人和事需要我们来探讨,我期待着更多人来讲解更多历史上的故事。《百家讲坛》虽然是在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以后播出的,十分疲倦,但对于这时的我来说,能够看到这样好的老师来为我们讲解古代的事即使不睡觉也很值得。在这里,我建议大家也及时收看一下《百家讲坛》,它对大家对历史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南唐后主李煜一生的传奇

——听《百家讲坛》刘晓岚教授讲“李煜”有感

与李煜同醉:窗外雨声淅沥,你却还沉醉在梦里。神情彷徨,容颜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岁岁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脸上的忧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艳阳,也无法驱散你那心灵的寒气…… 春花秋月,刺穿你炽热的灵魂。雕栏玉砌,只剩得一声叹息。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低吟浅唱,千古愁绪,喝一杯苦酒吧!我愿陪你同醉,就让这一酒消千愁,随着一江春水东流去……

——题记

不得不说,历史是无情的,它给予每个朝代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骄奢*逸,还有无尽的痛苦,心机。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献给任何一个王朝,它不肯让任何一个王朝长时间的享受生活。所以,它给了每一个王朝一个期限,一段回忆。这其中: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君主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秉公执法有的贪婪残暴;有开国皇帝有末代君主;当然,一生的“伟绩”有的被世人称赞有的被世人唾弃。然而,在每个王朝末代君主的头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们,不是被人类唾弃、耻笑,就是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历史丝毫不会宽恕他们的“罪行”,所以,他们成了臭名远扬的千古罪人……

其实,不然,在所有亡国之君中,有一位不仅没有遭到世人的唾弃,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与惋惜,他的词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

李煜,他的生活曾经是那么的快乐,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官场上的凶狠毒辣阴险狡诈,更没有战争所言。他是那么的天真无暇,那么真诚对待他人,那么的单纯……可是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样一个人,却“不小心”子承父业,当上了南唐的皇帝。或许,这也是他悲惨生活的开始。

他不懂,直到死也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的退让并没有换来一份宁静,一份安逸;他不懂,直到死也没有明白,为什么宋太祖赵匡胤就不能留给他一片净土;他不懂,直到死也没有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统一全国,争霸天下呢?他更不懂,为什么自己的真诚相待却没有换来别人的真诚……世俗烦恼,官场纷争,战场称雄……这一切的一切,他都不懂。他从来没有要求过什么,从来没有奢望的什么,只是想要一点安宁,一点真诚,一点富有;他只是有点单纯,有点异想天开,有点过于相信这个世界;他只是想要爱情,想要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花天酒地”。难道,这也有错吗?

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在李煜三番五次的错杀忠臣,用人失误的时候,我从来不想埋怨他什么,甚至,我更想埋怨历史,埋怨他的的父亲:为什么要有嫡长子君主的规定,为什么要让这么一个不被世俗污染的“大孩子”来治理这个国家。难道,这一切,对于南唐,有一丁点好处吗?对于李璟(李煜的父亲),他达成心愿了吗?唯有赵匡胤,得到了南唐,少了一个对手,多了一片土地,这就是结果,唯一的结果。

不过,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但又是如此的现实,公平。他先后让李煜保受亡国之痛,让他经受精神、肉体的种种痛,但这些,又为他的艺术生命画上了如此美妙的一笔,如此灿烂的一笔,如此辉煌的一笔……

于是就有了“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感慨;有了“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痛心;有了“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无奈……

更有了:

桃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的激愤痛苦,伤心,绝望与凄凉:

他的一切痛,一切快乐,一切生命的历程,都是那么的简单,那么的令人不屑一顾,仅仅这样的生活,都不能满足他吗?都不能成全他吗?为什么?为什么如此残忍,为什么如此凄凉?为什么如此……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只知道,有一种震撼叫做简单,有一种同情叫做无奈,有一种伤痛无法表达……

既然一切都已成为定局,不需埋怨谁,不需改变什么,更不需去恨赵匡胤或是别人,因为埋怨没有用,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什么,争霸天下更是每个帝王的愿望……历史没有谁对谁错,更没有假设。所以,一切的感情都仅仅是一种想法,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忘掉他而悲惨遭遇,仅仅记住他那凄惨美妙的词句。就像赵小岚教授所讲的:我们不必过多的思量,因为李煜也不喜欢思量(“懒思量”是李煜词中的句子),就在此“懒思量”中,为他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吧。

我今天看了百加讲坛,我的观后感是: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读后启发了很多道理

年前习俗:

腊月廿三/廿四

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扫屋”。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

灶糖

江苏地方习俗:苏州乡贤宋朝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传世,生动描写了宋时苏州人家送灶的习俗,其诗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据老苏州人回忆,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宝”外,还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纸马、灶帘、灶锭等。 

腊月廿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民间有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腊月廿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廿七

贴福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廿八

贴窗花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春节习俗:

除夕

岁除,在年的最后一天,通常在农历二十九或三十日。“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意为“岁除之夜”,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祭祖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

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都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

压岁钱

春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春节节期习俗

1、正月初一

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活动达于高潮。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拜岁

岁首拜祭天地神灵(祖先)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最悠久的传统风俗。其主旨是酬谢天地神灵、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祈愿。其信仰根基源于“敬天法祖”,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所以人们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祖先保佑。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上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出现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2、正月初二

开年(开斋日)

春节习俗活动(18张)

照传统说法,除夕辞旧,大年初一迎新,初一迎新要吃斋,初二解除斋解等禁忌,是崭新的开始,俗称开年。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现代人也有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姑爷节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区由于路途的原因可能会住下并吃晚饭)。

3、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4、正月初四

羊日

《占书》中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独特的地方风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5、正月初五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春节美食

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6、正月初六

送穷鬼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

挹肥

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正月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

开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正月初六,在旧时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7、正月初七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8、正月初八

谷日

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阴则年歉,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古时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9、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10、正月初十

石不动

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石头生日:在这天是石头的生日,所有石制品都不可使用。

贺老鼠嫁女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11、正月十一

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12、正月十二

十二搭灯棚

正月十二,搭灯棚,做醮,十二晚标炮。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13、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也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 [36] 

14、正月十四

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农历正月十四,四川蓬溪县有“送蛴蟆”传统民俗活动,参与活动的人员不仅能吃到正宗农家“坝坝宴”,还能手持竹制灯笼登山,燃放烟花并“送蛴蟆”,迎接农历新年的好运和良好祝愿。

15、正月十五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押舟、烧烟花、闹元宵等。

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