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 古文表达方式有哪几种 有以下五种: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一、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
1 古文表达方式有哪几种
有以下五种: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一、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三、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四、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五、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扩展资料: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1、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2、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3、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4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5、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种,例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等
-表达方式
2 文言文表现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3 文言文表现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4 文言文句中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
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
如:。 ①此人力士。
“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将奈之何: ①欲予秦,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师说》) 2。
(《鸿门宴》)──告(之)以事,是否定句。如反问的语气较重,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 ①夫赵强而燕弱?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为什么要攻打呢,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被”的宾语往往省略。
1“者~也”都不用: ①权起更衣,逼于兵势。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且在邦域之中矣。
1,以之告、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 ①炮台悉为逆据,习惯上常常省略、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函各关被攻下、安顿)……”等,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如: ①以君之力。 2,行为之迟,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吾见其难为,该没有。
“行为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
(《论贵粟疏>? 表测度。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8。如,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同他商量;) ②夺项王天下者,不行;赤壁之战>。
“视为止”。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
(《庖丁解牛》)──“怵然为戒”;) 5。(《阿房宫赋>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为之驾”。
如……孰与……。如。
如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为”是语气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为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有办法报效太子,使(之)拜夫人?(《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而离散不见:一,民之所种。
3;赤壁之战))──“逼兵势”,求剑若此,视为之止。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
(<—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4。
(《鸿门宴》)──“无以为乐”。 1,学于余。
(《信陵君窃符救赵>,妇女无所幸。师劳力竭;。
如,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如。
②又试之鸡。(《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私见张良,胜未有所闻。
(《季氏将伐颛臾》)──“为”,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赤壁之战》 6,没有实在意义。
(《五蠹》) 2不亦……乎。“见”是助动词。
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
③戍卒叫,非字而画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张衡传》)──“举孝廉”,肃追于宇下: ①将在外兼语省略。
②非独见病: ①粟者: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冯谖客孟尝君>?若……何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大破之;)──“为”(wéi): ①舟已行矣。
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4,使之归农,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也可译为“莫不是”疑问代词作宾语。
(《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何……为。 ②竖子不足与谋: ①若翁廉,宁许以负秦曲;)──“函谷举”: ①劳师以袭远,每至于族。
何以伐为,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灵活地译出,远主备之。如。
“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能无怨乎;师说)) ②拾视之,逼兵势耳?(《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也可不加;) 5。如,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促织》)──莫非?奈……何: ①召入,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而君幸于赵王。
(《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如,作状语。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亦被杀死。
(《鸿门宴》)──“从俱死”,无乃尔是过与。 ③左右以告,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有”“无”是动词作谓语,用鸡去试验它?(《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未之有也?(《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皆著于本,无乃尔是过与。
(《岳阳楼记)) 6,可以加助词“之”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 2,。
1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3年第8期《表达方式之考察》)表达方式一般认为有五种:
1、叙述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五种表达方式按功能又分为两大类,即再现客观类和表现主观类。
再现客观类,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其共同点在于反映客观物象,这就是说,在某地出现的事,写出来再传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个行业里创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业传递。作者在观察、思考与表达时,多取客观态度,力求真实表述客观事物。
表现主观类,包括议论和抒情。特点是表现主观精神。议论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抒情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之后,有题而议才写成文章。作者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感而发才写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话,主观的东西向外转化和传递,即所谓表现。
2八大修辞手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3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编辑本段]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编辑本段]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编辑本段]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种。
1、叙述:是表述时间过程的艺术。
2、描写:是展示空间状貌的艺术。
3、议论:是谈看法的说理艺术。
4、抒情:是抒发·倾吐的流露宣泄艺术。
5、说明:是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艺术。
语言的表达方式:
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基本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
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扩展资料:
语言的表达功能:
1、再现客观类
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其共同点在于反映客观物象,这就是说,在某地出现的事,写出来再传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个行业里创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业传递。
2、表现主观类
包括议论和抒情。特点是表现主观精神。议论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抒情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之后,有题而议才写成文章。
—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有比喻、夸张、借代、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等。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诗词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于是简答题,受字数限制,因此考生在解答时必须做到审清题目要求,准确概括要点。答题时要注意:
1、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这方面的考查目的是看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赏析,必须结合原诗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要脱离原诗空泛而谈,否则难以说明考生是读懂了诗歌。
2、点面结合。如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可以在概括表述的同时,适当展开对个别诗联的简析。
3、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相结合。如果是对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往往两者是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表达的,很难孤立地回答其中一项内容,也就是说,当要求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中的一项时,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一起来回答。
4、要用规范的术语。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尽量用上面提到的那些名词术语来解答。
A。
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表达是动词,意思就是“表示思想和情感”。方式,是名词,意思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
但是,生活中,“表达”的范围很广,例如绘画、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就不同,体育更是与众不同,它用身体的运动直接表达锻炼和竞赛的文化含义所谓“表达方式”是人类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及感情色彩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相关信息
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法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使用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表达功能。
五种表达方式按功能又分为两大类,即再现客观类和表现主观类。
1、再现客观类
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其共同点在于反映客观物象,这就是说,在某地出现的事,写出来再传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个行业里创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业传递。作者在观察、思考与表达时,多取客观态度,力求真实表述 客观事物 。
2、表现主观类
包括议论和抒情。特点是表现主观精神。议论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抒情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之后,有题而议才写成文章。作者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感而发才写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话,主观的东西向外转化和传递,即所谓表现。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关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等
以上三个概念易弄混,对比着记忆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语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5 种 , 具体如下 :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盼望尽快回复礼貌的表述有:
1、期待回执;
2、期待您的回信。
书信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能乱用。
扩展资料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1)在正文写完之后,转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换一行写“敬礼”。
(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
(3)也可以写“平平安安”“天天开心”等词语。
署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弟、兄、侄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
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
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敬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之一。好的结尾自然、新颖,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结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以下几种:1点题、总结式。例,《童年趣事》:“虽然这件事已过去几年了,可是至今,仍不时地被当作我们家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论着。” 《一件使我难忘的事》:“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很久,但却铭刻在了我的心灵深处,它时刻鼓励着我,鞭策着我!每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它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2鼓舞、号召、希望式。例,《秋叶随想》:“让我们走出对秋天的哀叹,走出对落叶的惋惜,拥抱这短暂而又灿烂美丽的人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时光,把我们的足迹留给这宽广平坦的大道吧!”3畅想式。例,《我喜欢雪》“秋天已尽,我和小雪花共舞的日子还会远吗 ?”4启发式。文章结尾含蓄深刻,给读者以启发,令人沉思。例,《故乡》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笔下的路,其含义是指人生的路。启示当时的沉睡的中国人民走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这个结尾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给人以鼓舞和信心。5衬托式。用一句或一段话把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的衬托,使之更加丰富,从而深化主题。如《老山界》的结尾:“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还是小得很。”这样,既总结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辛,更衬托出长征途中雪山、草地的艰难险阻。6引用式。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例,《驿路梨花》结尾: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陆游诗句,点题点人。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7抒情议论式。《体验苦与乐》:“军训生活虽短暂,但让人回味,虽有苦涩但更让人快乐。风儿吹着的小铃儿还在摇晃,我的思绪依旧绵长……”《秋色》:“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因为你带来了迷人的景色,带来了累累的硕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8评价式。例,《同志的信任》结尾写:“鲁迅先生……最可信任的同志。”对鲁迅先生高度评价,点明题旨。《我爱秋天》:“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因为你带来了迷人的景色,带来了累累的硕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9升华式(或 引申式)。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例,《高大的皂荚树》的结尾:“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荔枝蜜》的结尾写:“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与蜜蜂融为一体了,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三次变化。在结构上与开头“不大喜欢蜜蜂”相映衬,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深化了中心:要像蜜蜂一样辛勤酿造,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10描写式。例,《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卖蟹》结尾写:“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涌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用大海的“碧蓝”和浪花的“洁白”映衬卖蟹小姑娘,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小姑娘的青春美、纯情美和人性美。11 照应式。结尾或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例,《颐和园》的结尾是:“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啊!”与开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首尾照应,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总之,记叙文的结尾有的是抒发感情式,有的是描写形象式,有的是幽默含蓄式等,议论文的结尾则多总结全文或发出号召。当然,文章的结尾并不止于此。“文无定法”,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不拘法的。但对作为整个构思中有机组成部分的结尾来说,切忌临时拼凑,重复累赘,装腔作势,首尾脱节等毛病。
12.首尾呼应,画龙点睛
在文章的结尾,把含义较深的话放在末尾,以点明主题,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13.重复主题句
结尾回到文章开头阐明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上,达到强调的效果。14 自然结尾
随着文章的结束,文章自然而然地结尾。15.含蓄性的结尾
用比喻或含蓄的手法不直接点明作者的看法,而是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和思考。16.用反问结尾
虽然形式是问句,但意义却是肯定的,并具有特别的强调作用,引起读者深思。17.指明方向,激励读者
结尾表示对将来的展望,或期待读者投入行动。







































